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下关节突的形态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结果
2. 1 腰椎下关节突基部宽及分型见表 1, 由表
1 可知 X 型出现率最高为 89. 2% ( 男+ 女) , 而 M 型和 W 型仅分别占 8. 0% 和 2. 8% 。
图 1 腰椎下关节突分型( 后面观)
图 2 腰椎下关节突与椎弓根夹角( 侧面观)
2. 2 腰椎下关节突长度见表 2, 由表 2 可知左 + 右之和 L 1~L 5 依次为男性: L 2> L 3> L 4> L 1> L 5, 女性: L 2> L 3> L1> L 4> L 5, 两性均 为 L 2 最长, L 5 最短, 侧别比较各椎序均无显著 性差异( P> 0. 05) 。同椎序值女性均小于男性,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1) 。 2. 3 下关节突与椎 弓根夹角见表 3, L 1~L 5 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 > 0. 05) , 自上而下有 逐渐增大趋势, L 1 与 L 5 间差值达 15~17°。邻 位椎骨间两两比较, 除 L 4 与 L 5 间无显著性差 异外( P > 0. 05) , 其余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P < 0. 01) 。
— 75 —
分型 X M W
合计
性别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表 1 下关节突各型在腰椎中的分布( 男 57, 女 43)
L1( % )
L2( % )
L3( % )
L 4(% )
L5( % )
50( 87. 7) 36( 83. 7)
5( 8. 8) 5( 11. 6) 2( 3. 5) 2( 4. 7) 100( 200)
表 2 腰椎下关节突长度( x-±s) mm
男( n = 57)
右
左+ 右
左
21. 7±1. 8
43. 7±1. 8
21. 5±2. 1
24. 0±2. 2
48. 3±2. 1
22. 9±1. 8
23. 6±1. 9
47. 9±2. 1
22. 7±2. 0
22. 0±2. 1 20. 1±2. 4
45. 0±2. 1 40. 8±2. 2
84. 5±4. 3( 75~93) ' 88. 2±5. 9( 79~100)
右
86. 7±4. 7( 79~96)
87. 0±5. 6( 77~101)
均
87. 2±5. 1( 79~101) *
87. 6±5. 7( 77~101) '
L3
左
93. 9±6. 0( 83~105)
93. 4±6. 3( 84~104)
47( 82. 5) 39( 90. 7) 8( 14. 0) 4( 9. 3) 2( 3. 5) 0( 0. 0) 100( 200)
50( 87. 7) 40( 93. 0)
5( 8. 8) 2( 4. 7) 2( 3. 5) 1( 2. 3) 100( 200)
52( 91. 2) 38( 88. 4)
7 Br uce E, Da niel B, William J, et al. T he natural histor y o f spondy lolysis and spo ndylo listhesis. J Bo ne Jo int Surg , 1984, 66A : 699.
8 张晓刚, 刘保健 , 宁雅丽. 退行性腰椎失 稳力学机理与 临床关系探讨. 中国骨伤, 1997, 10( 1) : 38.
4 Gr obler L , R obert so n P , N o vo ny J, et al. Etio log y of spondylolisthesis assessment of t he ro le play ed lumbar facet jo int mor pho lo gy . Spine, 1993, 18: 80.
21. 1±2. 3 19. 0±2. 0
女( n = 43) 右
20. 8±2. 4 22. 4±1. 9 22. 5±2. 0 21. 0±1. 7 18. 4±2. 3
左+ 右 42. 3±2. 2* 45. 3±1. 9* 45. 2±2. 0* 42. 1±2. 0* 37. 4±2. 2*
突与椎弓根夹角( 实际为关节突与椎体前后中 位线夹 角) L 3 为 122. 4°, L 4 为 122. 3°, L 5 为 119. 9, 认为上下之间无差异, 但其无正常人数 值。我们的结果 L 3< L 4≤L 5 与其差异较大。同 性别 L 4、L 5 十分接近且角度较大, 不能有效阻 挡椎骨前移而产生滑脱, 结果与临床报道相 符[ 8, 9] , 可见腰椎下关节突间距小, 下关节突短 及下关节突与椎弓根夹角大均不利于对抗椎骨 的前滑分力, 这可能是腰椎, 特别是 L 4、L 5 容易 退变滑脱的局部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唐天 驷, 钱 忠来. 腰椎崩 裂和滑 脱症. 中华 骨科杂 志, 1997, 17( 1) : 5.
2 马法杰, 周秉文. 退行性 腰椎滑脱 症的 X 线形 态学观 察. 中国脊柱脊 髓杂志, 1993, 3( 3) : 101.
3 N ew man P H, St one K H. T he etiolog y of spo ndylolisthesis. J Bone Jo int Sur g , 1963, 45B: 39.
表 3 腰椎下关节突与椎弓根夹角 x-±s( min~max) °
椎序
侧别
男( n= 57)
女( n= 43)
L1
左
右
83. 7±4. 4( 78~97) 83. 0±4. 1( 77~92)
84. 6±4. 4( 76~93) 84. 3±4. 3( 75~91)
均
L2
左
83. 4±4. 2(77~97) * 87. 6±5. 4( 81~101)
右
93. 4±5. 7( 83~110)
92. 5±6. 1( 83~103)
均
93. 7±5. 9( 83~110) *
93. 0±6. 2( 83~104) '
L4
左
100. 6±5. 4( 91~118)
100. 1±6. 5( 86~116)
右 均
L5
左
右
99. 9±5. 1( 93~116) 100. 3±5. 3( 91~118) * △
101. 9±6. 6( 87~124) 101. 3±6. 5( 90~123)
99. 0±6. 2( 85~113) 99. 6±6. 3( 85~116) '√ 100. 9±4. 8( 92~116) 100. 1±4. 7( 88~112)
均
101. 6±6. 1(87~124) △
wk.baidu.com
100. 5±4. 7( 88~116) √
摘要 通 过对 100 例成人 L 1~L 5 下 关节突的基部宽、双侧下部外 缘间距、长度 及下关节突与椎弓 根夹角的 测量, 对腰椎下关节突做了解剖学分型, 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为教学及临床应用提供详实的解剖学依据。 关键词 腰椎; 下关节突
腰椎退行 性滑脱症 ( Deg enerative spo ndy lolisthesis 简称 DS ) 是导致老年人腰腿痛的常 见病因之一, 目前对 DS 的发病机制仍 认识不 一[ 1] , 有的学者认为与腰椎下关节突的形态结 构有密切的关系[ 2~4] , 但多局限于某一 腰椎或 某一方面的研究, 在临床应用方面对腰椎下关 节突的形态学观测仍显不够系统全面。为补充 这方面的形态学数据, 我们对 L 1~L 5 下关节 突的基部宽、双侧下部外缘间距、长度及下关节 突与椎弓根夹角等进行了观测并对腰椎下关节 突做了解剖学分型。
* 和* 比较 P< 0. 01, ' 和 ' 比较 P< 0. 01; * △和△比较 P> 0. 05, ' √和√比较 P> 0. 05
— 76 —
3 讨论
3. 1 我们的统计 M 型和 W 型总计占 10. 8% , 较马法杰对照组值 16. 0% 为小。在 L 4、L 5 中 M 型和 W 型女性所占比例高于男性, 此二型的形 态学特征是两下关节突间距小, 关节面又近矢 状位, 由此导致抵抗椎骨前滑应力作用较小, 构 成了腰椎不稳进而退变滑脱的形态学基础。 3. 2 下关节突的长度文献报道较少, 马法杰等 通过 X 线片测量了 50 例正常人 L 4 下关节突长 为 49. 4 mm , 较本文约小 5 mm , 可能与其 X 线 放大率有关, 但从几何学及影像学分析, 因下关 节突长轴与椎弓根多数并不垂直, 由图 2 可知, 我们 所测为 AB 长, 而 影像学测 量实际为 AC 长, 加之 L 4、L 5 的下关节突与椎弓根夹角较大, 故 X 线测量值 AC 应较实际值 AB 小更为合 理。女性下关节突长度明显较男性短, 较短的下 关节突其关节面小, 单位面积所受压力( 压强) 较大, 如此在长期持续反复的作用力下可使下 关节突发生结构性的改变而逐渐滑脱, 即所谓 的疲劳性滑脱, 这与临床报道退行性滑脱 L 4、 L 5 多发且女性高于男性发病率相符[ 7, 8] 。 3. 3 马法杰和 New m an 等测量椎体侧位 X 线 片前后中位线代表椎弓根轴线, 显然未考虑椎 弓根的上偏角( 椎弓根轴与椎体平面间夹角, 即 f 角) , 故其值大的多, 临床上进行椎弓根螺钉固 定时必须考虑此角。马法杰等认为, 正常情况下 关节突与椎弓根夹角近似于直角, 我们的结果 最小为 L 1( 左右均数) 男性 83. 4°, 女性 84. 5°, 小于 90°, 最大的 L 5 男性 101. 6°, 女性 100. 5°。 当夹角为 90°时椎体前滑时剪力可使小关节的 应力全部转化为压力, 随着角度的增大, 压力变 小而剪力增大, 小关节阻挡椎体前移分力随之 减小, 故易产生滑脱。New m an 报道患者下关节
CHIN ESE JO U RN A L O F A N A T O M Y V ol . 22 N o. 1 1999
解剖学杂志 1999 年 22 卷 1 期
腰椎下关节突的形态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李志军 王 瑞 * 郭文通 张魁亨 * 刘万林 张保林
( 内蒙古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 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 呼和 浩特 010059)
5 邵象清. 人体测量手册. 上海: 上 海辞书出版社, 1985: 34 ~44 .
6 Sato K , Wakamat su E, Y o shizumi A , et al. T he co nfig ur ation o f t he laminas a nd facet joints in deg enerative spo ndylo listhesis: A —clinicor adiolog ic st udy . Spine, 1989, 14: 1265.
4( 7. 0) 3( 7. 0) 1( 1. 8) 2( 4. 7) 100( 200)
54( 94. 7) 40( 93. 0)
2( 3. 5) 2( 4. 7) 1( 1. 8) 1( 2. 3) 500( 200)
小计( % ) 男+ 女( % )
253( 88. 8) 193( 89. 8)
1 材料及方法
所有材料来自内蒙地区原配完整脊柱骨骼 标本, 遴选出无关节突损坏及 重度增生者 100 例, 按骨骼人类学性别鉴定标准[ 5] 鉴定出男 57 例、女 43 例, 确定各序位腰椎骨后测量。a 为腰 椎下关节突基部宽, b 为双侧下关节突下部外 缘间距, 参照 Sat o 的分型方法[ 6] 做了解剖学分 型, X 型 b> a, M 型 b= a, W 型 b< a( 图 1) 。L 为腰椎下关节突长度, 取椎弓根下缘与下关节 突基部交点至下关节突末端间的直线距离。( a) 为下关节突与椎弓根夹角, 用青云机械厂制造 的角度仪测量下关节突长轴与椎弓根轴间夹角 ( 精确度为 1. 0°) ( 图 2) 。
24( 8. 4) 16( 7. 4) 8( 2. 8) 6( 2. 8) 500( 100)
446( 89. 2) 40( 8. 0) 14. ( 2. 8)
椎序 左
L1
22. 0±1. 9
L2
24. 3±1. 9
L3
24. 3±2. 2
L4
23. 0±2. 0
L5
20. 7±2. 1
男女左+ 右比较* P< 0. 01
2. 1 腰椎下关节突基部宽及分型见表 1, 由表
1 可知 X 型出现率最高为 89. 2% ( 男+ 女) , 而 M 型和 W 型仅分别占 8. 0% 和 2. 8% 。
图 1 腰椎下关节突分型( 后面观)
图 2 腰椎下关节突与椎弓根夹角( 侧面观)
2. 2 腰椎下关节突长度见表 2, 由表 2 可知左 + 右之和 L 1~L 5 依次为男性: L 2> L 3> L 4> L 1> L 5, 女性: L 2> L 3> L1> L 4> L 5, 两性均 为 L 2 最长, L 5 最短, 侧别比较各椎序均无显著 性差异( P> 0. 05) 。同椎序值女性均小于男性,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1) 。 2. 3 下关节突与椎 弓根夹角见表 3, L 1~L 5 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 > 0. 05) , 自上而下有 逐渐增大趋势, L 1 与 L 5 间差值达 15~17°。邻 位椎骨间两两比较, 除 L 4 与 L 5 间无显著性差 异外( P > 0. 05) , 其余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P < 0. 01) 。
— 75 —
分型 X M W
合计
性别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表 1 下关节突各型在腰椎中的分布( 男 57, 女 43)
L1( % )
L2( % )
L3( % )
L 4(% )
L5( % )
50( 87. 7) 36( 83. 7)
5( 8. 8) 5( 11. 6) 2( 3. 5) 2( 4. 7) 100( 200)
表 2 腰椎下关节突长度( x-±s) mm
男( n = 57)
右
左+ 右
左
21. 7±1. 8
43. 7±1. 8
21. 5±2. 1
24. 0±2. 2
48. 3±2. 1
22. 9±1. 8
23. 6±1. 9
47. 9±2. 1
22. 7±2. 0
22. 0±2. 1 20. 1±2. 4
45. 0±2. 1 40. 8±2. 2
84. 5±4. 3( 75~93) ' 88. 2±5. 9( 79~100)
右
86. 7±4. 7( 79~96)
87. 0±5. 6( 77~101)
均
87. 2±5. 1( 79~101) *
87. 6±5. 7( 77~101) '
L3
左
93. 9±6. 0( 83~105)
93. 4±6. 3( 84~104)
47( 82. 5) 39( 90. 7) 8( 14. 0) 4( 9. 3) 2( 3. 5) 0( 0. 0) 100( 200)
50( 87. 7) 40( 93. 0)
5( 8. 8) 2( 4. 7) 2( 3. 5) 1( 2. 3) 100( 200)
52( 91. 2) 38( 88. 4)
7 Br uce E, Da niel B, William J, et al. T he natural histor y o f spondy lolysis and spo ndylo listhesis. J Bo ne Jo int Surg , 1984, 66A : 699.
8 张晓刚, 刘保健 , 宁雅丽. 退行性腰椎失 稳力学机理与 临床关系探讨. 中国骨伤, 1997, 10( 1) : 38.
4 Gr obler L , R obert so n P , N o vo ny J, et al. Etio log y of spondylolisthesis assessment of t he ro le play ed lumbar facet jo int mor pho lo gy . Spine, 1993, 18: 80.
21. 1±2. 3 19. 0±2. 0
女( n = 43) 右
20. 8±2. 4 22. 4±1. 9 22. 5±2. 0 21. 0±1. 7 18. 4±2. 3
左+ 右 42. 3±2. 2* 45. 3±1. 9* 45. 2±2. 0* 42. 1±2. 0* 37. 4±2. 2*
突与椎弓根夹角( 实际为关节突与椎体前后中 位线夹 角) L 3 为 122. 4°, L 4 为 122. 3°, L 5 为 119. 9, 认为上下之间无差异, 但其无正常人数 值。我们的结果 L 3< L 4≤L 5 与其差异较大。同 性别 L 4、L 5 十分接近且角度较大, 不能有效阻 挡椎骨前移而产生滑脱, 结果与临床报道相 符[ 8, 9] , 可见腰椎下关节突间距小, 下关节突短 及下关节突与椎弓根夹角大均不利于对抗椎骨 的前滑分力, 这可能是腰椎, 特别是 L 4、L 5 容易 退变滑脱的局部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唐天 驷, 钱 忠来. 腰椎崩 裂和滑 脱症. 中华 骨科杂 志, 1997, 17( 1) : 5.
2 马法杰, 周秉文. 退行性 腰椎滑脱 症的 X 线形 态学观 察. 中国脊柱脊 髓杂志, 1993, 3( 3) : 101.
3 N ew man P H, St one K H. T he etiolog y of spo ndylolisthesis. J Bone Jo int Sur g , 1963, 45B: 39.
表 3 腰椎下关节突与椎弓根夹角 x-±s( min~max) °
椎序
侧别
男( n= 57)
女( n= 43)
L1
左
右
83. 7±4. 4( 78~97) 83. 0±4. 1( 77~92)
84. 6±4. 4( 76~93) 84. 3±4. 3( 75~91)
均
L2
左
83. 4±4. 2(77~97) * 87. 6±5. 4( 81~101)
右
93. 4±5. 7( 83~110)
92. 5±6. 1( 83~103)
均
93. 7±5. 9( 83~110) *
93. 0±6. 2( 83~104) '
L4
左
100. 6±5. 4( 91~118)
100. 1±6. 5( 86~116)
右 均
L5
左
右
99. 9±5. 1( 93~116) 100. 3±5. 3( 91~118) * △
101. 9±6. 6( 87~124) 101. 3±6. 5( 90~123)
99. 0±6. 2( 85~113) 99. 6±6. 3( 85~116) '√ 100. 9±4. 8( 92~116) 100. 1±4. 7( 88~112)
均
101. 6±6. 1(87~124) △
wk.baidu.com
100. 5±4. 7( 88~116) √
摘要 通 过对 100 例成人 L 1~L 5 下 关节突的基部宽、双侧下部外 缘间距、长度 及下关节突与椎弓 根夹角的 测量, 对腰椎下关节突做了解剖学分型, 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为教学及临床应用提供详实的解剖学依据。 关键词 腰椎; 下关节突
腰椎退行 性滑脱症 ( Deg enerative spo ndy lolisthesis 简称 DS ) 是导致老年人腰腿痛的常 见病因之一, 目前对 DS 的发病机制仍 认识不 一[ 1] , 有的学者认为与腰椎下关节突的形态结 构有密切的关系[ 2~4] , 但多局限于某一 腰椎或 某一方面的研究, 在临床应用方面对腰椎下关 节突的形态学观测仍显不够系统全面。为补充 这方面的形态学数据, 我们对 L 1~L 5 下关节 突的基部宽、双侧下部外缘间距、长度及下关节 突与椎弓根夹角等进行了观测并对腰椎下关节 突做了解剖学分型。
* 和* 比较 P< 0. 01, ' 和 ' 比较 P< 0. 01; * △和△比较 P> 0. 05, ' √和√比较 P> 0. 05
— 76 —
3 讨论
3. 1 我们的统计 M 型和 W 型总计占 10. 8% , 较马法杰对照组值 16. 0% 为小。在 L 4、L 5 中 M 型和 W 型女性所占比例高于男性, 此二型的形 态学特征是两下关节突间距小, 关节面又近矢 状位, 由此导致抵抗椎骨前滑应力作用较小, 构 成了腰椎不稳进而退变滑脱的形态学基础。 3. 2 下关节突的长度文献报道较少, 马法杰等 通过 X 线片测量了 50 例正常人 L 4 下关节突长 为 49. 4 mm , 较本文约小 5 mm , 可能与其 X 线 放大率有关, 但从几何学及影像学分析, 因下关 节突长轴与椎弓根多数并不垂直, 由图 2 可知, 我们 所测为 AB 长, 而 影像学测 量实际为 AC 长, 加之 L 4、L 5 的下关节突与椎弓根夹角较大, 故 X 线测量值 AC 应较实际值 AB 小更为合 理。女性下关节突长度明显较男性短, 较短的下 关节突其关节面小, 单位面积所受压力( 压强) 较大, 如此在长期持续反复的作用力下可使下 关节突发生结构性的改变而逐渐滑脱, 即所谓 的疲劳性滑脱, 这与临床报道退行性滑脱 L 4、 L 5 多发且女性高于男性发病率相符[ 7, 8] 。 3. 3 马法杰和 New m an 等测量椎体侧位 X 线 片前后中位线代表椎弓根轴线, 显然未考虑椎 弓根的上偏角( 椎弓根轴与椎体平面间夹角, 即 f 角) , 故其值大的多, 临床上进行椎弓根螺钉固 定时必须考虑此角。马法杰等认为, 正常情况下 关节突与椎弓根夹角近似于直角, 我们的结果 最小为 L 1( 左右均数) 男性 83. 4°, 女性 84. 5°, 小于 90°, 最大的 L 5 男性 101. 6°, 女性 100. 5°。 当夹角为 90°时椎体前滑时剪力可使小关节的 应力全部转化为压力, 随着角度的增大, 压力变 小而剪力增大, 小关节阻挡椎体前移分力随之 减小, 故易产生滑脱。New m an 报道患者下关节
CHIN ESE JO U RN A L O F A N A T O M Y V ol . 22 N o. 1 1999
解剖学杂志 1999 年 22 卷 1 期
腰椎下关节突的形态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李志军 王 瑞 * 郭文通 张魁亨 * 刘万林 张保林
( 内蒙古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 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 呼和 浩特 010059)
5 邵象清. 人体测量手册. 上海: 上 海辞书出版社, 1985: 34 ~44 .
6 Sato K , Wakamat su E, Y o shizumi A , et al. T he co nfig ur ation o f t he laminas a nd facet joints in deg enerative spo ndylo listhesis: A —clinicor adiolog ic st udy . Spine, 1989, 14: 1265.
4( 7. 0) 3( 7. 0) 1( 1. 8) 2( 4. 7) 100( 200)
54( 94. 7) 40( 93. 0)
2( 3. 5) 2( 4. 7) 1( 1. 8) 1( 2. 3) 500( 200)
小计( % ) 男+ 女( % )
253( 88. 8) 193( 89. 8)
1 材料及方法
所有材料来自内蒙地区原配完整脊柱骨骼 标本, 遴选出无关节突损坏及 重度增生者 100 例, 按骨骼人类学性别鉴定标准[ 5] 鉴定出男 57 例、女 43 例, 确定各序位腰椎骨后测量。a 为腰 椎下关节突基部宽, b 为双侧下关节突下部外 缘间距, 参照 Sat o 的分型方法[ 6] 做了解剖学分 型, X 型 b> a, M 型 b= a, W 型 b< a( 图 1) 。L 为腰椎下关节突长度, 取椎弓根下缘与下关节 突基部交点至下关节突末端间的直线距离。( a) 为下关节突与椎弓根夹角, 用青云机械厂制造 的角度仪测量下关节突长轴与椎弓根轴间夹角 ( 精确度为 1. 0°) ( 图 2) 。
24( 8. 4) 16( 7. 4) 8( 2. 8) 6( 2. 8) 500( 100)
446( 89. 2) 40( 8. 0) 14. ( 2. 8)
椎序 左
L1
22. 0±1. 9
L2
24. 3±1. 9
L3
24. 3±2. 2
L4
23. 0±2. 0
L5
20. 7±2. 1
男女左+ 右比较* P< 0.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