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防治与社区管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5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为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为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且常合并高血压和心脏病 糖尿病不仅可以使颅内大、 糖尿病不仅可以使颅内大、中、小动脉的粥样硬化加重,还 小动脉的粥样硬化加重, 造成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病变,使血液粘稠度增加、 造成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病变,使血液粘稠度增加、红细胞 变形能力降低, 变形能力降低,从而使发生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卒中的机会 增加 糖尿病使脑卒中的发生危险增加2.6倍 糖尿病使脑卒中的发生危险增加2.6倍,其中缺血性卒中增 2.6 3.6倍 加3.6倍 脑血管病的病情轻重和预后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及控制 程度有关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7-8
18
吸烟及饮酒
吸烟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 吸烟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对危险度约为2.5 5.6, 2.5相对危险度约为2.5-5.6,其危险度随吸烟量而增加 长期被动吸烟者脑卒中的发病危险比不暴露于吸烟环境者 增加1.82 增加1.82 酒精摄入量对于出血性卒中有直接的剂量相关性 长期大量饮酒和急性酒精中毒是导致青年人脑梗的危险因 素,老年人大量饮酒也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8
脑卒中的分型
脑梗死
缺血性脑卒中 (2/3) 脑卒中
脑出血 短暂性脑缺血 发作( 发作(TIA) )
出血性脑卒中 (1/3) )
蛛网膜 下腔出血
中国全科医生教程:147
9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可调控的危险因素: 调控的危险因素:
• 高血压 • 心脏病 • 糖尿病 • 血脂异常 • 吸烟 • 饮酒 • 颈动脉狭窄 • 肥胖 • 其他
中国全科医生教程:147 24
CT显示低密度脑梗死病灶 CT显示低密度脑梗死病灶
25
CT显示左侧壳核出血高密度病灶 CT显示左侧壳核出血高密度病灶
26
CT显示小脑出血 CT显示小脑出血
27
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池内高密度影 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池内高密度影
28
DSA显示闭塞大脑中动脉 DSA显示闭塞大脑中动脉
4
与西方国家相比, 与西方国家相比, 亚洲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病率更高
发病率(事件/1000高血压患者) 发病率(事件/1000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患者) 15 脑卒中 心肌梗死 16 12.9 10 8.1 5 5.2 4.4 10.3 7.9 5.5 2 0 SHEP1 美国 MRC2 英格兰 Syst-Eur3 欧洲 STONE4 中国 Syst-China5 NICS-EH6 日本 中国 2.5 4 16
脑卒中诊断的基本原则— 脑卒中诊断的基本原则—症状
缺血性脑卒中可表现为: 缺血性脑卒中可表现为: 反复发作的TIA 反复发作的TIA 发病初期常无剧烈头痛、 发病初期常无剧烈头痛、早期呕吐等颅内压增高和脑 膜刺激征 急性局灶性脑损伤的体征,如三偏综合征(偏瘫、 急性局灶性脑损伤的体征,如三偏综合征(偏瘫、偏 身感觉障碍、偏盲), ),出现于发病早期且较明显 身感觉障碍、偏盲),出现于发病早期且较明显 意识障碍不明显或清醒
中国全科医生教程:147
21
脑卒中诊断的基本原则— 脑卒中诊断的基本原则—症状
出血性脑卒中可表现为: 出血性脑卒中可表现为:
发病后12小时内有头痛、呕吐,若出现颈项强直则更支持蛛网膜下腔 发病后12小时内有头痛、呕吐, 12小时内有头痛 出血 发病后即刻或数小时内出现持续性意识障碍, 发病后即刻或数小时内出现持续性意识障碍,提示有急性颅内血肿 面-腿-臂程度一致的偏身运动感觉障碍,尤其伴有意识障碍时,多提 臂程度一致的偏身运动感觉障碍,尤其伴有意识障碍时, 示大脑半球深部出血 急性小脑综合征伴严重头痛和/或意识障碍,合并脑干受压体征, 急性小脑综合征伴严重头痛和/或意识障碍,合并脑干受压体征,提示 小脑血肿 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除脑膜刺激征、 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除脑膜刺激征、早期呕吐和眼球运动功能障碍 外,可出现急性局灶性脑损害体征 严重病例常出现意识障碍,以及脑水肿、 严重病例常出现意识障碍,以及脑水肿、颅内高压和脑疝征象
12
INTERSTROKE研究: INTERSTROKE研究:34.6%的脑卒中归 研究 因于高血压
国际脑卒中研究(INTERSTROKE)纳入全球22个国家(包括中国)的3000例初发急性脑卒中患 者和3000例对照受试者
13 O'Donnell MJ, et al. Lancet. 2010;376(9735):112-23.
脑血管 疾病
16 14 12 10 86420-
风心病
高血压 冠心病 脑血管病
其他
中国卒中杂志.2007年第2卷第1期:20-37
7
内 容
• 脑卒中是中国人首要的心血管并发症 • 脑卒中的分型、危险因素及诊断的基本原则 脑卒中的分型、 • 脑卒中的一级预防 • 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 脑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 • 社区脑卒中的防治要点 • 病例讨论
脑卒中的防治与社区管理
仅供医疗专业人士使用
1
内 容
• 脑卒中是中国人首要的心血管并发症 • 脑卒中的分型、危险因素及诊断的基本原则 脑卒中的分型、 • 脑卒中的一级预防 • 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 脑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 • 社区脑卒中的防治要点 • 病例讨论
2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的首要 致死原因
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病和脑卒中
80
6
直接经济负担(亿元)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冠心病 脑卒中 59
69. 1
35. 3 27. 3
女性
男性
女性
15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心脏病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心脏病
各种类型的心脏病都与脑卒中密切相关
房颤是脑卒中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每年发生危险为3 5%, 房颤是脑卒中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每年发生危险为3-5%, 占血栓栓塞性卒中的50% 占血栓栓塞性卒中的50% 缺血性卒中约有20%是心源性栓塞 缺血性卒中约有20%是心源性栓塞 20% 急性心梗后近期内有0.8%的患者发生脑卒中, 急性心梗后近期内有0.8%的患者发生脑卒中,6年内发生率 0.8%的患者发生脑卒中 为10%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2 10
不可调控的危险因素: 不可调控的危险因素: 调控的危险因素
• 年龄(55岁后每10年危险性增加1 55岁后每10年危险性增加 岁后每10年危险性增加1
倍)
• 性别(男女之比1.1-1.5:1) 男女之比1.1 1.5:1) 1.1• 种族 • 家族遗传性
高血压是我国脑卒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Chronic Diseases and Health Promotion – www.who.int/chp/en
3
我国心脑血管死亡构成比超过40%
2010年 中国卫生统计提要》 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数据
• 城市
• 县城
中国卫生部: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tjty/digest2010/index.htm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5-6 17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血脂异常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血脂异常
应用他汀类等降脂药物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有3项关于他汀类药物的大规模二级预防研究(北欧的4S、 项关于他汀类药物的大规模二级预防研究(北欧的4S、 4S 美国的CARE 澳大利亚的LIPID试验) CARE、 LIPID试验 美国的CARE、澳大利亚的LIPID试验)显示他汀类药物预 防治疗可使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减少19 19防治疗可使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减少19-31%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8-9
19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肥胖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肥胖
肥胖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相对危险度为2.2 肥胖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相对危险度为2.2 男性腹部肥胖和女性体重指数(BMI) 男性腹部肥胖和女性体重指数(BMI)增高是卒中的一个 独立危险因素
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界限值
黄久仪等.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年10月第15卷第5期:416-9.
11
脑卒中死亡风险随血压上升迅速升高
压 压
脑 卒 中 死 亡 率
脑 卒 中 死 亡 率
压(mmHg) 压(mmHg)
80-89 8070-79 7060-69 6050-59 50-
压(mmHg) 压(mmHg)
JNC 7.Hypertension. 2003;42:1206–1252.
高血压增加脑卒中患者死亡风险甚于冠心病
14 J Hypertens. 2009; 27(3): 468–475.
高血压增加我国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及直接 经济负担均高于冠心病
7 6 发病的相对风险 5 4 3 2 1 0 男性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9):744-7.
冠心病 脑卒中 4. 25 2. 86 4. 03
相关疾病危险度* 相关疾病危险度
分类 体重指数 (kg/m2) 男:<85 女:<80 体重过低 体重正常 超重 肥胖 <18.5 18.5-23.9 24.0-27.9 ≥28 增加 高 腰围(cm) 男:85-95 女:80-90 增加 高 极高 男:≥95 女:≥95 高 极高 极高
* 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9-10 20
29
内 容
• 脑卒中是中国人首要的心血管并发症 • 脑卒中的分型、危险因素及诊断的基本原则 脑卒中的分型、 • 脑卒中的一级预防 • 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 脑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 • 社区脑卒中的防治要点 • 病例讨论
30
脑卒中的预防
• 针对人群:没有发生过 针对人群: 脑卒中的人群 • 目的:通过查明和干预 目的: 可调控的危险因素,预 防脑卒中的首次发生 首次发生
5
我国脑卒中呈现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 《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2006》
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我国脑卒中死亡率远高于冠心病
标化死亡率(1/10万 标化死亡率(1/10万) 150 135 120 105 90 75 60 45 30 15 0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冠心病 标化死亡率( 标化死亡率(1/10万) 万
脑卒中诊断的基本原则— 脑卒中诊断的基本原则—辅助检查
CT扫描 迅速鉴别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 CT扫描:迅速鉴别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获得脑卒中部 扫描: 大小、 位、大小、类型或其他脑损伤的信息 MRI:更早、 MRI:更早、更清晰地显示卒中引起的脑组织异常改变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床旁操作,随时观察进展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床旁操作, ):床旁操作 颈动脉超声:检查是否存在狭窄、 颈动脉超声:检查是否存在狭窄、斑块或阻塞 脑血管造影(DSA) 脑血管造影(DSA):检测有无脑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 放射性核素SPECT扫描: 放射性核素SPECT扫描:了解脑血流情况 SPECT扫描 PET扫描: PET扫描:检测脑细胞代谢情况和脑组织的功能是否正常 扫描 心超:检测心脏内是否有血栓存在、瓣膜病和有无缺损 心超:检测心脏内是否有血栓存在、
中国全科医生教程:147
22
脑卒中诊断的基本原则— 脑卒中诊断的基本原则—病因和危险因素
TIA发作史 TIA发作史 血管杂音、动脉内膜板块、 血管杂音、动脉内膜板块、眼底动脉变化 风心病、 风心病、房颤 重要危险因素: 重要危险因素:
-
高血压 糖尿病 血脂异常 高凝状态 吸烟 嗜酒
23
中国全科医生教程:147
1) JAMA. 1991 Jun 26;265(24):3255-64 2) Br Med J (Clin Res Ed). 1985 July 27; 291(6490): 277–278 3) Lancet. 1997 Sep 13;350(9080):757-64.
4) J Hypertens. 1996 Oct;14(10):1237-45. 5) J Hypertens. 1998 Dec;16(12 Pt 1):1823-9. 6) Hypertens Res. 2000 Jan;23(1):33-7.
一级预防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5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为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为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且常合并高血压和心脏病 糖尿病不仅可以使颅内大、 糖尿病不仅可以使颅内大、中、小动脉的粥样硬化加重,还 小动脉的粥样硬化加重, 造成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病变,使血液粘稠度增加、 造成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病变,使血液粘稠度增加、红细胞 变形能力降低, 变形能力降低,从而使发生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卒中的机会 增加 糖尿病使脑卒中的发生危险增加2.6倍 糖尿病使脑卒中的发生危险增加2.6倍,其中缺血性卒中增 2.6 3.6倍 加3.6倍 脑血管病的病情轻重和预后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及控制 程度有关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7-8
18
吸烟及饮酒
吸烟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 吸烟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对危险度约为2.5 5.6, 2.5相对危险度约为2.5-5.6,其危险度随吸烟量而增加 长期被动吸烟者脑卒中的发病危险比不暴露于吸烟环境者 增加1.82 增加1.82 酒精摄入量对于出血性卒中有直接的剂量相关性 长期大量饮酒和急性酒精中毒是导致青年人脑梗的危险因 素,老年人大量饮酒也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8
脑卒中的分型
脑梗死
缺血性脑卒中 (2/3) 脑卒中
脑出血 短暂性脑缺血 发作( 发作(TIA) )
出血性脑卒中 (1/3) )
蛛网膜 下腔出血
中国全科医生教程:147
9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可调控的危险因素: 调控的危险因素:
• 高血压 • 心脏病 • 糖尿病 • 血脂异常 • 吸烟 • 饮酒 • 颈动脉狭窄 • 肥胖 • 其他
中国全科医生教程:147 24
CT显示低密度脑梗死病灶 CT显示低密度脑梗死病灶
25
CT显示左侧壳核出血高密度病灶 CT显示左侧壳核出血高密度病灶
26
CT显示小脑出血 CT显示小脑出血
27
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池内高密度影 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池内高密度影
28
DSA显示闭塞大脑中动脉 DSA显示闭塞大脑中动脉
4
与西方国家相比, 与西方国家相比, 亚洲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病率更高
发病率(事件/1000高血压患者) 发病率(事件/1000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患者) 15 脑卒中 心肌梗死 16 12.9 10 8.1 5 5.2 4.4 10.3 7.9 5.5 2 0 SHEP1 美国 MRC2 英格兰 Syst-Eur3 欧洲 STONE4 中国 Syst-China5 NICS-EH6 日本 中国 2.5 4 16
脑卒中诊断的基本原则— 脑卒中诊断的基本原则—症状
缺血性脑卒中可表现为: 缺血性脑卒中可表现为: 反复发作的TIA 反复发作的TIA 发病初期常无剧烈头痛、 发病初期常无剧烈头痛、早期呕吐等颅内压增高和脑 膜刺激征 急性局灶性脑损伤的体征,如三偏综合征(偏瘫、 急性局灶性脑损伤的体征,如三偏综合征(偏瘫、偏 身感觉障碍、偏盲), ),出现于发病早期且较明显 身感觉障碍、偏盲),出现于发病早期且较明显 意识障碍不明显或清醒
中国全科医生教程:147
21
脑卒中诊断的基本原则— 脑卒中诊断的基本原则—症状
出血性脑卒中可表现为: 出血性脑卒中可表现为:
发病后12小时内有头痛、呕吐,若出现颈项强直则更支持蛛网膜下腔 发病后12小时内有头痛、呕吐, 12小时内有头痛 出血 发病后即刻或数小时内出现持续性意识障碍, 发病后即刻或数小时内出现持续性意识障碍,提示有急性颅内血肿 面-腿-臂程度一致的偏身运动感觉障碍,尤其伴有意识障碍时,多提 臂程度一致的偏身运动感觉障碍,尤其伴有意识障碍时, 示大脑半球深部出血 急性小脑综合征伴严重头痛和/或意识障碍,合并脑干受压体征, 急性小脑综合征伴严重头痛和/或意识障碍,合并脑干受压体征,提示 小脑血肿 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除脑膜刺激征、 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除脑膜刺激征、早期呕吐和眼球运动功能障碍 外,可出现急性局灶性脑损害体征 严重病例常出现意识障碍,以及脑水肿、 严重病例常出现意识障碍,以及脑水肿、颅内高压和脑疝征象
12
INTERSTROKE研究: INTERSTROKE研究:34.6%的脑卒中归 研究 因于高血压
国际脑卒中研究(INTERSTROKE)纳入全球22个国家(包括中国)的3000例初发急性脑卒中患 者和3000例对照受试者
13 O'Donnell MJ, et al. Lancet. 2010;376(9735):112-23.
脑血管 疾病
16 14 12 10 86420-
风心病
高血压 冠心病 脑血管病
其他
中国卒中杂志.2007年第2卷第1期:20-37
7
内 容
• 脑卒中是中国人首要的心血管并发症 • 脑卒中的分型、危险因素及诊断的基本原则 脑卒中的分型、 • 脑卒中的一级预防 • 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 脑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 • 社区脑卒中的防治要点 • 病例讨论
脑卒中的防治与社区管理
仅供医疗专业人士使用
1
内 容
• 脑卒中是中国人首要的心血管并发症 • 脑卒中的分型、危险因素及诊断的基本原则 脑卒中的分型、 • 脑卒中的一级预防 • 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 脑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 • 社区脑卒中的防治要点 • 病例讨论
2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的首要 致死原因
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病和脑卒中
80
6
直接经济负担(亿元)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冠心病 脑卒中 59
69. 1
35. 3 27. 3
女性
男性
女性
15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心脏病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心脏病
各种类型的心脏病都与脑卒中密切相关
房颤是脑卒中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每年发生危险为3 5%, 房颤是脑卒中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每年发生危险为3-5%, 占血栓栓塞性卒中的50% 占血栓栓塞性卒中的50% 缺血性卒中约有20%是心源性栓塞 缺血性卒中约有20%是心源性栓塞 20% 急性心梗后近期内有0.8%的患者发生脑卒中, 急性心梗后近期内有0.8%的患者发生脑卒中,6年内发生率 0.8%的患者发生脑卒中 为10%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2 10
不可调控的危险因素: 不可调控的危险因素: 调控的危险因素
• 年龄(55岁后每10年危险性增加1 55岁后每10年危险性增加 岁后每10年危险性增加1
倍)
• 性别(男女之比1.1-1.5:1) 男女之比1.1 1.5:1) 1.1• 种族 • 家族遗传性
高血压是我国脑卒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Chronic Diseases and Health Promotion – www.who.int/chp/en
3
我国心脑血管死亡构成比超过40%
2010年 中国卫生统计提要》 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数据
• 城市
• 县城
中国卫生部: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tjty/digest2010/index.htm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5-6 17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血脂异常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血脂异常
应用他汀类等降脂药物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有3项关于他汀类药物的大规模二级预防研究(北欧的4S、 项关于他汀类药物的大规模二级预防研究(北欧的4S、 4S 美国的CARE 澳大利亚的LIPID试验) CARE、 LIPID试验 美国的CARE、澳大利亚的LIPID试验)显示他汀类药物预 防治疗可使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减少19 19防治疗可使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减少19-31%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8-9
19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肥胖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肥胖
肥胖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相对危险度为2.2 肥胖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相对危险度为2.2 男性腹部肥胖和女性体重指数(BMI) 男性腹部肥胖和女性体重指数(BMI)增高是卒中的一个 独立危险因素
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界限值
黄久仪等.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年10月第15卷第5期:416-9.
11
脑卒中死亡风险随血压上升迅速升高
压 压
脑 卒 中 死 亡 率
脑 卒 中 死 亡 率
压(mmHg) 压(mmHg)
80-89 8070-79 7060-69 6050-59 50-
压(mmHg) 压(mmHg)
JNC 7.Hypertension. 2003;42:1206–1252.
高血压增加脑卒中患者死亡风险甚于冠心病
14 J Hypertens. 2009; 27(3): 468–475.
高血压增加我国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及直接 经济负担均高于冠心病
7 6 发病的相对风险 5 4 3 2 1 0 男性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9):744-7.
冠心病 脑卒中 4. 25 2. 86 4. 03
相关疾病危险度* 相关疾病危险度
分类 体重指数 (kg/m2) 男:<85 女:<80 体重过低 体重正常 超重 肥胖 <18.5 18.5-23.9 24.0-27.9 ≥28 增加 高 腰围(cm) 男:85-95 女:80-90 增加 高 极高 男:≥95 女:≥95 高 极高 极高
* 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9-10 20
29
内 容
• 脑卒中是中国人首要的心血管并发症 • 脑卒中的分型、危险因素及诊断的基本原则 脑卒中的分型、 • 脑卒中的一级预防 • 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 脑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 • 社区脑卒中的防治要点 • 病例讨论
30
脑卒中的预防
• 针对人群:没有发生过 针对人群: 脑卒中的人群 • 目的:通过查明和干预 目的: 可调控的危险因素,预 防脑卒中的首次发生 首次发生
5
我国脑卒中呈现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 《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2006》
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我国脑卒中死亡率远高于冠心病
标化死亡率(1/10万 标化死亡率(1/10万) 150 135 120 105 90 75 60 45 30 15 0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冠心病 标化死亡率( 标化死亡率(1/10万) 万
脑卒中诊断的基本原则— 脑卒中诊断的基本原则—辅助检查
CT扫描 迅速鉴别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 CT扫描:迅速鉴别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获得脑卒中部 扫描: 大小、 位、大小、类型或其他脑损伤的信息 MRI:更早、 MRI:更早、更清晰地显示卒中引起的脑组织异常改变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床旁操作,随时观察进展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床旁操作, ):床旁操作 颈动脉超声:检查是否存在狭窄、 颈动脉超声:检查是否存在狭窄、斑块或阻塞 脑血管造影(DSA) 脑血管造影(DSA):检测有无脑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 放射性核素SPECT扫描: 放射性核素SPECT扫描:了解脑血流情况 SPECT扫描 PET扫描: PET扫描:检测脑细胞代谢情况和脑组织的功能是否正常 扫描 心超:检测心脏内是否有血栓存在、瓣膜病和有无缺损 心超:检测心脏内是否有血栓存在、
中国全科医生教程:147
22
脑卒中诊断的基本原则— 脑卒中诊断的基本原则—病因和危险因素
TIA发作史 TIA发作史 血管杂音、动脉内膜板块、 血管杂音、动脉内膜板块、眼底动脉变化 风心病、 风心病、房颤 重要危险因素: 重要危险因素:
-
高血压 糖尿病 血脂异常 高凝状态 吸烟 嗜酒
23
中国全科医生教程:147
1) JAMA. 1991 Jun 26;265(24):3255-64 2) Br Med J (Clin Res Ed). 1985 July 27; 291(6490): 277–278 3) Lancet. 1997 Sep 13;350(9080):757-64.
4) J Hypertens. 1996 Oct;14(10):1237-45. 5) J Hypertens. 1998 Dec;16(12 Pt 1):1823-9. 6) Hypertens Res. 2000 Jan;23(1):33-7.
一级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