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4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课文及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散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去过森林吗?对森林有什么印象?2.课文朗读(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描绘。
(2)教师辅导朗读,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
3.分析课文内容(1)请同学们分段概括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
4.分析写作手法(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地下森林断想》,感受到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分析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希望大家课后继续品味这篇课文,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下森林断想》,谁能概括一下课文内容?2.分析课文结构(1)请同学们分析课文结构,找出文章的线索。
3.品析精彩语句(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4.感悟作者情感(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作者赞美地下森林的情感的理解。
5.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了课文《地下森林断想》,分析了课文结构,品析了精彩语句,感悟了作者情感。
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地下森林断想》,谁能谈谈自己的收获?2.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地下森林的认识,以及保护地下森林的方法。
3.实践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一个保护地下森林的宣传标语。
(2)各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进行了拓展延伸,讨论了保护地下森林的方法,设计了宣传标语。
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手法。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与壮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手法。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运用的丰富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培养。
2. 对地下森林景观的描绘方法的领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课件。
3. 学生自学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与壮美。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地下森林断想”,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手法。
(2)学生结合自学资料,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发言,教师引导并总结。
4. 景观描绘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自己心中地下森林的景象。
(2)学生互相展示描绘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强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6.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文学作品,如《登高》、《黄山奇石》等,让学生对比阅读,分析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手法。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五篇】
【导语】作者赞美地下森林,赞美给峡⾕以⼟的风,给峡⾕以种⼦的鱼鳞杜、⽩桦、青杨、黄菠萝.还有滋润了峡⾕的洁净的⼭泉……⾃然⽣命之歌的雄健旋律合唱出来。
⽆忧考为⼤家准备了九年级下册语⽂《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五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篇⼀ 【教学⽬标】 ⼀、知识⽬标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浩瀚⽆垠、⼭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
2.了解张抗抗其⼈及作品。
⼆、能⼒⽬标 1.品味本⽂充满激情、⽣动形象的语⾔。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语⾔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法,逐步培养学⽣的散⽂鉴赏能⼒。
三、德育⽬标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中的理想、信念、精神⼒量。
【教学重点】 1.学习本⽂叙事和抒情⽔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注重发掘课⽂的⼈⽂精神资源,体会深刻⽽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法】1.朗读法,2.美点追踪法,3.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称⽕⼭⼝原始森林,属⾃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的张⼴才岭东南坡的深⼭中。
这⾥林⽊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夹着清⾹扑⾯袭来,使⼈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初唐诗⼈宋之间有诗⽈:“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章,就是⼀⾸对⽕⼭峡⾕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资料助读 张抗抗,浙江杭州⼈。
1963年考⼊杭州⼀中。
在⿊龙江⼀国营农场⽣活了8年。
1972年在上海《解放⽇报》上发表第⼀篇⼩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活的长篇⼩说《分界线》。
1977年⼊⿊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地下森林景色的技巧。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自然景观的神奇与美妙,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学生培养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激发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基本内容及其表达技巧。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地下森林景色的技巧。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作者及其背景。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地下森林吗?请大家谈谈对地下森林的了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觉得有意思的句子或段落。
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难句等问题。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妙。
4. 朗读感悟: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和技能。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观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给予个别辅导和指导。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设计
03
04
学生反馈
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 ,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教 学方法的接受程度和满意度
。
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测试、作业、课堂表现 等方式评估教学效果,找出
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方法改进
教学方标法题优化
根•据教文学字效内果容反思, • 文字内容
对•教学文方字法内进容行优化 ,•尝试文采字用内更容有效的
过程与方法
01
通过朗读、默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 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02
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地下森林与人类生存 的关系。
03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01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 畏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
02
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积 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
困难。
03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设计
$number {01} 汇报人:
2024-01-01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师自我反思与提升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了解地下森林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掌握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引入多媒体资源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 频、音频、图片等, 丰富教学内容,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
组织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 论,培养学生的协作 能力和沟通能力。
个性化教学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 求,根据学生的特点 进行差异化教学。
教师专业成长规划
持续学习
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教学 方法和学科知识,提升自己的
地下森林断想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地下森林断想(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地下森林断想(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了解抒情散文的表现特点,学习借鉴咏物抒情。
3.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把握地下森林形象,领会作者情思,砥砺思想;领会咏物抒情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激励自我。
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感知地下森林状态问题:1.地下森林在哪里?为什么叫“地下森林”? 2.文题“地下森林断想”中“断想”什么意思?作者进行了怎样的“断想”?提问、引导,明确:探寻(好奇)--揣想(深情)--不愿离去(震撼)三、重点阅读,师生合作,感受地下森林成长艰辛1、小声读课文3-12段,思考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深渊遭际,并概括它的特点。
明确: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不幸却自信2、默读13-19段,思考: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其成长过程、遭遇的不公及受到的帮助。
小结:就这样,幽谷里的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险恶的环境,艰难的成长都没有阻挡地下森林脚步,这正展示地下森林神奇伟大的生命力。
四、朗读品味,感悟地下森林品格1、播放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喜欢的语段。
2、提问:为什么说地下森林的出现是“生命史上的奇迹”?地下森林具有哪些可贵品质?3、找出集中体现作者对地下森林深深情感的词,品味语句。
体会、探讨:(1)可是山没有颜色,谷没有颜色。
(2)可是它却不它隐姓埋名,安于这荒僻的大山之间,总好像在期待着什么,希望着什么。
(3)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4)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5)我望见涧底泉水闪烁,我明白那是你含泪的微笑。
教学设计4:第11课 地下森林断想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教学重点、难点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突破措施阅读课文了解地下森林的经历,带领学生分析生动形象而细腻的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教材分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一个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单元,它选取四篇描写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究生命的一般进程的抒情性或议论性散文。
《地下森林断想》是这个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是篇自读课文。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我国著名女作家张抗抗展开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描写生命、讴歌生命是文学永恒的话题,也是本单元的主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散文《地下森林断想》,看看它融入了作者张抗抗对生命怎样的感受和思考呢?二、检查预习(注音解词)瘠薄(jí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孱弱 (chán)瘦弱。
浩瀚无垠(yín)盛大繁多,没有边际[来源:学科网]隐姓埋名(yǐn)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三、猜森林①请同学欣赏一组森林图片。
欣赏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看到的画面: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张抗抗关于森林的描述②画面定格秋日地下森林色彩斑斓的图片,学生找出课文22自然段朗读。
比较两组画面的不同:一般森林——地下森林介绍地下森林位置:见课本86页文字介绍四、整体感知读森林作者对在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的峡谷里长出这样蔚为壮观的森林充满了好奇。
1、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2、你从哪里飞来?3、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请同学带着疑问认真阅读课文。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地下森林断想》。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掌握其意义。
(3)了解作者和作品的背景知识,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3)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丽,增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包括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的理解。
2. 分析课文主题思想,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丽。
3. 朗读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有许多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和理解。
2. 课文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需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来感悟。
3. 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景观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预习和课堂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
2.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深刻内涵。
3. 探究学习: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问等方法,深入探究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丽。
4. 朗读和讨论: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和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文本和相关的背景知识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笔。
3. 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的理解。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深刻内涵。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地下森林断想》。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及其含义。
(3)了解地下森林的生态特点和形成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会欣赏自然美,提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2)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地下森林断想》。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地下森林的生态特点和形成原因。
(2)如何欣赏自然美,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地下森林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地下森林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地下森林断想》,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简要介绍地下森林的生态特点和形成原因。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2)全班交流: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课文的表达特点。
4. 欣赏自然美:(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他们对地下森林美景的欣赏和感受。
(2)引导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5.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1)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谈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看法。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地下森林断想》。
2. 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关于自然景色的描写。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九年级语文下《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等词语的语
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3.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4.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学习本文的语言表达艺术和咏物抒情的写作
方法。
2.难点:理解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体会作者对于自然遭受人类破坏的痛惜
之情以及对人类的谴责。
三、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
2.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3.收集有关地下森林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森林对于地球生态的重要性,引出地下森林的概念,
并引导学生探究地下森林的奥秘。
2.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地下森林的特
点和形成历史。
3.深入研读:引导学生重点研读文章中描写地下森林形成历史的段落,理解
作者对自然遭受人类破坏的痛惜之情以及对人类的谴责。
同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咏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4.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分享自己对于环境保
护的认识和看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环保的理解和认识。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
自然环境,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6.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小作文,注意运
用所学到的语言表达技巧和咏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九年级语文下册《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教学设计
(3)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地下森林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其神秘与壮美,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
3.学生在写作方面,可能存在表达不畅、词汇贫乏等问题,教师应引导他们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写作水平。
4.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大自然的美有较高的感知能力,容易产生共鸣,教师应把握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运用提问、讨论、分享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模拟导游、创编故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大自然,尊重自然,树立环保意识。
2.体会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培养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3.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九年级语文下册《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地下森林断想》是九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重要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下森林的形成、特点及其在自然界中的独特地位。
2.掌握文中生字、词组,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按时提交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无误。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自然美,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妙,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绘的地下森林景象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抒发与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地下森林的概况,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地下森林的美景,培养审美情趣。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地下森林的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环保,关爱大自然。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地下森林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2. 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3.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教师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1)学习课文第六至十段,理解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描绘和自己的感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地下森林的壮观景象。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七、课堂活动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案】第11课 地下森林断想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地下深林断想》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深山中。
这里是一座死火山,海拔1000米左右。
据科学家考察得知,这些火山口由东北向西南分布,在长40公里、宽5公里的狭长形地带上,共有10个。
它们的直径在400米至550米之间,深在100米至200米之间。
其中以3号火山口为最大,直径达550米,深达200米。
火山口底比较平坦,里面暗藏着火山熔洞。
熔洞内气温反常,酷夏有薄冰,严冬有清泉。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初唐诗人宋之问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竹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二、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测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
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从此以后,她一直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当代青年事业与爱情的矛盾冲突上。
198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示了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内心历程,运用细腻的精神分析手法,揭示了他们内心的创伤和追求。
后来在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任职,成为专业作家。
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地下森林断想》。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的敬佩。
(3)培养学生对人生奋斗和自我超越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2. 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
2. 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的内容产生期待。
(2)通过展示地下森林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标记出生词和难句,进行自主学习。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难句的问题。
(2)让学生通过合作朗读,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词和难句的含义和用法。
(2)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强调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以及对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的敬佩。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阅读理解练习。
2. 背诵课文《地下森林断想》。
3. 写一篇关于地下森林的短文,表达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六、教学反思: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人教九下《地下森林断想》教案4套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4作者:加入日期:06-12—28地下森林断想[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深挚的感情.2.读懂和品味其中思想性情感性的东西,并将它化为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等.[资料下载]1.作者介绍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
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从此以后,她一直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当代青年事业与爱情的矛盾冲突上。
198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示了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内心历程,运用细腻的精神分析手法,揭示了他们内心的创伤和追求。
后来在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任职,成为专业作家.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2.时代背景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张抗抗沐浴过灿烂的阳光,遭遇过文革的苦痛,人人都是中国生活舞台中的一个角色。
然而张抗抗能成为一个作家,达到思想与艺术的辉煌,却有着大背景下属于她自己的生动故事。
七十年代末,她写出《地下森林断想》,坦坦荡荡地泄露爱与憎,表现与天地山林融洽无间的情致.3.名家品评可我在重读这些散文时的感受,却一点也放松不起来,作家的锐利思想.对人对事的态度,甚至对“地下森林”的感受,都是那么深沉。
张抗抗是从那些大是大非的岁月中走过来的。
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有很强烈的很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他们那一代甚至几代知识分子和正直人们的骨子里散发出来的,那是没有办法克服的。
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就像重重的蜗牛壳压在身上,对一切事物都要去分析去思考,都要去弄出个对与错,都要找出个理来。
我曾经说过,张抗抗是一个喜欢思辨善于分析的作家,她写的小说也好,散文也罢,处处都表达抒发她对人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她们那一代人的审视。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下森林的构成和功能。
2.掌握地下森林的生态系统。
3.了解地下森林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了解地下森林的种类和构成。
2.了解地下森林的生态环境。
3.熟悉地下森林的生态系统。
三、教学难点1.掌握地下森林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理解地下森林的重要性。
四、教学内容1. 地下森林的构成和种类地下森林是指生长在地下的树木,它们生长在地面以下20米的深度范围内,包括树根、树冠、枝叶等。
地下森林主要包括两类:地下树冠和地下根系。
2. 地下森林的生态环境地下森林的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土壤、水分、气体、温度等因素。
在地下森林中,土壤质量对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因为土壤中的生物和无机物对树木生长和生态系统维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地下森林的生态系统地下森林的生态系统主要由土壤微生物、根系以及枯树木等因素构成。
通过生态系统的互动,地下森林的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其自身的生态平衡。
4. 地下森林的重要性地下森林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维护生态平衡:地下森林的生态系统能够维护和调控自身的生态平衡,从而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挥重要作用。
(2)保护水源:地下森林的存在能够调控地下水位的变化,从而对水源的保护起到促进作用。
(3)促进生物多样性:地下森林的存在能够促进生物多样性,同时也为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场所。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地下森林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学生进行听课记录。
2.组织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由组内成员讨论和总结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信息处理能力。
3.实地考察法:将学生带至地下森林等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
六、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听课记录、讨论表现、实地考察成果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评估。
同时,教师应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及时指导和帮助。
人教初中语文九下《11地下森林断想》word教案 (4)
《地下森林断想》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这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三课。
学习本课,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本课作者对地下森林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对顽强生命力的礼赞值得每个人反思。
3.中招考点“概括内容、谈论启示、品味语言”每年中招都会涉及到,一定要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学情分析本地区九年级的学生,散文阅读仅止于浪漫感受,对散文语言背后作者的情感把握不够深刻,散文语言赏析能力不够,散文阅读能力需要提升。
二、学习目标1.通过默读课文,寻找关键句,能概括出地下森林的经历和品格,说出自己从中获得的人生启示。
2.通过朗读、讨论、仿写,能找出含义深刻的语句,说出其含义,能运用重点句式迁移运用。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默读课文,圈点关键语句,能概括出地下森林的经历,说出地下森林的品格;朗读结尾两段和背景资料,能说出自己获得的人生启示。
1.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朗读、讨论,能找出含义深刻的语句,说出其含义;仿写句子,能灵活运用重点句式。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略(板书课题、作者)(二)预习检测1.作者介绍本文作者张抗抗,当代著名女(男/女)作家,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
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
1972年开始发表多篇小说,后来成为专业作家。
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2.给加点字注音。
浩瀚.无垠()郁.郁葱葱()万籁.俱寂()袅.袅()镜泊.湖()瘠.薄()愤懑.()孱.弱()簌.簌()(三)新课讲解两类结构(见ppt)(四)当堂训练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五篇】.篇一篇二篇三篇四一、导入新课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联想到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的景象。
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那遥远的年代,火山爆发后,留下的死火山口里,长出了一棵棵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
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真是震撼人心。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生命力吧! 二、整体感知:谈谈对本文的初步印象过渡:刚才几位同学说得很好,本文是一篇语言精美,饱含感情,蕴含哲理的散文,现在,我们就从品味语言的角度来学习这篇文章。
三、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品味语言(一)浏览课文,找出九个问句(二)品味前三个问句: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1、提出品味要求2、听3—7段课文范读影片3、学生活动4、点拨:(1)是因为什么,地下森林长在这峡谷里?(参考答案:火山爆发,制造了峡谷、深渊,没有留下任何生命) (2)“你从哪里飞来?”这个问,还要留待下文才能得到解答。
(3)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作者什么感情?(参考答案: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显得亲近,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表达对地下森林的热爱、关切、同情,对读者更有感染力) (4)可将这三个问句改成陈述句,再同原句比较,哪种句式更能表达更丰富的感情。
5、朗读(三)品味第4、5、6问句1、提出品味要求2、朗读第10段3、学生活动4、点拨:峡谷知不知道阳光不喜欢它?这几个问句表达了作者对阳光和峡谷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从上文看,作者无疑而问,以反问的形式,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表达出对峡谷的关切之情) 5、朗读6、过渡:前六个问句,让我们明白了火山制造了峡谷、深渊,没有留下任何生命,阳光也不公平,使它遭受到了巨大的不幸(板书:不幸) 面对如此的不幸,在那漫长的几千年、几万年里,它还在期待,还在希望。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地下森林断想》。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3. 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句的理解。
2. 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解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和背诵的音频材料。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的讲解PPT。
3. 课文主题思想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1. 导入新课:播放课文朗读和背诵的音频材料,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美妙。
引导学生跟读和背诵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的含义和主题思想。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分享自己对于自然景观的体验和感受。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反思:学生自我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发现不足并进行改进。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合作学习等。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的课文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发音准确和表达流畅。
七、作业布置:1. 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的练习题。
2. 课文主题思想的思考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和表达。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森林断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竹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二、资料助读
张抗抗,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
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瘠薄(jī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chán)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隐姓埋名:隐瞒自己
的真实姓名。
愤懑(mèn):气愤,抑郁不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
3.学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
生1:我被作者深挚的感情感动了,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跳。
她是那样深情地为地下森林歌唱,那么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那么钦佩峡谷坚韧的毅力。
生2:我觉得这篇文章写景、抒情浑然一体,几乎难以分辨哪些句子是叙述,哪些句子是抒情。
生3:她的文章能让你感受到她思想、情感的流动。
生4:我觉得地下森林是一个神秘的世界,闪烁着智慧和信念的世界。
生5:我钦佩地下森林的品格,这是我应该学习的。
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
谈到了这篇文章艺术特色的方方面面。
触摸到了这篇文章的灵魂。
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流动。
如果用几个词组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语言精炼、情感浓烈、哲理深刻。
四、具体分析,讨论鉴赏
1.品味语言的精美。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选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学生思考、吟诵、交流。
生1:我喜欢开头一句“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
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用三个词来描绘森林,虽然简练,但很形象,葱葱郁郁的地下森林在我的脑海中蔓延开来。
后面两个比喻句很美、很对称。
生2:文章还有许多对称句,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七平的吗? 峡谷莫非不明白?”“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
”这些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很有韵律感,感情也加强了。
生3:不光有对称句,还有许多叠字。
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
这些叠字用得都非常精致、工整、流畅,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生4:“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流,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这几句写出了地质突变的壮观景象,犹如亲眼所见一般。
小结:本文运用了许多叠字、对称句。
它们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间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2)学生涵咏品味这些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
背诵、仿写。
2.体会本文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
(1)教师提示:请大家从理清思路人手探究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一层(3~8段):写火山爆发。
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毁于—旦。
第二层(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
表达作者景仰之情。
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小结:从理清思路入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
但我们可以感觉到文章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2)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并作具体点评。
3.体会文章的哲理美
教师提问:本文不是简单的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
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
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生1: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生2: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生3: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任何时候都不悲观或消沉。
生4: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小结:作者赞美地下森林,赞美给峡谷以土的风,给峡谷以种子的鱼鳞杜、白桦、青杨、黄菠萝.还有滋润了峡谷的洁净的山泉……自然生命之歌的雄健旋律合唱出来。
张抗抗是一个喜欢思辨、善于分析的作家,即便是对地下森林的感受,都写得如此深沉,表达了她对人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及对她们那一代人的审视。
五、问题探究,突破难点
1.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和作者个人思想烙印?
男生代表:文章倒数第二段“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绝大屈服啊!”说的是大自然的现象,但让人联想到中华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
女生代表:文章写得如此动情,很有可能把作者个人的生活感受写进去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个形象,一个灵魂,这就是打动我们的原因。
2.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明确:作者有意暂且不表,想来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六、课堂小结
树以各种不同的聚集形式一直与人类为伴,或街树,小林地,甚至森林,它们自始就会说话,树叶沙沙,风儿传情。
森林是一个记忆库,储存了生命周围的资料。
这些记忆告诉我们大自然与人类所发展出的关系,告诉我们关于这片土地的先灵故事,他们的智慧与错误。
树会说话,只要以心灵倾听。
造访森林吧!来趟与树的心灵对话,将树健美的精神带回家。
七、布置作业
写一段关于地下森林的说明性文字,体会文学作品与说明性文章在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板书设计
一般森林:广袤盛大
地(对比)不同寻常森林品质:
下地下森林:奇特罕见坚忍顽强
森时间漫长沉着谦逊
林形成历史(想象)环境恶劣艰辛漫长无私奉献
断备受冷落作者感情:
想顽强的生命感动、歌颂
点明主题(抒情)普通哲理景仰
绝不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