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山东高考历史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第14课时 世界多极化趋势及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第14课时 世界多极化趋势及跨世纪的世界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5c9da4dac1c708a1294a440c.png)
①缓和:两极格局瓦解,大国间
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 a.两极格局的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国际力 (2)原因 ②动荡
量对比平衡,被“冷战”掩盖的民族
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矛盾暴露。 b.出现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等威胁世界 和平的因素。
(3)表现:1998年科索沃战争爆发,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
主张用和平代替“冷战”,实行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
第三世界 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 (4)意义:标志着_________ 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 的局面。 4.不结盟运动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中国在联 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共同构成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1)判断: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是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源。 (√ ) (2)选择:(2009· 宁夏文综,33,改编)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政
答案:反映了美国要在全世界推行其利益和价值观,企图构 建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归纳为“一、二、三、四”
正确理解多极化趋势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1)这次世界格局变化不像以往是在世界大战根本改变 国际力量对比的形势下迅速建立的,而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 战的形势下在各国力量消长的基础上形成的,各国力量对比 的根本变化需要较长的时间。 (2)各强国较量磨合、分化组合也需要较长的时间。 (3)决定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以经
2.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的发展主题是什么?
求维护自身独立、_____ 主权 、发展与和平的有效途 径。
(2)兴起: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 莱德举行。会议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 则和宗旨,标志着___________ 不结盟运动 的兴起。 (3)主张: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积极地反对殖民和霸权主义,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第34课时 十九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第34课时 十九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7411ae14afe04a1b071de1e.png)
(1)人类先后进入蒸汽 时代、电气时代和信 息时代,推动了社会 生产的迅速发展;相 对论和量子理论构成 了现代物理学的基 础;互联网、现代信 息技术的发展,迅速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2)人们对生命起源的 探索,经历了由宗教 创世说到生物进化 论,认识逐步地深化 和科学
20世纪50~70年代的两弹一 星和杂交水稻,新时期以来 现代中国 的载人航天技术、计算机技 的科技 术和生物技术领域取得巨大 发展
作品蕴涵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答案:向往民主革命,追求自由平等。
1.绘画艺术的两大流派
2.音乐的发展可归纳为“两个四”
四大流派: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印象派音
乐、现代派音乐。 四大音乐家:贝多芬、海顿、莫扎特、德彪西。
现代主义艺术的特点
现代主义艺术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 现”,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各式各样的 复杂心理,反映了当代欧美各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惑,具有 明显反传统反理性的特征。
1.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异同
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都是人们对社会现实不满情绪 的反映,区别在于浪漫主义回避现实,用美好的憧憬代
替对现实的批判;而现实主义文学则是直面现实,对现
实社会的弊端展开猛烈的揭露和批判。
2.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特征 (1)浪漫主义文学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情节深入发掘人类 的感情世界,手法夸张,想象丰富,情节起伏。 (2)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揭露和批判社会 中的罪恶现象,即强调真实,揭露现实。
【山东考纲】 1.文学的主要成就。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课标提示】 1.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 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第20课时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第20课时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4dbcdf611eb91a37f0115c09.png)
1.新潮冲击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2.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1.报刊与影视的异同 报刊与影视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 重点不同:报刊最重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 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两大领域:经济腾飞和生活巨变。 四大表现:GDP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
的普及和时尚中国。
1.社会生活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社会生活的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 关。政局是否稳定、经济是否发展、文化是否繁荣,都 对社会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2.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1)改革开放前:进程缓慢。
(2)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
为便捷。
(1)判断: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客观上冲击着近代中国传 统的思想文化,传播着男女平等、民主科学等西方资本主义 先进的思想理念。 行架设的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是在 A.台湾 B.天津 C.广东 D.湖北 (√ ) (A)
(2)选择:进入近代,中国电报事业开始发展起来。中国人自
施工的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轮船招商局 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 (2)水运:1872年,___________ 运业的诞生。 (3)航空:1918年,马尾造船厂开始研制水上飞机。
2.通讯的发展
大清邮政局 , ①清朝后期:1896年,设___________
(1)邮政业 的发展
后设邮传部。
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
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第18课时 工业革命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第18课时 工业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d8ca1d1cf18583d04864590e.png)
想。自然科学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进入了又一个迅速发展
时期。
[史料印证]
1.史料二新式交通工具是谁发明的?
答案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火 车机车。 2.欧洲“对世界的支配”靠的是什么? 答案 质优价廉的工业品。 3.(2010· 天津文综,5,改编)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在英国伦 敦举办。这届世博会展出的产品可能与哪一次工业革命 相关?
要点2
“世界工厂”地位确立的表现是什么?
提示:19世纪上半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英国的生
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国际分工日益 明确,英国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的中心,世界各国联系 进一步紧密,表明了以英国为中心世界市场的初步形 成。
[史料印证]
1.史料一“民主政治”是什么制度? 答案 答案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初步形成的世界市场中心。 2.19世纪上半期英国处于怎样的“特殊位置”?
用三个“一”巧记第二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前后殖民扩张的不同点 (1)工业革命前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是掠夺金银财 富,进行原始资本积累。 (2)工业革命后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是适应本国工业
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拓展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及资本
输出的场所。
聚焦重点
重点一
革命
史论突破
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分水岭”——第一次工业
第18课时 工业革命
【山东考纲】 工业革命。 【课标提示】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一、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1.蒸汽时代的到来——工业革命
①“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社会稳定,人口、 资本流动自由,市场需求日益扩大,经济稳 (1)条件 步发展。 ②18世纪中期,随着海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张, 许多行业兴起了技术革新的热潮,开始用 机器生产 _________代替手工业生产。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选修1 第1课时 古代中国的改革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选修1 第1课时 古代中国的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04d6405cf01dc281e53af018.png)
本解决,因而无法真正缓和严重的政治危机。
3.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 么,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
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
被废除。
[史料印证]
史料 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
道故也。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
则资之天地。……就食他郡,可以舒转漕之急……犹人之血 脉,不及则枯,聚则疽,分使就食,亦犹血脉流通之势也。 ——(宋)王安石《与马运判书》 导读:史料反映了王安石节用、生财、流通的理财主张,体
现了其开源节流的指导思想。
三、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理性思考
1.指导思想有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如均输法)。
2.变法措施过于激进,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 强烈反对。 3.变法过程中出现用人不当,危害百姓的现象。 4.变法后期,宋神宗决心动摇及其去世,使王安石变法失
实施,继其之后,楚国起用吴起进行变法。
(3)“百家争鸣”的推动:法家的学说适应了当时新兴地主 阶级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取信于民,立志变法——主观条件
(1)秦统治者热衷于改革,向全国发出“求贤令”。
(2)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得到秦孝公的 赏识。
[史料印证]
史料 齐威王当上霸主以后,燕、赵、韩、魏等国都来朝
③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不断,财政入不敷出。
(2)有利条件 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②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2.主要措施
(1)富国之法 ①青苗法:a.措施:每年夏秋两收前政府以低息贷借给
农民钱或粮食,收获后农民按20%~30%的利息率归
还。b.作用:限制了大地主、高利贷者的剥削,增加了 政府财政收入。 ②募役法:a.措施:州县政府按富裕程度摊派“免役 钱”,由州县政府出钱雇人服役。b.作用:保障农民生产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第25课时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第25课时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74ffe9acb0717fd5360cdc0a.png)
(3)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要点2
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有何影响? 提示:(1)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
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2)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3)顺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
(3)思考:20世纪3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展开的关税战、倾 销战、货币战激烈而残酷。这种局面在二战后才得到比较好 的解决,这主要得益于什么? 答案:关贸总协定确立了自由贸易体制。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可归纳为“一、二、三”
一个中心:以美元(国)为中心。 两大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史论要点]
要点1 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提示:(1)背景:①战后各国吸取大危机和二战教训,要 求协调世界经济;稳定经济秩序;防止战争悲剧重演。 ②二战导致英法等西欧国家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普遍衰 落,而美国实力在战争中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
强国,具备了争夺世界经济霸权的条件。
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
关贸总协定 关贸总协定表面上看只是一项“协定”,但它实际上是一 个“组织”,是一个关于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协定和组 织,是世贸组织的前身;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2001
年才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
聚焦重点
重点一
史论突破
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金融货币体系
③世界银行的宗旨:向成员国提供贷款,以促
进该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 贸易的成员国认 缴资金,并根据认缴资金的数额决定投票权 (2)具体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选修3 第1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选修3 第1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https://img.taocdn.com/s3/m/63c1ded9b14e852458fb5724.png)
矛盾,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
(2)使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欧洲 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 (3)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的新秩序,有利于战后欧洲 的稳定与恢复。
(4)体系内部隐含了许多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和演变均
成为凡尔赛体系解体的重要原因。
(二)华盛顿体系 1.背景 (1)英、美、日对亚太地区特别是对中国的争夺及海军军 备竞赛。
(1)低估了对手的实力。
(2)战场形势的变化出乎德军指挥部的预料。 (3)德国被拖入两线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
3.内部矛盾:长达数年的世界大战,使同盟国内部矛盾日
益加剧。意大利倒戈,使同盟国失去一个重要盟友。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1.性质: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
3.实质: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4.作用 (1)积极:战后初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有利于恢复战后
经济,处理国际争端等。
(2)消极:被英法操纵,成为它们维护霸权的工具;纵容 了法西斯的侵略,放任二战的爆发。 5.历史地位 (1)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政治组织,为联合国的建
立奠定了基础。
(2)从其宗旨看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第1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山东考纲】 1.第一次世界大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的历史背景;(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3)第一次世界大 战的后果。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1)凡尔赛体系
的构建;(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3)“非战公约”;(4)国际联
盟。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3.俄国爆发“二月革命”,美国担心俄国退出战争可能会使
协约国战败,美国给协约国的大量贷款将付诸东流。 4.如果协约国获胜,美国不仅可以分享胜利果实,而且还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第17课时 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殖民扩张与掠夺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第17课时 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殖民扩张与掠夺](https://img.taocdn.com/s3/m/b4ba85e7e009581b6ad9eb0e.png)
纪“黑三角贸易”进行的主要历史原因。
(3)应用提示:根据图片考查早期殖民活动的罪恶及对欧洲 和非洲、美洲的不同影响等。
3.殖民扩张的影响 (1)世界市场的扩张:到18世纪,欧洲殖民和海外贸易推 世界市场 的扩展。 动了__________ (2)市场格局的变化: 大西洋三角贸易 _______________代替了原来欧美 亚三角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不仅把欧、亚、 非、美的商业活动联系起来,而且促进了欧洲,尤其是 英国 制造业的发展。 _____
第17课时 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 殖民扩张与掠夺
【山东考纲】 1.新航路的开辟。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 张。 【课标提示】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 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列举荷兰、英国野
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
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史料印证]
1.史料二东西方的传统商路指什么?
答案 么? 答案 欧洲中心论。 连接欧亚的陆路通道——丝绸之路。 2.有人说:“哥伦布发现美洲”,其研究问题的视角是什
3.(2013· 江苏单科,13,改编)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
黄金源源不断的流入西班牙,这导致了什么严重的经济 后果? 答案 物价上涨,货币贬值。
(2)从整体史观看,新航路开辟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
流加强,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 响、联系密切的整体。
二、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1.荷兰 (1)殖民范围:西北欧、亚洲和美洲等地区。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选修1 第2课时 欧洲历史上的改革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选修1 第2课时 欧洲历史上的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0add4ccaaa00b52acfc7ca25.png)
地位大大下降。
[史料印证]
史料一 19世纪中叶俄国与英国生铁产量、铁路里程对比
导读:俄国虽已开展工业革命,但生产能力、交通运输等方 面大大落后于西欧国家。
史料二
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把农民运动推向更大的
高潮。由于战争,国内劳动力、生产工具和耕畜大为减少。
征集新兵使国民经济丧失劳动力10%以上。因征用和瘟疫, 耕畜减少13%。商品进出口锐减。在出口农产品中,谷物减 到十三分之一,亚麻减到八分之一,……农业和工业生产受 到严重的破坏。而地主对农民的残暴压迫和勒索有增无
政治经济利益,工商业奴隶主成为推动改革或革命的力量。
二、梭伦改革的特点 1.从目的看: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从措施看,很多措施都带有“折中”色彩。
3.从立场看:带有“折中”色彩,对贵族和平民采取了不偏
不倚的中立立场。 4.从结果看: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又带有不可
避免的历史局限性,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
1.改革的必要性
(1)社会生活上:人人都是天主教徒,受天主教会控制。 (2)经济上: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广大的 土地。 (3)政治上: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教权高于王
权,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封建统治的中心。
(4)思想上:天主教会建立宗教裁判所,迫害“异端”。 (5)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4、15世纪,欧洲近代资 本主义因素逐渐产生,受到天主教会的阻碍。
减……农民骚动、起义不断发生。
——孙成木等主编:《俄国通史简编》 导读:克里木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空前破
坏了工农业生产,激化了社会矛盾,改革成为巩固统治的必
然选择。
二、农奴制改革的特点
1.从政治方面看,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并享有公民权利,
历史2015年高考真题(全部)
![历史2015年高考真题(全部)](https://img.taocdn.com/s3/m/ac2e26060b4e767f5acfce76.png)
2015·新课标Ⅰ卷第1页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部分第Ⅰ卷本卷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27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
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
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选修2 第1课时 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及近代英美法的民主化进程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选修2 第1课时 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及近代英美法的民主化进程](https://img.taocdn.com/s3/m/ff1a9b3f31126edb6f1a1025.png)
[史料印证]
史料一 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
得停止任何法律的执行;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征税等。1701年 议会又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
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把原先属于国王的任免法官的权
力转到各部大臣身上。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导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通过一系列法律确认了法律和议
影响 (1)抨击了专 制制度和天 主教会,解 放了思想, 自由和平等 思想日益深 入人心
认为全体人 民之间订立 认为人生来就 一种新的社 是平等的,这 会契约,建 卢梭 是自然赋予每 立人民主权 个人的权利 的政府,一 切权力属于 人民
认为统治 者也应履 行契约(公 意),否则 人民有权 推翻他
(2)为近代资 产阶级民主 革命奠定了 理论基础 (3)为近代资 产阶级民主 政治提供了 坚实的理论 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可操 作的政治蓝 图
(1)建立背景:热月政变后,政局动荡不安;反法联军大
兵压境;人们企盼一个强人政权。 (2)巩固措施:颁布新宪法,建立独裁政权;主持制定了 《拿破仑法典》;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外侵 略欧洲各国;颁布自由主义宪法,帝制改成君主立宪
制;重建军队,反击反法联军。
4.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建立。 5.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确立路易· 波拿巴的独裁统 治。
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
将是合法的破坏。 ——卢梭《社会契约论》 导读:政府权力的运用必须按人民的意志来行使,如果政府 滥用权力,侵害人民利益,人民便可收回政府权力,甚至推
翻它,重新建立代表人民意志的新政府。
考点二
美国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洛克 《独立宣言》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第12课时 新中国外交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第12课时 新中国外交](https://img.taocdn.com/s3/m/60f8328dd4d8d15abf234e0d.png)
(3)思考:你如何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交
新中国的三大外交政策 (1)“另起炉灶”就是分开过,针对的是国民政府。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中被“打扫”的东西是帝国主
义在华残余势力和其在华的一切特权,针对的是帝国主义。 (3)“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针对的是以苏联 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60年代末,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苏联的严峻挑战。
中苏关系 不断恶化,对中国的安全构成威胁。 ③_________
尼克松 访华,双方在上 a.1972年,美国总统_______ (2)进程 海发表了《中美上海公报》。 b.1978年12月,中美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 报》,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 (3)影响 a.结束了双方多年的对抗,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b.促进了中日建交的实现。
[史料印证]
史料一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图示史料中“越来越多的国家”主要指哪些国家? 答案 阿尔巴尼亚等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2.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什么?
答案
1972年尼克松访华。
3.(2013· 安徽文综,18,改编)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 发表演讲说:“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致于成为战争中的敌 人。”导致中美之间存在分歧的根源是什么? 答案 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一、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方针政策 (1)方针: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一边倒 (2)政策: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______” 的外交政策。
①内容: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
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 (3)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共处。 ②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社会制度的差异,成 超越了意识形态 ________和________
2015年高考真题历史(山东卷)(含解析版)
![2015年高考真题历史(山东卷)(含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842bc413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2.png)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参考答案题号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答案 C B B A D C C D A B C38.(16分)(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给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
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佛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39.(14分)提取历史信息层次一:能结合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准确、全面地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
例:人民公社体制开始被打破,政治体制改革已悄然进行;“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
层次二:能依据材料,获取表层信息。
例:向阳人悄悄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人们对摘牌行为感到忧虑。
层次三:答案与材料没有联系。
进行历史解释层次一: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
如: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③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
在此基础上,能提出独立的见解或认识。
例: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
改革者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
层次二: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
如: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③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
(依据考生作答时所涉及要点多少及解释的合理程度等酌情给分)层次三:不能在历史信息和所学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没有对历史信息的解释。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选修3 第3课时 局部战争与争取世界和平的努力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选修3 第3课时 局部战争与争取世界和平的努力](https://img.taocdn.com/s3/m/73d166db3186bceb19e8bb27.png)
家的利益而多受批评。
[史料印证]
史料 在进入21世纪之际,我们共同庄严承诺,将致力于确
保联合国更加强大、更加有效、更有效率……与全体会员国
一道加强联合国的作用、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捍卫《联合国 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 声明(2000年9月7日)
导读:安理会是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职能机
(2)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的因素,减少发生 军事冲突的可能性。
(一)冷战格局下的热战 1.朝鲜战争
(1)背景:朝鲜半岛分立,引发内战;出于争霸,美国插
手。 (2)影响 ①朝鲜:以“三八线”为界,朝鲜半岛南北分裂。韩国跟 随美国加入了资本主义阵营,朝鲜加入了社会主义阵
营。
②美国: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美国通过战争扼
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
③中国: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支持了朝鲜人民的正 义事业,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④苏联、日本:东亚地区暂时处于相对和平状态,美国 在东亚地区对苏联的压力减小。日本抓住朝鲜战争的有
(2)边界和领土的长期不确定,克什米尔地区归属问题成
为印巴矛盾激化的导火线。 (3)美苏两个大国的插手。
(4)民族、宗教矛盾由来已久。
2.两伊战争的原因
(1)领土(石油)争端:阿拉伯河的主权归属问题。
(2)宗教矛盾:什叶派和逊尼派的矛盾。 (3)民族矛盾:双方都支持对方国内的少数民族进行反政 府活动。 (4)个人恩怨:萨达姆和霍梅尼的个人恩怨。
力地推动了非殖民化进程。
(3)70年代以后,由于第三世界的加入在维护世界和平、 缓解冲突、促进裁军和军备控制、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
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维护世界和平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第21课时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苏联的经济改革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第21课时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苏联的经济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031114ca5fbfc77da369b108.png)
余粮征集制 ,余粮低价交售国家。 ①农业:实行___________ 工业国有化 ,大中企业收归国 ②工业:普遍实行___________ 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2)内容
③商业:取消商品贸易,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
分配。
④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 原则。
①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 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3)评价 ②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 度;苏俄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作用 ①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国民经济恢复,苏维埃政 权巩固。
②使苏俄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史料印证]
1.史料二中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答案 答案 余粮收集制。 都使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稳定。 2.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实施效果上有何共性?
②农业
自主权 ,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a.扩大农庄_______
b.提高农产品价格,降低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3)评价 ①积极:前期取得一定成效。 a.没有突破旧体制。 ②局限b.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a.与美国军备竞赛,最终导致经济全面滑坡。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经济全国滑坡。 (1)背景 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斯大林模式 ”。 制,因此被称为“___________
(1)判断: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资本主义经济
的复辟,是历史的倒退。
(× )
(2)选择:(2012· 江苏单科,17,改编)“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 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 和方法”是对哪一政策特点的概括?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农业集体化 B.新经济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 B )
2015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山东卷)含解析
![2015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山东卷)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6db086dbe23482fb4da4c3e.png)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题4分,共44分。
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多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3.《尚书·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答案】C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
该制度旨在一()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地方制度。
分析选项,A明显错误,宗法制在我国古代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B与符合题意,之所以“避亲”就是防止形成家族势力,进而造成地方割据;CD与题意不符,题干材料没有体现。
所以应选B。
15.“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这强调的是()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答案】B16.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答案】A17.图5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这一国家是()A.英国 B.德国C.俄国 D.日本【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日本在中国实力的消长。
依据所学,自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值不值运动发展道路,同时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作为其邻国的中国首当其冲受到日本不断的侵略,致使日本在华利益成不断上升趋势,一战期间曾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
所以应选D。
18.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选修3 第2课时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选修3 第2课时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https://img.taocdn.com/s3/m/a9ec7913a76e58fafab00324.png)
二、雅尔塔体制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双重性。
1.由于雅尔塔体制反映了客观的世界力量均势,增强了和 平结构的有效性,只要美苏打不起来,世界大战就能避 免,从而维持了战后近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世界大战 没有再发生。
2.雅尔塔体制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美苏两国
的争夺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并加深了不同社会制度和 意识形态的对立,不利于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路。
5.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
考点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是二战爆发的 根本原因。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二战爆发起了催
化剂的作用。 3.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使局部战争 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 4.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美国推行中立自保政策,苏联避战
(2)德国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3)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
月,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西欧主宰世界的时代 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个大国。 2.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6.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也意味着美苏“冷
战”的结束。
(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1.人类社会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 3.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但高科技的 威力使美苏双方都不敢轻易发动世界大战和核战争,只 能实行核威慑。 4.我们必须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综历史试题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 .兼爱尚贤B .主权在民C .以民为本D .道法自然 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
该制度旨在A .瓦解宗法体系B .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 .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 .完善地方监察制度15.“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这强调的是A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B .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C .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D .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16.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A .“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B .“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 .“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 .“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17.图5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
这一国家是A . 英国B . 德国C . 俄国D . 日本18.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
1928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
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A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B .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C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D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表2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
表中“丁”指的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义和团运动C .戊戌变法D .辛亥革命20.“这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
”这场运动是A . 实现人类自我觉醒的文艺复兴B . 摆脱天主教会控制的宗教改革C . 揭开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D . 规划人类理性王国的启蒙运动21.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22.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
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A .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B .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C .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D .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23.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
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 .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B .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印象派绘画产生C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现实主义文学兴起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38.(16分)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与生活材料二生活与观念图10 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10分)(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
(6分)38.(16分)(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
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佛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39.(14分)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图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14分)39.(14分)提取历史信息层次一:能结合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准确、全面地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
例:人民公社体制开始被打破,政治体制改革已悄然进行;“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
层次二:能依据材料,获取表层信息。
例:向阳人悄悄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人们对摘牌行为感到忧虑。
层次三:答案与材料没有联系。
进行历史解释层次一: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
如: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③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
在此基础上,能提出独立的见解或认识。
例: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
改革者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
层次二: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
如: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③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
(依据考生作答时所涉及要点多少及解释的合理程度等酌情给分)图11层次三:不能在历史信息和所学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没有对历史信息的解释。
历史表述层次一:合乎逻辑,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层次二:基本符合逻辑,条理较清晰,语言较流畅。
层次三:缺乏逻辑,条理不清,辞不达意。
40.(16分)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
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材料二《世界近代史》和《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摘目(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英国对于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
(6分)(2)据材料二,指出两本著作对英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有何不同认识。
(4分)(3)依据材料二所反映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历史的视角,说明近代西方是如何取得“优势地位”的。
(6分)40.(16分)(1)君主立宪制(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政治上的示范;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济上的典范。
(2)前者强调英国革命的开创性,把它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后者也承认英国革命的重要性,但只把它作为政治革命的一部分。
(3)斯塔夫里阿诺斯从全球化的视角研究历史,西方“优势地位”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逐步确立的。
它既是西方自身发展领先于世界的结果(西方开辟新航路、拓展世界市场、科技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等都领先于世界),也是西方对其他民族和地区侵略和掠夺的结果(西方殖民扩张不断扩大,亚非拉很多地区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47.(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10分)47.(10分)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48.(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以下为1912年5月孙中山与香港《士蔑西报》记者的一段谈话。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访员曰:先生让总统之位与袁世凯,是由于个人之意乎?抑以为如此更换更有益于国家乎?孙曰:两者皆是。
因袁君鼓动共和久矣。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孙中山所答内容的认识。
(10分)48.(10分)建立共和是孙中山个人的革命追求,也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为了早日结束南北对峙,实现国家统一和建立共和,孙中山不计个人得失,让位于袁世凯,反映了孙中山高尚的政治品质。
民主共和是历史的潮流,袁世凯为了篡夺革命果实,实行假共和真专制。
孙中山对袁世凯的本来面目认识不清,这体现出孙中山的政治局限性。
49.(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合作精神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留下的宝贵财富。
图15为1937年延安大礼堂悬挂的旗帜和标语,图16为1945年11月在哈尔滨建成的苏军烈士纪念碑,它们体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合作。
图15 图16据图15和图16,结合中国抗战的史实,说明合作对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性。
(10分)49.(10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衰弱到复兴的历史性转折。
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对中国抗战的支援,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作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