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之所以成为现代中国开端的历史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堂乐歌之所以成为现代中国音乐开端的历史原因
二十世纪初,在维新变法思潮影响下,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也逐步完善,学堂乐歌作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新风尚应运而生。它是不同于传统音乐的新生事物,处于音乐变革中的摸索阶段,尽管具有尝试性和不成熟的特点,但是,由于它是一个多世纪来新音乐发生发展的源头,因此,许多学者对学堂乐歌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并进行了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研究成果。本文旨在从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内容与艺术形式以及意义和影响诸方面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学堂乐歌之所以开创中国现代音乐的历史原因。
产生背景
学堂乐歌的历史从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的“百日维新”开始的。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清官务实派,为抵抗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发起了一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西方化运动——洋务运动。为培养人才,他们开办了新式学堂,客观上为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出现作了教育体制上的准备。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在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背景下,使得一部分封建阶级的知识分子觉悟到必须效仿日本学习西方科学文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才能达到挽救中国的目的。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的变法运动代表了这一趋向。他们提出“维新变法”通过奏折、杂志和报纸宣传自己的主张,积极提倡发展音乐教育,记述乐歌作者和评论作品,提出改革音乐的主张,在全国各地开办新式学校。在1898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请办学堂的奏折中就介绍了德国的学制,并要求清政府“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梁启超认为“学堂渐有发达之机,可谓我国教育界前途一庆幸”。
发展过程
2O世纪初,清廷鉴于“庚子事变”后的政治形势,转而被迫接受过去“维新派”一再提出的部分改革主张,以挽救其迅速走向崩溃的危势,于1901年宣布要实行所谓“新政”,允诺实施“废科举.兴学堂”等改良措施;1903年颁布的《重订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规定》中就将“音乐”列为必设课程之一,授课对象以女子师范学堂的学生为主;1904年请政府对乐歌课的开设给予认可,在
这个前提下,以乐歌为主的所谓新制音乐教育才从群众自发的行动逐步走向得到国家支持的一种新的体制的正式确立。首先在师范学校和蒙养院(即今之幼稚园)中得到逐步落实;1907年颁布的章程规定.在女子初、高两级小学堂开设“音乐”课;1909年后,更是明文规定,凡初等小学堂中必开设“乐歌”课以及在高等小学堂中需增设“乐歌”课;1912年共和国建立后,尽管政治、经济的混乱仍然困扰着各阶层的中国人民,但对于继续推行新的教育体制和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还是重视的。我们也可从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以及内陆地区的少数城市中看到这些进展。这些在教育事业上的建设是当时推进学堂乐歌事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基础。而到了“五四”运动时期,随着我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以萧友梅创作的学校歌曲的发表。学堂乐歌及其特殊的艺术形态已完全为创作的学校歌曲所代替了。在学堂乐歌发展的过程中,有不少仁人志士为其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如诗人黄遵宪、文人杨度、维新派著名学者梁启超等均先后动手写作新歌的歌词,其中不少歌词为人配上了曲谱以供传唱。此外,在日本的一些中国留学生,如沈心工、曾志泯等,在本世纪初就已开始着手有关推进学校歌曲的活动。1904年在东京举行的“亚雅音乐会开会式”中,许多中国留学生还集体演唱了《东京留学》、《送别》等歌曲。在国内外的一些报刊,如《新民丛报》、《浙江潮》等,也陆续刊登有关新编的学校歌曲和有关提倡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等方面的理论文章。
内容与艺术形式
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无论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还是维新派的爱国人士,建立新式学堂和开设音乐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这样就使得本来应是主要作为向青少年进行美育和普及音乐知识的普通音乐教育,担负起大大超过其原有使命的负荷。但正因为有了这个与干百万人民休戚相关的出发点,人们对在当时推行学校音乐教育和传播学堂乐歌给予了难以想象的热诚并赋予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时代紧迫感。它的内容如有通过不同的角度强烈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的,这在当时是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主流,代表作品有《何日醒》、《军歌》等;有欢呼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的,代表作品有沈心工作词的革命军>等;有配合向中小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的各种各样的所谓“军歌”,例如〈出军>、出征》
等;有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的,如秋瑾作词的<勉女权>;有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除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的题材;有结合学校的生活现实主要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的思想教育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审美教育的题材以及鼓吹忠君、尊孔等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题材等等。其艺术形式是基本上是以西方和日本通用的简谱或线谱记载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至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而编成,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这可能与我国过去对作品的创作方式就是根据现成的歌调、曲牌填以新词有关,同时也与当时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人懂得专业作曲技术的极少有关。最初我国编写学堂乐歌所选取的现成歌调大多是取自日本歌调,后来逐渐改为选取欧美的歌曲来进行填词。以我国民族音调填词的学堂乐歌数量不多。
意义及影响
学堂乐歌对中国现代音乐的意义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学堂乐歌是处于非常时期的中国社会知识分子为了抵御外辱,理智、主动地向域外音乐的“借取”。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不断的流动、吸收、融合和变易中延续着艺术生命的”,学堂乐歌同样经历了沉淀、过滤、提纯的过程,直至完全消融在中国传统音乐之中。二是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实际是宫廷教育,民间传承教育,归根到底是对少数人的教育。真正将音乐教育作为社会化的国民素质教育的历史是从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兴起为起始点的。学堂乐歌是在本世纪初中国民众缺少美育,人们呼唤美育的饥渴中诞生的。培养了第一批现代音乐师资队伍。当然其局限性也是存在的如从教育方面看,由于包括学堂乐歌在内的中国近代普通音乐教育的建设是一个从零开始的过程,师资缺乏、教材良莠不齐。因此,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近代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无沦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低水平的。另外,学堂乐歌对外国曲调的借鉴甚至直接借用,一直是人们议论的焦点,这引起了众多学者的讨论,这种对学堂乐歌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开阔了人们的思路,使人们更为积极地思索学堂乐歌的意义。
学堂乐歌在近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已得到了许多人的充分肯定。但是,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源头,学堂乐歌对近现代音乐发展究竟有什么影响呢?它不仅在思想启蒙方面给予当时的青少年学生以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