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之所以成为现代中国开端的历史原因
学堂乐歌的兴起及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影响
![学堂乐歌的兴起及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852149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9e.png)
学堂乐歌的兴起及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影响学堂乐歌是我国音乐史伤的里程碑、开路石、先锋者的角色,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多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学堂乐歌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甚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曾作为时代的号角吹响过时代的强音。
从学堂乐歌诞生的背景来看,它就是为了唤起民众的精神、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为改变社会风气、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而产生的。
大多数作品表现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需要,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思想,以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
这些作品歌颂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人民的伟大坚强,揭露了封建王朝的腐败与黑暗,所以这些歌天生的本质中就具有战斗性,引领着人们在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中走向胜利,在中国现代的历次革命中,这些积极向上的歌曲一直激励着人们反抗帝国主义、打击日寇,在反日期间,很多抗日歌曲都有着“学堂乐歌”的影子,如《少年先锋队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都是以选曲填词的方式创作的。
它们在抗战甚至在现在都一直被人们所传唱所吟咏,激励着我们向前奋发。
2.产生于19世纪初期的“学堂乐歌”大多用白话文创作而成,对白话文的传播,对中国传统思想的传播和中华母语教育都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现在流传下来的“学堂乐歌”大多是选曲填词的歌曲,由于早期音乐工作者大多是“半路出家”,它们的国学深厚,所以文词优美,意境深远,而被人们广为传唱,如李叔同的《送别》,其优美、凄凉的歌词伴随着歌曲的传唱而广为流传,为中华文化中国传统思想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对中国的音乐教育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①、学堂乐歌的发展,使音乐课成为了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使原本为选修的“乐歌”课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使学校唱歌逐渐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新风尚,为后来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音乐教育从此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定的位置;②、学堂乐歌的发展引进了欧洲近现代音乐教育体系,使中国音乐走上了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学堂乐歌采用的是日本学校音乐教育的模式,而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体制实际上是借鉴欧美的音乐教育体制,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文化教育运动和音乐教育界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一套严谨而科学的教育体系,使中国的音乐教育直接进入了科学规范的轨道;③、学堂乐歌促进了西洋音乐的传入,西方的音乐文化知识、乐理知识、五线谱、简谱、作曲技法,西方乐器、西方音乐的表演形式,声乐和器乐的演唱演奏法,音乐教育法等均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并给中国的音乐创作家和教育家带来很大的启蒙,使中国的音乐研究也步入了正轨,同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音乐理论研究的著作,如曾志忞所编著的《音乐教学论》和《和声学》等著作[3];④、学堂乐歌使集体唱歌的形式成为学校音乐课的一种主要教学形式,这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促使了中国“合唱”歌曲的产生,例如李叔同的《春游》歌曲曲调优美、歌词清新、旋律流畅,至今仍是我们十分喜欢的歌曲;⑤、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乐歌教材的建设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沈心工的《学校唱歌集》、李叔同的《国学唱歌集》等乐歌教材都是这一段时间涌现出来的,其中有很多一直使用了许久,影响了中国一代甚至几代人;⑥、在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批新型的音乐教育家,他们对学堂乐歌的而创作、编配、推广、介绍等,做了大量的辛勤劳动,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学堂乐歌及其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学堂乐歌及其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4b4fdc3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de.png)
学堂乐歌及其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截止到目前,学堂乐歌已经创始了100多年时间,其是我国音乐史上一项具有启蒙意义的音乐运动。
从我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看,“学堂乐歌”俨然是新音乐文化发展起始阶段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
学堂乐歌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辛亥革命以前近十年。
是学堂乐歌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是辛亥革命以后近十年。
这是向全国普及的阶段。
第三阶段是以后至抗日战争爆发以前。
一、学堂乐歌兴起的背景鸦片战争结束之后,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宗教等,我国都遭受到了西方列强更为强烈的侵略。
在当时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各个阶层的人民纷纷要求国家在各个方面进行改革,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才得到了推动。
我国近代音乐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有了新的开端。
具体来说,以方面,随着城市文化的发展,民间音乐逐渐形成并普及,戏曲、说唱以及词乐等相继出现在现代社会之中。
另一方面,宫廷礼乐在宋代以后就逐渐的淡出了历史舞台,走向了衰落。
同时,西方文化渗透,不断将一些新元素添加在了我国近代音乐的发展之中,一些外国传教士所办的教会学校音乐课。
此外,一些要求改良的洋务派官僚以及具有维新倾向的知识分子也逐步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另外,清政府时期,那些在日本留学的学生所带动的“向日学习”运动,也为新音乐文化的产生提供了沃土。
正是这样一种崭新的音乐文化,便是所谓的“学堂乐歌”,针对于我国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的发展来说,“学堂乐歌”的存在对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堂乐歌的兴起20世纪初,清政府鉴于“庚子事变”后的政治形势,转而被迫接受“维新派”提出的部分改革主张,由此来挽救国家走向崩溃的边缘。
1901年,“新政”正是宣布实施,且允诺了各种改良政策的实施(如“废科举、兴学堂”等)。
同时,各种新歌曲以及撰译编印介绍西方音乐的书谱刊物相继刊发。
种种迹象都表明了“学堂乐歌”已经逐渐成为了当时我国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崭新的风尚。
学堂乐歌对近代中国音乐发展的影响
![学堂乐歌对近代中国音乐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281d3ad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c9.png)
学堂乐歌对近代中国音乐发展的影响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期中国音乐界发展的重要一种音乐形式。
它对近代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来分析这种影响,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学堂乐歌推动了中国传统音乐向现代音乐的转变。
学堂乐歌基于民间乐曲发展而来,采用西洋音乐的体制和语法进行演唱和创作。
它以激昂的旋律、独具特色的节奏和生动的歌词,吸收了西方音乐的元素,使传统音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学堂乐歌的出现,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中国音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学堂乐歌对培养中国音乐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堂乐歌的兴起,促使一批具有音乐才华和创作能力的艺术家涌现出来。
这些音乐家在学堂乐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
他们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的艺术内涵,也为培养和推动中国音乐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学堂乐歌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第三,学堂乐歌促进了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的交流与融合。
学堂乐歌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交流。
通过学习、吸收和融合西方音乐的元素,中国音乐得以与世界音乐接轨,并在融入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了独特的东方风味。
学堂乐歌的成功也打破了传统音乐主导地位的局面,为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学堂乐歌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学堂乐歌的出现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它代表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同时,学堂乐歌中表达的诗词内容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堂乐歌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享受,也对社会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学堂乐歌对近代中国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推动了中国传统音乐向现代音乐的转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促进了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的交流与融合,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论学堂乐歌在中国音乐教育发展史中的地位及作用
![论学堂乐歌在中国音乐教育发展史中的地位及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0f8a32e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a8.png)
2.学堂乐歌的主要贡献
《免女权》 秋瑾
我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愿奋然自拔,一洗从前羞耻垢。若安作同寿,恢复江山老素手。
综上所述,学堂乐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给我国音乐教育带来的影响和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在我国的音乐教育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于丽.论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J].艺术科技,2015(02):33.
[2]郭立群.“学堂乐歌”对音乐教育的贡献[J].消费导刊,2015(21):214.
3.在当时的背景下,是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积极推崇,他们一方面积极传播音乐对于思想启发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提倡通过歌唱的形式向大众传播新的思想,让更多的年轻人树立立志救国的雄心壮志。在这个情况下,1904年清政府正式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音乐正式成为了学校课程当中的必修课程。而后在1912年至1919 年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出任教育总长期间,提出并执行了包括美育在内的“五育”的教育理念,制定了大量的教育法规,规定了在初中小学的时候音乐是必修课。这也说明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的总课程当中有了一定的地位,标志着我国在教育制度方面有了更大的进步。
四、结束语
学堂乐歌的快速发展,不仅在思想方面启发了大批的青少年,让他们对于音乐、教育有了新的认识;而且还创作了切合人民群众的演唱形式,为以后的军歌、群众歌曲的体裁奠定了先天条件。与此同时,西方先进的音乐教育体系引入我国,让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走上了规范的道路,提高了国民群众的音乐文化修养,培养了大批的音乐人才和音乐教育工作者。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同时推动了中国音乐和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https://img.taocdn.com/s3/m/af34d175af1ffc4ffe47ac2e.png)
学 堂 乐 歌
具体概念
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 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 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 的歌曲。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 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中 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 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 鲜明的外力作用。它“对于学校音乐教 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 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发轫之初
在新式学堂内开设的“乐歌”课,就是仿照西方 学堂的教育体制所设立的。最初我们是学习的日 本人的办学方法。之所以学习日本,是因为它从 1868年明治维新后,开始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 度、科学技术和教育体制,在亚洲成为了一个“ 西方化行为方式和封建主义思想混合体”的社会 ,在综合国力方面全面超越中国。所以,早期中 国留学生大多选择日本为留学地。这些早期的“ 海归”们,认识到现代音乐教育之于国民素质的 重要性,所以有的人开始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回 国后成为了早期的音乐教师。
代表人物
在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出现 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音乐 教育家。这些早期的音乐先驱们大多都 有留学背景,而且在出国学习时,音乐 也不是其主修专业。但是,出于对音乐 的爱好和对祖国教育事业的责任,他们 后来纷纷投身于“学堂乐歌”创作和传 播之中,为中国普通音乐教育的创始做 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时期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曾志 忞、李叔同、柯政和、辛汉等等。
代表作《送别》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是李叔同作词的一首清凉歌,也是李叔同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曲者原本是美国通俗歌曲作者自约翰· P· 奥德威,歌曲的名字叫《梦见家和 母亲》。由于此曲十分优美,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便依其旋律填写了一首名 为《旅愁》的歌词。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期间热衷音乐,他对《旅愁》有较深的 印象。《送别》是李叔同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创作的,此时他已开始接触佛教, 并对佛学有很深的研究。出家前,“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一个冬 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叔同兄,我家 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迈进。李叔同 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 声,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 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 《送别》一词写的是人间的离别之情,讲述的是人间美好之缘,构筑的却是人 生的天问风景。在这首清词丽句中,蕴藏着禅意,是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作 品中充溢着不朽的真情。弘一法师的众多作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意蕴和精神 。“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大师的作品充满了人生哲理,宁静淡雅,给 人启迪。法师的词像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纯净,淡中见真味。 从《送别》词中,我们或许可以感受到李叔同对当时社会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思 考,通过对人生悲欢离合的认知,加上学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封闭的大门被西方资本主义的炮舰打开。面对清政府的颟 顸无能、国民的浑噩麻木,一批报国无门、救民无方的知识分子,开始在他们“可 把握”的文化和文学领域寻找启发民智、改造国民性的药方。黄遵宪曾大声呼 吁:“吾民之聋聩如此,又欲以先知先觉为己任,藉报纸以启发之,以拯救之。”在 这中华民族临于危机之际,不仅是报纸等宣传工具唤起国人的奋起,乐歌也是这觉 醒运动中不可或缺的有效的武器。 李雁行、李英悼在他们所编的《中小学唱歌教科书·序》中也说:“诚以音乐为 感人教育之一,其于国民道德性情感人最深,而移人最速”。这些都说明,乐歌对 于学生来说,其作用最足以发起精神,激扬思想,陶冶情操。音乐教育不仅对青少 年学生,就是于整个社会也有较大的作用。“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 精神教育之一要件”(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积极提倡在学校设立音乐科,发展学校的音乐文化教育,在当时进步知识分子中形 成了共识。学堂乐歌的立足点在于,用文艺去唤醒民众,重铸民魂,以挽狂澜于既 倒,并突破传统,建立了一种新的音乐文化体式。这种文化是走向民众的文化,是 走向现代的文化。不管学堂乐歌的意义与成熟程度如何,它毕竟代表了一种思想, 反映了当时人们共同的文化态度与觉醒意识。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https://img.taocdn.com/s3/m/b7cb1324ed630b1c59eeb52c.png)
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作用蒋婧摘要:本文从教育的角度论述了学堂乐歌在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对之后专业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并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教育理念作了简要概述。
关键词:学堂乐歌、教育理念、教育作用、教育影响音乐这门学科在沉寂了千年之后,由“学堂乐歌”这种形式使其复苏并被重新列入学校必修科的行列,学堂乐歌成了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开端。
因此,由于它的特殊地位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学堂乐歌便不自觉的被人们所重视,成为许多学者研究、探索的兴趣所在。
他们对“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词曲来源、产生过程、及其代表人物等诸多方面都作了精辟的论述。
但从教育的角度,对学堂乐歌在当时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产生的作用及对其后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这些方面的研究稍显薄弱。
笔者认为,这些方面都是需要人们进一步对之进行分析研究的,这有利于人们更全面的认识学堂乐歌,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未来。
现将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对学堂乐歌在教育上的这些方面做简要论述,从而为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添一份绵薄之力。
一、学堂乐歌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大举入侵我国,并同我国封建顽固势力结成反动同盟,向我国人民进行种种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这使我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同时,它不仅激发了我国人民坚决反抗外国侵略和封建反动统治的斗争意识,也唤醒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意识,抵御外侮、进行变革、力图自强的思想在知识分子中普遍高涨,社会上也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口号。
在文学界,有如鲁迅先生这样的大文豪“弃医从文”,他要从思想上拯救国人,唤醒全民族的斗争、反抗意识。
但是,只有具有一定水平的知识分子才能细致透彻的理解鲁迅先生,从而产生共鸣。
因此,要想唤醒整个民族,使广大人民都能觉醒并真正爆发出反抗情绪,就要运用更能激励人心、鼓动人心的形式,一种人类直接宣泄表达自己内心情绪的方式——唱歌。
以此种方式让民众把胸中的愤怒呐喊出来,从而达到觉醒的目的。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https://img.taocdn.com/s3/m/9fa4d037482fb4daa48d4b17.png)
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及主要代表人物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各阶层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的呼声直接推动着我国新型学校音乐教育的逐步建立和发展。
1.富国强兵2.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权.2.定义: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3.目的推广新学,传播新知、教育国民、改革社会《中国音乐改良说》4.内容 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新生等。
代表性的作品有:夏颂莱作词的《何日醒》、石更词辛汉编曲的《中国男儿》3).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如秋瑾的《勉女权》等)4).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如沈心工、李叔同词曲的《春游》等)5).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出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文明婚》5.艺术形式:倚曲填词(一曲多词、一词多曲)6.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代表人物:沈心工(白话词)出版的歌集有:《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1936年,将自己毕生所编写的学堂乐歌进行了精选、修订,出版了一本个人专辑《心工唱歌集》编创作品:《体操-兵操》、《竹马》《春游》创作作品:以杨度的词所谱写的歌曲《黄河》创作特点历史意义:作品体现出年轻人的性格特色,基本上做到了从选材及用语言切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以便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提高,程度也逐渐提高。
比当时其他出版的唱歌集大大提高了作为学校唱歌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曾志忞上海贫儿院管弦乐队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并由中国人组织指挥的乐队。
音乐活动:1.致力于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音乐活动,包括“亚雅音乐会”“上海贫儿院音乐部”2.致力于学堂乐歌的编写3.致力于音乐方面的著述,《乐典教科书》,这是当时我国最早出版的一本比较完备的、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
1905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有关发展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论文《音乐教育论》。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影响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280679f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04.png)
contents •学堂乐歌的起源与背景•学堂乐歌的内容与形式•学堂乐歌的演唱方法与技巧•学堂乐歌的影响与意义•学堂乐歌的传承与创新•学堂乐歌的局限与不足目录01起源背景晚清时期,中国开始向现代化转型,教育改革也随之兴起。
学堂乐歌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近代音乐教育的开端。
起源原因学堂乐歌起源于西方教会学校传入的儿歌和游戏歌曲,同时受到日本“学堂乐歌”的影响。
这些歌曲通常以简谱或五线谱记谱,内容涉及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科学知识等方面。
初步发展学堂乐歌的发展历程发展高潮衰落与影响01反映时代背景传播知识培养道德观念010203代表作品《送别》《春游》01演唱方法技巧呼吸技巧学堂乐歌的演唱需要掌握声音的控制技巧,如音量、音色和音长的控制,以展现歌曲的韵味和情感。
声音控制咬字吐字音乐特点01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推动音乐普及促进文化交流提升音乐教育水平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奠定音乐教育基础学堂乐歌为现代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培养音乐人才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为现代音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促进音乐教育改革学堂乐歌的创新性和开放性,为现代音乐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03推动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意义01开启近现代音乐先河02传承民族文化011传承23学堂乐歌的创作往往基于中国古典诗词、民间音乐和传统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学堂乐歌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保留了历史记忆学堂乐歌的推广和传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培养了音乐人才创造新的音乐形式推动音乐教育发展融合中西音乐元素创新发展前景保护和传承学堂乐歌创新发展国际化推广01局限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参与度低不足加强本土特色提高教师水平增加设备投入解决办法与建议感谢您的观看THANKS。
近代学堂乐歌的内容
![近代学堂乐歌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b861accd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e9.png)
近代学堂乐歌的内容一、学堂乐歌的背景及意义学堂乐歌,诞生于晚清,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
其目的在于通过音乐的方式培养国民的品德素质,以达到社会改良之目的。
学堂乐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新纪元,它不仅对后来的音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整个中国近代社会文化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学堂乐歌的发展历程1. 起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堂乐歌起源于19世纪末,伴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为了适应教育需要,学堂乐歌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其早期的代表作品有《体操——兵操》、《男儿第一志气高》等,这些作品多采用外国曲调,填入中文歌词,以简陋的方式创作而成。
2. 发展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随着学堂乐歌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并尝试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堂乐歌。
如萧友梅、黎锦晖等人,他们致力于推广中国新音乐,创作了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学堂乐歌。
同时,也有一些音乐家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学堂乐歌相结合,如《中华好》等作品。
3. 成熟阶段(20世纪中叶-20世纪末)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学堂乐歌也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学堂乐歌更加注重音乐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如《送别》、《春游》等作品,它们在歌词、曲调、伴奏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同时,也有一些作品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如《卖布谣》、《妇女苦》等作品反映了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
三、典型作品分析1. 《送别》《送别》是学堂乐歌的经典之作,由李叔同作词作曲。
这首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表达了离别的情感。
歌曲采用了美国通俗歌曲的曲调,但填入了中文歌词,使得整首歌曲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通过这首歌曲,人们可以感受到学堂乐歌在传达情感方面的艺术魅力。
2. 《春游》《春游》是另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学堂乐歌,由李叔同创作。
这首歌曲以明快的旋律和愉悦的歌词,表现了春天郊游的美好景象。
歌曲在音乐结构、旋律运用、伴奏编配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充分体现了学堂乐歌在音乐创作上的创新精神。
简述学堂乐歌对中国现代音乐的影响
![简述学堂乐歌对中国现代音乐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c5d849d7fd5360cbb1adbec.png)
简述学堂乐歌对中国现代音乐的影响作者:苏俊超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33期摘要:学堂乐歌是指在中国清代末期、民国初年在新式学堂所设乐歌课中教唱的歌曲。
我国早期自己也曾进行过对于音乐教育的改良,所以有一定的基础。
在此基础之上随着西洋音乐文化的传入,使学堂乐歌在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道路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更卓越的成效。
本文试图从学堂乐歌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出发,分析其对我国近现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
关键词:学堂乐歌;中国近现代音乐;影响一、“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所谓“学堂乐歌”,通常是指我国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也常常用于指代清末民初新式学堂中开设的乐歌课,它的产生受到了西方基督教音乐的传入以及早期新式军歌的影响,最早开设在一些教会学校。
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诞生而诞生的,在维新变法中起步,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发展壮大。
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第一次提出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课;1901年建立的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第一次真正的将“乐歌课”列入课程设置;1907年(光绪33年),清政府學部颁布的《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第一次将音乐课程正式列入学制文件。
此后的二十多年中,学堂乐歌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历史上一次带有启蒙意义的音乐运动。
在艺术成就方面,学堂乐歌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合唱的起源,开创了集体歌唱的演唱形式,学生们所演唱的歌曲多是依谱填词写成,引入了大量西方及日本学校歌曲的歌调,这些作品大多是单声部的齐唱作品,后来作曲家们开始不满足于这些单旋律的作品,自己创作了一些二部、三部的小型合唱作品,以李叔同的《春游》(三部合唱)为代表,开创了中国合唱创作的先河。
二、“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影响学堂乐歌的特点,基本上是以西方和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
它曲调大部分选用日本和欧美的通俗歌曲的曲调加以填词而成;少数由中国作曲家作曲、作词;有极少数用中国民间曲调填词。
论学堂乐歌的源起及原因
![论学堂乐歌的源起及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8da006ad960590c69ec3769b.png)
论学堂乐歌的源起及原因作者:魏莱吴宜辰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1期【摘要】对于学堂乐歌的源起及原因已不再是一个新兴的话题,至今,已有不少学者对于学堂乐歌有所研究,对于学堂乐歌的源起及原因也是众说纷纭,笔者通过对于现有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尝试从音乐教育史学的角度对学堂乐歌的源起及原因进行简单的梳理,力图对其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键词】中国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史;学堂乐歌对于学堂乐歌源起及原因的研究,至今学界对此已有了深入的探讨,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1)引入说[1];(2)改良说[2];(3)模仿说[3];(4)交流说[4];(5)生产发展说[5]。
但是笔者通过搜集和整理现有的史料,对已有的成果进行自己的思考,尝试从音乐教育史学的角度对学堂乐歌的源起及原因进行简单的梳理。
一、学堂乐歌的源起(一)对日本学校音乐教育的模仿康有为于1898年提出,日本能够超越我国,并不在于他们的军事力量有多强大,而是在于他们开设大量学校,教习技艺,而我国在这些方面确远不如日本[6]。
康有为在1898年的奏折中也同样提到了效仿日本,制定学制,在省级、县级乃至乡级地区兴办学校[7]。
1904年,戴鸿慈曾记载了日本学校教习唱歌课的概况,他们教唱《从军乐》以及《竹谣》,用鼓风琴作为伴奏[8]。
总的来说,清末民初创办的学校,无论是从观念、制度还是内容方面,大都是对日本学校音乐教育的模仿,因而,对于日本学校音乐教育的模仿是学堂乐歌的重要起源之一。
(二)传教士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移植我国第一所开设音乐课的学堂便是玛礼孙学堂,该学堂由美国人勃朗先生在1839年于澳门创办[9]。
当时的教会学校大部分都开设有音乐课、唱歌课或琴学课,形式上采用全盘移植,但内容上有些许变化,以歌唱圣咏为主,后转为教习音乐知识。
因而笔者认为,教会学校的建立也可以作为学堂乐歌的源起之一。
(三)国内民办学校的尝试在教会学堂的影响下,维新派的先进人士也开始陆续开办学堂,开设唱歌课,其中时敏学堂于1898年在广州创立,这是一所走在时代前头的洋学堂[10]。
“学堂乐歌”的兴起及对中国当代音乐的影响
![“学堂乐歌”的兴起及对中国当代音乐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f5e62df3186bceb19e8bba0.png)
“学堂乐歌”的兴起及对中国当代音乐的影响摘要:学堂乐歌产生于中国19世纪清末民初,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当代社会。
从历史来看“学堂乐歌”应该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产物,当时的中国社会极贫极弱,人民软弱可欺,在此情况下,众多爱国的有识之士,提出了以团结、进取为宗旨的国民精神改造的问题。
而音乐则成为了有效改造国民精神品质的重要手段。
学堂乐歌是处于中国社会的危难时刻的中国的社会精英们为了救中国的目的,主动的向外国音乐学习而来的一种新的社会形式,是将音乐教育作为社会化的国民素质教育的起始点,是我国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开路石,对中国近现代的音乐的多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学堂乐歌;历史;作用;影响;意义【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671-1297(2012)09-0244-02在长达5000多年的中国灿烂文明的历程种,华夏子孙坚强不屈,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其中也包括灿烂的音乐文化。
这些硕果累累的精神文明,曾指引着中国人民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盛世,引导着一个又一个时代的到来。
洪钟大吕代表着秦汉文化的鼎盛,霓裳羽衣伴随着隋唐文化的兴衰,评弹小曲吟唱着明清文化的故事,那又是什么为我们现代的精神文明吹响了时代的号角呢?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从鸦片战争到《南京条约》搭配“戊戌维新变法”到《奏定学堂章程》到“五四运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的“天朝上国”“中心帝国”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野蛮的打击。
中国文化开始在反思自己失败的同时,被西方的文化冲击着,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开始热衷于追求“西学”,“西学”中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都受到了中国人民的极大关注。
忧国忧民的文化先驱们开始思考如何用“西学”来拯救中国民众愚昧的心志,振奋中国人民的精神。
几经探索之后,终于由“学堂乐歌”吹响了时代前进的步伐,开创了中国文明的新篇章。
“学堂乐歌”中国新音乐之滥觞
![“学堂乐歌”中国新音乐之滥觞](https://img.taocdn.com/s3/m/59bd8b847e21af45b207a8e2.png)
“学堂乐歌”中国新音乐之滥觞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很多分子为寻求救国真理纷纷出国留学,他们迫切要求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行改革,这种要求也推动着我国音乐教育的新生和迅速向前发展。
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国内新式学堂逐步设立,一部分学成归国的留学生把欧、美、日的一些流行歌曲的曲调填上新词在新式学堂中教唱,这种形式被人们称之为“乐歌课”,“学堂乐歌”之名也由此而起。
学堂乐歌不仅是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创始的标志,更是我国新音乐之滥觞。
一、学堂乐歌的发展学堂乐歌的发端可以追溯到1898年。
“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梁启超等一些资产阶级革命派文人积极倡导在学堂开设乐歌课,通过在《浙江潮》、《新民丛报》等一些国内和日本发行的进步刊物上发表文章和歌曲,进一步扩大了学堂乐歌在思想启蒙方面的影响。
他们通过发展学校音乐教育以及学唱学堂乐歌来传播新思想,进一步唤起年轻一代树立救亡图存的人生理想。
梁启超还在他的著作《饮冰室诗话》中提出:“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今日不从事教育而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
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
”一批有志青年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去日本考察和学习日本的音乐教育制度。
受日本学堂乐歌的影响,他们积极从事和推动各种音乐活动的开展,如编创乐歌、组织音乐社团、出版音乐刊物及举办音乐会等等。
沈心工、曾志忞于1902年11月在日本东京发起了国人首次举办的关于讲习近代音乐的活动——音乐讲习会。
梁启超于1902年在《新民丛报》上翻译并发表了《日尔曼祖国歌》3首,曾志忞曾发表过五线谱与简谱对照的《扬子江》、《春游》、《练兵》等歌曲。
这是学堂乐歌出版的刊物中最早的一批学堂歌曲。
这些音乐活动给国内正处于萌芽发展状态的学堂乐歌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随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于1910年首次把音乐课列为学校必设的课程之一。
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影响
![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0f28301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89.png)
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影响“近现代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受中国古典音乐文化影响深远,同时又受国外新潮流音乐的兴趣不断熏陶,由此有了一段绚丽多彩的历史,使音乐创作和表演走向新的领域;而学堂乐歌,成为这一过程中的瑰宝,勾勒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轨迹。
”学堂乐歌(XueTang LeGe)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民间音乐,发源于汉朝文人仿效楚国乐曲创作的古典音乐,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它具有优美的旋律和抒情的曲调,同时也受到了人们所欣赏和尊重。
由于其丰富的音乐色彩,学堂乐曲成为中国近代的振兴的催化剂,经历了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后,逐渐形成为一种新的音乐流派。
一、历史发展学堂乐曲从汉朝开始,经历了明朝和清朝时期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进步,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音乐文化。
其中,清代学堂乐歌经历了以毛教授及其门人韦得光著名和重要体制机构的发展,以及后来清政府民国政府两个阶段开展学堂乐歌教育活动的推动作用。
二、影响在学堂乐歌的发展历程中,其受到的影响更多的是文化的,但也有道教文化的影响,比如乐曲的和声多以五宫六角为基础,清代民间传统乐歌就保留了道教乐歌特点,传统的模式。
此外,学堂乐歌也大量使用汉语,它经历了时期的变迁,也从日常语言中获得了激发灵感。
三、现在的音乐形式相对于古代学堂乐歌,现代学堂乐歌受到了现代音乐领域多方面的影响,继承了古典音乐的优点,又开始增加一部分当代化的元素。
现在的学堂乐歌逐渐形成了以民歌、小调、钢琴曲等音乐形式为主,以童谣、歌谣、歌功课等文言文歌曲及其他子类型形式为辅的综合格局,成为家喻户晓的乐曲类型。
四、影响在近年来,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激发了更多的音乐创作,而且也启发了一些其他音乐类型的发展与创新。
同时,学堂乐歌还大大受到传统音乐家的青睐,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现代音乐家和音乐创作者的热捧,形成了一个乐歌文化的家族,也让中国的新音乐更加多彩多样。
总结而言,学堂乐歌经历了悠久的发展历程,吸收了众多的文化元素,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可以说是一支很重要的音乐声音。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影响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6b4c747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dc.png)
03
学堂乐歌的影响
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01
02
03
音乐教育普及
学堂乐歌的兴起推动了音 乐教育的普及,让更多人 有机会接触和学习音乐。
音乐教材改革
学堂乐歌的出现促使音乐 教材的改革,使得音乐教 育更加注重实践和技展促进了音 乐教师的培养,为音乐教 育领域输送了更多专业人 才。
开启了中国近代音乐的先河
01
学堂乐歌的出现,为中国近代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成为音乐创作的新起点。
促进了音乐教育的普及
02
学堂乐歌的出现,使得音乐教育逐渐普及到各个学堂,提高了
全民族的音乐素养。
激发了民族自豪感
03
学堂乐歌的作品多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激
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影响有限
学堂乐歌虽然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方面的 影响较为有限。
对未来的启示与影响
01
重视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学堂乐歌的发展启示我们应重视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通过音乐教育
培养国民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02
鼓励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创作
学堂乐歌的局限性提醒我们在音乐创作上应鼓励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风格
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学堂乐歌的内容多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历史文 化为主题,对于激发当时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 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局限性与争议
创作手法相对单一
学堂乐歌的创作手法主要以欧化或日本化的曲调填词为主,相对单一,缺乏个性化的创作 风格和民族特色。
内容题材较为局限
学堂乐歌的题材多涉及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等较为局限的范围,对于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和 情感表达涉及较少。
谈学堂乐歌
![谈学堂乐歌](https://img.taocdn.com/s3/m/95863c83b9f3f90f76c61bd9.png)
谈学堂乐歌作者:杨鉴来源:《商情》2010年第16期[摘要]学堂乐歌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开端,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对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学堂乐歌近代音乐发展一、学堂乐歌的艺术特征学堂乐歌的兴起是我国近代新音乐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的重要标志。
它伴随着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而诞生,在中日和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发展,因此形成了与中国传统音乐相区别的一种新音乐体裁,无论在歌词或曲词上都有其独具特色之处。
学堂乐歌歌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主流歌词与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
这一特点源于20世纪初日本提倡的“言文一致”活动,要求把儿童的日常生活语言和形成文字的学校歌曲统一起来,而不应把歌词写成儿童难以理解的文言文或古风化的语言。
中国留学生们将这一思想带回中国,使中国的乐歌在一开始就强调“言文一致”和适应儿童的需要。
在曲调方面,学堂乐歌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选曲填词,这也是当时日本乐歌的主要创作方式。
由于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辛汉等我国最早的乐歌创作者们都曾留学日本,因而大多采用这种创作方式,而这种方式也较好地适应了当时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相对落后的情况,对学堂乐歌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由中国音乐家自己作曲创作的学堂乐歌现在仅见十余首。
其中《黄河》(杨度词、沈心工曲)、《春游》(李叔同歌曲)等都是当时的代表作。
二、代表人物1.沈心工:在我国学堂乐歌发展初期,沈心工为我国学堂乐歌的编写和中小学乐歌课的教学所做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
他从1904年以后先后编印出版《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
沈心工编写学堂乐歌的突出贡献是他成功地摆脱了旧文学、旧诗词所体现的那种语言艰涩、好用典故的文人习气,在选曲填词中密切结合青少年,在生理及心理上的特点和他们的生活现实、他们的理解能力,如很受广大少年儿童喜爱的《体操——兵操》、《竹马》、《赛船》等,以及青年学生演唱的《春游》等。
2.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我国近代音乐的初期发展——学堂乐歌
![我国近代音乐的初期发展——学堂乐歌](https://img.taocdn.com/s3/m/7810f2ec941ea76e58fa04f8.png)
我国近代音乐的初期发展——学堂乐歌小编推荐>>>教师考试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即可查看)我国近代的历史文化发展是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的历史,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以及中国洋务运动的影响,使得这一变化更加的迅速,其中最为明显的代表就是学堂乐歌的出现。
学堂乐歌是我国最早期的音乐教育的发展,是指20世纪初随着我国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一种歌唱文化,一般是指学堂开设的乐歌课和课上所唱的歌曲。
这里面为之做出了线性贡献的任务有很多,其中像时任民国教育部长的蔡元培先生,他主持召开了一系列音乐教育工作会议并通过了新的教育方针,“以美育带宗教”的教育方针也成为了我过长期发展的知道思想,在他的努力和帮助下以及通过萧友梅先生的努力,1927年成立了我过第一所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院,像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冼星海就是在此学校学习钻研过。
学堂乐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旧曲填词,内容主要反映的是复国强兵、抵御外辱的爱国主义思想;宣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反映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等。
主要选取欧美测流行歌曲、军校歌曲,其次是选用中国传统乐曲或民歌小调,有少部分是当时的创作。
学堂乐歌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的产物,对民国的初期的社会是产生了深远影响的。
达标任务有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此三人也被称之为学堂乐歌三杰,就像很多英勇无畏的英烈的一样,他们三人虽然没有走上战场但是他们也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用了另外的一种方式救过那就是音乐教育,他们编写了大量的爱国歌曲为当时进步人们的思想宣扬爱国主义传统起到了积极作用,著名的代表作品有沈心工的《竹马》《体操-兵操》,创作歌曲《革命必先革人心》《黄河》等,李叔同《送别》《祖国歌》等,其中《送别》是传唱度最高的一首作品,曲调选自美国音乐《旅愁》;他在日本组织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独立编印出版的中国最早的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
浅谈20世纪中国新音乐的开端——学堂乐歌
![浅谈20世纪中国新音乐的开端——学堂乐歌](https://img.taocdn.com/s3/m/57d1a48add88d0d233d46a5c.png)
前
“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随着新式学校德建立所开设的音乐课和课中所教唱的歌曲,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学堂乐歌”引进了外来曲调,填入反映新思想的歌词构成一种区别于我国传统音乐的新体裁。中国有史以来音乐进入系统的教育中几乎是没有过的,所以“学堂乐歌”是新音乐的开端,虽然最后发展的不是很成熟,但却为中国音乐的发展作了很大的贡献。
其中《春游》就是用西方自然大调写成,是一首抒情合唱曲,典型的再现单二段。这相对于该时期的其它作品而言,该作品更具艺术性和开创性。[3]
(三)内容
1、直接针对封建旧习提出来的,大都反映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这是最反映他们进行改良的基本思想。代表性的作品有夏颂莱作词的《何日醒》、《中国男儿》等。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这首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曲调婉转流利,幽扬入妙。他的作品充满了哲人的智慧、忧思和悲悯,充满了对生命的思索。歌词通篇用白描手法,而且第一段全部是用来写景的;第二段里时空的交错,以现在时“今宵别梦寒”来总括全篇。它的妙处就在于“一切景语皆情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都是离人眼中所看到的景物,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听起来就备感凄凉。歌词紧扣主题,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
(二)
1、运用现成旋律选曲填词
主要分为作词和作曲两个方面。作词对于有了几千年诗词创作经验积累的中国文人来说可以驾轻就熟,但由于当时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二十世纪初的作曲对大多数乐歌作者来说还是束手无策。但是,当时的时代以及社会背景已经赋予了学堂乐歌以救亡图存、振奋民族精神为己任的历史使命,在这种形势下,他们采取了“拿来主义”的观点。因此,大量的外国旋律被引进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堂乐歌之所以成为现代中国音乐开端的历史原因
二十世纪初,在维新变法思潮影响下,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也逐步完善,学堂乐歌作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新风尚应运而生。
它是不同于传统音乐的新生事物,处于音乐变革中的摸索阶段,尽管具有尝试性和不成熟的特点,但是,由于它是一个多世纪来新音乐发生发展的源头,因此,许多学者对学堂乐歌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并进行了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从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内容与艺术形式以及意义和影响诸方面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学堂乐歌之所以开创中国现代音乐的历史原因。
产生背景
学堂乐歌的历史从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的“百日维新”开始的。
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清官务实派,为抵抗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发起了一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西方化运动——洋务运动。
为培养人才,他们开办了新式学堂,客观上为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出现作了教育体制上的准备。
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在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背景下,使得一部分封建阶级的知识分子觉悟到必须效仿日本学习西方科学文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才能达到挽救中国的目的。
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的变法运动代表了这一趋向。
他们提出“维新变法”通过奏折、杂志和报纸宣传自己的主张,积极提倡发展音乐教育,记述乐歌作者和评论作品,提出改革音乐的主张,在全国各地开办新式学校。
在1898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请办学堂的奏折中就介绍了德国的学制,并要求清政府“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
梁启超认为“学堂渐有发达之机,可谓我国教育界前途一庆幸”。
发展过程
2O世纪初,清廷鉴于“庚子事变”后的政治形势,转而被迫接受过去“维新派”一再提出的部分改革主张,以挽救其迅速走向崩溃的危势,于1901年宣布要实行所谓“新政”,允诺实施“废科举.兴学堂”等改良措施;1903年颁布的《重订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规定》中就将“音乐”列为必设课程之一,授课对象以女子师范学堂的学生为主;1904年请政府对乐歌课的开设给予认可,在
这个前提下,以乐歌为主的所谓新制音乐教育才从群众自发的行动逐步走向得到国家支持的一种新的体制的正式确立。
首先在师范学校和蒙养院(即今之幼稚园)中得到逐步落实;1907年颁布的章程规定.在女子初、高两级小学堂开设“音乐”课;1909年后,更是明文规定,凡初等小学堂中必开设“乐歌”课以及在高等小学堂中需增设“乐歌”课;1912年共和国建立后,尽管政治、经济的混乱仍然困扰着各阶层的中国人民,但对于继续推行新的教育体制和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还是重视的。
我们也可从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以及内陆地区的少数城市中看到这些进展。
这些在教育事业上的建设是当时推进学堂乐歌事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基础。
而到了“五四”运动时期,随着我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以萧友梅创作的学校歌曲的发表。
学堂乐歌及其特殊的艺术形态已完全为创作的学校歌曲所代替了。
在学堂乐歌发展的过程中,有不少仁人志士为其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如诗人黄遵宪、文人杨度、维新派著名学者梁启超等均先后动手写作新歌的歌词,其中不少歌词为人配上了曲谱以供传唱。
此外,在日本的一些中国留学生,如沈心工、曾志泯等,在本世纪初就已开始着手有关推进学校歌曲的活动。
1904年在东京举行的“亚雅音乐会开会式”中,许多中国留学生还集体演唱了《东京留学》、《送别》等歌曲。
在国内外的一些报刊,如《新民丛报》、《浙江潮》等,也陆续刊登有关新编的学校歌曲和有关提倡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等方面的理论文章。
内容与艺术形式
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无论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还是维新派的爱国人士,建立新式学堂和开设音乐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这样就使得本来应是主要作为向青少年进行美育和普及音乐知识的普通音乐教育,担负起大大超过其原有使命的负荷。
但正因为有了这个与干百万人民休戚相关的出发点,人们对在当时推行学校音乐教育和传播学堂乐歌给予了难以想象的热诚并赋予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时代紧迫感。
它的内容如有通过不同的角度强烈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的,这在当时是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主流,代表作品有《何日醒》、《军歌》等;有欢呼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的,代表作品有沈心工作词的革命军>等;有配合向中小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的各种各样的所谓“军歌”,例如〈出军>、出征》
等;有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的,如秋瑾作词的<勉女权>;有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除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的题材;有结合学校的生活现实主要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的思想教育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审美教育的题材以及鼓吹忠君、尊孔等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题材等等。
其艺术形式是基本上是以西方和日本通用的简谱或线谱记载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
至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
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而编成,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
这可能与我国过去对作品的创作方式就是根据现成的歌调、曲牌填以新词有关,同时也与当时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人懂得专业作曲技术的极少有关。
最初我国编写学堂乐歌所选取的现成歌调大多是取自日本歌调,后来逐渐改为选取欧美的歌曲来进行填词。
以我国民族音调填词的学堂乐歌数量不多。
意义及影响
学堂乐歌对中国现代音乐的意义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学堂乐歌是处于非常时期的中国社会知识分子为了抵御外辱,理智、主动地向域外音乐的“借取”。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不断的流动、吸收、融合和变易中延续着艺术生命的”,学堂乐歌同样经历了沉淀、过滤、提纯的过程,直至完全消融在中国传统音乐之中。
二是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实际是宫廷教育,民间传承教育,归根到底是对少数人的教育。
真正将音乐教育作为社会化的国民素质教育的历史是从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兴起为起始点的。
学堂乐歌是在本世纪初中国民众缺少美育,人们呼唤美育的饥渴中诞生的。
培养了第一批现代音乐师资队伍。
当然其局限性也是存在的如从教育方面看,由于包括学堂乐歌在内的中国近代普通音乐教育的建设是一个从零开始的过程,师资缺乏、教材良莠不齐。
因此,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近代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无沦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低水平的。
另外,学堂乐歌对外国曲调的借鉴甚至直接借用,一直是人们议论的焦点,这引起了众多学者的讨论,这种对学堂乐歌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开阔了人们的思路,使人们更为积极地思索学堂乐歌的意义。
学堂乐歌在近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已得到了许多人的充分肯定。
但是,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源头,学堂乐歌对近现代音乐发展究竟有什么影响呢?它不仅在思想启蒙方面给予当时的青少年学生以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音乐
带来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即学堂乐歌的集体歌唱形式,为我国后来蓬勃发展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
虽然西方传教士很早就将西方音乐及音乐理论带到中国,但始终未被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
然而,学堂乐歌的发展却使得西方音乐及各种艺术形式得到了初步的介绍和传授。
同时也促使当时的中国音乐界去思考如何走向世界,建立起一种新的中国音乐文化。
此外,学堂乐歌还为中国造就了一批传播现代音乐文化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音乐家。
因此,学堂乐歌对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是具有深刻影响的。
结论
综观上述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内容与形式以及其意义和影响都对时下的中国音乐产生了深刻的意义。
在当前我们正在积极思索中国音乐向何处去的问题时,回到近现代音乐的源头——学堂乐歌中去,探索其产生的美学原因,思考其对人们的影响,会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审视今后中国音乐的发展方向,学堂乐歌是在极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基于爱国主义,伴随西学传播而兴起,促成中国古代音乐向近代化转折,是中国人民的主动选择。
它使音乐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成为国民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的系统教育。
更为重要的是它饱含着热情澎湃的爱国精神和勇往直前的顽强斗志,正是这种充满对传统势力的反抗精神和爱国主义激情,使它成为开创现代中国音乐创作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