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剧简介
影视传媒视野下的桂剧发展
[ 文献标识 码】 B
【 文章 编@]o 9 0 3(0 o — 06 0 1o — 3 92 1)4 06 —4 1
电子传媒 时代 的到来 ,改变 了人 们 的生 活方式 和文化 消费 方式 。 电子 传媒 的发 明和普及 为 现代人
光 、 绪年 间 , 光 至今 已有 2 0多 年 的历史 。桂 剧原 称 0
道 , 桂剧 借助 影视 传媒 实现 新发展 。 使
[ 关键 词 ] 传媒 ; 影视 桂剧 ; 联姻 ; 策 对
d i 03 6 /i n1 0 — 3 92 1 . .1 o 1 . 9js . 9— 3 .0 1 40 5 : 9 .s 0 0 : 0
【 图分类  ̄] 0 . (6) 中 -273 2 7 I 6
些省 将其 地方 戏 曲与 影视 传 媒结 合 ,进行 了有 益 的 探 索 ,而且也 有 不少 成功 的范例 。戏 曲与影视 的联 姻 , 实 上 已经形 成 了一种 新 的艺术 品种 。 事 通过 影 视
演 的桂 剧 《 面 桃 花 》 “ 戏 的腔 调 ,虽 不 及 平 京 人 :桂 剧 , 比老桂 戏 之 一调 到底 者 已有 进 步 , 唱 做 同时 然 且
文化消费媒介 。 随着广播、 电影、 电视、 网络等传播技
术 的发 展 ,人 们 的文化 消费方式 逐渐 进入 了居室 文 娱 的 时代 。传 统 戏 曲赖 以生存 的剧场 已失去 了昔 日
的繁华 , 陷入 “ 门庭冷 落车 马稀 ” 的境 地 , 剧 也不例 桂 外。 面对冷 落 的剧场 , 不少 人担忧 桂剧会 陷入 衰亡 的 境地 。但是仔 细思考一 下 就会 发现 ,随 着 电视 的普
家 的长期 实践 ,融 汇 了广 西特 有 的风 土人 情 和人文 特点 , 有鲜 明 的地域 特 色 , 渐 形成 了细 腻 婉 约 、 具 逐 灵 秀生动 、 柔并 济 、 刚 富有 乡 土气 息 的风格 特 色 。它
《破阵曲》:漂泊在桂林抗战文化城中的文人群像
《破阵曲》:漂泊在桂林抗战文化城中的文人群像作者:李逊来源:《歌海》2018年第06期[摘; ; 要]抗日战争时期,时为西南乃至全国的抗战重镇的桂林,吸引着大批文人的到来,他们在这西南一隅,用手中的笔墨书写了抗战文化史的光辉一页。
大型桂剧《破阵曲》正是以抗战年代为背景,从桂林抗战文化城万千文人中选取了马君武、欧阳予倩、徐悲鸿、田汉、张曙五位为代表,以桂林本土戏剧的形式歌颂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描绘那些漂泊在桂林抗战文化城中的文人群像。
[关键词]桂林抗战文化城;《破阵曲》;文人群像漓水悠悠绕城流,群山幽幽城中立。
桂林素来以山水闻名,抗战时期,桂林有着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大批文人因此漂泊到桂林,当时的桂林文化活动空前繁荣,故有“抗战文化城”之名。
近80年后的今天,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将其首部桂林“抗战文化城”题材大戏——《破阵曲》搬上了舞台。
讲述了在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文人以笔墨为戟,以热血如歌,众志成城破敌寇千里,破世之旧阵、人之心阵、敌之围阵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抗战文人群像。
一、选择:漂泊中文人的责任舞台布景是桂剧演出不可或缺的一大部分,通过场景、灯光、道具等的组合烘托出情景所需的气氛,对推动剧情发展,提升剧本主题思想表达具有重要的意义。
《破阵曲》的舞台布景不是极尽华丽,舞台左右两边以几艘木船作为固定的背景散开,柔和的灯光打在舞台中,形成一道波光粼粼的水,背后是一座座群山,木船载着满怀希望的热血志士漂泊到桂林,切合了时代的背景,颇有欧阳予倩先生“不机械地写实,而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追求美的意境”①,自然而然地把漂泊中的文人形象带出,寓意深远,令人反复回味。
抗战时期,各界文化领袖从全国各地汇聚到桂林,用演讲、文字、画作、歌声和舞蹈做武器,以文化和文艺的强大凝聚力、感召力举起了抗战文化运动的大旗,开辟了没有硝烟的文化战场,他们是抗战文化运动队伍当中的中坚力量。
张曙是一位年轻又富有才华的音乐家,1938年,在3万多人丧生的长沙“文夕大火”后,张曙从长沙奔赴桂林,继续创作与斗争。
谈民族声乐与桂剧“旦角”演唱的结合——以桂剧《大儒还乡》为例
一
《 大儒还 乡》 编剧 题材 新颖 、 扣合 时代 脉搏 , 唱 腔设计 大 胆 创新 ( “ 如 桂剧 ” 乐 与陕 西音 乐 的结 音
黄” 北路即“ , 西皮” 。同时桂剧 “ 南路 ” 又包括 “ 南路 背 弓”( 又称“ 阴板 ” ; 北路 ” )“ 又包括 “ 路背 弓 ” 北 。 在伴奏乐器上 ,南北路 ” “ 唱腔都 以“ 胡琴 ” 为主要伴 奏乐 器 。 “ 北路 ” 腔特 点 : 南 路 ” 低 沉 、 南 唱 “ 较 柔 和、 旋律委 婉 、 流畅 , 抒发感 情性较强 , 具有 “ 阴性 ”
俱进 , 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 同时又为民族声 乐注入桂剧 音乐元素 , 拓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 , 两者相辅相成。 [ 关键词 ] 桂剧“ 角”民族 声乐;大儒还 乡》 旦 ; 《
戏 曲有着悠久 的历史 , 中华 民族创造 的独特 是 的戏剧文化 。它与希腊悲剧和喜剧 、 印度 梵剧并称
政府 的大力扶持 和支持下 , 涌现出 了一批优 秀的创 作剧 目, 尤为突 出的就是桂林 市桂剧 团创作 的大型
新编历史故 事剧 《 大儒还 乡》 。
一
、
桂剧 简介
桂剧是广西 主要地方 剧种 , 因广西简称 “ ” 桂 所
以称 “ 桂剧 ” 。桂剧有着 30多 年的历史 , 0 有完整 的 表 演形 式。唱腔 以“ 黄腔” 又称“ 皮 ( 弹腔” 为 主 , ) 以 “ 高腔 、 昆腔 、 吹腔 、 地方小 调” 副 , 为 语言上用 “ 桂林 官话” 表达 。 根据不同年代 、 地域 、 人物 , 可划分 出的
戏曲的声腔及剧种
戏曲的声腔及剧种【教学目标】1.知道四大声腔及剧种。
2.了解剧种与地域文化。
3.了解剧种唱腔与方言语音。
【教学过程】一、作品鉴赏1.冷清清潘郎今何在——川剧《秋江》选段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并对作品进行介绍。
作品简介:《秋江》是川剧著名折子戏。
此折戏中以桨代舟的表演是戏曲舞台表演虚拟手法的实例。
帮腔和打击乐伴奏是川剧高腔的音乐特点。
书生潘必正赴临安考试,倾心于他的陈妙常追至秋江渡口雇舟追赶。
老艄翁一边驾舟追赶一边与陈妙常打趣。
教师提问:川剧在表演与音乐上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川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
川剧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
川剧分小生,须生,旦,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2.孙玉姣坐草堂双眉愁锁——桂剧《拾玉镯》选段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并对作品进行介绍。
作品简介:《拾玉镯》是桂剧常演剧目之一。
所选唱段以其特有的声腔配合着虚拟性的表演,刻画出孙玉姣天真、活泼的性格。
农家女孙玉姣在门前喂鸡、刺绣,恰逢少年傅朋路过,两人一见钟情。
经傅朋遗镯,孙玉姣拾镯,两人终托媒定亲。
教师提问:桂剧在表演与音乐上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桂剧(俗称桂戏或桂班戏),广西地方传统戏剧,明末清初昆腔流播到广西,后高腔和弋阳腔又相继传入,几种声腔相互融合形成声调优美,抑扬有致的桂剧。
桂剧做工细腻贴切、生动活泼,借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态传情,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
3.快与我父伸屈冤——蒲剧《藏舟》选段师生欣赏作品,教师对作品进行介绍。
作品简介:蒲剧亦称山西南路梆子。
所选唱段《快与我父伸屈冤》是旦角胡凤莲遇到小生田玉川后,向其述说父亲被打死的过程时所唱。
民国时期桂剧的政治表达
民国时期桂剧的政治表达●李杰[摘要]民国时期广西一批爱国精英和当地统治者借桂剧以开启民智、开通风气、培养爱国精神。
民国时期桂剧的演出活动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桂剧演出活动能够在无形中体现出当时社会的政治思想,而统治者当局也将桂剧作为一种宣传工具,在桂剧的表演中不时的流露着乡村民众对时代变革和地方政治的看法,而桂剧的兴衰变化,也折射出政治对地方社会的影响力。
[关键词]民国时期;桂剧;社会政治民国时期指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段不平凡的时期。
广西在民国时期被分为两个阶段:旧桂系(1911—1925年)和新桂系(1925—1949年)统治时期。
在这两个时期,桂剧均出现过繁荣期。
整个民国时期可以说是桂剧大发展时期,班社和科班林立,演出活动频多,旧桂系首领陆荣廷和新桂系首领李宗仁都扶持过桂剧,促进了桂剧的发展。
抗战时期欧阳予倩主张桂剧改革以及1944年第一届“西南剧展”活动,使桂剧声名大振。
与此同时,桂剧扮演着民众与政治之间的桥梁,统治者当局利用桂剧宣传政策,并对演出思想做一定的限制,但是人们也从桂剧的演出中得到思想的觉醒。
一、民国时期桂剧的繁荣在以陆荣廷为首的旧桂系军阀统治时期和以白崇禧、李宗仁等为首的新桂系军阀统治时期,都对桂剧艺术进行扶持,使桂剧在民国时期出现了短暂的“繁荣”。
尤其是新桂系军阀统治时期,对桂剧的全面改革和1944年在桂林举办的第一届西南戏剧展览会,是桂剧历史上划时代的壮举。
(一)旧桂系时期桂剧的繁荣清宣统三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各省先后响应,广西亦于十一月宣布独立。
“革故鼎新”成为一时风尚,桂林开办戏院和建立桂剧女科班福珍园,开创了桂剧新风尚,桂剧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彩调也挣脱了“女不唱调”的桎梏,出现了一批女演员,并进入城镇演出,甚至演出了《劝诫洋烟》《推翻满清》这类反映时事政治的剧目。
广西独立后,原提督陆荣廷成为广西都督,独揽军政大权,因系南宁市武鸣县人,发迹于桂南,为巩固势力,遂将广西省会由桂林迁至南宁。
浅谈民族声乐技术在桂剧《拾玉镯》唱段中的运用
浅谈民族声乐技术在桂剧《拾玉镯》唱段中的运用作者:罗静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05期【摘要】桂剧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四大剧种之一,2006年5月,桂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因为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对快节奏的歌曲需求量大;老艺人的相继离世,桂剧经典片段濒临失传;桂剧在年轻一代学习生活中的普及面较窄等原因,今天的桂剧已不再有过去的辉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作为高校的一名声乐教师,如何将民族声乐的技术技巧与桂剧唱腔融合,让桂剧的风采传承下去,便是我们应该努力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民族声乐;桂剧;拾玉镯【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一、桂剧及桂剧唱腔简介广西世代居住着壮、瑶、苗、水、侗等12个少数民族,这里有丰富的音乐素材和人文特点,扎根于广西桂林民间土壤的桂剧吸收了多民族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特点,逐渐形成了秀美灵动、细腻婉约、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的音乐特色。
桂剧扮相优美,唱腔清丽,剧目众多,表演高超,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桂剧的角色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生行稳重大方、气宇轩昂;旦行或可爱活泼,或清秀可人,或大气庄重,或世代芳华;净行雄浑威武,刚强爽利;丑行滑稽却不鄙俗,诙谐但不油滑。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角色称为“杂”,专指跑龙套的演员。
桂剧唱腔为皮黄系统,主要唱腔是弹腔,辅助唱腔是高腔、昆腔、吹腔等。
弹腔分为委婉迂回的南路腔調和高亢雄浑的北路腔调,南路腔调的反调为“阴皮”,常表现哀婉悱恻的情感;北路腔调的反调为“背弓”,常表现悲壮凄凉的音乐形象。
除此之外,桂剧唱腔中高腔高昂凄婉;昆腔柔和细腻,一唱三叹,抒情性较强;吹腔使用笛子伴奏,具有“以唱为主、唱念结合为辅”的特点。
总的来说,桂剧唱腔朴素纯净,尽显婉转细腻之美。
二、桂剧《拾玉镯》简介《拾玉镯》描写的是:年轻的少女孙玉姣独自坐在门前刺绣,被路过家门的男青年傅朋看到。
傅朋对孙玉姣一见钟情,便借由“买鸡”之名与孙玉姣交流。
情窦初开的玉姣被傅朋的风流倜傥所打动,也心生爱慕。
“新桂系”时期广西桂剧的改革
歌海2016年第3期“新桂系”时期广西桂剧的改革●王玏[摘要]新桂系时期(1925—1949)是广西桂剧发展的重要时期。
“桂剧改革”是桂剧在此时期得以发展的强大推力,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桂林文化城掀起了文化救国运动,桂剧作为广西重要的传统戏曲也面临时代抉择,如火如荼的“桂剧改革”活动在此时期正式拉开帷幕。
从1927年到1949年期间广西桂剧改革经历了酝酿、推行、萎顿三个阶段。
[关键词]新桂系;广西;桂剧;改革“桂系”是指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先后以广西为统治基地,以广西籍军政人物为主要代表的军政集团。
按代表人物来分,可以分为以陆荣廷为代表的“旧桂系”,以及以李宗仁、白崇禧为代表的“新桂系”。
1924年初,陆荣廷与沈鸿英发生激战,李宗仁趁机发兵攻打陆荣廷,将陆荣廷的势力消灭。
随后,李宗仁与沈鸿英争夺广西的控制权,同时击退了企图进入广西的滇军唐继尧部。
战斗至1925年,李宗仁消灭沈鸿英的势力,统一广西。
此后,以李宗仁、白崇禧为代表的桂系势力控制了广西全境,其势力又被史学界称为“新桂系”,以区别于陆荣廷的“旧桂系”。
本文论述广西桂剧发展阶段的时间,限定在1927年至1949年。
一、1927—1937年:桂剧改革的酝酿阶段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党广西国民政府成立广西戏剧审查委员会。
以审查和取缔桂剧等戏曲剧目为主要目的的广西戏剧审查委员,似乎并未对民间桂剧班社、科班造成极大的影响,以桂、柳为中心的平乐、鹿寨、融水等地的桂剧班社、科班依旧以其蓬勃发展的势态开展桂剧活动。
事实上,审查与取缔“旧剧”在客观上引起了新桂系当局者及文化工作者对桂剧的关注,在报纸、期刊上发文,为桂剧的状况和发展前景担忧,或是集思广益为桂剧发展改良建言献策。
1934年,罗复在《新语林》半月刊发表《桂戏在桂林》,以“桂戏繁荣在赌城”“最可怜的寄生者”“太平歌舞结缘深”“女伶被捧男伶倒”为标题,从桂剧的生存环境、演出场所、表演形式以及桂剧演员的社会地位几方面指出当时桂剧发展的状况:“桂戏在桂林虽有他深入的潜势力,但保存他的减没却全靠赌场和密卖式的女伶本位,因此,桂戏在这种寄生的命运之下,结果,便也将渐渐地走上绝路去了。
戏曲简介
戏曲 - 简介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
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
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
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脚色行当充任。
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
讲究唱、做、念、找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原创)戏曲 - 历史中国戏曲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桂剧文化作文1000字
桂剧文化作文1000字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广西桂林市、柳州市、贺州市、河池市一带及梧州市部分官话地区,波及湖南南部地区与广东西北隅。
桂剧历史比较悠久,大约发端于明代中叶。
明末清初昆腔流播到广西,后高腔和弋阳腔又相继传入,几种声腔相互融合形成桂剧。
桂剧剧目数量丰富,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打金枝》、《烤火下山》、《断桥会》、《抢伞》、《穆桂英》、《闹严府》、《合凤裙》、《李逵夺鱼》、《泗水拿刚》、《排风演棍》、《刘青提》、《盗甲》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性剧目。
桂剧汲取祁剧、京剧、昆曲等剧种的声腔和表演艺术,唱做念舞并重,以唱工细腻、做工传神著称。
其声腔音乐属板腔体,以弹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吹腔及杂腔小调。
弹腔分南路和北路两大系,北路高亢雄壮,南路委婉低沉,其反调形式“阴皮”和“背弓”也都自成体系。
桂剧用桂林方言演唱,声调优美,抑扬有致。
伴奏乐队分为文、武场,前者使用二弦、月琴、三弦、胡琴、曲笛、梆笛、唢呐、唧呐等,后者则使用脆鼓、战鼓、大堂鼓、小堂鼓、板、大锣、大钹、小锣、小钹、云锣、星子、碰铃等。
桂剧的脚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几种,旦行又分旦、占、贴、夫四种,净行则分净、副净、末净三种,丑行只分丑和小丑两种。
另有一些跑龙套的脚色统称为“杂”。
桂剧无摇旦专行,摇旦脚色常由副净、丑、夫等行演员兼演,表演诙谐幽默。
随着清末“三小戏”的兴盛,桂剧旦行又逐渐细分为正旦、闺门旦、背心旦等。
桂剧侧重做工,常常武戏文唱,表演质朴细腻,委婉动人,注重以富于生活气息的艺术手法塑造人物。
扎根于民间的桂剧融会了广西特有的风土民情和人文特点,逐步形成了细腻婉约、灵秀生动、刚柔并济、富有乡土气息的风格特色和贴近生活的质朴简约之美。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桂剧已陷入濒危境地,传统流失,人才断档,剧目和技艺失传,民间演出举步维艰,桂剧原有的艺术特色在此过程中正日渐淡化,需要采取措施,及时发掘抢救保护桂剧,使这一濒临消亡的古老剧种重新焕发生命力。
桂林传统文化
节庆习俗
清明节
清明节是桂林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祭祖 扫墓,缅怀先人。同时还会举行一系列的娱乐活动,如荡秋千、射柳等。在清明节前后, 人们还会插柳植树,迎接春天的到来
节庆习俗
端午节
端午节是桂林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节 日之一。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 艾叶等。其中最著名的活动是龙舟比赛,每年都会吸 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看。此外,在端午节期间还会进 行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如诗歌朗诵、美术展览等
节庆习俗 3
节庆习俗
桂林的节庆习俗丰富多彩,其中 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
节等最为重要
这些节庆习俗都具有浓厚的地域 特色和民族特色
节庆习俗
春节
春节是桂林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 节日之一。在春节期间,桂林人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 动,包括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吃团圆饭等。在除 夕之夜,人们还会守岁迎新,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传统技艺
彩调
彩调是桂林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清朝中叶 ,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彩调以歌舞表演为主, 注重身段和表情的变化,具有欢快、活泼、幽默的特点 。彩调的传统剧目有《刘三姐》、《阿瓦与美丽的姑娘 》等
传统技艺
壮剧
壮剧是广西壮族的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壮剧以壮族语言为基础 ,融合了唱、做、念、打等多种表演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壮剧的传统 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孟丽君》等
口头文学
民歌
桂林的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以山歌最为著名 。山歌歌词质朴自然,曲调悠扬激昂,反映了当地人民 的生活情感和思想感情。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桂林山水 歌》,这首歌以优美的旋律和生动的歌词描绘了桂林山 水的美丽风光
戏曲简介
1、昆曲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
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
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
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
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
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
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
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
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
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6、河北梆子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
桂剧心校长情——现代桂剧《校长爸爸》主演梁小曲侧记
桂剧心校长情———现代桂剧《校长爸爸》主演梁小曲侧记●史晖[摘要]通过对现代桂剧《校长爸爸》主演梁小曲的访谈,从演员塑造艺术形象的角度进行个案分析,总结和探讨表演者艺术经历、艺术创作、艺术追求与舞台艺术成功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桂剧《校长爸爸》;人物塑造;传承广西戏剧院桂剧团创排的现代桂剧《校长爸爸》在第九届广西剧展中摘取了“桂花铜奖”,之后以“唱响八桂中国梦艺术精品到基层”为主题,在南宁市和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两地共巡演10场,广受群众喜爱,特别是得到广大师生的赞誉,实现了艺术创作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该剧取材于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优秀共产党员,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校长莫振高同志生前的先进事迹:莫校长持续三十多年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近300名贫困生,先后筹集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1.8万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
该剧将现实题材以广西传统地方戏曲———桂剧的艺术形式搬上舞台,成功表现了莫校长的高贵品质,塑造了他用一份爱和责任,托起大瑶山贫困孩子的梦想,托起民族未来和希望的崇高形象。
桂剧《校长爸爸》在艺术上的成功有诸多因素,剧目主演、广西戏剧院桂剧团一级演员梁小曲的精彩演绎就是其中之一。
近期,笔者对梁小曲进行了一次深入访谈,试从演员塑造艺术形象的角度总结、探讨表演者艺术经历、艺术创作、艺术追求与舞台艺术成功之间的关系。
一、艺术经历:名师高徒行当转换梁小曲,广西全州人,1979年进入全州县桂剧团艺术训练班。
学艺几年后,恰逢出生于梨园名伶、能编善导。
桂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筱兰魁先生到该班排戏,筱先生看中梁小曲灵活的身手和表演潜质,将其收入门下,正式入丑行学习,所学戏文有《唐知县审诰命》《做文章》等。
据梁小曲回忆,筱兰魁先生采用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教授了很多传统桂剧表演技法,加上先生是经历过旧社会、迈入新社会的老艺术家,表演经验丰富,常给梁小曲讲述戏剧为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背景而做出的改变。
先生质朴的言谈之间,盈溢着对桂剧艺术的热爱,梁小曲得从名师,受益匪浅。
桂剧简介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桂剧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53年,广西省国 营桂剧艺术团成立,为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和艺术改革,做了大量的 工作。此后一段时期桂剧在桂林、柳州两市及北部较大县镇普遍设立 了专业剧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桂剧的黄金时代,广西省桂剧艺术 团带《西厢记》、《春香传》等剧到湖南、上海、广东等地演出,演 出剧目除大量移植各地优秀剧目外,还有许多经整理、改编的传统剧 目。与此同时,广西各地也出现一批较好的剧目,如《拾玉镯》、 《穆桂英》、《太白傲考》、《闹严府》、《打棍出箱》等,成为各 地经常上演的剧目。“文化大革命”(1966-1975年)期间,传统剧 目停演,县一级的桂剧团全部撤消,省、市桂剧团上演《红灯记》等 “革命样板戏”。1976年以后桂剧逐渐复苏,学习、移植了一批古装 戏,如《十五贯》、《西厢记》、《小刀会》,还先后创作了历史剧 《太平军》、《永安城》、《闯王司法》、和现代戏《儿女亲事》、 《一朵鲜花》等。
桂剧流派
• 桂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行又分生、末、外、小、 武;旦行中又分旦、占、贴、夫;净行则分为净、副净、末净;丑得 只分丑和小丑。另有一些跑龙套的下手,统称为“杂”。各行当在表 演上风格各异。 • 生行:稳健持重,雍容大方。如《六部大审》的闵爵,《杨衮教枪》 的杨衮,《辕门斩子》的杨延昭等。 • 小生:潇洒飘逸,清秀俊雅,武小生则儒雅英武。如《黄鹤楼》的周 瑜,《柴房别》的李旦,《枪伞》的蒋世隆 等。 • 旦行:或端庄华贵,或倩丽灵巧,佳者唱做兼备,文武俱能。如《桃 花教疯》的桃花,《桂枝写状》的李桂枝,《斩三妖》的苏妲己等。 • 净行:雄浑威凛,刚武火爆。如《鸿门宴》的项羽,《芦花荡》的张 飞,《司马洗宫》的司马师等。 • 丑行:滑稽而不鄙俗,诙谐而不油滑,轻松自然,恰到好处。如《化 子骂相》的孙巧儿,《古董借妻》的张古董,《乙保写状》的何乙保 等。桂剧无摇旦专行,摇旦脚色常由副净、丑、夫等行演员兼演,表 演重诙谐。如《拾玉镯》的刘媒婆等。
桂剧的特点起源艺术特色
桂剧的特点起源艺术特色桂剧的特点起源艺术特色桂剧流行于广西当地说北方话(官话)的地区,如桂林、柳州、河池、南宁等市说“官话”的城乡,深受桂林人民的喜。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桂剧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桂剧的特点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发端于明代中叶,明末清初在广西已有昆腔,随着高腔和弋阳腔相继传入,各曲种相互融合,形成以弹腔(即皮黄)为主结合高、昆、吹、杂等五种声腔艺术的桂剧。
桂剧的剧目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
由于它的历史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有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它的剧目多与皮黄系统的兄弟剧种相似。
桂剧的声腔以“弹腔”为主,兼有“高腔”、“昆腔”、“吹腔”以及杂腔小调。
其“弹腔”分“南路”(二黄)、“北路”(西皮)两大类。
它们的反调形式“阴皮”和“背弓”又都自成体系。
桂剧的伴奏乐队亦与皮黄系统的剧种一样分为文武场。
前者使用二弦(似京胡)、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唢呐、唧呐(即海笛)等,兼配部分中、低音乐器;后者使用脆鼓(板鼓)、战鼓、大、小堂鼓、板(扎板)、大锣、大钹、小锣、小钹、云锣、星子、碰铃等等。
桂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占、贴、夫;净行则分为净、副、末净;丑得只分丑和小丑。
桂剧的表演侧重做工,注重以细腻而富于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
即使是武戏,也多是文做。
桂剧的伴奏桂剧的伴奏乐队分为文场、武场。
前者使用二弦(似京胡)、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唢呐、唧呐(即海笛)等,兼配部分中、低音乐器;后者使用脆鼓(板鼓)、战鼓、大堂鼓、小堂鼓、板(扎板、摇子)、大锣、大钹、小锣、小钹、云锣、星子、碰铃等等。
这些乐器在音色上各有特色,是桂剧各声腔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桂剧的流派桂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占、贴、夫;净行则分为净、副净、末净;丑得只分丑和小丑。
另有一些跑龙套的下手,统称为“杂”。
解析大型桂剧移植革命现代样板戏《红灯记》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 11解析大型桂剧移植革命现代样板戏《红灯记》薛琦【摘要】大型桂剧移植革命现代样板戏《红灯记》是根据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来改编,全新改编的样板戏区别于传统戏,吸收运用了新的创作手法、新的唱腔及乐队。
以及戏曲外延运用了现代化的舞台布景、服装、化妆等,展现了现代样板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剧情、唱腔和乐队这三方面来进行解析,阐释桂剧《红灯记》的艺术特质。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让更多人能够了解桂剧现代样板戏《红灯记》。
【关键词】桂剧样板戏剧情唱腔乐队为让经典重现,桂林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桂林市 戏剧创作研究院根据京剧样板戏《红灯记》共同改编创作 大型现代样板戏桂剧《红灯记》。
并多次进行惠民演出。
样 板戏是文革时期被树立为号称“革命样板戏”以戏剧为主 的二十多个舞台表演艺术作品。
其代表性的剧目包括京剧 《红灯记》《杜鹃山》《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及芭蕾舞剧 《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作品。
样板戏在政治上虽然有 一定的灰色地带,但是在艺术上的价值是功不可没的。
9'解析剧情桂剧《红灯记》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员李玉 和及女儿李铁梅和母亲李奶奶为主角的一家三代,为了向 游击队转送密电码而奋不顾身,与日寇宁死不屈、百折不 挠地斗争的英勇壮烈故事。
全剧以一盏红灯贯穿始终,李 玉和和李奶奶因不肯交出密电码而英勇牺牲,铁梅继承父 志,在邻居的帮助下,成功将密电码送到柏山上交给游击 队,最终取得胜利的辉煌事迹。
演出场景布局宏大,剧情波澜起伏,内容很有深度。
该 剧共分为十场,每一场都有剪短的标题来引出剧情主题。
由第一场李玉和接应交通员到第十场伏击奸敌,剧情线层层递 进、逐渐深人,融汇惯联。
第五场痛说革命家史达到全剧高 潮。
李奶奶向李铁梅痛说革命家史,告之红灯是联络信物。
铁梅得知李奶奶非她亲生奶奶,李玉和非她亲生父亲。
而她 的亲生父亲因革命牺牲,铁梅在震惊的同时怀着感恩的心继 承父志,为抗日部队送情报。
桂剧的市场分析
桂剧的市场分析一、市场概况桂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桂剧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其细腻婉转的唱腔和优美动人的舞蹈而闻名。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传统文化的复兴,桂剧市场也逐渐走向繁荣。
二、市场分析1. 桂剧的受众群体桂剧的受众主要集中在广西地区,尤其是老年观众和传统文化爱好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年轻人对桂剧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也在逐渐增加,逐渐成为桂剧市场的一个潜在群体。
2. 市场机遇与挑战桂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面临着市场认知度不高、传承人才匮乏等挑战。
但随着文化产业的兴盛和国家政策的支持,桂剧市场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通过创新表演形式、拓展宣传渠道、加强传统戏曲教育等措施,可以促进桂剧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三、市场发展趋势1.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随着时代的变迁,桂剧市场也需要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符合当代观众需求的作品,从而提升桂剧市场的竞争力。
2. 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桂剧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拓展观众群体,推动桂剧市场的发展。
四、市场建议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建议加强桂剧等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推广工作,培养更多的桂剧爱好者和传承人才,为桂剧市场的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
2. 多样化的演出形式推动桂剧市场多样化发展,例如结合舞台剧、音乐会等形式进行桂剧演出,吸引更多不同背景的观众。
3. 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广西地区的本土文化资源,提升桂剧的独特魅力,打造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形象。
五、结语桂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值得我们共同努力去传承与发展。
通过市场分析与策略规划,相信桂剧市场将会迎来更加繁荣的发展前景。
以上是对桂剧市场分析的文档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我与桂剧结的缘
歌海2019年第2期苏国璋1948年出生于广西柳州,一级演员,著名桂剧表演艺术家。
在桂剧舞台上先后成功地塑造三四十个古今艺术形象,形成了自己“优美自然、细腻流畅、雍容大度”的表演和唱腔风格。
演出足迹遍及广西各地及京、川、湘、粤等地,两次赴香港演出。
1987年被文化部特批为尖子演员,1991年获中国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第八届),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颁发的荣誉勋章。
曾任第六、七、八届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我与桂剧结的缘●苏国璋作者简介:苏国璋,女,广西艺术学校一级演员。
我小时候有过许多憧憬,比如想当一名教师,或者当一名医生,没想到却阴差阳错地进了桂剧的大门,当了一名演员。
那年我11岁,在柳州读小学四年级。
一天,一位同学听说省里戏校来人招考桂剧学员,拉我陪她去考。
谁知她临场退缩了,我在旁边鼓励她大胆应试,主考老师看到却要我上场试试,我就按老师的指示试了试唱,又试了试做动作。
没想到没多久就接到要我到广西戏曲学校报到的通知,我连复试都没参加就被录取了。
从此,我就同桂剧结了一辈子的缘。
一、名师培育,使我打下扎实基础我就读的桂剧班是第一届,所以我是新中国正规培养的第一代桂剧演员。
当时,桂剧班里集中了一批造诣深厚的桂剧名师和名噪一时的桂剧名角来当老师。
例如颜锦艳(凤凰鸣)、余振柔(桂枝香)、谢玉君(天辣椒)、何昭玉(凤凰屏)、秦志精(露凝香)等,他们个个都是桂剧某一行当或某一方面的顶尖人物。
戏校学习的前三年,先上大课,统一学习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各种基本技能。
各位老师按照自己的专长任课。
我虽然最初因为家长反对而比同班同学晚了一年进校,但还是用两年时间完成三年的学业,努力赶上了大家。
学习的后三年分行当,跟专门的老师学习。
我工闺门旦,老师是颜锦艳。
我惊喜地发现,她就是当初那位主考老师,就是她发现了我,是她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一直坚持做我家里的工作让我来学桂剧!就这样,我成了她的入室弟子。
象山亚红桂花亭越剧全剧简介
象山亚红桂花亭越剧全剧简介象山亚红桂花亭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以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亚红桂花亭是在象山亚红村建造的一座仿古园林建筑,成为了亚红村的标志性景点。
而亚红桂花亭越剧则是在这座亚红桂花亭中演出的一部越剧剧目。
这部越剧的剧情主要围绕着一个爱情故事展开。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
女主角李香凝是一个贫困的农村姑娘,她在上海当地的一家绣花店工作。
她遇到了富家公子陈浩然,两人一见钟情。
但由于阶级差异和家庭背景的冲突,他们的恋情备受阻碍。
李香凝的父亲是一个贫苦的农民,他希望女儿能改变命运,嫁给一个有钱人。
而陈浩然的母亲则对李香凝的出身表示不满,坚决反对两人在一起。
为了能够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李香凝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上海,回到了自己家乡的象山亚红村。
然而,陈浩然并没有放弃追寻自己的爱情。
他也来到了象山亚红村,希望能够找到李香凝并和她重修旧好。
在村里,陈浩然遇到了李香凝的父亲,表示自己愿意放弃家庭的财富和地位,只为和李香凝在一起。
他还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使得李香凝的父亲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最终,李香凝和陈浩然得以团聚,他们的爱情也战胜了一切困难。
这部越剧通过展现两个人的爱情故事,传达了爱情的伟大和顽强。
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差别和家庭观念对个人幸福的影响。
亚红桂花亭越剧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和感人的剧情而受到观众的喜爱。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唱、念、做、打等表演技巧,将故事情节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他们的表演不仅仅是唱念做打的简单演绎,更是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的创造力,使观众能够深入地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故事的深意。
亚红桂花亭越剧的舞台布景也是其独特之处。
舞台上的亚红桂花亭是仿古园林建筑,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在舞台上,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戏服,配以精美的道具和布景,使整个演出更加生动而真实。
总的来说,象山亚红桂花亭越剧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感人剧情的越剧作品。
它通过展现一个爱情故事,传达了爱情的伟大和顽强,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差别和家庭观念对个人幸福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第一个桂剧女科班福珍园创办于1912年,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女科班兴起, 培养了一大批女演员,尤其是和园甲、乙两个女科班对桂剧发展影响较大。 之后男女科班达30多所,为桂剧培养了不少人才。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桂林建立起第一个戏院--景福园,之后又相继建 起和园、仪园戏院。从此,桂剧逐渐进入剧场作固定性的演出。这些戏院竞 争相去天津、上海等地聘请京剧演员来桂林演出,自此京剧不断流入,在剧 目、表演、化妆、服饰、布景等方面,京剧艺术对桂剧的改革产生了很大影 响。 1938年后,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应聘来到桂林从事桂剧改革工作,建立了广 西戏剧改进会;1939年成立桂剧实验剧团,由欧阳予倩任团长,建立导演制, 吸收新唱腔,编演新剧目,采用布景,美化舞台,开办桂剧学校,使桂剧有 了新的起色。30年代末40年代初,欧阳予倩为桂剧创作、改编和加工整理一 大批新剧目如《梁红玉》、《打金枝》、《断桥》等,并经他指导排练,参 加1944年西南剧展展演,效果极佳,广获好评,桂剧从此进入中国十大戏曲 剧种行列。
桂剧流派
• 桂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行又分生、末、外、小、 武;旦行中又分旦、占、贴、夫;净行则分为净、副净、末净;丑得 只分丑和小丑。另有一些跑龙套的下手,统称为“杂”。各行当在表 演上风格各异。 • 生行:稳健持重,雍容大方。如《六部大审》的闵爵,《杨衮教枪》 的杨衮,《辕门斩子》的杨延昭等。 • 小生:潇洒飘逸,清秀俊雅,武小生则儒雅英武。如《黄鹤楼》的周 瑜,《柴房别》的李旦,《枪伞》的蒋世隆 等。 • 旦行:或端庄华贵,或倩丽灵巧,佳者唱做兼备,文武俱能。如《桃 花教疯》的桃花,《桂枝写状》的李桂枝,《斩三妖》的苏妲己等。 • 净行:雄浑威凛,刚武火爆。如《鸿门宴》的项羽,《芦花荡》的张 飞,《司马洗宫》的司马师等。 • 丑行:滑稽而不鄙俗,诙谐而不油滑,轻松自然,恰到好处。如《化 子骂相》的孙巧儿,《古董借妻》的张古董,《乙保写状》的何乙保 等。桂剧无摇旦专行,摇旦脚色常由副净、丑、夫等行演员兼演,表 演重诙谐。如《拾玉镯》的刘媒婆等。
桂剧特点
• 桂剧汲取祁剧、京剧、昆曲等剧种的声腔和表演艺术,唱做念舞俱重, 尤以唱工细腻、做工传神见长。桂剧的声腔音乐属皮黄系统的板腔体, 以弹腔为主体,兼有高腔、昆腔、吹腔及杂腔 • 桂剧(15张)小调等。弹腔,分南路(二黄)和北路(西皮)两大系, 其反调形式“阴皮”和“背弓”又都自成体系。北路高亢雄壮,南路 委婉低沉;阴皮略带凄婉悱恻,背弓则长于表现悲壮凄惨的情绪。高 腔,源于弋阳腔,是一种由曲牌缀合组成的曲牌体,曲调高亢、悲壮, 其演唱特点是仅用锣鼓伴奏和人声帮腔,不用管弦乐器。昆腔,即昆 曲,曲调委婉低回,格律比较严格。吹腔,即安春调或安庆调,男女 不同腔,男腔端庄、潇洒,女腔流利、活泼;用笛子伴奏,以唱为主, 唱念结合,曲调诙谐、轻快,多插入弹腔使用。桂剧用桂林方言演唱, 声调优美,抑扬有致。表演质朴细腻,唱腔委婉动人、清澈明亮,具 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桂剧在表演上侧重做工,。即便武戏也多是文做, 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
桂剧历史
• 明末清初,昆山、弋阳和乱弹等腔已流行于桂林一带。 • 清雍正年间(1723-1735),桂林已有独秀班等昆班。清乾隆年间 (1736-1795),又有湖南祁阳班频繁到桂林演出。祁阳班在桂林演 出期间受广西官话(桂林话)影响,逐渐改变语音。一部分祁剧艺人 落户桂林后,开始用桂林话演唱祁阳戏,时人称为桂林班,后人即称 之为桂剧。最早的桂剧班社,有清道光年间(1821-1850)唱多种声 腔的三合、三庆等名班,之后又有瑞华、老仁和、上升、卡斌、锦华 等班。从光绪八年(1882)开始,桂林各地相继出现宝华群英、翠华、 兰斌小社等桂剧科班,自此桂剧与祁剧逐渐分野,但桂剧与祁剧艺人 时有相互搭班演出,相互聘师传授技艺。由于戏路接近、语音相似, 祁、桂艺人长期同台、同剧演出,使桂剧声腔、演技深受影响,发展 日臻成熟。桂剧剧本的创作可追溯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唐景崧为 “桂林春班”撰写《看棋亭杂剧》40出,成为桂剧第一批独有剧目俗称桂戏或桂班戏, 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剧种, 做工细腻贴切、生动活泼, 借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态 传情,注重以细腻而富于 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 人物。即使是武戏,也多 是文做。流行于桂林、柳 州、河池、南宁等地市和 梧州地区北部操“官话” 的城乡,深受桂林人民的 喜爱。
• 上述各行除杂外,均有应工戏。如生,凡老生戏均能饰演;外主演挂 白髯的老生戏;末主演桂花(灰)髯的老生戏;小为文小生,主演文 戏;武为武小生,主演武戏。旦,凡旦行剧目都能饰演;占多演文戏; 贴多演武戏;夫主演老旦戏。净须文武皆能,但侧重于唱功戏;副净 戏路类似京剧的架子花脸;末净多饰演不挂髯口的花脸(粑粑脸)角 色。(此类角色也可由武小生开脸饰演)丑、副丑原均为文丑,丑主 演官衣、褶子戏,副丑主演袍裙、富贵衣戏,后吸收京剧表演,副丑 逐步成为专工武戏的武丑。杂为杂角,多演家院、中军一类角色。随 着清末 “三小戏”的兴盛,桂剧旦行又逐渐细分为正旦、闺门旦、背 心旦等。 • 桂剧现行的行当体制仍以生、旦、净、丑为主,在饰演现代剧中的角 色时,则多打破行当界限,而以剧中人物性格为依据,由具备相应条 件的演员饰演。 • 仫佬族剧与桂剧是一对孪生姊妹,都是由湖南的祁阳剧嬗变而来的。 • 可以认为桂剧直接来源于祁剧,而祁剧也是粤剧的其中一个来源,从 这一个意义来说仫佬族剧和桂剧这“一对孪生姊妹”就是“同宗系分 支”的历史关系。我们只能够把仫佬族剧和桂剧当作两个“分支”并 列而提,探讨它们之间的血缘关系。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桂剧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53年,广西省国 营桂剧艺术团成立,为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和艺术改革,做了大量的 工作。此后一段时期桂剧在桂林、柳州两市及北部较大县镇普遍设立 了专业剧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桂剧的黄金时代,广西省桂剧艺术 团带《西厢记》、《春香传》等剧到湖南、上海、广东等地演出,演 出剧目除大量移植各地优秀剧目外,还有许多经整理、改编的传统剧 目。与此同时,广西各地也出现一批较好的剧目,如《拾玉镯》、 《穆桂英》、《太白傲考》、《闹严府》、《打棍出箱》等,成为各 地经常上演的剧目。“文化大革命”(1966-1975年)期间,传统剧 目停演,县一级的桂剧团全部撤消,省、市桂剧团上演《红灯记》等 “革命样板戏”。1976年以后桂剧逐渐复苏,学习、移植了一批古装 戏,如《十五贯》、《西厢记》、《小刀会》,还先后创作了历史剧 《太平军》、《永安城》、《闯王司法》、和现代戏《儿女亲事》、 《一朵鲜花》等。
• 桂剧的伴奏乐队分为文场、武场。前者使用二弦(似京 胡)、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唢呐、唧呐 (即海笛)等,兼配部分中、低音乐器;后者使用脆鼓 (板鼓)、战鼓、大堂鼓、小堂鼓、板(扎板、摇子)、 大锣、大钹、小锣、小钹、云锣、星子、碰铃等等。这些 乐器在音色上各有特色,是桂剧各声腔音乐的重要组成部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