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一千字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一千字在观看《舌尖上的中国》这档美食纪录片时,我仿佛穿越到了一个充满诗意和味道的世界。
每一集都像一幅画,展现了中国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和传统美食,每一道菜都透露着浓浓的人情味。
在这繁华的城市中,美食背后传承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每一样食材都蕴含着岁月的风霜和情感的沉淀。
从江南水乡的小龙虾到西北草原的羊肉泡馍,每一样美食都像一首诗歌,用独特的口感和味道述说着乡愁和回忆。
我被纪录片中展现的中国传统烹饪技艺所震撼,那精湛的刀工和丰富的调味,催人回味无穷。
每一名厨师都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他们用心灵的温度和手艺的精湛将一份美食熬制成一段时间的感悟和回忆。
在纪录片中,不仅展示了中国丰富多彩的美食文化,更传递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的眷恋。
那些简单的家常菜,在纪录片中成为了代表家乡味道的符号,每一口都让人感受到家人间的浓浓情谊。
中国传统美食承载着家庭的温暖和团聚的意义,它们不仅是填饱肚子的食物,更是心灵的慰藉和灵魂的寄托。
通过《舌尖上的中国》,我深刻感受到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美食不仅是一种口味的体验,更是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文化的传承。
每一种食材都蕴含着大自然的馈赠和人类的智慧,每一种烹饪方式都传承着祖辈的心血和智慧。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更需品味一份美食的慢生活,感受一份美食的真情实感。
《舌尖上的中国》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美食,领略了中国传统烹饪的魅力。
每一口都是一种感悟,每一道都是一段故事。
通过舌尖上的中国,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纯粹而又美丽的中国,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美食的探索,更是一次对生活和自我的反思。
让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品味世间美食,让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感受美食背后的辛苦和汗水,让我们珍惜每一份美食,珍惜每一段美好时光。
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沧桑,让我们用心去体味,用情去回味,用爱去传承。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看着美食和普通百姓满足的笑容,不知为何,眼眶就红了,是为了美食,还是对美食背后劳动人民的敬爱和感动,或许是由此再次引发的思乡滥情。
对于我们这里的主食,当然是米饭,但是对我来说,它不过是必须食品,却不见得是我的`主食,若没吃会难受,但摆在面前,我的眼里却只有鱼肉。
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刀切馒头、三色开花馒头、椒盐葱花卷、干炒牛河、腊汁肉夹馍、羊肉泡馍、兰州牛肉面、岐山臊子面、粽子、梭子蟹炒年糕、豆角焖面、芹菜猪肉饺子、印花清明团子……本集最后,由主食切入春节的话题,看着一桌桌不知为何的食物,我的眼里只有那一张张笑脸。
每逢佳节,吃什么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久别重逢的家人们终于又可以“名正言顺”地聚在一起,只谈些最美好的话题。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作为一个正宗的吃货,《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我的馋虫几乎都被瞬间激活了。
那些看似简单却美味的食物让我对中国各个地区的美食有了新的认识。
第二季播出前看过预告。
除了美食,似乎还有很多更简单的工人在感动我们。
与第一季相比,第二季似乎更加脚踏实地,表现出更多简单的工人食品,更多普通工人出现在我们面前。
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生活中的一切,给我们带来了如此多的情感。
第一集主要讲脚步声,从养蜂夫妻追逐花期,逐渐消失在这个时代的迈克,在海风中捕鱼的渔民,趟过山川采集蘑菇的老人,以及在十几米外捉到只有五厘米长的跳鱼的父亲。
这些都告诉我们,食物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所谓的“家”的东西,有家的味道的食物才是最美的食物。
第一集白马站队让我对素菜多了一点感动。
为了给家里带一块蜂蜜,他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爬了40米的.树……那种简单可口的蜂蜜,是白马一家对于食物的最高追求。
时代在变,我们吃的东西也在变,一切都会继续发展。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中国文化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无论是习俗还是食物。
如今,我们的技术越来越先进,生活中充满了科技之气。
也许,我们会感觉很幸福,但这样真的好吗?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
就连美食,也没有从这悲惨的命运中逃脱。
原本故乡亲切、熟悉的味道,转化为了陌生而高贵的山珍海味。
成百上千的人发疯似的品尝着这些华而不实的“人间珍品”,而不起眼儿的家乡菜,却被人们渐渐遗忘。
只是因为家乡菜的样子并不华丽、美观。
但他们哪里知道,越是珍贵的美味,看起来越是平常无奇。
也许,当人们终于醒悟时,当他们再想品味家乡的味道时,那亲切、熟悉的香气早已随着时间,消失在这人世上。
孩子的不舍,老人的落寞。
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两个镜头。
他们要的不是富贵,而是能和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围在一起,吃着团圆饭。
但这真的是太难太难。
这个愿望是多么地朴素,但朴素,却充满了力量,却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美味、习俗、文化……难道真的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葬身海底”吗?五千年啊,也同样经受不住风风雨雨的考验吗?无论怎样,昨天已记入历史,散发着或喜或悲的光芒;但明天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是与非,对与错,全都要靠自己去编写。
但我们必须明白: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天的来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七天假期,我们没有出去旅游,有较多时间。
妈妈(她最爱美食)推荐我看《舌尖上的中国》。
从纪录片中我了解到,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民族多样,景观丰富的国家。
因为有森林、湖泊、高原、草原等各种景观,所以造就了各种各样,种类繁多的食物原材料。
人们通过采集、捡拾、挖掘、捕捞,得到了这份自然的馈赠。
转眼到了夏天,凌晨三点,卓玛和妈妈到云南香格里拉的原始森林里寻找松茸(只有在无污染的地方才有)。
卓玛突然在松针下找到了一朵松茸,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
卓玛说:“一般走一公里的路,才能采到一朵松茸。
”松茸从土里挖出来了以后,必须要用松针盖好,以防止菌丝的损坏,便于让松茸更好地继续生长。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5篇《舌尖上的中国》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变过程,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那么你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希望你喜欢。
#286152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1舌尖上的中国是美味的,舌尖上的中国也是浪费的。
如今的科技进步飞快;如今的人们生活条件很好;如今的人们在餐桌上浪费也已成了“家常便饭据不完全的统计,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食物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舌尖上的浪费”已严重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我们先不说现在的浪费情况,先说说以前。
经常听爸爸妈妈讲他们小时候,经常是吃不饱穿不暖的,肉都是只在过年的时候留一只猪,供全家六七口人吃。
‘浪费’在那时几乎是不存在的,当然了,连自身都无法顾好,何来的浪费呢?现在,我们就说说如今的社会:三天两头吃一次肉,每次还把肥肉挑出来喂狗吃;家里有喜事了,请亲戚朋友吃饭,每次都是点一大桌菜,可能这样显得自己真的很高兴?很有面子?当然了,可以吃完的话,我也无话可说,问题就是在这,不仅吃不完而且剩的很多,并不打包,可能打包丢面子?显得小气?中国,有很多美食你永远也无法品尝完,可是按照现在社会的发展,很快就会造成粮食短缺问题。
到那个时候,每个人都成了所谓的“遇难人民,谁来帮助我们呢?即使在以前,人们都很穷科技不发达,可是人们不会去浪费,那么,我们现在的条件好了科技发达了,就应该以此为理由去浪费么?不,舌尖上的浪费是我们抵抗,我们向往光盘,所谓的光盘就是把饭菜都吃掉,请客的时候应适量点菜能够顾光盘是最好的,这就是舌尖上的美。
以上所说的是请客时舌尖上的.浪费与美,现在我就想说说食堂里舌尖上的浪费。
在学校,同学们往往都是上了四节课后,然后再拍一个长龙似的对才可以吃上香喷喷的饭菜,然而却有很多同学把饭菜剩很多,或是把不想吃的食物调出来,扔一桌子,这就是已经不仅仅是浪费不浪费的问题了,还会影响下一位在这里做的同学吃饭的食欲,所以我们同样是向往光盘,有些实在是不想吃的,完全可以留在碗里,然后倒到桶里,不要大部分都倒掉或扔在桌子上,这是光盘确是浪费到光盘。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2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2篇)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最是那一口吃食,流转萦绕,生生不息。
最是那一舌触蕾,包裹吸吮,孜孜不倦。
最是那一喉味道,叶落归根,痴痴不悔。
千呼万唤使出来的《舌尖儿2》终于在20xx年4月18日晚9点,羞答答的掀开了盖头。
老话说,民以食为天,人类生存的基础是各类食物的能量、营养补给。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不单体现了人们饮食习惯的巨大差异,也道出了食材分布各从其属的特点。
比如,你想吃哈密瓜,一定会联想到新疆,想吃牛羊肉,蒙藏地区是不二之选,想吃热带水果,那三亚又是你忽略不了的坐标。
寻常人家也有传世美食,帝王将相也有难舍美味。
吃,从来就是件离不了人的事儿,《舌尖儿上的中国》把吃这件事儿,放在了电视的案板上,只待品赏。
依旧是水墨古韵风的开卷,随着卷轴推展开第一集的主题,脚步。
片中串联了原始森林野蜂蜜、陕西小麦、浙江海鲜、江西野生小花菇、东海望潮和跳跳鱼、山东大煎饼、云贵高原苗族的雷山鱼酱,福建泉州萝卜饭这些食物,由食材和食物牵扯出一拨人,这拨跟随食材而颠沛流转的人身上,背负了各式酸甜苦辣的故事。
忘不了《舌尖儿1》通过对食材寻找、加工、食用的挖掘纪录,呈现出来的那份对自然馈赠的深深感恩和感动,它让这份情感在心内积蓄了足足一年。
第一季舌尖儿留给我一个感悟,即:若在某种食材的前面,加上一个地名作为形容词来修饰的话,应算是人们对其莫大的敬重,也是其莫大的光环荣耀,且这份荣耀无关权钱地位,仅是感人至深的情怀。
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剧变中,中国城市化进程也不甘寂寞的飞速前进着,人,作为最微小的推动力单位,无法逆流而行,回身看看留守在身后故土的孩子和老人,他们思念外出务工的爸妈或儿女,却又无力挽留。
《脚步》一集中,镜头用食物作弹跳点,勾画出食物与人的牵绊,味道与思绪的关联。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华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华5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由于每个人的独特性格,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电影感受。
因此,在写观后感时,应当避开无谓的废话和啰嗦。
观后感是对所观赏电影的总结和反思,那么,怎么样才能写好观后感呢?我向大家推举了一篇优秀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文章,并建议您将本页网址保藏起来以免遗忘。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1昨天最终看了期盼已久的舌尖上的中国其次季,边看边和妹妹谈天,但是发现面食,职业割麦人那里,不知为什么心里酸酸的,发现熟识的割麦场景想起了以前我家也有这样的割麦人来的,他们大多从河南来,我们叫他们小河南,由于小的时候家里没有那么多人干活,除了爸妈就我和姐姐能帮忙,那时最厌烦过麦秋和大秋,由于我也要下地割麦子,那时56月份,天气热,而且麦穗痒人,之后是捆麦、打麦这些会把我的假期全部用光,对于这些至今记忆犹新。
割麦真的是个体力活,发现那些割麦人,再发现那些现在的收割机,我只能说社会进步终将把古老的东西湮没在历史之中,发现他们的脸我只看了无奈和哀伤,他们真的是最终的割麦人了,在现在除了可能偏远的山区,基本上平原地带的麦子从种到收全部是机械化了,他们真的是要被历史遗忘了,我只能说,现在人基本没见过和经受过以上我说的那些所以他们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
发现小花菇那里,我感叹时间成就的美味,也只有那些最贴近他们的人才能品尝和体会,但是老人独自一人的晚餐,让我鼻子发酸,现在的人都太急躁,喜爱快速的生活,什么都要快速,连生病了都要立即药到病除,其实根本不行能,时间真的是艺术家啊,他雕刻了不同的人生,但是又有谁能真正的了解他呢。
感觉这一集的编导不是在拍美食,而是在拍生活,独居老人、割麦人、留守儿童,社会底层的老百姓的生活,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发现留守儿童那里,我真的很有感受,我上高校时去过支教,那些偏远山区的孩子真的是需要有人照看,他们的父母去千里之外打工,他们需要翻几座山去上学,早上5点钟起床去上学,下午3点钟就下课,由于他们有好长的山路要走,回到家还要自己洗衣做饭写功课,他们的父母一年可能只能回家一次,其余时间也只是在电话里吩咐劝慰了。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通用19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通用19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14月18日晚,暌违两年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终于被端上电视荧屏的餐桌。
一以贯之的解说词、熟悉的配乐、行云流水般的旁白和画面,都让《舌尖2》维持了上一季的精良和考究。
有观众直呼“触动灵魂”,口水和泪水齐飞。
如果说《舌尖1》开创了国产纪录片的历史,那么,《舌尖2》无疑仍在继续创造更多的第一。
央视1套每周五晚九点的首播,央视多频道多时段的重复播出,每周只播一集的“追剧”范儿,大型综艺节目般的广告投放,不菲的国内国外版权收入,以及大型电商同步跟进的营销大战,都将国产纪录片的市场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们开始意识到:好的`纪录片,相比肥皂剧与娱乐秀,不仅收视率可以更高,经济效益也可以更大。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不只是名字取得有新意,也不只是因为“吃货”越来越多;而是因为,这是一部对美食充满了敬意的纪录片,它满溢着对自然馈赠的感恩,对草根劳作的歌咏,和对中国饮食文明的礼赞。
相比第一季,第二季更为鲜明地加强了对社会文化层面的挖掘:从人开始,叙事起兴,入眼观感,入心情感,美食成为背景,灵魂感受触动。
虽然也会有人觉得,故事略显喧宾夺主,对食物描述太过匆忙,但是一部主题为“探讨人与食物关系”的纪录片,本来就不只是一场美食盛宴,它不是“天天饮食”的菜谱,更不是“美女私房菜”。
《舌尖》跃出屏幕之外的,有一种妈妈的味道、儿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
就像第一集“脚步”中的养蜂人逐花而行,很多人都远离故土成为异乡之人,拥有几千个味蕾的舌头,却顽强保存着来自儿时、来自故土的味觉记忆。
《舌尖》让人有种冲动,想要回家再吃一顿妈妈做的饭,跟妈妈学做一道家乡菜,奔波路上永远带一点家乡美食,认真对待我们的一日三餐。
对家庭温情和血缘亲情的渲染,也是《舌尖》的动人之处。
这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却看不到酒店的名厨,只有民间的厨房。
用一种平视而非俯拍的角度,讲述着市井美食与草根生活,市井味与人文味的和谐混搭,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最近我看了一部记录着中国美食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片子真的让我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观看这部片子,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寄托。
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
首先,片中展示的各地美食让我惊叹不已。
从北方的大闸蟹到南方的榴莲,每一种食材都展现着中国不同地域的独特风味。
通过记录这些美食的制作过程和故事,观众更能感受到每一道菜背后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故事。
例如,四川火锅的麻辣味道,是源自四川人的勇敢与豪爽;广东的烧味文化则体现了粤菜文化的讲究和细腻。
每一道菜都饱含着中国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其次,片中呈现的食物背后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比如,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这背后传达的是中国人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比如,过年的时候要吃鱼,寓意着年年有余,吉庆之意。
这些传统的饮食习俗不仅仅是一种口味的延续,更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许和表达。
最后,片中展示的许多美食故事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亲情和温暖。
在片中,经常出现各地不同民俗背景下的动人场景,比如一家人围在餐桌旁吃着家乡的特色菜肴,或者是老夫妻共同烹制家乡小吃,这些画面无不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情感的亲和力。
这也让我深深理解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不仅仅是一种味觉享受,更是一种家庭、亲情、友情的交融。
通过这部《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不仅仅是一种口腹之欲的满足,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园的眷恋。
中国美食就像一幅画,展现着千姿百态的风采,也如一篇诗,展示着理想和情怀。
每一道菜肴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保留着历史的痕迹,传承着祖先的智慧。
我相信,只有真正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我们才能更好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珍爱我们的传统,传承我们的文化。
在这部纪录片的陪伴下,我更加珍惜中国的美食文化,也更加珍惜自己的家庭和身边的人。
让我们一起品尝美食,感受生活的美好,共同珍爱我们的家园,传承我们的文化。
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选5篇)
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选5篇)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选5篇)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仿佛几天之内,所有的人都成了“吃货”,议论纷纷,话题不绝。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选篇1仿佛一夜之间,一部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轰动了。
本来,近几年的经验使我对中国的影视行业中陡然而火的玩意儿都持续一种谨慎的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可鉴于这次的导演是央视著名纪录片导演、吃货、有色人种、网络名人陈晓卿老师,倒使我实在闹不清楚这部片子的红火究竟包内含多少诚意,又有多少营销的成分在内,于是毅然决定,还是先看一看再说。
平心而论,片子拍得并不沉闷,甚至用“引人入胜”的考语来形容也不算谬赞,但几集看过,隐约总觉得什么地方差着点儿意思。
于是扭头问一同观看的妻,有什么想法。
她倒是毫不犹豫的说了句:主题很散。
是嘛,主题很散。
一共七集,虽然每一集都有各自的主题,但有很多资料总觉得似乎是强扭到一齐,关系并非那么紧密和理所当然,而有些资料又是重叠的,重复的,有些东西明明就是累赘,看着冗长又剩余,这些东西,给熟悉中国的我们看起来,似乎理解起来毫不费力,因为讲述的都是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有很多时候,还会因为各种乡愁引爆泪腺,但给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看,恐怕就未必能到达同样的效果。
常年在国外,我们也都喜欢看各种纪录片节目,所以看到类似的节目,总是免不了会设想一下,假如同样的题目,discovery会怎样拍,BBC会怎样拍。
比较之下,其间确实还是有高下的分别,不论是地理类,人文类还是历史类节目,哪怕分支剧情再复杂,并行线索再繁琐,BBC的纪录片总是会给人一个很清晰的线索,相较之下,《舌尖》就好比我们小学时候应付差事的作文,各种含混不清,各种眉毛胡子一把,各种泥沙俱下,各种一锅乱炖,但是不要紧,最后总会喊出一个时代的最强音用来总结了账,统一主题。
全集看下来,还让我发现,抛开那些令人感动的选题优点之外,这部片子的的确确是央视嫡传,有着最纯正的新中国纪录片科班印记,又带着明显的旧中国血统渊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五篇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五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一《舌尖上的中国2》加入了不少人文关怀,用人物故事带出地方美食,比如养蜂人的豆花、香肠、腊肉;麦客的裤带面;海边渔民为女儿学会捕捞跳跳鱼;留守儿童等到父母回家制作鱼酱;归国的老华侨归乡宴上的萝卜饭等。
“《脚步》的定位是想反映人和食物的变迁。
”这一集的导演李勇解读说,“人类为了获得食物到远方去或者付出很辛勤的劳动,食物本身也会迁徙流动,这归根到底也和人类的迁徙分不开。
”二、消化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亲情四川人老谭离开家乡在秦岭养蜂期间,最爱吃妻子自制的爱心豆花,就为了吃这一口豆花,把自己的坏脾气都收敛了,变成了一个惧内怕老婆的老公。
山东有个爷爷为了给孙女做煎饼,亲自自制土灶,研磨白薯干等五谷。
而摊煎饼的背景音乐是与奶奶的拌嘴,甜蜜温馨,像是回到小时候,在爷爷奶奶的拌嘴声中,等待温馨的午饭。
在西藏,哥哥为了给弟弟一份甜蜜的礼物,爬10层楼高的大树,小心翼翼地在树枝间行走,花了4个小时,只为获得那蜂蜜的甜美和家人脸上洋溢的幸福。
浙江一位充满爱的父亲,用五年时间练就绝技(20米外精准投钓),在海滩上快速准确地抓跳跳鱼,因为这是他的女儿最爱吃的。
还有出海捕鱼的夫妻,因妻子虚弱晕船,丈夫特意为她做海蟹面后才开工,二十年来均是如此。
总而言之,伴着纯真的爱情和亲情,听着熟悉的调侃,一碗美食表达的就是“爱”。
三、凝聚着制作团队的倾情奉献“比如有人会说我想你们来拍一下我们的山药粉,特别好吃”。
但它缺少了一个支撑的东西,我拿什么来说它?它背后有什么故事可拍?每一集的导演会根据主题再去找人物的故事,例如《脚步》是反应人和食物的流动变迁,养蜂人是流浪在外寻找食物的群体,像留守儿童是带着家乡的食物到远方去,他们之间会形成勾连,食物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流传出去的。
李勇介绍称,每个主题确立后,分集的导演会看大量的书,调查、写文案,“这个过程非常非常长,文案写作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调研,就是先确定这一集有哪些美食,再根据单个美食去各个地方,比如鱼酱只有那个地方才有,我们就去了贵州。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选1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选15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选15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这样的道理,吃对中国人还说不仅仅是填饱肚子这么简单的事儿,它更像是一种仪式。
舌尖上的中国的主题不仅仅局限于向你介绍一种美食,更加深入到通过食物认识当下的中国人如何纠结于传统以及如何惊慌的面对发展。
我在看第一季的时候饿了,第二季的时候直接哭了。
这部纪录片的内容可能不算创新,因为拍摄美食的纪录片数不胜数。
但是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局限于八大菜系,而是纪录每一个普通家庭对食谱的古老传承,体现出农业大国对家庭文化的重视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舌尖上的中国每一个镜头质量都非常高,这是央视第一次用高清机器拍摄的纪录片。
陈晓卿团队拍摄了近千个镜头,每一个镜头所选取的时间不过几秒,有一次为了拍摄一个要做4小时的菜,整整拍了28小时。
频繁剪辑与精致的特写画面结合,使得整个影片非常的美,色彩斑斓,食物背景虚化的非常好。
抖动的镜头更能突显纪录片的真实感,跟拍的形式使观众们身临其境。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影片的解说词十分简练。
很多氛围都用音乐和音效烘托了起来,给观众很多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其实很多人类的情感并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出来的,100个人眼中就有100种哈姆雷特,人类的情感需要观众自己去领悟。
这是一种艺术手法,这个片子没有意识形态的捆绑,正因如此,才把这个片子推向了国际化,这种不狭隘的创作手法才能被全世界认同与欣赏。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这几天,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凭借着高清的摄影技术,令人眼花缭乱,垂涎欲滴的美食,以及对热爱美食的中国人的描写,都令它狠狠地火了一把。
作为一个小小的美食爱好者,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国”我不禁一阵感慨呀。
在这里,我就和大家谈谈我的心得。
食物,对中国人来说,一直是最重要的,所以大家都说:“民以食为天。
”而美食,更是广大中国人民所追求的,中国人对食物尤其是美食的热爱恐怕可以居于世界之最。
正因如此,无数的美食随着地域,时间,空间的变化也不断变化和改进。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1000字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1000字《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一前不久有闹得沸沸腾腾的南海仲裁案,菲律宾的无知行为引起了数以万计网络民众的愤怒。
在有关南海仲裁的微博底下,有个评论总是能占据热评的一席之地。
“每一寸土地都不能交给别人,谁知道那上面能长出啥好吃的。
”虽然有些玩笑的成分在内,但是却直白地体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传统的饮食文明与其它文明共同在历史中轮回。
在东方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度,那里有令人垂涎的山珍,那里有令人回肠的美味,无时不刻的触动着亿万人的神经和味蕾。
在观看《舌尖上的中国》过程中,弹幕时不时飘过远在大洋彼岸正在留学他国的学生对故乡的思念故乡的食物最能代表故乡,也最寄托了游子的思念。
介绍一些菜系时,也总有“这是我家乡菜”之类的话,盛满了对故乡的骄傲与自豪。
几千年来,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辽阔的地域也带来了各地饮食的差异。
但即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
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因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们兴奋,也因为从各地的饮食中我们“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从来也是如此。
极致的美食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只要对自然怀着不变的信任和尊重,每一家人,都会获得甘甜的回报。
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
厨房里没有秘密,注满了爱的就是珍贵佳肴。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
《舌尖上的中国》也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
“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
多可爱的中国。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吃的文化早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近日,中央一套播放了一个异常火爆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片中的景象是如此的美妙,大流口水之际我也有着自己的感叹。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吧!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1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这几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不仅吸引无数观众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让许多人流下感动的泪水。
本来,无论从选题还是从播出时间来看,《舌尖上的中国》都只能算是荧屏上的“弱者”。
它出乎意外地走红荧屏,带给我们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
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
“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
多可爱的中国。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观后感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巨大影响?“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
反观当下许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场面……什么都不缺,却惟独少了真实;什么都尽心尽力,却惟独没有真诚。
有一个不太悦耳的说法:美国人喜欢拍科幻片是因为找不到历史,中国人喜欢拍穿越剧是因为不展望未来。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5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篇1《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带给我们不仅是味觉和视觉的冲击,并且从这部纪录片拍摄方法和电视解说词等专业制作手法上面都是十分值得我们借鉴的。
纪录片往往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种“侵入式”的方式在逼迫我们在接受纪录片所传达出的信息,往往我们会很难接受到纪录片中所传达出的一些深刻的含义。
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美食,更重要的是发现我们中国的地大物博和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在时下中国的平常老百姓的生活和精神层面上的东西。
《舌尖上的中国》所传达出的深刻含义值得我们细细的品味,我们在欣赏纪录片的美食时更要注意纪录片所传达的信息。
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学习到了很多的纪录片拍摄的方法,在解说词方面上,语言更加的平和,画面上传达出的信息我们在观看时都能够深深地体会到。
特别能感受到时代变迁下,中国人民的那种质朴的气息能够深深地感染者每一位观众,他们对待生活上面总是那么的简单,就是能让日子过得更好,简简单单的过好每一天的的生活,大家并没有因为时下浮躁的氛围而丧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纪录片中我们看到许多看似很通俗的话,这些话往往很直白但是这些话却是那么的真实,往往最质朴的话语就能打动我们的内心。
这部纪录片比起以往的纪录片,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从画面上来看反映都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事物,这些事物虽然看似很平淡,但是更能显示出纪录片所想表达的含义。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介绍美食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了解我们生活中存在的许许多多让我们觉得幸福的事,这些事就包含在制作美食的过程中,例如制作“黄馍馍”、采摘“竹笋”、挖“莲藕”等等。
我们看到了许多美食制作过程让我们内心感动很多的感情。
《舌尖上的中国》同期声的运用给整部纪录片增色不少。
特别是一些方言的运用,让我们感受到了这部纪录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纪录片中的人们在制作美食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非常的兴奋,他们的心情都可以表现在他们的言语中,这些看似非常“土”的方言虽然我们都听不懂,但是语言的表达让我们都很好的了解到制作美食的过程中,人们是非常享受在制作美食的过程中。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精选24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精选24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精选24篇)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篇1这是一部不一样寻常的纪录片,从饮食的角度启迪人生。
大学毕业前就听说这部纪录片风靡网络,但真正驱使我观看的动力是听朋友说“片中几乎一半资料都与云南有关”,身在异乡的我忍不住便决定一饱眼福。
看了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后,我只想到了一句话:常怀感恩之心。
感恩家乡。
作为云南人,我有幸从小在美丽的自然风光环绕下长大,在丰富的美食给养中长大,自从高中毕业离家去上海读大学,每年仅有两次回家机会,如今工作了,离家更远,很可能一年才得回家一次。
在许许多多人眼中,云南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地,那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有恐怖的毒枭。
我曾因自我来自云南而自卑,曾嫌弃家乡经济落后。
随着我思想逐渐成熟,我为自我对家乡的偏见感到惭愧。
我懂得:云南,我的家乡,不应和其他经济发达的省市拼GDP,受限于地理环境和国家宏观部署,它永远不可能成为经济强省。
也正因为这样,它才能较好地保存其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风,而这是当代社会最稀缺的!看到片中找松茸的卓玛,我想到了终生在农村耕作的爷爷奶奶,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就没有我的今日。
无论我走到何处,最开心的是看到别人明白我是云南人时诧异的表情,“怎样可能,你普通话说得那么好;你的英语说得那么好;你居然跑到那么远的地方来……”没错,我是云南人,我离开家乡不是嫌弃它落后,而是那里的生活过于安逸,年轻的我要追求挑战与超越,我要让云南人的名字传遍中国,传到海外。
总有一天,“彩云子弟”会回家……感恩祖国,感恩人民。
无论是采摘松茸的卓玛、出海打渔的林红旗、年迈的鱼把头,还是挖藕的兄弟俩,亦或是种笋的老包、阿亮,研制火腿的诺邓父子……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为了生活干着平凡的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
前不久有闹得沸沸腾腾的南海仲裁案,菲律宾的无知行为引起了数以万计网络民众的愤怒。
在有关南海仲裁的微博底下,有个评论总是能占据热评的一席之地。
“每一寸土地都不能交给别人,谁知道那上面能长出啥好吃的。
”
虽然有些玩笑的成分在内,但是却直白地体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传统的饮食文明与其它文明共同在历史中轮回。
在东方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度,那里有令人垂涎的山珍,那里有令人回肠的美味,无时不刻的触动着亿万人的神经和味蕾。
在观看《舌尖上的中国》过程中,弹幕时不时飘过远在大洋彼岸正在留学他国的学生对故乡的思念故乡的食物最能代表故乡,也最寄托了游子的思念。
介绍一些菜系时,也总有“这是我家乡菜”之类的话,盛满了对故乡的骄傲与自豪。
几千年来,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辽阔的地域也带来了各地饮食的差异。
但即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
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因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们兴奋,也因为从各地的饮食中我们“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从来也是如此。
极致的美食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只要对自然怀着不变的信任和尊重,每一家人,都会获得甘甜的回报。
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
厨房里没有秘密,注满了爱的就是珍贵佳肴。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
《舌尖上的中国》也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
“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
多可爱的中国。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吃的文化早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正因为此,中国的饮食文化也代表了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
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
祖先的智慧,心觉和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
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人生特有的感知。
看着每一集结束时那些可爱的人自然而又真切的笑容时,才真正感受到中国人的伟大和智慧,融入了饮食,融入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