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为中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与进步。
•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含义: •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 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 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 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 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 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 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 见解。
• 教学方面 :首先,激发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 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次,他主张启发教 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第三,因材施教 • 学习方法 :“学”与“习”并重,“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悦)乎?”;“学”与“思”相结 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 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 ;“学”与“问”相配合。“敏而 好学,不耻下问。” • 学习态度 :诚实,虚心,勤勉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 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自称是“学而不 厌”,“发愤忘食。”
• 材料四:交通大开,货币盛行,经济重心由农业 趋于工商业。如猗顿之以监盐,郭纵之以冶铁, 乌氏倮之以畜牧,寡妇清之以穴矿,皆起氓庶与 王者埒富。(《史记· 货殖传》)而吕不韦以阳翟 大贾,乃能运阴谋废置国王,执持国柄。(《史 记》本传)盖贵族仆而富阀代兴,其势力乃至侵 入政治,实开前史未有之局。------梁启超《先秦 政治思想史》 • 据材料四分析原因
• 一、春秋二子
1、老子及其思想
《史记》一说他姓李名 耳,春秋时期楚国人, 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书的史官), 就是孔子曾向他问礼的 老聃。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
•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老子的哲学思想
材料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
孔子的仁具有阶级性等级性特点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奴隶社会等级制度解体 3、原因: (“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 。 材料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贵族 材料一: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君子“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小人:平民 4、评价:政治思想的保守部分,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不利于制度变革和社会进步。 (“法先王”)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著作 以德治民
逐步改良,“损益”变化
治国 方略 历史 观 阶级 个人 中庸之道 修养 (核心) 关系 教育 思想 “有教无类” 著作:儒家“五经”

周“礼”
• 如何评价孔子?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中说“孔子是身直为 中国政教这原,中国历史,孔子一人之历 史而已”;柳诒微著《中国文化史》言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 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 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 而开”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上述观点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小结:春秋战国文化繁荣的原因
(1)井田制瓦解,分封制破坏,贵族特权阶级消失。面 对社会大变革,不同阶层提出了不同主张
(2)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文化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3)民族融合加快,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了文 化的繁荣
(4)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纷纷重用有才学 之士出谋划策。
(5)平民教育、私学的兴起和丰富的私人藏书,促进 了学术的勃兴。 (6) 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第7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礼 记· 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 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均指此 义。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 逍 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化”指事 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 迁善之义。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 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 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 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其一,老子认为世界万物本源为“道”; •其二,其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变化, •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老子的政治思想 材料二: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 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 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材料三: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 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材料四: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 使民无知无欲。 •其一,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的强权政治;
公元前800至200年大致相当于我国哪 一历史时期?产生了哪些思想流派?它 们对于人类精神的觉醒作出了哪些贡献?
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特点
总特点:异常繁荣
1、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 2、文学艺术,百花齐放 3、科技发展,不少世界领先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为什么会呈现 这样的特点?
• 材料三:在一社会之旧制度日即崩坏之过程中,自 •材料一:封建制度,在前半期已届末运,并霸政 然有倾向于守旧之人,目睹“世风不古,人心日 亦衰熄,兼并盛行,存者殆不及二十国。至后半 下”,遂起而为旧制度之拥护者,孔子即此等人也 期遂仅七国并立,最后以至混一。与封建同其命 旧制度失其权威,新制度尚未确定,人皆徘徊歧路 运,强族篡国,摧残余宗,内中惟秦国自春秋以 之时,应有之事也。儒家既以理论拥护旧制度,故 来,始终未用贵族,卒以此致盛强。故各国争效 其余方面,与儒家意见不合者,欲使时君世主及一 之。入后半期而特种阶级完全消灭,所谓“世卿” •材料二……史谓商鞅“坏井田,开阡陌……王制 般人信从其主张,亦须说出其所以有其主张之理由, 者已无复痕迹。纯为布衣卿相之局。-----梁启超 予之以理论上的根据。于是所谓名家“坚白同异” 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 《先秦政治思想史》 等辩论之只有纯理论的兴趣者,亦继之而起。 (《汉书· 食货志》) •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井田制瓦解 分封制破坏,贵族特权阶级消失。 面对社会大变革,不同阶层提出了不同主张

•பைடு நூலகம்
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 标》中说,非凡的事件都集中发生在公元前800 至200年间,这些事件标志着人类精神的第一次 觉醒。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孔子和老子,中 国哲学中的全部流派也都产生于这一时期;在 印度是佛陀的时代,在古希腊是苏格拉底的时 代。他把这个时期称作“轴心时代”。 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也说“我国思 想家之出现,实在西纪前五三0年至二三0年之 三百年间。吾命之曰全盛时代”
•其二,推行愚民政策,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其三,他推崇 “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老子的思想主张(哲学与政治)
• 其一,老子认为世界万物本源为“道”;
• 其二,其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变化, 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 其三,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的强权 政治; • 其四,推行愚民政策,以维护奴隶主阶级 的统治 • 其五,他推崇 “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著作 以德治民
逐步改良,“损益”变化
治国 方略 历史 观 阶级 个人 中庸之道 修养 (核心) 关系

周“礼”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材料一: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材料二: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诸子及其思想 • 1、墨子和墨家
墨子,名翟,鲁国人, 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 468年至前376年。 墨家学派组织严密:成员 成为墨者,领导人成为巨 (钜)子。是侠客的渊源。 墨子和墨家学派的言论, 汇集在《墨子》一书里。
2、墨子的思想内容 典故“墨子救宋”
楚惠王(公元前488年—前432年)年间,公输般自鲁至楚, 为楚国制造舟战的器械钩拒,打败越人。他又为楚制成攻城 的工具云梯,准备去攻打宋国。墨子得到楚欲攻宋的消息, 便从鲁趋楚,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裳裹足,走了十日十夜, 才到达楚都。他先以助强楚而攻无罪的小宋为不义,折服了 公输般,并因以见楚惠王。墨子历陈攻宋之非义。楚王及公 输般皆无言可对,但仍恃有云梯而攻宋。墨子为了在楚王面 前较量城池的攻防战术,便解身上的革带为城,用木片当武 器。公输般九设攻城之变,墨子九拒之。公输般之攻械尽, 而墨子之守御有余,公输般失败了。公输般意欲杀墨子而攻 宋。墨子当面向楚王揭穿了这一图谋,并且说,我的弟子禽 滑釐等三百人,已操持着我的防守器械在宋国城上,以待楚 寇。这样,楚王只得说:“吾请无攻宋矣。”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著作 以德治民
逐步改良,“损益”变化
治国 方略 历史 观 阶级 个人 中庸之道 修养 (核心) 关系 教育 思想 “有教无类”

周“礼”
• 教育思想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孔子教育思想 的出发点 • “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 诲焉。”子路常吃藜藿之食,到百里以外负 米奉养父母。 • 注重道德品质教育。“不学礼,无以立。”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材料七、、列国并立互竞,务延揽人才以自 佐。如秦孝公、齐威王宣王、梁惠王、燕昭 王,乃至孟尝、平原、春申、信陵之四公子, 咸以“礼贤下士”相尚,而“处士”声价日 益重,而士之争自濯磨者亦日众。 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纷纷重用有才 学之士出谋划策。
材料八、自周初以来,文化经数百年之蓄积酝酿, 根柢本极深厚,加以当时政治上社会上……种种 关系,思想完全解放,两者机缘凑泊,故学术光 华,超轶前后。 ------以上材料均摘自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 •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封建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材料五、经前此数百年之休养交通,境内诸 民族同化已熟,畴昔所谓夷狄──如秦楚吴越 等,悉混成于诸夏;其境上之异族──即后此 之匈奴东胡等,悉攘逐于徼外。
•民族融合加快,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 •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材料六、前此贵族阶级,即为智识阶级,自贵族消灭 后……平民之量与质同时增上,于是智识下逮普及,纯 带朝气以弥漫于社会。……前此教育为学官掌之,舍官 府外无学问。至孔子开私人讲学之风,墨子继之,其宗 旨又在“有教无类”,故智识平均发展之速率益 增。……当时书籍传写方法,似甚发达,故“苏秦发书, 陈箧数十”。(《秦策》)“墨子南游,载书甚多” (《墨子· 贵义篇》)可见书籍已甚流行,私人藏储, 颇便且富,既研究有资,且相观而善,足以促成学术勃 兴之机运。 平民教育、私学的兴起和丰富的私人藏书,促进了 学术的勃兴。
成为中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孔子学院举行揭牌仪式
伊斯兰堡孔子学院
• 如何评价孔子?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中说“孔子是身直为 中国政教这原,中国历史,孔子一人之历 史而已”;柳诒微著《中国文化史》言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 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 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 而开”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上述观点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老子向往“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对历史 产生了消极影响
• 2、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 阜县)人。生于公元 前551年,死于前470 年。儒家创始人,被 誉为“至圣先师”。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著作
个人 中庸之道
阶级
修养 (核心) 关系

周“礼”
孔子思想主张:维护周“礼” 1、内容: 贵贱有“序” 材料一:“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2、实质: 奴隶主贵族统治下的等级秩序 (封建等级秩序)
• 老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被列宁誉为俄罗斯一面镜子的伟大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对中国古代 文化,尤其先秦诸子的著作颇为热爱,有 人曾问他:“世界上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对 您的影响最深?”他却不加思索地回答,孔 子和孟子“很大”,老子则是“巨大!”
老子思想评价
老子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哲学大师和智慧大师,《道 德经》上承远古文化,下启百代私学,集上古文化 之精华,开中国学术思想之先河,对中国文化,包 括哲学伦理学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 了影响深远。它与《周易》、《论语》同为中国古 代三大文化典籍,为人类文化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 贡献。 其清静无为的政治思想,为后代王朝初期的统治者提供 了治国方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