产业经济学 产业布局

合集下载

产业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

产业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

产业是由提供相近产品和服务、或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在相同或相关价值链上活动的企业共同构成的集合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产业组织:产业经济学的“微观”领域,主要研究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服务的企业组成的产业,分析市场和产业的运行,特别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行为。

产业结构:产业经济学的“宏观”领域,主要研究产业间的相互联系与联系方式。

产业关联:产业经济学的“中观”领域,主要研究不同产业之间的投入品和产出品相互运动形成的实物或价值形态的技术经济联系。

产业布局:主要研究产业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及规律,以及产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垄断的发展,而垄断将破坏价格机制,扼杀竞争,使市场经济丧失活力,损害资源配置的效率。

SCP分析框架(SCP范式):哈佛学派在分析特定产业时,构造了一个SCP分析框架: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市场结构,是指决定某一特定市场竞争程度的因素,主要是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进入壁垒的高低。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和相互博弈中所采取的策略和行为。

市场绩效,是指市场运行的效率,即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企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资源配置、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实现程度等方面的现实状态。

集中度---利润率假说:在哈佛学派看来,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合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高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

可竞争市场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在芝加哥学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和沉没成本等概念为中心,来推导和说明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可以和经济效率并存的。

完全可竞争市场:当市场内的企业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方便地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

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

2011-1-1
7
二、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经济因素 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
(二)市场因子 1.市场位置。以最短路线、最少时间、最低成本进入 1.市场位置。 市场位置 市场,可增强市场竞争力。 2.市场规模。 2.市场规模。即商品或服务的容量。产业发展与市场 市场规模 规模密切相关,规模大则利销,反之则商品滞销。 3.市场结构。 3.市场结构。不同市场结构有不同竞争环境,需针对 市场结构 其特征采取不同经营策略,对布局有重要影响。 4.市场成熟度。发达的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 4.市场成熟度。发达的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对产业 市场成熟度 布局有重要影响。 布局有重要影响。
2011-1-1
16
四、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研究背景 克里斯泰勒1933年出版《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区》。书 中试图说明城镇为什么存在?决定城镇发展的因素等问题。 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有一匀质平原,资源、人口密度均匀,运 输费用不变,消费者偏好相同。厂商定位原则仅考虑需求 界限、市场范围(市场的地理限制,超出该限制,消费者 宁愿光顾其它较近市场)。 依商品市场地理分布范围,形成若干大小不同“中心 地”。
2011-1-1
9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理论基础
一、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1、研究背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仍是一个封建割据农业 研究背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世纪末至19世纪初 国,英、法等国却已走上工业化道路。 法等国却已走上工业化道路。 德国农场主通过与英法贸易,发现土地在工业化中的价值, 德国农场主通过与英法贸易,发现土地在工业化中的价值,大量购 买土地,扩大生产规模,德国农业开始向商品化过渡。 买土地,扩大生产规模,德国农业开始向商品化过渡。 为研究德国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化问题,杜能潜心经营农庄十载, 为研究德国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化问题,杜能潜心经营农庄十载, 收集详细资料,1826年撰写《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收集详细资料,1826年撰写《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 年撰写 《孤立国》)。 孤立国》

产业经济学:第八章 产业布局:区位与集聚

产业经济学:第八章 产业布局:区位与集聚
韦伯用临界等费用线进行了分 析 。
12 2014-12-18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四)集聚指向论 集聚因子就是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 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 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产生集聚。
13 2014-12-18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
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
15 2014-12-18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
三、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
(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特点是:各个中 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
16 2014-12-18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
20 2014-12-18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
三、新经济地理理论
新经济地理学最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动态变化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及。 (一)区域增长收敛的动态变化
新经济地理学从区域经济一体化解释,认为一 体化经济对区域经济活动和财富空间分布的影响将 取决于市场规模效应的相对大小、运输成本的降低 以及区域间劳动力流动性的增强。
杜能确定了围绕一个城市市场出 现的6个同心环状的农业地带:
三林六 圃业个 农带农 作、业 带轮地 、作带 畜农分 牧业别 带带为 。、: 如谷自 右草由 图农农 作作 带带 、、 响经 农 影 方 农营 场 响 式 杜 业者 的 集 出 能 的本 自 约 发 之 收身 然 度 来 后 益的 情 的 研 , 和特 况 因 究 布 土征 、 素 农 林 地等 社 有 业 克 利, 会 农 区 曼 用集 经 场 位 从 方约 济 的 布 集 式度 发 交 局 约 。的 展 通 。 度 高水位他和 低平置认经 影和、为营

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五版)课件第4章

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五版)课件第4章
22
一、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三)科技因素
❖ 科学技术决定自然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影响
产业布局。
❖ 科学技术决定着产业结构,进而影响产业布局。 ❖ 科学技术决定着交通运输方式,进而影响产业布局。
23
一、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四)社会政治因素
❖ 人口因素 ❖ 历史基础 ❖ 国家的政策、法律和宏观调控 ❖ 国内、国际政治环境
工业先集中于少数点,即增长极。随着经济发 展及工业点的增多,点与点之间由于经济联系 的加强,必然会建设各种形式的交通通信线路 使之相联系,这一线路即为轴。点轴贯通就形 成了点轴系统。
17
三、产业布局理论多样化发展
(三)网络开发理论
❖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的地区,进一步开发就可
以构造现代区域的空间结构并形成网络开发 理论。
7
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
(二)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 配置模式:以城市为中心, 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 业、林业、轮作式农业、 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 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
➢ 结论——随着离市场距离
增加,土地利用由耕作地
向畜牧地、荒地过渡;集
约程度逐步降低;谷物比
重逐步减少,休闲地随之
增加。
图1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要是通过第一产业发挥作用。
❖自然因素对第三产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旅游业
的作用上。
21
一、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二)经济因素
❖ 区域分工对产业布局具有决定性作用 ❖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 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 市场、价格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 基础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 集聚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五)地理位置因素

产业经济学第十四章布局

产业经济学第十四章布局
土地政策
通过调整土地供应、地价等手段,影 响企业和项目的选址,进而调整产业 布局。
产业政策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 向和目标,引导企业和资源向优势产 业集聚。
效果评估
政府政策调控的效果需要定期评估,包括政 策实施前后的产业分布变化、经济增长、就 业变化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 度。
市场机制在产业布局中作用
• 产业布局目标:包括促进经济增长、提升产业竞争力、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等。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 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通过引导产业向优势地区集中,可以形成规模效 益和产业集群效应,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通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可以保护 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通过优化产业布 局和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可以提高就业机会和人民收入水平,促进社会进步和 和谐发展。
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等因素,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
和支柱产业,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02
优化空间布局
合理规划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创新园区等空间载体,引导相关产业在
空间上集聚发展,形成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城市空间结构。
03
完善配套设施
加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
政府通过政策调控引导产业布局方向,同时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自 主选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强化政策与市场机制的协同作用
政府政策调控应与市场机制相协调,避免政策对市场机制的过度干 预和扭曲。
加强监管和评估
政府应加强对产业布局政策的监管和评估,确保政策实施效果符合 预期目标,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

产业布局(PPT 21页)

产业布局(PPT 21页)

(3)确定合理的工业区位
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集聚力
集聚力:企业规模扩大和工厂在一 地集中所带来的 规模经济效益和企业外部经济利益的增长。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的共同点:
以“孤立国”为假定前提,并立足于单一的产业中 心,目的在于以最低成本或最节省费用来实现产业利润 最大化;都不考虑产品的市场销售因素和消费因素等问 题。
三、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一)产业布局区位理论的形成(古典区位理论)
1、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杜能,1826年,《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孤立国》
(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中心思想
在确定农业活动最佳配置点时,要把运输因素考 虑进来。
(2)“孤立国”模式的基本假定 均质的、单中心的、自由竞争的、等距离运输费用的
地理性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瑞典,缪尔达尔,1957年,《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 提出经济发达地区优先发展对其他落后地区的促进作 用和不利影响。
现实意义:发展中国家在产业布局上应采取非均衡发 展战略;在经济发展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产业布局 战略。
四、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内容
(一)产业布局条件 (二)产业布局特点 (三)产业布局层次 (四)产业布局机制
多种成本因素分析。
2、地理学派
第一,在中心地的等级衡量方面,美国,贝利, 1964年,把城市人口规模与中心地等级联系起 来,大大提高了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在城市 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斯坦恩、施坚勒,1964年,提出了农村 墟场周期性中心地理论,从而提高了克里斯塔 勒中心地理论在农业地区的应用意义。
产业经济学
Industry Economics
产业布局
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 一、产业布局的涵义

第十二章--产业布局教学总结

第十二章--产业布局教学总结

第十二章产业布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业布局理论的主要内容,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全国性产业布局和地区性产业布局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教学重点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内容,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国际分工与国际转移的关系,国家和地区产业布局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国际分工与国际转移的关系,全国性产业布局理论和地区性产业布局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第一节产业布局理论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产业布局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各部门、各要素、各环节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与分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

(一)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首先,杜能在一系列假设条件的前提下,提出了一个利润与农业生产成本、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运费关系的公式,表示如下:P == V —(E + T )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而利润(P)是由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农业生产成本(E)、运费(T)三个因素决定的。

利用这一公式杜能计算了各种农作物合理的种植界限,设计了孤立国六层农作圈: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业圈;第二圈层为林业圈;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第五圈层为三圃农作圈;第六层是畜牧圈。

杜能确定,由城市向外延伸的距离只能达到250英里,再往外是荒野。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的基本框架是:采用孤立化的方法,先研究运费对工业布局的影响,然后逐步放松假设条件,研究劳动费与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首先,运费是对工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假定有N个原、燃料地,则工厂的最优区位必须满足的条件为:Min F==f.Min( ∑=ni1m i r i+ r k)式中,F为单位产品总运费;f为运费率;m i(i=1,…,n)为单位产品消耗的i 原、燃料重量;r i为i原、燃料的运距;r k为产品运距。

其次,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或与运费相比较劳动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大一些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同样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

产业经济学 第十二章 产业布局与集群

产业经济学 第十二章 产业布局与集群




均衡布局或者说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布局。
第三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1、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 经济区位 政治区位
3、社会经济因素
历史基础 市场条件 战略政策 价格与税收 国内外政治环境
2、自然因素
地形地貌 气候条件 河流水系 自然资源
4、人口因素
生产者角度 消费者角度
5、科技因素
技术进步 技术革新 新科技要素
战略区位论:认为企业区位决策过程涉及不同的企 业行为主体,包括竞争对手、政府、工会等。因此,企 业在区位选择过程中会受到不同行为主体的影响。
新经济地理区位论:包括地理学界的“新经济地理 学”和经济学界的“新经济地理学”,前者强调制度、文 化、关系网络和历史演化等非经济要素对产业布局的 影响。而经济学界的“新经济地理学”主要强调内生集 聚效应对产业区位的影响。
——古斯特.勒施
目录
01 PART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理论发展
02 PART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指向性、原 则与规律及战略
03 PART
第三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04 PART
第四节 中国产业空间布局与成 因机制
05 PART
第五节 产业集群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理论发展
1、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论 新古典区位论 现代工业区位论
市场指向性:产品不易保存、难以运输或成品运输费用 占整个生产成本较大份额的特点。同时,该类产业需要靠近 市场来就近获取市场信息,随时掌握市场变化等。这类产业 通常是为当地消费者服务业的产业,如食品、生鲜、饮料、 家具以及第三产业等,一般都集中分布在城市生活区周围。
资金技术指向性:高度依赖资本和技术投入,其主要特 点是基建生产投资大、技术设备庞大、工艺复杂等。资金技 术指向型产业主要包括冶金工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石油化 工、重型机械工业、汽车制造业、电力工业等基础和重工业。

产业经济学课件:第9章 产业集群与产业布局

产业经济学课件:第9章 产业集群与产业布局
产业联系起来的基础设施带。
第四节 产业布局影响因素
(一)自然因素
1.自然条件
2.自然资源
(二)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2.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
3.资本的供给
(三)社会因素
1.经济区位
2.人口
3.社会历史因素
(四)技术因素
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
关的组织因素
2.加工技术
3.运输技术
4.与技术相
第五节 案例——创意产业
上海创意产业集群

2006年10月,在米兰举行的意大利国际创意产业会议上,欧盟公布
了一项调查结果:上海和纽约、伦敦、东京将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全球
四大创意产业发展中心。
促进新企业不断衍生
1、产业集群完善的地方配套体系、良好的创新氛围,使产业完整产业链体系,促使企业在产业集群内“落地生根”,除非
整个产业链出现转移,企业才会考虑迁移到其他地区。

形成地区品牌
随着产业集群的成功,产业集群所依托的产业和产品不断走向世界,自然就形成了一种
走进了商界和政界的讲坛。
一、产业集群狭义的概念
◆产业集群是作为提高生产力的商业环境以及区域竞争力和创新的决定因
素而提出的,其初始概念是创新性集群的概念。
◆根据波特(M. Porter)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
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
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第9章
产业集群与产业布局
本章主要内容
1
2
3
4
5
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
产业集群的类型与特点
产业布局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影响因素

产业经济学 产业布局中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产业经济学 产业布局中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2020/2/28
区域产业布局
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
2
• 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产业布局不论是地 区组合还是企业规模,无不受地区资源禀赋的制 约。第一产业的产品直接取自于自然资源。农业 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土地的情况;矿业则取决于 矿产资源的分布。
• 第二产业的产品间接来源于自然资源,它的分布 因此出现多种情况。从传统形式上看,工业接近 原料地和消费地,就近取得所需的原料和燃料, 这是自然资源对第二产业影响的最直接体现。
2020/2/28
区域产业布局
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
• 现代的区位选择,是将上述三个方面标准结合起 来,从区域的总体发展的角度去衡量区位选择, 即把区域发展的经济目标、会目标和生态目标的 实现,作为产业选择的最后的目标,上述三个标 准成为实现目标的途径。
2020/2/28
区域产业布局
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
二、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
(一)自然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1 • 包括自然条件在内的自然环境,对三次产业的布局都有很
大影响。 • (1)对农业布局的影响。自然条件直接影响农业的区位选
往往能够决定某种农产品的布局区域。 • (2)对工业布局的影响。自然条件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主
要表现在工业企业对用水、用地及一些特殊环境的要求上。 地质、地貌条件,气候的干湿度情况,以及光照、风向等, 都能够决定某些工业部门能否在一些特定的地域布局。 • (3)对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的影响。
• (2)在工业社会,处于资源经济时代,资源的有 效供给决定着企业的命脉,而知识经济时代,自 然资源不再是产业发展的惟一需要,产业发展更 多的需要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因此,在有限的 自然资源衰竭和减少的同时,智力资源和社会资 源变得更加丰富,企业区位选择的自由度更大

产业经济学之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

产业经济学之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

科技因素
科学技术决定着自然资 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 进而影响产业布局
科学技术决定着产业结 构,进而影响产业布局
科学技术决定着交通运 输方式,进而影响产业 布局
社会政治因素
@人口因素 @历史基础 @国家的政策、法律和宏观调控 @国内、国际政治环境
二、产业布局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 定产业布局规律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
(8)价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9)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变化。 (10)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
(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总的进口额等于总的出口额。
案例
分工前 A产品 甲国 乙国 6 1 B产品 4 2 分工后 A产品 0 3 B产品 10 0
基础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基础条件,特别是交通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很大, 交通运输条件主要指交通线路、交通工具、港站、枢 纽的设备情况,在运输过程中运输能力的大小、运输 率的高低、送达速度的快慢、中转环节的多少等。它 们综合反映了人员往来和货物运送的便利程度。这些 因素都将影响产业布局。一般来说,在产业区位选择 的最初阶段,大多倾向于交通方便、运输速度快、中 转环节少、运费低的地点,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运输成 本。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对交通沿线产业结构的优 化能起到积极的调整作用。
价格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价格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家的价 格政策、产品地区差价及产品可比价格等方面。 价格政策体现了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合理的价格政策对产业布局有积极的影响;反 之,则干扰很大。产品的地区差价客观地体现 了商品生产和消费在空间上的差异和矛盾,合 理的地区差价有利于企业按价值规律选择最佳 区位。另外,产品的各种比价关系对产业内部 结构的调整和生产的地区分布有重要作用。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第十一章——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第十一章——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政府
第十一章 第三节
(三)SWOT分析法——战略图
外部机会
内部劣势
WO 战 略 ( 扭 转 型 战 略):利用机会, 改变劣势
SO 战 略 ( 增 长 性 战 略):发挥优势, 利用机会
内部优势
WT 战 略 ( 防 御 型 战 略):防御威胁, 克服劣势
ST 战 略 ( 多 种 经 营 战略):发挥优势, 避开威胁
第十一章 第二节
二、产业发展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位置
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分为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 规划、专项规划(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 ,包含特定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区域规划等。
第十一章 第二节
第十一章 第二节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 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数字化创新引领发展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明显增强,数字 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我国数字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稳步提升。展望2035年,数字经济 将迈向繁荣成熟期,力争形成统一公平、竞争有序、成熟完备的 数字经济现代市场体系,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产业体系发展水平 位居世界前列。
第十一章 第四节
二、公众全程参与的创新型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思路
第十一章 内容总结
本章小结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对于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因 地制宜地选择主导产业和建立产业发展体系,明确主导产业发 展方向和产业发展路径,形成有竞争力的、可持续的产业集群 ,谋划重点任务和措施,有利于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外部威胁
三、产业分析工具
(一)专业化部门分析法 (二)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法 (三)产业价值链分析法 (四)雷达图分析法

产业经济学 第11章 产业布局

产业经济学 第11章 产业布局
➢ 自然资源对第一产业的决定性影响 ➢ 自然资源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间接影响 ➢ 自然条件各要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18
稳固的地质基础是制造业、建筑业发展的前提。 平原区利于大规模现代化耕作、灌溉,有开阔的 场地供制造业、建筑业使用和发展各种运输线路, 是最优的产业布局场地;山区、丘陵多地势起伏, 影响对内、对外的经济联系,不宜发展保鲜的果 品和消耗原材料、燃料多的制造业;盆地地区, 空气流通差,不宜发展冶金、化工等工业。
气候除对农业影响最大外,对水利枢纽、航海航 空以及旅游业等影响很大;水不仅影响农业布局, 还可以直接用作工业原料,内河航运、海洋航运 则直接使用水的浮力。
19
三、人口因素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这两方面的属性对产业布 局都有深刻的影响。
➢ 作为生产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 作为消费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此外,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宗教差异,导致了市 场需求特征的多样性,要求产业布局应根据不同情况, 有针对性地选择项目种类和规模,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 层次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30
增长极布局通常与点轴布局及网络布局共同构成一个系统的 区域布局模式,它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由点及线、由线及面 的空间演化规律,这一规律是区域经济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 段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区域交通运输体系及城市体系的不断 完善而必然呈现出的区域空间变化格局,也是区域产业布局 必须遵循的规律。增长极布局、点轴布局和网络布局模式显 然是适应于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布局模式,但它 们不是截然分开的,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实际上它们是相互 融合、相互补充的。对于同一个区域来说,也可以认为是在 时间上继起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布局模式。
20
四、社会经济因素
历史基础 市场条件 国家的政策 法律 宏观调控 国内、国际政治条件 价格与税收条件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第七章——产业布局与集群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第七章——产业布局与集群

第七章 第一节
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主要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 (1)增长极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后,我国借鉴增长极理论指
导产业布局。主要在东部地区重点培育一批增长极,比如经 济特区的设立、开放城市的确定、各类开发区的建设等,对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现在,我国 中西部地区同样可以推行这种增长极模式,通过多层次的增 长极带动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发展。 • (2)点轴布局模式。点轴布局模式是增长极和生产轴理论的 延伸,比如T字形的产业带、字型产业带、弓箭型产业带、 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等。
(二)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
第七章 第一节
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
人口
社会 历史
行为
集聚 与分

基础 设施 条件
市场 因子
技术 因素
第七章 第一节
以信息技术(IT)业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新型基础 设施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什么是新型基础设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11日的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基础设施是 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以数字型基础 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正在蓬勃兴起,拥有广阔发展空间。所谓新型基 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 ,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 础设施体系。从新基建涉及的范围看,目前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信 息基础设施,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业布局又会受到国际产业转移 和世界分工的影响,世界产业的空间格局也在迅速发生着变化, 世界经济地理正在被重塑。
第七章 第一节
三、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

产业经济学第十三章产业布局与政策

产业经济学第十三章产业布局与政策

波特的钻石模型
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结构与对抗 机会
逐步开放的市场加剧了竞争 国企的结构调整 创业精神的兴起 地区部门之间的壁垒被打破
管理
要素条件
需求状况
劳动力 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 廉价和熟练劳动人员 经济财富快速增长加快了 产业群 回国的专业人员 消费的成熟 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较发达的沿海地区有更强的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规模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 购买力 基础设施的改善 制造业相对金融业来说更发达 群体集聚发展状况的改善
收 与区位无关 与区位无关 自由定位 成本 与区位有关 资源或劳动力导向 为导向
益 与区位有关 市场导向 不以单项因素
二、产业布局的聚集理论
产业在空间聚集实际上是一个产业布局问题 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产业内部的关联与 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 产业内部的关联与 合作
• 马歇尔(1890) :阐述了存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条 马歇尔 件下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传统产业聚集理论 件下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 传统产业聚集理论 。 第一, 第一,企业的区位聚集有三个原因 :为降低出现劳动 力短缺的可能(地方具有专用性劳动力市场); );聚集 力短缺的可能(地方具有专用性劳动力市场);聚集 能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 能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产业聚集能产生溢 出效应, 出效应,信息的溢出可以使聚集企业的生产函数好于 单个企业的生产函数,企业从技术、 单个企业的生产函数,企业从技术、信息等的溢出中 获益。 获益。 第二,提出了工业区概念与工业区理论。 第二,提出了工业区概念与工业区理论。 第三, 第三,外部经济是指整个产业的发展或增长所引起的产 业内部生产厂商的整体成本下降,而内部经济是指企 业内部生产厂商的整体成本下降 而内部经济是指企 业的规模经济性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萨德 : 俄林 : 弗农 : 除上述三个学派外,区位理论发展到本世 纪中期还产生了行为学派、社会学派、历 史学派和计量学派。 (四)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的西方产业布 局理论。


1.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 其核心内容是: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 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力的企业在 特定区域或者城市聚集,从而形成一种资 本和技术高度集中,增长迅速并且有显著 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机制。 2.点轴理论 点轴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 济发展的空间过程看,产业、特别是工业 先集中于少数点,即增长极。
3.工业化社会中期的地区性产业布局。 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地区,产业结构由轻工业为主体转向重 化工工业的迅速增长,工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
开始迅速发展。
4.工业化社会后期的地区性产业布局。 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运行特征是:在第一、第二产业协调 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的高速增 长,最终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评价:韦伯作为区位理论的奠基人,在产 业布局学的发展历史上,第一个将工业区 位理论系统化,提出了一系列概念、指标 与准则,其后区位理论发展无不受其影响。
杜能与韦伯的区位理论的产生是产业布局 理论形成的标志。他们的思想与理论对20世 纪30年代以来产业布局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 深远的影响。




二、地区性产业布局 地区性产业布局是地区产业运行在空间上的实现,它主要研
究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地区内部各产业空间组合
的最佳形式和一般规律,以求合理地利用本地资源,求得
最大的区域效益。
(一)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依据 1.自然环境上有一定的类似性和关联性。 2.经济发展与布局现状有相似性和互补性。 3.拥有实力雄厚的经济中心。



研究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的理论主要有德国地 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 和德国经济学家廖什的区位经济学。 (三)成本—市场学派理论 成本—市场学派的理论核心是关注成本与市场的 相互关系,它是在成本学派与市场学派的基础上 形成的。这一学派主张通过综合分析区位因素确 定合理的生产区位。 代表人物有艾萨德(W.Isard)、俄林(B.Ohlin)、 弗农(R.Vernoon)等。

近代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演变过程是由两 种作用力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即产业空间 聚集过程和产业空间扩散过程。
这些大大小小的产业聚集体在空间上互相 接近且日益密切时,我们便有可能将其视 为一个更大的产业聚集体,即产业密集带。

2.产业密集带的空间演进。 产业密集带的空间演化大致经历如下阶段: 第一阶段,由于国家经济发展,内部产生强烈的 投资冲动,在某些区位较好的地区,一些有发展 前途的产业部门得以建立起来,于是这些地区便 成为新的增长极。 第二阶段,在增长极内,由于部门具有很强的联 动效应,便在一个经济中心内,形成围绕主导部 门、相关企业相互配合的生产系统。 第三阶段,由中心城市向外延伸的交通网络呈辐 射状向外扩散,围绕中心城市的卫星城、抗磁中 心和城市集团纷纷涌现。

第四节 国家和地区产业布

一、全国性产业布局 (一)全国性产业布局的总体目标
一个国家全国性产业布局的总体明白目标 是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经济资源在空间 上的有效配置。但从根本上讲,产业布局 的目标可分为两个,即效率目标和公平目 标。
(二)产业密集带的形成与全国性产业布局
1.产业密集带形成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因素
(一)地理位置对第一产业布局的直接影 响


(二)地理位置对第二三产业布局的重要 影响 二、自然因素
(一)不同历史时期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对产业布局的不同影响

(二)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不同产业布 局的不同影响
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第一产业布局的影 响是决定性的。 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第二产业布局的影 响是间接的,是通过第一产业发挥作用的。 (三)自然资源直接影响产业布局的大格 局 三、人口因素 (一)作为生产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二)作为消费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四、社会经济因素 (一)社会历史因素 (二)市场条件 (三)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法规、法律 (四)国内外政治条件 (五)价格与税收 五、科学技术因素
第三节 产业转移

一、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 (一)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关系



二、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 (一)成本学派理论 成本学派理论是最早的产业布局学派, 它的理论核心是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 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区位。 代表人物:是龙哈特、韦伯、胡佛 (E.Hoover)赖利(W.Relly)等。 胡佛:P255 赖利 : 艾萨德 :



(二)市场学派理论 市场学派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在垄 断资本主义时代,市场问题成为产业能否 盈利,甚至能否生存的关键。这时,出现 了在考虑成本和运费的同时,注意市场划 分和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的区位论。 研究市场划分的理论主要有谢费尔(Shaffle) 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费特尔(F.A.Fetter)的 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帕兰德(T.Palander)的 市场竞争区位理论,罗斯特朗(E.M.Rawstron) 的盈利边界理论,吉(J.Gee)的自由进入理论
5.后工业化社会和现代化社会的地区性产业布局。
在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部结构进一步由资本
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走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第三产业进一步分化,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 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
(三)地区性产业生长点的选择 从产业运行规律角度来看,地区经济发展的过 程实质上是不断创造或引进新的产业、部门或产 品,并在更大范围内扩散和发展的过程。是否不 断有新产业或产品被创造和发展,是地区产业结 构升级的关键,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由于 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创新活动集中在少数城市 或地区,这些有能力创造或引进、吸收和发展新 兴产业、部门、技术和产品的城市和地区就叫产 业生长点。

主要思想:P253 评价:尽管杜能的理论还存在一些缺陷, 如忽视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没有研究 其他产业的布局,但其贡献是不朽的。在 其之后的一些经济学家给他以很高的评价, 因为他的农业区位论给后来的许多工业区 位论的研究者以深刻的启发。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韦伯(德)是古典区位理论的杰出代表和 奠基人,是工业布局理论的创始者 。
第九章 产业布局

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

第二节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产业转移

第四节 国家和地区产业布
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各部门、 各要素、各环节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与布, 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 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 (一)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1826年杜能撰写了名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 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在该 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圈层理 论。
(四)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主要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1.增长极发展模式。
我国改革开放后,借鉴增长极的理论指导产业布 局。首先,主要在东部地区重点培育一批增长极, 比如经济特区的设立、开放城市的确定、各类开 发区的建设等,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 非常积极的作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现在,我 国持增长极观点的学者认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同 样可以推行这种增长极战略,通过多层次的增长 极在不同点上带动经济发展。



著作:1909年《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 论》,1914年《工业区位论——区位的一般 理论及资本主义理论》 主要思想: 首先,他接受了龙哈特提出的“区位三角 形”概念,认为运费是对工业布局起决定 作用的因素。

其次,韦伯认为,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 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最后,韦伯提出聚集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 益也会对工业最优区位产生影响。
3.关于我国产业密集带的发展和全国性产业设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增长和生产布局的变 化,促使我国产业密集带孕育和形成。国家计委和 学术界在探讨区域发展战略时,曾提出T字型的产业 带(长江产业带和沿海产业带 )和π 字型产业带(除上 述两带外,另加陇海—兰新产业带)。此外,一些学 者还提出了黄河中上游能源重化工带、南昆—红水 河能源有色金属带、环渤海经济带等。但是,从严 格意义上讲,目前我国的产业带都还缺乏系统性, 内部无序状态和内耗都很严重,整体组织性差,协 调配合不够,新陈代谢功能低,对外界刺激反应不 灵敏,局部地区有病态反应。因此,我国的产业密 集带急需规划和政策扶持引导。
2.点轴布局模式。
点轴布局模式是增长极布局模式的延伸。当前我
国产业布局中比较公认的两种点轴模式是:“T”
型模式(以沿海与长江为轴线,以上海为首的包括 轴线上的主要城市为点展开我国产业布局)和“弓 箭型”模式(以沿海或京沪线为弓,京广线为弦, 长江为箭,上海是箭头,以此为脉络展开我国的 产业布局)。
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根本对策是必须坚持全国性产 业布局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思路。

全国性产业布局非均衡协调发展的主旨,是在考 虑产业在各地区布局非均衡的条件下,在把区域 经济不断引向高水平的过程中,谋求在地区与地 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地区比较优势与国家 综合优势之间,建立一种动态的协调关系,以此 消除非均衡发展的副作用。 全国性产业布局非均衡协调发展要求产业政策与 地区政策相结合,既要坚持产业政策区域化,又 要坚持区域政策产业化。
国际分工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前提和基础, 而国际产业转移也会对国际分工格局的演 进起重大作用,并不断地改变着国际分工 格局,形成新的国际分工。 (二)产业革命以来国际分工的演进 1、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 :工业国与农业 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