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的内容

合集下载

训诂学的内容和范围

训诂学的内容和范围

• 许慎《说文》运用汉字形义关系理论——六书,
奠定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揭示词义引申规律。
传统训诂学 的内容包括词汇、语法、语 音、修辞、逻辑、篇章等 ,而且涉足到 科学 、文化 、历史 、哲学诸领域 。 • 早期:汉——明 , 文献语言学的全部。 • 晚期:清——近代,与文字学、音韵学分 立 ,范围缩小 ,以词义为重点。 现代训诂学 研究的范围是古汉语词
传统训诂学的内容包括词汇语法语音修辞逻辑篇章等而且涉足到科学文化历史哲学诸领域范围缩小以词义为重点
训诂学的内容和范围
• 训诂学是以前代 训诂材料 和前人的
训诂工作 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 门科学。
• 训诂学是以 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 为
研究对象,以 词义解释 为主将训诂学分为广义 和狭义两种: • 广义训诂学指“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
专书中的 文献语言学 的总称”;
• 狭义训诂学是“与文字学、音韵学互相
并列的、以研究语义为主要内容 的传统
语言文字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
• 传统训诂学以研究古代文献语言的
语义规律 和 训释方法 为 主要任务 。
• 多搜集编纂之功,少归纳概括之力。
• 训诂学理论散见旁出。
• 郑玄三礼注阐明字的音义关系——读为、读曰
汇,而且偏重于词义方面,与历史语义
学衔接 。

《训诂学》讲稿训诂学的内容

《训诂学》讲稿训诂学的内容

《训诂学》讲稿训诂学的内容训诂学的内容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非为古人之文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文言有不通于今者难明也。

”——郑樵《通志·艺文略》盖时有古今,犹地有南北有东西,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

时远则有训诂,地远则有翻译,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诂之功大矣哉!——陈澧《东塾读书记》士生千载之后,求道于典章制度,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时之相去殆无异地之相远,仅仅赖夫经师故训乃通。

……经之至者,道也。

所以明其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

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

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可以躐等。

”——戴震《古经解钩沈》至于治古书之法,无论治经治子,要皆当以校勘、训诂之法为初步。

校勘已审,然後本子可读;本子可读,然後训诂可明;训诂明,然後义理可定。

”——胡适《胡适文存·论墨学》一训诂的内容(一)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

训诂的任何一方面内容归根结底都是在解释字词。

1、注音对象:多音多义词。

术语:反切、直音,或以“读若”、“读如”、“如字”等用语指出读音。

《礼记·玉藻》:“君羔幦(蜜)虎犆。

”郑注:“读如…直道而行?之直。

”《楚辞·离骚》:“又重之以脩能。

”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

”又《周礼汉读考·序》:“…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

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诗·秦风·黄鸟》:“黄鸟,哀三良也。

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

”郑笺:“三良,三善臣也,谓奄息、仲行、鍼虎。

从死,自杀以从死。

”音义:“行,户郎反,下皆同。

鍼,其廉反,徐又音针。

从死,上才容反。

”《礼记·大学》:“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音义:“其恶恶,上如字,下乌路反。

训诂学的内容

训诂学的内容

• 最初的训诂还不是一门学科,只是一种附 属于古代文献而随文释义的解释语言的具 体工作。
什么是訓詁學
• 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它是用易 懂的语言来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 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进而 正确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学科。 • 其任务就是研究语言训释的方式、方法,探 求语义发展的规律,从而指导训诂实践。
例七
• 此夫過舉蹞步而覺跌千里者夫!哀哭之。” • 蒋礼鸿指出:考觉字古与校、较同音通假,因亦有校量、 (《荀子·王霸》)(蹞,同跬。半步。跌:偏 • 差异、误差之义。如《孟子 · 尽心上》“彼善于此,则有之 颇;误差)
• • • • • • • • •
矣”,赵岐注:“彼此相觉,有善恶耳。”《离娄下》“则 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赵注:“如此贤不肖相觉 何能分寸?”《告子上》“圣人与我同类者”,赵注:“圣 亦人也,其相觉者,以心知耳。”赵注三言“相觉”,《 心》注之相觉,谓相较量,《离娄》、《告子》二注之 相觉,谓相差异,盖差异形于较量,由较量而引申,而 有差异之义。差异义为不相值,又引申之,则为误差。 《荀子》觉跌,亦以音同于校、较而其义通为误差。 (蒋礼鸿《义府续貂》)
• 《庄辛谏楚襄王》:(黄雀)俯啄白粒,仰栖茂 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 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 上,以其類为招,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昼 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 (《战国策· 楚策》)
• • • • • • •
類当为颈,字之误也。招,的也,言以其颈为准的也。 《文选》阮籍《咏怀诗》注,引此作“以其颈为的”, 《艺文类聚》鸟部、《太平御览》羽族部并引此云: “左挟弹,右摄丸,以加其颈。”姚曰:“《春秋后语》 云:以其颈为的。”的或为招,招、的古声相近,故字 亦相通也。(王念孙《读书杂志· 战国策第二》) 这里是指出误字,关涉校勘。

四川自考00819《训诂学》

四川自考00819《训诂学》

《训诂学》是四川自考xxx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此课程,能够使学生充分掌握训诂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对古籍材料的解译能力,具有一定的文献学基本功。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训诂学》的知识,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详细的介绍和解读。

一、课程概述《训诂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课程,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音义、形体、篆文、小篆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训诂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献的原意和内涵,对古代文字进行科学的解译和研究。

二、课程内容1. 训诂学的基本概念训诂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字的学科,其基本任务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形、音、义,并据此恢复古代文字的原貌。

学生需要了解训诂学的定义、起源、发展历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古代文字的形体和结构古代文字的形体和结构对于理解古代文献十分重要,学生需要了解常见古代文字的形态特点、演变规律,以及不同时期古代文字的书写技法和规范。

3. 古代文字的音义古代文字的音义是训诂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学生需要学习古代文字的音韵体系、发音规律,掌握古代文字的释义方法和技巧。

4. 古代文字的篆文和小篆篆文和小篆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字艺术,学生需要了解篆文和小篆的历史渊源、特点及其在训诂学中的重要地位。

5. 训诂学与古代文献研究训诂学与古代文献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需要了解训诂学在古代文献解释和研究中的应用,并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三、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训诂学》,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目标:1. 掌握训诂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古代文字的音义和形体特点。

2. 训练对古代文献材料的解译能力,提高对古代文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对古代文献的鉴赏能力,提高文献学基本功。

4. 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1. 学习重点掌握古代文字的基本知识,理解训诂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古代文献的解译和研究技巧。

2. 学习难点对古代文字的音义和形体特点的把握,以及对古代文献的解译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训诂学

第三章训诂学
总之,到了战国末期,训诂已由萌芽逐步发展。 所以说我国训诂萌芽于殷商时代,到春秋战 国时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西汉时期:兴盛
汉代是训诂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兴盛原因主 要有: ①统治者尊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 ②秦火以后抢救古籍。 ③ 汉代通行隶书,人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 要注解。
在以上原因的影响下,汉代训诂出现了兴盛 的局面。表现: ①儒家经典的注释大量出现。 ②诸子著作和史书的注解出现。 ③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出现。如《尔雅》《说 文解字》《方言》《释名》《通俗文》。
到了隋唐时期,经史子集四部的注解都有了增 加。如李鼎祚《周易集解》、陆淳《春秋集 传辨疑》、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 《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李贤 《后汉书注》、杨倞《荀子注》、王冰《黄 帝素问注》、李善《文选注》等。
②出现了义疏和集解 ③新的训诂专著出现。如张揖《广雅》、吕 忱《字林》、顾野王《玉篇》等。 4.宋代:变革时期 概况:宋代在唐代训诂的基础上出现了大量的 训诂著作。比如宋太宗年间变了四种义疏: 邢昺《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 和孙奭《孟子注疏》,这四种注疏和唐人编 的九种注疏合在一起,就形成“十三经注疏”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献正文里的训诂已 经不胜枚举。例如: 《左传》: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于文皿虫为蛊。 《韩非子》: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 之厶,背厶谓之公。 《礼记》:是故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 小人乐得其欲。 《管子》:义者,谓各处其宜也。 《荀子》:礼者,人之所履也。
春秋战国时期,随文释义的训诂也出现了。例 如:《周易》分《经》《传》两部分;《春 秋》有《三传》;《管子》有《牧民解》 《形势解》《明法解》等,是对《牧民》 《形势》《明法》等篇的解释。
(二)随文释义的训诂 指依附于经文,随经文进行的解释说明。 1.名称。随文释义的训诂大致分以下几类: (1)传注类 (2)章句类 (3)义疏类 (4)集解类 (5)音义类 (6)征引类 (7)义理类 分别如下: (1)传注类:以诠释文献词句为主的注释体 例。常见的名称有以下这些:

训诂学的内容

训诂学的内容
旳语言,总结出“离词”、“辨言”、“闻道” 这么一种治学旳公式,他说:“凡学始乎离词,
中乎辨言,终乎闻道。”(《戴震集》卷十一)
4
乾嘉学派旳另一位著名学者钱大昕
,在《經籍籑詁序》一文中,也提出了
跟戴震一样旳观点,他说:“有文字而
後有诂训,有诂训而後有义理。诂训者
,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诂训
之外者也。”从上引戴震和钱大昕旳话
2
戴氏在《古经解钩沈序》
中又说:“经之至者,道也。
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
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
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
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
坛之必循其阶而不躐等。”
(《戴震集》卷十)
3
戴氏最反对那种离开字、词、句旳
详细分析而空谈圣贤之道旳浮誇旳学风。 在《尔雅注疏笺补序》中,他说:“其 究也,文字之鲜能通,妄谓通其语言, 语言之鲜能通,妄谓通其心志,而曰傅 合不谬,吾不敢知也。”(《戴震集》卷 三)在《沈学子文集序》中,戴氏以极其精粹
下列试举四例,看一看训诂学家们是怎样 处理古书中旳疑难词语旳。
例一,《庄辛谓楚襄王》(《战国策·楚
策》): “(黄雀)俯噣白粒,仰栖茂樹, 鼓翅奮翼,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 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晝游乎 茂樹,夕調乎酸醎,倏忽之間,墜于公 子之手。”(按:这段话有错简。据金正炜《战
有旳选本注释这句话道:“虽有舜、禹那
样智慧旳人,若光是呻吟而不讲话,竟不
如哑吧、聋子能指挥调度了。”(王伯祥
《史记选》页372,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年版)这是以呻吟解释文字中旳吟字,殊觉
别扭。段玉裁指出,这个吟字乃是噤字旳

训诂学的内容

训诂学的内容

• • • • • • • • • • • •
《国语》汉韦昭注。 《史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 《汉书》唐颜师古注。 《后汉书》唐章怀太子(李贤)注。 《三国志》宋裴松之注。 《老子》汉河上公注。 《庄子》晋郭象注。 《战国策》汉高诱注。 《荀子》唐杨倞注。 《淮南子》汉高诱注。 《楚辞》汉王逸注,宋洪兴祖补注。 《文选》唐李善注,五臣注。
• (二)疏通文意 • 除了解释字词的意义以外,还有大部分不属于解释 词义的范围,而是疏通句意的。 • 如《诗经· 周南·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 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窈窕,幽闲也。淑, 善也。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 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 (三)分析篇章 • 训诂学既要研究怎样解释词义、阐述内容,也要做 解释篇题、点明章旨、串讲大意的同时,分析文章 的篇章结构。汉代人的章句,弊端在于言辞繁碎, 但于明章旨、析段落、理线索、揭大意等方面有可 取之处。 • 除了释句之外,训诂学家常常还对篇题或者章旨予 以说明。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以句子为基本训 释单位,把字词的注释融嵌进句子的直译之中,进 而达到对章旨的探讨。代表:王逸《楚辞章句》、 赵岐《孟子章句》、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 句》。
二、解释语法现象
• (二)传注体 • 通常将见于注释中的训诂称为“传注体”,又 成为“注疏体”。这种训诂体式以解释字词、句为 主,它成熟于西汉末年,以毛亨的《诗故训传》为 代表。 • 注疏的名称很多,最初叫做“传”,“解”、 “诂”、“训”等,后来又有“传”、“注”、 “释”、“诠”、“述”、“订”、“校”、 “考”、“证”、“微”、“隐”、“疑”、“义 疏”、“音义”、“章句”等别名。
阜陽師範學院
Fuyang Normal College

训诂基本知识点总结

训诂基本知识点总结

训诂基本知识点总结一、训诂的基本概念训诂学是从古代文字和文献中寻找正确意义的学问。

它主要包括了源流考证、音韵文字学、文字释义、用例训诂和文本校勘等方面的内容。

1.1 源流考证源流考证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文字的来源、演变和衍生,并且考证古籍的真伪。

源流考证需要通过比对古代文字、文献和碑铭来推断文字的真实性和演变过程,以此来正确认知古代文字和文献的意义。

1.2 音韵文字学音韵文字学是训诂学的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音韵规律和语言学特性。

在古代,文字的音韵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古代文字的音韵,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和典籍的意义。

1.3 文字释义文字释义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的意义和用法。

文字释义需要通过研究古代文字的解释和用法,来确立文字的正确意义。

1.4 用例训诂用例训诂主要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的使用情况,通过分析古代文字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情况来探索文字的真实意义。

用例训诂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字的意义。

1.5 文本校勘文本校勘是训诂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古代文献和典籍的校勘过程和方法,以及古代文献的真伪和版本问题。

文本校勘需要通过考证古代文献的版本和校勘经过,来确立古代文献的正确版本和真实性。

二、训诂学的发展训诂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字研究,但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在汉代。

在汉代,许多学者开始着手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形成了当时的训诂学派。

在此后的历史发展中,训诂学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许多著名的训诂学派。

2.1 汉代的训诂学在汉代,训诂学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

当时,许多学者都开始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形成了一些著名的训诂学派,如“骈拆派”、“异体派”、“校勘派”等。

这些训诂学派在当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训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训诂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训诂学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第一章:训诂学概述1.1 定义: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字、词语的语音、语义及其发展变化的学科。

1.2 意义:了解古代文献,解读古代作品,传承文化遗产。

1.3 训诂学与古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的研究离不开训诂学,训诂学为古代汉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第二章:训诂方法2.1 音训:根据字的古代读音来解释字义。

2.2 形训:根据字形来解释字义。

2.3 义训:直接解释字义。

2.4 声训:根据字的声旁来解释字义。

第三章:词义变化3.1 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扩大。

3.2 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缩小。

3.3 词义的转移:一个词的意义完全改变。

3.4 词义的的感情色彩变化:词义的感情色彩由褒义转为贬义或由贬义转为褒义。

第四章:古代汉语词汇4.1 古今异义词:古代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发生变化。

4.2 通假字:古代汉语中因字形相近而代替本字的现象。

4.3 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词类的灵活运用。

第五章:经典训诂著作5.1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系统分析汉字的形体、音韵和意义。

5.2 《尔雅》: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涉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等方面。

5.3 《方言》:西汉扬雄著,研究古代汉语方言。

第六章:训诂学常用术语6.1 字词:汉字和词语的简称,是训诂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6.2 音韵:汉字的读音和韵律,对训诂学具有重要意义。

6.3 声旁:汉字中的部首,具有一定的表音功能。

6.4 形声:汉字的一种构造方式,由声旁和形旁组成。

第七章:训诂学的应用7.1 文献解读:通过训诂学方法,解读古代文献,揭示其原意。

7.2 古籍校订:根据训诂学知识,对古籍进行文字、词语的校正。

7.3 古代文化研究:通过训诂学方法,研究古代文化、风俗、历史等方面。

第八章:训诂学的发展历程8.1 先秦时期:形成初步的训诂学概念,出现《尔雅》等著作。

8.2 汉魏六朝时期:训诂学逐渐发展,出现《说文解字》等经典著作。

训诂的内容

训诂的内容

第二章训诂的内容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释词、解句、解释语法现象、说明修辞手法、发凡起例、注音、校勘及其它。

第一节释词和释句一、释词黄侃:训诂之事,在解明字义和词义。

说明解释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工作。

古人对词语的解释体例,分三种形式:(一)正文体:1.古代文献的正文之中对词语的解释。

即作者本人在行文或论说过程中,对某一词语的解释。

①《礼记·乐记》:情动于中,故形于外。

声成文,谓之音。

②《礼记·学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③《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④《孟子·离娄上》: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⑤《荀子·修身》:故可与言而言之谓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

又:⑥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伤良曰谗,害良曰贼。

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

趣舍无定谓之无常。

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多闻曰博,少闻曰浅。

多见曰闲,少见曰陋。

难进曰偍,易忘曰漏。

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

⑦《汉书·梅福特》:一色成体谓之醇,白黑杂合谓之驳。

2.正文体释词方法1)义训①《史记·乐书》: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

……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

2)声训①《史记·乐书》: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德者得也。

——②《史记·律书》:子者,滋也;滋者,言万物滋于下也。

又:亥者,该也。

⑥言阳气藏于下,故该也。

3)同字为训①《史记·乐书》: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故曰“乐者乐也”。

正义曰:“引旧语乐名,广证前事也。

前事邪正之乐虽异,并是其人所乐,故名曰乐也。

训诂学(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训诂学(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辨析古书的条例(如刘师培《春秋左 氏传释例》); 补充史实,讲述天文、地理(郦道元 《水经注》), 说明典制(古代礼制、法制、道德规 范、风俗习惯)等。
例:
《论语》:“天下之无道也久已,天 将以夫子为木铎。” 邢昺《论语注疏》:“铎是铃也, 其体以金为之。明舌有金、木之 异。”….. “武事振金铎,文事振木铎。“
郑玄:“路谓车也,凡君所乘之车曰 路。”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礼,天子 大路,诸侯路车,大夫大车,士饰 车。”
(三)阐明语法——串通句意时,注 意确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暗示语法结构。
余平生持论,读古书当通训诂,审词气, 二者如车之两轮,不可或缺。通训诂者,前 人所谓小学也。审词气者,今人所谓文法之 学也。” ——杨树达
尝谓好著书不如好读书,欲读书必先精校 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亦多误矣。” ——清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自序》
王念孙《广雅疏证· 序》:“是书 之讹脱久矣,今据耳目所及,旁考诸 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 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此后错 落者百二十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 音内字误入正文者五十七。”
、徐复(1912~2006)
语言学家。字士复,一字 汉生,号鸣谦,江苏省武进县 人。1929年就读于金陵大学, 从黄侃攻文字、音韵、训诂。 1935年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 后转至章太炎门下求学。曾任 教于国立边疆专科学校、金陵 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 范大学等校。历任副教授、教 授、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 研究所名誉所长、《辞海》编 委、《辞海》语词学科分科主 编之一、《汉语大词典》副主 编之一、中国语言学会理事、 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中国 音韵学研究会顾问、江苏省语 言学会会长、《传世藏书》主 编等。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 献主要体现在训诂学、校勘学、 蒙藏语文研究、词语研究、语 源学研究及方言研究方面。

训诂学的内容

训诂学的内容

姓氏 种 解 区 盖 覃 尉迟 洗

读chóng 读xiè 读ōu 读gě 读qí n “尉”读yù 读 xiǎn
官名 洗 马 仆 射 可 汗 閼 氏 休 屠 谷 蠡

“洗”读xiān 汉官名 “射”读yè 汉官名 读kèhán 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君主称号 “氏”读zhī 匈奴王后号 读 xiúchù 匈奴王号 “谷”读lù 匈奴官名
训诂的内容
训诂的内容
一、正确标点; 二、慎加校勘; 三、释词; 四、注音; 五、解释古今不同的语法现象; 六、说明修辞手段; 七、解释典章制度; 八、释典故; 九、发凡起例; 十、解释书名、篇名与介绍作者。

第一节 正确的标点
标点是训诂工作的第一步。 所谓标点,就是给所要注释的古书加上标点符号。 诸如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问号、感叹 号、引号、括号等都要加得正确,才能保证训诂正 确。 《礼记· 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郑玄注云: “离经,断句绝也。”即离析经书文理,使章句断 绝。这是关于句读的最早记载。

不明古代职官制度而致误之例
寇公在长安走马,承受奏其僭侈,
真宗以问王魏公旦。(《旧闻证 误》12页)
寇公在长安,走马承受奏其僭侈,
真宗以问王魏公旦。
不通语法逻辑而致误之例。
《孟子· 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
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
《孟子· 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
4、反切法,就是用两个字拼出一个音来。反切上 字取其声母,反切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合成 被切字的读音。如《广韵· 平声· 东韵》:“东, 德红切。” 《汉书· 张良传》:“鲰生说我距关。”服虔 曰:“鲰,音七垢反。鲰,小人也。” 《汉书· 地理志》“广汉郡”引应劭注:“南 入垫江。垫,音徒浃反。”

《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

《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

《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一、训诂和训诂学1.”训诂”的提出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

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文字小学音韵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训诂在这三方面产生了很多经典,比如文字方面首推《说文解字》——同时它也是训诂学的经典之作,训诂方面比较早的是《尔雅》,音韵方面的《切韵》《广韵》等等。

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我们知道,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这些研究更多的将现代的研究方法和古代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与西方的研究接轨。

名称改变的同时,方法理论也进步了。

2.”训诂”的含义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

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

叫做“训诂”。

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训诂”与“诂训”无别。

到底什么是“训诂”或“诂训”,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中分别作了解释。

(1)“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如:《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方言,也用当时的通行语言进行解释,也是“诂”。

比如:《诗经释文》:“楚人名火曰燥,齐人曰毁,吴人曰 (h ui3) .”陆宗达先生概括为,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去解释,就是”诂”。

(2)“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一般是用较多的词语去起到疏通文意的作用。

包括对词的具体的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等。

《训诂学的内容》课件

《训诂学的内容》课件

提高语言教学效果:训 诂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 地讲解古代文献,提高 语言教学效果。
训诂学在古籍整理中的应用
古籍整理: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籍中的文字和含义,从而更好地整理和保存古 籍。
古籍翻译: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籍中的文字和含义,从而更好地翻译古籍。
古籍研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籍中的文字和含义,从而更好地研究古籍。
词语的含义
逻辑训诂:通 过逻辑推理、 逻辑分析来解 释词语的含义
综合训诂:综 合运用多种训 诂方法,全面、 准确地解释词
语的含义
训诂学的历史发展
训诂学的起源
训诂学的主要任务是解释古 代文献中的字词和句法
训诂学的发展与古代哲学、历 史学、文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训诂学起源于先秦时期
训诂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 重要地位,被誉为“国学之根”
训诂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帮助理解古代文献:通过 训诂学,可以更好地理解 古代文献中的词汇、语法 和句法,从而更好地理解 古代文化。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训 诂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 更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 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文化素养:训诂学可 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 化,增强文化自信。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手段的发展
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融合
训诂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 挑战
训诂学的分类
解释字义:对文字进行解释,包括 字音、字形、字义等
文字训诂
研究语法:对语法进行研究,包括 词性、句法、语序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辨析词义:对词语进行辨析,包括 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等
训诂方法:研 究训诂学的方 法和技巧,如 音韵训诂、形 训诂、义训诂 等

训诂学的知识与应用

训诂学的知识与应用

训诂学的知识与应用一、训诂学的概述训诂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主要研究古代文献中的文字、语言和文化背景。

在古代,训诂学被视为一种高深的知识和技能,只有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如今,在现代社会中,训诂学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二、训诂学的基本原则1. 文字考证:训诂学最基本的原则是文字考证。

这个过程包括对古代文献中出现的文字进行解读和理解,以及对这些文字在不同历史时期中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2. 语言分析:除了文字考证外,训诂学还需要对古代文献中出现的语言进行分析。

这个过程包括对语言结构、用法、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3. 文化背景:最后一个原则是文化背景。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非常丰富和复杂,因此在进行训诂学研究时需要考虑到当时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背景信息。

三、训诂学的应用1. 古代文献研究:训诂学最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古代文献研究。

通过对古代文献中的文字、语言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文献的含义和价值。

2. 文化传承:训诂学还可以用于文化传承。

通过对古代文献中的文字和语言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3. 翻译工作:训诂学也可以用于翻译工作。

在进行跨语言的翻译时,需要对原始语言中出现的文字、语言和文化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将原始信息转换成目标语言。

4. 教育工作:最后一个应用领域是教育工作。

在教育过程中,训诂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并且提高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四、如何学习训诂学1. 学习基础知识:首先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包括汉字、古汉语、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2. 阅读古代文献:其次需要阅读一些古代文献,包括诗歌、散文、历史等方面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些文献,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训诂学的知识和技能。

3. 学习训诂学方法:最后需要学习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

这个过程包括对文字考证、语言分析、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以及对不同历史时期中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训诂学的主要内容

训诂学的主要内容

训诂学的主要内容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释和注释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古代文献的校勘、释义和注释等内容。

训诂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理解和传承古代文献的重要途径之一。

训诂学的核心内容是校勘。

校勘是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校正和校勘学的研究。

在古代,由于各种原因,文献传承过程中会出现错误、遗漏或篡改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校勘工作。

校勘学家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文献进行比较、考证,找出其中的差异和问题,并尽可能地恢复原始的文本。

校勘的方法包括考据、辨伪、补缺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考据。

考据是通过对文献中的文字、句法、语言风格、历史背景等进行分析和比较,来确定文本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训诂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释义。

古代文献中的文字和词语往往具有一定的特殊含义和用法,需要通过释义来解释其意义。

释义是对文献中的词语、句子进行解释和说明的过程。

古代的释义方法有多种,包括注释、诠释、解释等。

注释是对文献中的词语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诠释是对文献中的内容和思想进行阐述和解读,解释是对文献中的意义进行解释和说明。

通过释义,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古代文献的真正含义,把握其思想和文化内涵。

训诂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注释。

注释是对文献中的词句、句子或篇章进行解释和说明的过程。

注释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文献中的内容和意义。

在注释中,除了对文献中的文字和词语进行解释外,还可以加入一些背景知识、历史典故、文化解读等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

注释是古代文献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训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释和注释方法的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校勘、释义和注释等。

通过校勘,可以恢复古代文献的原始文本;通过释义,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古代文献的含义和用法;通过注释,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和文化解读。

训诂学对于理解和传承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今天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中,训诂学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对于研究和传承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

一、总论1、训诂:唐孔颖达定义,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

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

《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是毛亨为《诗经》作的传注。

《毛诗诂训传》是注书式训诂,《尔雅》是辞书式训诂,这两部书是古人最初的训诂成果。

2、训诂学: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3、训诂学的任务: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词语,用通语释方言,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4、训诂的内容:解释字词、解释文句、分析篇章、分析表达方式、分析时空关系。

5、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6、训诂的范围,传统的以经书为中心,最大的局限是“崇古”。

7、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解故上》以为训诂形式有通论、驸经、序录、略例四种。

8、训诂学的作用,三个方面: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和教学,教导整理古籍,指导编纂字典辞书。

9、某、某也:表示某一个词当解释为另一个词,解释的词在后,被解释的在前,如:贯,事也。

10、谓、言、犹、曰、谓之:谓,被解释的词在前面,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相当于“指的是”、“说的是”;言,加在解释的词之前,组成“某,言某也”格式,多用来串讲大意,或总括一段话的中心意思;犹,组成“某,犹某也”格式,和“等于说”相当;曰,相当于“叫”、“叫作”,被解释的词在后面;谓之:和“曰”“为”作用一样,可任用其一。

11、当为(当作)、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之言(之为言):当为(当作),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就用“某当为某”、“某当作某”格式;读为(读曰),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是“易其字”;读若(读如),多用来拟声注音,是“拟其音”;12、浑言、析言:浑言,笼统的说,也称统言、通言、散言、散文;析言,分析地说,也叫对言、对文,这是指出近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

13、貌:表明被解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相当于“……的样子”,格式为“某,某貌”;辞(或作词),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属、别,表示事物种类,属强调共同性,别强调区别性;破读、读破:破读,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破”,也叫“破字”、“易字”。

古代汉语训诂学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训诂学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训诂学知识点总结一、训诂学的概念训诂学(Phonology)是古代汉语研究的一部分,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

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古文字学两大部分,音韵学主要研究古文字的音韵变化规律,古文字学主要研究古文字的形体结构和发音意义的相互关系。

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古代文字,是对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的研究。

二、训诂学的发展训诂学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学者开始研究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训诂学不断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和学术体系。

宋代刘大櫆、戴复古、舒元成等学者,明代吴承恩、刘玉山、毛晋等学者,清代戴震、许衡等学者,都对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丰富了训诂学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三、训诂学的基本内容1、音韵学:音韵学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音韵变化规律。

古代文字是通过声母、韵母和声调来表示发音的。

音韵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声母的发音规律、韵母的发音规律、声调的发音规律等。

古代文字的音韵变化规律是古代汉语的基础,对于了解古代汉语的发音和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古文字学:古文字学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形体结构和发音意义的相互关系。

古代文字的形体结构包括字形结构、字义结构和字音结构等。

字形结构主要研究字的形体特征,包括笔画结构、构造方式等;字义结构主要研究字的意义特征,包括义符、义音等;字音结构主要研究字的发音特征,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等。

古文字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对于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字特点和语言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训诂学的主要方法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字考证法、文字比较法、音韵演变法、字形分析法等。

1、文字考证法:文字考证法是训诂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主要通过文字的形体结构和发音意义的相互关系,找出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

文字考证法是训诂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的重要手段。

2、文字比较法:文字比较法是训诂学的一种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字形体结构和发音意义,找出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

训诂学的内容

训诂学的内容

4、说明修辞手段 《小雅· 苕之华》:“牂羊坟首,三星在罶。”《毛传》 曰:“牂羊坟首,言无是道也。三星在罶,言不可以久也。” 前一句是歇后语(《左传》谓之隐语、廋辞)“牂羊”是 母 羊,“坟首”是大脑袋。事实上只有公羊才会长大脑袋,说 “母羊 长了大脑袋”等于说是“不可能的事”或“不会有的事”。后 一句是 借喻修辞格。“三星”,星宿名,即参宿、心宿,在冬天,天 快 亮的时候才出现,太阳一出,它就消失了。“罶”是一种用竹 篾 或苇条编的捕鱼器,夜里把它放在水堰的孔道旁,鱼游进去就 出不来,到天亮时人们就把罶取走。“三星在罶”就是说离人
词义在其概括性的基础上,还有其灵活性。 现以《左传》中用“人”字的五句话为例:
豕人立而啼。(《庄公八年》 宫之奇之为人也。(《僖公二年》 子无谓秦无人。(《文公十一年》 宁我薄人,无人薄我。(《宣公十二年》) 人各有以事君。(《襄公二十八年》)
2、分析句读 《史记· 伯夷列传》:“岩穴之士取舍有时若此,类名湮没 而 不称,悲夫!” 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读作:“岩穴之士取舍有时, 若此类,名湮没而不称,悲夫!清代方苞纠正了张的错误。第 一,张守节没有正确理解“取舍、类”的含义,“取舍”应作 “行为” 理解。“类”在这里是副词,表示“大多数”的意思,用来说 明一种 普遍的现象。(如曹丕《与吴质书》:“观古今文人,类不获 细 行,鲜能以名节自立。”曹丕是说所谓“文人无行”,是由于 大多 数文人在私生活方面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所以很少人能以名节
训诂虽然不是单纯解释词义的,但词是语言中最 小的表意单位,即语义的基本单位,所以,解释词义 是训诂学的基础工作,在训诂学中占有最重要的地 位。作为社会交际工具――语言的建筑材料的词,它 的意义首先是概括的,为社会所公认的,因此是客观 的。但是,当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出现、被按照语法 规律组织进句子以后,意义就明确、具体、生动了, 说话人可以从客观的概括的词义里选取某一个方面来 表达自己具体的思想和主观的感受。前者是词义的概 括性、客观性,后者是词义的具体性、灵活性。

训诂学讲义(本科课堂)

训诂学讲义(本科课堂)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文字之学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有衡从曲直之殊;其二训诂,谓称谓有古今雅俗之异;其三音韵,谓呼吸有清浊高下之不同。

论体制之书,《说文》之类是也;论训诂之书,《尔雅》、《方言》之类是也;论音韵之书,沈约《四声谱》及西域反切之学是也。

三者虽各一家,其实皆小学之类。

绪论第一节训诂与训诂学一、什么是训诂?《说文》:“训,说教也。

”段注:“说释而教之。

”《说文》:“诂,训故言也。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

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

是之谓诂。

……故,即诂也。

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二、什么是训诂学?“语义说”周大璞《训诂学要略》:训诂学也就是语义学。

“解释说”张世禄《训诂学与方法学》:与其说它是字义学,不如说它是解释学。

“综合说”陆宗达《训诂简论》: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

第二节训诂学的作用一、有助于古书阅读例如:《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文化部《红楼梦》校订出版小组注:“百足之虫,指马陆、蜈蚣一类节肢动物。

这类动物被截成几段后仍会活动,故称死而不僵。

”《文选·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

”二、指导古籍整理1.训诂与校勘例如:选自《战国策》的《触龙说赵太后》,其中有“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过去很多《战国策》的传本作“左师触詟愿见太后”。

清代学者王念孙据《汉书·古今人物表》《荀子·议兵》杨注、《太平御览》等书的材料,并考察上下文义,校曰:“今本‘龙言’二字误合为‘詟’耳。

太后闻触龙愿见之言,故盛气以待之;若无‘言’字,则文义不明。

”(《读书杂志》)2.训诂与标点要想正确地给古书断句、标点,首先必须正确地理解和解释古书中的词义、句义等;而欲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些意义,则应当在训诂上下功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究也,文字之鲜能通,妄谓通其语言,语言之鲜能通,妄谓通其心志,而曰 傅合不谬,吾不敢知也。”在《沈学子文集序》中说:“凡学始乎离词(解释词 义),中乎辨言(辨析句义),终乎闻道(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钱大昕在《经籍籑诂序》中说:“有文字而后 有诂训,有诂训而后有义理。诂训者,义理之所由 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诂训之外者也。” 黄侃在《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中说:“训诂之事, 在解明字义和词义。”
3、阐释语法 毛亨在申述句子的意义时,往往用抽掉原文的虚 词或增加虚词的方法来说明词与词或句与句之间的关 系。例如: 《诗经· 鄘风· 蝃蝀》:“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 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毛传:“乃如是淫奔之人也。”这几句诗里有四 个语 气词“也”,毛亨恐怕人们误解为四个平列句,或者 误 认为三个平列结构,所以作了这样的注解。他用“淫 奔”来解释“怀昏姻”,又去掉了第一个“也”字, 这就说 明了“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仅仅是一个词组,是 主
《论语· 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者,正也。子率以 正,孰敢不正。’”“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 人’。” 用声训来回答问题,既简练,又明确,颇得训诂的妙用。 “义训”:《尚书· 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咏;律和声。” 《周礼》:“春见曰朝;夏见曰宗。” 《礼记· 坊记》:“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 也。”(举一字而伸其用) 《左传· 宣公十一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 和众、丰财者也。”(举一字而穷其用) 在古书正文中解释虚词的地方也不少,有时还找出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比如《春秋》里记载着两件因为下雨没有按照原定时间举行国葬的事。一 个说到次日日中“而克葬”;一个说到次日的日落以后“乃大葬”。《公 羊传》 把“而、乃”两个虚词进行了比较:而者何?难也。乃者何?难也。曷为 或言 而,或言乃?乃难乎而也。
比如《论语· 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 知尔,则何以哉?”通过以上的分析,可见这三句话 是 有联系的,孔子正是通过这三句话来表明自己当时的 境遇和心情。因为孔子一生的事业,最重要的就是整 理“六经”,即所谓“述而不作”,使古代文化得传 于后 世,这是他不可磨灭的功绩。再者,孔子在一生的教 学实践中成为杰出的教育家,并且开创了私人讲学的 风气,这也是他对社会的重大贡献。所以编辑《论 语》者把这一段话放在《论语》的篇首是有其用意
二、保存在文献正文中的训诂内容 在古代文献正文中蕴涵着丰富而宝贵的训诂资料,它们对于正文来说, 不但可以避免由于文外加注而造成的支离破碎的毛病,而且可以起到条目 分明、渲染周到的积极作用,有时还可以使语法结构富于变化,把思想表 达得更加准确、鲜明、生动。 1、以训诂形式出现的正文 “同字为训”:《周易》:“蒙者,蒙也。【由于字有数义,故蒙卦 之 “蒙”以“童蒙、蒙昧”之义训之。】有时连续使用某字而意义有别。 《左传· 隐 公元年》:“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古今字为训”:《尔雅· 释诂》:“于,於也。”段玉裁说:“于、 於二 字,在周时为古今字。” “声训”:《周易》:“咸,感也。夬,决也。兑,说也。” 《大戴礼记· 诰志》:“明,孟也。幽,幼也。” 《周易》以形声系统互相训释求得卦名的语源;《大戴礼记》以同音字 作训,找出词义的发展(光明与大、阴暗与小相引申)。
4、说明修辞手段 《小雅· 苕之华》:“牂羊坟首,三星在罶。”《毛传》 曰:“牂羊坟首,言无是道也。三星在罶,言不可以久也。” 前一句是歇后语(《左传》谓之隐语、廋辞)“牂羊”是 母 羊,“坟首”是大脑袋。事实上只有公羊才会长大脑袋,说 “母羊 长了大脑袋”等于说是“不可能的事”或“不会有的事”。后 一句是 借喻修辞格。“三星”,星宿名,即参宿、心宿,在冬天,天 快 亮的时候才出现,太阳一出,它就消失了。“罶”是一种用竹 篾 或苇条编的捕鱼器,夜里把它放在水堰的孔道旁,鱼游进去就 出不来,到天亮时人们就把罶取走。“三星在罶”就是说离人
d、上下文变换用字 《论语· 述而》:“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 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e、句中或人名中用助字 《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不言禄。” 【杜注:“之,语助。”】 《孟子· 公孙丑上》:“孟施舍之所养勇也。” 【赵歧注云:“孟,姓;舍,名。施,发音 也。”】
6、串讲大意
d、词语叠用 《诗经· 大雅· 绵》:“乃慰乃止,乃左乃右, 乃疆乃理,乃宣乃亩。”【四句叠用八个“乃” 字。】 e、一人之辞加曰字 《论语· 阳货》:“曰:‘怀其宝而迷其邦, 可 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 可谓 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
D、变文 a、用字错综 《论语· 乡党》:“迅雷风烈必变。” b、连类并称 《孟子· 离娄下》:“大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c、变文叶韵 《诗经· 鄘风· 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毛传》:“天谓父也。”孔颖达《毛诗正义》:“先母后 天, 取其韵句。”黄侃先生说:“变父言天,亦取韵句耳。”诗文 “也”“只”皆语词,原应说:“父呀!母呀!不谅人呀!” 又如《周 易· 小畜》:“既雨既处”,本应是“既雨既霁”,“霁”乃雨 止, “处”“止”同义,因为句中用韵的缘故,变“止”为“处”, 与“雨”谐 韵。
c、倒句 《论语· 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 d、倒序 《周礼· 大宗伯》:“以肆、献、裸享先王。” 【肆、献、裸是祭祀之名,依次第言之,裸居先,献 次之,肆又次之。】 B、省文 a、蒙上省 《左传· 定公四年》:“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楚 人)奔,(吴人)食而从之。”
b、因下省 《诗经· 豳风· 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 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c、语急省 《公羊传· 隐公元年》:“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 己 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注云:“如,即不如也。” d、以疏略而省 《论语· 乡党》:“沽酒市脯不食。”【当云:“沽酒不 饮, 市脯不食。”】 e、二人之辞而省曰字 《论语· 阳货》:“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六种 品 德便有六种流弊)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 女……” 【„居,吾语女……”乃孔子之语,其上当加“子曰”二字。】
汉代注释家解释古书,往往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串讲文章大意,他们 把这种解说称为“章句”。如汉赵歧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 等。
《诗经· 周南· 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 是 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毛亨对这两句诗的训诂可以分为两 部 分:第一部分是训释词义;第二部分是串讲这两句的大意。我们应该注意 的是,在串讲里出现了“宜为”二字。在另外两章中,“窈窕淑女,琴瑟 友 之。”《毛传》说:“宜以琴瑟友乐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毛传》 说:“盛德者宜有钟鼓之乐。”
词义在其概括性的基础上,还有其灵活性。 现以《左传》中用“人”字的五句话为例:
豕人立而啼。(《庄公八年》 宫之奇之为人也。(《僖公二年》 子无谓秦无人。(《文公十一年》 宁我薄人,无人薄我。(《宣公十二年》) 人各有以事君。(《襄公二十八年》)
2、分析句读 《史记· 伯夷列传》:“岩穴之士取舍有时若此,类名湮没 而 不称,悲夫!” 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读作:“岩穴之士取舍有时, 若此类,名湮没而不称,悲夫!清代方苞纠正了张的错误。第 一,张守节没有正确理解“取舍、类”的含义,“取舍”应作 “行为” 理解。“类”在这里是副词,表示“大多数”的意思,用来说 明一种 普遍的现象。(如曹丕《与吴质书》:“观古今文人,类不获 细 行,鲜能以名节自立。”曹丕是说所谓“文人无行”,是由于 大多 数文人在私生活方面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所以很少人能以名节
训诂学首先要揭示词的概括意义。这种概括意义必须是客 观的,不能主观臆断,凭空推测。
《礼记· 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朱熹注:“格,至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穷极,无不到也。”按朱熹 的 意思,“格”训“来”,“来”与“至”同义,“至”又与“极”意义相 近,“极”又可以训 释为“穷极”。最后,“格”就有了“穷至、穷极”即“彻底研究”的意 思了。因为 朱熹的哲学思想是:人的知识和智慧是先天具有的,是万能的。人的思维 可以“穷至”“穷极”事物的真理;只要凭借自己的思想去认识,就可以 彻底地 了解一切,无所不到。
7、分析篇章
要想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就必须掌握它的组织脉 络,只有组织脉络明确了,对某些词、某些句,以致某些章节在全文中所 表达的意义才能有更深入的了解。 《论语· 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为什么要联成一个章节呢?《史记· 孔子世家》:“定公五 年…… 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原来这一章是孔子自述定公五年整理诗、书和制定礼、乐,教育学生的心 情的。“学而时习之”是指“修订诗、书、礼、乐”说的(《论语》这部 书中凡 讲到“为学”都是指学习诗、书、礼。乐)。“有朋自远方来”是指“弟 子弥众, 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说的。先秦时代说的“朋友”,有的就是对学 生的 称谓。“人不知而不愠”是指“不仕”说的。《论语》里常说“人知之”、 “人不
训诂虽然不是单纯解释词义的,但词是语言中最 小的表意单位,即语义的基本单位,所以,解释词义 是训诂学的基础工作,在训诂学中占有最重要的地 位。作为社会交际工具――语言的建筑材料的词,它 的意义首先是概括的,为社会所公认的,因此是客观 的。但是,当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出现、被按照语法 规律组织进句子以后,意义就明确、具体、生动了, 说话人可以从客观的概括的词义里选取某一个方面来 表达自己具体的思想和主观的感受。前者是词义的概 括性、客观性,后者是词义的具体性、灵活性。
其实,《方言》:“ ,来也。”魏《三体石经》篆、隶、 古
三体都有“ ”字。而这个字在《说文》中应是“ ”字。《说
文· 彳 部》:“ ,至也。”段注:“《方言》曰‘: 、 ,至也。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