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_理论与路径评析
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析
内 蒙 古 师 范 大 学 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I n n e r Mo n g o l i a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Ph i l o s o p h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向; 没有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理 想 , 少 数 民族大 学生 思
想政 治教育 就失 去 了方 向和 主题 ; 没有 民族 精 神 和 时代 精神 , 少数 民族 大 学生 思 想 政 治教 育 就 失 去 了
精髓 ; 没有社 会 主义荣辱 观 , 少 数 民族 大学生思 想政
、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体 系 的 内 涵 和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值 体 系认 同
一
观 。社会 主 义核心价 值体 系是 对少数 民族 地 区高校 大 学生 思想政 治教 育 提 出 了新 的 更 高要 求 , 是 党 和 国家对“ 培养 什么 人 、 怎 样培 养 人 ” 的科 学 解 释 。其 中, 马克 思主 义指导 思 想 是社 会 主 义 核 心价 值 体 系 的灵 魂 ; 中 国特色社 会 主 义共 同理 想 是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值体 系 的主题 ; 民族 精神 和 时 代 精神 是 社 会 主 义 核心价值 体 系的 精髓 ; 社 会 主 义 荣辱 观是 社 会 主 义 核心价值 体 系的基础 。没 有 马克思 主义理论 的科 学 指导 , 少 数 民族 大 学 生思 想 政 治 教育 就 失 去 了方
建设 社 会 主义 核心 价 值 体系 , 是 我们 党 在思 想
文 化建设 上 的重 大 理论 创 新 和重 大 战 略任 务 , 在 中 国整体社 会价值 体 系 中居 于 核心 地 位 , 决 定着 整 个 价值 体 系的基本 特征 和基本 方 向。党 的十六届 六 中 全会 通过 的《 中共 中央关 于构 建社 会 主义 和谐 社 会
论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论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作者:张禧瑞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08期摘要:民族国家是国家形态的历史演进中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相互作用中最终确立起来的。
就历史渊源而言,与传统认知恰恰相反,原始的国家认同是近现代民族认同形成的基础,是其不可或缺的特性;民族认同则催生了民族国家,其本身也就成了现代国家认同的基本底色。
因此,在处理现在多民族的民族国家形态稳定性问题上,需要着重处理二者的关系,确立国家认同的优先原则,但同时也不能抹杀和否定民族认同的存在,这里的民族认同包括单一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
关键词:民族国家;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中图分类号:C9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8-0037-03民族国家是现代国际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国际关系的基本主体,作为一种政权存在形式被历史所选择、社会成员所接受。
但随着二战结束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概念(即单一民族所组成的政治共同体)被重新定义。
多民族国家的出现不仅重构了民族国家的概念,也给这一现代国家形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冲突使得维系国家统一稳定成为了当务之急。
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准确把握矛盾的根源;要维护民族国家形态的稳定,就要找到其形成的历史条件。
认识其历史和理论依据,并根据这些认识对当前我国的民族政策提出建议,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具有争论的民族国家建设理论影响民族国家存续的主要矛盾来自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冲突,因此如何处理这一冲突是相关民族国家理论的着手点,由此产生了两大相互对立的理论派別。
(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矛盾的根源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所以会产生矛盾冲突,在现有的主流研究中主要源于二者利益的不一致性。
首先是随着移民和多民族国家的增多,族群的地域边界与国家边界重合度不断降低,但对于民族关系和文化的认同仍然强烈地存在,即民族认同明显地表现为“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1],这与以政治性和理性为主要特征的国家认同发生了冲突,对于国家归属感的缺失使得国家认同被动摇。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问题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问题2.1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含义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既作为单一民族成员身份,同时也作为国家民族成员身份双重承认的和谐统一。
中华民族认同则是指对中国这个国家及中华历史文化的归属意识。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中华民族心理、中华民族意识、中华民族感情[1]。
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创痛、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意识,即国民认同。
主要表现在对外和对内两方面:对外,是指国家得到他国的认可和国际的承认,作为国家成员也获得了归属于某个国家的身份感[2]。
2.2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调查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现状,在这里我们从“中华民族历史认同”、“民族关系”“国土认可”等几个方面设置了问题。
表1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和民族关系情况的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314事件”和“75事件”是对民族关系的一种伤害各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和中华民族是联系在一起的我国是各民族人们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很赞同118 80 120 126 赞同70 90 66 62 不一定8 22 10 8 不赞同 2 6 2 2 很不赞同 2 2 2 2[1]徐柏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28.[2]徐柏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表2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土认可”和“国家认同”情况的调查统计表我国960万平方公我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很赞同134 94 126赞同54 94 62不一定8 8 10不赞同 2 2 2很不赞同 2 2 0由上可看出,在中华民族历史认同上,有94%的同学对此表示赞同,说明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民族历史有着广泛的共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有着强大的心理基础和情感基础。
高校思政课中国家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路径选择
ZHONG GUO NONG CUN JIAO YU2019第8期中(总第309期)高校思政课中国家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路径选择于淼淼和社会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和精度方面,这就要求高校领导层面和各职能管理部门及全体教师应给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充分的重视,赋予其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采取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的方式,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根据各学科、各课程的特点与实际,组织专家学者和优秀的科任教师等,根据学科和课程性质,形成和完善各学科、各课程的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点”,为科任教师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这样的做法既科学、专业,又具体、可行。
(三)大力引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格师资,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适应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格师资队伍是关键。
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结构和学历结构,适当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专兼搭配,专主兼辅。
尤其是要注意要依靠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的教师力量,加强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合力。
根据学校需要,大力引进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质量。
辅导员和班主任教师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逐步实现其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为了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师资储备,在引进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于上述师资的培训和培养,通过自修、校本研修、“请进来,走出去”、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并在评聘、评优评先等激励考核制度方面增加权重,促使得其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四)不断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氛围,规避网络文化信息不良影响在校园文化构建的过程中,要着力健全校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要素,并发挥其文化功能和效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设,高校领导重视是关键,组织部门完备是保障,经费时间充裕是基础。
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共3篇
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共3篇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1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时代,如何在一个国家内实现和谐发展成为了各国政府和人民面临的难题。
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否与其内部的关系息息相关。
在中华文化的背景下,中国人对于民族的认同一直有着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随着中国经济和国力的不断提升,国家认同逐渐成为讨论的焦点。
民族认同是指人们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
“中国梦”中,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定义的中华民族的概念。
从历史文化到人文艺术中,中华民族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影响,这也是中国人为什么要坚守自己文化和传统的原因。
在民族认同中,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文化、历史和民族的纯粹性。
这种纯粹性是来自于自然成长的过程中,对自己文化和传统的认同。
然而,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中国面临的世界观和文化的冲击使得民族认同不再是唯一的标识。
此时,国家认同成为了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的新课题。
国家认同是指人们对于自己所属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
在广阔的国土上,各个民族、各个地域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如何将这些文化和背景融入到一个国家的统一身份认同中是很具有挑战性的。
在国家认同中,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国家、社会和文化的共享性。
这种共享性是建立在一个共同的法律体系、共同的经济基础和共同的文化推广上的。
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变不是简单的由一个转变到另一个。
真正的转变是两者的共同融合。
国家认同是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建立的,同时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处在21世纪,国家认同已经成为了时代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基于正确的历史认识和公正的法律体系的国家认同。
这样才能让人们在国家认同中感受到公平和共享。
而这种国家认同是民族认同不可替代的。
如何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融合呢?实际上,这需要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国家需要加强法制建设,推进多民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_贺金瑞
频繁
难 , 因而很少回访
5 、与其他族群的语言 5 、与本地其他族群的 语言差别
不同
语言相同
6 、信仰与本地主要族 6 、信仰与本地主要族 宗教差异
群不同的宗教
群相同的宗教
7 、属 于 不 同 的 种 族 7 、属 于 同 一 个 种 族 种族差异
(明显体质差异)
(没有明显体质差异)
8 、通过外界强力或征 8 、自愿地进入这一社 迁移方式 服行为进入这一社会 会
“Identity”问题原本是一个传统的哲学与逻辑 问题 , 由弗洛伊德移植到心理学领域。后来 , 埃
里克森 ( Erikson) 在弗洛伊德工作的基础上 , 进 一步指出 “认同”实际上是关于 “我是谁”这一 问题的或明确或隐晦的回答 。在埃里克森的认同 理论中 , 认同还不仅仅是个体的 , 而且是群体的、 社会的 。认同就是在人与人 、群体与群体的交往 中所发现的差异 、特征及其归属感 。
随着心理学科地位的提升以及认同研究的深 入 , “认同”概念开始广泛运用于人文和社科领 域 。芒茨爱拉特·吉博诺总结了 “认同”的三个 功能 : “其一是作出选择 ; 其二是与他人建立起 可能的关系 ; 其三是使人获得力量和复原力”。[1] 认同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与准 则 ; “认同”问题研究对于人类个体和人类社会 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通过概念的量化研究 , 我们认为民族认同概 念包括两层含义 : 其一 , 民族首先是一个人群共 同体 , 对其中的人们的相互关系的认同是民族认 同的核心 。产生民族认同问题 , 主要是区分此民 族与彼民族界限引起的 。其二 , 是民族自然文化 的认同 。在一个民族发展中 , 一种文化体系以民 族为载体 , 而民族以文化为聚合 。一个民族的文 化 , 包含了这个民族中人们的精神 、行为与物质 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 可以反 映人们对以文化联系起来的群体归属 , 即自己属 于哪一个民族 , 认同民族的文化 , 从而也就带来 了相互之间的亲近感 , 并在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前 提下 , 形成了与其相关的 、复杂的民族心理活 动 , 如价值 、审美 、好恶 、感情 、意识等 。总体 上看 , 第一层次是对人们之间作为一个民族的关 系的认同 , 第二个层次则是对一个民族的表现形 式 ———文化的认同 。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差异性第一,认同的客体不同。
民族认同的客体是“民族”。
关于“民族”的内涵,马克斯·韦伯最早将其界定为“体型或习俗或两者兼备的类似特征,或者由于对殖民或移民的记忆而在渊源上享有共同的主观信念的人类群体,这种信念对群体的形成至关重要,而不一定关涉客观的血缘关系是否存在”[10]。
安德森认为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11]。
享有共同信念的人群因各自的神话、历史、文化属性、种族意识形态而互相区别。
所以班顿则将族群界定为“具有共同血统与文化所构成的人群种类”[12]。
郭洪纪认为:“族群主要建立在共同的名称、神话、价值和风俗习惯之上,以祖先的居住地、历史叙事、民间传说为文化根源。
它具有建基在种族、血统、语言、宗教、风俗、乡土一类的文化要素,以及历史传统之上的心理情感和非政治行为。
族群作为某种共同体的象征符号,既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和与之有关的传统,包括宗教组织和神职人员,像神庙、仪式、教义等,又有怀旧母题及认同符号系统,像民族英雄、宗教领袖、效忠意识以及草原、森林、山峦、族源地等。
”[13]2005年我国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对民族的概念进行了一个全新的界定:“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14]此处探讨的“民族”应为以共同血缘意识和祖先意识为核心,并具有共同历史与文化特质的人群共同体。
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至少有三种状态:一是作为多民族国家的一部分永远保持其民族特性(ethnicity);二是融合于另一个族群而失去自己的民族特性;三是由于对所在国家的统治不满而滋生出一种民族情绪,并发展成为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最终建立或试图建立自己的独立的“民族国家”,形成这一后果最为复杂,极易引发国内和国际冲突,这也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民族冲突的根源。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
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自我认同的困惑。
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概念逐渐成为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包括民族认同、学生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职业认同。
这五个认同相互交织,构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整体认同体系。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认同感模糊不清,甚至出现认同危机。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问题,必须认真分析其教育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
只有通过系统的教育政策和措施,才能更好地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认同观念,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能力,推动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字数:216】1.2 问题意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教育现状具有重要的问题意义。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包括对国家、民族、地域、家庭和自我身份的认同,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身份认同、文化传承和心理健康。
随着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如何有效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成长,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通常处于文化冲突和适应压力较大的环境中,他们往往面临挑战和困境,教育现状也反映了对其发展的不足关注。
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教育现状,探讨有效途径与政策建议,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推动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字】2. 正文2.1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概念解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是指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和身份认同。
这五个认同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核心认同体系。
民族认同是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源自于血脉相连的族群关系,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标识。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及其统一路径研究
地 区和 国家稳 定 产 生 深 远 的影 响 ,因此 也 成 为 研 究 者 近 年 来 特 别 重 视 的研 究 热 点 。
一
、
民 族 认 同 与 国 家 认 同 的 内涵
斯 所 说 “自我 确 认 和 定 位 在 许 多 方 面 都 是 国 家 认 同 的 关 键 ”。 【 2 他 把 中 国 参 与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战 , 不 仅作 为 中国 寻求 新 的 国 家认 同 以及 与 世 界 建立 新 关 系 的 历 史 机 遇 ,还 作 为 中 国 实 现 国 家 复 兴 的 跳 板; 美 国哈佛 大学 教授 桑 德 尔 指 出 : “ 在 我 们 这 个 时 代 ,越 来 越 超 出 民 族 国 家 的 范 围 , 即 使 最 强 大 的国家 政府 - t g无 法 单 独 来 解 决 他 们 所 面 临 的 问 题 和挑 战 。那 么 问题 就在 于今 天 公 民身 份是 不 是
2 0 0 4 4 4 . 。
・
7 9・
个 现 代 国 家 的 认 同 ,从 而 使 他 们 以 正 确 的 民 族 主
义 来 面 对 世 界 ,而 不 是 用 一 通 排 外 主 义 情 绪 ”; 国 家 认 同 内 含 决 定 了 一 个 国 家 用 什 么 样 的 角 度 去 看 问题 、 以 什 么 样 的 姿 态 参 与 国 际 社 会 、用 什 么
定 的 。 在 大 多 数 新 的 国 家 里 ,从 部 落 到 种 姓 、 再
到 族 裔 或 语 言 集 团 等 各 种 传 统 认 同 形 式 ,都 会 与
一
种 范 围 更 大 的 民 族 国 家 认 同 的 意 识 相 冲 突 … …
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本文概述1、简述多民族国家的概念与特点多民族国家,指的是在其国土之内,存在多个具有独特文化、历史、语言、风俗习惯等特征的民族共同体的国家。
这样的国家通常呈现出文化多元、民族多样性的特点。
在多民族国家中,各个民族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也共同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
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历史遗留的原因,也有现代政治、经济、社会变迁的影响。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文化多元性。
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
政治包容性。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多民族国家通常需要在政治上对各民族给予一定的包容和尊重,保障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参与和权益。
再次,经济互补性。
多民族国家中的各民族往往拥有不同的自然资源、生产技能和市场需求,这使得各民族在经济上呈现出互补性,有利于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
社会和谐性。
多民族国家需要在尊重各民族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引导,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和谐共处,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民族认同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国家认同则是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和协调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是多民族国家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2、阐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定义及其重要性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两个既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的核心概念。
民族认同主要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感、忠诚感以及对其文化的认同。
这种认同通常建立在共同的历史、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基础之上,它强化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得民族成员在情感、意愿和行为上形成一定的共同体。
民族认同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助于维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民族内部的团结与和谐,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_袁娥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袁 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学者们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成就卓然。
文章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指出通过引入身份认同理论,把群体或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同文化和社会结构因素联系起来,从综合性、历时性的动态视角来研究民族问题,并由此总结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变迁的规律或机理,将会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
关键词: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身份认同 社会秩序作者袁娥,女,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邮编650091。
社会中的人参与了不同群体形式的建构,扮演着多个角色,由此形成了一个个角色集。
社会成员因隶属于不同群体而拥有多重身份,由此决定了其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不同。
传统国家中,其政治中心的行政控制能力有限,以至于政治机构中的成员并不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统治0;而民族-国家时代,/其内部的行政调节仰赖于那些能反思性地予以监控并具有国际特性的条件0,¹民族国家建构后的社会成员所担任的角色集较之传统社会亦发生着变化。
作为某个民族的成员和某个国家的公民,是人们在群体里担任的角色集中较为重要的两种身份,由此引发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亦成为学界热议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族与国家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紧密相关,可以说,作为自变量的认同是秩序存在和维持这个因变量的核心决定因素。
认同不仅是心理层面的,同时也是行为层面的,加强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把两者的冲突保持在/秩序0范围之内使得社会和谐,这是有人文关怀之情的学者长期聚焦的重要问题。
人们说/少数群体爱找国家的事0,但是在每一个爱找事的少数群体背后,都更可能有一个在向少数群体施压的国家。
º这就强调了民族与国家之间需要协商调适才能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民族分离的权利,如果不学会调适民族文化差异,分离就会随时威胁国家。
关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文献综述
关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文献综述作者:武雅君来源:《学习导刊》2014年第07期【摘要】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系统梳理了目前国内外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以及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归纳。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近年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越来越成为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对认同及其理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内容涉及民族认同的概念内涵、国家认同的概念内涵、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现将相关成果综述如下。
一、国内研究现状(一)民族认同的内涵国内关于民族认同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表述,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民族认同指的是一种归属感或归属意识,是对这种归属的认知、体悟和情感依恋。
目前在我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认同概念大概有以下几种:费孝通把民族认同称之为民族自我意识,即“自己人”的心理。
在《“民族意识”初析》一文中,熊锡元认为,学术界所说的“认同”指一种归属感,所以民族认同就是人们对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共同体的意识。
金炳镐在《民族分界意识和民族认同意识》一文中指出,民族分界意识和民族认同意识是相对应的客观存在。
民族认同意识,就是民族归属心理;民族分界意识,就是民族自我区别的心理。
还有学者按照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主体的状况不同,将民族认同分为两方面: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少数、文化弱势民族的认同和人口多数、文化优势民族的认同。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民族认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认同指对某一主权民族国家的认同,也就是国家认同;狭义的民族认同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各个民族对各自民族文化的认同,也就是族群认同。
”(二)国家认同的内涵国家认同,主要是民族成员对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归属感。
关于国家认同的含义,主要有以下两种意见:第一,国家认同是国民认同,其主体是公民,其客体是民族国家共同体。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路径选择
关键词 : 民族 认 同 ; 家认 同 ; 国 民族 意识 ; 民族 发展 ; 体化 一
中图分类号 : 6 3 1 D 3 .
பைடு நூலகம்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3 X(0 1 0 . 0 7 0 17 4 3 2 1 4 00 . l 4
冷 战 结束 以来 , 民族 问题 在 全 球 范 围 内 日益 突
导 致这 种 困惑 的原 因是人 们认 为在 民族认 同和 国家认 同之 间寻 求 不 到一 种 一 致 性 , 民族 认 同和 而
国家认同从表面上看 , 又的确有着各 自的认同标准。
二、 民族认 同与 国家认 同特征
的平等性 , 既承认 同质性的合理性 , 又强调异质性的 重要性 , 最后让民族身份从属于公民身份 , 从而达到 民族 认 同 与 国家认 同 的 同一 。三 是 只承认 异 质性 ,
从 如 上三 种思 路来 看 , 两 种 都有 “ 前 同质 化 ” 的
出, 很多国家 “ 由民族 问题而产 生和引发的 民族 冲
突、 民族 战争严 重影 响 了这 些 国家 的政 治稳 定 和经 济发 展 , 响 了 国家 间正 常 关 系 的 发 展 乃 至世 界 的 影 和平 和安 宁 。 … 所 以 ,近 年来 , ” “ 民族 问题 已成 为世 界范 围 内的热点 。 学术 界 也迅速 做 出反应 , 民 ” 对
族 问题 以及相关 的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等问题展开 了热烈探讨。但是 , 在思考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 同的 关系时, 却遇到了很大的困惑 。
一
实质还是走 向同一, 并未脱离“ 同质 化” 的趋 势, 并 且 在强 调 “ 差异 性 ” 的同 时 , 禁不 住 会 滑 向文 化 保 守 主义 、新种 族 主 义 ”4, 至 导致 地 方 民族 主 义 和 “ l 甚 j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论与实践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论与实践一、本文概述《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论与实践》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内涵、理论基础以及实践路径。
通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多维度分析,文章旨在揭示这一认同在推动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首先界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其理论基础,包括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国家认同等方面。
接着,文章分析了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实践路径,包括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等。
文章总结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意义,展望了未来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解,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论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独特历史文化背景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这一理论基础强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的利益追求和共同的价值取向。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论框架下,各民族应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同时,这一理论也倡导各民族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论还强调国家认同的重要性,认为各民族应当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增强国家意识和国民意识。
通过加强国家认同教育,培养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论基础为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和行动纲领。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深入贯彻落实这一理论,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和国家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多元一体: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机制研究
多元一体: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机制研究
沙勇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41)001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表现出一致或冲突的特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亟待整合.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视野下,理清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探索当前及今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调适与整合的有效路径,建构认同整合的长效机制,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6页(P53-58)
【作者】沙勇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肃合作7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路径探析 [J], 蒋红;王超品
2.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 [J], 娄义鹏;吕超
3.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以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墨脱县珞巴族为实证对象 [J], 谢伟民;扎西俊美;扎西
4.多元一体: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机制研究 [J], 沙勇;
5.社会稳定视域下的四川藏区藏族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整合途径 [J], 吴海荣; 张晨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一文旨在全面梳理和评述当前学术界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作为社会心理学和政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对于理解多民族国家内部的社会和谐、政治稳定以及国家认同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概念界定、理论框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以及未来展望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评述,以期为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本文将揭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机制,分析影响两种认同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评估当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这一工作对于深化对民族与国家认同的理解,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团结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民族认同研究概述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概念,涉及到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感、自豪感以及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认知。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发展,民族认同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在民族认同的理论框架上,学者们主要从社会心理学、文化学、政治学等角度进行探讨。
社会心理学强调个体对民族群体的心理归属和情感依赖,而文化学则注重民族认同中的文化传承和身份建构。
政治学视角则更多地关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认同在国家建设和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民族认同研究通常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能够帮助研究者了解个体或群体的民族认同程度、影响因素以及表现形式。
民族认同的形成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个体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社会交往等因素会对民族认同产生深远影响。
另一方面,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也是塑造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
全球化、移民、城市化等社会变迁也会对民族认同产生影响。
民族认同对个体和群体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个体层面,民族认同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情感倾向和行为选择。
在群体层面,民族认同则会影响民族间的互动关系、社会团结和国家稳定。
以文化认同推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浅析
以文化认同推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浅析摘要:当前我国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处于各种矛盾凸显期,既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需要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其中如何妥善处理民族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民族问题为切入点,分析了文化认同对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性,提出以文化认同为纽带,来不断推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观点。
关键词: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危机民族凝聚力国家认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思潮、新思想不断涌入国内,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我们每个人不管处于哪个社会群体或者社会组织之中都或多或少受到各种文化的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现代的国人一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民族自豪感和满足感,另一方面却也表现出极大的病理性焦虑和文化迷茫。
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对自身文化认同感的缺失造成的。
中国现代的文化认同问题自“五四”以来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民族问题的冲突,道德伦理的丧失,行为规范的混乱,心理的自卑等这些都是文化认同丧失的表现。
美国著名的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也提到,人们越来越需要寻找一种文化认同,无论她是塑像还是旗帜。
因此新形势下我们现在迫切需要一种文化认同。
所谓文化认同是指一种群体文化被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文化影响的感觉,是一种“自我认同”。
文化认同尤其是对外来文化价值的认同,足以瓦解一国的政治制度,一民族的凝聚力。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五千年华夏文明是世界文化上的一朵奇葩。
古代中国就是以自己辉煌灿烂的文化影响了四周的民族,可以说中华文化是“根”,维系着中华民族长期的稳定与发展。
但是近几年,我国民族问题又成为一个焦点,民族问题集中表现为民族认同的危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有56个民族。
从词源意义上讲,民族国家意味着一个民族建立一个国家,民族与国家是重合的。
这种思想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无疑具有潜在分裂的危险。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现实价值及路径选择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现实价值及路径选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国家观念和情感认同,是一种团结统一的国家观念和价值观念。
共同体意识是指一种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国家文化自信和国家精神的具体体现。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华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现实的结合。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现实价值和路径选择是我们需要深刻研究和探讨的议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华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在于中华文化传统。
中华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中华文化传统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源泉。
在中华文化传统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关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思想和理念,这些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
(二)现代社会现实。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还在于现代社会现实。
当今社会,中华民族正处于快速发展和变革的时期,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只有树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坚定民族自信心,凝聚民族力量,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
(三)国际环境变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还在于国际环境变化。
当前,世界范围内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和调整,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树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有利于中华民族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还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捍卫民族的尊严和利益。
(一)弘扬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激励全民族团结奋斗,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下,全民族将不断弘扬民族精神,增强自信心和团结力量,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繁荣昌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需要寻求一条符合中华民族国情和时代特征的路径。
中华民族国家认同状况调研报告
中华民族国家认同状况调研报告
宋新伟;陈占芳
【期刊名称】《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42)003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对中华民族国家认同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各民族对国家总体认同度较高,同时也存在全球化带来的多元认同、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取向、政策执行中的效果以及社会快速变革中的心理调适等问题.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各民族的文化差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要惠及民生;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提升国家认同合法性基础;重视历史和文化在促进国家认同中的纽带作用;增强民族团结,构建国家和谐稳定的基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的凝聚力;树立中国形象,扩大国际合作,反对分裂势力等促进中华民族国家认同的思路.
【总页数】6页(P80-85)
【作者】宋新伟;陈占芳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宗教委员会,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从民族认同走向国家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 [J], 乔明珠; 李倩
2.从民族认同走向国家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 [J], 乔明珠; 李倩
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与边民国家认同意识再造 [J], 袁明旭;邹荣
4.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路 [J], 魏健馨
5.网络社会中的民族国家认同
——卡斯特网络国家理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示 [J], 王平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政策,将多元文化理论付诸政治实践,促进国
内不同族群的国家认同。事实上,除上述加拿大、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外,美国、英国、法国和新加
的解体,以及西班牙、加拿大和英国皆出现的分离 主义组织威胁所造成的影响都是明显的例证。 我们应在意识到民族认同过度膨胀而可能严 重威胁到统一民族国家稳定的同时,也要注意到 国家政府或主体民族,以实现、巩固或加强国家认 同的名义压制甚至消除民族认同在政治实践中所
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一步深入,
一、抑制民族认同以加强国家认同
抑制民族认同以加强国家认同的方式主要指 国家通过其政治系统以带有强制性的同化措施, 压制甚至取消国内少数民族之自我文化认同,而 以主体民族的价值为标准来建构一体化的社会政 治文化心理和“同质性的国民文化”,[1]从而形成
统一的国民特征,增强国内各不同集团或族群的 国家认同。 显然,这种方式凸显出国家利用其掌握的政 治资源强制推进国家认同建构的特点。在19世 纪中后期至20世纪前期,它一度成为西方国家加
“国族”(state_nation)。显然,在梅尼克的民族理
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包容、尊重 充满差异的民族文化,采取措施保护民族文化的 多样性。而之于国内各民族成员个体,同样要求 有平等人格,互相尊重,皆作为“国家民族”一员平 等地享有参与民族国家事务的权利与机会。一如 罗纳德・贝勒所言:国家的政治文化必须承认不 同身份的存在,最大限度地包容“不同群体的传 统”,确保“整个民族的历史中也有它们的历
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 理论与路径评析+
暨爱民
(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关键词] [摘要]
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理论与路径 多民族国家内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有紧张冲突的一面又有共生一致之处。实
现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向,对统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观乎从民族认同 到国家认同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路径,主要有强制同化、基于文化多元理论的认同整合、由建构“国 家民族”认同而至民族国家认同、由“公民身份”而实现两种认同的“统一”等。实际上,关于国家 认同的建构与强化,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应依具体社会政治和民族文化情境来展开。
雨
万方数据
避生堡煎笪
行等等。对此现象,威尔・金里卡指出:“除瑞士 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曾试图通过同化或排除其 内部民族而将自己变成单一民族国家”。[2一 在民族国家的统一性建构过程中,忽视、压制
甚至消除多民族国家内部之民族差异性或异质性
2Q里垒生苤!呈塑-
强制同化性质的理论指导和实践途径。
二、基于文化多元理论的国家认同建构
百汀
万方数据
-整堡鱼塑窒 垄Q!垒主箜!!塑
同体:在满足人民最高要求之制度追求之下,一方 面,“允许追求不同的价值、信仰不同的宗教、具有 不同种族和民族背景以及不同人生观的人,保持并 培养自己原有的认同,允许他们居住在同一个城 镇,而相互之间不发生暴力对抗”;另一方面,不仅 “政治价值观和文化差异”继续得以存在或保持,而 且它们成为文化活力的源泉,对文化传播以及文化 融合同化的选择过程发生直接影响。民族国家内 各民族相互包容、相互尊重,主体民族持一种宽容 心态,“接受并且承认文化差异和个性差异这个事 实,不采取任何主张或道德约束强行把我们的标准
其理论预设或由其编织的理想图景与世界多民族 国家的实际情势之间是否对应?在已经通过如此
路径来加强国家认同的多民族国家,实际效用是
否如一般理论所预期而呈现出正向或积极的
态势?
和全球化、世界主义等观念一起,损害美国国民坚 持的盎格鲁一新教文化体系和价值结构,双重国 籍、双重国民身份和双重忠诚与“民族主义和爱国 主义价值观的态度形成越来越大的差距”,引起美 国国家认同危机。[8](P115’国内亦有学者注意到基 于多元文化理论而来的国家认同建构在实践中所 潜在的危险,提出要“超越多元文化主义”,认为若 依多元文化主义而推进相关认同建构,必将引起 公民之国家政治系统的认同危机,国家的凝聚力、 公民的向心力亦将被削弱。[9]
施加于不愿意接受的人们身上”。[5](P224、22∞
或否定民族“他者”的文化价值,从而使共同的价 值标准难以建立,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亦将因之 受到严重影响,最终将冲击到共同的国家观念和 心理趋向以及一致的政治文化建设。因此,这样 一种对文化差异的强调和对充满个性的文化价值 的坚持,之于国家认同总体目标,实际存在一种理 论上的反向力量——在政治实践中,不仅难以促 进国家共同的政治文化建设进而强化民众对国家 的认同,反倒因为坚持对民族自然属性依据或对 文化特质的认同,而可能加剧民族间的冲突,甚至
的独立存在”。[3](P116’而历史地看,这种强制推行
策两年后,澳大利亚、新西兰亦紧随其后,开始执
行这一在法律上承认各民族文化和权利合法性的
的认同举措,虽产生过一定成效,但也造成了消极 后果,加剧了多民族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矛 盾和冲突,甚至催生民族分离主义,致国家动荡不
安甚至出现分裂。如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其实不然。观乎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国家整合
的实际情势,建立在文化多元主义基础之上的国
家认同的理论与实践皆存有明显困境。不论是文 化多元理论的内在逻辑还是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实 践,在承认、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价值及其差异之合
理性的同时,也很有可能因强调或突出各民族自 身文化的价值而滑向狭隘的自我民族中心主义。 毕竟差异价值和平等原则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造 就民族的独立自主意识、发扬民族的各项传统和
在文化多元论者的理论视野中,在一个国家 内部,各不同民族的文化并无高下优劣之分,不同 文化的存在、发展皆自有其价值与合理之处。因 此在理论上,不论是多民族国家内的主体民族抑 或少数民族,其文化地位与价值是平等的。相应 地,在国家政治系统的具体运作中,不同民族文化 及其认同也就应该被承认和尊重,不同民族和团 体应享有同等待遇。多民族国家期待依此而获取 国内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 综观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国家解决其民 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矛盾冲突的政治实践,许多便 是在这样一种带有实用主义色彩的理论指导下进 行的。如1971年10月8日,加拿大将“双语结构 内的多元文化主义”作为处理国家民族事务的政 策,20世纪80年代该政策又被纳入国家宪法并
具体实施。[4]而就在加拿大执行多元文化主义政
要素,实质上是将已作为事实存在的民族文化多 样性强行“整合”为一种均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 来看,这是一种基于两者冲突关系的理论预设而
来的强化国家认同的实践途径,不可避免地带有 了明显的文化霸权主义色彩。而这既不符合多民
族国家内各民族本该平等的政治正当性,又脱离 了多民族国家内民族文化多元并存的现实情势,
万方数据
邋塑窒至壁!垒主苤曼堇塑一
族”区分开来,认为前者是“基于某种共同的文化
经历而凝聚起来的”,后者则是建立在“一种普遍 的政治历史与法则的统一力量之上”。虽然如同
会、文化、经济、教育上的综合工程,既要求国家实 体及其整个政治系统有目的地组织、计划和引导, 也需要国内各民族主动积极地响应。但最重要的 是,在较宽泛的意义上,实现“国家民族”建构有其 基本的条件要求和近乎共通的价值原则:就民族 国家及其统治者而言,必须以人民名义行使治权, 承认、保障国内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发展机会,重
引起的严重问题。如国内学者发出的警示:如果
坡等国家,基于多元文化理论要求构建共同国家
和国民的社会实践,皆取得了一定成功。
在理论上,文化多元主义意味着多民族国家
内多重认同并存,各民族一律平等,享有同等的政
治、经济、文化权利和发展机会。而基于这一理论 操作起来的国家认同,在菲利克斯・格罗斯看来, 归根结底仍是由“政治机构”和“共同国家”创造的 “制度和政治上的统一”。[5](P22∞因为不同民族、政 治或宗教集团,虽忠诚于各自文化并努力维护其 存在和发展的权利,但不同种族的人民之间,存在 的共同点远多于其差异之处,如在长期社会生活 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相互依赖的支持、共同的社 会风气、共同的社会目标和政治共同体诉求,等 等。最后,这些具有根本性意义的共同意识将协 调充满差异的各认同要素,建构起一致的对民族 国家的认同。格罗斯憧憬不同民族一致认同的共
视因历史或自然原因而造成的不同民族在社会、
人们所熟知的那样,共同语言、文学、宗教是创造
并维系“一种文化民族”的“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
的”要素。但事实上,众多国家的居民更多是在国 家长期的政治生活及其世俗化过程中,在“一种灵
活的、持久的、对内外环境都起作用的政治共同
感”的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能够“自行把握确立政 治法则”,“自行把握政治命运”的“国家民族”,即
多民族国家内一些民族的自我认同亦不断加强,
这在许多民族国家已经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国家认
同危机。因此,如何调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 间的紧张关系,实现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 向,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安全和社会稳定显得特 别重要。本文拟对学界关于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 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展开分析,期望有助于
我国当下国家认同的巩固和加强。
强国家认同的首要选择。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9世纪中后期的“匈
牙利化”和“俄罗斯化”,甚至美国“熔炉政策”的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认同建构与民族社会稳定研究”(项目号:11BMZ005)、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 持计划(项目号:NECT-12一0721)、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项目(项目号:12HNYTZl9)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4一08—15 [作者简介]暨爱民,吉首大学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政治思想与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4)11—0068一07
一般而言,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 认同分属两种不同性质的认同,如果说前者主要 以文化为认同依据的话,后者则以政治认同为核 心架构。两者既呈紧张冲突关系一面又有共生一 致之处,其间的关联互动对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