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时代女性主义的发展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差异与融合-最新文档资料

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差异与融合-最新文档资料

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差异与融合1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哲学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妇女理论研究者把“ feminism ” 译为“女性主义”,旨在强调用女性或社会性别视角分析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及达到平等的条件和途径。

女性主义具有多元化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女性主义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包括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激进的女性主义、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等。

20世纪90 年代,随着哲学发展走向多元化,哲学越来越贴近社会和人生,女性主义哲学思想开始兴起。

女性主义哲学以异”的角度,强调女性有其特有的对世界存在意义的理解方式,传统的哲学大多数站在男性角度看待世界,而女性主义哲学主张消除在政治、经济、社会中的性别歧视。

女性主义哲学强调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必然存在不同生命主体的不同认识,女性要获得与男性相同的哲学意义。

女性的特有经验,例如怀孕、分娩等,应当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也应当成为人类进行哲学思考的主要方面。

2后现代主义对女性主义的影响后现代”是对理性予以质疑的时代,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近代以来所强调的知识之客观基础根本上是不存在的。

现代人对自启蒙运动以来一直深信不疑的、作为确立知识和真理基础的“理性”所产生了根本性疑问。

后现代主义具有不确定性、破碎性、反正统性、非我性、内在性的特征,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进行了全面批判,破除等级体系的纵向思维,以横向的“块茎状” 的思维模式取而代之,否定元话语和宏达叙事,倡导和肯定小型叙事,反对以主体为中心的人道主义。

后现代主义代表着它对整个西方思想传统的消极的摧毁性的作用,和对未来和现实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意义和向度。

在这种兼具摧毁和建设两重向度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中,主要是福柯、利奥塔和德里达等人的思想对女性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思想的批判实际上正是在摧毁现存的“男性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目标是要消解现行的两性观念,解构所有以往有关两性关系的理论。

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解放

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解放

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解放---女性主体意识发展进程解析社会性别文化,是制约男女两性平等化进程的动力系统。

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

主体意识是能动性、自主性的基础,也是创造性的来源,只有确立了主体意识,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激发主体的内在潜能。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女性承担着繁衍人类、传承文明的历史重任,但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女性没有社会地位,中国女性一直被排除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权力结构和主流话语之外。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左传·昭公七年》)”,女人永远在最底层。

几千年的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使不少女性卑躬屈膝、妄自菲薄,造成了女性依附、顺从、自我萎缩的性格,以致无法形成主体意识,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生命存在和精神需求,几乎成了完全丧失自主意识的被物化了的奴隶。

“惟女子和小人难养”,并非只是中国的“古训”。

翻开西方古典思想史,男性始终笼罩着理性的光环,而女性只不过是“感性的尤物”。

《圣经》里夏娃就是被欲望驱使偷吃禁果使人类背上“原罪”的象征。

而众多著名的男性思想大师们,在女性问题上也都存在令今人难以置信的偏见,即便是具有反传统精神的尼采和弗洛伊德,其观点也没有跳出积淀已久的成见,在女性问题上他们坚持认为女性是卑微的,男性是让女性羡慕和嫉妒的对象。

改变几千年来妇女处于从属的和客体的地位,唤醒妇女作为人的自我主体意识,建立她们作为人的主体性地位是妇女解放的关键。

历史上解放女性的运动,首先由女性作为主体拉开了序幕并掀起了波澜,西方女权主义首当其冲地扛起了解放运动的大旗。

纵观其发展史,西方女权主义发展经历了三个理论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与社会自由解放的革命运动一起,以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为主要目标;第二阶段其基调是要消除两性差别;第三阶段注重对作为人的女性权力和发展的普遍性的考察,超越男女性属差别,注重关于女性更加重大的紧要问题和解决方法。

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后现代特征word精品文档6页

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后现代特征word精品文档6页

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后现代特征一、女性写作与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拉康将语言和整个象征序列追溯到对依赖母亲的基本压制,根据这种分析,语言本身总是男性的。

按照拉康的这种说法,语言总是以父亲的名义(In-the-Name-of-the-Father)讲话。

西方“女性写作”的思想与朱莉娅·克里斯蒂娃、露西·依利格瑞还有埃莱娜·西克苏三人有关,她们跨越各种文艺类型——从哲学和女性主义理论到文学和社会批评再到诗歌、戏剧和小说,在大量书籍甚至更多的文章中,探索了“女性写作”的可能性。

所谓女性写作,大家普遍接受这样一个简单的界定“以女性视角来表现女性世界的女性作家的作品”。

这包含三层涵义:1、创作主体为女性作家。

2、主体采用女性视角来挖掘生活或者内心世界。

3、创作客体必须展现或主要展现女性世界,并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即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感悟。

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

新时期的女性写作,充分吸收本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种种特点,在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将各种矛盾冲突交接融合,致力于展现新时期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心路历程,以一种冷静的叙述者或者旁观者的视角,关注社会以及女性的命运和未来。

总体说来,90年代的女性主义文学主要分为这样三种类型:第一,社会复合型,以张抗抗、铁凝、王安忆为主要代表。

《情爱画廊》、《长恨歌》、《大浴女》在强化女性性别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同时,也在小说中综合了诸多的社会因素和历史因素,这使得她们的作品有了较为厚实的历史内涵和人性内涵,在打动读者的同时也呈现出某个时代特有的特征和气质。

第二,私人密语型,以陈染、林白为主要代表。

从小说叙述的内容来看,私人化写作所要表达的是作家个人的私人经验、意识和某种特殊的行为活动。

从写作方式来看,私人化写作大多采用传记式的叙述方式,“意识流”式的娓娓道来,不是长篇长篇的宏大叙事,不时穿插琐碎的细节和情感,依据思维的跳跃式流动,用零散的状态和情节指向终点,这个终点往往是精神的解放、心路历程的开阔和理想的实现等等。

《后现代主义、性别、发展》PPT

《后现代主义、性别、发展》PPT
世界发展 • 注重过程和结果,从未质疑现代化的目标以及发展本身的合理性 第三世界女性——发展之绊脚石 • 策划发展者接纳殖民假设——第三世界女性不愿进入现代世界,是现代性和发
展的重要障碍 • 忽视女性参与发展,劳动分工上的性别歧视;父权制度下的附属角色
二、发展计划新领域——“发展中的妇女”
60年代末,第三世界发展问题恶化 • 伯斯鲁普《经济发展中的妇女角色》——第三世界女性生活并未因发展计划而得到
四、西方价值和建制下的改革计划
发展话语下的殖民思想——改革 • 重整第三世界经济结构,建立新自由主义经济, • 以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为模范 再现第三世界女性——无助的受害者 • 忽略第三世界技术与策略 • 绝对需要西方援助 启发性的发展组织政策——女性仍然被性别和家庭束缚 • 鼓励女性上学、增加女性参选机会 • 聚焦于女性贫困与无助方面;忽略女性自强的需要 加深了第三世界女性受害者形象,阻挡其发展女性经济自立能力
知识/权力关系、差异性等角度——帮助发展策划者和学者理解在特定社会中, 性别意识形态如何塑造及限制女性掌握知识和权力
二、开辟新角度——重阅女性经验
后现代女性主义批判不但质疑已被接纳的现代化思想,同时开辟新角度,重 阅女性活生生的经验,尤其是社会如何界定女性自我的感觉,以及这种感觉在社 会改变和发展中面对的限制。
关注南半球本土女性组织与发展问题的探讨————第三世界的女性
并不止性别斗争的问题,反而深藏于全球在分配与发展不足的问题
看到贫穷女性的发展潜能
听取南半球女性主义的声音
Part5.总结与反思
从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角度,检视南半球女性发展的分析和实践 1.注重差异
• 反对自上而下看待发展问题,要求在本土和具体的语境下制定发展计划—— 第三世界女性才能成为发展理论和实践的主体而非客体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

088当代思潮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女性主义既是社会理论,又是历史实践,还是政治动员的身份符号。

其多重含义注定围绕她的纷争、对她的各种抵制和挑战,自她诞生之日起便一直不绝如缕。

女性主义理论纷繁庞杂,女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女性主义渗透的理想之光与人类社会发展休戚相关。

女性主义思潮从20世纪初传入中国,迄今已有百年多。

在这波谲云诡、地覆天翻的一百多年里,中国的女性主义先驱者,身体力行、奔走呼号,或译介典籍,或著书立说,或策划运动,或主导话语,在泱泱华夏大地掀起了女性苏醒之波澜,吹响了女权崛起之号角,也使男女平等思想在国人的观念里扎根发芽。

女性主义的理论概况女性主义发端于19世纪中叶的欧美,又称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是同一个英语单词“feminism”在中文的两种译法,两者本质上没有区别,但国内学者对它的定义还未形成普遍接受、完全一致的观点。

《中国女性大百科全书》将“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分做了两个辞条,分别界定:女性主义是西方19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前流行的女性运动理论和基本女性观;女权主义则被称为“男女平权主义”,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为基础,要求结束女性的从属地位,主张男女两性平等,是资产阶级女性运动的主要理论基础。

这是国内对西方女性主义最权威也是最早的解释。

有学者认为,“女性主义”对“女权主义”的小心替换,是希望试图消解“权”(特别是“权力”)所蕴含的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对抗性;“女性主义”的自我命名,不仅失去了对宏观社会制度的批判力,而且把女权主义定位于“女性”个人利益和个性的张扬。

也有学者提出,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传入中国后发生了变异,主要体现在“女权主义”向“女性主义”这一词汇的转变上,代表着这一思潮不再只是简单的女性向男性争取权利或权力,而是对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秩序发出挑战,改变在传统积淀如此深厚的中国的女性命运;词语的选用深刻体现了学者们对女性主义思想在观念上发生的变化。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
眼于男女社会权利的平等。 ❖ 20世纪80年代,人们用“女性主义”代替女权主
义,含有侧重争取男女之间文化与精神平等的意 思。
导论
❖ 女性主义批评首先是一种以妇女为中心的批 评。其次,批评在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其 一:具有纯粹的文本批评意义,即通过对具 体的文本的研究,揭示出其中隐含的性别歧 视和女性意识的内容;其二:具有社会批评 的意义,即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研究,批评不 平等的社会现实。
经济制度。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是建立在男 权文化的基础上的,主要支柱是“性政治” (三)个人的就是政治的
高度重视存在于个人领域的性别压迫 (四)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融合
提出建立一个双性一体(androgoynous)的 平等社会,试图消除男性和女性的社会性别差异,
以此来消除性别歧视。
评价
❖ 激进的女权主义以一种新的社会视角来解释 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理论, 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它是女权主义流派中唯 一一个将矛头指向男性的理论。但由于过于 关注女人本身,忽略了对妇女受压迫的社会、 历史、经济层面的分析批判,强调男女对立 的一面,没看到男女的同一性。
❖ 第一阶段:要求在父权制社会中获得同男人 平等的权利。
❖ 第二阶段:差异派女性主义,强调性别的差 异和女性的独特性,颂扬女性本质,并以差 异为名否认男性秩序。
❖ 第三阶段:拒绝形而上学的男女二分法,提 倡三个阶段的女性主义方法相互融合或同存 于同一个历史时间之内。注意女权、女性、 女人的统一。
女性主义派别
(3)从追求同样的平等向从差异性中追求平等转变。
评价
优点:促进妇女的觉醒,推动妇女的发展,激励广 大妇女为获得男女平等的权利而斗争,为之后的 女权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女 性 主 义

女 性 主 义

拉斐尔前派

不同时代、地域、文化情境下产生的女性主义理论受到主流 思潮的影响,而衍生出各种的流派,各流派之间有其推演发 展的历史脉络,特别是早期的女性主义,脉络十分清晰。 各流派女性主义在历史渊源、分析方法和主张上固然有 基本的差异,但其目的都在批判、改造父权文化,所以差异 之外也多有重叠、神似之处,所以乃根据女性主义的发展演 变的历史进程及特质划分为九大类: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 会主义/ 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基进女 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当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女同 志理论、後殖民女性主义及生态女性主义。
动人的爱情故事被反复诉说,似乎成为女性 主义艺术作品进入艺术史的代价之一。近日, 美国纽约的惠特尼美术馆正在进行乔治亚· 美国纽约的惠特尼美术馆正在进行乔治亚·奥 基芙的“抽象”画展,她所绘的“花朵” 基芙的“抽象”画展,她所绘的“花朵”用 色简单、线条流畅,却被批评界称为带有 “性寓意”的作品,并成为女性主义艺术史 性寓意” 里的标志性作品。
► 对于性别的关注并不局限于妇女的艺术和表
现,也给美术史研究一个在更广泛的领域内 探索的框架,包括女性和男性在社会文化中 被建构、性的差别怎样被界定这样的课题。 这样的研究也可以用于种族和民族的研究, 包括东西方白色人种和有色人种的女艺术家 作品的研究,以及东西方艺术中性别和性欲 的各自特殊的形成和表现方式。
女性主义
► feminism,是源自於法国的feminisme。根据 feminism,是源自於法国的feminisme。根据
柯德教授的研究,1880年代创立第一个妇女 柯德教授的研究,1880年代创立第一个妇女 参政权会社的法国女子奥克雷最先提出了这 一个词汇。但在1890年代,法国妇女团体或 一个词汇。但在1890年代,法国妇女团体或 妇女刊物虽然时常引用它,但是温和派的妇 女平权倡导者往往要与他保持距离,自称她 们的组织是「女性的」而非「女性主义的」。 直到二十世纪初年「女性主义」才被法国各 派争取妇女选举权运动者所接受。

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

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

础实 质上是男性化的 。有 些后现 代女性 主义者甚至把 现代 性 作为一 个无 用的 结构 予 以抛 弃 ,即使 有 冒可 “ 能 会因此而 失去对女性 运动 的解释 , 失去诸如作 为一 个女 人意味 着什么这样 的想 法 , 也会 因此而失去一 种
可 以站在 ‘ 女性 ’ 立场上说话的代 议政治 ” 。 @
性差异的共存意味的追寻 。从某种意义上讲 , 后现代女
扬也就成了西方后现代女性主 义的 中心话 语。它 对现 代性 ‘ 元话语 ’ 的批判 , 展示了对 一种不通 约事物 的宽
容 ,使女性主义在现代性的难题面 前重新 找到了 自己 的基础 。 以此来寻找女性生命的本来感受 , 并 以女性的 异质话语 , 种超逻 辑的 、 一 非理性的女性话语取代 现代
歧视 , 表明现代性 已不 再是一种 解放的 力量 ; 相反 , 它 是奴役 、 压迫和压抑 的根源 。因此 , 后现代女性 主义认 为理性 不能总 结人类思 维能力 的全部 , 甚至 不能代 表 人 类思 维能 力中最 好的 部分 , 更强 调差异 , 它 更尊重 女性 的经验 , 并以此来 揭开现代话 语中用主体 所掩饰 的男权面纱 。在后现代女性主义看来 ,把女性纳 入到 “ 启蒙 和现 代社 会思 想的 正统 哲学 框 架之 中的努 力仍
代主 义“ 净化 了” 男权话 语 , 的 同生活中真实感 性的女 性 话 语是对立 的 , 一但进 入生 活就 会流落到 另一个同
样是 男权 的 、 暴 的话语 之 中 , 专 女性 同样 被 丢进 历 史
消除这个 中心 , 破坏乃 至摧毁现代 主义精心 建构的规
的坟 场 。“ 如果她 们的 目标是把现存秩序颠倒过来 , 那
更深 地强化了对女性 的专制 , 在现代主 义看来是 给女 8 性 带来 理性和 人道 、 等和梦想 的 地方 , 平 后现 代女 性 主义看到的却是野 蛮和暴 乱。理性 、 人道以至平等 , 就 像启蒙时代 的哲学家和革 命的领 导者( 如伏尔泰 、 孟德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

• 2 旨在质疑权威和原初性神话的女性主义理 论视角将使翻译研究更加富有成效。(原初性
神话赋予写作男性的特质,使翻译不得不屈尊其下)
• 3 钱伯伦还认为:女性主义理论得益于解构主义 思想,质疑了将写作与翻译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 。
体与性的思想;多元 论、相对论的思想与 个人主义政治。
克里斯蒂瓦 (JuliaKristeva),塞 克瑟斯(Helene Cixous),伊丽加莱 (Luce Irigaray))等
后现代女权主 义
结果
欧美妇女赢得了选举 权、财产继承权、受 高等教育权和经商权 等基本权利
已经认识到父权制在 所有的社会中运行, 它通过教育、文学和 宗教这些手段的强 化,使人们将其对妇 女的压迫和歧视内化 在心灵深处。
• 17世纪法国修辞学家梅纳日有句名言说: 翻译就是女人,漂亮而不忠实,更是一语 道破了女性以及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 传统译论中,原作与原作者在创作方面是 独立的、主动的、自由的。译作和译者依 赖于原作和原作者,在翻译中不能发挥, 因而是依赖的,被动的。女性主义与翻译 相结合并非偶然,而是出于同命相连。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introduction
• 女性主义(feminism),亦称女权主义。
我国也曾用“女权主义”一词,但是现在 都改为“更合适宜”的“女性主义”,这 是因为:综观当代西方妇女运动已经从争 取男女平等的阶段转向了强调尊重和顺应 女性的差异性、强调女性主体意识的新阶 段(蒋骁华,2004) 。 • feminism是后结构主义思潮和后现代理论 的一部分,是解构一切中心、为边缘者争 取权力的思想运动,是一个涵盖面极广的 概念。
• 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看来,“忠实既不 是针对作者也不是针对读者的,而是针对 写作方案(Writing Project)而言的 ——作 者和译者都参与了这一方案。”

7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

7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
第五讲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
女权运动
一西方女权主义分三个阶段:
1、第一代女权主义(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2、现代女权主义( 20世纪初至60年代)
3、后现代女权主义( 20世纪60年代至今)
女权运动,即妇女解放运动。目的是为妇女争取平等权利,赋予妇女以与男子平等的地位,以及选择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方式的自由。
(种态度和价值,通过广告,新闻个电视等门类繁多的传播媒介得到表现。
观看女性的基本模式与女性形象的基本用途,仍无变更。
“对妇女象征性的歼灭”塔奇曼
是指在文化生产和媒介表现中忽视、排斥妇女及其利益,或者将她们及其利益边缘化和浅薄化。妇女们或者不在场,或者按照以性的吸引力和在家庭劳动中的表现为基础的陈规来表现。简而言之,媒介通过不在场,谴责或浅薄化而把妇女们“象征性地歼灭了”。
3自由主义女权主义
是男性对妇女的偏见造成的,而这种偏见深深地植根于法律之中或是将妇女排斥在某些特定的生活领域之外而体现出来,批判媒介和通俗文化中对妇女不平等的,利用性的使用与表现,为补救性的机会平等立法而论争,以扭转这一局面。
目前最为广泛为人接受的(权利的斗争已经实现)
4二元制理论
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和激进女权的观点,认为妇女受压迫是父权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1.裸体乃是旁观者思想的产物
2.女性受到责备,并且以向男性屈从作为对他的惩罚。对女性来说男性成了上帝的代理人
当绘画进一步趋向世俗时,别的主题也提供了描绘裸体画的机会:
在这些图画中,显示了主角(女性)意识到了有人在观察自己。
她裸露着,并非如其本来的裸体形象
她裸露着,按照观者眼中的裸体模样
《苏珊娜与长老》
旁观者眼中的裸像,往往成了作品的实际主题。我们加入长者的行列,一起偷窥苏珊娜沐浴,而她也转而注视我们这些瞧着她的人。

后现代社会西方女性时尚与身体塑造

后现代社会西方女性时尚与身体塑造
后现代 社会西方 女性 时尚与身体塑造
RE S E AR CH 0N WE S TE R N’ S F AS H l ON AN D B ODY F ASH I ON l NG I N P OS TM 0 DE RN S OCI E TY
征( 不仅是个 别器官, 甚至包括 性别与肤 色 ) 是可塑 的, 人们可 以通过特
定手段达 到 自己想要的 、 特 定的外 形, 于是 , 身体成 为了一个可以按照 人 的意志加 以塑造 的东西 , 成了一个需要不 断加工 、 完善的对象 。 于是 , 人
们选择了各种
为后现代 消费社 会的牺 牲品 , 这对 女性 身心的健 康发展 和女性 的真正 解放都是 有 意义的事- 情, 同时也 能导引女性 时尚朝 着更有利于女性 自身发展的方 向前进。
1后 现代 社会 西方女 性 的身 体塑 造
2 O 世纪6 O 年 代开 始, 人们 的身体观 念产生了巨大 变化 , 过去我们认 为身体是 固定 的、 先 天的, 而现在人们则认 为身 体不是固定的 , 是可 以改
隆胸 、 拉皮、 整腹术等 ) 逐渐被社会接受 , 并迅速流行开来 。
1 _ 1 纹身和穿孔 身 体 的装t 市有很 多可能 性 , 身 体可 以看 作是 人进 行 自我 表 达的 载
a pp e a r a n c e T o p o s s e s s a n “ i d e al ’ ’ b o d y c o me s t o b e s o me t h i n g n o r ma l i n wo m en ’ s f a s h i o n l i f e t h r o u gh v a r i o u s wa y s s u c h a s s h a pi n g, ma s s a g e , pl a s t i c s u r ge r y , man i c u r e an d s o o n T h e r e f o r e , wo me n ’ s f a s h i o n a n d b o d y h a s b e e n

女性主义及其影响-毕业论文

女性主义及其影响-毕业论文

X X X X 大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女性主义及其影响学院哲学与法学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成绩年月日摘要女性主义的产生源于西方的妇女解放运动,它作为一种进步的声音和力量,作为一种妇女有意识地研究自身解放自身的思潮,逐渐发展成为一场遍及全球的运动,对全球妇女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并且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新的精神立场,已经贯穿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当中,在不同的层次上影响着女性的意识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在女性主义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的影响,在它的内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激进主义的女性主义、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等。

这些派别虽然产生的时期不同,但都是为了改变女性被压迫的现状,为了提升女性的地位,为了批判父权文化,追求两性的平等,以此来丰富人类的文化和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字:女性主义;女性运动;思想流派;影响AbstractFeminism originated from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in the West, as a kind of progressive voice and power, and a kind of thought which women consciously study their self-liberation with, it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all over the world, and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global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And feminism as a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a spirit of a new position, it not only has been throughout the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life, but also has different levels affects in women's consciousn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Its ultimate purpose 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In the process of feminism development, as historical period an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ultures, there has been forming a number of different genres in its interior: liberalism feminism, radicalism feminism, socialist feminism, postmodern feminism, ecological feminism etc. Although these factions have emerged in different periods, however they are designed to change the status of female oppression and enhance the status of women; to critique patriarchal culture, and pursue the gender equality, so enriching human culture and promoting social progress.Key words:Feminism; Women's movement; Schools of thought; Effect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一、女性主义的内涵与特征 (1)(一)女性主义的内涵 (1)(二)女性主义的特征 (3)二、女性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 (4)(一)女性主义的产生及其理论渊源 (4)1. 社会背景 (4)2. 理论渊源 (5)(二)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 (5)1.女性主义的第一次发展浪潮 (6)2.女性主义的第二次发展浪潮 (6)三、女性主义的流派及其理论主张 (7)(一)传统女性主义 (7)1. 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 (7)2. 激进主义的女性主义 (8)3. 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 (8)(二)新女性主义 (9)1. 后现代女性主义 (9)2. 生态女性主义 (10)四、女性主义的影响 (11)(一)女性主义的积极影响 (11)1. 女性主义促进女性参政 (11)2. 女性主义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12)(二)女性主义的消极影响 (13)参考文献 (15)致谢 (16)女性主义及其影响从古希腊时期的男女禀赋同等论,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意志自由、个性解放论,再到启蒙运动时期的男女教育、政治权利平等论,都包含了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尤其法国大革命时期所弘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触发了男女争取平等的运动。

以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美国女性的特点——以小说《风雨红颜》为例

以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美国女性的特点——以小说《风雨红颜》为例

代 女性主义并不是简单将两种概念 相 互吞噬性融合 ,而是经过 多次交 融、 碰撞后而创造出来的思想精致发
展与理 论优 效 创新 。
( 二 )女性 主义 与后 现代 主 义 的
二、 《 风 雨红颜 》 中
美国现代女性的特点
( 一) 美国现 代 女性 的 自主性
结合
大、 小夏洛特是《 风雨红颜》 中的 两位女主人公 , 通过发生在她们身上
是在 前者 的基础上对性别意识进行
了强化 ,同时也赋予 了女性主义新 的含义与历史使命 ,并带领 我们进
并在此基础上超越 、 克服现代性的前 提与局限 , 所 以, “ 后现代 ” 这一称谓
本身就是一个现代性的称呼。
“ 后现代女性主义 ”即后现代主 义 与女性主义的结合 , 是一种颠覆传
艺术形式——《 金 色笔记》 研究” , 项目 编号 : 2 0 1 5 一 Q N 一 3 6 0 。
说到 “ 女 性主 义 ” 一词 , 我 们 通


常会 联 想 到 “ 女权 主义 ” , 女 性 主 义 和 女 权 主 义 分 别 代 表 了女 性 这 一 群 体 争 取 自由 、 平 等 的两 个 不 同时 期 。 女 性 主 义 的 出现 由来 已久 。 这种 “ 斗
现代 女 性特 点进 行 了解 读 ,阐述 了小说 中两位 女 主人 公 的 自主性 、 差
异性 、 反叛性 以及三者的内在联 系。 借助对大、 小夏洛特性格特 点和生
活 经历 的分析 , 总结 出后现 代 时期 女性 这 一群 体 的 诉 求 以及 后 现代 女
性 主 义 的 实质 。
关 键 词: 后现 代女 性 主 义 ; 美 国女 性 ; 特点; 分析 项 目基 金 : 2 0 1 5年 河 南省教 育厅人 文社 会科 学研 究 项 目“ 文化 身份 与

简述女性主义电影的起源与发展

简述女性主义电影的起源与发展

简述女性主义电影的起源与发展一直以来女性主义思想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说其核心就是要实现全人类的男女平等。

自19 世纪末第一次”女权运动”起,女性主义在妇女追求自我表达、释放的思潮中逐渐发展壮大,最终演变成为一场全球性的社会运动。

本文意在以女性主义视角为切入点,根据女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来简述女性主义电影的起源与发展。

标签:女性主义;起源;发展一、女性主义电影的起源原始氏族社会很少有男女不平等,因为女人采集食物的能力不亚于男性,双方在经济上是平等的。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男性体力更大的优势显露了出来,不管是打猎还是种庄稼,或者是打仗,外出贸易,体力的优势使得男性能获得大量食物或其他收入,女性的地位因此变低了,并且经常被当成一种财产,中国古代有卖妻的却没有卖夫的,而且女性没法休了丈夫,而西方在中世纪女性地位随着家族尊贵程度越来越降低,家族让她嫁谁她就得嫁谁,女性无法继承爵位,《唐吉坷德》里桑丘说过“好女人是断了腿的,她不出家门”“女人就像母鸡,出门就迷路”都是西班牙谚语,跟中国古代要求女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何其相似,直到近代还有德国皇帝说女人就该只待在教堂和厨房这种话。

事实上20世纪女性受到的束缚依然有不少,而且大多是男性的要求,那时候美国有一本书竟然专门讲了好太太应该怎么做,应该待在厨房做好饭,不能随便对丈夫生气,处理好家庭带好孩子……放到今天你会想“”凭什么啊!“,然而就是在这么近的时代里这样的事依然在发生,不过还好时代变了,20世纪世界已经是新的时代,工作的内容体力上的优势渐渐缩小了,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样找到足以养家的工作,而且现代社会里相当多的男人一个人工作是没法负担得起全家支出的,需要女性一起工作分担一部分经济负担,这些现象就造成了女性地位的提高,可是一些男性的旧观念依旧,于是女性主义思潮就兴起了。

二、女性主义电影的发展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发生于19 世纪末,当时的妇女解放运动还只局限于法国,后来才逐渐地蔓延至世界各地。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理论是指一系列关于女性权利和社会地位的观点、理论和观念的学术体系。

它涉及了对女性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的地位和权利的探讨与争取。

女性主义理论源自对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的反对,试图通过批判和重构现有的社会体制来实现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的保障。

在全球范围内,女性主义理论以不同的形式和理论框架发展,展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历史回顾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和演变过程。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是第一波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时期,关注于争取妇女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

而在20世纪中叶,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揭示了性别歧视的深层结构,并追求性别解放和性别平等。

此后,第三波女权主义运动兴起,强调多元化和包容性,关注性别、种族、阶级、性取向等多重身份认同的交织。

核心理论观点女性主义理论包含了丰富多元的理论观点和范式,其中一些核心理论观点包括:- 结构性性别歧视理论:揭示社会体制中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结构,强调性别是社会建构的产品。

- 父权制批判:批判父权制作为社会组织原则对女性的压迫和限制。

- 后现代女性主义:探讨性别认同、权力关系和文化表达的复杂性,强调个体和主体性的反思与实践。

- 生态女性主义:强调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整体性,指出性别平等与生态平衡的密切联系。

当前挑战与反思尽管女性主义理论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和影响,但在当今社会仍面临种种挑战和困境。

性别暴力、职场性别歧视、性别薪酬差距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持续关注和努力。

同时,多元文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女性主义面临着认同、包容和传统文化的挑战,如何在多元文化交织的当代社会中维护女性权益和实现性别平等仍需深入探讨和实践。

未来展望在未来,女性主义理论将继续面临各种挑战和机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的多样性将得到更多关注和重视。

女性主义理论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时代的变迁,引领性别平等与女性权益保障的发展。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理论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思想体系,它关注着性别平等、女性权益和社会变革。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有哪些后现代主义是 20 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社会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和思想运动,它对现代主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艺术风格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社会学等,并且衍生出了多个不同的流派。

其中一个重要的流派是“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旨在打破传统的结构和秩序,挑战权威和既定的规则。

它认为语言和文本没有固定的意义,而是由读者的解读和诠释来赋予。

在建筑领域,解构主义的作品常常呈现出破碎、扭曲、不规则的形态,例如弗兰克·盖里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钛金属外观和复杂的几何形状,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对称和规整,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新历史主义”也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显著流派。

新历史主义强调历史不是客观的、线性的发展过程,而是受到权力、文化、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影响和建构的。

它关注历史中的边缘人物、被遗忘的事件和文化现象,试图揭示历史叙述中的主观性和偏见。

在文学研究中,新历史主义的学者会分析文学作品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相互关系,探讨文学如何参与历史的建构和塑造。

“后殖民主义”是后现代主义在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体现。

后殖民主义关注的是在殖民主义结束后,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它批判西方文化的霸权,主张重新审视和评价殖民地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比如,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就对西方对东方的刻板印象和偏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西方文化在构建东方形象时所施加的权力话语。

“女性主义”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下也有了新的发展。

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性别是社会建构的产物,而非天生的本质。

它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观念,主张消除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

女性主义的文学作品常常探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遭遇,呼吁女性的自我觉醒和解放。

“消费文化研究”也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消费社会中,商品不仅仅具有使用价值,更具有象征意义和符号价值。

女权主义与后现代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与后现代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与后现代女权主义女权主义,或称女性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等议题。

女性和女权都包含维护女性权益的意思,但现在女权主义这个概念一般人不太喜欢用,觉得太张狂,要夺男人的权。

但是如果把女权理解成为女性的right 而不是理解成为power,还是可以接受的。

女性主义诉求最早缘起于18世纪思想启蒙时代的欧洲,英国女作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所著的《女权辩护》,便是最早阐述女权问题的专著。

她提出,社会是根据最明智的方式建立的,它的构成以人类的天性为基础,但是,把陈规惯例当作为剥夺人类(包括男人和妇女)的自然权利辩护的理由,却是一种违背常识的荒谬诡辩,像依赖性被认为是女人的天性,为了保持身体的美和女人的光荣,就用比中国人的裹脚布更坏的东西束缚她们的四肢和官能.她认为抚爱和纵欲并不能代替夫妻之间的友情,德行若没有自由来培养,将永远得不到应有的力量,而一个人若服从除理性权威外的任何权威,就不能被称为有理性的或有道德的。

“让妇女分享权利,她们将和男人在品德上竞争”,是沃斯通克拉夫特的最著名的女性主义口号。

其后也出现了个别先觉醒的女性的声音。

如早在1729年,英国的克雷弗特(Mary Woll-stone Craft)就发表了题为《女性权力》的论著。

有组织的妇女解放运动的萌芽在19世纪开始出现,1848年,第一届女权大会在美国纽约州召开。

20世纪初期,“男女平等”的主张得到了包括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某种程度的响应,例如,1920年美国妇女获得选举权;1928年英国妇女获得选举权。

一直到这个时候,西方的女权主义声音都是和社会主流的“民主”、“人权”运动相呼应的。

而在战争年代,大批男人走上战场,各参战国劳动力奇缺,国家以“爱国”和“男女平等”的名义动员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劳动;战后,从战场上回来的男人需要工作,国家又以做“贤妻良母”为由,要求女性为男人让出她们已经在社会占有的工作岗位,而且以往以女性战友面目出现的男性同路人也大都如是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时代女性主义的发展
---------------------------------------------------------------------------------------------------------------------- 编辑整理:www.sodu.so 编辑:王力来源:sodu小说排行榜新浪
【内容提要】随着西方社会步入后工业化时代,涌现出对现代主义分析批判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女性主义从颠覆性较强的解构主义获得了消解男性中心思维模式的理论武器,试图摧毁现存的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

解构主义的代表首推雅克·德里达和米歇尔·福科,通过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这种关系,从而也看出女性主义的新发展。

【关键词】女性主义/男性中心主义/后现代主义
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以后,后现代主义随之孕育并发展起来。

对女性主义来说,迎来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

因为一方面,女性主义运动正处于低潮,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女性主义对本质主义、基要主义、普遍主义等现代理论也提出质疑,认为它们给女性受压迫的现实提供了哲学基础与合理证明。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分析与批判则为女性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女性主义从颠覆性较强的解构主义(或后结构主义)那里获得了消解男性中心思维模式的理论武器,试图达到摧毁现存的男性中心主义文化霸权的目的。

解构主义的代表首推雅克·德里达和米歇尔·福科,本文拟从他们的主要观点出发来探讨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

一、消解中心和本源,颠倒等级秩序
解构主义的策略经常多变,但其宗旨却是明确的,即打破“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和“消解语言中心主义”(phonocentrism)。

希腊语“逻各斯”,意即“语言”、“定义”,其别称是存在、本质、本源、真理、绝对等等,它们都是关于每件事物是什么的本真说明,也是全部思想和语言系统的基础所在。

在德里达看来,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直到黑格尔和列维—斯特劳斯的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传统都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

德里达指出,所谓“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以现时为中心的本体论和以口头语言为中心的语言学的结合体;它相信在场的语言能够完善地表现思想,达到实在世界的客观真理。

在场是建立本体论、目的论从而达到实在真理的根源,因此,德里达把反对在场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视为攻击的根本目标。

因而“女性”的范畴只是虚构的,德里达说:“也许……‘女性’不是一个可以决定的身份,也许女性不同别的事物保持距离,无法站在别处宣称自己……也许女性——一个无特征、无形状的模拟物——是距离的断层、超距离的距离、间隙的节奏、距离本身。

”有效的女性主义只能是完全否定的女性主义,解构一切事物,拒绝建构任何事物。

而这一点正是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玛丽·朴维在她的《女性主义与解构主义》一文中所总结的解构主义对女性主义的最主要的贡献:即消除神秘特征的规划。

朴维指出:德里达对西方形而上学的批判之一就是使“在场”的特征变得非神秘化,“在场”的观念取决于语言,同时“在场”总是难以捉摸,它只在相对的意义上才存在,并不是真理的基础。

朴维认为解构主义分析了“女性”仅仅是社会的产物,不具有自然的基础,“女性”是一个术语,如何界定这个术语取决于它所被讨论的语境,而不取决于某些性器官或社会经验。

朴维相信解构主义消除此在的神秘性在政治上具有意义。

德里达用以达到消除在场的神秘特征的效果之一是解构二元对立。

“逻各斯中心主义”使得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建立在一正一反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如:灵魂/肉体、自然/文化、男性/女性、语言/文字、真理/谬误等。

这种二元项的对立并非是平等并置的,“逻各斯中心主义”通过设立第一项的优先性而迫使第二项从属于它,第一项是首位的、本质的、中心的、本源的,而第二项则是次要的、非本质的、边缘的、衍生的。

如把善放在恶之前、肯定放在否定之前等。

乔约森·卡勒说:“在传统哲学对立中各种术语不是和平共处的,而处于一种激烈的等级秩序之中。

一术语支配另一术语(从公理上、逻辑上)便占首要地位。

在特定的时刻,解构这种对立就是颠倒等级秩序。

”德里达的批判就是促使这些等级对立的压
制发生倒转,那些优先等级的统治支配权力永远不能被在场所恢复。

然而,颠倒从来不是一次性的、单向的、还原的,德里达拒绝建立任何中心,而是消除中心本身。

“事实上,这种对于话语新地位批评追索的最令人神往之处,就是它公然申明放弃对于中心、主体、地位特殊的意义、本源、乃至绝对的元始的一切指涉意义。


众所周知,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男性与女性构成了人类生存中最基本的两项对立,父权制(patriarchy)社会的发展使这种对立更加走向极端。

女性主义者认为,现代社会是“逻各斯中心”的社会,也是“阳具中心”(pallocentric)或“菲勒斯中心”社会,因而,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与男权主宰的文化——父权制与“阳性中心主义”(phallocentrism)都是一回事,由此引申出“阳性逻各斯中心主义”(phallogo-centrism)一词,以示这个世界是一个男性中心思维模式所统治的世界。

在解构理论的影响下,女性主义从根本上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并把解构策略局限于男性/女性等级对立的范围内来运用。

通过对男性/女性这一根本对立等级的颠倒,女性主义试图瓦解父权制建立的一整套象征秩序,提出了另一种整合的思维模式,主要包括反对二元提倡多元的模式、差异政治的模式等等。

因而,分解男女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成为女性主义最重要的“破坏”活动之一。

朴维也认为,向等级制和对立统一逻辑提出挑战是解构主义为女性主义做出的第二个贡献。

解构主义在其消除神秘特征的模式中并不简单地提供另一个二元对立的等级制选择,而是揭露了建立和保持等级式思维所必须依赖的计谋。

分解“女性”一词的策略可以显示把所有女性都归结到一个虚假统一的“女性”的做法是如何掩护了表面上是团结而实际上是分裂女性利益的权力效用。

德里达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和利用颠覆二元对立结构的原则:“分延”、“写作”或“剩余”。

最能体现出解构主义特色的是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如朱莉亚·克里斯蒂娃认为女人处于不可界定的边际地位,因而具有消除父权制二元对立的特殊意义;海伦娜·西苏提出要改变女性在二元对立关系中被压制的地位,必须通过写作,女性的写作具有真正强大的、破坏性的力量;露西·依利格端也对父权制社会坚持的男女二元对立作了尖锐的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特雷·伊格尔顿对此作了很详细的分析:“‘解构批评’是这样一种批评操作的名称,它可以部分地颠覆这类对立组,或者部分地证明,这一类对立组在本文意义过程中是互相颠覆的。

女人是对立项,是男人的‘他者’。

她是非男人,有缺陷的男人,她对于男性第一原则基本上只有反面价值。

但是同样,男人之成为男人只是由于不断排除这个‘他者’或对立项,因此他是相对于她来规定自己的。

……不仅他自己的存在寄生地取决于女人,取决于排斥和臣属她的活动。

而且,这种排斥所以必要的理由之一是:她可能毕竟不那么‘他者’。

也许她是男人之内的某种事物的标志,而那是他需要压抑、需要从他自己的存在中逐出、需要贬到他自己的明确界线以外一个保险的异域的。

”由此可以看出,这种解构策略对于女性主义分析“女性”如何变成“他者”及被压制在男性的文本和社会之下一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论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