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教学导案精品教育.doc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教学导案精品教育.doc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精品教育.doc————————————————————————————————作者:————————————————————————————————日期: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

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二、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品味理解,涵泳体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背诵和默写诗歌。

2.理解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三篇诗作各自的风格。

【教学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懂的文言字词,查阅相关的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文体知识介绍——近体诗知识教师教授——10分钟(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4,诗歌鉴赏指要(1.)基本要求: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基本要领: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

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

③展开想象,探究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

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精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精品】

学习目标: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朗读、背诵诗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1.让学生反复诵读这首诗,在诵读中体味诗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作者、作品介绍:(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2)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介绍写作背景:《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3.字音、字形、词语:(1)给下列字词注音。

岱()眦()搔()簪()逾()邺()戍()咽()妪()(2)解释下面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独与老翁别别:(二)初读感知:(1)有感情朗读各首古诗,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

(2)作者《望岳》“望”到了什么?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3)《春望》中,哪些句子是写景,哪些句子是抒情?(4)一句话概括《石壕吏》的内容。

(人+事)二.合作探究(一)《望岳》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

八上语文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公开课教案课件教案课件

八上语文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公开课教案课件教案课件

二五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体会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

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相关资料(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

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

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

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

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

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

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

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

初中语文八年级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1

初中语文八年级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1

教师寄语:愿你像那小小的溪流,将那高高的山峰作为生命的起点,一路跳跃,一路奔腾,勇敢地、勇敢地奔向生活的大海……【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杜甫的三首诗,品味感悟三首诗歌精美的诗歌语言。

2.领会诗歌丰富内涵,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3.充分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知识链接】1.诗人链接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七岁会作诗,20岁开始壮游。

安史之乱后,携家逃难,千辛万苦来到了成都,后来做了工部外郎,故又称“杜工部”,后因成都战乱,又迁走了,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

杜甫一生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背景链接《望岳》写于读书和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时即能诗作文,十五岁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

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饱览了祖国大好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结为肝胆相照的好友。

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

《春望》写于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可是由于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

杜甫也遭其害,困拘长安达十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生活。

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风。

《石壕吏》写于战乱流离时期。

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人和百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

初二语文导学案-25杜甫诗三首

初二语文导学案-25杜甫诗三首

第 25 课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诗歌的朗读方法,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能在了解《望岳》、《春望》的诗歌大意及情感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3.初步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一.读诗歌之前来看看诗歌之中的“小故事”吧!杜甫(712~770),字子美。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也被誉为“诗史”和“诗圣”。

【《望岳》背景卡片】: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

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全诗开阔明朗,情调健康。

【《春望》背景卡片】:安史之乱第二年,长安沦陷。

杜甫赶赴灵武见唐肃宗,路上被安史叛军俘虏,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

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读准字音,并标示朗读节奏。

(在朗读诗歌时要注意它的停顿、重读、语调等。

例如停顿:五言诗句一般分两节来读,如:“潮平/两岸阔”。

)新知探究结合【知识链接】中诗歌的赏析方法,试赏析《望岳》。

1.读:①初读,初步感知诗歌大意。

②结合背景注释细读,圈点诗歌关键字眼并划记喜欢的诗句。

③朗读展示,师生点评。

(学法指导:朗读之前请先注意下列字的字音、字形——岱、夫、层、决眦、凌)2.译:结合注解内容,疏通诗句,理解诗歌大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析:大声朗读诗歌,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学法指导:可从字词、名句、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例如:诗歌中的x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x字好,好在哪?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本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

4.结:本诗歌有何写作特点?试分析。

综合提升按照赏析《望岳》的步骤,自主设计赏析《春望》的内容。

选择一个角度来设问!)【当堂检测】1.杜甫《望岳》中点化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诗句是:“。

”2.运用拟人手法,承上启下,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思念的两句诗是:“。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5、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诗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难点: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学习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导入2分钟、导学10分钟、自读15分钟、独学及展示13分钟模块一:预习反馈一、走近作者、作品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开元(公元713—741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的年号。

从太宗李世民贞观初年到开元末年,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唐朝出现了全面繁荣的景象,历史上叫做“开元盛世”。

《望岳》就写于这个时期。

此时诗人年方24岁,正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

安史之乱(公元755—763年)是唐朝一次地方割据视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

因叛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所以史称“安史之乱”。

这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在战争中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浩劫,经济受到很大的破坏,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

叛军攻下唐都长安的第二年三月,诗人劫后余生写下了《春望》。

此时的诗人人到中年,战乱使得他穷愁潦倒,与家人聚少离多。

《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此时郭子仪等的六十万大军被史思明打得全军涣散,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的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5 杜甫诗三首【导学目标】1.反复诵读杜甫的三首诗,品味感悟三首诗歌精美的诗歌语言。

2.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赏读《望岳》《春望》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学法指导一:【古诗朗读停顿方法】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七言诗句的节拍有××/××/××/×,××/××/×/××。

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多媒体展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精品】初二语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精品】初二语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初二语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科目:语文年级:初二设计人:时间:06\12\14 审核:一、学习目标 1、背诵默写诗歌 2、了解诗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1、走近作者杜甫杜甫字,别号。

杜甫诗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而他所写的“三吏”何“三别”,则是他的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与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吏”就是、和;“三别”就是、。

2、检查二首诗的背诵情况。

3、学习《望岳》(1)《望岳》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了解写作背景)?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2)结合注释读,然后讲解你对诗的理解(3)品味语言,诗歌是非常凝练的语言,找出你认为用的最好和句子或用的最传神的字,谈谈你的理由。

(4)合作探究A、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一两句为一组看诗人从哪几个角度写“望”?B、感悟主旨:《望岳》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泰山的崇高雄奇,以和的志向作比较,以山反衬诗人,表达了一种的气魄,体现了诗人青春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5)补充材料: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学习《春望》(1)《春望》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了解写作背景)?(2)结合注释读,然后讲解你对诗的理解(3)品味语言,诗歌是非常凝练的语言,找出你认为用的最好和句子或用的最传神的字,谈谈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合作探究 A、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到。

B、诗将眼前景、胸中请融为一体。

作者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初三物理难题巧解【例题1】如图所示,杠杆OA可绕支点O转动,B处挂一重物G,A处用一竖直力F.当杠杆和竖直墙之间夹角逐渐增大时,为了使杠杆平衡,则( )A. F大小不变,但F<GB. F大小不变,但F>GC. F逐渐减小,但F>GD. F逐渐增大,但F<G【例题2】挂在竖直墙壁上的石英钟,它的秒针在走动时会受到转轴处的摩擦阻力和重力的作用。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5《杜甫诗三首》根据你掌握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请上网查一下本文的背景,简要地写在下面。

唐朝盛世,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修辞方式。

2.反复诵读,品味感悟。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1.查字典,查准字音;2、反复阅读文章,了解内容;3、上网查阅资料。

《望岳》(一)朗读感知(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唐朝盛世,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二)、思考探究,赏析诗歌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3.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5.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明确:1.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

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2.写了花、鸟。

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3.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人教版语文八上杜甫诗三首word学案

人教版语文八上杜甫诗三首word学案

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课题:《杜甫诗三首》课型:讲读新授课时:3 主备:李艳芳审核:初二语文组【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鉴赏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味诗人抒写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长安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运危迫的担忧的情感。

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

联想和想象是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1、文学常识(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给下列字词注音(1)岱宗夫如何岱()(2)决眦入归鸟眦()(3)白头搔更短搔()(4)浑欲不胜簪簪()(5)老翁逾墙走逾()(6)三男邺城戍邺()戍()(7)如闻泣幽咽咽()(8)老妪力虽衰妪()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4.填空《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石壕吏》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

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预习反馈】二、品味研讨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讨论以下问题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那么,它是怎样得以体现的呢?2、“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

八年级上29《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八年级上29《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三、试一试
6、根据课文内容,填写适当的词语。
人物
言行
心理
人物性格
官吏
“怒”、“___”
作文二选一
1、我眼中的杜甫
2、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把《石壕吏》改编为一幕话剧。
课堂检测:
1、作者、作品
杜甫,代著名诗人,人称,我国伟大的诗人,其诗又称。
代表作“”“”。
2、给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岱宗搔不胜簪逾墙邺城戍老妪
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多角度欣赏诗歌
2、体会三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导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春秋——朱德;世上疮痍,诗诗中圣哲;民生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同学们,这这两幅对联所指的都是同一个人,他是谁呢?是的,他就是杜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三首诗歌。
1、通过诗歌中的关键性词语、景物、修辞把握诗歌内容。
2、理解诗歌语言和情感。
3、抓住炼字和意境分析的方法。
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及其生平、写作背景、诗歌创作风格并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
2、听配乐朗诵,读准诗歌节奏。
3、结合工具书翻译《石壕吏》并概括其内容。
合作探究
一、读一读
4、以小组竞赛形式诵读《望岳》、《春望》。
要求:读出节奏、情感
二、品一品
5、多角度赏析《春望》、《望岳》,并赏析你最喜欢的一句。(如语言、修辞、意境等)
3、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望岳》中体现作者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2)《春望》中诗人移情于物的诗句是;忧国思家的诗句是

(3)、《石壕吏》中表现战争惨烈的诗句是。
4、比较杜甫前后期语言风格的变化。如以《望岳》和《春望》为例。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晨读在线】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1分)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5分)【答案】(1)D(2)D (3)答案示例: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

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

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

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教你一招】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世即要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了解诗歌的特殊性: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35岁前读书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朗读、背诵诗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1.让学生反复诵读这首诗,在诵读中体味诗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
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
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介绍写作背景:
《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3.字音、字形、词语:
(1)给下列字词注音。

岱()眦()搔()簪()逾()邺()
戍()咽()妪()
(2)解释下面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
(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
(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
(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
(二)初读感知:
(1)有感情朗读各首古诗,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

(2)作者《望岳》“望”到了什么?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3)《春望》中,哪些句子是写景,哪些句子是抒情?
(4)一句话概括《石壕吏》的内容。

(人+事)
二.合作探究
(一)《望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

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这两句是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

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提醒学生考虑“望”的角度)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1、唐朝盛世。

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二)《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
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

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所盼: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写所思: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1)从表现手法、词语、句子等角度赏析《春望》。

(2)学生再读《春望》,体会作者情感。

(3)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

作者的心境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联系写作背景回答)
明确:《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三)《石壕吏》
(1)理清《石壕吏》的故事情节。

致词的由来: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

致词的内容: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家庭的悲剧。

致词的结果: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

(2)阅读古诗,找出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得基础上,分析诗歌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学生提到时,要求学生有感情的反复朗诵)
(4)赏析《石壕吏》巧妙独特的构思艺术。

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四川剑阁以南,指梓州一带。

唐朝都城长安在剑阁东北。

当时以长安为中心,所以剑阁以南称剑外。

蓟北:
现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带。

那里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解释下列词语。

(1)妻子:
(2)纵酒:
2.诗中哪句点明了“闻讯”的地点?
3.诗中哪个词语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4.诗人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

诗中是如何描述这一点的?试做简要分析。

答案:(1)妻子和儿女(2)纵情饮酒 2.剑外忽传收蓟北 3.“收蓟北”;抒发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当诗人一听“收蓟北”的消息后,“初闻涕泪满衣裳”——欢喜得泪流满面,以泪写喜,更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最生动的写照。

“漫卷诗书喜欲狂”——由流喜泪而呈喜态,写出了此时此刻诗人内心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狂喜之情。

“白日放歌须纵酒”——由呈喜态而放声高歌、纵酒痛饮。

“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由欣喜若狂到迫切思归。

最后两句仍然写“还乡”,是想像中具体的回家路线,更让人想见诗人归心似箭的急切而喜悦的心情。

全诗喜始喜终,一贯到底,给人以强烈的快意。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2、阅读杜甫的《新安吏》、《潼关吏》,把握其思想内容。

五.板书设计:
远望-----参天耸立
望岳近望-----秀美高大
细望-----幽深神秘
愿望-----凌云之志
春望
首联写景----------心生感伤
颔联抒情----------移情于物
颈联叙事----------思念家人
尾联描写----------忧国伤时
石壕吏
时间地点事件
(暮)(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社会动荡不得安宁
关心时局同情百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