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启蒙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18世纪的英国文学非常繁荣。古典主义文学在世纪初期势力强大。古典主义诗人蒲柏(1688—1744)曾在文坛处于执牛耳的地位,他的诗体文论《批评短论》(1711)和名作模拟史诗《夺发记》(1712—1714)都曾在上层社会发生影响。英国启蒙文学于20年代正式登上文坛,作家们宣传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批判封建残余和资产阶级的阴暗面,鼓舞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力图通过启蒙教育促进社会改良。
英国的启蒙文学以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最高。小说家笛福和斯威夫特首先登上文坛。但尼尔·笛福(1661—1731)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他的启蒙思想较为温和,但他的小说创作却是一次真正的文学革命。他不顾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发表了《鲁滨逊飘流记》、《辛格顿船长》(1720)等一系列小说,主要描写社会中下层出身的青年航海或其他冒险,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代表作《鲁滨逊飘流记》(第一部,1719)通过青年商人鲁滨逊海上冒险和滞留并开辟岛国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国“真正资产者”的著名艺术典型,体现了资产阶级向上发展时期的奋发进取和创业精神。鲁滨逊虽是资产阶级文学幻想的产物,一位理想的英雄,但却丝毫没有被神化拔高;小说虽是幻想传奇式的故事,但却运用写实手法,对一系列细节的描写真实具体,虽是无中生有,但却曲尽其妙。约拿旦·斯威夫特(1667—1745)在思想上是比笛福激进得多的启蒙作家,《格列佛游记》(1726)是他享誉世界的讽刺名著。作品假托主人公格列佛医生自述他数次航海遇险,飘流到小人国、大人国和智马国等几个童话式国家的遭遇和见闻,全面讽刺、揶揄了英国的社会现实。其中通过“大人国”和“智马国”社会所体现的社会理想虽然保存宗法社会的原始特点,但却包含着启蒙主义的社会原则和价值观。作者往往把讽刺的对象夸张变形到残酷甚至荒诞的地步,与现代的“黑色幽默”有相通之处,法国现代作家布勒东在编辑作品集《黑色幽默》(1950)时,就把斯威夫特的作品列于榜首。18世纪30年代至世纪中期,英国现实主义小说进入繁荣鼎盛时期,重要的作家有理查生、斯摩莱特等,菲尔丁是最为杰出的代表。撒缪尔·理查生(1689—1761)是英国家庭小说的开创者。其作品以《帕米拉》(1740)、《克拉丽莎》(1741—1748)最为著名。他关注婚姻、家庭、道德问题,作品一般以女仆或中产阶级女子为主人公,写她们婚姻爱情的纠葛,把婚姻自主同中产阶级温和的道德说教结合起来。这成为此后一个时期英国家庭小说的一种模式。理查生小说的艺术魅力在于,他擅长以书信体的形式描写日常生活氛围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的细腻变化,以及贯串其中的感伤和哀惋情调,实为英国感伤主义文学的先驱。托比亚斯·斯摩莱特(1721—1771)的主要作品有《兰登传》(1948)和《亨佛利·克林克》(1771)等,多为流浪汉小说,叙述主人公曲折的流浪生活,对社会现实多有讥刺,富有刺激性的故事在民众中受到欢迎。
至18世纪中叶,英国在农村自耕农日益破产和城市贫富反差更甚的背景下,感伤主义文学产生了。劳伦斯·斯泰恩(1713—1768)是小说方面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感
伤的旅行》(1768)写敏感和爱流泪的主人公约里克牧师在法国的旅行,着重叙述主人公不断因微小的事情而产生的感觉和对这些感觉的诸多联想,抒发其感伤情怀。感伤主义虽由斯泰恩的这部小说而得名,但奥立维·哥尔德斯密斯(1728—1774)的长篇小说《威克菲尔德的牧师》(1768)、长诗《荒村》(1770)却是成就更高的感伤主义名作。前者写主人公穷牧师普里姆罗斯自述其家庭被乡村地主欺压的种种悲惨遭遇,在浓郁的感伤情怀的描写中既有喜剧性的幽默也有戏剧化的场景,确是别具一格。“墓园诗派”是英国感伤主义在诗歌领域里的代表,由格雷(1716—1771)的《墓园挽歌》(1750)得名。重要的作家还有汤姆(1700—1748)和扬格(1716—1765)等,这一诗派情调更为消沉。稍后,珀西编的民歌集《英诗辑古》(1765)、麦克菲逊(1736—1796)伪托中古诗人峨相所作的《峨相集》(1765)更引起人们对中世纪民歌的爱好。
英国议会于1737年通过《戏剧检查法》,国家对戏剧和剧院监督甚严,所以英国戏剧不能充分发展。菲尔丁原以政治讽刺剧崭露头角,后来被迫转向小说创作。哥尔德斯密斯的喜剧《屈身求爱》是18世纪英国戏剧的杰作。理查德·谢立敦(1751—1816)把英国戏剧推向高峰,其创作大多为轻松愉快的风习喜剧,以《造谣学校》(1777)最为著名,至今在英国上演不衰。谢立敦的创作缺乏思想深度,但其喜剧技巧却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18世纪的法国,封建专制王权急剧衰落,封建势力同第三等级的矛盾特别尖锐。已沦为专门为封建宫廷歌功颂德的古典主义文学长期流行于社会上层的文坛,但大胆揭露社会黑暗的文学在世纪之初便广泛流传于人民之中。阿兰·勒内·勒萨日(1668—1747)发展了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传统,以其写实的小说《瘸腿魔鬼》(1707)和名作《吉尔·布拉斯》(1715—1735)等揭开了启蒙文学的序幕。从20年代起,法国启蒙文学汇成潮流。法国启蒙文学是在资产阶级积极酝酿革命的背景下诞生和发展的,所以批判力度最强,最富于民主战斗精神。
孟德斯鸠和伏尔泰是法国18世纪上半期启蒙文学的代表作家。查理·路易·德·瑟贡达·孟德斯鸠(1689—1775)是法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启蒙作家。他的理论著作《法的精神》(1746)把法制提高到国家政治生活的首位,并详细论证三权分立学说,该书成为关于国家学说的世界名著。他的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1721)是第一部著名的启蒙哲理小说,为法国启蒙文学开辟了道路。作品假托波斯大贵族郁斯贝克到法国游历,通过他同家人和朋友们的互相通信,暴露波斯东方专制制度和贵人后房制度的惨无人道,同时猛烈批判了法国的黑暗现实,宣传启蒙理想,令读者耳目一新。伏尔泰(原名弗兰索瓦*.玛丽·阿鲁埃,1694—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中具有领袖威望的作家。他倡导文艺为社会改良和宣传启蒙思想服务,但又强调古典主义的规则应该遵守,极想使自己成为高乃依和拉辛的后继者。他据此而创作的史诗《亨利亚特》(1778)和悲剧《俄底浦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