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斗拱与西方柱式对比引发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中国斗拱与西方柱式对比引发的思考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斗拱和西方柱式发展各个阶段的阐述以及对两者之间的对比分析,阐释了结构、功能、材料和形式美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形式美建立在一定功能、结构和材料的基础之上,并随三者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演变。

关键词:结构; 功能; 材料; 形式美

content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chinese dougong and western column of each stage of development for both this and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analysis, and explain the structure, function, materials and formal beauty supplement each other betwe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l beauty-based on some function, structure and material foundation,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changes and evolution.

keywords: structure; function; materials; formal beauty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凡是有人的地方都有建筑,从远古简陋的草棚到今日的高楼林立,建筑伴随人类度过了漫长的岁月。由于物产,气候,地理,交通等等的差异,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有自己的特点。由于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等等的差异,每个时代的建筑有自己的特点。各地的文化有交流,各地的文化有传承,更何况人们的创造力无穷无尽,世

界的建筑因此千变万化。

在东方的中国,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源流长,就是在古罗马,古埃及以及古巴比伦等文明业已相继消亡的今天,华夏文明依然生机勃勃。古老灿烂的文明不仅孕育了无数优秀的仁人志士,同时也塑造了伟大而极具艺术魅力的中国古代建筑。在历史上,随着建筑文化的输出和交流,中国建筑形制传到了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成为“中国古典建筑体系”超越国界的一个外部特征,可以说中国古典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建筑在经历了苦苦的挣扎后,日益淡出当今建筑舞台,而西方古建艺术形式在历经了多次复兴以后,在现代建筑的玻璃,钢筋混凝土丛林中仍能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出人头地”占尽风骚。有道是“存在的便是合理的”。无论西方古典建筑制式的存在合理与否,姑且不予分析,本人仅过对中国斗拱和西方柱式这两个最能代表中西方建筑形式的构件的对比,来浅谈一些自己关于功能、结构、材料和形式美方面的看法:-、关于斗拱

华夏先祖在和自然经历了无数的拼争后,终于寻找到了一种合乎自己实际的构架形式——木构架,这也就奠定了中国古建筑的最基本的结构形式,但在使用中发现在柱和梁的交接处,剪力对于由木材构成的梁柱来说实在难以承受,于是在实践中,在横梁和立柱的交接处施横材方木相互垒叠,前后伸出做宋“斗拱”,用于屋檐下向外挑出,承接外部屋檐,在室内向两端挑出,有缩短梁枋跨度,

分散梁枋连接处剪力的作用;同时,方形升斗组成的颇有弹性的结构层,就像一层层大的弹簧垫层组成可以吸收纵横震波的空间网架结构,有利于建筑抗震。

斗拱最早出现的很早,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期的铜器上就有斗拱的形象。从汉代的石阙、崖墓和墓葬中的画像石中所表现的建筑上,我们见到早期斗拱的式样。后经魏、齐发展,及唐代已经成熟,具体实例见唐代佛光寺大殿,其形制已标准化。后经元及宋将其形制以官方文书形式加以规定,到明清时期又有了进一步具体的发展和演变。

二、斗拱的演变

1.斗拱用材的变化:(折合以《营造法式》规格)

唐代辽,宋,金元明,清

二等材、二等材,三等材

四等材五等材,六等材

七等材,八等材六等材,七等材

八等材,等外材

2.斗拱与柱高的比例:

辽以前的古建,其斗拱甚为高大,及柱高之一半,实例如独乐寺观音阁

至宋初,比例少有减缩,实例为晋祠大殿;及宋之末,斗拱之高仅及柱高七分之三,实例为处祖庵

由南宋至金,斗拱比例进一步缩小

3.斗拱部分构件的变化:

下昂:明清以后变为装饰构件

华头子:明清以后不见

替木:明清以后不见

补间铺作:明清以后变为装饰物,数目变多

以上列表及分析表明斗拱用材不断下降,其中以元代下降幅度最大,其用材截面积只相当于宋代的40-50%,铺作在整个构架中的高度比例也只及宋代的30-50%,这是由于木构架结构的逐步优化,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同时明代后,宫殿,庙宇建筑的墙用砖砌筑,屋顶出檐可以减小,同时充分利用梁头向外挑出的作用来承托屋檐重量,挑檐檩直接搁在梁头上,所以斗拱作用减小,其形制也随之改变,原来作为斜梁的昂,也成为纯装饰构件。但是由于宫殿,庙宇要求豪华,富丽的外观,因此失去了原来意义的斗拱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变的更加繁密,甚至某些方面还成了木构架上的累赘物。

三、关于西方柱式

柱式,就是石质梁柱结构体系各部件的样式和它们之间组合搭接方式的完整规范。柱式是除中世纪之外,欧洲主流建筑艺术造型的基本元素。世界上还没有另外一种如此简单而又完整的元素,能以如此直截了当的方式几乎无所不包地决定着建筑的面貌。

柱式起源于木结构,经过长期演变完成了向石结构的过度。石结构更坚固耐久,意大利有些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庙宇建筑还基本完整地保存到现在。同时它也能做得很高大,古希腊时代就有10

米以上的甚至达到12米的柱子,古罗马时代,有的柱子高度达到将近20米。梁的跨度也相应增大不少。这些都是木结构达不到的,因此,柱式的适应性便大大强于木结构体系,并且有了更丰富多样的表达力。古罗马之后,券拱结构的造型能力非常强,又吸纳了柱式作为它的造型元素,从而加强了柱式的生命力。而且,从古希腊多立克和爱奥尼两种柱式,到古罗马发展成为五种柱式,各自有鲜明的风格和个性,从粗旷雄伟到盛装的华丽,适用于不同性质的建筑或同一建筑的不同位置。这样,柱式的艺术表现力又大大增强了,而且系列化了。作为:凝固的音乐“,在一个建筑群里,不但可以有一个乐器的独奏,还可以有多种乐器的交响。欧洲中世纪,神权统治之下,古典文化消亡了一千多年之久,真正意义上的柱式几乎不见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重新萌芽,人们在废墟里认识了古典柱式,把它当作弘扬人文精神的武器之一,柱式再度成为规范建筑艺术的基本手段,又使用了五百来年。到20世纪之处,建筑发生了一场大革命,柱式才退出了统治地位,但仍然没有消失,甚至有时侯还要“回潮”。

四、西方柱式和中式斗拱的比较

1、柱式和斗拱在结构形式上的比较:

西方柱式和斗拱都是各自建筑形式中极具代表性的构件,但双方都首先是以结构构件形式出现在各自的建筑体系中,换句话说,就是二者首先是在各自的建筑体系中起结构作用,而后才随着技术和人们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将二者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处理,并使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