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西汉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西汉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思考和概括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讨论探究等形式,掌握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取得的新成就,认识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认识重大发明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解读】
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与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重点解读:农业发展依靠生产技术、农具和水利工程等方面,农业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表现,农业的繁荣又有利于手工业的进步,两汉时期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策略】
1、问题导学法。教师质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疑,培养学生通过两汉经济的发展,认识经济的发展与政治的统一、文化的积累是密不可分的。
2、图文结合法。充分利用图片和文字,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用时5分钟)
设疑导入:同学们,你们炒过菜、炒过饭吗?你们炒过钢铁吗?钢铁能炒吗?
设计思路:初一起始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运用生活实际的经验作为切入点,抓住学生对炒钢技术的好奇,在课堂导入时激发学生学习两汉经济发展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利于创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
2、讲授新课(用时30-35分钟)
环节一:学生自主学习(10分钟)
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经济发展的水平,主要看它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城市的表现。
(多媒体展示自学问题)
农业:
1、兴修了哪些水利?
2、改进了哪些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
3、农作物的种植有何发展?
手工业:
1、兴盛主要体现在哪些行业上?
2、又有哪些世界领先成就?
商业:
1、商业和城市有怎样的新面貌?
2、汉武帝为了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边读边把重要的知识点标出来。
一、农业的进步
学生小组展示自学成果:
1、西汉时期,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并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的文官武将都去背柴草,堵塞决口。经过治理,有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
2、东汉时期,明帝时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修筑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在以后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二、手工业的发展
学生小组展示自学成果:
问题1、手工业兴盛主要体现在丝织业、冶铁业两大方面。
问题2、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主要有丝织业已经使用提花机,而且染色技术也很高,丝织
品精美,中原地区生产的丝绸,受到国内外喜欢;冶铁业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节约人力,提高冶炼质量。水排的利用,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三、商业的兴盛
学生小组展示自学成果:
1、汉武帝经济上大一统措施。
2、请同学描述长安和洛阳的繁华景象,要求准确、形象。
学生归纳探究: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①两汉初期都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例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等。
②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稳定,民族融合,促进经济的繁荣。
③科学技术的进步,如水排、提花机等。
教师总结:两汉时期的政治、文化、民族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出现了经济的繁荣。
设计意图:回归教材,前后联系,让学生明确两汉时期经济的发展是政治、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质疑解疑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时为西汉经济的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从政治、思想、经济三方面回答)
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