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斗拱与西方柱式对比引发的思考

合集下载

从中西方建筑的区别看文化差异

从中西方建筑的区别看文化差异

从中西方建筑的区别看文化差异摘要中西方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传统建筑,承载着各种不同的建筑文化。

从中西方建筑材料、建筑造型、空间布局的区别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中国的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的和谐,追求意境,结构严谨对称,体现了传统的儒家文化。

西方的建筑注重个体,追求外在的形式美,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改造。

关键词建筑文化建筑材料建筑造型空间布局建筑材料的区别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材料一般就是三种:土、木、石。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石为主。

中国人将土、石用在基座与墙体上,而西方人则将木用在部分建筑的屋顶上,中西方都将土用为砖、瓦。

建筑材料选择上的习俗差别,是由文化差异决定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建筑造型的区别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在框架结构的基础上体现出对称,黄金分割等多种艺术效果,而在中国的建筑结构上,庞大的屋顶当然需要承托的构件。

中国的工匠采用了一种名叫斗拱的小木块构件。

“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可以看到有一层用零碎小块木料拼成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坊上,支挑着申出的屋檐,这种构件称为斗拱,它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上的一种特有的构件”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可以说飞檐的设计是我国古典建筑中的璀璨明珠。

不同的飞檐形式往往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就是飞檐的真实再现。

我国古典建筑的四大家——亭、台、楼、阁都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西方的传统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显示宏伟壮观的景象。

中国传统柱式与西方古典柱式的比较

中国传统柱式与西方古典柱式的比较

中国传统柱式与西方古典柱式的比较摘要:在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中,柱式是最具特征的构件之一。

柱式一般包括柱头、柱身和柱础三个组成要素,其中中国的柱头就是人们熟知的斗栱。

对于柱式的比较研究,本文选择了中国宋代的营造典籍《营造法式》和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学著作《建筑十书》作为载体,把两本文献中有关柱式的内容提取出来,从造型、材料和做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种不同建筑文化背景下柱式体系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传统柱式; 西方古典柱式; 建筑文化; 比较; 差异中国传统建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臶的木构建筑体系,各个时代的印记也鲜明地烙在建筑上:秦汉时期的建筑从“秦砖汉瓦”中看出古拙朴素的风格;唐宋时期的建筑主要表现出宏大深远的“唐风宋韵”;元代的建筑虽然保留了宋代的遗风,但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简化;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则偏向复杂琐碎……中国古代建筑几千年以来的一脉相承,形成传统,各个时期的建筑均是在这个“传统”的前提下有所变化。

西方古典建筑发展的主线源自爱琴海沿岸,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爱琴文明中的建筑,古希腊时期的古典建筑在公元前四到五世纪时达到了高峰,涌现出大量的建筑杰作,主要体现在宗教建筑上;而古罗马将古希腊的古典建筑的柱式、形制继承并发展下去,并且创造出拱券结构用于沉重,建筑的种类大大丰富了,出现了大量公共建筑。

至此,西方古典建筑体系基本确立。

古希腊、古罗马的众多古典柱式也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成熟和完善起来。

本文将中国传统柱式和西方古典柱式进行比较,意在从造型、材料、功能等方面探寻它们之间的差异。

1中国传统建筑的柱式中国自古以来就在建筑中使用木柱与石柱,其中以木柱的使用最为广泛。

参照西方古典建筑中柱式的定义,本文也借用“柱式”来描述中国的木构建筑体系。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古典建筑分台基、墙柱和屋顶三个部分,为了使比较更有针对性,文中选取了墙柱部分中的柱式作为研究对象。

柱式包括了柱头、柱身和柱础三个部分,中国传统柱式中的柱头部分即是“斗栱”。

中外柱式的相同点

中外柱式的相同点

中外柱式的相同点柱式建筑是一种古老且广泛应用的建筑形式,无论是中外,这种建筑形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有相似之处。

本文将以柱式建筑为切入点,探讨中外柱式建筑的相同之处。

柱式建筑是指建筑物以柱为主要支撑结构的建筑形式。

在中外各种柱式建筑中,柱子是起着连接地面和屋顶的主要作用。

他们不仅是建筑的主要支撑结构,还能够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并传达着文化和设计理念。

无论是古代中国的宫廷建筑,还是古希腊的神庙,甚至是现代建筑中的柱廊式建筑,柱子都是建筑物的标志性元素。

首先,中外柱式建筑在结构形式上有相似之处。

无论是希腊的多立克柱还是中国的方柱结构,柱子都是直立的,通常由柱身和柱头组成。

柱子的高度和直径也会根据建筑的规模和功能而有所变化。

这些柱子在建筑中的位置也有相似之处,通常会布置在建筑物的周围或内部,起到支撑建筑物的作用。

其次,中外柱式建筑在装饰形式上也表现出了相似之处。

无论是古代希腊的多立克柱还是中国的木结构柱子,它们都被用来进行建筑的装饰。

希腊的多立克柱通常用来包围神庙,它们的柱身上雕刻有各种各样的浮雕,展示了希腊人的文化和神话故事。

而中国的柱子则通常采用木材制作,其表面也会进行雕刻和绘画,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无论是中外的柱子,都是建筑的装饰之一。

此外,中外柱式建筑在文化和象征意义上也具有相似之处。

在古代希腊,柱子被视为神圣的象征,它们代表着希腊人对神灵的崇拜和尊敬。

希腊的多立克柱也被视为希腊文明的象征,体现了希腊文化的艺术和人文特色。

而在中国,柱子也承载着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方柱被视为男性的象征,它们经常被用于宫殿和寺庙建筑中,代表着权力和威严。

而圆柱则象征女性之美,更多地出现在园林建筑中,代表着容器之义。

最后,中外柱式建筑在功能上也有相似之处。

无论是古代希腊的神庙,还是中国的庙宇和宫殿,它们都是用来进行宗教和仪式活动的场所。

柱子不仅提供了建筑的支撑,还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氛围。

而在现代建筑中,柱式建筑通常用于商业和办公建筑中,以增加建筑物的视觉效果和功能性。

东西方柱式区别

东西方柱式区别

对中国来说,虽然大部分的房子都离不开柱子,但并无“柱式”这种特别的称谓。

从柱形上来说,可以分成圆柱、方柱、八角柱、蒜瓣柱、束竹柱等数种,按照柱头、柱脚是否有收分,又可以分成梭柱和直柱两种。

西方的古典主义柱式大多为由下而上收分的圆柱(有时候柱脚约会有收分),方柱一般只是墙面上的装饰,不会独立出现在外立面上,柱身素平或刻凹槽作装饰。

南北朝以前中国柱子与希腊罗马的柱式十分类似,柱子下是柱础(希腊罗马的柱式除多立克无柱础外,其余的都有),柱头上通常会直接地顶着一个栌斗,额枋架在栌斗上。

而且还有在柱身上刻凹槽的实例(参看南北朝石窟里的建筑雕刻和梁萧景墓墓表)。

由于是木构的缘故,中国的柱高通常不过开间的宽度,而西方的同样是由于材料的因素,柱高柱高通常是开间宽度的两倍以上。

其实色彩这方面,过往中国的柱子大部分都是保留原木色或石色的,对木柱来说即使上漆,也只会上黑、墨绿、栗、褐、红,等单色,在柱身上彩绘的情况极为罕见。

西方的石制柱子则不会有任何涂饰。

有人将斗拱也当做中国柱式的一部分来说,这也未尝不可。

但是斗拱向来都是与柱子分开的一个独立部分,并不是有柱子时就非得有斗拱,而且斗拱的位置其实相当于希腊建筑中的檐壁,而檐壁并不属于柱式。

所以我认为对比时还是撇开斗拱好,否则容易因过分关注斗拱而忽略掉柱子本身。

西方柱式中国顶式文化特征比较论文

西方柱式中国顶式文化特征比较论文

西方柱式与中国顶式的文化特征比较摘要:西方古典建筑和中国古典建筑,是世界建筑艺术中的两大体系。

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意识,表现出两种迥然不同的视觉审美和文化内涵,在建筑史上分别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古典建筑;西方柱式;中国顶式;文化特征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1184-01西方古典建筑,以希腊神庙为辉煌的开端和历史的典范,其最主要的文化特征是由于历史形成的柱式之美。

在罗马时期,继承希腊出现了塔什干和组合。

这一组合一度被奉为造型的楷模,极大地影响了以后的西方建筑尤其是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建筑。

在建筑理论中,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著名的《建筑十书》,就论述了古希腊乃至罗马神庙和柱式。

中国古典建筑与古希腊、罗马柱式系统相比较,其除了材质以外的视觉差异主要来自于柱子与屋顶的比较,也就是说,西方古建筑是以柱式为美,而中国古建筑与之媲美的则是屋顶,或者说在于顶式系统的丰富性——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而其最主要的文化特征,可说是历史形成的“飞檐翼角”之美。

马克思曾指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可见,神话文化对希腊艺术的影响是深远的,当然这也同样表现在建筑艺术,尤其是神庙建筑之上。

最著名的雅典卫城的帕提侬神庙,神庙主要供奉智慧女神雅典娜,也就可以认为,没有雅典娜以及有关的神话和信仰,也就不会有帕提侬神庙了。

正如黑格尔言“古典建筑的庙宇要有一个神住在里面,于是雕刻就把具有造型艺术美的神放在里面。

”然而,这一功用的表达又离不开雕刻文化的介入。

希腊古建筑柱式之所以颇易受到凝铸着人体比例意识的雕刻文化的影响,除了雕刻是当时当时希腊精神的表征、希腊文化的核心外,特别是由于希腊古典建筑与雕刻在材料上都是采用石材,因为材料的共同性,所以决定了加工手法的相似——都是要用刻凿功夫,从而“把石头作为一种艺术品”。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大家兼建筑史米开朗琪罗曾说,最好的雕刻作品。

基于中西方建筑装饰文化的中西方柱式研究

基于中西方建筑装饰文化的中西方柱式研究

“危柱哀弦,艳歌余响,绕云萦水。

”苏轼在其作的《水龙吟》中就曾以柱寄情,我国古代的柱式结构丰富多样,长短方圆各不相同,很早便被诗人们赋予了感情。

而在西方,古埃及时期就有了梁柱式结构,但都没有运用石材。

最早的石材结构神庙是赫拉神庙。

古希腊时期在古埃及原有基础上对各种西方柱式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创新出古希腊三大柱式,而在古希腊柱式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古罗马五大柱式。

西方古代建筑也正是由于柱式不同和许多其他的构筑物的物件材料和宽窄的差异,所营造的形象和构成的空间形成了许多不同之处。

纵向对比不同时期西方古代建筑的柱式的变化,以西方帕特农神庙、赫拉神庙、哈德良神庙,东方人民大会堂、华表、圆明园为研究对象,分别讨论一下中外不同时期的古建筑中柱式的不同以及影响。

一、古希腊柱式古希腊主要流行三种柱式,分别是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

多立克式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的上半叶,多立克柱式没有柱础,柱的上方是平直的,柱身除了整体的凹槽外,没有其他任何的修饰,整根柱石粗壮有力,远观很像男子身形,因此寓意着男子性格的刚劲。

爱奥尼柱式比多立克柱式出现得晚,因为其柱身修长,有种高贵优雅的气质,让人联想到身材修长优美的女性,因此又称女性柱。

它的两端有一个涡卷式的设计,柔美,富含曲线。

基于中西方建筑装饰文化的中西方柱式研究殷陈泽庄皓然成天宇摘要:西方古建筑基本都是石头材料建造的,赫拉神庙是石化材料变革的起点并且采用的是爱奥尼柱式。

自古希腊三种主流柱式,到古罗马延展出的五种主流柱式,基本奠定了如今的欧洲柱式,设计者们在不同程度上对其进行创新。

关键词:罗马;柱式;古代建筑;建筑装饰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紧接着出现的是科林斯柱式,其柱子的顶部不再采用涡卷波浪式的曲线,而是将柱子周围的装饰修饰成锯齿状的叶子形状。

科林斯柱式以更加修长的身躯、繁复美丽的装饰,成为象征少女的柱式,它被认为是爱奥尼柱式的主题变奏,但是比爱奥尼柱式更加修长新颖。

帕特农神庙被认为是古希腊建筑的多立克柱式运用的经典。

中国木构的两种原型讲座观后感

中国木构的两种原型讲座观后感

中国木构的两种原型讲座观后感【原创实用版4篇】目录(篇1)一、介绍1.木构建筑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2.两种木构原型:抬梁式和穿斗式3.两种原型的特征和区别二、抬梁式的特点1.梁柱结构的特点2.抬梁式建筑的发展历程3.抬梁式建筑的优点和缺点三、穿斗式的特点1.穿斗式建筑的构造特点2.穿斗式建筑的发展历程3.穿斗式建筑的优点和缺点四、总结1.两种木构原型的总结2.中国木构建筑的未来发展正文(篇1)中国木构建筑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木构建筑。

其中,抬梁式和穿斗式是两种最基本的木构原型。

这两种原型在中国木构建筑中广泛应用,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技术水平和审美观念。

一、介绍1.木构建筑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木构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木构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美学价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两种木构原型:抬梁式和穿斗式是中国木构建筑中两种最基本的原型。

抬梁式是一种以梁柱结构为主的建筑形式,穿斗式则是一种以穿斗结构为主的建筑形式。

目录(篇2)一、介绍1.木构建筑的历史背景2.中国木构建筑的两种原型二、分析1.原型的特点和优势2.原型在木构建筑中的应用3.原型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三、对比与参照1.与其他建筑类型的比较2.原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和影响四、结论1.中国木构建筑的两种原型的总结2.对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展望正文(篇2)中国木构建筑历史悠久,其结构形式多样,其中有两种原型被广泛应用。

这两种原型分别是“斗拱”和“梁柱”,它们在木构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原型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其结构合理,能够有效地承受压力和重量,同时还具有装饰性。

在应用方面,这两种原型不仅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桥梁等重要建筑中,还广泛存在于民居、园林等小型建筑中。

原型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它们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古建筑技术的重要遗产。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之柱式比较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之柱式比较
( 一 )柱类 组件 的结构 与功 能 体 ( 柱 身 )、基 础 ( 柱 础 )组 成 。柱 类构 件 是竖 向设置 ,直立 于
地 面 ,支 撑梁 类 、桁 类 构件 ,中 间有 枋类 构件 链 接 ,使 之 形成 一
( 二 )柱 的装 饰
1 . 柱 的分类 。西方 古 典建 筑 中大量 采 用石 材 。希腊 的人 民设
出。
。柱 头 有 3 个 或5 个 窄 的水 平
带 ,柱 头 呈 现碗 状 , 没有 装 饰 。雅 典 卫 城 的 帕 提 农 神庙 就 是 采
2 . 柱 的雕 饰 。木 柱 雕 饰 在 我 国古 建 筑 史 中 由来 已久 ,在 山 用 的 多立 克 柱 式 。 ( 2 )爱 奥 尼 柱 式 整 体 纤 细 修 长 上 细 下 粗 , 东 曲阜孔 府 景 区 中的 大成 殿 ,其檐 柱 多 采用 蟠 龙雕 饰 ,给 人 以高 但 是 没 有 弧 度 , 体现 的是 女性 身 体 的 美 感 。柱 身有 2 4 道 较 深 的 贵华 丽 的视 觉 印象 ,但 因柱身 过 于粗 大臃 肿 降 低 了原本 的装饰 效 半 圆形 凹 槽 ,凹 槽 间 用细 窄而 不 尖 锐 的 平 板 将 边 缘 隔 开 。柱 础 果 。元代 以后木 柱 多 是使 用原 有 形态 或 加 以 “ 卷杀 ”处理 , 而渐 线 脚 明显 ,柱 头 上 一对 优 雅 的 螺 旋 大 圆 形 涡 卷 组 成
具有 装 饰 的功 能 。它 以艺术 化 的造 型和 丰 富 多彩 的 艺术 装饰 展 示 上 带 来美 的享受 , 也使 整体 结 构更 加稳 定 。小 规模 的建 筑起 收 分
了不 同地 区 的建筑 风 格 、历 史 文化 、 社会 风俗 和 民风 ,更 是当 地

建筑史——中国传统柱式与西方古典柱式的比较

建筑史——中国传统柱式与西方古典柱式的比较

中国传统柱式与西方古典柱式的比较——宋代柱式与古罗马爱奥尼柱式的比较【摘要】:在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中,柱式是最具特征的构件之一。

本文主要从造型、材料和做法方面对着两者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种不同建筑文化背景下柱式体系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传统柱式西方古典柱式差异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柱子都是作为重要的承重结构起到支撑作用,是建筑物内不可缺少的构件之一,后来人们越来越关心柱子的装饰功能。

在中国,柱子最后发展成了集结构与装饰于一体的构件,但是西方人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用了很多拱券结构来突出柱子的装饰功能。

这些我们可以从从柱子外观造型的比较上看出来,中国的柱子上一般没有太多的装饰,都是简单的几何形态,这样既提高了建造的效率,也更好与大自然中的形态结合起来。

比如说宋代柱子,它的柱身断面一般都是圆形的,即保持树木原来的形状。

但是古罗马的爱奥尼柱式与我们不一样,他们强调细节的塑造,喜欢运用多种加工手法来达到他们心理上追求的艺术效果,特别是柱头通常都装饰的很漂亮。

所以说有时候我们可以从爱奥尼柱式的柱头形态来判断它装饰的好不好。

另外,中西方在选择的材料上也有所不同,虽然说中西方最早期的柱子都是用木构架的,但是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方人越来越认同石材坚固耐久的特性以及石作工艺技术的不断成熟导致他们抛弃木材开始大量使用砖石结构。

但是中国人不一样,中国古代很重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再加上木材加工速度快,效率高,导致中国人坚持使用木材作为柱子的主材。

柱子的做法也各有不同,柱子一般包括柱头、柱身和柱础三个组成要素,其中中国的柱头就是众所周知的斗栱(如图1所示)。

宋代的斗栱外形上一般都很庞大,实用功能较强,斗栱的各个部分都是根据严格的力学原理进行分布的,可谓是木构架建筑的精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前人高深莫测的智慧。

柱身部分大多为圆形,外观上看起来比较粗犷雄健,像一个男人一样,内柱部分却和外观上我们看到的不一样,一般都较为细长。

中外建筑的差异之我见-3100103474 张泽科

中外建筑的差异之我见-3100103474 张泽科

中外古代建筑差异之我见——从楼层和柱式探究中外古代建筑的差异仔细观察中外古代建筑,以庙宇为代表的中国古建筑和以柱式大厅为代表的外国古建筑(这里主要指西方古建筑)之间的差异颇大,其中楼层和柱式两个方面是众多差异中较为显著的。

从楼层讲,中国古建筑以多层为普遍布局,固有“楼阁”之称,形象的表现了中国古建筑层层上叠的形象。

在脍炙人口的古诗中就提到很多闻名中外的楼阁,如滕王阁、黄鹤楼。

究其原因,中国古代庙宇以木结构为主,较为轻盈,没有厚重的承重墙,而且因为木料比较容易运输和搬运,适宜多层的建造。

除了材料上的便捷,由于中国古建筑特殊的飞檐设计,多层设计可以更好的表现飞檐的凌空腾飞之势。

这个从许多帝王宫殿中可见一斑,比如说故宫三大殿之一的太和殿,尽管为突出了比较雄伟庄重的帝王之风,加大了大厅的跨度,希望外观上可以有横向的广阔感,所以并没有进行多层设计,但是依旧可以见到虚层的设计,即从外部看到飞檐是双层的,造成太和殿是双层的假象,如果换做西方古建筑,石头材料的笨重恐怕难以在如此大的跨度结构上再加上一层。

更加夸张的多层设计就是中国的塔楼,中国遗存至今保存尚好的古代塔楼数量众多,杭州的六和塔、北京的博雅塔等等,甚至有十几层的飞来神作,不同于西方古建筑中的塔,中国的塔楼大部分都属于楼阁式的,即可以登临眺望,而西方的塔楼限于石质材料的笨重和难以竖直搬运,采用层叠的方式进行建造,故一般都为实心,类似于雕塑,无法攀登。

所以中国古代的塔独有的空间分隔使得很多宗教活动可以在塔内进行,所以现在很多残留的寺庙遗址是有塔无庙。

从柱式讲,中国古建筑的柱式比较单一,多采用木柱,和木梁紧紧结合为一体,中国古建筑并不是靠梁柱本身的重力来维持稳定,而是靠梁柱的榫卯相接来提供弹性和韧性来支持建筑,故中国古建筑的柱子一般直径较细,不适合进行雕刻,加之为了提供足够的弹性也不适合在表面进行涂粉,所以色调比较单一,在宗教影响下普遍涂成红色,朴素大方,最多是在柱子底部辅以石质的底座。

浅析中西方古典柱式的比较

浅析中西方古典柱式的比较

浅析中西方古典柱式的比较摘要:无论是西方建筑还是中国建筑,柱式都是极具特征的构件。

柱式主要有柱头、柱身和柱础这三个基本要素。

对于中国古典柱式来说,人们最为熟悉的还是斗栱。

而对于西方古典柱式来说,它是西方古典建筑美学中具有核心意义的一份子,它代表着西方人的生活、需求、审美和寓意。

然而具体而言,中西方古典建筑的主要区别是来自材料的区别:西方古典建筑一直石头为主体;东方古典建筑主要是以木头做构架。

因此,中西方古典建筑艺术也由此具有了一定的差异。

本文主要探讨在中西方建筑文化背景的差异下所带来的柱式体系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柱式;中西方建筑艺术;建筑文化背景;柱式体系1、中国传统建筑的柱式中国传统建筑建设中主要使用的是木柱和石柱,其中应用最广泛当属木柱。

根据西方古典建筑中对柱式的解释,我们也引进了“柱式”这个概念来描述中国古典木构建筑体系。

中国古典建筑一直以宋式为依据,明清虽有发展 ,但未逾越宋式的轨范。

在宋式建筑的结构、力学中 ,柱子担负着最重要的“角色”。

室外的柱子 ,它总是立于正门前列最重要的部分 ,在室内也是空间最突出的部分 ,因而古代建筑工匠集中智慧精心设计——造型 ,装饰这个顶天立地的柱式。

把整个建筑中最美的形式全部集中到柱式上 ,使它成为建筑中最典型、最美的 ,甚至是“不可超越”的规范。

1.1、中国古典柱式的特征1.1.1、建筑材料在选材上,斗栱与柱身的材料主要还是木质材料,柱础则是以石质为主,它们是中国古典建筑营造工艺中的石作制度与大木作制度。

利用木质材料的优点是施工效率较高、速度较快,并且比较节省成本,石料的主要特点是坚固且耐久性长,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古典建筑文化的发展。

1.1.2、建筑构造在建筑构造方面,每个部分的组织构造没有很大的改变,大概维持了它层层出挑,“斗”、“枋”、“栱”与“昂”四种类型构件遵循结构力学原理相互影响作用,斗栱中各部件的比例特征,主要沿袭了宋代的制度。

1.1.3、建筑外观在建筑外观效果方面,宋代柱身断面一般是圆形,主要保持了树干的状态特征。

在大跨度空间营造上,中国古建筑和西方存在不小差距?

在大跨度空间营造上,中国古建筑和西方存在不小差距?

在大跨度空间营造上,中国古建筑和西方存在不小差距?即使用所谓“落后”的传统木结构来盖,我们也可以得到这样的空间。

(注:深灰色点代表柱子,浅灰色实线代表梁,浅灰色虚线代表屋檐线,红色虚线内代表无柱空间)这里木结构的跨度参考太和殿的7.5m,只要你愿意,在纵向方向其实是可以无限延伸的。

虽然西方的教堂也多半是这种逻辑,但我们用的可是木结构。

这是亚眠大教堂的平面,大家感受一下。

之所以能出大空间,是因为采用了石砌的十字拱这种手法,从而在增加了跨度的同时,也解放了承重墙。

题主给出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照片里也可以看出很明显的承重柱,只不过装饰的非常漂亮。

二者结构的受力形式其实是不同的,这个稍后再谈。

假如我们再限定条件呢?不能纵向过长,只能取正方形或圆形内的带顶无柱空间作使用面积。

这时候就是单纯挑战古代建筑的跨度极限了。

木结构由于其材料本身特性,如若不采用桁架等特殊形式,一般最多能跨到15m(参考《木结构设计规范》)。

这种情况下,古代的木结构在不做任何特殊形式(若用木桁架做屋面,理论上跨几十米都没问题,可惜我们当时没发展出来)的情况下,确实会被西方发展出的石拱、穹窿打败。

罗马万神庙的穹顶跨度达43.3m,可以说是19世纪以前跨度最大的建筑。

除此之外很多采用如十字拱、帆拱等技术的教堂同样跨度极大。

圣索菲亚的圆顶也跨了33m。

可是,要说用到石拱,我们也不是没有啊,虽然没做成带顶的房子。

赵州桥作为一座修建于7 世纪的石拱桥,单论拱的跨度有37m。

假设当时不计其他代价的话将该技术用于做大跨度空间,同样可以以得出非常大的纯净空间。

所以说,题主想要的大跨度无柱带顶空间,在中国古代用石拱其实是可以做出来的。

至于为什么我们没有去尝试?一来木结构和夯土墙用习惯了,自然不会那么费力的去拿石头盖房子,大家对于空间中有细柱子也挺习惯的;二来当时的社会也不需要那类空间,君不见西方的大跨度建筑基本都是教堂这种公共性宗教建筑,而我们对宗教这方面没那么大需求;三来,在聚集群体时,东方人其实更加喜欢庭院,而非穹顶。

学习心得——中西建筑

学习心得——中西建筑

学习心得——中西建筑论文题目:我看西国建筑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时间:2014年8月10日我看中西建筑著名的德国诗人歌德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世界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把建筑称为一门艺术。

绚丽缤纷的中国建筑是世界建筑艺术之海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缩影,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也是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沉淀。

中国古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

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中国古建筑在类别,结构,布局,装饰,陈设等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并且在中国各个地方,与其地方特色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

一、中国古建筑的类别中国古建筑因为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特点,它所形成的类别也是独有的。

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种:1、宫廷府邸建筑:如皇宫,衙署,殿堂,宅第等。

大唐芙蓉园的紫云楼算是一个最突出的代表了。

2、防御守卫建筑:如城墙,城楼,关隘,长城,烽火台等。

西安的古城墙是最突出的代表了。

3、纪念性和点缀性建筑:如钟楼、鼓楼、牌坊等。

4、陵墓建筑:如石坊、祭台、帝王的寝宫殿等。

在陕西省一共埋葬了63位皇帝,看陵墓类建筑几乎都可以看全了。

中国木构的两种原型讲座观后感

中国木构的两种原型讲座观后感

中国木构的两种原型讲座观后感(实用版2篇)目录(篇1)一、介绍1.简要介绍中国木构建筑的背景和历史。

2.强调中国木构建筑的重要性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二、中国木构建筑的两种原型1.梁柱式建筑原型:介绍其结构特点、历史演变和分布地区。

2.斗拱式建筑原型:阐述其结构、功能及其在古代建筑中的地位。

三、两种原型的比较1.梁柱式建筑和斗拱式建筑在结构上的差异。

2.两种原型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和发展。

正文(篇1)中国木构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典型代表就是梁柱式建筑和斗拱式建筑,这两种建筑原型在中国木构建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梁柱式建筑是中国木构建筑中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其结构特点是以梁柱交接处的柱头为支点,通过连续的斗拱和屋顶重量传递,将屋檐重量传递到柱头上,再传递到地基上。

梁柱式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如宫殿、庙宇、民居等。

其结构简单,稳定,易于维护,是现代建筑中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

斗拱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性形式之一,其结构特点是以斗拱为支点,将屋檐重量传递到柱头上,再传递到地基上。

斗拱式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如宫殿、寺庙、桥梁等。

其结构复杂,精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目录(篇2)一、中国木构的两种原型简介1.悬索桥的结构和特点2.风雨桥的结构和特点二、两种原型的比较1.悬索桥和风雨桥的比较2.两种原型各自的优缺点三、中国木构建筑的发展1.中国木构建筑的历史背景2.现代木构建筑的发展趋势正文(篇2)一、中国木构的两种原型简介1.悬索桥的结构和特点悬索桥是一种由主索悬挂的桥梁结构,主要承重结构是主索。

其特点是跨度大、重量轻、造型美观,广泛应用于城市桥梁建设中。

悬索桥的施工周期较长,需要使用大量的钢材和木材,因此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已经逐渐被其他结构形式所取代。

2.风雨桥的结构和特点风雨桥是一种可以抵御风雨侵袭的桥梁结构,主要承重结构是桥墩。

中西传统柱式中的文化差异

中西传统柱式中的文化差异

文化从古至今 , 为线性 的发展 , 即使有外来文化入侵 , 也绝 不 会动摇 主流文化的地位 , 往往是在相互影 响中并行发展 。 因此 虽中国古 代的柱式先后经历 了唐代的体态 舒展, 结构 的壮 硕
结实, 宋代的 比例优雅 , 细节精 美…即使到 了明清, 木构 始终 保 持着 自己的机能。 木结构的稳定也说明了中国社会的稳定性 , 中国古代社会 的几千年 的结构形态 的不变性 ,就在于它在动 态中崩溃到修复的周期不变性 , 即所谓的改朝换代 。 在这种社 会结构中, 建筑不但反映出这种社会 的动态特征 , 而且也参与 在这种过程 。中国历史上许多木构柱式被毁于一旦 , 但是 , 今 无论在东西方 , 最初柱都是用木构架的 , 只是西方发展到 天 的北京故宫 , 仍 旧能够完整地保 留着古代柱式 的结构。 后来才大量使用砖石结构 。柱刚开始产生时都是作为承重构 2 . 物理的和谐与心理的和谐 件起 重要 支撑作用 的,柱的装饰功能是社 会逐渐 发展的过程 西方的柱式从思想方法上说应是形式 到形式 ,追求物理 而 中国的柱式则是意识 到形式 的过程 , 追求心理 的和 中, 因技术 、 材料 、 工艺的不断进步而产生的 。在 中国, 斗拱 、 的和谐 ; 梁 、柱最终发展成 为集结构与装饰于一体的构件, 而在西方, 谐 。西方柱式将建筑量化 , 体现一种数 的和谐 , 即一种物理 的 自罗马人开始 大量 运用拱券结构后,柱在室内的功能就发生 和谐 。④ 一直被认为柱式典范的两种古希腊柱式 : 巴提农神殿 了巨变, 装饰 的功能 占据 了主导地位。 上 的陶立克柱式和伊瑞克先神殿上的爱奥尼柱式 ,严格按照 中国传统柱式 由斗拱 、 檐柱 和柱础构成。 在中国古代建筑 人 的比例建造 , 如果柱子 的高 比作人 的高 , 那么柱子 的横 断面 结构体系中, 斗拱最为引人瞩 目, 它作为联结柱 、 梁、 等 的一种 的直径正好等于人 的脚长。 虽然它们的美也来 自象征, 但这种 独特的托架 , 既是重要 的建筑符 号, 也是结构的关键 。斗拱的 象征从思想方法上说纯属是形式到形式 ,是从模 拟来理解 和 理念在夏 、 商、 周 已经出现, 但 尚未有出挑 的做法 ; 斗拱起源于 审视 的西方古代思想方法。 在 中国, 传统建筑审美文化上无论 汉, 主要是体现在柱身直接悬挑而 出。隋唐是斗拱在结构上发 是人与人 、 人与社会还是人与 自然的关 系 , 都追求一种心理的 展的重要时期 , 是物质与精神相结合得最得体的阶段 。 宋代经 和谐 。 这源于儒家天人合一 的思想 , 这种思想追求人与 自然的 济繁荣, 斗拱发展 到形制丰富和结构严谨的阶段 。 从宋代开始, 和谐相处 。反映到柱式上那就是不追求单体造型的丰富多彩 斗拱由唐代雄大 、 硕壮 、 疏朗 、 豪放的风格逐步 向明清的纤小 、 和向高空 的无限延伸 ,而是更注重建筑 的意境 的营造和其内 细柔 的方 向发展, 到了清代, 人们注重 的是它 的装饰性, 其 间铺 在寓意。如斗棋中的斗就是北斗的象形物 , 从 棋的造 型来看 , 作增多, 形象越来越复杂 。 由此可 以看 出斗拱是 中国建筑数千 两端对称弯 曲向上翘起 , 棋的一端形状极像农 夫耕 田的犁, 这 年沿革中认识 时代特征时最显著 的指时针① 。 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分不开 , 还具有吉祥的内涵 。 从斗棋 的结 西方柱式 , 侧重在高 、 宽、 厚的关系中寻找美 。 埃及石工艺 构来看 , 它的众多方木条方木块组合 , 榫 卯精而有致的穿套 , 最具特色的元素就是传承了 比较原始 的石制建筑特点 ,其 中 刚柔相 推,均匀的承接上方屋顶重力 又应接 四面八方可能发 这个缓冲效应也就是《 周易》 中表 明的 : “ 其动也 的座盘饰模子和凹线脚飞檐被广泛复制 。大型石制建筑无可 生 的冲击力 , 其静也翕” 的活力。 置疑源于埃及 , 并经利凡特地 区传到世界其他地 区。 古希腊人 直 , 崇 尚“ 数” 的原则 , 以塑造人体美为根本的美学思想 , 他们认为 3 . 神秘的宗教色彩与调和的现 实主义 精确 “ 比例” 比感官可靠得多 。他们 的 种柱式是在崇 尚人体 在古希腊社会里 , 有一种超越 了善恶 的形而上的决定论 , 美 的观念 中诞生 , 是古希腊精神产生了古希腊柱式 。 古罗马人 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西方人对那些现实之外的神灵极其 的 在继承古希腊 种柱式 的基础上 ,加上罗马原有 的塔斯干柱 虔诚 , 这种对宗教的虔诚也一直保留至今 , 西方 对宗教建 筑极 式, 同时增加了爱奥尼和科林斯混合而成的混合柱式 , 合称为 为重视 ,在古建筑 中宗教建筑往往代表着时代建筑的最 高水 几乎可 以这样认 为, 一部西方古建筑史就是 由一座教 堂和 古 罗马五柱式。 作为西方建筑构 图的“ 基本词汇” 的柱式 , 因把 平 , 所以, 西方 的柱式是大体量 的 , 压倒人 心灵 人体的和谐 比例融人其 中而具有 了人性的魅力 ,使得西方建 神庙 构成的历史 , 石头质地坚硬 , 这也应和 了西方宗教崇 筑 的单体造 型的美感发挥 到极 致 。上海作家赵 鑫珊教授说 : 的。在选取材料方面 , “ 欧洲各大城市不能没有古希腊柱式 。拿掉这 3种柱式 , 欧洲 拜 的审美心理和宗教建筑的纪念性功能 。 另外 , 虽然西方的柱 城市顿时会减少五分之一的魅力 ” 。② 式严格按照人的 比例建造 , 但他们也认 为那是献给神的。 雅典 中西柱式艺术的不 同, 从根本 上应理解为 中西文化传统 卫城的总负责人雕塑家费地说 “ 再 没有 比人类形体更完善的 的不同 , 下文从 四个方 面加 以比较。 了, 因此我们把认何形体赋予我们 的神灵。 ” ⑤ 中国历史上任何 时候都 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于一切的时代 。中国人信教也信神, 1 . 西方的自我否定思想与中国的自 我肯定的思想 古代西方 国家 , 经常被外来 民族所 毁灭 , 因此西方文化的 但又总是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崇拜 , 去尊重 。人命运都 发展是一种断点式 的发展 ,是以新陈代谢和变革为本质的社 掌握在 自己的手 中,安分守 己则平平安安 ,犯错误 者必受惩 会进化思想 , 并贯穿在西方 的文化发展史 中。③ 埃及人喜用仿 罚 , 人们都很现实 , 不会过分的信仰神灵 , 不会 为了宗教而狂 不会发生圣战 , 安安稳稳 的过 日子 , 不断的缓解超越 的欲 植物形式 的柱子 , 古希腊人崇 尚“ 数” 的原则 , 古罗马 显示帝 国 热 , 与现实相协调。中国重视世俗的皇权 , 宫殿建筑往往代表 奴隶制 的浑厚雄壮…我们可以看到 ,两方柱式不安分地处在 望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中国斗拱与西方柱式对比引发的思考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斗拱和西方柱式发展各个阶段的阐述以及对两者之间的对比分析,阐释了结构、功能、材料和形式美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形式美建立在一定功能、结构和材料的基础之上,并随三者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演变。

关键词:结构; 功能; 材料; 形式美
content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chinese dougong and western column of each stage of development for both this and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analysis, and explain the structure, function, materials and formal beauty supplement each other betwe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l beauty-based on some function, structure and material foundation,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changes and evolution.
keywords: structure; function; materials; formal beauty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凡是有人的地方都有建筑,从远古简陋的草棚到今日的高楼林立,建筑伴随人类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由于物产,气候,地理,交通等等的差异,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有自己的特点。

由于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等等的差异,每个时代的建筑有自己的特点。

各地的文化有交流,各地的文化有传承,更何况人们的创造力无穷无尽,世
界的建筑因此千变万化。

在东方的中国,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源流长,就是在古罗马,古埃及以及古巴比伦等文明业已相继消亡的今天,华夏文明依然生机勃勃。

古老灿烂的文明不仅孕育了无数优秀的仁人志士,同时也塑造了伟大而极具艺术魅力的中国古代建筑。

在历史上,随着建筑文化的输出和交流,中国建筑形制传到了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成为“中国古典建筑体系”超越国界的一个外部特征,可以说中国古典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建筑在经历了苦苦的挣扎后,日益淡出当今建筑舞台,而西方古建艺术形式在历经了多次复兴以后,在现代建筑的玻璃,钢筋混凝土丛林中仍能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出人头地”占尽风骚。

有道是“存在的便是合理的”。

无论西方古典建筑制式的存在合理与否,姑且不予分析,本人仅过对中国斗拱和西方柱式这两个最能代表中西方建筑形式的构件的对比,来浅谈一些自己关于功能、结构、材料和形式美方面的看法:-、关于斗拱
华夏先祖在和自然经历了无数的拼争后,终于寻找到了一种合乎自己实际的构架形式——木构架,这也就奠定了中国古建筑的最基本的结构形式,但在使用中发现在柱和梁的交接处,剪力对于由木材构成的梁柱来说实在难以承受,于是在实践中,在横梁和立柱的交接处施横材方木相互垒叠,前后伸出做宋“斗拱”,用于屋檐下向外挑出,承接外部屋檐,在室内向两端挑出,有缩短梁枋跨度,
分散梁枋连接处剪力的作用;同时,方形升斗组成的颇有弹性的结构层,就像一层层大的弹簧垫层组成可以吸收纵横震波的空间网架结构,有利于建筑抗震。

斗拱最早出现的很早,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期的铜器上就有斗拱的形象。

从汉代的石阙、崖墓和墓葬中的画像石中所表现的建筑上,我们见到早期斗拱的式样。

后经魏、齐发展,及唐代已经成熟,具体实例见唐代佛光寺大殿,其形制已标准化。

后经元及宋将其形制以官方文书形式加以规定,到明清时期又有了进一步具体的发展和演变。

二、斗拱的演变
1.斗拱用材的变化:(折合以《营造法式》规格)
唐代辽,宋,金元明,清
二等材、二等材,三等材
四等材五等材,六等材
七等材,八等材六等材,七等材
八等材,等外材
2.斗拱与柱高的比例:
辽以前的古建,其斗拱甚为高大,及柱高之一半,实例如独乐寺观音阁
至宋初,比例少有减缩,实例为晋祠大殿;及宋之末,斗拱之高仅及柱高七分之三,实例为处祖庵
由南宋至金,斗拱比例进一步缩小
3.斗拱部分构件的变化:
下昂:明清以后变为装饰构件
华头子:明清以后不见
替木:明清以后不见
补间铺作:明清以后变为装饰物,数目变多
以上列表及分析表明斗拱用材不断下降,其中以元代下降幅度最大,其用材截面积只相当于宋代的40-50%,铺作在整个构架中的高度比例也只及宋代的30-50%,这是由于木构架结构的逐步优化,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同时明代后,宫殿,庙宇建筑的墙用砖砌筑,屋顶出檐可以减小,同时充分利用梁头向外挑出的作用来承托屋檐重量,挑檐檩直接搁在梁头上,所以斗拱作用减小,其形制也随之改变,原来作为斜梁的昂,也成为纯装饰构件。

但是由于宫殿,庙宇要求豪华,富丽的外观,因此失去了原来意义的斗拱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变的更加繁密,甚至某些方面还成了木构架上的累赘物。

三、关于西方柱式
柱式,就是石质梁柱结构体系各部件的样式和它们之间组合搭接方式的完整规范。

柱式是除中世纪之外,欧洲主流建筑艺术造型的基本元素。

世界上还没有另外一种如此简单而又完整的元素,能以如此直截了当的方式几乎无所不包地决定着建筑的面貌。

柱式起源于木结构,经过长期演变完成了向石结构的过度。

石结构更坚固耐久,意大利有些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庙宇建筑还基本完整地保存到现在。

同时它也能做得很高大,古希腊时代就有10
米以上的甚至达到12米的柱子,古罗马时代,有的柱子高度达到将近20米。

梁的跨度也相应增大不少。

这些都是木结构达不到的,因此,柱式的适应性便大大强于木结构体系,并且有了更丰富多样的表达力。

古罗马之后,券拱结构的造型能力非常强,又吸纳了柱式作为它的造型元素,从而加强了柱式的生命力。

而且,从古希腊多立克和爱奥尼两种柱式,到古罗马发展成为五种柱式,各自有鲜明的风格和个性,从粗旷雄伟到盛装的华丽,适用于不同性质的建筑或同一建筑的不同位置。

这样,柱式的艺术表现力又大大增强了,而且系列化了。

作为:凝固的音乐“,在一个建筑群里,不但可以有一个乐器的独奏,还可以有多种乐器的交响。

欧洲中世纪,神权统治之下,古典文化消亡了一千多年之久,真正意义上的柱式几乎不见了。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重新萌芽,人们在废墟里认识了古典柱式,把它当作弘扬人文精神的武器之一,柱式再度成为规范建筑艺术的基本手段,又使用了五百来年。

到20世纪之处,建筑发生了一场大革命,柱式才退出了统治地位,但仍然没有消失,甚至有时侯还要“回潮”。

四、西方柱式和中式斗拱的比较
1、柱式和斗拱在结构形式上的比较:
西方柱式和斗拱都是各自建筑形式中极具代表性的构件,但双方都首先是以结构构件形式出现在各自的建筑体系中,换句话说,就是二者首先是在各自的建筑体系中起结构作用,而后才随着技术和人们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将二者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处理,并使双
方在形式美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的成熟起来,成为双方各自建筑形式的代表性甚至是决定性的构件。

但双方在各自的结构体系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如上所述,斗拱在建筑中起的作用是为了减小梁柱交接出的剪力、同时完成屋顶向外的悬挑;西方柱式则是在其建筑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直接承托梁及梁传导下来的荷载。

由此可见:在两套建筑体系中,斗拱只是整个结构体系的辅助构件,主要的结构部分由木构架——木质梁、柱、檩、枋等完成;而西方柱式则是在其梁柱体系直接作为最主要的结构构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