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合集下载

十八世纪文学

十八世纪文学
斯泰恩
感伤小说
理查逊(Samuel Richardson,1689—1761)英国感伤 小说家的第一个代表,他走上文坛出 于偶然性,理查生曾受书商请求,写 一本“书信手册”,指导妇女写情书, 书名为《写给好朋友的信和替好朋友 写的信》(1741)。与此同时写了第 一部小说《帕米拉》(1741),这是 一本书信体爱情小说,赞美清教徒道 德。在文学史上被称为第一部现代英 国小说。它把对社会环境的描写和人 物心理活动的分析结合起来,着重描 写人物的感情,把感伤主义引进了西 欧文学,导致了18世纪末浪漫主义运 动的兴起。
第一节 概述
一﹑十八世纪文学的基本特点
马克思: “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 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 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 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 影响近代世界的启蒙运动,曾经进行 ...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 The Enlightenment)是18世纪欧洲 思想的主潮,欧洲资产阶级学者往往把这个思潮称为 “光明观念”运动。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 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 动,它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启蒙”一词, 原意为“照明”和“照耀”(enlighten)。启蒙思想 家主张以理性的启迪和科学的光明去战胜经院哲学的无 知和封建势力的黑暗,照亮人们的头脑,建立“理性王 国”,故有“启蒙”之称,也即“光明观念”的含义。 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它有两大特点, 一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二是反对封 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
2﹒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
(1)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哲理 性和社会分析性 启蒙作家通过文学作品
宣传启蒙思想,使作品具有哲理性、政治性和分析 性的特点,而少文学性。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 札》,三分之二是抨击时政,揭露宗教,只有“后 房故事”才具有一点文学色彩。

外国文学之启蒙文学

外国文学之启蒙文学

第二节 卢梭
著作《社会契约论》提出“人是生而自由”的著名论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指出:人类不平等起源 于私有观念及私有财产制的产生。 《论科学与艺术》认为人类创造艺术、科学和其他文明 推动了社会进步,但也包含着退步,因为这种风尚、文 明具有“邪恶虚伪的共同性”,在它的束缚下,源自人 的天性的美德不能举步,出自虚伪文明的恶性畅行无阻。 “回归自然”的口号。
基本特点
– 第一,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革命性。以自由、平等、
博爱、“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全面批判封建统 治。 – 第二,主人公较之以往的文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启 蒙文学把资产阶级和其他平民当作主人公甚至英雄人 物进行描写,成功地塑造了如鲁滨逊、汤姆·琼斯、 拉摩的侄儿、费加罗、维特、浮士德等一系列不朽的 艺术典型 。 – 第三,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哲理性。 – 第四,在文体形式方面,启蒙作家打破了自古以来诗 体文学独尊的局面,开创了文学史上的散文时代。小 说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书信体、游记体、自传体、对 话体等等,以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法国的哲理小 说成就最为杰出。戏剧方面的创新突出地表现在市民
德国:
莱辛 《拉奥孔——论诗与画的界限》
“狂飚突进运动” 狂飚突进运动”
德国启蒙文学在十八世纪70—80年代迅猛发展。作家 多是市民阶级出身的青年,青年歌德和席勒成为这一 运动的中坚。运动参加者反对封建枷锁,鼓吹个性, 崇拜天才,主张民族统一和创作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学。 他们受英国感伤主义和卢梭的影响,歌颂大自然,强 调感情。这个运动因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突进》 而得名。狂飚突进运动在德国促进了民族意识和个性 的觉醒,把启蒙文学推向更为繁荣的新阶段。该运动 到80年代中期之后便沉寂下来。 席勒 《阴谋与爱情》“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 剧” 菲迪南 露易丝 宰相 秘书

启蒙运动在欧洲各国的不同表现和影响

启蒙运动在欧洲各国的不同表现和影响

启蒙运动在欧洲各国的不同表现和影响欧洲启蒙运动是18世纪时期一场生机勃勃的知识大革命,它以批判理性、反对迷信和封建专制为核心,对欧洲各国的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启蒙运动在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形式和方式展现出来,并对各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就启蒙运动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展开论述。

英国是启蒙运动的发源地之一,该国的启蒙运动主要集中在文学和法律领域。

伦敦是英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城市,那里聚集了一批不同领域的启蒙思想家和作家。

著名的启蒙作家弗朗西斯·培根和约翰·洛克在英国启蒙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培根通过他的著作《新工具》提倡理性思维和实证主义,对英国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洛克则通过他的著作《人类理解论》、《政府论》等,为英国启蒙运动注入了反对专制主义和倡导自由平等的思想。

英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文学和法律领域,还对政治体制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国启蒙思想家们通过批判思维和理性主张,对封建专制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批判。

他们主张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应受到保护,对政府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并从中引发了一系列政治改革的运动,推动英国走向了近代民主制度的道路。

法国是启蒙运动的另一个重要阵地,该国的启蒙思想家将重点放在了对社会不公和专制统治的批判上。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就是伏尔泰,他通过其广泛的文学作品和政治评论,倡导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

他批判了法国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并提出了关于人权和宗教自由的主张。

伏尔泰对法国社会的影响巨大,他的思想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基础。

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还体现在社会伦理观念和教育体制上。

启蒙思想倡导人的自由和平等,主张推翻传统的阶级和等级制度,提出了新的道德观念。

在教育领域,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提倡普及教育和对个体的培养,他们积极倡导对女性和贫民的教育,推动了法国教育体制的改革。

德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早期参与者之一,该国的启蒙运动主要表现在哲学和文学领域。

简析法国启蒙运动

简析法国启蒙运动

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

法国的启蒙运动直接负有教育群众、鼓吹推翻君主专制和教会统治、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

法国的启蒙文学的革命性、战斗性更强,内容也特别丰富。

法国启蒙文学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从18世纪初期到中叶为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启蒙文学最主要的代表作家是孟德斯鸠和伏尔泰。

他们的政治态度比较保守,代表了自由派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且把希望寄托于开明君主,是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的“温和派”代表。

查理·路易·孟德斯鸠(1689——1755)出身于贵族家庭,当过法院院长,喜欢钻研科学。

他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的统治,向往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并以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而闻名于世。

其主要著作有《波斯人信札》(1721)、《罗马盛衰原因考》(1734)和《法的精神》(又译《法意》1748)。

《波斯人信札》是孟德斯鸠的代表作。

它是由160封信组成的一部书信体的哲理小说。

作品通过郁斯贝克和黎加两个波斯贵族青年旅居巴黎时与家人、朋友的通信,对法国绝对君权的黑暗统治、上层社会的骄奢淫逸和种种恶习进行了辛辣的揭露和讽刺。

作品大胆地否定了上帝,讽刺了教皇。

作者还通过波斯贵族后房生活的描写,谴责了违反人性、摧残人性的多妻制和闭奴制度,并塑造了敢于反抗专制暴政的洛克莎娜形象,表现了作者的反封建思想。

《波斯人信札》既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只是一些零星的故事、寓言和杂感,是18世纪哲理小说的开创性作品。

伏尔泰(1694一1778)是当时最有声望的启蒙思想家之一,被公认为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

青年时期因写诗讽刺封建贵族,曾两次被捕入狱。

后被驱逐出法国,侨居英国,从事英国社会政治、牛顿的科学思想、洛克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英国的文学与戏剧的研究工作,最后定居法国和瑞士边境的菲尔奈。

伏尔泰的创作极为丰富,他是哲学家、史学家、戏剧家、小说家兼诗人。

他的全集包括哲学著作、历史著作、史诗、抒情诗、讽刺诗、哲理诗、50多出剧本和26部哲理小说,一万多封信。

外国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

名词解释:1.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主要指的是当时的教士和修士写出的文学作品,使用的文字主要是拉丁文(天主教势力区)、希腊文和教会斯拉夫文(东正教势力区)。

基本文学体裁有基督教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叙事诗、宗教戏剧等。

创作目的主要是宣传宗教教义,鼓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主要功用是,它用根本不存在的天堂幸福诱惑欺骗压迫、受剥削的人民。

在艺术上,多采用梦幻故事的形式和寓意性、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并将这些艺术形式和手法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2.骑士文学: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体现了世俗封建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

主要内容是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骑士的典雅爱情,表现骑士精神。

主要体裁是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

在骑士抒情诗中最有名的是破晓歌。

3.哲理小说:18世纪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这小说虽有人物情节,但它不注重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它以人物活动为主线穿插描写了多方面的内容,把叙事、议论、抒情、讽刺融为一体,表现作者关于哲学、政治、法律、道德、教育的多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

代表作家卢梭、歌德,代表作《爱弥儿》。

4.感伤主义文学:18世纪中叶英国出现的一种文学创作思潮,又称主情主义文学,因斯泰恩的《感伤的旅行》而得名。

这派作家重视感情的传达,主张感情的自然流露,认为文学的主要任务是细致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描写人物的不幸遭遇,他们重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特别是强调对个性和个人精神的展示和刻画,开辟了一种以心理感觉为载体,掺和外部现实世界的投影的叙述方式,多采用日记体、旅行记、书信、回忆录等形式,代表斯泰恩的《感伤的旅行》、戈德史密斯《威克菲尔德的牧师》。

5.狂飙突进:18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发生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全国范围的文学运动,这就是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运动的参加者们在英法启蒙思想影响下,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束缚的压力,要求个性解放,他们鼓吹个性、冲上天才和叛逆,强调文学和民族风格,推崇自然和自我,主张民族统一,这一名称来源于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与突进》,理论代表是赫尔德尔、代表作品是席勒的《强盗》、《阴谋与爱情》和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葛兹·封·伯利欣根》。

18世纪文学

18世纪文学

18世纪文学①“The Big Picture”社会背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度社会任务:推翻封建制度,铲除封建残余,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重要运动:“启蒙运动”重要派别:“百科全书派”思想核心:“理性崇拜”,”反封建反教会”②“启蒙运动”主人公:资产阶级、平民特点:哲理性、政论性、浓厚的人民性、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文体:平等采用小说、诗歌,戏剧,文艺“感伤主义文学③“启蒙文学在各国的发展”1.英国——启蒙文学的发源地成就:现实主义小说•作家:笛福《鲁宾逊漂流记》•塑造了:“真正的资产者”的著名艺术形象,•有进取、冒险、开拓精神;•有征服自然、劳动创造、百折不挠的实干家精神;•有殖民主义者的特征,占有欲强烈。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黑色幽默”)·小说写格列弗医生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马国的奇异经历,以讽喻现实、表达作者的理想。

* 小说中出色的艺术虚构与现实讽刺相结合启蒙文学成熟。

作家:理查逊《帕米拉》《克拉丽莎》创作关注婚姻与道德问题;打破了传统小说以主人公经历见闻为主线的写法,集中写一件事;擅长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菲尔丁(1707-1754)《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十八世纪英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英国现代小说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创作“散文滑稽史诗”;:启蒙文学进入新的阶段——感伤主义阶段。

感伤主义文学形成于工业革命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作家们日益不满现实、对启蒙理性失望的背景下,是一种贬抑理性、张扬感性、有浓郁的哀怨忧伤情调的文学,是启蒙文学向浪漫主义文学的过渡。

斯特恩《感伤的旅行》•游记体小说;•记述作者英法战争期间途经法国去意大利的旅行。

不拘泥于客观记述见闻,着重描述主人公旅行期间的主观印象与感受,张扬善良、仁爱、同情等情感。

罗伯特·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我的心儿在高原》2.法国——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主战场法国的启蒙文学有特别强烈的革命性、政论性与哲理性;法国重要的启蒙文学家都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与社会活动家。

第一节 概述(启蒙运动)

第一节 概述(启蒙运动)

启蒙文学的基本特点4
• 4、在文体形式方面,启蒙作家逐渐扬弃了 古典主义关于体裁高低之分的清规戒律, 而平等地广泛地采用小说、诗歌、戏剧和 文艺性的政论等各种文体,打破了自古以 来诗体文学独尊的局面,开创了文学史上 的散文时代。为了便于宣传启蒙思想,启 蒙作家还创造了许多新的文学形式,如哲 理小说、正剧、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 抒情小说、教育小说等。
英国的现实主义小说2
• 约拿旦· 斯威夫特(1667-1745)是一个比笛福更为激进的启 蒙主义作家。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贫苦家庭。代表作 为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作品全面讽刺、揶揄了英国的 社会现实。作者往往把讽刺的对象夸张变形到残酷甚至荒诞 的程度,与现代的“黑色幽默”有某些相通之处。 • 18世纪30年代至世纪中期,英国现实主义小说进入鼎盛时期。 重要的作家有理查生、斯摩莱特和菲尔丁。前者是英国家庭 小说的开创者。作品以《帕米拉》与《克拉丽莎》最为有名。 作品常常把婚姻自主同中产阶级温和的道德说教结合起来。 他擅长以书信体的形式描写日常生活氛围中人物的心理和情 感的细腻变化,以及贯穿其中的感伤和哀惋情调,实为英国 感伤主义文学的先驱。在结构上突破了流浪汉小说以主人公 经历来串联多种事件的传统手法,而集中描写一个完整的事 件。斯摩莱特的作品有《兰登传》与《亨佛利· 克林克》等, 多为流浪汉小说。
欧洲其他国家的启蒙文学
• 意大利喜剧作家哥尔多尼对流行的“即兴喜剧” 进行改革,创造了“性格喜剧”、“风俗喜剧”。 代表作《女店主》。 • 俄国30年代后盛行的古典主义和80年代以后的感 伤主义文学都带有启蒙性质。罗蒙诺索夫是俄国 古典主义文学和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卡拉 姆津是感伤主义文学的代表。杰尔查文的诗歌创 作与冯维辛的戏剧创作都表现出了很强的启蒙色 彩。拉季舍夫是一位贵族革命家,他的代表作 《从彼德堡到莫斯科的旅行》体现了俄国启蒙文 学所达到的思想和艺术高度。

18世纪文学

18世纪文学

法 国 大 革 命
《费加罗的婚姻》剧照
(三)德国启蒙文学
1.社会历史背景 2.18世纪德国文学概况

启蒙文学(20年代-70年代)
任务 发展概况


初期:高特舍特
繁荣时期:莱辛

狂飙突进运动(18世纪70-80年代)
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也是德国文
学史上反封建的高潮。市民阶级的青年作家 们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强烈要求摆脱封建 束缚和压抑。其基本内容是强调个性、崇尚 天才、赞美自然、推崇感情,具有强烈的反 封建倾向;强调民间文学和民族风格;但也 带有个人主义狂热的因素,没有明确的斗争 目标,因而不能持久。代表作家是青年时期 的歌德和席勒。

古典文学时期(1796-1804)
1.莱 辛(1729-1781)
德国启蒙文学的第一位代表。他把德国文 学从狭隘的法国古典主义中解放出来,奠 定了德国启蒙运动的基础,成为民族文学 的奠基人。 莱辛是著名的美学家,他的论著《拉奥孔》 探讨造型艺术与语言艺术的不同规律,是 18世纪最重要的美学著作之一。
《老实人或乐观主义》(1759)
《老实人》是伏尔泰哲理小说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通过老实人与邦格罗斯等人的 遭遇,讽刺了“一切皆善”的盲目乐观 主义哲学,也否定了“不是在忧急骚动 中讨生活,便是在烦闷无聊中挨日子” 的悲观主义哲学,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脚踏实地劳动1784)
《鲁滨孙飘流记》 (Robinson Crusoe)
鲁 滨 逊
2.斯威夫特(1667-1745)
杰出的讽刺作家 代表作《格列佛游记》 (1726)采用幻想游记的形式, 通过主人公格列佛航海漂 流到几个虚构的岛国的神 奇经历,影射、抨击了英 国的现实,表达了作家的 社会理想。

外国文学启蒙文学

外国文学启蒙文学

一、启蒙主义文学概述18世纪,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打破了它和封建贵族阶级势均力敌的状态。

为了夺取和巩固政权,资产阶级发起了一场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

18世纪欧洲文学主潮是启蒙文学,它是欧洲启蒙运动在文学上的表现和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背景:英国:已经建立其资本主义制度,继续扫荡清除封建势力残余。

法国:呼唤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声势最大,战斗性最强。

德国:反对割据,争取民族统一。

启蒙运动: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后掀起的一场更激烈、更广泛的反封建、反教会的全欧性的思想文化运动。

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有两大特点,一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二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

启蒙文学(运动)的基本特征1、理性崇拜是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也是启蒙文学的思想基础。

人们把理性作为裁判一切的真理标准。

启蒙学者崇拜的理性同样受笛卡儿唯理主义学说的影响,同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有共同之处,但启蒙学者所崇拜的是“自然理性”,而“自然”在启蒙学者看来就是“自由”就是没有受封建文明所污染的纯真和清明,就其思想内涵说,它不同于17世纪崇尚君主王权和教条的理性主义,甚至与之根本对立2、启蒙文学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内容,较人文主义文学相比具有更强烈的政治性和革命性。

以自然神论或者无神论为武器对教会进行猛烈抨击。

他们以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全面批判封建统治。

3、主人公较以前文学发生了根本变化。

把第三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加以歌颂,成功塑造了诸如鲁滨逊,汤姆琼斯,费加罗,浮士德等形象。

4、启蒙作家的理性崇拜和渴望参加现实斗争的倾向,使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政论性。

在哲理小说方面体现尤为明显。

5、在文体形式方面,摒弃古典主义关于体裁方面高低之分的清规戒律,平等广泛采用小说、诗歌、戏剧和文艺性政论等文体,打破了自古以来诗体文学独尊的局面,开创了文学史上的散文时代。

十八世纪文学

十八世纪文学
十八世纪文学
二、启蒙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一)、英国启蒙文学 但尼尔•笛福(1661—1731)是英国现实
主义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代表作《鲁滨逊漂 流记》塑造了一个“真正资产者”的艺术形 象。
约拿旦•斯威夫特(1667—1745)讽 刺名著《格列佛游记》用夸张讽刺的艺 术手法揭露英国社会的丑恶,宣扬起启 蒙主义的社会原则和价值观念。
(四)、艺术特点
①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 的艺术形象达到了形象性与哲 理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的高度 融合。
②运用多种诗歌艺术体裁和包容多种戏剧艺术形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③矛盾对比的人物形象与一正一反一合的情节结构。
思考题
①试分析浮士德这一艺术形象。 ②谈谈你对靡非斯特这一艺术形象的 理解。
3、创作思想
歌德关注的目标始终是人,其创 作中包含着人道主义和个性完善思想。 他的思想历程同欧洲近代思想发展历 程相吻合,是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资产 阶级思想和艺术发展中具总结性的艺 术大师。
二、《浮士德》
诗体悲剧《浮士德》是歌德最主要的代表作, 从1770年开始构思到1831年脱稿,前后达 六十年时间,它是歌德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的概括, 熔铸了他在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和德国现实生活 中全部的体验。
书斋悲剧:对中世纪精神束缚的批判
爱情悲剧:对文艺复兴时期“享乐 人生”主张的否定
政治悲剧:对为封建王朝服务的妥协道路的批判 艺术悲剧:古典主义美学理想的幻灭
事业悲剧:19世纪初期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反映
(二)、浮士德形象分析
引言.ppt一方面浮士德是 “善”与 “肯定”精神的代表,另一方面他的性格 也充满了矛盾:理智与情欲、进步与停滞、 上升与沉沦。
①对人性的复杂矛盾的揭示

启蒙运动在欧洲各国的不同表现和影响

启蒙运动在欧洲各国的不同表现和影响

启蒙运动在欧洲各国的不同表现和影响18世纪的欧洲,是启蒙运动的高峰期。

启蒙运动以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为基础,试图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然而,在欧洲各国,启蒙运动的表现和影响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启蒙运动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的独特发展,并分析其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一、英国的启蒙运动在英国,启蒙运动主要集中在上层社会和知识精英中。

英国的启蒙运动强调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核心。

著名的英国启蒙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和约翰·洛克等人,对知识和经验的重视以及实用主义的倡导,影响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和教育体系。

在政治方面,英国启蒙运动为建立宪政制度奠定了基础。

启蒙思想家们强调人民的自由和平等权利,他们对于专制统治和权贵阶级的批判,促进了英国的民主发展。

启蒙运动的思想也直接影响了英国的法律体系,例如英国《人权法案》的制定就受到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

在经济方面,英国的启蒙运动为产业革命的兴起提供了理论支持。

启蒙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强调科学研究和实验方法的重要性,其对实验科学的推崇促进了英国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英国启蒙运动还提倡自由贸易的理念,对英国的商业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教育方面,英国启蒙运动对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主张教育的普及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他的观点对英国教育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启蒙运动也促进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兴起,伦敦大学的建立标志着英国启蒙运动在教育领域的成功。

二、法国的启蒙运动法国的启蒙运动以文化和政治领域的变革为主,强调人权、言论自由和社会正义。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等人,对权威和传统的质疑,以及对人民权利的捍卫,对法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政治方面,法国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启蒙思想家们的观点直接挑战了当时的君主专制制度,他们主张人民的自由和平等权利,批判了王权神授论。

法国启蒙运动中的重要著作《社会契约论》对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基础。

启蒙文学概述

启蒙文学概述

(二)各国启蒙文学概况 英国——启蒙文学的发源地 • 英国的启蒙文学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后,以扫 除封建残余、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主要任务。 • 十八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在现实主义小 说领域。
英国风光
• 十八世纪英国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17世纪末至18世纪30年代:
启蒙文学形成。
笛 福
* 是法国第一部重要的启蒙文学作品;
* 是书信体小说,由160封长短不等的信组成;
* 是反封建、宣传启蒙理想的哲理小说。
§伏尔泰(1694—1778) • 是法国启蒙运动的精 神领袖,是欧洲思想界 的泰斗; • 代表作是哲理小说《老实人》:
* 通过“老实人”与哲学家邦葛罗 等人的不幸经历与见闻,无 情嘲笑了“一切皆善”的哲学, 描述了乌托邦理想国“黄金国”,
提出改造社会的途径是劳动。
伏 尔 泰 画 像
《 老 实 人 》 书 影
2、1750年至1789年: 启蒙文学高潮阶段。
§狄德罗(1713—1784) • 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中 坚,《百科全书》的 主编; • 提出了建立正剧 (“严 肃剧”、 “市民剧”) 的 美学纲领,创立了正 剧;
狄德罗画像 与塑像
斯 特 恩 画 像 《感伤的旅行》书影
法国——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主战场
“十八世纪主要是法国的世纪。” ——恩格斯
• 法国的启蒙文学有特别强烈的 革命性、政论性与哲理性;
• 法国重要的启蒙文学家都是著 名的启蒙思想家与社会活动家。
• 法国启蒙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1、1715年至1750年: 启蒙文学形成、发展。 §孟德斯鸠(1689-1755) • 是法国第一个启蒙作家; • 代表作是《波斯人信札》: 孟德斯鸠画像

卢梭《忏悔录》

卢梭《忏悔录》
(三)理解:政论、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卢梭的生平
• 让-雅克·卢梭(1712-1778),他生于 日内瓦,父亲是钟表匠,从小由姑母 抚养。当学徒逃走后由华伦夫人收留。
• 让-雅克·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文学 家。他的社会政治思想体现了启蒙运 动激进民主派的倾向,其文学创作是 浪漫主义文学的先声。
他倡导个性自由与个性解放,反对宗教信条与封建道德法 规的束缚,在《忏悔录》中宣扬个人为中心、以个人兴趣爱 好为出发点的人生态度,把自由、平等视为人的自然本性。 因此这部自传同时也是一部个性解放的宣言书。这种资产阶 级人道主义思想在当时即18世纪无疑有着非常革命的意义, 它启迪着人们摧毁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从而推动历史的前 进。
• 书信体小说《新爱洛绮丝》描写纯洁爱情,控诉 封建门第观念和家长专制思想对美好爱情的摧残。 卢梭所有的创作都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返回 自然”的愿望。
• 在法国文学史上。数第一次把爱情当作人类高尚 情操来歌颂,第一次把大自然的美丽风景写进小 说。
创作背景
• 卢梭在写作《新爱洛依丝》时,恋上了德·乌德托 夫人。卢梭出身平民,而对方是一个贵族妇女。 这是一次无望的爱情。
《爱弥儿》
• 论述了儿童教育,主张让孩子自由发展,反对过 早的书本教育,要按孩子的智力分阶段进行教育, 从经验获得知识,接触自然和社会,了解科学, 获得技能。
• 一部教育小说,副题”论教育“。”出自造物主 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会变坏。 “
• 教育宗旨是:按照自然法则进行教育。培养资产 阶级所需要的新人。此书出版,作者受到疯狂迫 害。
《新爱洛绮丝》主要人物
• 女主人公:朱丽
• 男主人公:圣普乐
• 出身贵族,从小受的是正规 • 出身平民,是一名家庭

文学流派知识:解读启蒙文学的起源与影响

文学流派知识:解读启蒙文学的起源与影响

文学流派知识:解读启蒙文学的起源与影响启蒙文学是一种充满启迪和教育意义的文学形式,它起源于17世纪欧洲。

在这个时期,欧洲的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启蒙思想开始兴起,成为普遍的思潮。

这种思想主张人类应该通过理性思考和实践来解决问题,并从中受益。

启蒙文学正是基于这一思想而产生的。

启蒙文学主要包括散文和小说两大类。

这些作品通常探讨社会、政治、哲学、法律和伦理等问题,目的是鼓励读者思辨,以及提升人们的道德和智力。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具有启示性和启迪性的思想和观点,例如,平等、自由、知识、进步等等。

启蒙文学在欧洲影响深远,它为后来欧洲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启蒙文学帮助人们拓宽了思想领域,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次,启蒙文学为人们提供了智力和道德的教育,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再次,启蒙文学推动了科技和文化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然而,启蒙文学也受到了一些批判和反对者的攻击。

一些人认为它过于强调理性和科学,忽视了人类情感和灵性方面的需要,容易导致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泛滥。

另外,启蒙文学中的思想和观点也引起了一些政治和社会上的不满和争议。

不过,无论如何,启蒙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无疑是对人类智慧和知识的一种极好的展示。

它不仅帮助我们拓开视野,增长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我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人类进步的力量。

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一、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概述从文艺复兴开始,欧洲的资产阶级经过三四百年的苦心经营,到18世纪,一些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打破了17世纪它和封建贵族阶级势均力敌的状态,各国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也进入到一个空前激烈的阶段。

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成为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个时候,资产阶级发动了一场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文化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史称“启蒙运动”。

1.社会状况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推翻了复辟王朝,资产阶级终于结束了封建势力独霸的政权。

资产阶级的新贵族相互妥协,联合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从此以后,英国就开始了飞速发展之路。

18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使英国的资产主义经济基础迅猛发展,英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也随之日益强大,君主立宪之下的资产阶级新贵族当权的政局得到巩固。

所以英国的启蒙运动,除了继续扫荡封建势力;另一方面,也有支持现存制度,主张局部改革的保守主张。

而法国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还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专制君主路易14,也就是莫里哀的君主“太阳王”以后,法国的封建社会已经腐朽不堪,全国分成3个等级,第三等级备受盘剥压制,这种尖锐的矛盾,就导致了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那就是发生在18世纪末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胜利。

而整个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都在为这次彻底的革命积蓄力量。

所以在各个国家中,法国的启蒙运动是声势最大,战斗性最强的一个,它直接导致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从而震撼了整个世界。

在18世纪,也包括之前的17世纪,英法两国都在大踏步地向前发展,它们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变革使它们走在了世界欧洲的前列,而此时,德国的内战却好像是一打起来就没个完。

从17世纪一直打到18世纪,仍然处于封建割据状态。

这就使德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于是,软弱和妥协就成了德国资产阶级的特性。

启蒙运动在德国始终没有形成像英国、法国那样的政治革命。

西方文化史:六、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

西方文化史:六、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

书信体小说开创者
塞缪尔·理查逊(SamuelRichardson,16891761),18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保守派作家。 书信体作品有《帕米拉—美德有报》 (Pamela) 、《克拉丽莎》(Clarissa Pamela Clarissa Harlowe) 等。他的小说完全摆脱了以主人公 多种多样的见闻经历为主线的传统写法,而是 集中描写一件事的始末,不用靠奇闻异事来吸 引读者,而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婚姻、道德等问 题为内容,逐一分析描写人物的情感和心理, 在英国和欧洲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杰出的民主主义思想家
雅克·卢梭 让-雅克 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雅克 卢梭( 1712—1778)他的作品着重描写自然,刻画激 他的作品着重描写自然, 他的作品着重描写自然 动的内心生活,愤世嫉俗,向往孤独的生活, 动的内心生活,愤世嫉俗,向往孤独的生活, 成为法国伤感主义的杰出代表人物, 成为法国伤感主义的杰出代表人物,也对后来 伤感主义和浪漫主义有巨大影响。 伤感主义和浪漫主义有巨大影响。他赞赏普通 人和穷人的深刻感觉能力,鄙视有产阶级的干 人和穷人的深刻感觉能力, 硬冷酷。他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硬冷酷。他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新爱洛伊丝》 新爱洛伊丝》
《新爱洛伊丝》 “New Heloise” 新爱洛伊丝》 在此著作中, 在此著作中,细致的描述了恋爱中男女的感 情和自然生活,表现了“自然道德” 情和自然生活,表现了“自然道德”与陷入偏 见的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 见的社会道德之间e enlightenment of French literature
皮埃尔·高乃依 皮埃尔 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 高乃依 1606年6月6日-1684年10月1日), 法国剧作家,诗人。1636年他的5幕韵 文剧《熙德》(El Cid Campeador) 描写理性与感情的强烈冲突,表明悲 剧英雄的坚强意志总是最终克制住个 人,理性的到最后胜利。公演,轰动 巴黎,为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建立奠 定了基础 。该剧取材于西班牙作家卡 斯特罗的剧本《熙德的青年时代 》, 将男女主人公投入到责任与爱情的剧 烈冲突之中。剧中人都表现出刚毅的 美德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为了完成自 己的义务,不惜牺牲一切。《熙德》 演出后受到观众热烈的欢迎,但由于 这个悲喜剧违背了古典主义的三一律, 在评论界引起了一场论战。黎塞留授 意法兰西学院组织力量抨击此剧,发

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8世纪文学和启蒙运动)【圣才】

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8世纪文学和启蒙运动)【圣才】

第5章18世纪文学和启蒙运动5.1 复习笔记一、概述(一)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1.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矛盾的激化,孕育了第二次全欧洲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

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带有更鲜明的政治色彩。

启蒙主义者向封建制度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发动了全面的攻击,而且提出了更彻底、更完整的纲领,从而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作了舆论准备。

2.启蒙运动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广泛的人民运动的推动下,在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批判旧制度和改造社会的武器。

这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理性”。

3.作为启蒙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启蒙文学也迅速兴起。

欧洲各国的启蒙文学,在传播革命火种、促进思想解放方面,起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

4.启蒙文学作家大多是启蒙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们从事文学创作的目的就是评论生活,干预生活,宣扬他们的思想观点。

因此,强烈的战斗性和批判性是启蒙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5.在创作方法上,启蒙运动初期和中期的文学作品很多也受古典主义的影响。

但后来为适应新的需要,各国启蒙文学,有的摒弃了古典主义,有的在古典主义形式里搀进了新的思想内容。

另外,在一些国家,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逐渐成为主流,而且直接影响到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6.为便于宣传启蒙思想,启蒙作家创造了各种新的文学形式,如哲理小说、正剧(“严肃喜剧”、“市民悲剧”)、游记体讽刺小说、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等等。

(二)启蒙文学在各国的发展1.英国的启蒙文学(1)18世纪初期,英国文学仍处于古典主义时期,其代表人物是蒲柏。

他用英雄双韵体写诗译诗,而且擅长讽刺文学,为英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2)英国的启蒙文学是在英国革命之后出现的,它的任务是以“理性”为武器,反对封建势力的残余,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同时,在一些先进的作家的作品中,也批判了新制度建立起来后暴露出来的种种不合理的东西。

启蒙主义

启蒙主义
• 有的作品以哲理论点作为小说结构情节的中心,集中讨论哲学、政治、宗 教、教育、道德等问题; • 有的作品以主人公作为作者的代言人,随时发表深刻的理论见解; • 有的着力于塑造富于哲理意蕴的艺术典型,以人物性格的丰富内涵表现具 体哲理。 • 启蒙文学的这种哲理性、政论性见长的特点在哲理小说方面体现的最为明 显,同时影响了各种文体,使整个启蒙文学闪耀着富于理性精神的“阿波 罗风范”。

在这场运动中,“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
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 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马克思)。

启蒙运动的参加者和拥护者有许多本身就是文 学家。如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 英国的笛福、斯威夫特和菲尔丁,德国作家歌德和 席勒等。他们都把文艺当做宣传启蒙思想的工具和 批判封建主义的武器,在欧洲形成启蒙文学的强大 潮流。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

法国的启蒙思想,深受英国影响。在法国,参加启蒙运动的学者有 200多人,启蒙时期长达一个世纪,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艺术、科学、 教育各个方面。 孟德斯鸠(1689-1755),出版《论法的精神》
彻底否定神学史观,指出国家的目的在于保护政
治自由,每个公民有权去做法律所许可的事情。 批判封建专制暴政,痛责宗教迷信和奴隶贸
• 著作涉及自然科学、哲学、历史、 戏剧、诗歌等方面。为狄德罗主编的 《百科全书》撰文。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词,但是我愿意誓死保 卫你说话的权利”。
• 狄德罗(1713-1784),宣传“社会
契约论”,君主的权威来自政治契约,
君主的职责是保卫公民不受他人欺凌; 抨击封建社会中神权和政权的干扰。 大力提倡自由,包括政治自由、贸易 自由以及学术研究自由。 主编《百科全书》,在他周围聚集了伏尔泰、达兰贝尔、 霍尔巴赫、格里姆、卢梭等一批卓越思想家,宣传理性主义, 反对宗教愚昧。《百科全书》多次被禁,他克服重重阻力,坚 持达20年之久,毕生为真理和正义而奋斗。

西方文化史:六、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

西方文化史:六、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

典型的清教徒(Typical of the Puritan)
• 约翰 班扬 约翰·班扬 • (John Bunyan,1628—1688)是和莎 , 是和莎 士比亚齐名的、 士比亚齐名的、同属英国文艺复兴后 期的著名作家。其代表作《 期的著名作家。其代表作《天路的历 程》(《The Pilgrim‘s Progress 》)。作品反映了小生产 者的宗教狂热, 者的宗教狂热,同时通过一系列寓意 形象对社会现实有所批判。 形象对社会现实有所批判。
书信体小说开创者
塞缪尔·理查逊(SamuelRichardson,16891761),18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保守派作家。 书信体作品有《帕米拉—美德有报》 (Pamela) 、《克拉丽莎》(Clarissa Pamela Clarissa Harlowe) 等。他的小说完全摆脱了以主人公 多种多样的见闻经历为主线的传统写法,而是 集中描写一件事的始末,不用靠奇闻异事来吸 引读者,而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婚姻、道德等问 题为内容,逐一分析描写人物的情感和心理, 在英国和欧洲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才的文学巨匠
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他的作品有 《俄狄浦斯王》(Edipe) 、《布鲁图斯》 ( Brutus) 、《扎伊尔》(Zayre ) 、《穆罕默 德》(Mahomet )、《伊兰纳》(Iraq Lanna)、 《中国孤儿》(The Orphan of China)、 《查第 格》(Candide)、 《老实人》(Le Mondain) 、 Candide (Le 《密克罗梅加斯》 》(Micromégas) 、《天真汉》 (Candide or Optimism)、《有四十埃古的人》 (Forty Iago)、《奥尔良少女》(Orlean teen) 等风靡全欧洲。他充分发挥自己关于哲学、社会、 政治、道德和美学的见解,宣扬启蒙思想,驱逐 迷信和偏见,激起人们对宗教神学和专制暴政的 憎恨,培养人们爱好自由和人道主义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启蒙文学在各国的发展18世纪的英国文学非常繁荣。

古典主义文学在世纪初期势力强大。

古典主义诗人蒲柏(1688—1744)曾在文坛处于执牛耳的地位,他的诗体文论《批评短论》(1711)和名作模拟史诗《夺发记》(1712—1714)都曾在上层社会发生影响。

英国启蒙文学于20年代正式登上文坛,作家们宣传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批判封建残余和资产阶级的阴暗面,鼓舞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力图通过启蒙教育促进社会改良。

英国的启蒙文学以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最高。

小说家笛福和斯威夫特首先登上文坛。

但尼尔·笛福(1661—1731)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创者之一。

他的启蒙思想较为温和,但他的小说创作却是一次真正的文学革命。

他不顾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发表了《鲁滨逊飘流记》、《辛格顿船长》(1720)等一系列小说,主要描写社会中下层出身的青年航海或其他冒险,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代表作《鲁滨逊飘流记》(第一部,1719)通过青年商人鲁滨逊海上冒险和滞留并开辟岛国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国“真正资产者”的著名艺术典型,体现了资产阶级向上发展时期的奋发进取和创业精神。

鲁滨逊虽是资产阶级文学幻想的产物,一位理想的英雄,但却丝毫没有被神化拔高;小说虽是幻想传奇式的故事,但却运用写实手法,对一系列细节的描写真实具体,虽是无中生有,但却曲尽其妙。

约拿旦·斯威夫特(1667—1745)在思想上是比笛福激进得多的启蒙作家,《格列佛游记》(1726)是他享誉世界的讽刺名著。

作品假托主人公格列佛医生自述他数次航海遇险,飘流到小人国、大人国和智马国等几个童话式国家的遭遇和见闻,全面讽刺、揶揄了英国的社会现实。

其中通过“大人国”和“智马国”社会所体现的社会理想虽然保存宗法社会的原始特点,但却包含着启蒙主义的社会原则和价值观。

作者往往把讽刺的对象夸张变形到残酷甚至荒诞的地步,与现代的“黑色幽默”有相通之处,法国现代作家布勒东在编辑作品集《黑色幽默》(1950)时,就把斯威夫特的作品列于榜首。

18世纪30年代至世纪中期,英国现实主义小说进入繁荣鼎盛时期,重要的作家有理查生、斯摩莱特等,菲尔丁是最为杰出的代表。

撒缪尔·理查生(1689—1761)是英国家庭小说的开创者。

其作品以《帕米拉》(1740)、《克拉丽莎》(1741—1748)最为著名。

他关注婚姻、家庭、道德问题,作品一般以女仆或中产阶级女子为主人公,写她们婚姻爱情的纠葛,把婚姻自主同中产阶级温和的道德说教结合起来。

这成为此后一个时期英国家庭小说的一种模式。

理查生小说的艺术魅力在于,他擅长以书信体的形式描写日常生活氛围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的细腻变化,以及贯串其中的感伤和哀惋情调,实为英国感伤主义文学的先驱。

托比亚斯·斯摩莱特(1721—1771)的主要作品有《兰登传》(1948)和《亨佛利·克林克》(1771)等,多为流浪汉小说,叙述主人公曲折的流浪生活,对社会现实多有讥刺,富有刺激性的故事在民众中受到欢迎。

至18世纪中叶,英国在农村自耕农日益破产和城市贫富反差更甚的背景下,感伤主义文学产生了。

劳伦斯·斯泰恩(1713—1768)是小说方面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感伤的旅行》(1768)写敏感和爱流泪的主人公约里克牧师在法国的旅行,着重叙述主人公不断因微小的事情而产生的感觉和对这些感觉的诸多联想,抒发其感伤情怀。

感伤主义虽由斯泰恩的这部小说而得名,但奥立维·哥尔德斯密斯(1728—1774)的长篇小说《威克菲尔德的牧师》(1768)、长诗《荒村》(1770)却是成就更高的感伤主义名作。

前者写主人公穷牧师普里姆罗斯自述其家庭被乡村地主欺压的种种悲惨遭遇,在浓郁的感伤情怀的描写中既有喜剧性的幽默也有戏剧化的场景,确是别具一格。

“墓园诗派”是英国感伤主义在诗歌领域里的代表,由格雷(1716—1771)的《墓园挽歌》(1750)得名。

重要的作家还有汤姆(1700—1748)和扬格(1716—1765)等,这一诗派情调更为消沉。

稍后,珀西编的民歌集《英诗辑古》(1765)、麦克菲逊(1736—1796)伪托中古诗人峨相所作的《峨相集》(1765)更引起人们对中世纪民歌的爱好。

英国议会于1737年通过《戏剧检查法》,国家对戏剧和剧院监督甚严,所以英国戏剧不能充分发展。

菲尔丁原以政治讽刺剧崭露头角,后来被迫转向小说创作。

哥尔德斯密斯的喜剧《屈身求爱》是18世纪英国戏剧的杰作。

理查德·谢立敦(1751—1816)把英国戏剧推向高峰,其创作大多为轻松愉快的风习喜剧,以《造谣学校》(1777)最为著名,至今在英国上演不衰。

谢立敦的创作缺乏思想深度,但其喜剧技巧却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18世纪的法国,封建专制王权急剧衰落,封建势力同第三等级的矛盾特别尖锐。

已沦为专门为封建宫廷歌功颂德的古典主义文学长期流行于社会上层的文坛,但大胆揭露社会黑暗的文学在世纪之初便广泛流传于人民之中。

阿兰·勒内·勒萨日(1668—1747)发展了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传统,以其写实的小说《瘸腿魔鬼》(1707)和名作《吉尔·布拉斯》(1715—1735)等揭开了启蒙文学的序幕。

从20年代起,法国启蒙文学汇成潮流。

法国启蒙文学是在资产阶级积极酝酿革命的背景下诞生和发展的,所以批判力度最强,最富于民主战斗精神。

孟德斯鸠和伏尔泰是法国18世纪上半期启蒙文学的代表作家。

查理·路易·德·瑟贡达·孟德斯鸠(1689—1775)是法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启蒙作家。

他的理论著作《法的精神》(1746)把法制提高到国家政治生活的首位,并详细论证三权分立学说,该书成为关于国家学说的世界名著。

他的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1721)是第一部著名的启蒙哲理小说,为法国启蒙文学开辟了道路。

作品假托波斯大贵族郁斯贝克到法国游历,通过他同家人和朋友们的互相通信,暴露波斯东方专制制度和贵人后房制度的惨无人道,同时猛烈批判了法国的黑暗现实,宣传启蒙理想,令读者耳目一新。

伏尔泰(原名弗兰索瓦*.玛丽·阿鲁埃,1694—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中具有领袖威望的作家。

他倡导文艺为社会改良和宣传启蒙思想服务,但又强调古典主义的规则应该遵守,极想使自己成为高乃依和拉辛的后继者。

他据此而创作的史诗《亨利亚特》(1778)和悲剧《俄底浦斯王》(1718)、《中国孤儿》(1718)等都缺乏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他不顾古典主义清规戒律而创作的中短篇哲理小说26篇,却是他文学遗产中最优秀的部分。

其中最著名的有《如此世界》(1746)、《查第格》(1747)、《天真汉》(1767)等,而以《老实人》(1759)最为脍炙人口。

小说通过“老实人”及其教师邦葛罗斯等人的遭遇,讽刺了“一切皆善”并为现存秩序辩护的盲目乐观主义哲学,也否定了认为人“不是在忧急骚动中讨生活,便是在烦闷无聊中挨日子”的悲观主义;作品让主人公经历了象征“理性王国”的“黄金国”之后,又回到苦难的现实世界,最后以富于哲理的名言“种咱们的田地要紧”作为结束,给人留下了既无可奈何,又奋斗不息的余音。

伏尔泰的艺术才能尤其表现于讽刺,拜伦称赞说:“那简直像一阵狂风,随心所欲地飘刮,拔起了一切事物的根,有时教蠢材出丑,有时把皇座也震动。

”法国启蒙文学发展到世纪中期,老一辈作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继续发表杰作,而新一辈作家狄德罗、卢梭等以更为激进的姿态登上文坛,把法国启蒙文学推向繁荣的顶峰。

德尼·狄德罗(1713—1784)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坚,唯物主义哲学家、现实主义美学家和作家。

他用几十年的时间主编意在“改变人们普遍的思想方式”的《百科全书》,并亲自撰写了千余条目,虽然屡遭迫害,但却始终如一。

恩格斯称赞他是为了“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而献出了整个生命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8页。

他所创作的《私生子》(1757)、《一家之长》(1758)两部市民剧,以及在法国至今盛演不衰的《当好人还是坏人?》(1758)为现代话剧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下述三部小说最能体现他在创作方面的卓越贡献。

自白体小说《修女》(1760)猛烈抨击摧残人性的宗教制度,为维护人权和个性解放而呐喊。

对话体小说《拉摩的侄儿》(1762—1764)塑造了“拉摩的侄儿”这个集“高傲与卑鄙、才智和愚蠢”于一体的著名典型。

他是烂透了的封建社会的产物,一株“邪恶”之花,是以“恶”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封建社会母体内躁动的资产阶级的化身,黑格尔为其滔滔不绝的“辩证谈吐”所倾倒,视为“分裂意识”的典范,马克思恩格斯称这部作品为“辩证法的杰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9页。

《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1773)写的是年轻仆人雅克陪伴贵族主人在法国的漫游和对话,刻画了正在起来反抗的仆人雅克的生动形象。

小说幽默风趣,尤其是结构全书的“叙述层”和“故事层”及“叙述层”同“故事层”交叉相混的结构极具创新价值,给予读者广大的想象的空间,接近于现代“新小说”派的叙述方法。

皮埃尔*.奥古斯特·加隆·德·博马舍(1732—1799)是法国18世纪最后一位著名的启蒙作家。

他在论著《论严肃的戏剧体裁》(1767)中宣传和发挥狄德罗“市民剧”的理论主张,创作了《欧也妮》(1767)、《两个朋友》(1770)《有罪的母亲》(1792)等市民剧,并按市民剧的精神创作了传世佳作《塞维勒的理发师》(1775)和《费加罗的婚姻》(1781)两部喜剧。

《塞》剧中的老医生霸尔多洛,《费》剧中的大贵族阿勒玛维华同为封建势力的代表,是被嘲弄的对象;被歌颂的主人公却是理发师、仆人费加罗,他是第三等级的代表,自以为贵族主人不是他的对手,满怀信心地指出贵族们“只是在走出娘胎的时候,使过些气力”,此外“还有什么了不起的?”《费》剧结束于费加罗结婚的狂欢歌舞,一个剧中人唱道,这个喜剧描写的是“受着压迫”的人们用“种种方式行动起来”。

无怪路易十六下令禁演此剧,认为它会“毁掉巴士底狱”。

18世纪的德国还没有摆脱上世纪“三十年战争”的阴影,仍然分裂为数以百计的小邦国和一些帝国城市,每一个小邦国都是一个小封建国家,“国君”自封为“上帝的代表”,他们腐败、残暴专横和好战;工农业落后,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而且各自封闭地依附于本土的小朝廷,奴性十足。

因此,当时德国呈现为“一团糟”的“鄙陋状态”。

但是德国知识界在英法启蒙运动影响下率先觉醒。

由于现实落后,他们只能在精神领域里构筑理想王国。

这便造成了德国的社会鄙陋和文学辉煌的强烈反差,正如恩格斯所说:“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是可耻的,但是在德国文学方面却是伟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