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企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劣势
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
五:讨论我国如何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试结合实例分析如何将比较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1、劳动力优势2、市场优势3、国际竞争力优势4、行业的优势5、制造业的优势6、本土化优势当前影响中国企业比较优势发挥的制约因素1、驾驭国际市场的经验还很欠缺2、支撑企业发挥比较优势的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3、适应国际竞争的人才十分短缺4、体制性障碍及市场经营秩序混乱不利于企业国际比较优势的发挥5、应对国外贸易保护和区域集团化的能力不足充分发挥我国企业比较优势的对策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实施的以扩大内需为主的经济政策收到了积极效果,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在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中可以获取比较收益,国内市场的潜力也吸引了海外投资者的亲睐,从而发挥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随着加入WTO,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这为企业发挥原有国际比较优势、创造新优势提供了机遇,也为克服阻碍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些不利因素创造了条件。
当前,企业应当根据加入WTO的新形势,调整发展战略,采取有利措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并着力于发挥比较优势。
1、树立全球化的市场观念,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及资源配置方式或范围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国内外市场的融合,迫使企业在全球竞争的环境下去寻找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同时,企业的制度体系和运营模式也将向发达国家企业靠拢,并遵循国际通行的惯例或规则。
我国企业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全球化的市场观念,学会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发展自己,并寻求和发挥比较优势。
为此,需要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的能力,尤其是要借入世之机,尽快掌握国际通行的惯例和规则。
2、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企业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目前支撑着我国对外产品出口和换取外汇。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一直占据全球制造业市场的重要地位。
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崛起使得它既有比较优势,也存在竞争劣势。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
一、比较优势1. 廉价劳动力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这使得中国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商品,并在全球市场上保持竞争力。
2. 建立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中国制造业建立了庞大而复杂的供应链体系,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配送都得到了有效管理。
这种供应链体系确保了高效率的生产和交付,使中国制造业能够及时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
3. 大规模生产中国制造业通常以大规模生产为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大量产品。
这种规模经济使得中国企业能够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从而在全球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
4. 技术创新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技术进步。
从低端产品到高科技产业,中国的技术实力不断提升。
技术创新使得中国制造业能够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
二、竞争劣势1. 环境污染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大量的工业废气、废水和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2. 人口老龄化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力的供给将受到限制。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劳动力成本可能会上升,对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构成挑战。
3. 缺乏自主品牌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还缺乏自主品牌的影响力。
虽然中国企业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但缺乏知名品牌限制了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4. 技术水平不足尽管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整体技术水平仍然相对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在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方面存在差距,这使得它在某些领域面临竞争劣势。
总结: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如廉价劳动力、供应链体系、大规模生产和技术创新。
然而,它也面临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缺乏自主品牌和技术水平不足等竞争劣势。
中印两国制药业优劣势分析
中印两国制药业优劣势分析近年来,我们不断地听到关于印度药品冲击我国制药企业的报道。
业内不少人士惊呼:印度制药业已成为我国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笔者最近收集了印度制药工业的有关资料,并对中印两国制药业进行比较,期望从对比中找准我国制药工业的定位,更重要的是从对比中借鉴制药工业发展的有益经验,进一步促进我国制药工业的健康发展。
旗鼓相当亦敌亦友制药工业是一国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世界各国经验都证明,制药工业的发展既离不开一国整体经济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射一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水平。
中国与印度同处亚洲大陆,人口都超过10亿(中国12.78亿,印度10.26亿),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印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黄河文明与印度文明,在近代也都曾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在现代两国都超过了50多年独立自主的奋斗历程(印度1947年独立,中国1949年解放),也都先后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中国从1979年开始,印度从1991年开始)。
近年来,中印两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瞩目的亮点,被称为“驶入亚太经济快车道”。
印度自1991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增长率达6%。
2000-2001财政年度,印度全国GDP总量为 4598亿美元,人均GDP约450美元。
中国自1979年以来,GDP年增长率达到9.5%,2001年GDP达到11600 亿美元,人均GDP约906美元。
2000年印度人均药品消费3美元,中国为82元人民币,接近10美元。
另外,中印两国均拥有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和大量具有管理才能和技术专长的高素质人才。
从人口、经济发展历程等方面看,中印两国国情十分相似,这些为两国制药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使两国制药工业趋同,竞争更激烈。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印两国的制药工业在制造能力上都已进入世界大国行列,尤其是大宗抗生素的生产,两国基本能左右国际市场行情。
但两国的药品研发能力均较弱,均是世界上非专利药物的主要生产者,其药品的生产技术质量在第三世界国家名列前茅。
从比较优势理论看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从比较优势理论看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1871年,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这一理论有效地解决了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与贸易现实相悖的困境。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尽管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它可以选择两种产品中劣势相对较小的那种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同样能够获得贸易利益。
从而贸易的可能性和范围得以大大拓展。
根据李嘉图的观点,虽然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但两者的不利程度肯定是不同的,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绝对劣势要小一些,即具有比较优势。
如果一国利用这种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将其产品进行国际交换,贸易双方同样能从这种交换中获得利益,这就是所谓的比较优势原理。
但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是建立在一系列非常严格的假说基础之上的。
在李嘉图的模型中,劳动力是唯一的投入要素,并且在一国国内,所有劳动力都是同质的,及所有劳动都有相同的生产率。
然而,事实上,劳动力既不是唯一的投入要素,也不具有同质性,劳动力在培训,生产率和工资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诚然,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可以看出:劳动力是唯一的投入要素。
那么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即利用劳动力优势即低成本优势,出口低成本的产品从而在国际市场中占取巨大的份额,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意味着只要打出中国制造的名号即代表着廉价,高性价比。
中国自古以来号称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众所周知,这种资源丰富的优势的确让新中国从一贫如洗转变为迅速崛起的大国,靠的正是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低成本竞争优势。
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美国名列第一。
美国的家庭离不开中国制造,正是因为其产品的廉价优势。
而今,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逐渐减弱。
当前中国新竞争优势上升的速率远慢于旧竞争优势下降的速率。
中国在劳动力、土地、环境、人民币都很便宜时期形成的代工和低端竞争优势将在5-10年内被新竞争对手所替代。
可见,“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本身也到了该“转型升级”的时刻。
论比较优势对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影响
论比较优势对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影响论比较优势对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影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其制造业的空间分布一直备受关注。
在全球化与区域化的背景下,比较优势成为了制造业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比较优势对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并分析其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比较优势的概念和作用比较优势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在某个产品或产业方面的相对优势。
比较优势的存在使得国家或地区在全球经济中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经济增长。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不同,导致制造业分工更加国际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制造业的空间分布不均衡。
二、比较优势对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影响1. 区域分工的加深和转变比较优势的存在推动了不同地区的分工趋向特化和专业化。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交通便利、信息通畅等优势,成为了高附加值制造业的集聚地。
比如,广东、浙江等地在电子、纺织服装等行业取得了明显的比较优势。
而中西部地区由于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更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此外,中国西部地区的能源和原材料产业也逐渐成为了比较优势所在。
2.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比较优势对制造业空间分布还带来了城市化的加速。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使得城市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变得更加重要。
一方面,由于比较优势的存在,制造业向适应其特长的地区集聚,从而带动了城市的发展。
另一方面,制造业的现代化和自动化要求更多的技术和人力支撑,这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大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更高的人口密度,形成了大规模的劳动力市场和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和投资。
三、比较优势带来的挑战和机遇1. 经济差距的加大比较优势的存在加大了中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较弱。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也表现在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上。
长期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整体发展的一个瓶颈。
中国如何发挥比较优势
二、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尽管在技术、管理上还有一定差距,但在很多方面,我们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力优势在劳动力成本方面我国企业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我国企业的成本有较强的优势,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成本会进一步降低,这种趋势将使我国在纺织、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更大的国际比较优势。
2、市场优势中国有13亿人口,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
中国国内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中国企业具有熟悉中国国情,了解国内市场的消费心理,加上中国产品在自己本土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使中国企业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和竞争力。
在国外市场中国产品同样有相当的优势。
从国外市场的需求档次来看,高档次商品有市场,而中低档商品的市场更广。
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高档电视、高级音响、数码相机等高档商品的需求市场很小,中低档商品比较受欢迎。
即使最发达的美国,大量财富也只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普通人的产品也以物美价廉为主,从清晨的闹钟、磅秤、吹风器,到夜晚的桌灯、睡衣、拖鞋,几乎离不开中国货。
即使像家电这样的产品,美国人也并不都要价格昂贵的高档货。
中国家电协会组团对美国家电市场进行调研,普遍感觉家电产品在美国家庭中不是消费的热点和重点,也不是显示家庭富有的标志。
普通美国人对白色家电的消费观是实用、方便、便宜,而这恰恰是中国产品的特点。
另外,在中亚、南亚和非洲等国家,由于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业运输的货物分散,运输量小,运距短,并且通路状况很差,非常欢迎中国的价格低廉、经济实用的产品。
因此,中国产品在国外的市场中也有很大的优势。
3、国际竞争力优势一些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特别是在我国开放较早的一些竞争性行业及企业,他们在长期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已经积累了相当的技术、人才和资本优势,一些企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较强的研发能力,掌握相关产品的关键制造技术,品牌已有相当的知名度。
中国制造的未来优势
试论中国制造的未来优势摘要:中国由于廉价的劳动力在“世界加工工厂”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第二大贸易出口国来说,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一定成绩,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隐藏的深层次问题也日渐凸显,中国制造业的产品附加值较低,单纯依靠劳动力获取利润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是没有优势的。
进行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必由之路。
中国制造业只有以品牌求生存、以技术求发展才能真正成为制造强国。
关键词:中国制造发展现状产业结构一、中国制造的发展现状分析众所周知,中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
中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比例,但是面临不断调整的国际格局来说,中国制造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众多制造的品牌意识不强、产品附加值较低、复合型人才紧缺,这些因素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一)中国制造的品牌意识淡薄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中国借助廉价的劳动力成为世界加工工厂,是众多一线品牌的生产基地,而在整个过程中只能获得较少的加工费,大部分利润被国外企业赚取。
中国制造业缺少品牌意识,自主品牌的国际竞争力不强,这都影响了中国制造业的经济利润。
中国对于自主研发的经费投入力度不够,缺少品牌培养的动力,这制约了中国制造业品牌发展。
(二)中国制造的产品附加值交低中国制造在整个制造业的产业链上处于中下游,产品的附加值很低。
与国外企业相比,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因此中国通常在产业链中扮演产品制造和组装的角色,没有核心技术做支撑,这与我国倡导的科技兴国的理念是不相符合的。
要想取得绝对优势,中国制造业就要进行模式转变,摆脱初级加工的初级发展状态,朝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状态转变。
(三)中国制造缺乏综合性的高科技人才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人员结构构成中大部分是中高级技术人才,而我国的企业人员结构构成中多数是初级技术人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不足5%,这严重影响了中国制造业的长远发展。
综合型的高科技技术人才的缺乏限制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很难实现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中国制造企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劣势
中国制造企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劣势摘要:在分析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时,通常认为我们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本文认为,这种优势只是比较优势,并不必然转化成竞争优势,而且这一优势随着大量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竞争战略已逐渐销蚀。
中国企业要赢得竞争优势,必须重视人力资本的价值,培养自己在研发与创新、营销、品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化能力。
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下,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可能向所有存在禀赋资源比较优势的市场或产业领域渗透。
中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往往体现在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领域,因为中国制造业是最能利用和体现我国具有比较优势要素的产业,也是最具创新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然而,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已向纵深发展。
当大量的拥有研发、营销技术和品牌优势的著名跨国公司将制造业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以利用中国市场的比较优势要素的时候,中国的制造业似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国制造业如何守住最后一块拥有比较优势的阵地,这不仅关系到能否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更重要的在于能否首先立足于国内市场,因为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
一、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在分析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时,通常认为中国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低成本的优势,而这一优势又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低成本。
根据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公布的 2001—2002年中国国际竞争力综合排名,中国综合竞争力排名第31位。
从评价的八大要素指标中的“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这二项具体指标来看,我国劳动力成本从2000年的第12位上升到2001年的第10位,比其它指标高出20多位,凸显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且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还低于东南亚国家。
199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对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的工资报酬做的测算结果同样证明以上结论。
如下表。
中国20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但劳动力成本并没有相应的大幅度上升。
中国制造2025 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F O C U S l 本刊特稿
几项 问题 的. 1 = 业4 . 0 ,可 以说 对 中国
发展 中 的重要 作 用 ,其 中的第 六项 变 。随之 而生 的新 商业模 式 主要 有
制 造 业 发 展是 雪 中送 炭 。2 0 1 5年 5 扶 持政 策 和保 障 是 “ 完善 中小 微企 两个 重点 : 定 制生产 与后市场 服 务。 月 ,被称 为 中 国版 工 业 4 . 0战 略 的 业 政 策 ” ,从专 项 资金 、发 展 基金 、 1 .消费者定制生产成为 “ 常态”
造业 整体效率 和水平 。
位 的扶 持 。其主 要 用意 就 是 ,采 取 原 材料 在 工 厂进 行生 产加 工 ,经 检
新一轮 工业革命到来之际 ,企业 或许 不会再像以往 那样 一步一步沿袭 先进 企业转型升级 的进化路线 ,而将会借助这一历 史性 机遇 ,实现跨 越式 发展 ,甚至 赶超。
文/ 王 喜 文
关键词 :中国制造 2 0 2 5 工业 4 . O 定制 生产
后市场服 务 商业模 式转型 智能工 厂
当前 ,世界 各 国都在 关注 一个 解 决 方 案。如 果能 将具 备 德 国T 业
词—— “ 工业 4 . 0 ” 。工 业 4 . 0被 认 4 . 0技 术 的智 能 _ T 厂卖 给 它 们 ,工
“ 世界工厂”的未来
未 来人 口老龄 化 问题最 突 旨在通 过 网 厂 启用 后 的维修 保 养服 务 、设 备与 将 是 中国 根 据 英 国 《 经济学家 》 络互 通 信息 ,通 过计 算机 、人 工智 系统 的升 级等 等 ,都会 给德 国企 业
杂志 发表 的 “ 2 0 5 0年世 界 预测 ”中
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基于要素禀赋的分析
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基于要素禀赋的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升级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及其演变,以及如何通过要素禀赋的调整和优化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要素禀赋的分析框架,旨在全面、深入地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既注重理论阐述,也重视实证分析。
在数据来源上,本文广泛搜集了国内外权威数据库、行业报告和专家访谈资料,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论文结构上,本文首先对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进行了系统梳理,然后从要素禀赋的角度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要素禀赋的分析框架,将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为深入研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既注重理论深度,也关注实践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升级问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也期待能够引发更多学者和业内人士对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二、文献综述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
中国的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其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基于要素禀赋的分析,深入探讨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及其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
在文献综述部分,我们首先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回顾。
比较优势理论源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后来经过赫克歇尔-俄林等学者的完善,形成了现代比较优势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那些在生产中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制造业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成本优势、规模优势和劳动力优势等方面,但同时也存在着环境污染、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竞争劣势。
首先,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是其最大的比较优势之一。
由于中国在全球制造业链条中的位置,中国制造业可以利用较低的劳动力和资源成本来大规模生产商品。
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主要来自于人力资源的丰富和劳动力的相对低廉。
中国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使得企业可以以较低的价格雇用劳动力,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其次,中国制造业还有规模优势。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有广阔的市场和庞大的劳动力,这为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企业可以通过规模化生产来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也为制造业提供了充足的销售机会。
此外,中国制造业还拥有劳动力优势。
中国的劳动力人口众多,而且工人们在制造业方面的技术经验丰富。
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在技术和经验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使得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然而,中国制造业也面临着一些竞争劣势。
首先,中国制造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这使得中国制造业在环保方面存在竞争劣势。
由于中国在成本优势的基础上追求高速发展,大量的工业排放和资源消耗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使得中国制造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压力。
其次,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成为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劣势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此外,随着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供给也趋于紧张,这使得劳动力的成本进一步上升。
劳动力成本上升使得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逐渐减弱,一些企业开始将产业迁移到其他低成本国家。
另外,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这也是其竞争劣势之一。
中国制造业在过去主要是以低成本生产为主,而缺乏自主的创新能力。
权威解析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特点
权威解析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特点作者:本刊编辑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309 更新时间:2008-12-3 15:16:51前不久,应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的邀请,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朱宏任等相关司局负责人就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做了分析。
问题1: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国产化率现状如何?分析: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估算,2007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11.44%。
2007年中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世界70%的玩具,50%的电话、鞋,超过三分之一的彩电、箱包等产自中国。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之一,制造业吸引了大部分外资。
但是中国制造业仍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下游。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主要体现在总量上,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
2005年以前,机械行业对外贸易始终为逆差,2003~2005年逆差分别为314亿美元、366亿美元和140亿美元。
2006年以后,机械行业对外贸易转为顺差,且顺差大幅增长。
2006~2007年,机械行业实施贸易顺差分别为7亿美元和241亿美元。
2008年上半年顺差为205亿美元。
部分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取得了实质性突破,装备技术水平和国产化率稳步提升。
1000万吨炼油设备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0%。
30万吨合成氨和52万吨尿素成套设备实现了国产化。
水电设备生产技术由单机容量30万千瓦提高到70万千瓦,500千伏直流输变电设备实现了国产化。
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装备已全部国产化,日产4000吨、5000吨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
成套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有力推动了传统行业技术升级。
年产20万吨以上的聚酯成套设备、4.5万吨以上的粘胶成套设备、4万吨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等技术装备的国产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纤生产国和化纤成套设备出口国。
问题2: 08年来,中国制造业各项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再加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有人说中国制造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中国制造的优势已经丧失。
中国制造企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劣势
中国制造企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劣势摘要:在分析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时,通常认为我们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本文认为,这种优势只是比较优势,并不必然转化成竞争优势,而且这一优势随着大量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竞争战略已逐渐销蚀。
中国企业要赢得竞争优势,必须重视人力资本的价值,培养自己在研发与创新、营销、品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化能力。
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下,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可能向所有存在禀赋资源比较优势的市场或产业领域渗透。
中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往往体现在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领域,因为中国制造业是最能利用和体现我国具有比较优势要素的产业,也是最具创新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然而,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已向纵深发展。
当大量的拥有研发、营销技术和品牌优势的着名跨国公司将制造业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以利用中国市场的比较优势要素的时候,中国的制造业似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国制造业如何守住最后一块拥有比较优势的阵地,这不仅关系到能否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更重要的在于能否首先立足于国内市场,因为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
一、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在分析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时,通常认为中国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低成本的优势,而这一优势又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低成本。
根据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公布的 2001—2002年中国国际竞争力综合排名,中国综合竞争力排名第31位。
从评价的八大要素指标中的“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这二项具体指标来看,我国劳动力成本从2000年的第12位上升到2001年的第10位,比其它指标高出20多位,凸显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且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还低于东南亚国家。
199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对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的工资报酬做的测算结果同样证明以上结论。
如下表。
中国20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但劳动力成本并没有相应的大幅度上升。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中国制造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竞争劣势。
本文将探讨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
一、比较优势1. 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市场供应充足,这为制造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使得中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优势。
这一优势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者来华设厂,从而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2. 产业链完备中国制造业涵盖了从原材料采购、中间产品制造到最终装配的完整产业链,这使得中国制造业在供应链上具备较高的竞争力。
完备的产业链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中国制造业赢得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
3. 高效的制造能力中国制造业在大规模生产上拥有丰富的经验和高效的生产能力。
中国制造业以规模化生产为特点,能够迅速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相对较低的制造成本和快速的交货速度使得中国制造业成为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竞争劣势1.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尽管中国制造业在规模化生产方面具备竞争优势,但在技术创新方面仍存在劣势。
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在研发投入、科技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差距。
这限制了中国制造业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的速度和能力。
2. 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压力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大规模的生产和高能耗、高排放的特点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同时,全球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使得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
3. 产业结构亟需优化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竞争力。
一些传统制造业行业产能过剩,而高端制造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链价值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
三、发展方向和对策1.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中国制造业应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提升自主研发和核心技术的能力。
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提升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中国制造的机遇与挑战
质量做到精制 ,把W TO。“ 国制 造 ”正 是 中国 巨大 01 中 标准 ;其二是王者 ,引领行业发展。但王者 是非常难 的潜能得到发挥的结果。
得 的 ,即使 是 成熟 的美 国市场 ,真正 的 王者 也很 少 。 现 在 中 国厂 商 面 临 多重 困难 ,“ 国制 造 ” 遇 到 中
要 ,农 村 市 场 核 心 就 是 要 土地 进 入 市 场 交换 ,获 取
们讲 “ 国制 造 ”是 指 由中 国在 国际分 工 中所 资本 ;第二 ,政府进入投资领域 ;第三 ,鼓励重组。 中 形成 的 制造 业 的 规模 和 优 势 ,这 是 影 响 中 国和 让 企 业 家 抱 团过 冬 ;第 四 ,减 税 降 息 ;第 五 ,加 强 世界 的大 事 。产 生 “ 国制造 ” 的 原 因是什 么 ? 除了 法制建设,为企业家创造一个规范的环境 。固 中
商 业思 想 冢 沦 坛
而 占绝 大 多数 的 是工 者 。从 国 际上 比较 成 熟 的市 场来
17 年 开 始 的 改 革 开 放 ,还 有 两个 重 要 的 里 程 碑 式 98
92年 中国 确 定市 场 经济 体 系 ,另一 看 ,真正在品牌上取胜的应该是它们 :一是工者 ,把 的 时点 :一 是 19
融 危机 叠 加 ,构成 很 大 的压力 。
第三点压力来 自虚拟经济体系和我们的谈判。中
国资本 市 场泡 沫 的破 灭 和 国际 金融 危机 ,加剧 了 紧缩 效 应 。去 年 出 台的货 币政 策 是 从紧 的货 币政策 ,企 业
流动性资金出现短缺。 中国的制造业在多重困难之下,面临一个重新洗
牌 的压 力 。 是 , 长远 来 看 , 但 从 中国 制造 仍然 具有 优 势 ,
中国制造企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劣势
中国制造企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劣势1.低成本劳动力: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中国制造企业在成本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比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可以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2.良好的基础设施: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巨大,包括交通运输、通信网络、电力等方面。
这些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中国制造企业的生产和供应链提供了便利条件,提高了效率和生产能力。
3.较高的生产规模:中国制造业具有成熟的供应链和大规模的生产能力。
中国的制造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批量生产产品,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并能够更好地应对大规模订单和客户需求。
4.灵活性和快速响应能力:中国制造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快速响应能力。
他们能够迅速调整生产线、加班加点生产以及快速调整供应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这种灵活性和快速响应能力使中国制造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5.先进的制造技术:中国制造企业在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不断吸收、引进和掌握了先进的制造技术。
中国的制造企业在加工、装配、自动化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为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1.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中国的制造企业在创新能力上相对较弱,依然大多数是按照国外企业的技术和设计进行生产,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这使得中国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品牌价值方面存在竞争劣势。
2.低附加值产品比重高:中国制造企业主要生产中低端产品,相对缺乏高附加值产品和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竞争力。
这使得中国制造业的利润率较低,对全球市场的高端市场需求有限。
3.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的制造企业在治理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面临很大的竞争劣势,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对环境保护有较高的要求。
4.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这导致成本优势减弱。
与此同时,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也给中国制造企业带来了竞争压力。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摘要】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在全球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在全球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国服务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中国的创新能力和对外贸易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这些比较优势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也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环境污染和人口老龄化等挑战。
未来,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提高服务业水平,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将为世界经济带来更多机遇,同时也需要应对多方面的挑战。
【关键词】比较优势、中国经济发展、制造业、服务业、创新能力、对外贸易、持续发展、世界经济影响、挑战与机遇。
1. 引言1.1 比较优势的概念比较优势是经济学术语,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在某一领域或产业上具有的竞争优势和相对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他认为不同国家应该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和贸易方向,以实现各自的最大利益。
比较优势的形成通常取决于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市场规模、人才储备等因素。
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就能够在全球经济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比较优势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各国应该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在不断探索和发展自身的比较优势,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1.2 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在引言中,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腾飞,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中国经济的崛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当时中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市场经济模式。
这些政策的推行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
我国制造业中的优势与劣势行业分析.doc
我国制造业中的优势与劣势行业分析根据对近几年我国制造业各个产业中的净出口值计算,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行业中:服装业、纺织业、食品工业、文体用品、皮革和家具制造等轻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
??比较劣势集中在以下行业中:??普通机械制造业、钢铁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行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和石油化工业、仪器仪表等行业。
一、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分析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或劣势,可以发现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均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些加工程度比较浅,技术水帄和附加值都不太高的产业。
形成这样的产业格局,原因是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促成的。
这鸭比较优势产业的最大优势在成本优势,而在国外市场营销及产品品牌方面的优势却比较弱,因而,现有产业比较优势的发挥对我国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效应目前还不是很明显。
??第二、比较劣势产业屮除因资源短缺的造纸业外,其余均是附加值较高的技术密集或资本密集型产业,而且,我国的有一些支柱产业也属于比较劣势产业。
从我国目前制造业的现状看,资本密集?蚣际趺芗筒?既是我国目前的工业优势之所在(占制造业的比重较大),又是政府扶持的产业,如支柱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等,可是,这些产业目前在国际上并不具有比较优势,加入WTO后首当其冲要遭受冲击,这将是我国制造业面临的非常严峻的挑战。
??第三、把我国制造业的产业比较优势或劣势与企业竞争优势结合起来看,我国人型企业的产业分布,除了纺织服装行业外,大多数集中于我国的比较劣势行业之中,主耍是石油和石化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以及电力行业中。
从发达国家来看,在国际竞争中拥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大多数集中在一些寡头垄断或垄断竞争型产业中,不完全竞争的产业或市场环境是其产生的主要源地。
可是,目前我W这些产业仍处于比较劣势,因此,我国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形成能与国际跨国公司札1匹敌的能力尚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中国制造业为何“大而不强”
中国制造业为何“大而不强”作者:燕玉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本土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价格竞争等方面,而在价值竞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随着科技革命、信息革命不断向前推进,全球制造业都将迎来新的变革,我国要想在新的国际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走制造强国之路,促进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升级。
国际新一轮制造强国竞争日趋激烈,发展中国家更加重视赶超发展当前,全球掀起了新一轮制造强国的竞争热潮,参与其中的多数国家属于制造业规模较大的国家,并且经济实力也较强。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国集团(G20)的成员国是这一浪潮的参与主体,该集团的大部分国家的制造强国愿景都较明确。
此外,参与全球制造强国竞争的所有国家的经济总规模占到全球经济总规模的七成以上。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国际新一轮制造强国间的竞争也将是信息空间的竞争。
率先完成工业化的美、英、德等发达国家,经济和科技实力都比较雄厚。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加深,这些发达国家积极探寻成本洼地,在世界范围内选择投资热土。
虽然许多发达国家早已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但它们都清晰地看到“后工业”并非“无工业”,全球经济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制造业来支撑,国家的竞争能力也充分表现在制造业实力上,做强制造业因而成为必然选择。
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在新一轮制造强国竞争中更加重视赶超发展,中国、东盟、印度等都展开了制造业的追赶行动。
一些发展中国家拥有传统制造业较为成熟、市场潜力较大、要素成本低、配套服务较为完善等优势,这为本国制造业的赶超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也为本国成为跨国集团的新战略阵地提供便利条件。
我国制造业依然表现出“大而不强”的特征,产品附加值不高,生产成本偏高,研发水平低下虽然我国制造业在规模上居全球之首,但依然表现出“大而不强”的特征,从而使得中国制造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
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制造业产出效率整体偏低,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
16582 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力问题
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力问题介绍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迅猛,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加剧,我国的制造业面临着诸多挑战。
笔者将介绍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力问题,并分享一些个人观点与经验。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规模优势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规模,这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扩张空间。
低成本优势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相对于其他地区的制造业,中国的制造业成本更加优势。
可持续供应链优势中国制造业发达,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这为企业提供了可持续的生产和制造保障。
制造能力优势中国的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制造经验和技术,具有较强的制造能力和制造水平。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问题与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相比,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制造创新能力不足虽然中国制造业的制造能力很强,但是在创新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
很多企业在创新方面缺乏投入和支持,导致企业难以跨越技术壁垒。
缺乏品牌影响力中国制造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品牌影响力都需要加强,尤其是在高端制造领域,产业转型和升级也需要品牌的支持。
环境污染问题制造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形象,也阻碍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道路。
个人分享作为一名机械工程师,我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经验。
在我看来,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必须解决创新和环境问题。
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产品设计和研发,同时注重环保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如果企业能够在这两个方面做到,必将赢得更多的市场和合作伙伴。
此外,行业的转型和升级不仅需要复杂的专业技能,也需要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努力。
我们需要深入沟通和合作,才能在制造业全球化的浪潮中把握先机。
结论总的来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其他国家的制造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需要清晰认识并充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并努力克服制造业竞争力面临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制造企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劣势摘要:在分析中国企业尤其就是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时,通常认为我们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本文认为,这种优势只就是比较优势,并不必然转化成竞争优势,而且这一优势随着大量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竞争战略已逐渐销蚀。
中国企业要赢得竞争优势,必须重视人力资本的价值,培养自己在研发与创新、营销、品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化能力。
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下,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可能向所有存在禀赋资源比较优势的市场或产业领域渗透。
中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往往体现在制造业尤其就是传统制造业领域,因为中国制造业就是最能利用与体现我国具有比较优势要素的产业,也就是最具创新潜力与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然而,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已向纵深发展。
当大量的拥有研发、营销技术与品牌优势的著名跨国公司将制造业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以利用中国市场的比较优势要素的时候,中国的制造业似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国制造业如何守住最后一块拥有比较优势的阵地,这不仅关系到能否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与企业,更重要的在于能否首先立足于国内市场,因为制造业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
一、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在分析中国企业尤其就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时,通常认为中国企业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低成本的优势,而这一优势又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低成本。
根据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公布的 2001—2002年中国国际竞争力综合排名,中国综合竞争力排名第31位。
从评价的八大要素指标中的“企业管理”与“科学技术”这二项具体指标来瞧,我国劳动力成本从2000年的第12位上升到2001年的第10位,比其它指标高出20多位,凸显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且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还低于东南亚国家。
199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对亚洲一些国家与地区的制造业的工资报酬做的测算结果同样证明以上结论。
如下表。
中国20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但劳动力成本并没有相应的大幅度上升。
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国长期保持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的能力,从而使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
即使就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工资水平大幅度上升,但中西部地区大量剩余的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从而使东部地区制造业仍然能得到廉价的劳动力。
二、比较优势能否转化为竞争优势依赖自然资源与劳动力成本低的战略仍然就是一种比较优势战略,既然就是比较优势,那么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信息化,技术快速变革,劳动力趋向知识化),这种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就会很快,产业与技术结构的升级也会很快,这种升级实际上就就是一种创新,就是对先进的产业与技术的模仿。
在创新的过程中,要求管理人员与工人不断学习新的技术、生产、营销等方面的知识,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尤其在那些新兴的、前沿性的产业与技术中,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互补性越来越强,她们的知识技能不断增加,其人力资本的价值也在不断地升值。
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必然意味着劳动者价值的提高,所以低劳动力成本的政策不会吸引优秀人才,或者说优秀的企业想通过低劳动力成本的方式吸引高素质的员工就是不可能的,而没有高素质的员工,企业就失去了竞争的源泉,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最终会丧失企业的竞争力。
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的过度积累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从而出现人才流失,这说明了这些国家的自然禀赋结构比较低,没有合适的位置去利用她们的人力资本。
所以,中国企业过度强调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会损害人力资本的价值(从一定程度上讲,劳动力成本低意味着劳动力素质低),相对于技术、品牌与管理优势而言,就是一种贬值的竞争力,而不就是一种升值的竞争力。
一方面,仅仅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并不等于总成本最低的优势,总成本最低体现在整个业务流程的整合生产效率,体现在价值链的关键环节甚至全部。
如果劳动生产率管理效率低,必然会增加其她生产与销售成本,从而抵消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民营企业家刘永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她去韩国参观访问一家同行时,发现她们一个加工1500吨面粉的工厂才66个人,她非常佩服。
但韩国老板告诉她,自己刚从中国打了败仗回来。
她非常不解。
韩国人说她在中国开的厂子,设备比韩国的还先进,但100多号人只能加工100吨面粉,因为中国人做事不到位,做事效率低,员工的素质差异决定了企业的差异。
据今年的最新的统计,在全国 7000万产业工人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 35%,高级工只占3.5%,与发达国家40%的比例相差甚远,而技师与高级技师更就是风毛麟角。
“中国制造”的制造者们的素质状况与中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制造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极不相称。
所以,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要变成竞争优势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低劳动力成本要建立在高素质的劳动力与高效的劳动生产率基础上,这也就是将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品(产业)升级的重要条件,其中劳动者的素质即人力资源的质量就是关键。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已经受到跨国公司的强劲挑战。
从2001年开始,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如松下、东芝、惠普开始在中国市场大降价,有些产品价位直面中国企业同类低价位产品,且目标手段十分明确——首先就就是要打破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地位,其次从措施上对开发、采购、制造、销售环节进行从零开始的彻底中国化流程再造。
比如松下在深刻地研究了中国的低成本优势之后认识到:中国的优势在于10倍于日本的劳动力与只有日本1/10的工资水准,普及型的产品不在中国生产就无法生存;如果不能推出以中国价格参与竞争并获得利润的商品,几年之内松下将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
因此在新一轮的战略调整中松下对自身的高成本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开始构筑以中国为轴心的全球性生产、销售体制。
2001年以来松下分别关闭了其位于美国的微波炉、空调压缩机的生产基地及德国的模拟复印机生产基地,将生产全部转移到了中国。
在全球制造业能力过剩、利润水平日益下降的趋势中,曾经靠着爱迪生发明的电器起家,又成为美国家用电器的领军品牌GE公司开始了战略结构的转移。
一方面,从八十年代初期起,GE先后将空调器、小家用电器、电视机等利润率无法达到公司预期目标、无法成为行业领头羊的业务转卖出去,除保留了电冰箱、厨房电器等极少数核心产品外,其她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产品干脆放弃、退出。
另一方面,仍利用自己的技术、品牌与渠道优势,保留在白色家电领域的核心产品,但采取新的经营方式。
如多数产品的制造业务采取外包的形式,在全球(中国、韩国、拉美)的众多家电企业中通过比较寻找最理想的对象采购,供应给自己的全球网络。
并且,GE还同时在制造业与服务业开掘新的利润源。
比如,在医疗设备市场,GE公司不仅在中国建立了采购中心,以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而且,在中国完成了几项成功的并购业务,减少了在中国市场的竞争者的数量,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加上在中国的设备调试与营销网络的建立,其整体价值链的优势基本形成。
而在服务领域创造的收入增长更快,已占到总收入的70%(2001年的统计)。
总之,中国制造环节的比较优势与跨国公司强大的品牌优势与渠道优势形成了互补关系,正就是中国的低成本制造力为跨国公司的价值链提供了重要的环节,成为她们创造利润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而与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命运截然不同的就是,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却屡遭挫折。
先有美国与欧盟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彩电、打火机、钢材),然后又有以技术侵权为由对中国产品(彩电、DVD)树起一道技术壁垒,所有这一切令中国企业的低价竞争战略失效,成本优势逐渐销蚀。
三、我国企业的竞争劣势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靠低端产品竞争与频遭技术侵权指控的表现实际上暴露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劣势。
从上表1揭示的信息已发现,在衡量国际竞争力的另一个关键指标“科学与技术”一项上,我国的排名就是连续下降的:94年就是第23位,95年 27位,96年28位,2001年35位,2002年33位。
在“企业管理”指标中除“劳动成本”之外,其它指标排名都很落后,这也同样说明我国在企业管理与技术创新水平方面的落后,而科学与技术又就是决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在衡量企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力方面,研发投入就是最基本的重要指标。
按照国际惯例,企业要保持生存,其研究开发费用必须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2%左右;要保证领先地位,必须占到 5%以上。
而在发达国家,工业企业的研究开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就是3-5%,高科技企业可以达到20%。
据统计,1995年,我国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人的比重为0.18%,其中大中型企业与小型企业分别为0.3%与 0.02%。
目前,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2%,而“全球 500强”中美国上榜企业就是5%-20%。
现在,约有 2/3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没有建立研发机构,新产品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比重平均只有8%。
企业如此低的研究开发投入,显然难以保证有效地开展工艺创新与产品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与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内生增长能力。
我国不仅研发投入少,而且知识产权也少。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2001年年报公布的信息,国外企业来华发明专利的申请量相当于我国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的2·5倍以上。
从近几年的发明专利数量瞧,国内外申请也差距悬殊:1997- 2001年,国内向国外申请从299件增至1027件,合计1949件,而国外来华申请从20953件增至 26401件,合计90686件,就是国内向国外申请的 46·5倍。
含专利权的使用与转让在内的“专利权使用费与特许费”,收支差距也不容乐观。
1997- 2000年,我国企业出口收入从5500万美元增至 8000万美元,合计2·73亿美元,而进口从5· 43亿美元增至12·8亿美元,总计30·36亿美元,高于出口10倍。
(IBM公司仅在2001年通过专利转让许可的收入就达到17亿美元,占其总利润的21%)。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2002年我国共有9万多项专利获得授权,但其中只有6%左右属于发明专利,其它都就是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专利。
即使在发明专利中,能够居制高点的核心技术也只就是凤毛麟角,通常就是基础性专利或从属专利(从属专利要依附于她人的基础专利才能实施)。
而从国际知识产权的含金量来瞧,今天知识产权的保护主要集中在几个发展前景瞧好的技术领域,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在这些战略性前沿性与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高技术领域中,美国、欧洲与日本拥有绝对优势,如在生物技术领域,美国拥有专利占59%,欧洲9%,日本17% (我国近几年只在计算机技术领域有所突破,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技术,并强调从“中国制造”上升到“中国自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