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传统社会。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绝大部分人 口从事农业,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化工业,生产力 水平很低。 2.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落后的农业为 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现代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 转变,工业中则以食品、纺织、烟草、采掘、建 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这一时期的产业主要 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而没有销路,鞋厂的投资没有效益也将不能持久。
(2)在全面发展工业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一 些工业发展过快,产品过剩,在投资时要 按同一投资率对各个工业部门投入资本。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工业部门之间协调 发展。 (3)经济发展是工业化的同义语,一切投资 均应全部投入工业,因而农业相对不重要。
综上所述
大推进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1)发展中国家要从根本上解决贫穷落后问题, 关键在于工业化。要实现工业化,主要的障碍是 资本形成不足。在资本形成过程中,由于资本, 特别是社会分摊资本的供给以及储蓄和市场的不 可分性,小规模的、局部的投资是不可能启动停 滞的经济,必须实行“大推进”。
具体来说,在各个工业部门全面地进行大量
据“发展型式”理论,结构变化的75%— 80%发生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美元 ~1000美元的发展区间,其中最重要的积累 过程和资源配置都将发生显着的、深刻的 变化。
这种变动包括: 从农业生产向工业生产的转变;
消费者需求从重视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向要 求多样化的制造业产品和劳务消费的方向的变化; 由于人们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的增长和城市 工业的变化;
第二章 发展经济学 的理论
发展经济学理论的中心问题是要揭示复杂的经济 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经济联系。 揭示联系的重要模型:结构变动模型、平衡增长 与不平衡增长理论、“人力资本”和农业发展理 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过程”理论。
第一节 结构变动模型
模型并不神秘。
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 种表达形式,也可指根据实验、图样放大或缩 小而制作的样品,一般用于展览或实验或铸造 机器零件等用的模子 。 作为科技用语的模型:用以分析问题的概念、 数学关系、逻辑关系和算法序列的表示体系。 强调定量。
随着家长逐步重视孩子的质而不是量,孩子的经 济价值下降,家庭大小和总的人口增长的变化等。
发展模式认为,增加储蓄和投资是经济增 长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发展模式认为,除增加储蓄以外,一个国 家也要求积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以及相 应经济结构的变动。
这些变动实际上包含了经济发展的所有函 数关系。
在经济学上的弹性概念是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提出的,是指一个变量相对于另一个变量发生的 一定比例的改变的属性。 弹性的概念可以应用在所有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 之间。作为原因的变量通常称作自变量,受其作 用发生改变的量称作因变量。 弹性的一般公式为: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 例/自变量变动比例 供给的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有 时候也被简称为供给弹性。它表示价格变动1% 引起供给量变动的程度。
第二节 平衡增长与 不平衡增长理论
20世纪50年代,围绕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 平衡增长发展战略或不平衡增长发展战略 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下面详细 介绍这两派观点。
本节内容
一、平衡增长理论
二、不平衡增长理论
一、平衡增长理论
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 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 具体来说,平衡增长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 经济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工业或国 民经济各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全面发展, 从而摆脱贫困,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
劳动力供给的无限性 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的传统部门的人均收入水 平决定了现代部门工资的下限,现代部门从传统 部门大量吸收劳动力,而其工资水平基本保持不 变。这是该模型的理论核心。
现代部门的利润来自劳动产出大于工资总量的部 分,并不断把利润转化为资本扩大再生产,直至 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被全部吸收。 于是,现代部门大大扩张,传统部门只有在剩余 劳动被吸收完毕后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传统部 门的就业者的收入才能改善。
二、发展模式(钱纳里多国模型)
结构变动模型的另一个代表模型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霍利斯· 钱纳里等人(M· 赛尔昆 )
钱纳里(一般)模式。
的发展模式,也称为钱纳里多国模型、钱纳里标准结构、 霍利斯钱纳里的标准结构主要是揭示人均GDP与结构变 动的关系,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制
劳动力供给曲线被认为具有完全弹性,即 劳动供给无限。
模型结论
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现代部门的不断扩张和传 统部门的不断萎缩。 工业化过程中,传统部门 为现代部门输送剩余劳动,以廉价劳动力为现代 部门创造利润,累积扩大再生产的资本。 剩余劳动未输送完毕的时候,传统部门的劳动生 产率处于停滞状态。 传统部门是次要的、从属的、消极被动的;现代 部门是积极能动的。
刘易斯模型研究的重点在于:一个是农业部
门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另一个是现代部门的
产出和就业增长过程。
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转移和现代部门的就业增
长都是由现代部门产出的增加而带来的。
它们的转移或扩张速度取决于在现代工业 部门中投资的多少和工资的高低。 假定资本家将所得到的利润都重新投资, 则投资的多少就取决于现代部门利润超过 工资的部分。
本节内容
一、刘易斯的理论模型 二、发展模式
一、刘易斯的“两部门剩余劳动”理论模型
也称为二元经济模型、“两部门模型”(Dual Sector model),是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 者美国经济学家威廉· 阿瑟· 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 的《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的发展 经济学模型。
(二)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源自文库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Nurkse R.)在1953年 出版的《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中提出了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该理论论证了发展中国家实行平衡发展战略的必
要性,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长期贫困,不是因 为国内资源不足,而主要是因为存在着“贫困恶 性循环”。这种“贫困恶性循环”表现在供给和 需求两个方面。
在主张平衡增长的理论中,尤以罗森斯坦 —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的“贫
困恶性循环理论”为典型。他们共同的主
张是全面投资,平衡地发展各个经济部门
,但是其观点却有所不同。
(一)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 罗森斯坦—罗丹 (P.N.Rosenstein-Rodan)是该理论的倡导者 和集大成者。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 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 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
3.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工 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
这就是所谓的重工业化阶段。重化工业的大规模发展是支持区域 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因素,这一阶段产业大部分属于资本密集型 产业。
4.工业化后期阶段。该时期主要特征是第一、第二产业获得较高 水平发展的条件下,第三产业保持持续高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 增长的主要力量,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这一时期发展 最快的领域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如金融、信息、广 告、公用事业、咨询服务等。
5.发达经济初级阶段(后工业社会)。制造业内部结 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 为主导产业的转换,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 消费品推广普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这一 时期的主要特征。 6.发达经济高级阶段(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 始分化,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 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人们消费的欲望呈现出 多样性和多变性,并追求个性。
罗森斯坦—罗丹从工业化入手,重点考察了资本 稀缺对经济增长的障碍,强调资本供给和投资的 不可分性,指出大推进式的投资是实现经济增长 的必由之路。同时,还规定“同比率”投资和 “同比率”投资的条件,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 长制定一条严格的路线。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罗森斯坦—罗丹的理论被 认为是“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
非熟练劳动的工资极低,存在大量的隐蔽 性失业,容纳着发展中国家的绝大部分劳 动力。 “维持生计”的产业,自给自足。
城市中的现代工业部门,包括技术较先进的工矿 业、建筑业、近代商业、服务业。 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较高,在传统部门的 工资之上。 这个部门由于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因而接受 从仅能维持生存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模型内容
发展中国家由两个不同性质的经济部门所组成。
农村中的传统部门,是一个传统的、人口过剩的、仅能 维持生存的农业部门。(及简单的、零星的商业、服务 业)
传统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低于其生活费用甚至等于 零的劳动力。
边际生产率在零到最低生活费之间的那部分劳动力被统 称为过剩劳动力。其中边际生产率为零的那部分劳动力 被称为纯粹的剩余劳动力。
从供给方面看,资本形成存在着一个恶性循环: 在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低导致储
蓄水平低;而低储蓄能力又会导致资本稀缺,从而
使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规模难以扩
大,进而影响生产效率;低生产效率导致低产出,低
产出又造成低收入。
这样周而复始,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 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投资,使各个工业部门都成长起来,才能产 生相互依存,互为市场,消除储蓄缺口,克 服不可分性的经济格局,实现工业化的大发 展。
以鞋厂为例。我们不仅要投资于制鞋厂,以扩大
鞋子生产规模,而且要同时投资于服装厂、纺织
厂、食品厂、钢铁厂等工业部门,使工业全面发
展起来,互相创造需求,提供市场,最终使整个
工业得到增长。如果社会只对一家鞋厂投资,而 没有增加对其他部门的投资,鞋将会因市场狭小
最后,刘易斯假定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不变,
并且这一工资是由传统农业部门中仅能维持基本
生存的工资水平再乘以一个百分比得到。例如,
刘易斯认为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至少必须比
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30%,才能吸引农业部门 的劳动力进人工业部门。
在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不变的前提条
件下,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的
结构变动模型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欠发 达的国家利用什么样的经济机制,使国内 经济由仅能维持生存的、以农业为主的传 统经济向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和服务 经济的现代化经济转变。
结构变动模型以新古典经济理论和现代计量经济
学为主要分析工具,描述这一过程的转变情况。
代表性模型主要有二:阿瑟· 刘易斯 (A.W.Lewis)的“两部门剩余劳动”理论模型 和霍利斯· 钱纳里的“发展模式”经验分析模型。
为使分析的结果更广泛地适用于各国和各种经济 过程,钱纳里进一步使用了几个基本的回归方程 对“发展型式”理论符合回归,得出一个具有一 般意义的“标准结构”。
即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 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 ,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跃进都 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 见表1) :
其中,第2 - 4 个时期为工业化阶段。 以1964 年美元水平来衡量,人均 GDP 介 于 200 - 400 美元的第2 时期对应于工业 化的初级阶段,人均 GDP 介于 400 - 800 美元的第 3 时期对应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 ,人均 GDP 介于800 - 1500 美元的第 4 时期对应于工业化的高级阶段。
度结构随时间发生一系列进步,以使得发展中国家可以
用新兴产业代替传统农业。
钱纳里研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50—1970 年20年间,一百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 济结构变动的关系。从大量观察值中选择了10个 基本经济过程来描述几乎所有国家发展的基本特 征,并用27个变量规定了这个10个基本经济过 程。然后把收入水平和人口数据作为外生变量对 所有这些过程进行统计分析,构造了反映结构转 换的主要变量典型性关系的“发展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