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龙 农业经济学 第2版二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答案解析第三章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对农业系统中的信息进行获取、存储、处理、传输、发布和应用的电 子技术。
②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 包括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和通信技术。 ③农业信息技术研究的对象 指一切可能产生信息效应的农业系统。 ④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的目标 充分利用农业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中静态的和动态的、定性的和定量的、确定的和模糊 的各类信息,使农业系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环境循环过程能够得到合理而有效的控制。 (2)农业信息技术的内容 ①农业数据库技术 农业数据库技术是对农业生产和科学活动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有效组织、管理和利用的电 子技术,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应用最早也最基础的一项技术。 ②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技术 管理信息系统是收集和加工系统管理过程中有关的信息,为管理决策过程提供帮助的一 种信息处理系统,是根据管理目的而建立的、有大容量数据库支持的、以数据处理为基础的 计算机应用系统,可以支持数据处理、信息服务和辅助管理决策。管理信息系统为农业管理 带来了高效率、高质量和高效益。 ③动植物模拟模型系统技术 动植物生长模拟模型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借助数学模型对在一定的土壤、肥料、饲料、大 气系统中动植物的生长育及其产量形成与外界环境的系统组成与变化进行动态仿真的过 程。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章 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
10.1 复习笔记
一、农业信息、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1.农业信息的内涵与作用 (1)农业信息的内涵 ①农业信息的定义 农业信息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的,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 理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来。 ②农业信息的内容 包括农业资源信息(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农业区划等)、农业政策信息(国家法律法 规和各级政府对农业的优惠扶持政策等)、农业生产信息、农业教育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 农业经济信息、农业人才信息、农业推广管理信息等诸多方面。 (2)农业信息的作用 ①农业信息是现代农业更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作用范围远远地大于传统的农业生产要 素,而且具有一系列自身的生产、传播机制; ②农业信息是现代农业的核心和关键,驱动着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调节着农业的能量流 和物质流的方向、数量、速度、目标,从而把农业生产诸多环节的运作协调起来。 2.农业信息技术内涵与内容 (1)农业信息技术的内涵 ①农业信息技术的定义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资金【圣才出品】
第九章农业资金9.1复习笔记一、农业资金的含义、运动规律与特点1.农业资金的含义与分类(1)农业资金的含义农业资金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广义的农业资金是指国家、农户或社会其他部门投入农业领域的各种货币资金、实物资本和无形资产,以及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总和。
②狭义的农业资金是指社会各投资主体投入农业的各种货币资金。
(2)农业资金的分类农业资金按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具体如表9-1所示。
表9-1农业资金的分类分类标准类别定义内容存在形态货币形态的资金现金、存款等实物形态的资金生产资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等所有权自有资金指农业生产单位自身所有,不需归还别人的资金农业生产单位筹集的股本资金、自己积累的资金和国家无偿支援的资金借入资金指生产单位用各种方式取得的必须到期归还他人的资金向信贷机构借入的贷款、向社会发行的债券、从民间借入的资金等在再生产过程中所处的阶段生产领域的资金指各种生产资料和在产品所占用的资金流通领域的资金指各种产成品占用的资金和在流通领域中的现金、存款、应收款所占用的资金价值转移方式固定资金指整体多次参加农业生产过程,但每次只将整体价值的一部分转移到新产品当中去的资金房屋、设备、农机具、果树林木、役畜、种畜等劳动手段流动资金是指参加一次农业生产过程之后就被消耗掉,其价值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金种子、饲料、化肥、农药、各种原材料等劳动对象投入领域的产品性质用于农业私人产品的资金指农业投资主体投入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农产品生产的资金用于农业公共产品的资金指农业投资主体投入具有非排他性和(或)非竞争性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资金2.农业资金的运动规律与特点(1)农业资金的运动规律①第一阶段,即在每一个生产过程开始之前,资金处于贮备阶段,其表现形态为各种生产资料和一定的现金和存款。
②第二阶段,即生产过程开始之后,资金即进入生产阶段,此时原处于贮备形态的资金即转化为在生产中起作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并借助劳动将其价值向新产品转移,形成价值更大的在产品和产成品形态的资金。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技术进步【圣才出品】
使其淘汰的时间过程;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 2.农业技术进步的内容与作用 (1)农业技术进步的内容 ①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的进步 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的进步包括良种选育技术的进步、农作物耕作栽培技术的进步、土壤
5 / 4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图 8-1 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原理
②农业经济中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
农业经济中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的类别及其方式特征如表 8-2 所示。
2 / 4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逐步形成新的农业技术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出现更加协调和全新的局面。 ③外生性。农业技术进步的压力和动力主要是外生的。 ④复杂性 农业技术的复杂性表现为: a.农业技术进步环境的复杂性。由于经济、社会、科技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难
4 / 4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a.国家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可以正确引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减少或避免农业生产 经营的盲目性;
b.采取现代化科学管理手段提高农业生产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经 营活动高效健康地进行。
⑤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a.使农民的劳动条件不断改善,劳动强度不断降低,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调动农 民推进技术进步的积极性,使农民努力学习与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 b.先进的农业科学文化技术一旦被农民掌握运用,必将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生产方 式和生活习惯。 3.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 (1)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 ①国民经济中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 国民经济中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的过程如图 8-1 所示。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食品质量安全管理15.1复习笔记一、食品质量安全的内涵与其经济特性1.食品质量安全的内涵(1)食品质量安全:绝对性与相对性之分①世界卫生组织定义食品安全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
食品卫生指为保证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
②美国学者Jones定义绝对安全性是指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物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的一种承诺,即食物绝对没有风险。
相对安全性是指一种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量的情况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
③中国食品安全定义对食品在按照预期用途被加工和(或)食用时不会伤害消费者的保证。
(2)食品安全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①食品安全与粮食安全a.粮食安全的范围第一,粮食的宏观供给能力及稳定性;第二,家庭对食物的获取能力与居民营养水平;第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安全性。
b.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的关系粮食安全涵盖了以下三个层面:第一,粮食是食品的基础,发展中国家在追求食物保障目标中,往往将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第二,粮食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础和最低要求;第三,在全世界粮食安全状况逐步好转的情况下,各国逐步将追求粮食安全的目标转向食品安全。
②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a.食品质量的定义食品质量是指食品满足消费者明确的或者隐含的需要的特性。
食品质量的高低指食品满足使用标准或要求的程度。
b.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的关系食品安全仅仅是食品质量中的安全特性,从属于食品质量的范畴。
食品的安全性是食品质量的前提。
由于食品质量的范畴要远大于食品安全的范畴,食品生产商在追求食品某一品质时,可能以安全性为代价。
c.食品质量的意义对政府来说,其关注的食品质量对象主要限于安全特性。
对于企业来说,在实施质量管理、努力提高食品质量水平的同时,首先要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③食品安全与食品营养食品营养是食品供给的终极目标。
食品营养素的缺乏和食品安全之间密切相关,食品供给不足、不安全食品的供给或膳食的不平衡均可能产生食品营养问题。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产品国际贸易【圣才出品】
第五章农产品国际贸易5.1复习笔记一、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1.绝对成本学说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创立了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国际贸易方面,提出了主张自由贸易的绝对成本学说,对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方式及其效用进行了研究。
(1)绝对成本学说的内容①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绝对成本的差异之上,即某个国家生产一种商品比其他国家生产同样商品的成本要低,那么这个国家就应该生产这种商品出口。
②如果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并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换,那么贸易双方都是可以获利的。
(2)绝对成本学说的局限性只说明了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获得利益。
但是,在现实贸易中,一国经济不发达,技术落后,生产两种商品都处于劣势,却同样可能与其他国家发生国际贸易。
2.比较成本学说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以自由贸易为前提的比较成本学说。
(1)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①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就可以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和实现劳动的节约;②比较优势导致了比较利益。
(2)比较成本学说的政策意义一个国家无论处于何种经济发展阶段,具有哪类产业结构,无论其经济实力的强弱,都可以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根据相对优势进行生产和展开贸易,就可以获得贸易利益。
(3)比较成本学说的不足假设条件极其苛刻,现实世界难以满足。
比较成本学说要发挥作用,必须有的条件要同时存在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比较成本学说的应用范围和程度都是有条件的,因而也是有限的。
(4)李斯对比较成本学说批判德国历史学派的李斯特,批判了自由贸易的比较成本学说,认为它是为生产力发达的某些先进国家设计的,自由贸易只对发达国家有利,而对落后国家不利,它只能使落后国家永远受发达国家的掠夺、控制,成为其附属。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圣才出品】
第三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
3.1 复习笔记
一、市场与流通概述 1.市场与流通的含义 (1)市场的含义 市场是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①狭义的市场是指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 ②广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主要指买卖双方、卖方之间、买方之间、买卖 双方各自与中间商、中间商与中间商之间,商品在流通领域中进行交换时发生的关系。 (2)流通的含义 ①流通的定义 流通是指产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包括社会性转移和经济性转移。 ②流通的分类 a.社会性转移是指产品所有权的转移和产品的空间移动; b.经济性转移是指通过产品转移可以增加产品本身的附加价值和提高产品的效用。 ③流通的产生 a.前提条件是生产和消费的分离; b.社会背景是社会分工的发展使每个人生产的物品成为他人消费的对象,每个人消费 的物品成为他人生产的对象,生产和消费之间产生了距离,个人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必须通过 交换来连接并不断交换和循环。
所处 地理 位置
发市场 销地批 发市场 中转地 批发市场
批发市场
功能
位于城市地域的 保证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消费需求的菜篮子
批发市场
位于产销地之间 集散双重功能
的批发市场
常年性
市场 营业 时间
批发市场 季节性
批发市场 临时性
销地批发市场以及绝大多数中转地批发市场
受当地农产品收获季节的限制,只在上市季节形成 集中交易的产地批发市场 农产品上市季节较短,在路边等空闲场所设立临时
他交易方式的参考价格,对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起到宏观引导作用。
⑤综合服务功能
综合服务功能是指批发市场通过自身的运营为交易者提供各种方便交易的服务项目。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产业化经营【圣才出品】
关系 型契 约关 系
强调专业化合作及其 长期关系的维持,契约 当事人都愿意建立一 种规制结构来对契约 关系进行适应性调整。
各方通过契约及背后 的权威规定各自的行 为规范,实现一定的利 益规制和行为协调。
③契约类型代表的阶段特征 古典契约和新古典契约都是商品契约,而关系型契约已经不纯粹是商品契约,涉及到更 为复杂的要素产权关系,从新古典契约变化到关系型契约之间不是连续的(在图 13-1 中用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三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
13.1 复习笔记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内涵、产生的原因及其契约关系 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与特征 (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以经济 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 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 产转变为社会化的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多方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是市场 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 在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组织形式有三种: ①农产品市场+农户; ②农业龙头企业+农户; ③完全一体化经营。 (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 ①生产专业化 由农业生产专业化带动形成的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群、农产品商品基地,为农业产业化 经营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②企业规模化 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效率是通过大生产的优越性表现出来的,指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运销
1 / 2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的农户和企业其生产要素的组成比例要匹配,要避免或减少某种生产要素的不足或浪费,为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高效运行奠定基础。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8-10章)【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a.国家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可以正确引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减少或避免农业生产 经营的盲目性;
b.采取现代化科学管理手段提高农业生产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经 营活动高效健康地进行。
⑤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a.使农民的劳动条件不断改善,劳动强度不断降低,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调动农 民推进技术进步的积极性,使农民努力学习与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 b.先进的农业科学文化技术一旦被农民掌握运用,必将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生产方 式和生活习惯。 3.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 (1)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 ①国民经济中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 国民经济中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的过程如图 8-1 所示。
圣才电子书
第八章 农业技术进步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8.1 复习笔记
一、农业技术进步概述
1.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特点
(1)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
①含义
农业技术进步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不断用生产效率更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来代替生产
效率低下的落后农业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 / 9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逐步形成新的农业技术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出现更加协调和全新的局面。 ③外生性。农业技术进步的压力和动力主要是外生的。 ④复杂性 农业技术的复杂性表现为: a.农业技术进步环境的复杂性。由于经济、社会、科技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难
以控制、调节,不可能持续地保持农业技术进步的最佳环境。 b.农业技术进步内容的复杂性;只有各Hale Waihona Puke 科技进步内容的有效化组合,才能形成较大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产业结构【圣才出品】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产业结构【圣才出品】第十六章农业产业结构16.1复习笔记一、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特征与作用1.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与基本关系(1)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农业产业结构也称为农业生产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国家或地区或农业企业)范围内农业各生产部门及其各生产项目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相对于一定时期和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所构成的特有的、比较稳定的结合方式。
农业产业结构就是指农业各产业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2)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关系①本质关系不论农业产业部门如何发展,农业各产业部门间主要的、本质的关系是通过农、林、牧三者的关系反映出来的,农林牧始终是农业生产的基本部门。
②农牧关系在农业各生产部门中,存在着彼此利用对方产品的物质能量转化的关系,农牧业两个部门的结合最为典型。
农牧结合的客观依据是由它们之间的物质互换性决定的。
③种植业地位种植业部门始终处于农业各部门的基础地位。
种植业是农业各部门有机物质的合成部门,有了种植业的发展,才有畜牧业和农业其他部门的存在和发展。
④畜牧业地位畜牧业是农业部门中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它可以将人们不能直接利用的有机物质,转化为具有更高经济价值的畜产品,而牲畜的排泄物及其无法利用部分又可以转变为优质肥料,返还土壤,为发展种植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⑤林业地位林业对于农牧业的作用,不仅在于林产品的本身,更重要的是林木植物群落在其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会引起一系列环境因子的变化。
2.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如表16-1所示。
表16-1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性质内容意义整体性农业产业结构是各种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交织,农业产业结构是一个有机整体。
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要求从整体观念出发,加强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多层次性农业产业结构是多层次的主体结构,表现在农业生产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一个重要部门,由于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生产过程的不同,又分为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不同部门构。
现代农业经济学第二版部分习题答案
现代农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一.概念1.农业: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的生理活动机能。
通过人类劳动来强化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广义上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狭义上就指种植业。
2.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现代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运动规律和及其应用的科学二.问答题1.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对国民经济有哪些贡献?答:a。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并且长期起作用;b.农业对国民经济有着贡献:产品、市场、要素、外汇贡献;其新贡献有生态、安全、政治、文化。
2.如何理解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答:就是研究农业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包括农业生产力的农业生产关系的、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研究其性质内容特点。
3.应如何学习农业经济学?方法?答:a.农业的发生,发展入手;生产过程;C农产品供给;农业生产的宏观调控、结构优化、区域发展入手;B.辩证法。
比较与鉴别法、调查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法。
第二章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一概念:1.产权:财产主体对财产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处置、收益的分配权。
2.产权结构:不同类型的产权所构成的产权框架及其比例。
按所有权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私营、联营、其他产权。
3.农业家庭经营;指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活动。
又称农业经营、家庭农场经营。
4.农户家庭承包经营:5.农业合作经济: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6.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指农民、农业小生产者为各自生产。
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联合从事特定经济的企业组织形式。
二、问答1.现代农业产权结构的基本特征?答:产权主体多元化、关系明晰化、交易市场化、收益实现多元化。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 o c(总2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第一章1、农业生产中主要的生产要素有哪些,各自的功能是什么,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
自然资源:影响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决定了不同作物和动物对光热水气条件要求不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导致了农业地理分工的形成;自然资源的分布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资本:为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劳动力:对农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发现和创造新的生产要素,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水平,进而提高产出水平。
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物质装配水平、改良生产工具、变革生产流程等;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使原来不能用的资源得到利用;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创造新的产业和产品,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高级化。
2、简述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品会随着该要素使用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当通过增加某一要素的投入量来代替另一种要素时,这种替代的能力到一定限度后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
3、简述图能圈理论。
屠能的农业圈理论是建立在如下5个假设的基础之上的:全国的土壤质量是完全一致的;全国的土地都是平坦的;全国只有一个城市从事工业品生产,其余城市从事农业品生产;从农村到城市的唯一交通工具为陆路;这个国家与外界没有任何国际交流。
其一: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低(市场)的距离。
其二: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
4、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有哪些,加快中小城镇建设,以就业和城市功能为导向布局城镇产业。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和蓄水池,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劳动力【圣才出品】
农业劳动时间供给有两个来源:
a.参加农业劳动的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天的农业劳动时间和全年农业劳动时间的总和;
b.非农业劳动力在农忙季节或其他时间参与农业劳动的时间。
农业劳动力每个工日的长短、全年劳动工日的多少,受农业气候、农业劳动对象、农业
劳动手段、农业劳动力供给规模和国家法律等因素的限制。
3.农业劳动力的需求
2 / 38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和历史传统等综合状况决定的。 ①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强劲的经济推动力 农业扩大再生产主要是依靠多投入简单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来实现的,农村通过增加家庭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圣才出品】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圣才出品】第⼗⼋章农业可持续发展18.1复习笔记⼀、常规现代农业所⾯临的困境与挑战1.农业的投⼊产出⽐在下降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农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类通过常规农业现代化取得巨⼤成就的同时,其投⼊产出⽐却不断下降。
化⽯能源的集约使⽤对农业的增产最有效,⽽其持久性最成问题。
2.农业对环境的污染与⽣态的破坏现代农业的发展使粮⾷⽣产与消费的⽭盾虽有所缓和,但⽣产与⾃然的⽭盾却激化了。
表现在:(1)从系统整体上看,结构单⼀①空间——单⼀经营的⾼度专业化系统,缺乏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②时间——系统稳态的维持,排斥了⽣物群落的演替和系统在⼀定限度内⾃我调节的可能性(2)从系统的结构上看,现代农业通过⼤量化肥、农药、机械动⼒等⽆机能量的投⼊、缩短草牧⾷物链,并以⼤量的物质离开农业系统⽽输出,因⽽造成了系统有机质和养分的亏损。
3.农业⾃然资源⽇益减少和恶化农业是严重依赖⾃然资源的产业,然⽽现代农业的发展却使各种重要的⾃然资源⽇益减少和退化。
农业⾃然资源⽇益减少和恶化的表现:(1)⼟壤退化、沙漠化现象严重,耕地资源减少,⼈地⽭盾⽇益突出;(2)⽔资源减少;(3)森林资源破坏速度加快;(4)⽣物资源锐减。
4.传统现代农业的困境给⼈类带来的启⽰和思考(1)在处理同⾃然的关系时,应变征服⾃然为协调⾃然,使农业⽣产更符合客观规律;(2)农业⽣产必须尽量利⽤⾃然机制和可更新资源,尽量保留⾃然⽣态结构和功能,充分利⽤⽣态系统的⾃我控制和⾃我维持的功能;(3)农业⽣产必须遵循⽣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且必须始终以遵循⽣态规律为基础,经济结构必须与⽣态结构协调⼀致,⽽以保持⽣态系统结构和⽣态平衡为前提条件;(4)保护环境和合理利⽤资源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解决⽣产与消费之间⽭盾的同时,必须处理好⽣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特征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由来(1)国际可持续农业思想的发展①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新的农业模式未能解决农业发展带来的问题,同时,全球性⼈⼝、资源、环境、粮⾷和能源危机的暴露,谋求协调发展的新农业发展模式,备受关注。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产品期货市场【圣才出品】
第四章农产品期货市场4.1复习笔记一、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产生与发展1.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产生(1)远期交易时期——解决季节性供求矛盾问题19世纪30-40年代,芝加哥发展成为重要的谷物集散地。
为了缓解农产品季节性供求矛盾和价格剧烈波动,连接供求的中间商迅速增加。
中间商设立仓库,缓解了农产品季节性供求矛盾,但承担很大价格风险和囤积资金不济的风险。
中间商探索出了远期交易模式,在购入农产品后,立即到芝加哥并与芝加哥的加工商或销售商签订第二年春季的供货合同,以事先确定销售价格并确保利润,合同还能以抵押形式帮助中间商获得银行贷款,以确保农产品购买和库存费用的及时供给。
(2)远期合约交易时期——解决供求信息不对称问题随着农产品购销范围从芝加哥扩展到全美甚至欧洲,供求信息不对称问题急需解决。
中间商都想寻找一个集中信息的场所,以便及时了解供求行情和价格信息。
为此,1848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成立。
CBOT发展初期主要是为买卖双方提供相互见面、交流信息、洽谈业务和达成交易的场所。
CBOT于1851年正式引入农产品远期合约交易。
远期合约交易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即期交易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有助于保持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而且使农产品买卖双方相互之间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价格波动的风险。
(3)标准化期货合约时期——解决农产品远期合约非标准化问题由于农产品远期合约从签订到实物交割的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价格不断波动,买卖双方都希望能自由转让以规避价格风险或者把握获利机会,一些资金雄厚的商人也因农产品远期合约买卖存在获利机会开始参与远期合约交易。
为了克服农产品远期合约非标准化给这些交易带来的很多困难,CBOT1865年推出标准化期货合约取代远期合约,之后又实施了保证金制度,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产品期货市场由此诞生。
2.国外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1)CBOT诞生及l865年推出标准化期货合约后,不断有新的农产品期货品种上市;(2)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美国其他交易所建立,农产品期货品种增多;(3)20世纪中后期至21世纪初,农产品期货市场在世界各地都得到较快发展;(4)21世纪初,期货交易进入其他领域。
农业经济学第三章背诵要点
第三章第一节(了解)市场的含义: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流通的含义:指产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包括社会性转移和经济性转移。
(背)农产品流通特点:1. 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制约,生产的季节性区城性明显。
而农产品消费是落年的、普遍的,在流通过程中面要有储备、运输和分销环节.以保证均衡上市和满足城乡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普遍需求.2.农产品具有易腐、易损、不耐储藏的特点.特别是生鲜农产品在运输和储藏过程中容易出现质量下降,造成损失。
3.农产品体积偏大,重量偏重,运输成本在价格中占的比例较大,不太适合长距离运输。
4. 消费者零散购买,一次购买数量少购买频率高:消费者往往凭知觉感受(如太小颜色新鲜度等)对农产品进行品质评价但对农产品的背养性和卫生安全性难以把握。
5. 农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以及需求的收人弹性相对小。
第二节(了解)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含义:又称中心集散市场,是有形市场的一种较高级的市场形式(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1.商品集散功能。
农产品批发市场可以把分散在各产地的农产品汇集起来,在交谈的时间内完成交易过程,再向销地分散和转移。
集散功能是批发市场在流动变现出来的基本功能。
2.价格形成功能。
农产品批发市场实行的是现货批发交易,来自各地的农产品同场竞争,同一种农产品就可以通过比较按质论价,从而形成种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农产品价值的市场均衡价格。
并且,批发市场上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近似于完全竞争状态,谁也无法决定价格。
卖者代表供应方,买者代表需求方,只有在两者之间的出价达成一致时,才能形成交易价格。
也可以说批发市场价格是在交易过程中形成的,不是人为规定的。
批发价格能够比较公正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3.供求调节功能。
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大,农产品市场供给与其他商品相比具有不确定性。
而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则比较稳定。
因此,批发市场还必须具备供求调解功能。
市场价格机制在调解供求、均衡上市中起主要作用,批发市场大批量集散和交易,有利于及时地缓解区域性供求矛盾。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产品供给与需求【圣才出品】
农产品供给的变动当农产品本身的价格不变 时,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表 现为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这种变动称为供给 的变动
(3)农产品供给规律
①农产品供给规律的一般情况: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
格呈同方向变化,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
农产品供给的不稳定可能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2.农产品需求
4 / 3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农产品需求的含义 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 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构成农产品需求的两个必备条件: ①消费者具有购买欲望; ②消费者在现行价格条件下具有支付能力。 (2)农产品需求函数 ①农产品需求函数表达式 农产品需求是指消费者偏好、农产品及其相关产品的价格、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者对 未来的预期等多种因素的多元函数。用 QD 表示农产品需求,用 b1,b2,b3,……,bn 表示 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则需求函数为:
Qs=f(a1,a2,a3,…,an) 在假定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只考虑农产品供给与农产品价格的关系,若用 P 代表价格,则供给函数简化为:
Qs=f(P) 供给函数表现农产品供给量与农产品价格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
1 / 32
圣才电子书
②农产品供给表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a.当农产品价格上升时,将带来新的生产者,从而使生产和出售的农产品数量增加。
b.当农产品价格上升,可使原来的生产者增加生产量,提高农产品的供给量。
②农产品供给规律的特殊情况:有些农产品价格上升时,其供给量反而减少,当价格降
农业经济学 李秉龙
13.1农业保护政策含义,理论依据与判别标准
13.农业保护政策
13.2农业保护政 策发展与演变
13.2.1传统农业保护政策的发展与所造成 的问题
13.2.2现代农业保护政策的改革方向与基 本趋势
14.1食品质量安全的 内涵与其经济特性
14.1.1内涵 14.1.2特点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14.1.3经济特性
第四篇农业保护与农业发展
13.农业保护曾哲 14.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15.农业产业结构 16.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 17.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一篇农产品市场
1.1农产品供给 与需求平衡
1.1.1农产品供给 1.1.2农产品需求 1.1.3农产品供给与需求平衡
1.农产品供给 与需求
1.2农产品供 给与需求弹性
6.1农业劳动力 的供给与需求
6.农业劳动力
6.2农业劳动 力转移理论
6.3中国农业剩余 劳动力的转移
6.4农业劳 动生产率
6.1.1概念和重要作用 6.1.2农业劳动力的供给 6.1.3农业劳动力的需求 6.1.4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特点
6.2.1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6.2.2理论模式
6.3.1概念与类型 6.3.2形成的原因 6.3.3转移的特点 6.3.4转移面临的困难 6.3.5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与加快农业 剩余劳动力转移
3.2农产品期货市 场的概念与特点
3.2.1概念及构成 3.2.2农产品期货市场特性
3.3农产品期货市 场的功能与作用
3.3.1功能 3.3.2作用
4.1国际贸易 的基本理论
4.1.1绝对成本学说 4.1.2比较成本学说 4.1.3要素禀赋学说 4.1.4比较优势理论的心发展 4.1.5国际贸易新理论 4.1.6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4.1.7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