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墨子的义利观

合集下载

浅析墨子“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墨子“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

的争论为代表。
1 . 儒家之 “ 义”

要 :墨子 的 “ 义利观 ”一直备受争
自己的利益 。正是因为人有私利 ,所以 才能做 好 自己的本职工作 ,社会才会有
条不紊的运行 。这里也必须指出 ,墨子 所 说的个人之利是通过 自己的劳动获得 的 ,而不是损害别人利益得到 的。
2 . 他 人之 利
儒家 “ 义”的提出者是孔子 , “ 义 以为上”是儒家的价值原 则。在儒家 的 观点里 ,“ 义” 和“ 利” 是割裂开来的 , 两 者不能兼得。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对于
议 ,有人认为 墨子是一个 纯粹的功利主
义者 ,并就 此对墨子提 出批判。本文对
此观 点提 出质 疑,通过分析 墨子学说 中 对 “ 利”的阐释 ,得 出墨子思想 中 “ 利”
他人之利 的重要性不小于个人之利 。只 有肯定他人之利 才能尊重别人 的劳动 , 使 人 与人 之 间 的关 系更 加 和谐 友好 ,
言 “ 利 ” ,其 出发点是担心一味追求个
人 、各家 、各 国自己的利益 ,而伤害 、
2 . 墨子之 “ 义”
才能不做 出损害他人利益 的事情 ,从而 牺牲他人 、 他家 、他 国的利益 。
墨子对 “ 义”进 行了定义 , 说 “ 义,
“ 他人 之利”以外 ,还有一个更高层的 “ 利” ,也就是墨子言 “ 利”的最高层
墨 子 思 想里 “ 利 ” 的 内容 包括 物
质丰富与政治安定两个方面 。 从“ 利” 的 面—— 天下之 “ 利” 。之前讲到他人之 获得 者来看 , “ 利 ”又可 以进一 步分 为 利是个人之利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 ,天 定 “ 义” ,认为两者是相互联 系而 不是

墨家的义利观

墨家的义利观

墨家的义利观墨家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一支,创始人为墨子。

他们的思想诸如兼爱、非攻、尚德等观念,都与儒家的仁义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在墨家的思想体系中,义利观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墨家主张“兼爱”,认为人人都应该彼此关爱,以求和谐共处。

在墨家看来,兼爱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其根本目的是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而在实践兼爱的过程中,墨家用义利观来指导人们的行为。

墨子认为,人们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互相帮助和贡献的基础上。

他强调义利的统一,即“有利于民则义,无利于民则非义”。

简单来说,墨子认为个人的利益应该与社会的利益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大的和谐。

在墨家的义利观中,义是行为的准则和标准。

墨子提出了“兼爱无私”的观念,认为人们应该以利他为目的,发展无私的行为。

他主张人们应该尽量减少自身的私利,并将利益分配给更多的人。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实现和平与稳定。

墨子的义利观也强调公正和公平。

他认为,人们应该公正地对待他人,不应该因为个人的私欲而违背义的原则。

他主张在分配资源和权力时,应该根据每个人的需要和贡献来进行,以达到公平公正的结果。

此外,墨家的义利观还注重人们的责任和道德。

墨子提出了“尚德”这个概念,认为人们应该追求道德的成就。

他强调人们应该具备一种高尚的品德,以便能够正确地理解和实践义利观。

总的来说,墨家的义利观是一种强调人们应该为社会大众利益着想的观念。

墨子认为,个人的利益应该与社会的利益相一致,人们应该以利他为目标,追求和谐与安定。

墨家的义利观主张公正、公平和道德,强调人们的责任和义务。

虽然墨子和墨家的思想在古代并不为主流,但其义利观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当前竞争激烈、利益至上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可以从墨家的义利观中学习到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同时,通过强调公正和公平,我们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分配和正义价值观的传承。

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墨家的义利观也能够提供一种正确的道德判断标准,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墨家的义利观

墨家的义利观

墨家的义利观
墨家是中国古代的一支重要思想流派,他们秉持着独特的义利观,强调人们应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同样重视个人的道德和社会责任。

这种义利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独具特色,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墨家认为,人们应当以实际利益为出发点来行事,追求最大的利益。

他们主张人们应该坚持以利为先,但并不是无所顾忌地追求个人利益,而是要兼顾他人的利益。

墨家提出了“兼爱”之说,认为人们应该以广泛的爱心对待他人,追求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他们认为,只有在兼顾他人利益的基础上,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更好的实现。

墨家的义利观强调了人们的道德责任。

墨家认为,个人的行为应当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而不仅仅是追求自身的利益。

他们主张人们应当遵循道德规范,以实现社会的最大利益。

墨家的义利观将个人与社会的利益作为一体考虑,认为只有在兼顾他人利益和道德责任的前提下,个人的利益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墨家的义利观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在当今社会,人们追求利益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墨家的兼爱之道告诉我们,只有在追求整个社会的最大利益的基础上,个人的利益才能得到更好的实现。

这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至关重要。

总之,墨家的义利观强调了人们应当以实际利益为出发点,兼顾他人的利益和道德责任。

这种观念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只有在兼顾利益的基础上,社会才能实现和谐与稳定的发展。

论墨子思想中的_利_与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

论墨子思想中的_利_与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

利益。为了得到利 , 并保证 得利 的公 平性、 合理 性 , 需要 兼 爱 、 非攻 、 尚贤 、 尚同 、 节用 、 节葬 、 明鬼 、 天 志 等的支撑。其思想暗合 了现 代和谐 社会 的本质 , 即 在社 会财富不断增加 的基础 上 , 妥善 处理 好各方 面的 利益关 系 ,
41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容 , 后人称之为 十事 。这 十事 , 正 是墨子 为使黎 民百姓 得到各自的 利 益 , 达到 饥 者得 食、 寒者 得 衣、 劳者 得 息 的状 态 , 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进行思考的结果。 兼爱 , 在墨子这里指 无差别、 无等 级、 无亲 疏的博 爱。 这一思想旨在保 障利益 获得 , 尤 其是 社会下 层的 利益获 得。 因为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 , 强必执弱 , 富必侮贫 , 贵必傲 贱 , 诈 必欺愚 ( 兼 爱中 ! ) 。其 结果 必然是 弱势 群体的 利益 受到 侵犯 , 社会不得安 宁。而若遵从墨子的兼 爱思想 , 人 人相爱 , 就会实现 夫爱人者 , 人亦从而爱之 ; 利人者 , 人亦从 而利之 ( 兼爱下 ! ) 。墨子谈到天下之乱 , 认为 是起自 不相爱 ; 而不 相爱的结果 , 是人人 自利 , 引发 利益之争。爱是表面形 式 , 利 是实质内 容 , 爱之 后必有利 , 爱是利的途径。依据这 一逻辑 , 墨子才提出 天下兼相 爱则治 , 交相 恶则乱 。在 墨子看 来 , 爱不是空洞 抽 象的 , 不 是 口头 的、 虚伪 的 , 而 是有 实 质 内容 的 , 那便是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 墨子称兼 爱为 此圣王之 道 , 而万民之大利也 ( 兼爱下 ! ) 。 非攻 中的 攻 即 攻伐 , 或 战争。墨 子把 利 当 做反 对战争的理由 , 作为区分战争正义与 否的标准。一 般意义上 讲 , 墨子认为战争是凶事。无论是从春 夏秋冬的四 个季节条 件 , 从怠误 农时、 影响 耕种收 割 , 还 是从战 争所用 的武器、 牛 马、 粮草及百 姓的 生命 安 全来 看 , 战 争都 是残 酷 而不 义 的。 因此说 , 非 攻 的根 本原 因 在于 它 夺 民之 用 , 废 民 之利 ( 非攻中 ! ) 。当然 , 两 利相 交取 其大 , 两 害相 交取 其小 , 以 承受小害来消除大害 , 以得到大利而付 出小利的战 争是正义 的战争 , 称为 诛 。以 利 为标 准 , 墨 子支 持 诛 , 而 反对 攻 。 尚贤 之 所以 是政 之本 , 因 为贤 者执 政 , 能使 国 家治 则刑法正 , 官府 实则万 民富 ( 尚贤 中 ! ), 能使天 下皆 得其 利。 尚贤 就是要 虽在农与 工肆 之人 , 有能 则举 之。高予 之爵 , 重予之禄 , 任之以事 , 断予 之令 ( 尚贤 上 ! ) 。利益是 尚贤原因 , 又是尚贤的具体方式。 尚同 就是要全国上下尚 同一义 , 明辨是非善恶 , 中圣王 之道 , 国家百姓之利。 节用 中谈到 用 财不费 , 民德不劳 , 其兴利多 矣 ( 节 用上 ! ), 意 思是只有用财不浪费 , 百姓不劳苦 , 兴起的利益才 会多。因此 , 要 去无用 之费 , 奉行节 俭实用。 针对厚 葬久 丧的习俗 , 墨子提出 了 节 葬 的 思想。他 深 刻指 出 : 细计 厚葬 , 为多埋赋 之财 者也 ; 计 久丧 , 为 久禁 从 事者 也。 ( 节 葬下 ! ) 他认为 , 厚葬埋下的是社会财富 , 久丧耽误耕种 工作 , 都是要反对的。 非乐 是指为乐虽 然能使 身安、 口甘、 目 美、 耳乐 , 但它 的危害更大 , 既耽误耕作 , 亏 夺民衣食 之财 , 不中 万民之 利 , 又不能满足百姓利益 , 浪费社会财富 , 应当禁止 。 非命 要求人们不要相信 有命 说 , 而要 强力行 事 , 争 取自己的利益。 天志 和 明鬼 是把 天 和 鬼 作为超阶级的力量和 一切是非善 恶的 评判标 准 , 其目的 是借 助 天 和 鬼 的力 量 , 为统治者立规矩、 明法度 , 要求和监 督统治者为 天下百姓 兴利除害。 总之 , 墨子的思 想都 是 利 在 社会 生 活不 同 领域 的投 射 , 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利益的公平 实现。墨子充 分肯定了 利 的重要性 , 把 是否有 利 作 为对 社会事 物进 行取 舍评 判的标准。他 鼓励人们去创造财 富 , 节约资 源 , 争取 利益 , 并 提出了自己的 主张和建议 , 来促使利益 分配变得更 加公正合 理。 二、 利益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 利益关系 问题是人 类社 会的 永恒主 题。利益 是人 类社 会生存发展的 前提和 基础。社 会主 体只有 在一 定的 生产基 础上获得对社会产品的 占有和享用 , 才 能实现自身 的生存和 发展。社会就是由生产 关系及政治、 文 化等社会关 系组成的 一个巨大的关 系系统 ; 而在 这一 切关系 之中 , 利 益关 系是核 心 , 其他社会关系是利益关系在不同 领域的投 射。每一个社 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 为利益表现出来 , 政治关系 尤其体现 了这一点。它首先是为 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 , 政治 权力不过 是用来实现经 济利益的手段。在当今社会 , 利益已 经开始分 化 , 利益主 体开始 多元化 的时候 , 社 会、 政 府的各 种决策 , 在 很大程度上已 经是不 同社 会利益 主体 博弈的 过程。 对利益 的追求是社会 前进的不竭动力 , 利益关 系的失调是 一切社会 矛盾和社会问 题的源头。马克思曾明确指出 , 人们 奋斗所争 取的一切都与 他们的利益有关 , 利益总 是或隐或显 地驱动或 左右着人们的行为。正是因为社 会个体对 利益的不懈 追求 , 人们才保持昂 扬的斗志、 奋斗的热情 , 进而 使社会充满 活力 , 并推动生产力 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 面 , 在 人们围绕 利益展开的角 逐之中 , 如果 得不 到有效 的调 节和 规范 , 必然 引发经济社会 矛盾 , 从而破坏社会和谐。 和谐社会 是针对 利益关 系不协 调的社会 现实 提出来 的。如今我国利益关系 不协调问题比 较突出。首先 , 城乡发 展不协调。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 占绝大多数的国家 , 全国 13 亿人口 , 近 60% 生活在农 村。城乡差 距持续 扩大 , 已 经成为 当前社会经济 发展中 的突 出矛盾。 城乡差 距的 本质 内涵是 农村居民的利 益得不 到有 效保障。 中国社 会科 学院 最近发 布的 人口与劳动绿皮书 ( 2008) !指出 , 过去的 17 年 , 我国城 乡居民人均年 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 了近 12 倍 ; 数据 显示 , 1978 年 ~ 2007 年 , 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 收入增加 了 7 . 5 倍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 7. 3 倍 ; 2007 年 , 城 镇居民家 庭恩格尔系数 已降为 36. 3 % , 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 43. 1% , 后者比前 者高 了近 7 个百分 点 ; 同期 城乡 居民 人均 收入相差高达 近万元。城乡差距的拉大 , 势必影响 农村经济 社会的发展 , 进而影 响和制 约整 个国民 经济 的发 展 , 影响整 个社会的进步 。其次 , 区域发展不 均衡。由于市场 经济体制 及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 因 , 我国东、 中、 西部地区发 展存在着 较 大差 距。东部 已经 率先 发 展起 来 , 如东 部五 个省 的 GDP 占全国 GDP 总量的 50 % , 西部 12 个 省 GDP 仅 占全 国 GDP 总量的 18 % , 上海和贵州的人均 GD P 相差 13 倍。国家统计 局科研所发布 的 2008 中 国地 区经 济监 测报 告 ! 显 示 , 2007 年 , 中国区域经济明显地呈现中部崛 起特征。但从 总体水平 上看 , 由高到低的东 、 中、 西阶梯经济结 构依然存在。西部地

墨子的思想主张总结

墨子的思想主张总结

墨子的思想主张总结墨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哲学家和社会改革家,他的思想主张体现了反战、爱人、博爱、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观念。

墨子的思想深受后世的影响,对于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都有重要的贡献。

以下是对墨子的思想主张的总结。

首先,墨子主张反对战争。

在战国时期,中国处于兵荒马乱、战争频繁的时期。

而墨子认为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巨大,是不义和邪恶的,因此主张反对战争,倡导实行非攻的政策。

他认为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而和平则能带来和谐和安定。

墨子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强调和睦共处、互相尊重、互惠互利。

其次,墨子强调爱人、博爱的重要性。

他认为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和行为,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墨子主张“兼爱”,即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无论是亲人还是陌生人,都应当充满爱心和同情心。

他主张将个人的利益放在整个社会的利益之上,从而实现博爱。

这种博爱不仅仅是对人类,还包括对动物、植物和整个自然世界的爱护。

墨子认为只有实行爱人的道德,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第三,墨子主张实行公平正义。

他强调社会的公正和正义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

墨子主张公正的法律和道德准则,任何人都不能违反公平正义的原则。

他认为公正不仅体现在政治上,还应当包括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他反对压迫和剥削,主张消除社会的不平等,实现民主和公平。

第四,墨子主张善劝善忍。

墨子认为信仰并实践道德的重要性,他主张人们应该遵循道德的准则去行动,并通过劝导和善意的交流来改变他人的行为。

同时,墨子也主张宽容和忍让,他认为人类应该宽恕别人的过错,并在争议中保持冷静和理智。

第五,墨子强调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

墨子主张知行合一,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他认为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只有通过实践的验证和实证,才能使理论得到真正的检验。

墨子主张通过实际的行动来改变和教育人们,他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和提出改革的有效方案。

总之,墨子的思想主张体现了反战、爱人、博爱、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观念。

读《墨子》:义字当头_侠之大者

读《墨子》:义字当头_侠之大者

读《墨子》:义字当头,侠之大者2009-05-05 14:51来源:一元一国学网作者:西门杏庵浏览:149墨子说,义就是正义、正当,义就是有利——当然是有利于全人类的事情,有利于天下的事情。

“义”可以说是墨子哲学的最高理想。

墨子说,义就是正义、正当,义就是有利——当然是有利于全人类的事情,有利于天下的事情,而不是仅仅有利于自己代表的某个阶层、利益集团,更不是仅仅有利于自己或者家人、亲朋好友等。

“义”可以说是墨子哲学的最高理想。

侠义溯源鲁班对墨子说:“我没见你之前,想得到宋国。

自从见你之后,给我宋国,假如是不义的,我也不会接受。

”墨子说:“你这样讲,是我把宋国送给你了,你努力维护义,我将送给你天下。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鲁墨论义”的故事。

墨子故里墨子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文采、他的学说、他的发明,还在于他的人格。

为了“行义”,他用老牛拉着一辆破车,穿着粗布衣,走南闯北,到宋、楚、卫、齐等多个国家当“传道士”,传什么“道”呢,传“义”的道。

周游列国,为“行义”。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墨子·贵义》墨子上面这些话,用我们今天的语言说,就是:我将帽子和鞋子给你,你将你的手和脚给我,你会同意吗?即使你再爱那帽子和鞋子,也不会同意这种交换的,对吗?再举个例子,谁不想要天下?可是如果有人说,我将天下给你,你将你的性命给我,你同意吗?恐怕没人会答应。

无论你多么想拥有天下,也不愿意用性命去交换啊。

但是,却有人为一个字而心甘情愿地舍弃生命,这个人就是墨子,这个字就是“义”。

可想而知,墨子对“义”重视到什么程度了。

“侠”“义”这两个字,我们应该不会陌生吧?金庸的小说你一定看过吧,没看过小说也看过电影或者电视剧。

儒家和墨家义利观概述

儒家和墨家义利观概述

儒家和墨家义利观概述义利是⼈⽣观及价值观⾥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哲学⾥的⼤问题。

⽽在对待这个问题上,儒家尚义,认为做事只要问此⾏为应当做或是不应当做,⽽不必去顾虑个⼈的利害。

墨家则认为⼀切⾏为,应该以求得⼈民的⼤利为⽬的。

但是也因该看到得是,墨家虽然最重利,然⽽也并⾮不讲义。

不过他们认为义利是⼀致的。

辩证统⼀的。

与此相对应,儒家也并⾮不讲利,否定利,他们也肯定利客观存在的合理性。

这些观点在儒墨的作品中皆有所体现。

那么,作为中国古代的两⼤显学,儒墨在对待义和利上到底有哪些不同呢?先论儒家的。

儒学是中国的传统哲学。

儒学在中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展。

这是儒学的⼤幸,但是同时⼜是其他哲学派别的不幸。

中国的哲学⾃从独尊儒术以来,就不再出现春秋战国时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闹局⾯。

作为儒家学派的宗师。

孔⼦认为追求富贵是⼈的本性,所谓,“富与贵,⼈之所欲也”,认为君主在主持国政的时候应该把解决⼈民的物质⽣活放在⾸位。

他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要“民之利⽽利之”。

⼦贡问政时,他回答,“⾜⾷,⾜兵,民信之矣”,可见孔⼦⽐较看重⼈民的物质⽣活,不过他存在着“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思想,并对义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所以他“罕⾔利”,对利持谨慎⽽⼜保守的态度。

推崇“民为贵”的孟⼦也强调⼈民的物质⽣活利益,“明君利民之产,必使仰⾜以事⽗母,俯⾜以事妻⼦,乐岁终⽣饱,凶岁免于死亡”,指出君主治国应以⼈民利益为重的思想。

荀⼦也肯定了利得客观存在性,指出“义与利者,⼈之所两也。

”董仲舒也肯定了义和利相应依存的关系:“天之⽣⼈也,使⼈⽣义与利。

利以养其体,义也养其⾝。

⼼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

”儒家的集⼤成者王夫之也说:“出利⼊害,⼈⽤不⽣”,指出⼈离开物质利益就要陷⼊危险地境地,不能充分发挥⼈的作⽤。

可见儒家在义利观中,讲义利⼆者孰轻孰重,才是义利观的核⼼所在。

儒家之于义利,⼀直是重义轻利得。

孔⼦赞颜回“贤哉,回也!⼀单⾷,⼀瓢饮,在陋巷,不也不堪其忧因也改其乐。

先秦儒墨义利观析要

先秦儒墨义利观析要

先秦儒墨义利观析要摘要:义利之辨,是一直贯穿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一个基本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法、道、兵等诸子蜂起,他们对义利问题的探讨不仅在当时掀起了一次论辩的高潮,亦对后来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其中,又以儒、墨两家的义利观最称显要。

先秦儒家义利观虽都倡导义,但在对待利的态度上,孔、孟、荀三家又有所不同;墨子也讲贵“义”,但倡导义利合一,其“义”又以“公利”为基本内容。

先秦儒墨诸子的义利观,引人深思,可兹借鉴,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

关键词:先秦义利儒家墨家一、孔子春秋末期,孔子以“仁”为学说核心,阐发仁、义、礼、智、孝、弟、忠、信,建立了一个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

在孔子看来,“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具有至上性质,“君子以义为质”{3},“君子以义为上”{4},“利”是孔子较少论述的,《论语・子罕》:“子罕言利。

”{5}但罕言并非不言,《论语・里仁》篇就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6}之说。

孔子将“义”“利”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志,但他并不排斥利,只是在“利”“义”之间,更推崇“义”。

《论语・里仁》中就有论述: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7}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 孔子重义,对利却并非一概否定: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1}子曰:“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12}孔子“义利观”承继了东周以来儒家学派的思想观点,以“礼”作为求利行为的约束。

墨子的义利之辩与社会和谐

墨子的义利之辩与社会和谐

墨子的“义、利”之辩与社会和谐墨子学于儒,吸收了儒学的仁、义、忠、孝等思想,作为其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墨子言义,赋于“公”、“正”、“利”的内涵,接近于现代的“正义”概念,有别于儒家的“仁义”,墨子对儒家的“义”进行了重要改造,使“义”具有了社会客观性,“义,天下之大器也。

”与儒家重义轻利,分割义、利的联系不同,墨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公开明确地提出并论证了“利”的价值体系。

他所言之“利”,是“天下之公利”,肯定了“趋利避害”的进步性,他主张以利言义,义、利高度统一,但他注重公利,公利即义,而一已之私欲、私利却与义相背离,当个人的私利与自己坚持的义背时,应当舍利从义。

这与儒家笼统地排斥或否定“利”的价值,显然更具进步性和合理性。

这对我们今天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也具有重要启示。

从中国文化传统的总体上说,重义轻利、以义代利是传统价值观念的主要倾向。

长期发来,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主要方面的儒家的义利观,走向了超功利的空洞道德说教。

而墨家主张的义利统一的义利观,却被排斥在被轻视的次要地位。

但是,墨子所言之利不是利己主义之利,而是利民之利,即兴天下之公利。

另一方面,利民之利不是单向的,而是互爱互利的双向关系。

他认为“爱人者必先爱之”,“利人者必先利之”。

所以说,墨子的这种义利并重的功利主义思想,要比儒家的义利分离的功利主义思想更为贴近现实经济发展的要求。

墨子的“义”,即公正、正义,要求一个国家各种各样的人们各尽其能,各安其位,使社会处于合理运行的状态,对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状态有重要意义,儒家的义侧重伦理,墨子言义则主要指社会职业分工协作以及政治方面,含义更为深刻。

基于以上立场,墨子提出“尚贤”、“尚同”主张,“尚贤”就要把“贤者”选上去,把贵族中不成才的淘汰下来,将最适合做某事的人们安排于相关的岗位上,才能事成功立,“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要使国家富强,刑政清平,必须将最贤良之士安排到国家中,才合乎“义”的原则。

墨子义利观研究

墨子义利观研究

墨子义利观研究墨子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位思想家,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以利益为根本的义利观。

墨子认为,人的行为都是被利益所驱动的,也就是说,人们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利”和“义”则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即只有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才能够实现道德和正义。

墨子义利观的核心思想是“爱人如己”,通过这种观点,墨子一方面强调了个人主义的立场,另一方面也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进行了有机的统一,从而为后来的中国思想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以下将分别从“个人主义”、“道德观”、“社会利益”、“国家治理”、“人际关系”五个方面具体分析墨子义利观的实践证明。

一、个人主义墨子强调了个人利益追求的重要性,认为人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利益。

在墨子的思想中,个人利益是自尊心和自我尊重的体现,是人类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个体,对于自己价值和尊严的自我认识,因此也必须得到保障。

比如,墨子认为,人们之所以要追求财富和权力,是因为这些东西可以增加自己的实力和查议力,更好地保障自己的利益。

同时,墨子也强调了自我保护的重要性,认为个人必须要有自我保护的能力,比如学习一些技能,以便更好地保障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等。

二、道德观墨子的义利观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功利主义,他还要求人们要考虑道德和正义,注重内在的伦理品质。

墨子认为,义和利需要相辅相成,道德和利益也不能割裂。

因此,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保持良好的品行和真实的行为,使利益追求与道德实践相吻合。

墨子的思想中还涵盖了“有情就有义”的信条,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必须互相尊重、理解和关怀,从而做到对他人负责、不伤害他人,不仅是人们的基本道德要求,更是一种在社会互动中升华人性的基本原则。

三、社会利益墨子的义利观不仅关注个人利益,也非常注重社会利益。

墨子认为,社会需要和谐,需要秩序和稳定,没有和谐就不能有利益的实现。

因此,在注重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需要,为社会做出贡献。

比如,墨子的思想中提到了“兼爱”,表示每个人应该对所有人怀有同等的爱意,不论亲疏关系和地位高低。

论墨子义利观的理论基础

论墨子义利观的理论基础

意”, 实则天的地位高于人。 f 二) 天是 一切事 物的创造者
“ 吾 所 以知 天 之 爱 民之 厚 者 有 矣 , … … 以 为 民 衣 食 之
财 。自占及今 , 未尝 不有此 也。 ” 在 墨子 眼里 天深 爱人 民 , 它创造 出日月为人民提供光 明 ; 制 定春夏秋冬 四个季节 为 纲纪 ; 降雪霜雨露让 麻丝成长 , 让人 民得 到财 富 ; 分 出山川 溪谷 以考察人 民治 理的 的好坏 ; 设 王公侯 伯 , 让他 们赏 贤 罚暴 ; 征收金木 鸟兽 , 从事 五谷 麻丝 , 以作 为百姓 的衣食 之 财 。天下的一切都是天创造 出来 的, 而且赋予 了不 同事 物
人得罪 了家长 、 君王还可 以逃到邻 居 、 邻 国那 里 , 而得 罪 了
天就无处 呵逃 了, 为天到处 都能看 到你。天的无所 不在 的功能 , 说明做 什么事 情都 受到 天的监 督 , 无法逃 避天 的
知其然也?目义 者正也 ” ( 《 墨子 ・ 天志下》 ) 。墨子每 讲到
l 42

能除去之 ” ( 《墨子 ・ 天志中》 ) , 天的无所不 能决定 了它 在
任何 事物上 的绝对 主动性 。在分 配 天下事 物 中具 有能 动 性, 是主动 的一方 。
义也” ( 《 墨子 ・ 天志上》) , “ 今 天下之君子 , 中实将欲遵道
利民 , 本察仁义之本 , 天 之意 不可 不慎也 ” ( 《 墨子 ・ 天 志 中》 ) , “ 戒之慎之 , 必 为天之所 欲 , 而 去天 之所 恶。日天之
所欲者何也?所 恶者何也 ?天欲义而恶其不义者也。何以
尚道德 为准则 , 而墨子的义利观是建 立在天 志本体论 、 明鬼经验论和 自然 人性论 的基础 上。2种不 同的理论基础形 成 了截

墨子的利他主义介绍

墨子的利他主义介绍

墨子的利他主义介绍墨子是中国思想界的圣人之一,是我国农民出世的思想家,主张“非攻”与“兼爱”的理念,具有极大利他主义色彩的门派。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墨子的利他主义介绍,希望你喜欢。

墨子人物形象墨子出生贫寒,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世的思想家,他曾经学儒之道,但是后来放弃了儒学,另行钻研!墨子为了宣张自己的政治主张,四处游历多国,广收门徒,他的行迹也很广,东到齐国,西到郑国、卫国,南到楚国、越国。

他自立门派――墨家学派!墨家学派也成为当时最具有影响的学派!墨子不仅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他倡导以人为本的治国之道,主张“非攻”与“兼爱”的理念。

墨子“好学而博”,并且是个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救民于水火中的大好人。

墨子也是非常有勇有谋的一个人,例如《公输》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墨子揭穿了鲁班于惠阳的阴险计谋,还成功的劝退了其攻打宋国的念头。

他倡导勿要铺张浪费,节约勤俭的观念,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墨子也是个发明制造工业的伟大科学家。

“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可想而知,墨子善于制造武器。

墨子堪称全能人才,他在我国历史上所做的贡献多之又多,他的一生都在传播墨家精神,始终为民着想。

历史中,由墨子创建的墨家实际上也是一个非常严密且干练的神秘组织,其领导称之为“巨子”,而其他的都称为墨者,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赴汤蹈火再所不辞;墨家的规则也是非常严明的,轻则判刑重则处死!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发现人才,重用有贤能的人才,因此也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墨子人生观墨家是中国史上一个具有极大利他主义色彩的门派,墨子本人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和平,穿着草鞋,步行天下。

墨家的弟子,穿的是短衣、草鞋,要参加劳动,将三顾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当成精神偶像,以吃苦为时尚,讲究的是利他。

因此,墨子以及墨家弟子,都不太考虑自身的享受。

他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所思所为都以天下人为对象。

至于什么东西好看,什么音乐好听,什么食物吃起来可口,什么活动让身体感觉舒服,都不是他们的考虑范围。

浅谈墨家的义利观

浅谈墨家的义利观

浅谈墨家的义利观发表时间:2018-04-26T11:08:31.15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上作者:李宝风[导读] “义”与“利”是中国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对范畴。

义利观首先是何为至善的问题李宝风(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590)摘要:“义”与“利”是中国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对范畴。

义利观首先是何为至善的问题,它体现了对待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

墨子是战国时期享有盛名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墨家,是当时唯一可以与儒家相抗衡的学派,与儒家学说被称为“儒墨显学”。

墨子的义利观独具特色,他把义利统一起来,把二者看作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本文将从墨子“义利”观的具体内容、“义利”观在墨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墨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对墨子“义利”观进行探讨。

一.墨子“义利”观(一)“万事莫贵于义”《贵义》篇中的一段话:“子墨子言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人都把自己的生命看的很重要,然而为了“义”,人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可见墨子对“义”的看重。

(二)“义,利也“墨子重义,但却决不轻“利”,他不但不轻“利”,不把“义”与“利”对立起来,反而把“义”直接等同为“利”。

墨子认为“义”本身就具有功利性,他提出:“义,利也“,“义”与“利”是统一的。

为了具体说明“义”的功利性,墨子强调:“所谓良宝者,可以利民也。

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为天下之良宝也’。

(三)“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重“利”把“义”等同为“利”,但他所说的“利”都是公“利”而非私“利”,是“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而非个人一己私利。

墨子所谓利,乃指公利而非私利,不是一个人的利,而是最大多数人的利。

利害常不是简单的,有时看似利,而其实是大害之媒介;有时看似害,而其实是大利之引导。

墨子的义利观及现实意义

墨子的义利观及现实意义

浅析墨子的义利观及现实意义院系:数学与统计学院课程:中国哲学简史指导老师:枫林姓名:万丁学号:1510101310年级:2015摘要:墨子尚利贵义的义利观是墨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儒家的喻义不喻利,墨子明确的提出尚利思想,认为利就是义,贵义就是兴天下之利。

在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革的大背景下,强调重视物质生产,强调以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天下共利为中心容的义利观是墨子思想区别于其他学派思想的根本标志。

其鲜明的特征是:尚利贵义, 以“兼爱”为前提,主“义”“利”统一;并以追求天下之公利为最高价值;墨子的一切主也均以“义利”为归宿。

研究墨子义利观,对于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思想中的精华,对于当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墨子、义利观、天下之利一、墨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天子官学与诸子思潮的文化冲突春秋战国之际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革,这是一个混乱的时期也是新事物登上历史舞台的充满变更的时期。

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都发生了急剧的变更,社会思想也随之激荡。

随着经济制度的变化,西周的政治统治逐渐衰败,新的社会阶层慢慢崛起,一统的西周官学也不可避免的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代表新物质生产方式、新兴阶级利益的文化容和形式——诸子思潮。

这就是当时“天子失学,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

春秋以来,“道术将为天下裂”,“帝术下私人”,“处士横议”的社会现象是西周官学和诸子思潮文化冲突的外部表象,“皆原于一,不离于宗”的西周官学是以天命为本,以神德为宗。

祝宗卜史是其文化活动的主体,用筮蓍方式将天有十日和人有十等联成一个固定形式框架是他们文化活动的基本对象。

而诸子思潮以“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为自己的理论使命,讲求以理性思维的方式来判断万事万物的真、善、美。

所以,以天命、神德、礼乐为核心容,以八卦为外在思维方式的西周官学成为了社会批判的对象。

天命之于道论,神德之于人性,群体之于个体,迷信之于理性是两种文化冲突的基本点。

浅谈墨子的义利观

浅谈墨子的义利观

浅谈墨子的义利观摘要:墨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墨家,是当时可以与儒家相抗衡的学派,与儒家学说被称为“儒墨显学”。

墨子的义利观独具特色,他把义利统一起来,把二者看作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本文首先对墨子义利观的基本内涵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次将墨子的义利观和儒家、法家的义利观进行了比较、最后又分析墨子义利观的优点和缺点。

关键词:墨子;义利观;兼爱一、墨子义利观的基本含义和特点义利观在墨子思想中的伦理学意义,首先是个何为至善的问题,也就是道德价值问题。

与儒家学说在道德价值观的范围内把义与利对立起来不同,墨子既“贵义”又“尚利”,把利看作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把义看作达到利的手段。

墨子所指的利,是“天下之利”、“他人之利”。

墨子提出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这是对以礼为道德价值标准的传统观念的否定,实质上是破坏了周礼在道德领域中的主宰地位,体现了道德观念的革命变革,具有反传统的启蒙意义。

同时,墨子既肯定“利人”、“利天下”为至善的标准;又倡导“贵义”,维护了道德原则的尊严。

这在理论上有很大合理性。

二、墨子义利观与儒家、法家义利观的比较(一)与孔孟“重义轻利,先义后利”道德论的比较。

在《论语》中,有孔子“罕言利”的评价,也有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寓于利”的记载。

后人缘于这两段文字,得出对孔子义利观的认识和评价,就是“重义轻利”。

孟子的义利观则是“去利怀义”,孟子认为,“怀利”与“怀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价值方针。

如果以利己作为决定自己行为和处理人伦关系的方针,那就必然会废弃仁义,其结果将致于亡国。

反之,如果“去利怀义”,以仁义为行为方针,那就会使君臣父子兄弟以仁义相处,即可保社稷而王天下。

孟子在义利观中所要去的“利”,是指个人私利,私欲,为了“去利”,即使是国家的大利,也不可以公开提倡。

孟子不曰“利”,而提倡“仁义”,其目的在于实现“王天下”之大利。

[2] 而墨子的义利观则承认人有利己心,但是他没有把至善的标准归于个人利益的满足,而是给了“利人”、“利天下”的目的和功效。

墨子的义利观及现实意义

墨子的义利观及现实意义

浅析墨子的义利观及现实意义院系:数学与统计学院课程:中国哲学简史指导老师:张枫林姓名:万丁学号:1510101310年级:2015摘要:墨子尚利贵义的义利观是墨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儒家的喻义不喻利,墨子明确的提出尚利思想,认为利就是义,贵义就是兴天下之利。

在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革的大背景下,强调重视物质生产,强调以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天下共利为中心内容的义利观是墨子思想区别于其他学派思想的根本标志。

其鲜明的特征是:尚利贵义, 以“兼爱”为前提,主张“义”“利”统一;并以追求天下之公利为最高价值;墨子的一切主张也均以“义利”为归宿。

研究墨子义利观,对于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思想中的精华,对于当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墨子、义利观、天下之利一、墨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天子官学与诸子思潮的文化冲突春秋战国之际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革,这是一个混乱的时期也是新事物登上历史舞台的充满变更的时期。

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都发生了急剧的变更,社会思想也随之激荡。

随着经济制度的变化,西周的政治统治逐渐衰败,新的社会阶层慢慢崛起,一统的西周官学也不可避免的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代表新物质生产方式、新兴阶级利益的文化内容和形式——诸子思潮。

这就是当时“天子失学,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

春秋以来,“道术将为天下裂”,“帝术下私人”,“处士横议”的社会现象是西周官学和诸子思潮文化冲突的外部表象,“皆原于一,不离于宗”的西周官学是以天命为本,以神德为宗。

祝宗卜史是其文化活动的主体,用筮蓍方式将天有十日和人有十等联成一个固定形式框架是他们文化活动的基本对象。

而诸子思潮以“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为自己的理论使命,讲求以理性思维的方式来判断万事万物的真、善、美。

所以,以天命、神德、礼乐为核心内容,以八卦为外在思维方式的西周官学成为了社会批判的对象。

天命之于道论,神德之于人性,群体之于个体,迷信之于理性是两种文化冲突的基本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墨子的义利观
发表时间:2012-07-06T16:14:10.503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5月(下)供稿作者:李燕燕
[导读] 墨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墨家,是当时可以与儒家相抗衡的学派,与儒家学说被称为“儒墨显学”。

李燕燕(西藏民族学院,陕西咸阳 712082)
中图分类号:B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5-0042-01
摘要:墨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墨家,是当时可以与儒家相抗衡的学派,与儒家学说被称为“儒墨显学”。

墨子的义利观独具特色,他把义利统一起来,把二者看作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本文首先对墨子义利观的基本内涵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次将墨子的义利观和儒家、法家的义利观进行了比较、最后又分析墨子义利观的优点和缺点。

关键词:墨子;义利观;兼爱
一、墨子义利观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义利观在墨子思想中的伦理学意义,首先是个何为至善的问题,也就是道德价值问题。

与儒家学说在道德价值观的范围内把义与利对立起来不同,墨子既“贵义”又“尚利”,把利看作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把义看作达到利的手段。

墨子所指的利,是“天下之利”、“他人之利”。

墨子提出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这是对以礼为道德价值标准的传统观念的否定,实质上是破坏了周礼在道德领域中的主宰地位,体现了道德观念的革命变革,具有反传统的启蒙意义。

同时,墨子既肯定“利人”、“利天下”为至善的标准;又倡导“贵义”,维护了道德原则的尊严。

这在理论上有很大合理性。

二、墨子义利观与儒家、法家义利观的比较
(一)与孔孟“重义轻利,先义后利”道德论的比较。

在《论语》中,有孔子“罕言利”的评价,也有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寓于利”的记载。

后人缘于这两段文字,得出对孔子义利观的认识和评价,就是“重义轻利”。

孟子的义利观则是“去利怀义”,孟子认为,“怀利”与“怀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价值方针。

如果以利己作为决定自己行为和处理人伦关系的方针,那就必然会废弃仁义,其结果将致于亡国。

反之,如果“去利怀义”,以仁义为行为方针,那就会使君臣父子兄弟以仁义相处,即可保社稷而王天下。

孟子在义利观中所要去的“利”,是指个人私利,私欲,为了“去利”,即使是国家的大利,也不可以公开提倡。

孟子不曰“利”,而提倡“仁义”,其目的在于实现“王天下”之大利。

[2]
而墨子的义利观则承认人有利己心,但是他没有把至善的标准归于个人利益的满足,而是给了“利人”、“利天下”的目的和功效。

在肯定功利的同时,墨子并没有否定道德原则的作用,而是充分肯定了道德原则。

道德原则,归根到底是受一定的利益所决定的,但一经产生,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存在价值,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它代表着一定的阶级、集团、民族、社会的整体利益,并在实践中沉淀成稳定的价值信仰,成为人们所共同遵守的规范,起着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

墨子的思想,既“尚利”,又“贵义”,既强调了功利目的,又不否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达到了利与义的统一。

可见,墨子所谓的利,是“他人之利和天下之利”,孔子、孟子所说的利,是“私利、小人之利”,对利的不同理解,是导致墨子和孔孟义利观不同的原因。

孔孟将义和利对立起来,认为应当“重义轻利”、“去利怀义“,墨子却将义和利统一起来,认为义可以利人、利天下,利是义的内容和目的。

(二)与韩非子否定道德作用的极端功利主义的比较。

韩非子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自为”人性论,“自为”这一概念,意即替自己打算,也就是为己、利己。

而且,韩非子不给“自为”心以道德评价,不对“自为”心持否定态度,并认为人的这种利己本性是不可以改变的,即只能“因”之,而不能“化”之。

这就是对道德教化的否定,从而在道德论上走向“以法代德,不务德而务法”的非道德主义,否定“仁义德教”,提倡“以法为教”。

比较墨子与韩非子的义利观,二者都强调利,但利的内容却有很大差别,墨子提倡的利是“他人之利,天下之利”,韩非子主张的利是“个人之利”;墨子认为“义利统一”,强调道义的作用,韩非子却否定道义,以法代德。

由此看出,墨子的义利观与韩非子的义利观都具有功利主义色彩,与韩非子的利己主义观点不同,墨子的义利观强调利他人、利国家,强调无私奉献,具有更大的合理性。

三、对墨子义利观的评价分析
(一)墨子义利观的来源——兼爱原则。

墨子把“兼爱”原则展开为“兼相爱,交相利”。

“兼爱”包含两个基本的内涵。

一是视人若己,爱人若爱己。

他在指出“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时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他还说:要“爱人若爱其身”。

二是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

墨子以孝子尽孝道为例,指出: “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

后期墨家概括为:“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

“兼”体现了墨子讲“爱人”的根本特点,就儒墨对立而言,墨子的“兼爱”固然不同于儒家的“仁爱”。

此外,墨子提出“兼爱”,首先是用来反对“别相恶”的,“兼爱”的首要含义正体现在同“别相恶”的对立之中。

总之,墨子的“兼爱”思想,反映了在诸侯争霸、利益冲突的社会变革中,小私有劳动者和平民百姓的美好道德愿望:祈求和平共处、互利互惠的理想社会,向往平等亲善、互助互爱的人际关系。

然而,在阶级社会中,仅仅把现实存在的阶级对抗和利益冲突作孤立的道德思考,抽象地提倡“兼爱”。

(二)墨子义利观的优点和缺点。

墨子强调“兼爱”,认为视人若己,爱人利人,不仅无损于自己的利益,恰恰相反,自己的利益正可通过爱人、利人而得到保障。

墨子固然反对了单纯利己主义,但并没有否定利己之心。

“兼爱”思想也不是公而无私,不能归结为利他主义。

墨子是要兼顾他人利益和个人利益,既利他又利己,但是又有所偏重,墨子没有把利己作为“义”的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而是把利人视为“义”的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这又与西方功利主义为己利他、把利己视为行为目的和准则不同。

无疑,墨子的功利思想具有不可比拟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在思想渊源上,墨子的义利观是对春秋以来那种“言义必及利”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具有自身的阶级特性。

墨子所崇尚的“利”,既非地主阶级所追求的利益,也非没落奴隶主贵族所要保持和挽救的利益,而是贫民和小私有劳动者的利益。

所谓“天下之利”,包括“天下之富”和“天下之治”,“天下之治”是实现和保障“天下之富”的政治条件,而“天下之富”的主要内容,就是贫民和小私有者的物质生活利益。

墨子的义利
观,关注劳动者的物质生活利益,关注社会的和谐稳定,关注社会财富的增长。

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显然具有进步性。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墨子义利观的阶级局限性。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对抗是不可调和的,在社会制度大变革时期尤为如此。

墨子的“兼爱”思想,主张“爱无差等”,认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这是一种试图以道德的力量来改造社会的思想,是一种道德决定论,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不符的,只能成为一种空想。

此外,墨子的义利观反映了贫民和小私有者的对自身利益的要求,具有人民性的品格,但是由于墨子所代表的贫民和小私有者的软弱性,在如何实现“天下之利”的问题上,把希望寄于圣王,甚至求助于“天志”的虚幻权威和依靠道德力量。

参考文献:
[1]《墨子•贵义》
[2]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99
[3]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182
[4]张深远.论墨子的伦理思想[J].理论界.2005年第3期.P63 [6]戚文.李广星等.墨子十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P71-74
[6]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64
[7]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P12
[8]赵铭.王海洁.墨家伦理思想与当代道德建设[J].盐城工学院学报.
[9]戚文.李广星等.墨子十讲[M].上海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