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斯菲尔德作品现代主义特征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Miss Brill的及物性分析
语言学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谢媛媛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Miss Brill 的及物性分析梁天艳(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7)摘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20年代英国文坛的女作家,是大家公认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Miss Brill 是曼斯菲尔德的一篇优秀短篇小说,这篇小说以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和构思的精巧充分显示出作为短篇精品的艺术魅力,为读者提供了多重阅读视角。
在以往阅读关于Miss Brill 的研究中,大都集中在叙事叙述艺术,文学文体学等角度,很少有人专门用及物性系统来分析。
根据系统功能学派的观点,语言是我们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承担着多种多样的功能。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韩礼德将语言的纯理功能分为三种: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其中,概念功能主要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
经验功能通过及物性和语态可以得以体现。
系统功能语法可以用来进行文体文学分析,现在及物性系统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应用的文学文体分析的模式之一。
该文用及物性来分析Miss Brill ,旨在为理解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作品,欣赏她的写作风格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且进一步表明用及物性来分析文学作品的可能性。
关键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Miss Brill ;系统功能语法;及物性中图分类号:H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1-0229-021引言本文分析的语篇对象选自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Miss Brill 。
故事情节大致如此:主人公Miss Brill 独自生活在法国,没有亲人和朋友。
每当无聊的时候,她都会去公园独自坐一会儿,用最美好的想法去体会周围世界的一切,以期获得一点好心情以驱散情感的寂寞。
有一天,她突然感悟到生活就是一出戏,她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演员而得到大家的喜欢,可正当她心花怒放之时,一段少女和小伙子的对话却让她懵然惊醒,她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远非想象中那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孤独的边缘人——浅析《布里尔小姐》中的边缘人形象
文孤独的边缘人○郑蓉颖 葛 俏摘 要: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以细腻见长。
她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人,其小说《布里尔小姐》便成功地塑造了布里尔小姐这一边缘人形象。
布里尔小姐作为边缘公民,边缘女性,以及边缘看客的多重身份的结合,孤独地在社会中进行无力的抗争。
关键词:布里尔小姐 边缘人 边缘公民 边缘女性 边缘看客边缘人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K•勒提出的,泛指对两个社会群体的参与都不完全,处于群体之间的人。
广义地说边缘人指一个人在某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让别人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
狭义地理解边缘人是指各个方面都脱离主流社会群体方式的人。
他们处于生活的边缘,内心迷茫,生活焦虑,拒绝理解他人,也拒绝被他人理解。
边缘人还有许多别称。
比如齐美尔提出的“外来人”的概念,20世纪20年代,巴塔耶(Bataille)提出的“异质成分”概念。
然而,这些概念的叫法虽然不同,但是它们都表明了边缘人的状态:作为移民者,或作为第二性,或作为旁观者,边缘人徘徊在两种文化与两种社会的边缘,他们渴望被接受或者仅仅是被人接受,但是却又屡遭各方的排斥,他们的处境常常是进退维谷的,他们的身上都存在着深深的无力感。
作为杰出的现代主义短篇小说家,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中便着重关注了被中心和主流社会所排斥的边缘人。
她的短篇小说《布里尔小姐》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曼斯菲尔德曾经表示过她对自己笔下的布里尔小姐喜爱有加。
于是在这个短篇小说中,她惟妙惟肖地塑造了布里尔小姐这个边缘人。
布里尔小姐是一位远离故土的异乡人。
她迟迟未嫁,只能靠当观众来满足自己融入乡,没有什么社会交际的布里尔小姐更是处在多重的边缘化地位上。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布里尔小姐同时作为边缘公民,边缘女性以及边缘看客的多重边缘人形象,从而揭示出小说的主旨:孤独边缘人的无力抗争。
一、边缘公民德国心理学家K•勒提出社会环境的改变能使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发生改变。
当一个人从一个环境转到另一个环境时,还未摆脱旧的环境的影响,便要开始适应新的环境。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现代主义叙事研究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现代主义叙事研究张丽娜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摘要:作为20世纪一位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创造性地将现代主义叙事技巧运用到她的短篇小说创作中,以充满诗意的艺术创作魅力书写当时女性无助、孤独甚至幻灭的生存处境。
本文通过对她几部短篇小说的文本细读,探究作家借助无情节、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等现代主义叙事技巧,着力从内容到形式全方位追求人物内心的平静。
关键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现代主义叙事一、引言在工业化飞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的年代,社会危机和人们的精神创伤导致了文学创作形式的巨大变化。
正如一位评论家说道,“这是一个伟大而繁荣的创作时期,一个小说在内在精神以及创作目的上都发生了巨大变革的时期”。
[2]作家把注意力转移到描写普通人的内心世界以及当代人物的个性特征上,因此,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打破了时空的束缚,描述着人们内在意识的变化。
现代主义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也不例外,她的叙事风格具有诗歌的特征,巧妙使用无情节,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等现代主义叙事技巧,专注于从内容到形式全方位追求人物内心的平静。
二、研究现状早期的一些评论家声称她只是契诃夫的模仿者,还有一些评论家几乎完全抹杀了她对现代主义小说发展的贡献,迈克尔·莱文森(Michael Levenson)在他非常有影响力的著作《现代主义谱系》以及路易斯·梅南德(Louis MeNand)在他的作品《发现现代主义》中都没有提到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名字。
然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对短篇小说的创作形式和叙事技巧等方面的贡献最终得到了大卫·戴西斯(David Daiches)和卡普兰(Kaplan)等评论家的认可。
伊恩·戈登曾经说过:“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对于短篇小说创作艺术的影响与乔伊斯对于小说创作艺术的影响同等重要”。
论曼斯菲尔德小说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ywjsxxk@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出生于新西兰的英国女作家,她对世界文学的贡献主要是对短篇小说主题的开拓。
她处于小说创作的现代性探索的潮流中,将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物等关系在现实社会中的异化、扭曲引入小说,以此表达对时代的批判。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曼斯菲尔德小说的主题,并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
一、环境主题曼斯菲尔德的小说注重人物的心理真实,但并不直接点出人物的内心情绪,而是用抒情性的描写和诗意的语言把人物所处的环境呈现在读者眼前,从而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波动。
在她1908年创作的《罗莎贝尔的疲惫》中,环境描写令人耳目一新,生动表现了人物的生存状况。
小说描写了主人公罗莎贝尔梦想的幻灭和无人交流的孤独之感,表现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
小说对公交车上见闻的描写生动形象,罗莎贝尔看到“街上一片雾蒙蒙,灯光照在窗玻璃上,把这片沉闷的色调变成乳白色和银色,通过这层色彩看去,那些首饰店无异琼楼玉宇。
两脚已经湿透了,她知道自己裙摆和衬裙一定都溅上了滑腻的黑泥。
四周有股暖烘烘的狐臭味儿……她看到对面一整排的乘客人好像凝结成为一张张昏庸的直勾勾地盯着对面的人的脸”。
此处环境描写非常典型,深刻表现出罗莎贝尔内心的情绪,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冷漠。
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一直延续着这种写作风格,她创作于1921年的《海上航程》,通过对海上环境的描写表达主题。
小说取材于她幼时与奶奶在海上航行的经历,小说中很多环境描写都很经典,比如对夜间码头和船上灯火的描写:“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天气和暖宜人,满天星斗……昏暗的旧码头上,漆黑一片。
那些羊毛堆栈,载牛棚车,高耸的吊塔和那台矮墩墩的火车头仿佛全部用凝固了的夜色雕琢而成。
在一根状似巨大黑蘑菇梗样的圆木柱上,悬挂着一盏灯,但是那盏灯似乎胆战心惊地在黑暗里散射出畏葸闪烁的光亮。
它柔和地燃烧着,好像在为自己照明。
”环境描写很好地衬托出了孤儿凡尼拉内心的孤独与哀伤。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现代主义叙事研究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现代主义叙事研究作者:张丽娜来源:《神州·下旬刊》2019年第09期摘要:作为20世纪一位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创造性地将现代主义叙事技巧运用到她的短篇小说创作中,以充满诗意的艺术创作魅力书写当时女性无助、孤独甚至幻灭的生存处境。
本文通过对她几部短篇小说的文本细读,探究作家借助无情节、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等现代主义叙事技巧,着力从内容到形式全方位追求人物内心的平静。
关键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现代主义叙事一、引言在工业化飞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的年代,社会危机和人们的精神创伤导致了文学创作形式的巨大变化。
正如一位评论家说道,“这是一个伟大而繁荣的创作时期,一个小说在内在精神以及创作目的上都发生了巨大变革的时期”。
[2]作家把注意力转移到描写普通人的内心世界以及当代人物的个性特征上,因此,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打破了时空的束缚,描述着人们内在意识的变化。
现代主义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也不例外,她的叙事风格具有诗歌的特征,巧妙使用无情节,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等现代主义叙事技巧,专注于从内容到形式全方位追求人物内心的平静。
二、研究现状早期的一些评论家声称她只是契诃夫的模仿者,还有一些评论家几乎完全抹杀了她对现代主义小说发展的贡献,迈克尔·莱文森(Michael Levenson)在他非常有影响力的著作《现代主义谱系》以及路易斯·梅南德(Louis MeNand)在他的作品《发现现代主义》中都没有提到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名字。
然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对短篇小说的创作形式和叙事技巧等方面的贡献最终得到了大卫·戴西斯(David Daiches)和卡普兰(Kaplan)等评论家的认可。
伊恩·戈登曾经说过:“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对于短篇小说创作艺术的影响与乔伊斯对于小说创作艺术的影响同等重要”。
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现代艺术特色_试析_布里尔小姐_卢会会
第25卷 第01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5 No.01 2016年01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Jan. 2016102 文章编号:1008-8717(2016)01-0102-03 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现代艺术特色——试析《布里尔小姐》卢 会 会(天津美术学院公共课部, 天津 300141)摘 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新西兰裔英国女作家,现代主义文学先锋人物,其作品具有鲜明的现代艺术特色。
该文选其代表短篇小说《布里尔小姐》,本文分析其创作中的现代性,比如“无情节”、内心独白、象征主义等,并解析其中所运用的独特叙事技巧,如叙事视角转换、诗化构建以及特殊符号的使用等。
通过这些分析,曼斯菲尔德文学创作的现代性与创新性可见一斑。
关键词:现代性;无情节;内心独白;象征主义;叙事 中图分类号: I 106 文献标识码:A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出生于新西兰的英国作家,与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夫以及D .H.劳伦斯等泰斗级文学家共同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的文坛,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锋人物。
她绝不是多产作家,但她创作中所采用的独特现代艺术特色,对短篇小说的发展有着突出的影响,是英国文坛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之一。
代表作《布里尔小姐》(Miss Brill)就很好地表现了其叙事中的现代艺术特色。
本文旨在探讨、分析曼斯菲尔德在该小说中所运用的叙事技巧和策略。
一、小说淡化的“情节”通常,文学分析类学术文章,一般先会介绍所涉文学作品的情节。
但《布里尔小姐》仿佛缺少了传统意义上的情节,大概只会留给人这样的印象:白发苍苍的老太,戴着狐皮围领,端坐在那里,头脑中充斥着各色各样古怪的思绪。
但这却是该小说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即“无情节”或“情节淡化”。
其实,曼斯菲尔德最好的创作基本都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情节或结局,而是创新性地描述了“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诗意的精神感受”[1]16,成就了小说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女性主义思想的体现
光” , “ 她会用那 双敏锐 的褐色眼 睛凝 视着 他们 . 观察着他 们 。 然后在 求社会上男女平等的思想解放运动。 与曼斯菲尔德同时代的英 国著名 别人面前把他们 毫不 留情地评论一番” ( 安东尼 . 阿尔伯斯著 .冯洁音 女性作家 弗吉尼亚 . 伍尔 芙在 1 9 2 9 年 发表的 文章一 《 一间 自己的屋 译, 1 9 9 6 : 1 4 ) 。 子》 里抨击 了社会常见的性别歧视现象. 她提 到“ 一个女人如果想写小
度关 注。但他们都忽略 了这样一个事实 , 即她的创作中有关女性的主 生 活经历 . 女性特有 的细腻的 眼光和超脱 的灵气 以及对 创作孜孜 不 题占 据 了重要地位 。在她的短篇小说中 , 从她对当时女性社会地位 的 倦、 锲而不舍 的精神成 为当时短篇 小说的领 军人 物 。她 引导 了现代 关注 . 到她对追求女性解 放所作 出的积极探索 . 无一不 向我们呈现 了 短篇小说 的发展 . 并确 立 了短篇 小说这种艺 术文体 在文坛上 的重要
山东农业 工程学院学报
2 0 1 7, 正
第3 4卷
第 4期
论凯瑟琳・ 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女性主义思想的体现
吴 晓
(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英语 系
福建
福州 3 5 0 0 0 4 )
【 摘
要】 凯瑟琳 - 曼斯菲 尔德作为一名女性 小说 家, 将短篇 小说 中运用的现实主义写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描 述社会底层女性的悲惨生活 ,
视 角 而被 誉 为” 女性 主 义先 驱 ” 。
【 关键词 】 凯瑟琳 ・ 曼斯菲 尔德 ; a x性主义思想; 短篇 小说
《心理学》与曼斯菲尔德的现代性
《心理学》与曼斯菲尔德的现代性摘要:英国现代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心理学》一直被国内外评论界所忽略。
然而,该小说中象征、暗示和内心独自等现代主义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以及客观的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使用和转换.使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本文对小说的详细解读和叙述笔法的分析,将会印证曼斯菲尔德在短篇小说艺术创新方面的深厚功力。
关键词:《心理学》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现代性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23)是现代英国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
她一生虽然短暂,却一直在努力探索短篇小说的试验和创新,并逐渐形成了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
评论家EdwardWagenknecht认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把短篇小说艺术推到了这一艺术形式目前达到的最高的完美境界”。
曼斯菲尔德的作品被收录在五个短篇小说集里,其中1920年出版的《幸福集》标志着她的小说创作进入了成熟期。
这部集子包括好多读者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如《序曲》《幸福》等。
这些作品没有完整的情节,而是通过间接的暗示、梦幻、意象和象征、内心独白和意识流等现代主义艺术手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瞬间感受;另外,在这些小说里,女作家还摒弃传统的线性叙事和单一叙述视角,运用了较为客观的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并通过叙述视角的变换来捕捉人物的心理流变。
然而,《幸福集》中有一个短篇却很少受到评论界的关注,那就是《心理学》(Psychology)。
这个小说描述了男女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影射了当时曼斯菲尔德与丈夫墨利之间的关系。
其实,谈到曼斯菲尔德的现代性,除了《序曲》《幸福》等这些评论家极为欣赏的作品外,《心理学》也是不容忽视的另一力作。
本文将对该小说文本进行详细的解读,探讨曼斯菲尔德精湛的写作艺术是如何通过各种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的运用而表现出来的。
《心理学》截取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
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已年过三十,不至于陷入激情所导致的那种“愚蠢的感情折磨之中”。
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创新艺术——析《白丽尔小姐》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分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经典之作《白丽尔小姐》, 揭示作者小说创作的现代性和作品蕴含的女性的细腻情感。
文章从小说的题材、结构、叙述方法和视点以及女性情感等方面阐述曼斯菲尔德的独特性。
关键词: 现代性技巧叙述视角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1888 - 1923) 是2 世纪2 年代活跃于英国文坛的女作家, 与乔伊斯、吴尔夫、劳伦斯同时代, 均为现代派文学的先驱。
曼斯菲尔德对文学的突出贡献在于短篇小说的创新, 她被公认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家之一。
“就所起的指导性影响而言,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之于短篇小说艺术, 犹如乔伊斯之于长篇小说。
在乔伊斯和曼斯菲尔德之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再也无法维持传统的模式了。
他们开拓了一条通向更高境界的道路, 为后人展示了更加广阔的视野。
”¹ 曼斯菲尔德的独特的写作艺术体现在她的现代性的小说创作技巧以及作品中蕴含的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感。
作者运用现代主义艺术技巧, 如意识流和象征主义手法等, 驾驭其细腻敏感的语言艺术, 将探索的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 发掘那些貌似平凡甚至平淡内容的深刻内涵, 揭示那些生活场景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她的现代性写作技巧开创了2 世纪短篇小说的新风; 她的女性细腻的情感赋予作品强大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曼斯菲尔德认为: “一个短篇故事应该是一块只有生活真实的璞玉, 而不是芜杂的顽石; 应该通篇白壁无暇, 而不应该有丝毫虚假感情的瑕疵”。
º《白丽尔小姐》( Miss Br il l) 即是这样一块精美的璞玉, 玲珑剔透, 令人爱不释手。
它是曼斯菲尔德的经典之作, 分析这个短篇小说, 可以洞见曼斯菲尔德独具的艺术风格。
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的现代性首先表现在情节的淡化。
《白丽尔小姐》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场面, 作者只写了白丽尔小姐星期天下午坐在公园长凳上看过往行人这件事。
从《莳萝泡菜》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现代性
2020-1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从《莳萝泡菜》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现代性王奋(闽江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摘要:英国短篇小说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本文从叙事技巧、高潮和结局方式以及象征手法等三个方面分析小说《莳萝泡菜》的现代性风格。
关键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莳萝泡菜》;叙事技巧;高潮和结局方式;象征手法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5-0126-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5.062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1888-1923),英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是20世纪唯一一位将文学声誉完全建立在短篇小说上的作家。
她在小说创作中巧妙地运用了现代主义技巧,罗杰·鲁滨逊评价她是“20世纪文化的重要乃至关键性的人物……她改变了英语短篇小说,并对现代主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一、叙事技巧情节淡化是曼斯菲尔德小说的一个现代主义特征。
传统的短篇小说一般开篇介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但《莳萝泡菜》(1917年)开篇简洁明了:“后来,六年之后,她居然又见到他了。
”[2]六年前的旧爱相逢,小说有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开头,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情节。
传统的短篇小说以时间为主要叙述方式,但《莳萝泡菜》以对话为主线,没有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作者更重视女主人公薇拉的内心世界,忽略了故事性,淡化了情节。
“曼斯菲尔德所有的作品均具有情节淡化的特征”[3],情节淡化使她的小说有散文般的轻灵之美。
时间穿梭于过去和现在,空间交叉立体跳跃转换,宛若一个个独立的电影镜头。
这样的时空设计看似无序,但每个细节都彼此联系,蕴含深意。
叙述者没有介绍男女主人公的相貌、职业、年龄、背景,而是通过细节刻画和语言描写展现人物。
《苍蝇》的现代主义叙事艺术
《苍蝇》的现代主义叙事艺术罗建波I丁旭2(1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
江苏徐州221116;2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分院,浙江宁波315100)摘要:作为2泄纪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对短篇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她开创性地使用了许多现代主义技巧。
她注重细节的表现,对内心世界观察敏锐,语言含蓄优芙。
本文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及叙事语言等方面分析她的短篇小说《苍蝇》,探讨曼斯菲尔德的现代小说叙事艺术。
关键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苍蝇》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语言说起现代主义短篇小说。
我们自然会想到新西兰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 at her i ne M ans f i el d)。
她为短篇小说开创的许多现代主义技巧使她在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
“就所起的指导性影响而言,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之于短篇小说艺术。
犹如乔伊斯之于长篇小说……他们开拓了一条通向更高境界的道路.为后人展示了更加广阔的视野”。
【I】曼斯菲尔德于1888年生于新西兰.主要写作时间在20世纪20年代。
虽然她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英国。
但她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关于她的故乡——新西兰的生活。
她的独特的写作艺术体现在运用现代主义技巧驾驭其细腻敏感的语言,将探索的笔墨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貌似平凡但内涵深刻的细节.揭示生活场景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本文主要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及叙事语言等方面分析《苍蝇》这一短篇小说中所体现的作者独特的现代小说叙述艺术。
一、叙事结构在现代主义之前的传统的小说中.作者一般按照时间或者事件的发展顺序来安排故事情节。
一部完整的作品由开端、发展、高潮及结局等部分组成,读者在这样循序渐进的叙事结构中逐步地融人到作者创造的世界中。
而对于曼斯菲尔德来说.情节只是作为一个次要的因素被淡化处理。
在她的小说中,没有传统意义上完整而连贯的情节.没有迭起的高潮,甚至没有故事的开端和结局。
她展示给读者的往往是一些琐碎的生活片段。
简述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幸福》中的象征
贝莎同好友富尔顿小姐一起看梨树 , 明他对富尔顿小姐的信任 , 表 而当她发现丈夫和好友一起背叛她 的幸福 时,贝莎独 自面对曾经象征 她的幸福的“ 梨树 ” 当她已确知丈夫和富尔顿小姐的私情时 , 。 富尔顿小 姐虚伪而客套的说 了句“ 你那颗梨树真可爱” 对贝莎来说 , 。 这句话有丰 富的她不愿多想的内在的含义 “ 你那颗梨树真可爱——梨树——梨树 !” 也许富尔顿 小姐也知道她了解真相而不愿退让 , 因此而一语 双关; 也许 富尔顿 小姐这个没有家 庭的女 人对 贝莎这类 自以为幸福 的女 人 的讽 刺, 她看了贝莎引 以为幸福象征的梨树 , 她触及到她的幸福的根源 与生 命 中的最厚实 的含 义 , 但她出卖 了她 , 背叛 后又来上句“ 在 你那颗梨树 真可爱” 。贝莎 已经知道 , 那颗梨树再也不是以前那棵 “ 没有花骨朵也没 有那花瓣 ” 的梨树了。“ 梨树 ” 最后一次 出现是作品中的最后一句话 : 可是那颗梨树还是那 么可爱 , 照样繁花满树 , 恬然静立。 这时“ 梨树” 的象征意义 发生了变化 , 已经退 出了贝莎的内心世 它 界而还原成花 园里的梨树 , 贝莎 心中的和谐全然破碎 ,梨树” “ 全然被摧 毁, 可花园里 的梨树还在 开着 花 , 对人 的幸福与 否全 然不理会 , 这时的 梨树象征着贝莎的表面的幸福 。 作 品中的“ 梨树” 的象征常有变异 , 开始像征 贝莎 的幸福生活 ; 一 接 着象征人物生命 ; 再接着象征 这一个女人对 另一个女人表示信任而示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简逑酆瑟礞、 ・ 曼靳菲尔德短篇小 说《 幸福》 巾硇象征
江 阴职 业技 术学 院外语 系 张文甫
短篇小说创作之精灵--浅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创作风格
第2 7期
S IN E&T C OL YIF R T O CE C E HN OG O MA I N N
o ̄, t Lo t #: 2 , 2
科技信息
短篇小说创作之精灵
浅析 凯 瑟琳 ・ 曼斯 菲 尔德 创 作 风 格
李 春 兰
( 四川 师范大 学成都 学院 四川 成都
【 摘
60 8 ) 1 0 1
要】 通过对凯瑟琳・ 曼斯菲尔德创作历程的介绍与分析, 本文阐述和探讨 了其短篇小说的艺术特 色。作为现代英语短篇小说创新的领
军人 物 . 斯 菲 尔德 创 建 了独 具特 色 的创 作 风 格 , 的作 品 大 多 围绕 妇 女 和 孩 童展 开 , 节 与故 事 背景 都 比较 简单 , 曼 她 情 以展 示生 活 中 自然 美与 和
a d c a a trsi s n h r c e itc .As a ma t r o h r tr ,s e h s a v r s e i l tl n ,wh c itn u s e r fo a y t e h r so y wrt r .Mo t o se f s o t o y h a e y p ca a e t s ih d si g ih s he r m n oh r s o t t r i e s s f Ma si l S s o t so e e a o t wo n a d c i r n n a e r t e i l l t . e c a a t r r e e o h si ae ,a d t e tn s a e n f d’ h r tr s a b u me n h l e ,a d h v ah r smp e p o s Th h r ce s a e n v r s p itc t d n he s t g r e i r d i c n t n l n b r s v e e a d lc t n fe d a t r s c e t d Th h me o n f l S s o t re s t h w h s u t n e c f l o sa t u o t i e wh r ei a e Ma s l in so y i r a e . e t e fMa s e d’ h r so i s i o s o t e mo ts b l a d p a e u y u i i t e b a t ft e wo , u y e ly n n o a ie n ra ie t c ni u s s e i u sh rs o tso i swih a n w a d sr n e s e tv . e u y o h ad b tb mp o i g i n v tv a r t e h q e h mb e e h r t r t e n to g p rp c ie v e
由_莳萝泡菜_看凯瑟琳_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_康晓婷
由《莳萝泡菜》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康晓婷(西安外国语学院英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1)摘 要:本文拟以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莳萝泡菜》为例,从三方面对她的短篇小说创作风格进行分析,即小说题材多取自曼斯菲尔德亲身经历,主题多为女性的幻灭感、孤独感,以淡化情节与女性视角诗化的语言,印象主义技巧的运用及象征主义的运用为表现的鲜明的现代主义倾向。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现代主义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03(2005)04-0060-03Abstract:U sing A Dill Pickle as an exa mple,this paper makes a n analysis of the ar tistic charac teristics o f Katherine M ansfield's sho r t sto ries,i.e.drawing inspiration fr om he r o wn ex periences,fo cusing o n th e theme o f the sense o f lo neliness and disillusio n o f wo men,and distinctiv e M odernist tendency.The co nclusion reached is tha t A Dill Pick le reflects the ba sic ar tistic chara cteristics of Katherine M ansfield's sho rt sto ries a nd its v alue sho uld no t be underesti-ma ted.Key words:Ka the rine M ansfield;sho r t stor y;M oder nism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 ansfield1888-1923)出生于新西兰的惠灵顿。
从《已故上校的女儿》中看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现代主义的体现
《 已故上校 的女儿》 的分析 , 发现它在以下几方面体现了现学充分体现了一个 ‘ ” 。( 已故上校的女儿》 意 字 《 分别
从 主仆 关 系 、 女关 系 、 妹 关 系三 个 方 面 通过 视 角 转换 和 心 父 姐
、
谋篇布 局—— 变
由人 类 制 定 的钟 表 时 间 和地 域 时 间难 免 会 阻碍 作 家想 象
Vo . 4 No 5 1 2 .
M a 0l y2 1
从《 已故上校 的女儿 》 中 看曼斯菲 尔德短篇小说 现代主义 的体现
J / 燕 芳 、 ~ 、
( 黄淮学院 ,河南驻马店 ,4 30 ) 620
[ 摘
要] 凯瑟琳 ・ 曼斯菲尔德是 2 世纪著名的英 国作家, 0 她的短篇小说创作极其鲜明地体现 了现代 主义特色 , 如意
乱无章 、 支离破 碎而实则隐藏着一种完美和谐而又耐人寻味 的深层结构 , 给故事人物以立体感 , 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 间。
因此 , 论 是 时 间 的颠 倒 与 重 叠 , 是 空 间 的错 位 与 分解 , 无 还 这 些 都 构 成 了现代 主 义 的 显 著 特征 。
二、 主题 创作—— 悲
11 )鼎 盛 期 (9 O 14 ) 延续 期 ( 9 O 17 ) 曼 斯 菲 90 , 1 l一 9 0 和 14 一 90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曼斯菲尔德作品的现代主义特征摘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重要的短篇小说作家。
其作品虽描写的皆是日常生活之事,但受诸多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其作品多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征。
以前对曼斯菲尔德的研究角度多是从文体学和女性主义出发,而对其对于现代主义的贡献却少有关注。
本文集中探讨了曼斯菲尔德作品的现代主义特征,管窥其对现代主义文学的贡献。
关键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现代主义疏离自我分裂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凯瑟琳·曼斯菲尔德(catherine manthfield,1888-1923)是一位对英国短篇小说有重大贡献的现代主义作家。
她在15年的写作生涯中,共留下73篇完整的作品以及大量未完成的作品,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有着鲜明的现代主义特征。
作为一位早期的现代主义作家,曼斯菲尔德对现代主义短篇小说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正如伊恩·戈登所说:“她(曼斯菲尔德)对短篇小说的影响正如乔伊斯之于长篇小说。
在乔伊斯和曼斯菲尔德之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都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了(105)”。
本文着重从现代主义几大思潮对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主题和写作策略的影响,分析其作品的现代主义特征。
一主体因为压抑而导致的自我分裂是曼斯菲尔德作品的一大主题。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关于潜意识的精神分析理论和三重人格结构理论改变了“人是以理性为主的动物”的传统观念。
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的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动机都出自本能冲动;人是充满矛盾冲动的生物,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本能欲望受社会习俗、道德法律和良知理性的束缚,矛盾的结果则是三重人格结构的产生: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id)是各种本能欲望的贮存所,自我(ego)是按实际情况调节行为的意识,超我(superego)则是受到道德等各方面约束的意识。
矛盾冲突无法调和的后果就是自我的分裂。
潜意识的主要表现方式则是梦境,所梦之物常常是自我被压抑欲望的扭曲表达。
曼斯菲尔德无疑受到了弗洛伊德思想的很大影响。
她在其日记和信件中,多次提到自我的多重性和分裂性。
在1922年的一封信中,她告诉默里:“我绝对是自我分裂了……在内心深处,我总是分裂的……我实在无法继续假装成一种人,实则是另外一种人……”(377)。
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人物大都与作者一样生活在失衡状态之中,因为被压抑的欲望而导致本我和超我的严重冲突。
这些自我分裂式人物混乱的心理斗争在作品中通过梦境和幻觉得到了集中体现。
以曼斯菲尔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序曲》为例。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琳达挣扎于她的社会角色与掩藏的本我之间。
琳达生活在维多利亚价值观的约束之下,社会期待与自我欲望的矛盾带来不尽的不满和烦躁。
虽然生活舒适安逸,但她却不仅仅满足于妻子和母亲的角色,经常生活在梦境和幻觉之中。
一次,琳达梦到自己回到了孩童时期,和父亲走在草地上,她合起手掌,捧起一只小鸟,正当她轻轻地抚弄小鸟的羽毛时,小鸟却越来越大,直至变成了一个张着大嘴的婴儿,琳达吓得将小鸟扔在地上。
梦中的内容正是琳达潜意识的思想。
弗洛伊达在《梦的解析》中曾提到小动物在梦中代表着孩子,特别是不喜欢的孩子。
在真实生活中,琳达正是苦恼于被三个孩子的母亲和妻子的角色所束缚,她对自己的孩子有种爱恨交加的矛盾的感情。
在《理想家庭》中,每个人都羡慕尼夫先生的理想家庭——帅气的儿子、漂亮的女儿和华丽的屋子。
但是尼夫先生的精神却总是恍惚不清,现实生活对尼夫来说似乎不过是场梦境。
这种状态的原因就是他人眼中的尼夫并不是真正的尼夫。
真正的尼夫疲劳、孤独,供养全家却得不到家人的关爱和理解。
一次在等待晚餐时,尼夫梦到:“一个矮小的老家伙正在攀爬一段无尽头的楼梯。
他有的是什么样的腿啊!像蜘蛛腿一样的瘦弱,枯萎。
”尼夫先生梦中的小老头才是他真正的自己,一生都像蜘蛛一样孤独辛苦地劳作。
二除了自我压抑和自我分裂的主题之外,孤独感和幻灭感是曼斯菲尔德作品的另一大主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在世界末的特定社会气候下广为流传,该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非理性的意志,世界由盲目的意志统治着,人生永远受意志的驱使,追逐无法满足的欲望,因而人生注定充满了痛苦与挣扎。
在传统价值观都被破坏而科技的发展却带来人类异化的时代,现代主义作品都不可避免地染上悲观主义色彩。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之下,曼斯菲尔德的很多作品都描写了人物内心的孤独感和幻灭感。
她笔下的众多人物形象,不是因为人际关系的冷漠而倍感孤独就是因为残酷的社会现实而对人生倍感失望。
在曼斯菲尔德的小说里,人物的灵魂始终是孤独的。
每个人的心灵似乎是一个独立封闭的王国,他人是永远无从进入的,夫妻也不例外。
《陌生人》是一篇描写夫妻关系的故事。
哈蒙德先生在码头等待妻子简妮。
但当两人见面后,妻子却极力回避与丈夫在一起。
哈蒙德先生后来得知妻子在归来的船上有了短暂的恋情。
故事以哈蒙德先生的内心独白结束:“……我们再也无法单独共处了(mansfield,garden party:230)!”放荡随意的现代生活让夫妻最终也形同陌路,亦或作者想说对于每个人,他人都不过是陌生人而已。
不仅是成年人,即使是儿童也遭受精神孤立的摧残。
《洋娃娃的屋子》就描写了儿童的孤独。
海夫人送来的洋娃娃屋子给布尼尔家的孩子和她们的伙伴带来了新奇和快乐,却给凯尔文家的两个孩子带来了痛苦。
因为她们的母亲是洗衣工,父亲在监狱,她们被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排斥和孤立。
当其他孩子兴奋地谈论着洋娃娃的屋子时,她们只能“徘徊在边缘”(mansfield,selected stories:342)。
作者表达的虽然是两个被排挤孩子的孤独感,但是这种感情却可以引起所有处于边缘性地位人群的共鸣。
在《她的第一次舞会》中,当雷拉正为第一次参加这童话般的舞会而兴奋陶醉时,一位臃肿的老舞伴却冷冰冰地告诉她:“再过20年……你就像那些坐在戏台子上的老年人一样……没人愿意吻你一下……”(mansfield,collected stories:342)。
雷拉的幸福感顿时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生想象的破灭。
青春倏忽而逝,衰老随即而至,人生又有何意义可言?在《时髦婚姻》、《园会》、《布里尔小姐》等大量作品中,曼斯菲尔德都表现了人生永恒的孤独感和幻灭感。
三曼斯菲尔德的主要写作策略之一是“顿悟”(ephiphany)。
“顿悟”本是宗教用语,指初生的基督在东方三贤面前的突然显现,后指人人从物质境界升华到精神境界。
该术语首次由乔伊斯从宗教领域引入。
他在《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初稿《斯梯芬英雄》里首次对该词作了定义,即“一次突然的精神感悟启示;它来源于粗俗的言语或行为,或者是心灵自身特殊的难忘的一瞬间。
”他同时认为“文学家应该精确地记录这些顿悟的时刻……最微妙的产生于瞬息的时刻。
”因此,“顿悟”可以理解为事物真谛的突现。
尽管曼斯菲尔德没有明确提出“顿悟”的概念,但她早就注意到这种“有意义的瞬间”,并在作品中大量使用,称之为“闪现”(glimpse)。
曼斯菲尔德对这一技巧的运用则源于印象画派的影响。
1910年,曼斯菲尔德参观了一个后印象派画展,梵高的《向日葵》给她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后来,在给多罗茜·布莱特的信中,她写到:“那瓶中的花朵,满溢着阳光。
这幅画似乎揭示了以前我未理解的东西。
……他们教给我一些写作的道理……”(160)。
显然,她对人物在某一特定时刻的内心描写与印象主义画家对某一特定时刻的外在表现是一脉相承的。
曼斯菲尔德正是通过这种精神“顿悟”法描述了现代人类生活的困境。
当然,曼斯菲尔德的“顿悟”与基督教中的“顿悟”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指人对现实的绝望情绪,即对现实悲剧性真实的领悟。
《布里尔小姐》中的老处女布里尔顿悟后的无尽孤独最为震撼人心。
布里尔小姐独自生活,没有亲戚,没有朋友。
因此她每周日去公园解闷,这也是她苍白单调生活的唯一调剂。
布里尔小姐独自坐在公园的长凳上看着人来人往。
在享受着公园里欢悦的气氛时,她突然想到眼前的一切就像是一场演出,而自己也是这人生舞台上的一名女演员。
这个想法令她很兴奋:“毫无疑问,如果我不在,这个一定会有人意识到的,毕竟我也是这场演出的一部分(mansfield,selected stories :187)”。
自己的假想让布里尔小姐似乎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而就在她激动得“几乎热泪盈眶”时,她听到一对年轻恋人的对话:“不,现在不行,”女孩说。
“不能在这儿。
”“为什么?因为坐在那边的那个老东西吗?”男孩问道,“她来这做什么呢?——谁想让她来?她怎么不带着她那副又蠢又丑的面相在家呆着?”布里尔小姐从想象中清醒过来,摔到了绝望的谷底。
尽管她渴望融入社会,渴望他人的理解和关心,但是人世的冷酷无情让她彻底明白她完全是多余的“老东西”。
布里尔小姐缓缓走回自己“小小的黑屋子”,“她想她听到了什么东西在哭泣”。
(mansfield,selected stories: 189)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但是每位读者似乎都听到了布里尔小姐心灵哭泣的声音。
《园会》是通过“顿悟”表现人生幻灭感的典型作品。
自己家中的园会,让小劳拉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了热爱——鲜花、赞美、微笑包围着她。
然而她家附近的一位年轻的穷车夫却去世了。
她乞求母亲停止这不合时宜的“欢快”的聚会,母亲却说绝不会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穷人的去世而取消这次园会。
当家中乐队演奏时,她走进邻居家那阴暗狭窄的房子,眼前的景象令她震惊了:“那个年轻人躺在那里,沉睡着,睡得那么香,那么熟,他远远地离开了她们。
……那些园会,篮子和花边裙子和他有什么关系?他远远地离开了所有这一切……”(mansfield,garden party:81)。
“她像小孩一样哭了起来”(82)。
此刻,小劳拉顿悟了,对生活所有美好的期待都幻灭了。
生命是如此的脆弱而又微不足道。
生活的内容远不是鲜花和微笑,而是冷漠和死亡。
作为一位世纪之交的作家,曼斯菲尔德受到了诸多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并体现在其文学创作之中。
其作品关注人的精神状况,通过梦境表现压抑之下的自我分裂问题;通过精神的顿悟,表现出现代主义文学中普遍的悲剧意识。
曼斯菲尔德与伍尔夫和劳伦斯都有过亲密的交往,并在一起探讨文学。
伍尔夫甚至说过曼斯菲尔德的作品是她唯一嫉妒的作品。
可以说,正是曼斯菲尔德等现代主义前期作家的工作,才迎来了以劳伦斯、乔伊斯、伍尔夫为代表的现代主义繁盛期。
正如虞建华在《新西兰文学史》中所评价的:“曼斯菲尔德与同时代的约瑟夫·康拉德、詹姆士·乔伊斯、弗吉妮亚·伍尔夫等大师一起,为小说新潮推波助澜,为现代派小说奠定了基础。
”(112)参考文献:[1] gordon,ian a.katherine mansfield,british writers and their work.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64. [2] mansfield,katherine.the garden party,and other stories.new york:alfred a.knopf,1922.[3] something childish and other stories.london:constable,1924.new york:knopf,1924.[4] katherine mansfield selected stories.chosen and introduced by d.m.davin,london:oxford universitypress,1955.[5] letters between katherine mansfield and john middleton murry.ed.cherry a.hankin.new york:new amsterdam,1988. [6] the letters of katherine mansfield,ii.ed.j.middleton murry.london:constable,1928.[7] collected stories of katherine mansfield.london:c onstable,1945.[8] 虞建华:《新西兰文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