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

,,第一大城市,古称“”、“”。政治、经济、教育、金融、科技和交通中心,中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皖江城市经济带核心城市,中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是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国家综合交通和通信枢纽之一。

位于正中央,、之间、巢湖之滨,襟江拥湖,沿海、内地前沿、具有承东启西、南北的重要优势,曾为、、、、德胜军、西路等治所,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之首,之喉”之称,历为江淮地区行政军事首府。

拥有三所和四座重大科学装置,是仅次于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重点城市,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同时也是会员城市。中日韩围棋三国赛的永久举办地。

是首批中国,自然景色锦绣多姿,文化古迹甚多。

魅力合肥

古为淮夷地,称,西周称。春秋战国时期,先属楚,后属吴、属越,再后又属楚,终为秦兼并。二十六年(前221),废分封,立郡县,属。

元年(前206年),在九江郡地置九江王国。四年,改九江王国为淮南王国。六年(前174年),改淮南王国为淮南郡;十二年,复将淮南郡改为淮南王国。元狩元年(前122年),改淮南王国为九江郡,辖等县,名始见于此。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州,属九江郡。元年(25年),改为。五年(200年),废侯国,复改为县,治。

时,属魏国,为扬州治。

武帝元年(280年),改为,属。

时,南北分裂,为双方争夺的重镇,县废。

宋置南,于旧地置。属南豫州南汝阴郡,为郡治。天监五年(506年)改属。普通七年(526年),以寿阳置,为南豫州治。太清元年(547年),置,汝阴属合州汝阴郡,为州、郡治。大成元年(579年),为占领。开皇元年(581年),改为,改为,属,为。初,改为,属,为郡治。

三年(620年),改为,属。元年(627年),置十道,属淮南道庐州。元年(742年),改庐州为庐江郡,合肥县属庐江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属。中和到天复年间(883年~902年),杨行密先后为扬州刺史和吴王,辖。

到(907年~936年),属吴国庐州,昭庆军节度。到(936年~950年),属,保信军节度。时(951年~960年),属,保信军节度。

四年(993年),属淮南道,为州治。三年(997年),改道为路,属淮南路庐州,为州治。五年(1072年),淮南路分东西两路,后并又分,合肥属淮南西路,为州治。庐州属保信军节度。初,寄治巢县。绍兴十年(1141),为占领,旋即收复。乾道五年(1169年),庐州仍治合肥。

十四年(1277年),升庐州为庐州路,隶淮西江北道,合肥属淮西道庐州路。至元二十八年,属河南江北行省庐州路。元二年(1325年),仍属淮西道庐州路。至正十二年(1352年),复属河南江北行省庐州路。至正二十四年,占庐州,改路为府,置江淮中书行省于此,属江淮行省,不久改属江浙行省,为府治。

元年(1368年),改属中书省直隶,为府治。十三年,改属六部直隶庐州府,为府治。十八年(1420年)置直隶,属直隶,为府治。

二年(1645年),改直隶为,属,为府治。十八年,设江南左右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司辖庐州等府、州。六年(1664年),江南左布政使司改为安徽布政使司,正式建,属。三年

到十一年(1853年~1861年),巡抚治于。

元年(1912年),废,直属。3年,全省分为三道,属安庆道。17年,废道,直属。21年,置行政督察区,属第三行政督察区。27年(1938年)05月,日军侵占,国民政府将县政府撤至大潜山北麓鸽子笼圩子(今铭传乡),34年08月复治合肥城。29年,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省会迁至,成为的。1948年12月,析、取西乡、南乡建立的;次年1949年02月01日再次析东乡、北乡为。1949年01月21日,和平解放,同年02月设。1952年,人民政府正式在成立。建国初期由于处于长江流域,水运发达等优势,当时的省政府官员也曾设想设立为新,但谈及到会的选择时说“,居皖之中,可为”。后成为会。1965年由、、、四县的边缘结合部划并而成现在的,该县也成为第一个市辖县。2011年08月地级拆分,与县级划归管辖。

名称由来

之名称的由来就不能不说到。淝水源出自城西南七十华里的(又名李陵山),出山后分二支,一支东下经城南绕到东关,称为;一支向北,与鸡鸣山龙井的水汇合后,又分二支:一支折向东流,穿城而过,称为(今天已不存在了),另一支向北经,注入,称为,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即发生在此。晋·谢玄在此地以少胜多大败符坚。按《》释义:“归异出同”曰肥,这是肥水得名的依据。合肥因与在此汇合而得名(一说因古时由改名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故里”闻名于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史学家《》中,《史记》记载,“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意思是合肥作为两大流域水运的节点,是南北皮革、、的转运站。在当时未开通,经常淤塞的情况下,地处、两大水系运输节点的位置使得合肥成为货殖列传中记载的十八个商业都会之一。

里记载当时的大都会,

东南地区只有()、吴()、()和。当时为汉置隶属县。之名见于史书为元年(公元前122年),改王国为郡,辖等县。可见得名还应早于此。东元年(公元25年)改为。五年(公元200年),废侯国,恢复。时期,属魏国。吴王曾多次想夺取合肥但未成功,但为留下了不少千古故事和地名,如,练兵的教弩台,数兵的斛兵塘,逃跑时跃马飞过的桥等等,只是可惜的是名称仍在,但岁月已磨去了它们的原貌。

宋置南豫州,于旧地置,为南豫州南·汝阴郡的郡治之地。元年(公元547年)置合州,汝阴属合州汝阴郡,为州、郡治之地。大成元年(公元579年)为占领。

元年(公元581年)改为,改为,属,为州治之地。从此,之名就固定下来未再改过。

2行政区划

辖、、、、、、、,代管县级,并赋予、、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土地面积达1.1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75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6%。其中,城镇人口达486万人,乡村人口266万人,城镇化率达64.6%。

合肥地区处于断陷盆地之中,所见地层以中生界侏罗系以来地层为主。从老到新分述如下:上统,市区分布于杏花村以西至董铺水库一线,大致呈东西向延伸,西部较阔,东部较窄。主要岩性为砾长石、石英砂岩、中细中粗粒砂岩。此外,还夹有砾岩和薄层泥岩、粉砂岩。岩层产状:走向北西西,倾向北东,倾角20度左右。

下统分布于西北部,尤以南淝河上游以北分布面积较广。岩性为长石、石英细砂岩,夹有粉砂质泥岩和泥岩。岩层产状:走向北西西,倾向北东,倾角10度左右。

白垩系上统在合肥市有大面积的分布,主要在北部和西南部。岩性为中细粒砂岩,夹有薄层泥岩。大蜀山出露点的岩层产状为走向北西西,倾向北东,倾角8度。

下古新统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岩性为粉细砂岩、粉砂质泥岩和泥岩。自西向东具有颗粒变细、泥质增多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