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辨证论治方法概述

合集下载

体现辨证论治的灵活性――《金匮要略》中的“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体现辨证论治的灵活性――《金匮要略》中的“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体现辨证论治的灵活性——《金匮要略》中的“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xx中医药报2011年3月9日□xxxx中医科学院xx医院《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有关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内容涉及临床各学科。

仲景在杂病的治疗中灵活运用“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之法,为后世医家治疗疾病的典范。

内涵和渊源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治疗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法。

“同病异治”一词源于《内经》。

《素问·五常政大论》曾明确提出:“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素问·病能》又指出:“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

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病证,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或相同的证候表现时,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异病同治”一词《内经》中并无明确的文字表述,但与“同病异治”相对已体现了这种治疗思想,尤其是《金匮要略》在辨证治疗方法和具体方药的运用上已经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精神,于是后人根据“同病异治”的精神提出了“异病同治”,进一步丰富了中医学的治则治法。

运用病邪侵犯部位不同,治法各异。

如《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其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说明同为水气病患者,若见腰以下肿,因腰以下肿为阴,属里,水湿之邪在里在下,故用利小便法,使水湿通过小便而排出。

若见腰以上肿,因腰以上为阳,属表,水湿之邪在表在上,故用发汗法,使水湿通过汗液而散除。

病因不同,治法各异。

如《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溢饮除当汗出而不汗出、发热恶寒、身体疼痛等共同的症状外,如兼有无汗而喘,烦躁,其脉浮紧,为外感风邪,内有郁热之候,当治以大青龙汤发汗兼清泄郁热;如兼有胸脘痞闷,干呕,咳喘,痰稀量多,其脉弦紧或弦滑,为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候,当治以小青龙汤发汗兼温化里饮。

《金匮要略》论文[修改版]

《金匮要略》论文[修改版]

第一篇:《金匮要略》论文《金匮要略》中痹症辨证论治的特点摘要:《金匮要略》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痹症进行辨病辨证分析和方药论治,在病因病机上提出“外因重湿邪”、“内因重视肝脾肾”的观点,在治则上强调“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但当利其小便”,“阳气大虚,当先固阳”,对正确领会仲景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体系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痹症;湿邪;辨证论治;方药正文:对痹症的论述,首见于《黄帝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内经》从病因出发,给痹症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后世医家多宗其说。

张仲景在其基础上,作了更为全面而深入的阐发,在《金匮要略》中分别在《痉湿·病脉证治第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和《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等篇章对痹症进行辨病辨证分析和方药论治,为后世治疗痹症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细品《金匮要略》中对痹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张仲景所提出的“湿痹”、“风湿”、“历节”等病皆可归属于广义的痹症,在治疗上也蕴含着仲景独特的辨证思路。

1 病因病机1.1 外因重湿邪何谓“痹”?《说文解字》:“痹,湿病也。

”《汉书·艺文志》记载:《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颜师古注曰“痹,风湿之病”。

从以上所引可见,古人已经意识到“痹”乃伤于湿也,所以《金匮要略》提出了“湿痹”这一病名。

湿之所以成为致痹的关键因素,是因湿为阴邪,其性阴柔,重浊黏滞,并常与风寒杂合为患,缠绵难去。

其致病或从外而袭,或自内而生。

《痉湿·病脉证第二》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我们可以看出,此条所述湿痹之症唯独脉象“沉而细”与太阳病“脉浮”异,“沉而细”体现了湿性重着黏滞的特性,为寒水在下不能化气。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张仲景所谓“湿痹”,其实是寒湿之邪伤人一种临床表现,是外湿所引起的“痹”,印证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它具有太阳病的发病特点,同时也有湿邪的病变特征,预示着在治疗上发汗、温阳、健脾、利湿诸法必不可少。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教案)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教案)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教案(第一至第五章)第一章:《金匮要略》概述1.1 课程介绍介绍《金匮要略》的背景、作者、成书时间及历史地位。

阐述《金匮要略》在中医学发展中的重要贡献和影响。

1.2 《金匮要略》的组成与结构解析《金匮要略》的篇章结构,概括各篇章的主要内容。

分析《金匮要略》的诊断、治疗、药物等各方面的特点。

1.3 《金匮要略》的学术价值与应用阐述《金匮要略》在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探讨《金匮要略》对现代中医学的启示和影响。

第二章:《金匮要略》病证分类与诊断2.1 病证分类分析《金匮要略》中的病证分类体系,概括各类病证的特点。

比较《金匮要略》与其他中医典籍在病证分类上的异同。

2.2 诊断方法解析《金匮要略》中的四诊、脉诊、望诊等诊断方法。

探讨《金匮要略》诊断方法在现代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第三章:《金匮要略》治疗原则与方法3.1 治疗原则阐述《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标本先后、扶正祛邪等治疗原则。

分析治疗原则在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3.2 治疗方法解析《金匮要略》中的方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探讨《金匮要略》治疗方法在现代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第四章:《金匮要略》药物学4.1 药物性能与功效分析《金匮要略》中的药物性能、归经、五味等理论。

阐述常用药物的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

4.2 药物配伍与剂量解析《金匮要略》中的药物配伍原则、禁忌。

探讨药物剂量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与调整。

第五章:《金匮要略》临床应用案例分析5.1 案例选取与解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金匮要略》临床应用案例。

分析案例中的病证诊断、治疗原则、药物运用等。

5.2 案例讨论与启示讨论案例在现代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与启示。

引导学生运用《金匮要略》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际病例。

第六章:《金匮要略》养生与预防6.1 养生理念讲解《金匮要略》中的养生理念,如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等。

探讨养生理念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6.2 预防原则分析《金匮要略》中的预防原则,如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

《金匮要略》的辨证方法和辨证论治!!!

《金匮要略》的辨证方法和辨证论治!!!

《金匮要略》的辨证方法和辨证论治今天我想占用大家的一些时间来探讨一下《金匮要略》的辨证方法和临床应用,这个题目“《金匮要略》的辨证方法”,是结合一些著名中医药专家关于辨证论治的方法研究和我个人的体会提出来的。

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第一是因为现在全国各中医院校在教学上,对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比以前差的太远。

我最近写了一本书《金匮的辨证方法与临床应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邓老给我提了一个序言,他说现在很多地方都不重视经典著作,其实经典著作是临床的基础,是临床必读之书,但现在很多的年轻人读了经典以后不会用经典,临床的辨证能力和治疗水平江河日下。

所以我认为,现在对中医提发展、求新的情况多了,而继承少了,所以很多人毕业以后,在临床上不懂得如何用中医的理法方药去进行辨证论治,他们所想到的就是怎么样来做检查,西医诊断什么病,然后根据有关的资料对这个病来开方,基本上都是西医的思维,所以他们用中医中药来看病看不好,没有疗效。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主要在于对中医的辨证论治还没有掌握好,他们思考的都是西医的理论,是在用西医的理论来指导中医的用药,这是废医存药,这样怎么能够在临床上医好病呢?辨证不准确不细心,只考虑西医的理论,炎症就用清热解毒,心血管病、心绞痛就用活血化瘀,用这些理论来指导中医的用药,我认为十个有八个都是失败的。

现在有人提出要废除中医,昨天晚上我看了凤凰电视台,在争论伪科学的问题。

其中有一个全国很著名的科学家,他就说中医的理论,特别是阴阳五行理论是很荒谬的,一个人跟金木水火土有什么关系?马上就有很多人辩驳他,其中有一个可能是名老中医,他说你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对中医是不了解的,或者是一知半解的,你这种思维是最低级的认知,即使你是科学家,但你对中医不了解又怎么能说中医的理论不科学?前段时间出现一些人叫嚣废除中医的,我在想他们为什么要废止中医?主要的问题就是他们对中医的理论不了解,对中医的现状、历史,对中医从古到今在临床上治好了多少病人他们不知道。

浅谈《金匮要略》

浅谈《金匮要略》

浅谈《金匮要略》第一篇:浅谈《金匮要略》浅谈《金匮要略》《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祖国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古典医籍,为东汉张机所著,全书总结了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其用方精当,用药严谨,用法灵活,是治疗杂病的典范,其中在对单方的应用上也可见一斑。

辨证施方识病用药《金匮*痉湿病篇》第27条“太阳中,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一物瓜蒂汤主之”,本病为暑病夹湿,是中属暑湿所致,如清*李文彡所释:中,邪在表,故身热;伤冷水,故身疼重;暑伤气,气虚,故脉微弱。

此水行皮中,阳气被遏,以瓜蒂去湿散水,水气去则暑无所依,而“治中无汗之类”。

另据报道瓜蒂具有宣邪外达的作用,使内蕴湿热之邪借鬼门从表而解。

再者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瓜蒂搐鼻,使肺气宣发,皮毛肌腠开泄,从而也能起“决皮中之湿,开窍泄热”宣邪外达的作用。

对“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病属痰浊壅肺,气道不利,则采用了单味皂荚宣壅导滞,利窍涤痰。

正如徐氏所谓“稠痰粘肺,不能清涤,非此不可”。

对“渴欲饮水不止”的消渴症,由于热渴饮水,水入不能消其热,而反为热所消,故渴不止,以文蛤味咸性寒,寒能除热,咸能润下止渴,即文蛤其味咸冷,咸冷本于水,则可益水,其性润下,润下则可行水,合咸冷润下则可退火,治热证之渴饮不止,由肾水衰少,不能制盛火之炎燥而渴。

今益水治火,一味两得之。

它如中气下陷,气虚不固的气利病,使用诃梨勒散,涩肠固脱,寒疝发作使用大乌头煎,都是辨证用药,采用了单药独用,以单方制胜的范例。

明察病症据病选方在《金匮》选用的单方中,除辨证用方之外,仲景在采取具体治疗方法上也独具匠心。

如《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第11条“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第12条“蚀于肛者,雄黄熏之”,第6条“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妇人杂病篇》第21条“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其中狐惑病因其病理特征为复发性口腔及外阴部的溃烂,故选用外洗法、熏法进行治疗。

浅议《金匮要略》治则

浅议《金匮要略》治则

浅议《金匮要略》治则仲景开创辨证论治之先河,在《金匮要略》一书中提出了主要治则六大类,在各篇中又分述了各类具体治则,根据病症分别提出相应的治法。

本文探讨了《金匮要略》一书中的基本治则与各篇中治则,通过对各篇中的治则的列举,加以论述《金匮》中的治疗原则。

标签:《金匮要略》;治则仲景《金匮要略》一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其开创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奠定了中医临床基础,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佳作。

《金匮》内容既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又包含具体的治疗方案,其中对杂病制定的治则与治法亦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人常常混淆二者概念,甚至错误理解,本文试将对治则与治法进行整理,并作一简要论述。

1 《金匮要略》治则的概念治则是指临床中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仲景学术思想在杂病辨证治疗学上的具体体现和实际运用,对中医理论支持和临床指导有着重要意义。

治法是指临床上在治则指导下实施的具体的治疗疾病的方法,是治则的具体体现。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给出的定义是: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在对疾病进行全面地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而制定出来的对临床立法、处方、遣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1]。

2 基本治则《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统述全文杂病治疗的基本原则,仔细研读全文,其基本治则贯穿于各篇条文中。

2.1治未病原文第1条:”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提出了”治未病”原则。

以及在原文第2条:”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此两条详细论述了治未病原则。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一直是历代医家推崇和遵守的治病原则,也是指导中医药防治疾病和强身健体的重要原则。

2.2虚实异治原文第1条:”夫肝之病,只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条文以肝病虚治的的治疗原则为例,以五行生克制化为理论基础,论述了虚实易治的基本原则。

金匮要略复习资料(精)

金匮要略复习资料(精)

金匮要略重点掌握内容一、绪言(掌握学科特点)本科特点: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中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辩证方法(即脏腑经络辨证)二、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病因“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内因,外因,不内外因】2、切脉(熟悉)如何理解:“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答:寸脉属阳主表,浮则说明病在表,是正气抗邪于表之征,脉多浮而有力,尺脉属阴主里,浮则说明病在里,是肾阴不足,虚阳外浮之象,脉多浮而无力。

此条论述了脉象主病随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3、治则(重点掌握)①“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表里同病,里急当先救里,表急当先救表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新旧病急当先治其新病③“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证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杂病应审因论治4、预防(熟悉):①未病先防;②邪轻病浅,及早治疗;③注意房室,饮食,起居等三、痉湿偈病脉证治第二1、湿病的主证: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小便不利,大便反快2、湿病的治法:风湿在表,当发其汗;风湿在里,但利其小便。

原文:“若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3、湿病的证治:(1)表实证①寒湿在表——麻黄加术汤“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为宜”(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②风湿汗出当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甫所剧者,名风湿,此病当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甘草,薏苡仁,杏仁)(2)风湿表虚证——防己黄芪汤(此方在金匮中还见于风水表虚证)“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方药组成:防己,炒甘草,白术,黄芪】四、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1、百合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①病机:“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与心肺有关。

金匮要略ppt课件完整版

金匮要略ppt课件完整版
12
湿病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病因
辨证治疗
外感湿邪或脾虚生湿,湿邪困脾,导 致运化失常。
根据湿邪的性质和部位,采用健脾祛 湿、利水渗湿、芳香化湿等治法。
病机
湿邪阻滞气机,脾胃升降失常,水液 代谢障碍。
2024/1/27
13
暍病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病因
外感暑热之邪或内伤饮食不节, 导致气阴两虚。
2024/1/27
肾病治则
补肾益精、滋阴降火、温阳利 水等治法,以维护肾脏的正常 生理功能。
10
03
痉湿暍病脉证治
2024/1/27
11
痉病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病因
外感风寒湿邪,侵袭经络 ,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筋 脉失养。
2024/1/27
病机
邪阻经络,气血不畅,筋 脉拘挛。
辨证治疗
根据病情轻重缓急,采用 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滋 阴养血等治法。
8
先后病脉证治原则
先病后治原则
先治已病脏腑,后治未 病脏腑,以防止疾病传
变。
2024/1/27
先表后里原则
先治外感病邪,后治内 伤杂病,以免外邪内陷
,加重病情。
急则治标原则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 现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 时,应先治标以缓解病
情。
9
缓则治本原则
在病情相对稳定时,应 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 行治疗,以巩固疗效。
03
辨证治疗
根据中风的分期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急性期以祛邪为主,
恢复期以扶正为主,后遗症期则以通络为主。同时,结合针灸、推拿等
外治法,提高疗效。
30
历节病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历节病临床表现
关节疼痛、肿胀、变形,活动受限,可 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治杂病的专著。

由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

原书共25篇,原著前22篇,共计原文398条,共载方剂205首,用药155味,用药频率最高是甘草。

首创以病为纲,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体系和以整体观为指导,创立了脏腑经络辨证的杂病诊疗方法。

名解:元真:指元气、真气。

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能够致病的不正常的气候。

目如脱状:是形容两目胀突,有如脱出的样子。

胁下逆抢心:指胁下气逆上冲心胸。

胠:指胸胁两旁当臂之处。

胸痹:因胸中阳气闭塞不通而致的以心胸部痞闷不舒,甚则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雷鸣切痛:雷鸣,形容肠鸣的声音;切痛,腹痛的厉害。

白汗:指因剧痛而出的冷汗。

目窠上微拥:即指两眼胞微肿。

血分:是由于瘀血内阻,气滞水停而形成的水气病,是先有经闭,后有水肿。

水分:是由于水湿停留,泛溢肌肤,阻滞血道而成,是先病水肿,后经水断。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第一1.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一)2.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一)(肝虚证治疗)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二)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十四)⑴杂病的基本病机:厥阳独行。

阴阳失衡是杂病发生的总病机。

⑵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⑵仲景预防疾病的思想是什么?①内养正气。

即“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金匮要略讲解

金匮要略讲解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治杂病的专著。

由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

原书共25篇,原著前22篇,共计原文398条,共载方剂205首,用药155味,用药频率最高是甘草。

首创以病为纲,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体系和以整体观为指导,创立了脏腑经络辨证的杂病诊疗方法。

名解:元真:指元气、真气。

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能够致病的不正常的气候。

目如脱状:是形容两目胀突,有如脱出的样子。

胁下逆抢心:指胁下气逆上冲心胸。

胠:指胸胁两旁当臂之处。

胸痹:因胸中阳气闭塞不通而致的以心胸部痞闷不舒,甚则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雷鸣切痛:雷鸣,形容肠鸣的声音;切痛,腹痛的厉害。

白汗:指因剧痛而出的冷汗。

目窠上微拥:即指两眼胞微肿。

血分:是由于瘀血内阻,气滞水停而形成的水气病,是先有经闭,后有水肿。

水分:是由于水湿停留,泛溢肌肤,阻滞血道而成,是先病水肿,后经水断。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第一1.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一)2.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一)(肝虚证治疗)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二)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十四)⑴杂病的基本病机:厥阳独行。

阴阳失衡是杂病发生的总病机。

⑵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⑵仲景预防疾病的思想是什么?①内养正气。

即“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金匮要略辨证论治方法概述

金匮要略辨证论治方法概述

2)证的概念: 证是一定病机变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组症
候群。证 ,要受不同的病因、病机、病位影 响而变化。
不同的病因,可引发类似相同的症候群,故 可以用相同的方剂治疗 ,例如风水表虚证与 风湿表虚证,俱用防已黄芪汤为治。
3)病与证的区别: ❖ 病是指一定病因、病机引发相应病理变化、俱
有一定发展规律、预后,俱有相应治疗原则、 主治的方剂和药物的全过程。证是疾病某个阶 段的一组症候群。
五)《金匮要略》对后世临床医
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
❖ 1、建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 杂病的诊疗体系。是内伤杂病的诊治典范
❖ 2、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 法。
❖ 3、辨病结合辩证的诊疗依据是脉证并治。 ❖ 4、认识疾病病因病机病证的方法依据整体
观。
本书对后世临床医学发展的意义
❖ 有内伤自生邪气淤阻气血者,如痰饮,胸痹, 腹满
二)《金匮要略》发展沿革
1、东汉末年,张仲景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寒杂病论》十六卷。 2、散佚后,西晋·王叔和整理《伤寒论》十卷,杂 病部分未见。 3、发现者,北宋初期 ,由王洙发现 《金匮玉函
经》。 4、整理者,北宋林亿整理 《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要略》书名含义:
杂病解:
❖ 相对单纯外感疾病来说:
❖ 外感疾病是邪气由外感的疾病。无论邪气的性 质如何,均为外感。中人表浅:体表、经络。
❖ 杂病:由于脏腑不足,而感受邪气(外感、内伤); 或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疾病.
❖ 病位有浅有深:有外感邪气在肌肉关节者,如 湿病;有五脏病等等。病有在脏腑、经络不同
❖ 有内伤七情邪气感人者:如惊悸病,百合病
绪言绪言脏腑经络先后病脏腑经络先后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中风历节病中风历节病血痹虚劳病血痹虚劳病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胸痹心痛短气病胸痹心痛短气病五脏风寒积聚病五脏风寒积聚病痰饮咳嗽病痰饮咳嗽病消渴小便不利病消渴小便不利病水气病水气病黄疸病黄疸病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呕吐哕下利病呕吐哕下利病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妇人妊娠病妇人妊娠病妇人产后病妇人产后病妇人杂病妇人杂病主要内容共计主要内容共计2222篇篇1平脉辩证脉证并治辨病结合辩证论治

金匮要略辨证论治方法概述

金匮要略辨证论治方法概述
、惊七种情感变化,过度的情感刺激会导致人体气机 紊乱,引发疾病。
详细描述
七情致病通常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关,过度的情感刺激会导致人体气机紊乱,引发疾病。 如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悲伤肺、过思伤脾、过恐伤肾等。因此,保持心情平静、愉
悦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
饮食劳倦致病
标本缓急
金匮要略认为在处理疾病时,应 分清标本缓急,优先解决主要矛 盾,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方药的配伍原则
1 2
君臣佐使
金匮要略主张在组方时,应明确君药、臣药、佐 药和使药,以使药物配伍合理,增强疗效,降低 副作用。
药物性味
金匮要略强调应根据药物的性味来配伍方药,以 达到阴阳平衡、寒热相济的治疗效果。
六味地黄丸
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 丹皮、茯苓六味药组成,具有滋阴补 肾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肾阴虚证。
谢谢观看
病因,从而确定相应的治则和方药。
输标02入题
脏腑辨证中,心、肝、脾、肺、肾五个脏腑是重点, 因为它们主导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
01
03
脏腑辨证的方法包括脏腑定位、脏腑定性、脏腑病因 等,需要结合具体病情进行综合分析。
04
脏腑辨证时,需要综合考虑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 及脏腑与经络、气血等方面的联系,以全面了解病情。
制定治疗方案
根据辨明的证候,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 中药治疗、针灸推拿、饮食调理等。
ABCD
分析证候
将收集到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明证候, 确定病因。
实施治疗
按照制定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并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3
脏腑经络辨证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金匮要略中最重要的辨证方法之一,主要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等表现,判断病变部位、性质和

从《金匮要略》阴阳毒探讨药毒的辨证论治

从《金匮要略》阴阳毒探讨药毒的辨证论治

92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1年第42卷第3期・经验交流・从《金匮要略》阴阳毒探讨药毒的辨证论治梅慧打张沙沙",纪春艳I(1.襄阳市中心医院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湖北襄阳441021; 2.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陕西咸阳712000)摘要:通过对阴阳毒理论源流及发展的梳理,认识到阴阳毒理论内涵的丰富。

药毒是常见的邪毒侵袭人体引起的皮肤急性发斑类疾病。

阴阳毒理论及其代表方剂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根据阴阳毒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对应于药毒的病因病机,发现存在高度的相关性。

并通过尝试依据阴阳毒治则探讨药毒的辨证论治,以更好的指导临床。

关键词:阴阳毒;药毒;升麻鳖甲汤;热入营血中图分类号:R856.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3-0092-03药毒为临床常见的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以西药抗生素类、解热镇痛类、巴比妥类等药物引起为常见,使用升麻鳖甲汤治疗辅助治疗药毒可减轻西药副作用,提高疗效,由此提出药毒从阴阳毒理论治疗的新思路,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

1阴阳毒理论的源流和拓展1.1阴阳毒理论的拓展阴阳毒出自《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原文提到“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

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关于阴毒与阳毒的认识:(1)阴毒、阳毒的寒热轻重不同,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论述“夫欲辨阴阳,始得病时可看手足指,冷者是阴,不冷者是阳”。

(2)根据病邪表里偏重的不同区分:尤怡在《金贵要略心典》云:“其邪著而在表者谓之阳……邪隐而在表之里者谓之阴耳”。

(3)根据邪在阴经、阳经的不同区分,王履说:“仲景所论阴毒者,非阴寒之病,乃感受天地恶毒异气入于阴经,故曰阴毒”。

可见阴阳毒的概念并不局限于病名,更是关于病机的认识,昭示了其内涵的丰富。

现代有学者B认为阴阳毒总是以血分受病,血热盛者为阳毒,络脉不畅者为阴毒。

廖世煌——金匮的辨证方法与临床运用

廖世煌——金匮的辨证方法与临床运用

廖世煌——金匮的辨证方法与临床运用广州中医药大学廖世煌教授——金匮的辨证方法与临床运用金匮是运用整体观和脏腑经络学说对内科杂病部分外科和妇产科疾病辨证论治的典范。

因此熟悉本书内容,掌握其辨证论治的方法,是运用本书理法提高临床诊治能力的十分重要条件。

笔者认为在学习金匮辨证方法之前,首先要熟悉中医基本的辨证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金匮的辨证方法。

辨证论治的概念与基本方法一、何谓辨证论治我认为证字,是指证据。

它包含了患者当时的各种症状,体征和产生病变的病因、发病条件,甚至包括病情的发展和变化等等实际情况。

诊治疾病就像审理案子一样,必须拿到各种证据,才能进行正确判断。

因此,所谓辨证,就是收集患者的各种症状、体征、脉、舌、病因、变化过程等等情况进行分析归纳、辨别,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

是一个必须应用中医的理论来进行分析、辨别、归纳的过程。

这过程称做理。

所谓论治,是根据辨别诊断的结果,包括其病因、病机、病性、部位等制定出治疗方法这叫做法。

然后根据这方法再进行选方用药,这过程称做方药。

中医诊治疾病,必须具备理法方药。

例如,张××,36岁,某公司职员。

于2000年12月21日发病,其主诉是咳嗽半个月。

患者于半月前不慎着凉,出现咳嗽咽痒、咳痰色白起泡沫,恶风,每遇吹风咳嗽加重,伴有头晕头痛,咽喉不适,饮食欠佳,胃脘胀满,嗳气,体倦,舌淡红苔白微腻,脉浮滑等证。

根据病人的病史,当时是冬天,气候比较寒冷,不慎着凉,可推断出病因是感受风寒引起,这是证据之一,但是否有风寒之证呢?从问诊得知有恶风症状,咳嗽于吹风以后和晚间加重,且咽喉发痒这是风寒为患的证据。

而患者又出现头重,纳呆,嗳气体倦,痰白呈泡沫状,舌苔白微腻,显而易见,这些就不是表寒症了,而应属于里湿之证据。

从以上证脉综合得知为外寒里湿证。

治法当解表散寒,健脾除湿。

方药止嗽散加苏叶、藿香、神曲、茯苓、川朴等。

应当指出,在临床辨证时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象,舌象以及发病的原因,或者治疗变化等都必须细心询问和了解,证据一定要客观、真实,不能有半点虚假,否则就会影响辨证的准确性,自然也就影响疗效。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炮附子(10枚):辛温大热,温经回阳,散 寒通痹
苡仁(15两):除湿宣痹,缓解经脉拘急
临床应用
突然左侧胸部、心前区剧烈绞痛,并骤 发口眼、四肢抽搐,面色苍白,唇舌青紫, 身冷肢厥,脉沉伏,或涩,或微细而迟。
附子的应用
生附子
炮附子
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助阳止痛
乌头 散寒止痛
亡阳急证
风寒湿痹着于筋骨
发作性疼痛
人参、白术、甘草:补益中气 干姜:温中助阳
“养阳之虚,即以逐阴”
病案举例
陆某,男,64岁,胸宇痞闷,左胸 骨后为显,时或隐痛,心悸气短,神疲 乏力,脉细弱,舌苔薄腻,质紫黯。
高年元气亏损,宗气不足,心失所养,
脉络瘀滞,不通则痛,法当补气温阳,养 营化瘀。处方:生晒参6克,干姜3克,炙 甘草3克,白术9克,丹参9克,全瓜蒌9克, 桃仁9克,砂仁3克(后下)。上方服5剂后, 胸闷隐痛已除,惟活动后仍有气短,再投 益气养心补肾之品以巩固疗效。
[原文5]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 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 参汤亦主之。
[提要] 胸痹虚实不同的证治
心中(下)痞:胃脘部痞塞不通 留气结在胸:饮气留结在胸中 胁下逆抢心:胁下气逆上冲心胸
• [病机] 胸阳痹阻,水饮痰浊由胸及胃
实:痰阻气滞,结于胸中 虚:心脾阳虚,阴寒相乘
偏实
病机 : 胸阳痹阻,痰留气逆
[治法] 通阳散结,豁痰下气 [方药] 瓜蒌薤白白酒汤
瓜蒌:宽胸涤痰 薤白:辛温通阳,豁痰下气 白酒 :开痹行阳,上行以助药力
讲解
1.主症: 胸背痛,短气—辨证关键。 喘息,咳唾-可见于其它疾病(特异性差)
2.脉象: 寸口脉沉而迟—胸阳不振-阳微 关上小紧数—中焦停饮,阴寒内盛-阴弦

《金匮要略》精髓解读

《金匮要略》精髓解读

《金匮要略》精髓解读Overview1.引言:金匮要略的历史地位2.核心理论:辨证论治的原则3.治疗策略:方剂的运用4.实践应用:案例分析5.结语:金匮要略的传承与创新引言:金匮要略的历史地位金匮要略的起源与发展•起源背景:东汉末年,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与自身实践,著成《伤寒杂病论》,后世整理为《金匮要略》。

•医学贡献:《金匮要略》确立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历史地位:作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金匮要略》至今仍是学习和研究中医的重要文献。

金匮要略的现代意义•指导现代中医实践:《金匮要略》提供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基础,对现代中医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疾病防治的应用:书中详细阐述了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为现代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促进中西医结合:通过研究《金匮要略》的精髓,可以更好地将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推动中西医融合发展。

核心理论:辨证论治的原则辨证施治的基本概念•辨证:中医通过观察、问诊、闻声、切脉等方式,分析病情,确定疾病性质和病位,为治疗提供依据。

•论治:根据辨证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选择、剂量调整、疗程安排等,以期达到最佳疗效。

•个体化治疗:强调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治疗方案应个性化定制,体现中医“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

金匮要略中的主要证型•寒热虚实:中医诊断的基本病理状态,寒热指机体对温度反应的异常,虚实则涉及正邪斗争和体质强弱。

•气血津液: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为功能之源,血为营养之本,津液维持体内外液体平衡。

•辨证论治:金匮要略强调根据不同证型施治,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体现个性化治疗原则。

治疗策略:方剂的运用常用方剂解析•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桂枝汤:主要成分包括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功能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金匮要略》重点总结】

【《金匮要略》重点总结】

【《金匮要略》重点总结】金匮要略重点绪论金匮要略的学术成就及基本论点(1)建立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2)原著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脏腑经络为依据,运用四诊八纲,建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基本论点:①重视整体,脏腑经络为辨证的核心。

②据脉论理。

③辨证论治。

(3) ④治未病。

⑤治病求本,重视人体正气。

(4)创制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杂病治疗经方:原著根据《内经》制方的原则,针对杂病证候的特点,创制了众多的经方。

这些经方配伍严谨,用药精当,化裁灵活,治疗范围广泛,临床疗效显著,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

具体体现在:⑦载方205首,临床应用广泛。

②组方严谨精练,化裁灵活。

③重视药物专用与药物炮制、煎煮方法。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2.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1.治未病(已病防传)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14.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简述五邪中人的特点。

五邪是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又分别称作清、浊、大、小、谷饪之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
❖ 1、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是一种思维模式, 是把握疾病的深浅层次与阶段性——病在脏腑为 深为重,在经络者为浅为轻;把握疾病的阴阳属 性为治疗依据的辨证论治方法;把握疾病的轻重, 转归的一种诊断思想。
❖ 2、诊断脏腑与经络的病位层次,从而确定疾病 轻重,转归的疾病诊断依据。
❖ 方剂205首,90%被收录在常用方剂学中。 ❖ 整体观认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方法。
❖ 完备的论述了40多种内伤杂病的认识及治疗。
四)《金匮要略》
在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的实用价值。
1)病因理论,三因学说。 2)病机理论,阴阳失调是一切疾病的病理基础 3)诊法理论,四诊和参,诊外而揣内。 4)治则理论,先治表,后治里;表里同治。
❖ 肝的生理功能:主藏血,主疏泄; ❖ 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胃主和降 ❖ 肝的病理现象:大怒伤肝,肝失疏泄,肝经所过
之处,肝脉瘀阻,胀满疼痛,胸胁逆满; ❖ 脾的病理现象:脾失运化,脾脏所主部位出现脾
胃运化失调表现:嗳腐吞酸,不思饮食。 ❖ 诊断:胁痛: 肝病传脾,肝胃失和型。
2)治疗方法——辨证论治
辨病结合辩证的辨证论治方法
❖ 1、相同病因所导致的不同病机、病证,辨证 论治方法,以脏腑经络为思维模式,辨证论 治。
❖ 2、相同病因、病机、导致的一种疾病的不同 证型,以脏腑经络为思维模式,辨证论治。
相同病因导致不同病机、病证辨证论治
❖ 杂病以脏腑经络的脉证表现为依据: ❖ 1例:主诉:患者生气二天后,胸胁逆满,嗳腐
❖ 有内伤自生邪气淤阻气血者,如痰饮,胸痹, 腹满
二)《金匮要略》发展沿革
1、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2、散佚后,西晋·王叔和整理《伤寒论》十卷,杂 病部分未见。 3、发现者,北宋初期 ,由王洙发现 《金匮玉函
经》。 4、整理者,北宋林亿整理 《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要略》书名含义:
1、奠定了内伤杂病的诊疗模式,为临床医学发展 有重要意义。
❖ 某某病脉证并治诊疗模式: ❖ 诊断疾病;辨证分型;分型论治;治疗禁忌。 2、其中辨病的模式,为开创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
究俱有深远影响。
举例杂病与现代医学疾病认识比较。
《金匮·湿病》与西医风湿关节炎; 《金匮·中风病》与西医中风病; 《金匮·历节病》与西医类风湿关节炎; 《金匮·胸痹病》与西医冠心病; 《金匮·消渴病》与西医糖尿病; 《金匮·咳嗽上气病》与西医哮喘病; 《金匮·肺痈病》与西医肺脓疡疾病; 《金匮·百合病》与西医更年期综合征等等。
❖ 2、《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学术成 就,系统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 外感六经辨证论治(法)思维模式;内伤杂 病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法)思维模式;辨病 结合辨证的辨证论治方法。
❖ 3、 《金匮要略》分门别类,论述不同类杂病 的辨证论治方法:如风湿类疾病;如呼吸类疾 病;消化类疾病;虚劳类疾病;消渴类疾病; 水肿类疾病;痰饮类疾病;关节病类疾病;妇 科病等等。
用药物外,针灸,饮食疗法,并重视临床护理。 4)药物治疗在剂型方面: 内服药剂:汤、丸、散、酒。 外用药剂:薰、洗、坐、敷(纳 药鼻中) 。 5)详细记载了药物的炮制、煎煮方法、服药
方法和药后反应。
后人对《金匮要略》的评价
❖1、方书之祖 ❖2、医方之经 ❖3、治疗杂病的典范 ❖4、迄今没有被任何科学成果所取代 ❖此即此书的医疗价值
❖ 病与证的关系,以纲、目,比喻最为确当,病 如同纲,证如同目,则可处方用药,针对性治 疗。
六)《金匮要略》辩治杂病的方法
❖ 认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以及症状变化、 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包括疾病的预后。
❖ 依据辨病结合辨证的方法: ❖ 首先认识疾病,依据该病的病因、病机、病证,
确定诊疗的原则和方法。
《伤寒杂病论》
❖ 《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 ❖ 《伤寒论》前十卷,论伤寒 ❖ 《金匮要略》(后六卷)现在是二十二篇,
论杂病(内伤杂病)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
❖ 《伤寒论》完备论述了伤寒外感病的病因、病机、 症状以及症状变化、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
❖ 伤寒外感病的变化以六经变化为规律。 ❖ 《金匮要略》完备论述了40多种内伤杂病的病因、
《金匮要略》对中医理论的贡献
1、在理论方面:《金匮》继承《内经》整体观的 思想,把整体观的思想具体应运于病因、病机、 诊病、予防、治则等方面,将其系统化。
1)病因方面:天人一体;人本身为一整体: 2)病机方面:天人一体;人本身为一整体;五脏
为一整体; 3)治则方面:天人一体(湿痹,18条); 人本身为一整体;先治卒病,后治痼疾;先治其紧
❖ 痰饮咳嗽病 ❖ 消渴小便不利病 ❖ 水气病 ❖ 黄疸病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 ❖ 呕吐哕下利病 ❖ 疮痈肠痈浸淫病 ❖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
病 ❖ 妇人妊娠病 ❖ 妇人产后病 ❖ 妇人杂病(主要内容共计22篇
三)《金匮要略》 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疗经验
1、平脉辩证、脉证并治、辨病结合辩证论治。 《淮南子·泰族训篇》“所以贵扁鹊者,非贵其随病
❖《金匮要略》 与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概述

主讲 牟慧琴
《金匮要略》概述
一、学习金匮要略的目的 二、概述《伤寒杂病论》 与《金匮要略》 三、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
一、学习《金匮要略》的目的
1、了解汉代以前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方法及成就, 为中医学发展奠定基础。
2、认识原书在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所具有的很高 实用价值,以及对后世临床医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和深远影响。
❖ 《汉书 ·高帝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功臣剖符作书,丹书铁 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素问 ·天元纪大论》:“著之玉版,藏之金匮。” ❖ 匮:古字通“柜”。金匮=金柜 ❖ 要略:要—重要,精要。略—大致,大体。 • 须要宝藏的非常重要的著作。择其要,略其粗。 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曰“ 书之所以名为要略
者,盖以握要之韬略在此也”。
脏腑证 经络变化证
体表证
一)内伤杂病的概念:
1)杂病与伤寒外感病有别。伤寒以感受外邪, 疾病卒发而邪势盛;脏腑气血充盛。病变规律, 以六经变化为特征;治疗以攻邪为主。
2)杂病指五脏、六腑、经脉疾病。 ❖ 杂:五脏生理功能各不相同,病理变化复杂; 邪气类型不仅有外感邪气、七情影响、内生邪气;
脏腑、经脉,阴、阳、气、血,各有不足虚损; ❖ 病发规律,以脏腑经络变化为特征; ❖ 治疗扶正祛邪为主。
而调药,贵其厭息脉血而知病之所生也”。
《素问·方盛衰论》曰:“诊有十度,度人脉,度 脏,度肉,度筋,(度腑)度俞,度阴阳气尽, 度民,君,卿。”强调诊病必先诊脉。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继承了《内经》诊病重视 脉法的观点,著述专篇论述脉法:《平脉法》、 《辩脉法》;《伤寒论》《金匮要略》脉证并治
脉证并治举例
3、掌握其中理、法、方、药的意义和临床辩治杂 病的方法。
二、概述《伤寒杂病论》
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金匮要略》
1、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理法方 药完备的中医学专著。其中完备的论述了伤寒外 感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以及症状变化、治疗原 则及治疗方法;完备的论述了诸多内伤杂病的病 因、病机、症状以及症状变化、治疗原则及治疗 方法。包括诸多疾病的预后。
2)证的概念: 证是一定病机变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组症
候群。证 ,要受不同的病因、病机、病位影 响而变化。
不同的病因,可引发类似相同的症候群,故 可以用相同的方剂治疗 ,例如风水表虚证与 风湿表虚证,俱用防已黄芪汤为治。
3)病与证的区别: ❖ 病是指一定病因、病机引发相应病理变化、俱
有一定发展规律、预后,俱有相应治疗原则、 主治的方剂和药物的全过程。证是疾病某个阶 段的一组症候群。
先治卒疾,后治痼疾; 5)疾病认识理论(内科、外科、妇科病) 6)205个方剂的配伍与应用。
❖ 理、法、方、药,悉备: 1)整体观的认识疾病方法 (病因、病机、变化、治则、调护) 2)四诊和参的诊病方法 3)病、证结合辨证论治方法 4)药物炮制、剂型制备、与煎服方法
❖ 中药方剂内容: 1)方剂:共载方205首, 2)中药:用药约155味。 3)治疗方法:上述丰富的内容中,治疗手段除使
吞酸,口苦,不思饮食,大便难,三天未解。随 就诊。 ❖ 查:脉象:弦滑数,舌红苔薄黄。 ❖ 分析病理:病因——七情: 怒 ❖ 病机:怒伤肝,肝病传脾 ❖ (病位在肝及脾胃失和降)。 ❖ 以上症状为肝与脾及胃的病理变化和脉证表现:
1)诊断方法:
❖ 用脏腑经络生理的认识方法比对病理现象为杂病 诊断方法:
三、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
1、依据脉证认识疾病 1)认识病位的方法:病发脏腑者,症状反复,
固定不移;病发经络者,症状可见脏腑功能 异常,但是病发卒然,变化不定; 2)判断疾病轻重:病发脏腑者深重,病发经络 者轻浅。 3)判断病因的方法:从正邪两方面考虑…… 4)判断病机的方法:阴阳失调…… 5)预后判断
杂病解:
❖ 相对单纯外感疾病来说:
❖ 外感疾病是邪气由外感的疾病。无论邪气的性 质如何,均为外感。中人表浅:体表、经络。
❖ 杂病:由于脏腑不足,而感受邪气(外感、内伤); 或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疾病.
❖ 病位有浅有深:有外感邪气在肌肉关节者,如 湿病;有五脏病等等。病有在脏腑、经络不同
❖ 有内伤七情邪气感人者:如惊悸病,百合病
❖ 以辨病结合辨证的认识方法辨证论治。 ❖ 病在肝,证为肝郁不舒,脾虚胃热(脾虚受
肝之影响而运化无力,导致胃失和降)。 ❖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和胃: ❖ 处方:柴胡10g 黄芩15g 香附10g 黄连6g 青皮10g半夏10g 白术15g 山药15g 茯苓10g 焦三仙各10g 甘草6g
五)《金匮要略》对后世临床医
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