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合集下载

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和杀菌剂发展趋势

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和杀菌剂发展趋势

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和杀菌剂发展趋势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此文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e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s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植物病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引起全株性的感染(潜育期较长) ;如枯 黄萎病、枣疯病等,这些病原物可通过 输导组织扩展,形成系统性病害。
2、环境条件影响:
以温度影响最大,和病原物发育的适温有关, 因为在植物体内,受外界湿度的干扰小。
(四)发病期:指症状出现后病害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此期是病原物大量增殖、扩大危害的时期。 真菌性病害往往在受害部位产生孢子等子实体,称为产孢期 新产生的病原物的繁殖体可成为再次侵染的来源。
5、介体
昆虫是多种病毒、细菌和线虫的传播介体;
一种病原物可以在几个场所越冬、越夏。
(二)初侵染和再侵染
1、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接种体在生长季节中 首次引起寄主发病的过程称为初侵染。 2、再侵染:受到初侵染而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 在同一生长季节中经传播引起寄主再次发
病的过程叫再侵染。
根据在流行过程中是否出现再侵染把病害划分为:
2、种子、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
种子: 种子之间:如线虫的虫瘿、菟丝子的种子;
种子表面:烟草花叶病毒污染番茄、辣椒种子。 种子内:豆科植物的病毒病
苗木: 由病毒、类病毒等引起的多种果树病害,
如苹果花叶病、锈果病等 ;
种薯:马铃薯病毒病、细菌性环腐病
种植后不但本身发病,还可以在田间形成发病中心。
3、病株残体
③ 光照
(三)潜育期
从病原物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开始表现明显症状的时期
潜育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蔓延的时期,也
是病原物和寄主植物相互斗争的时期。
1、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方式 :
1)局部侵染: 病原物局限在侵入点附近,形成局部的
或点发性的感染(潜育期较短),如真
菌性叶斑病。
2)系统侵染: 病原物从侵入点向各个部位蔓延,甚至

园林植物病害发生过程与侵染循环

园林植物病害发生过程与侵染循环
园林植物病害发生过程与侵染循环
一、植物病害的发生过程 从病原物与寄主感病部位接触侵入,到引起植物表 现症状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称为病害的发病过程,简 称病程。病程大致可划分为接触、侵入、潜育和发病 四个时期。实际上病程是一个连续的侵染过程。 (一)接触期 从病原物同寄主接触到开始萌发入侵称接触期。接触 期的长短因病原物种类不同而有差异。病毒、植原体 和类病毒的接触和侵入是同时完成的,细菌从接触到 侵入几乎也是同时完成的,都没有明显的接触期。
表真 皮菌 的孢 全子 过直 程接 穿 透 寄 主
病原物能否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这与病原物
的种类、寄主的抗病性和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环境 条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湿度和温度。大多数真菌 孢子萌发都离不开水分,甚至必须在水滴中才能萌发。 如蔷薇白粉病菌在相对湿度95%~98%时,萌发率为 99.2%,而相对温度在28%~30%时,萌发率只有53.5%。 南方的梅雨季节和北方的雨季,植物病害发生普遍而 严重;少雨干旱季节发病轻或不发病。适宜的温度可 以促进真菌孢子的萌发,并缩短入侵所需的时间。此 外,光照、营养物质对病原物的侵入也有一定影响。 保护性杀菌剂的作用主要是防止病原物侵入。喷洒保 护剂、减少和保护伤口、控制侵染发生的条件,是防 治植物病害的重要措施。
嫁接
牛松 墨 天
寄 主
传病介体
松材线虫病
嫁接
松材线虫


三、植物病害的流行
植物病害在一个时期,一个地区内,发生普遍而且严重, 使某种植物受到巨大损失,这种现象称为病害的流行。
病害流行的条件:有大量易于感病的寄主;有大量致病力强的 病原物;有适合病害大量发生的环境条件。这三个条件,缺一 不可,而且必须同时存在。 1.病原物方面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的连续再侵染, 使病原物迅速积累。感病植物的长期连作,病株及其残体不加 清除或处理不当,均有利于病原物的大量积累。对于那些只有 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的病害,每年病害流行程度主要决定于病 原物群体最初的数量。借气流传播的病原物比较容易造成病害 的流行。从外地传入的新的病原物,由于栽培地区的寄主植物 对其缺乏适应能力,从而表现出极强的侵染力,常造成病害的 流行。

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间;有的附着在种子表面;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或以分
生孢子器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有的病菌能侵入块根、块 茎和鳞茎。
3 病植物残体
病株残体包括寄主植物的秸秆、残枝、败叶、落花、
落果和死根等残余组织。绝大部分的弱寄生物,如多数病 原真菌和细菌都能在病株残体中存或以腐生的方式在残体 上生活一段时期。病毒也可随病株残体休眠。病株残对病 原物既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增强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 也可提供营养件,作为形成繁殖体的能源。当残体分解和 腐烂的时候,其中的病原物往往也渐死亡和消失,因此残 体中病原物存活时间长短,一般与残体分解快慢有关 。
1 只是以伤口作为侵入的部位; 2 除以伤口作为侵入部位外,还利用伤口的营养物质;
3 病原物先在伤口附近的死亡组织中生活,然后再进一
步侵入健全的组织,这后两类病原物也称为伤口寄生 物,大都属于寄生性较弱的寄生物,第三种情况的事例 很多。 伤口的新鲜程度直接影响病原物侵染的成功率。
侵入期
3、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病原物侵入寄主,除接种数量生理活性外,还受寄主的感病
期、感病器官、病原物侵入时环境条件的影响。
①湿度 在一定范围内,湿度高低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孢子
能否萌发和侵入,是影响病原物侵入的主要因素。多数病原物 要求高湿的条件才能保证侵入成功。高湿条件持续的长短又影 响病原菌的侵入率,有的甚至要求有水膜存在。
②温度
主要影响萌发和侵入的速度。大多数病原物接种体
侵入期
1.2 侵入期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的这段时间。
植物的病原大多是内寄生的,只有极少数是真正的外寄生。 1、侵入方式: 主动侵入 被动侵入 真菌、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 病原细菌、病毒
2、侵入途径: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 侵染剂量因病原物的种类、活性、侵入部 位和寄主品种的抗病性而异。许多侵染植 物叶片的真菌,单个孢子就能成功侵染。
二、病原物侵入途径与病害防治的关系
1、栽培过程中防止和减少伤口,促进伤口愈合。 2、根据抗侵入的条件进行抗病品种的选育。 3、根据抗侵入的条件对病害进行预测预报。 4、为化学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 如化学保护剂的
复合侵染(compound infection)
• 在侵染过程中,病原物随机传播到寄主植 物上,同一侵染位点可同时或先后遭受不 止一种病原物的侵染,并常常表现几种病 原物混合寄生的复杂症状。
第四节 发病期
一、发病期的概念
• 植物受到侵染以后,经过一定的潜育期 即表现症状而发病。从出现症状开始即 进入发病期,直到生长季结束,甚至直 到植物死亡为止的一段时间。
光照对于某些真菌的萌发有刺激作 用或抑制作用。
第二节 侵入期
侵入期的概念
病原物在寄主表面或周围萌发或生长 到达侵入部位。就有可能侵入寄主植物。 通常,将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主关 系的这段时间,称为病原物的侵入期。
一、病原物的侵入途径和方式
1、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 真菌:大都是以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或者以 菌丝从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有的真菌还能 从角质层或者表皮直接侵入,高等担子菌还 能以侵入能力很强的根状菌索侵入。
系统侵染(systemic infection):病原物可以从侵入点 扩展到寄主大部分或全株的现象。所引起的病害 称为系统病害。
病原物的系统侵 染分三种情况
(1)沿导管蔓延; (2)沿筛蔓延;
(3)沿生长点蔓延。
许多维管束病害和绝大多数病毒病 害和菌原体病害都是系统侵染引起的, 如棉花黄萎病、番茄青枯病、烟草花叶 病和枣疯病等。

林木病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东北林业大学

林木病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东北林业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1. 我国约有森林病害1000多种,目前危害较严重的约60多种。

A:错B:对答案:B2. 世界林木三大病害包括()。

A:榆树枯萎病B:松红斑病C:五针松疱锈病D:松枯梢病E:板栗疫病答案:ACE3.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特性决定了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具有()特点。

A:发生严重而频繁B:病害分布及组成的特殊性C:病害发生因素复杂D:病害种类极其繁多E:有害生物种类不断增加答案:ABCDE第一章测试1. 导致植物发病的生物因子称为病原。

A:对B:错答案:B2. 由生物病原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A:对B:错答案:A3. 植物病害都要经过一个持续的病理变化过程,最终都表现出一定的病征。

A:对B:错答案:B4. 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识别的症状称为外部症状。

A:对B:错答案:B5. 根据病害症状可对病害做出初步诊断。

A:对B:错答案:A6. 侵染性病害的症状有病征,而非侵染性病害的症状无病征。

A:错B:对答案:A7. 在有利发病的条件下,植物侵染性病害都可以产生病征;如细菌的菌脓,菌物的霉层。

A:错B:对答案:A8. 生物病原主要包括()。

A:细菌B:菌物C:病毒D:线虫E:寄生性种子植物答案:ABCDE9. 细菌病害常见特征是()。

A:霉状物B:菌脓C:粉状物D:点状物答案:B10. 植物病害与伤害最根本的不同之处在于植物病害的形成要经过()。

A:组织变化B:病理变化C:寄生变化D:形态变化答案:B第二章测试1. 吸器是真菌菌丝产生的一种短小分枝,在功能上特化为专门从寄主细胞内吸取养分的菌丝变态结构。

A:对B:错答案:A2. 分生孢子器为一种无性子实体。

A:对B:错答案:A3. 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卵孢子和游动孢子是菌物的无性孢子。

A:错B:对答案:A4. 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担孢子和子囊孢子是菌物的有性孢子。

A:错B:对答案:B5. 菌物的有性孢子是经过性细胞结合后产生的孢子,因此,有性孢子的细胞核是二倍体。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导学案-植物保护技术》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导学案-植物保护技术》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导学案一、导入你是否曾经注意到,身边的植物会遭遇各种病害的侵略?这些病害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呢?今天我们将进修《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二、目标1. 了解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规律。

3. 理解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展规律。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和预防控制。

三、观点诠释1. 植物侵染性病害:指植物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侵入并引起的疾病。

2. 分类:按病原微生物的不同,植物病害可分为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等。

四、发生规律1. 病原微生物侵入:病原微生物通过伤口、气孔、根部等途径侵入植物体内。

2. 感染病原微生物:植物组织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引发病变。

3. 病原微生物繁殖:病原微生物在植物体内迅速繁殖,加重病害。

4. 病害发展:病害逐渐扩散至整株植物,导致植物发展受阻,产量减少甚至死亡。

五、发展规律1. 病害传播: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水、土壤、昆虫等途径传播,加速病害蔓延。

2. 病害防控: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如喷洒杀菌剂、清除病株、优化发展环境等,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

3. 抗性培育:选育具有抗病性的新品种,提高植物对病害的抵抗能力,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六、案例分析某果园的苹果树出现了真菌性病害,导致果实腐烂、产量下落。

经过专家分析,发现病原微生物是通过风传播引起的。

果园主人采取了及时喷洒杀菌剂、清除病株等措施,成功控制了病害的蔓延,果园恢复了正常发展。

七、总结通过进修《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我们了解了植物病害的定义、分类、发生规律和发展规律,掌握了预防和控制病害的方法。

在未来的实践中,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珍爱植物健康,增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八、拓展延伸1. 请结合实际案例,进一步探讨植物侵染性病害的防治措施。

2. 了解不同季节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园艺植物病害的基础知识园艺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园艺植物病害的基础知识园艺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4)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可直接侵入 寄主组织。
(5)大多数真菌是以孢子萌发后形成的 芽管或者以菌丝侵入的。
第三节园艺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二、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
侵入前期


侵入期


潜育期
发病期
第三节园艺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二、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
1.接触期 接触期又称侵染前期,是指病原物的繁殖体等
以各种方式到达植物体表面,并与植物的感病部位接 触的时期。如真菌的孢子、细菌的菌体等可以通过气 流、雨水以及各种生物带到植物体表。
2.侵入期 侵入期是指病原物从寄主体表进入体内,与寄主
(1)专性寄生物 (严格寄生物) (2)强寄生物(兼性寄生物) (3)弱寄生物(兼性寄生物) (4)严格腐生物 (专性腐生物 )
第三节园艺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一、 病原物与寄主植物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
病原物根据它们寄生能力的强弱分为
(1)专 性寄生 物 (严 格寄生 物)
专性寄生物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和 组织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营养 方式为活体营养型(biotrophe)。如 果寄主植物死亡,对它们十分不利,如 菟丝子,如果寄主死了,它也无法再生 活下去。
第三节园艺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一、 病原物与寄主植物
(二)病原物的致病性 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破坏寄主,引起病害的能力。
主 的 致病 病原 作物 用对

表现在对寄主的养分、水份的大量掠夺;
病原物的代谢产物,如各种酶、毒 素和生长素类物质对寄主的破坏作用。
第三节园艺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一、 病原物与寄主植物
植物病害的形成,是在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 病原物的致病作用和寄主植物的抗病作用相互作用 的结果。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二、 侵染循环
定义: 定义:指病害从一个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 度发病的过程,也称为病害循环。 度发病的过程,也称为病害循环。 主要涉及三个环节: 主要涉及三个环节: 1、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 2、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 3、病原物的传播 、
(一)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
定义: 定义 : 指病原物如何度过寄主植物的休眠期或收获
2)多循环病害: 指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能够连续繁殖 )多循环病害: 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 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
多为局部侵染的病害,寄主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 多为局部侵染的病害,寄主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病 原物的增殖率高; 原物的增殖率高; 病原物对环境条件敏感,在不利的条件下会迅速死亡, 病原物对环境条件敏感,在不利的条件下会迅速死亡,越冬率 低而不稳定。 低而不稳定。 病害数量增幅大,可以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完成菌量积累, 病害数量增幅大,可以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 病害的严重流行,因而有称“单年流行病害” 病害的严重流行,因而有称“单年流行病害”。
根际分泌物对病原物的影响
1)诱发病原物积聚: )诱发病原物积聚: 积聚 2)刺激休眠体和孢子的萌发: )刺激休眠体和孢子的萌发: 萌发 3)营养:伤口侵入的病原物,先在伤口吸收死亡细胞 )营养:伤口侵入的病原物, 的营养物质,生长后侵入。 的营养物质,生长后侵入。
(二)侵入期: 侵入期: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的一段时期 1、侵入途径: 、侵入途径:
5、介体 、
昆虫是多种病毒、细菌和线虫的传播介体; 昆虫是多种病毒、细菌和线虫的传播介体;
一种病原物可以在几个场所越冬、越夏。 一种病原物可以在几个场所越冬、越夏。

植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流行爆发规律及防治大方针

植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流行爆发规律及防治大方针

植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流行爆发规律及防治大方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莫继荣摘要任何一种病虫害的零散发生到发展必须具备病虫来源、寄主植物、传播途径三大要素;它成为流行爆发性病虫害也必须包括寄主植物、病虫来源、环境条件三大要素。

从一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流行→爆发是一个随时间推进的危害度递进过程,往往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的。

所以不要等到一种病虫害爆发了才采取措施。

任何一种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大方针是预防为主,采取生物与物理方法综合防治,实现生物与环境、生物相互控制的生态平衡。

具体是指: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尤其是在其越冬越夏的藏身之处,采取措施减少病虫基数;掌握主要流行性病虫害的寄主范围,采取抗病虫害的不同寄主植物轮作;营造一个利于植物健康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如合理密植,开沟排水等;建立病虫害定期调查、预测预报体系,在一个病虫害发生之初就要采取控制措施(如杀虫灯、矿物农药和有机农药使用)。

一、基本原理有机农业中的有机种植主要是解决不用化学投入物、不用转基因品种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不用转基因品种,在转基因品种没有普及,绝大部分是常规品种的今天,不存在任何问题。

关键在于农药使用泛滥的今天,抗药性害虫成了优势群体以后,如何解决不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的问题,它与不用化肥生产有机农产品,并列成为有机种植需要解决的两个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问题。

(一)、生物与环境、生物相互控制的生态平衡原理有机种植认证需要经过2-3年的转换期,其寓意有三点:1、其一,土壤退毒、优良土壤结构培育、良好土壤理化性状形成,需要这个时间;其二,轮作制度培肥土壤,有机肥的矿化速度,土壤肥效的物质循环补偿能力需要这个时间建立;其三,害虫天敌数量的恢复,植物多样性和昆虫多样性交互作用的生态平衡建立需要这个时间。

美国有人作过这样的试验:一块独立农耕地抛荒两年,任其杂草横生,第三年种上作物,发现地力更肥了,病虫害也不要用药防治了;又如,北方冬季严寒,处于休耕,北方土地比南方土地肥沃。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和侵染循环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接触阶段:病原体与寄主植物发生接触,通常是通过接触受感染的植物部分(如叶片、茎等)或接触受感染的工具、人员等。

此阶段病原体会附着在寄主表面。

2. 附着阶段:病原体附着在寄主植物表面后,通过分泌胞外多糖等物质形成粘附结构,以便更好地固定在寄主表面。

3. 入侵阶段:在附着阶段完成后,病原体会通过一些特殊结构(如菌丝、根须等)侵入寄主植物的组织。

入侵途径可以是通过伤口、气孔、根尖等。

4. 扩散阶段:在寄主植物内部,病原体会迅速扩散并感染更多的寄主组织。

这一过程通常伴随病原体分泌一些抗寄主物质,抑制寄主免疫反应。

5. 繁殖阶段:一旦病原体侵入寄主并适应环境,它会开始繁殖并产生更多的病原体。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体内或体外的方式传播给其他植物。

6. 寿命阶段:病原体在寄主植物内部生活的时间通常是有限的,一旦它们消耗了寄主提供的养分,它们会死亡或进入休眠状态,等待下一次侵染机会。

侵染循环指的是病原体从一个寄主植物到另一个寄主植物的传
播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如空气传播、昆虫传播、土壤传播等。

不同病原体的侵染循环时间和传播途径也各不相同。

了解病害的侵染过程和侵染循环对于病害的防治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病害的发病与发展规律

病害的发病与发展规律

末发期
总结词
病害数量减少,症状减轻或消失。
详细描述
在末发期,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或防治措施 的作用,病害的数量逐渐减少,症状减轻或 消失。这一阶段需要继续保持防治措施,同 时进行病情监测,防止病害再次爆发。
05
病害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轮作
轮作可以减少土壤中的病 原菌和害虫数量,降低病 害的发生率。
综合防治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生态调控
通过合理配置作物布局、优化农田生态 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提高作物的抗病性
,减少病害的发生。
化学防治
在必要情况下,合理使用农药,控制 病害的蔓延,但需注意安全用药和环
境保护。
农业防治
推广抗病品种、合理轮作、科学施肥 等农业措施,降低病原物的数量和活 力,减轻病害的危害。
02
雨水传播的病原物通常具有较大的体积和较重的体 重,如真菌的菌丝体、细菌的菌落等。
03
雨水传播通常发生在雨季或潮湿的环境中,是近距 离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
昆虫传播
01 昆虫传播是指病原物通过昆虫的取食和活动在不 同植物之间进行传播。
02 昆虫传播的病原物通常具有特定的寄主范围和昆 虫媒介,如病毒、细菌和真菌等。
病毒性病害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植物病害,其症状包括花叶、黄化、畸形等。 病毒性病害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昆虫、机械等方式,因此在防治时需要注意 防治传毒媒介。
线虫性病害
总结词
由线虫寄生引起的病害,症状通常包括根结、根腐等。
详细描述
线虫性病害是由线虫寄生引起的植物病害,其症状包括根结、根腐等。线虫性病害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土壤传 播,因此在防治时需要注意土壤消毒和改善土壤环境。
土壤类型
不同土壤类型对病害的发生有不同的 影响,例如沙质土和黏土对某些病害 的发病有促进作用或抑制作用。

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ppt

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ppt
1.田间病株
田间带病的活植物体,为田间病株。无论是多年 生或一年生的植物,病原物都可以不同的方式在田间 病株的体内外越冬或越夏。
❖黄瓜霜霉病菌在北方以连续侵染的方式在露地和保 护地间传播和为害。
❖大白菜软腐病可以在田间生长的芜菁属寄主上越夏, 冬季在贮藏的种菜上越冬。
❖田间病株还包括其他作物、野生寄主和转主寄主等。
❖以腐生的方式:一些病原真菌和细菌。
❖以寄生的方式:病毒可以寄生在土壤真的真菌、 线虫等微生物体越冬。
❖土壤中的腐生菌可以分为土壤寄居菌(soil invaders)和土壤习居菌(soil inhabitants)两类。 土壤寄居菌主要随病株残体生活在土壤中,病株 残体分解,它们就死亡,大部分植物病原真菌和 细菌都属于这一类;土壤习居菌对土壤的适应性 强,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存活,并且能够在土壤有 机质上繁殖,如腐霉菌(Pythium)、丝核菌 (Rhizoctonia)和镰刀菌(Fusarium)多属于这 种类型。
第一节 病害的侵染循环
病害的侵染循环是指病害从上一个生长季节开始 发生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生的过程,是病害在 一年的时间当中的循环过程,涉及病原物、寄主、 环境、时间、空间的变化。
病害循环与病原物生活史不同,生活史是病原物 个体发育过程,生活史相同的病原物引起的病害循 环可以完全不同,如黑粉菌。但生活史和病害循环 密不可分,病害循环是以生活史为基础的,是制订 植物病害防治措施的主要依据。
❖苗木和接穗:由病毒、类病毒、细菌等引起的多种 果树病害,如苹果花叶病、锈果病、柑桔黄龙病等;
❖种薯:马铃薯晚疫病菌、环腐病 。
3.土壤
土壤是病原物在植物体外越冬或越夏的主要场 所。病原物可以休眠、腐生或寄生在其他生物体的 方式在土壤中存活。

植物细菌病害的发生特点和防控措施

植物细菌病害的发生特点和防控措施

植物细菌病害的发生特点和防控措施
植物细菌病害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其发生有以下特点:
1. 寄主广:植物细菌病害能够感染许多植物,例如,番茄、土豆、烟草、青椒、豆类等。

2. 传播迅速:植物细菌病害的传播非常迅速,往往在病害发现后不久就会发展成为大规模的病害。

3. 难以控制:植物细菌病害不同于真菌病和病毒病,在防治方面难度较大,特别是在病害爆发后控制起来更加困难。

因此,防控措施应当加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确保植株的健康:加强植株的养护工作,提高植物抗病能力。

2. 加强管理:定期清理枯萎叶片和植物残体,消毒工具和设备,以及防止外来病菌的入侵。

3. 多管齐下: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防治,如合理使用农药和生物制剂,并配合套袋、覆膜、灌溉和排水等综合措施。

通过以上的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预防植物细菌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园艺植物病理学第四章园艺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园艺植物病理学第四章园艺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园艺植物病理学第四章园艺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园艺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寄主植物的抗病性病害的侵染过程病害循环病害的流行与预测预报<i>园艺植物病理学总论</i>第一节病原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一、寄生性(Parasitism) 指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专性寄生物(Obligate parasite):锈菌、白粉菌、霜霉菌、黑粉菌、病毒非专性寄生物(Non-obligate parasite):蠕孢菌、丝核菌、镰刀菌、链格孢菌、细菌强寄生物、弱寄生物、严格腐生物。

<i>园艺植物病理学总论</i>二、致病性(Pathogenicity) 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一般来说病原物是寄生物,但寄生物不全是病原物。

寄生性的强弱不能代表致病性的强弱。

同一种病原物的不同小种、菌系、株系或群体,致病性的强弱可能有所不同,称为致病力(Virulence)强弱的差异。

强毒系,弱毒系。

<i>园艺植物病理学总论</i>第二节病原物的致病机制和寄主的抗病机制病原物的致病机制:夺取寄主细胞的营养物质吸收寄主细胞养分、水分分泌酶:如果胶酶分泌毒素:如AK毒素、HT毒素分泌生长调节物质:如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

多糖类物质防御反应抑制物机械压力<i>园艺植物病理学总论</i>寄主植物的抗病性抗病性的定义:寄主植物抑制或延缓病原活动的能力。

抗病性的类型:免疫、抗病、耐病、感病、避病。

免疫:完全不发病。

抗病:发病较轻或很轻。

耐病:发病较重但产量损失小。

感病:发病较重并且产量损失大。

避病:寄主感病时期和病原物盛发期错开。

水平抗性:多基因控制、数量遗传、非小种专化抗性。

垂直抗性:单基因抗性、质量抗性、小种专化抗性。

<i>园艺植物病理学总论</i>寄主的抗病性机制结构(物理)抗病性与生化(化学)抗病性先天抗病性(固有或被动抗病性)与诱导抗病性(主动抗病性)<i>园艺植物病理学总论</i>一、被动抗病性的物理因素是植物固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它们主要以其机械坚韧性和对病原物酶作用的稳定性而抵抗病原物的侵入和扩展。

病害的发生过程与侵染循环

病害的发生过程与侵染循环

• (三)潜育期
• 从病原物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开始到寄主表现症状 为止这一段时期,称潜育期。潜育期是病原物在寄 主植物体内生长、蔓延、扩展和获得营养物质、水 分的时期。潜育期的长短与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 寄主的生长情况,抗病性以及环境条件都有关系。 如病毒、类病毒、植原体所引起病害的潜育期一般 在3~27个月,常见的叶斑病潜育期一般为7~15d,幼 苗立枯病潜育期只有几个小时。
• (二)侵入期
•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这一段时期,称 侵入期。病原物的侵入途径一般有三种:
• 伤口侵入 伤口的种类很多,如修枝伤、叶痕、虫 伤、灼伤、冻伤及机械损伤等。病毒和植原体从伤 口侵入,寄生性较弱的细菌如棒杆菌、野杆菌、欧 氏杆菌多从伤口侵入,许多兼生真菌也从伤口侵入, 内寄生植物线虫多从植物的伤口和裂口侵入。
• 环境条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温度,在一定范围内, 温度升高,潜育期缩短。如毛白杨锈病,在13℃以 下,潜育期为18d;15~17℃为13d;20℃为7d。了解 潜育期是植物病害预测预报的主要依据。
• (四)发病期
• 从寄主开始表现症状而发病到症状停止发展为止这 一段时期,称发病期。这一阶段由于寄主受到病原 物的干扰和破坏,在生理上、组织上发生一系列的 病理变化,继而表现在形态上,病部呈现典型的症 状。植物病害症状出现后,病原物仍有一段或长或 短的扩展时期。叶斑和枝干溃疡病斑都有不同程度 扩大,病毒在寄主体内增殖和运转,病原细菌在病 部出现菌脓,病原真菌或迟或早都会在病部产生繁 殖体和孢子。在外界环境条件中,温度、湿度、光 照等对真菌孢子的产生都有一定影响。植物病害症 状停止发展后,寄主病部组织呈衰退状态或死亡, 侵染过程停止。病原物繁殖体进行再侵染,病害继 续蔓延扩展。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_图文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_图文
,在变动的室温下,几天之后就能产生大量孢子。
❖ 有性孢子产生的温度范围比无性孢子更窄,且要求较低的温度。 白粉菌:晚秋才产生闭囊壳,主要是受温度的影响。 子囊菌:有性孢子越冬后的落叶中产生,其发育过程需要一个低温 阶段。
2、湿度
➢ 在实验室中,对未产生子实体的病组织,常用保湿 的方法促其产生子实体。
2)多循环病害: 指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能够连续繁殖 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
❖ 多为局部侵染的病害,寄主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病 原物的增殖率高;
❖ 病原物对环境条件敏感,在不利的条件下会迅速死亡,越冬率 低而不稳定。
❖ 病害数量增幅大,可以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 病害的严重流行,因而有称“单年流行病害”。
苗木: 由病毒、类病毒等引起的多种果树病害,
如苹果花叶病、锈果病等 ;
种薯:马铃薯病毒病、细菌性环腐病
种植后不但本身发病,还可以在田间形成发病中心 。
3、病株残体
❖ 绝大部分非专性寄生的真菌和细菌都能在病残体中 存活,或者以腐生的方式生活一定的时期。
❖ 病残体上的病原物往往是土壤病原物的主要来源。
1)直接侵入: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的角质层和细胞壁侵入。 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和寄生性较强的真菌(如白粉病
, 2)自然孔口:锈气菌孔,、炭水疽孔、菌皮属等孔、真蜜菌)腺等; ,以气孔最为重要。
多数真菌和细菌,真菌以芽管、菌丝或侵染丝侵入; 3)伤口侵入:机械损伤、自然伤口。
弱寄生的真菌、许多细菌、病毒
根据在流行过程中是否出现再侵染把病害划分为:
1)单循环病害: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 染或虽有再侵染,但危害作用很小的病害。
2)❖多多为循种环传病或害土:传的系统性病害;

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

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

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遭受的各种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

植物病害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气候变化是导致植物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气候变化会导致气温、湿度和降雨量等气候要素的改变,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环境。

例如,高温干燥的气候条件会导致植物体内水分蒸发过快,容易引发植物的水分胁迫病害;而高湿度的气候条件则容易造成植物叶面湿度过高,从而促进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土壤环境也是导致植物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土壤中的病原体和病原菌可以通过种子、土壤颗粒和根系等途径侵入植物体内,引发植物病害。

土壤中的病原体主要包括土传病原菌、土传病毒和土传线虫等。

土壤中的病原体含量和土壤质地等因素都会影响病原体的侵染能力和植物的感病程度。

植物本身的遗传特性也是影响植物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植物的遗传特性决定了其对病原体的感病性。

一些植物品种对某些病原体具有较高的抗病性,而另一些品种则对同一病原体易感。

因此,在进行植物育种和种植管理时,应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植物病害的发生还与植物的生长状况和管理措施有关。

一些因素,如水分管理不当、肥料施用过量或不足、植物密度过大等,都可能导致植物生长受到抑制,从而降低了植物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容易引发病害的发生。

因此,在种植管理中,要合理调节水分和养分的供给,保持植物的生长状况良好。

人为因素也是导致植物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种植结构的调整、病原体的引入和传播等,都可能导致新的病害问题出现。

例如,农民为了追求高产量,常常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土壤和植物遭受污染,进而引发病害的发生。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注意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和化肥,避免给植物和土壤带来负面影响。

植物病害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气候变化、土壤环境、植物遗传特性、植物生长状况和管理措施以及人为因素等。

了解和掌握这些发生原因,对于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温度 决定孢子萌发的速度、侵入的速度 生长季节,一般都能满足 孢子萌发与侵入不一致
温度对真菌孢子萌发和侵入的影响
萌发最适温度 (0C) 马铃薯晚疫病 黄瓜霜霉病 小麦腥黑穗 12 15 15-18 侵入最适温度 (0C) 20 20 10
•光照 影响气孔开闭而影响气孔侵入病原 物能否侵入
小麦秆锈菌需要光照 咖啡锈菌黑暗
土壤高湿度
除鞭毛菌,不利于孢子萌发且可促进拮抗腐生物生长
温度
最适20-25 ℃ 霜霉目真菌要低一些,子囊孢子和分 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要高一些 葡萄霜霉菌 20-24 ℃,1 hr 4 ℃, 12 hr
萌发所需时间
萌发方式
致病疫霉菌 通常产生游动孢子 >28 ℃, 芽管
研究接触期的意义
• 指导植物病害防治
• 化学防治--病原物由休眠转入生活,是病原物处于较脆弱阶段, 决定其能否成功侵入或中途死亡。是防治病害的有利阶段。
• 农业措施
• 生态植物病理学的建立--宏观、微观 • 生物防治的理论基础--近年来,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有了一定的
进展,就是注意到病原物在侵入前这一阶段的活动
• 基于识别作用的植物抗病性机制
Colonization/ symptom development Reproduction/ signs?
Attachment
Inoculation Secondary Inoculum Primary Inoculum Dissemination /Spread
Primary Infection cycle Dormancy
防治上意义 初侵染、再侵染
单循环病害:只侵染一次--一次喷药
多循环病害:多次侵染--多次喷药
控制病菌再侵染,药剂防治。
病害循环(或侵染循环 )
Disease Cycle Infection Cycle
病害循环定义 病原的越冬越夏(病害休止期) 病原物的传播 初传染和再侵染(病害活动期) 研究意义
病毒:侵染数限
(1)多数真菌:单个孢子
锈菌单孢子侵入 小麦赤霉菌需10000/ml 水稻白叶枯病菌需108/ml TMV104-105
(2)细菌和病毒:需要一定的群体
所以病原物接种时要配成一定的浓度!
影响侵入的因素
受寄主的感病期、感病器官、病原物侵 入时环境条件的影响。 环境条件中以湿度和温度的影响最大。
•伤口侵入
伤口:农事操作、恶劣的天气条件或生物所致 多数原核生物(细菌)、多数真菌、部分病毒(TMV) 真菌--不形成附着胞,孢子萌发直接形成侵染丝 无自然阻碍、建立寄生关系之前提供营养。
病毒只能从微伤口侵入
•介体侵入
− 少数原核生物(植物菌原体- -螺原体和植原体)、病毒
侵入所需的时间和接种体的数量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 of a germ tube and appressorium.
•自然孔口侵入--体孔
–气孔:引起叶斑病的多种真菌、细菌。主要
–水孔:叶尖、叶缘。十字花科黑腐病 “V‖
–皮孔:枝干、果实、块根、块茎 –蜜腺:梨火疫病
stoma
hydathodes nectarhode
-natural openings —自然孔口
-wounds —伤口
• Direct Penetration
– 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和部分真菌-
-专性寄生菌
– 口针、侵入钉 – 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的保护组织(角 质层、蜡质层、表皮及表皮细胞)和 细胞壁(无保护组织-根毛、花器、 幼芽)从而侵入寄主植物。 – 侵染丝通过机械的和化学的(酶)两 方面作用
Resting/ over wintering structures/ strategies
Etymology: S –- seed –- sow –-semen –dissemination S –- separate–-spread–- Sprout –- spray–- spring
侵染过程
–初侵染来源
• 病原物的传播 • 初侵染和再侵染
病害防治措施制定----根据侵染循环
的特点
打断侵染循环任意一个环节可以阻断循环的
完成;
病原物越冬和越夏
Overwintering and Oversummering
•刺激休眠体的萌发 •利用:诱捕植物防病
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拮抗
有些非致病的根围微生物 能产生抗菌物质,可以抑 制或杀死病原菌
竞争
有些腐生菌或不致病的病原菌变异 菌株,具有占据病原物侵染点的竞 争现象,使病原菌不能在侵入部位 立足和侵入。
重寄生
湿度
孢子萌发
• 许多真菌孢子要在湿度接近饱和的条件下, 甚至要在水滴中才能萌发 稻瘟菌:-水滴中萌发率86% – 饱和湿度空气内不到1% • 鞭毛菌:水滴更加必要。 • 白粉菌:分生孢子可以在湿度较低的情况 下萌发,故在较干旱的条件下也可以发生 严重。高湿度,尤其游离水对萌发不利。
发病期symptom appearance phase
从出现症状直到寄主生长期结束,甚
至植物死亡为止的一段时期。显症期是
病原物大量增殖、扩大危害的时期。 病状与病征的形成
真菌性的病害往往在受害部位产生孢子等子实体,称为产孢期。
影响发病期的因素
高湿高温:高温--产生速度快 高湿--产生数量大,易流行
潜育期(incubation phase)
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表现明显的症状为止。
病原物在寄主体内吸收营养、生长和扩展的时期
寄主抵抗病原菌生长、蔓延和繁殖的过程 病原菌与寄主互相作用的过程
通常潜育期是通过接种试验确定的:以接种之日到症状出现之日
扩展范围
–局部侵染:病原物在植物体内的扩展局限在侵 入点附近。叶斑 –系统侵染:从侵染点向各个部位扩展,引起全 株侵染。枯黄萎、细菌引起的青枯病,大多数 黑粉病菌、病毒引起的侵染
潜育期的长短
潜育期的长短主要决定于病害的 种类与环境条件,特别是温度的关系 较密切。
• 因病害而异,有长有短
局部侵染较短:几天,一般3-10天
系统侵染:几周,几个月,甚至一年到几年(木本
植物病毒病)
• 温度
影响潜育期的最主要因素
每种病原物都有最适、最高、最低温度。 一般最适温度潜育期最短
在适宜温度范围,随温度升高,潜育期缩短
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 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又称侵染循环 (infection cycle)。
群体--一定区域内植物群体与病原物群体相互关系
初侵染
传播
活动期
传播
接种体
繁殖体
休止期
越冬/越夏
病害循环示意图
病害循环包括: • 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黄瓜霜霉: 15-16°C 5天 >25°C 或者<15°C 10天
• 寄主 发育期 结构抗性---结构特点(维管束堵 塞阻病原物蔓延) 抵抗能力 反应抗性—产生抗/抑菌物质
潜伏侵入问题
防治上的意义
• 改进栽培技术,创造对寄主有利的环境,调节环境因素, 延长潜育期,达到控制病害。 • 利用抗病品种-抗扩展。 • 使用内吸性化学治疗剂。
•温度——真菌繁殖体产生有一定的温度要求; 幅度较生长窄;有性低温;变温--苹果炭疽菌 •湿度——与孢子的形成和有性繁殖体的产生有关; 实验室中常用保湿方法促进子实体产生 •光照--许多真菌产生繁殖器官必需的 光暗交替、近紫外 •寄主的抗性——限制病斑扩展、抑制繁殖体产生量、延长孢 子产生所需时间 饥饿可促进产孢--水琼脂培养
侵入所需 的时间
−病毒、细菌一旦接触随即侵入。 −真菌要经过萌发和形成芽管才侵入,通常 为几小时,很少超过24小时。
时间短对病原物有利 (湿度和温度等环境)
侵染剂量infection dosage
病原物成功侵入往往需要一定的数量,群体 效应。植
物病原物完成侵染所需的最低接种体数量称为侵染剂量
(infection dosage)。 侵染剂量因病原物的种类、病原菌的活性、寄主品种 的抗病性和侵入部位而不同。
Pre-penetration
A phase before a pathogen can penetrate a host tissue
Attraction to plant Adhesion to plant Differentiation of infection structures Attack mechanisms
Penetration phase(侵入期)
病原物开始侵入寄主到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的 一段时间
复杂:防治病害关键时期 why?
Pathway to enter their host • Direct – Formation of appressorium, and penetration peg-直接穿透 • Indirect
APPRESSORIA
Appressoria at the ends of the germtubes
Note the collapsed "slime" layer around the germ tube and the appressorium
Note the hole made by the penetration peg
病原物的活动
接触前期 接触后期
植物分泌物刺激 引诱病原物休眠体萌发
病原物与寄主的识别
物理学识别 (寄主体表结构、 水、电荷)
化学识别(病原物与寄 主的一系列的蛋白质等 的特异性识别。)
Attraction to plant
Pratylenchus attracted to root hair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