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文中而的 用法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一、表示并列关系。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囯险而民附:表示并列,相当于“也”。
二、表示顺承关系。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表示顺承,可不译。
三、表示转折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示转折,相当于“然而”。
四、表示修饰关系。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五、表示递进关系。
天假之年,而除其害:表示递进,相当于“并且”。
六、表示假设关系。
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
七、副词,相当于“到”。
由小而大:
八、有时通“尔”,相当于“你”。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而的用法是什么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而的用法是什么
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想知道,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而的用法是什幺,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有哪些(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夫赵强而燕弱(《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④礼毕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而的用法
文言虚词“而”用法小结:(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劝学》)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顺承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余知而无罪也。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
(《口技》)。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及举例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及举例文言文虚词是“实词”的对称。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下面是店铺网小编带来的文言虚词而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3)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4)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文言虚词而的用法二:用作代词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doc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doc文言文中的“而”是一种虚词,常常连接两个并列的动词或句子,表示转折、转移、加强、推论、并列、顺承等不同的语义。
以下是“而”的使用方法和一些例句。
1. 表示转折“而”在文言文中最常见的用法之一是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但是”,“然而”,“可是”等,常放在句首。
例句:【1】夫水至者,必穴通而萃于下,此其情也;而斗则载水以行,此其形也。
(《淮南子·天文训》)(水流至必然向下汇聚,这是情理;但斗则能承载水并行,这是形式的不同。
)【2】悟道之人,志洋大而缪综小,此其常也;而庸人则反,志缪而思小。
(《庄子·徐无鬼》)(觉悟修道的人志向远大,而思虑繁杂细致;庸俗之人则相反,思虑偏狭局限。
)2. 表示转移或推论“而”还可以表示转移或推论,起到串联整篇文章的作用。
例句:【3】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卑礼,辞之士也。
乡愿之弊,往往于身;卑礼之崇,往往于国。
”(《论语·雍也》)(孔子说,“本地的愿望,是道德败坏的罪魁祸首;小节的讲究,是辞藻华丽的人的标志。
过分追求本地愿望会导致自身危害;过分崇尚小节,会影响国家社稷。
”)3. 表示加强“而”还可以表示一种加强的语气,用于强调上下关系或者否定。
例句:【4】天生一男,大丈夫也;而生一女,小人也。
(《论语·鲁国衞弟》)(生了一个男孩,是大丈夫;如果生的是女儿,就是小人。
)【5】其所去五百里,如穿韦;斯诚略也。
而已矣。
(《荀子·劝学》)(经过五百里的行程,却好像只穿了一件衣服一样;这就是谨慎行事的方法了。
)4. 表示并列在某些情况下,“而”也可以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并列的名词或动词,凸显事物的共性或相似之处。
例句:【6】非木非石,而人也。
(《庄子·外篇》)(不是木头也不是石头,而是人类。
)【7】既能舞且能歌,而亦人女。
(《荀子·君道》)(既能跳舞又能唱歌,是真正的人类女性。
文言中虚词而的用法整理
⽂⾔中虚词⽽的⽤法整理⽂⾔虚词“⽽”的意义和⽤法,有以下四个⼤的⽅⾯: ⽤作代词,连词,助词以及固定词组。
代词1.第⼆⼈称代词,⼀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某所,⽽母⽴于兹。
⽽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连词1.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永州之野产异蛇,⿊质⽽⽩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望之蔚然⽽深秀者,琅琊也。
——唐· 欧阳修《醉翁亭记》2.表⽰递进关系,译作“⽽且”“并且”或者不译。
君⼦博学⽽⽇参省乎⼰.——《荀⼦·劝学》以三保勇⽽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3.表⽰承接关系,译作“然后”“就”。
余⽅⼼动欲还,⽽⼤声发于⽔上.——宋· 苏轼《⽯钟⼭记》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则》4.表⽰转折关系,译作“但是”“然⽽”“却”“可是”青,取之于蓝,⽽青于蓝.——《荀⼦·劝学》⼈不知⽽不愠,不亦君⼦乎?——《<论语>⼗则》5.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死⽽有知,其⼏何离?诸君⽽(如果)有意;瞻余马⾸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吾恂恂⽽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杂然⽽前陈者,太守宴也。
——唐· 欧阳修《醉翁亭记》7.表⽰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不能⽤他。
——《资治通鉴· ⾚壁之战》助词1.置于表⽰时间的副词词尾,合成⼀个词,表⽰时间短,通常译为“不久”“⼀会⼉”。
已⽽⼣阳在⼭。
——唐· 欧阳修《醉翁亭记》既⽽⼉醒,⼤啼。
——《⼝技》2.语⽓助词,⽆实际意思,⼀般不译。
有⼀⾔⽽可以终⾝⾏之者乎——《<论语>⼗则》固定词组1.“⽽已”⽤于句末,表⽰限⽌的语⽓词,当是由连词“⽽”和动词“已”凝固⽽成,相当于“罢了”。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历பைடு நூலகம்事件
2
了情节的复杂性和表现角色心理的深 度。
古代史书中经常使用虚词“而”来连接
不同的事件,形成完整的历史叙述。
3
政治演讲
一些政治家在演讲中善用虚词“而”, 使句子更有力度和韵律感。
她不仅会画画,而且还精通音乐和舞蹈。
表示让步
1 举例一
虽然天气很热,而他还是坚持每天晨跑。
2 举例二
尽管遇到了很多困难,而他依然坚持不懈地努力。
表示条件
1 举例一
只有努力学习,而才能取得好成绩。
2 举例二
只有愿意付出努力,而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实际应用举例
1
文学作品
《红楼梦》中虚词“而”的使用,增添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虚词“而”是一种常用的连接词,有着多种用法,包括并列、转折、递进、 让步和条件等。本文将详细介绍其定义、分类以及实际应用举例。
定义和分类
定义
文言虚词“而”是一种用于连接句子的虚词, 具有特定的词义和语法功能。
分类
根据其在句子中的不同功能,可以将文言虚 词“而”分为表示并列、转折、递进、让步和 条件的不同类型。
表示并列
1 举例一
他勤奋学习,而且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2 举例二
这个公司产品质量好,而且价格实惠。
表示转折
1 举例一
他刚开始很自信,而后来却变得怀疑起自己的能力。
2 举例二
这种药物看似有奇效,而实际上却存在许多副作用。
表示递进
1 举例一
2 举例二
他不仅学会了基础的编程知识,而且还研 究了许多高级的技术。
文言虚词“而”的各种含义及用法[文档整理]
文言虚词“而”的各种含义及用法[文档整理]一、“而”的含义“而”是汉语中的一个虚词,它可以表达许多不同的含义,其基本含义有以下几种:1. 介绍另一件事的时候:“而”常用在表示另一件事的时候,常用词句如“而今”,“而况”,“而已”,“而且”,“而弗”等。
2. 把两个不同的事情连接起来时:“而”可用于表达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如“一个人可以吃得饱,而另外一个则吃不饱”。
3. 把两个关系相反的事情引出来时:“而”可用于表达两个关系相反的事,如“外面的天气很冷,而里面却很暖和”。
4.用于引出分论点:“而”可用于引出新的分论点,如“第一,这件事有利;而第二,这件事也有弊”。
5.用于表达转折:“而”可用于表达转折,如“他刚开始有希望,而最终却洒脱”。
6.用以表示逆推:“而”可用于表示逆推,如“这次考试他没有及格,而他肯定都没有及格”。
7.表示异样或比较:“而”可用于表示异样或比较,如“他一开口就有古文熟练,而他的技术却落伍了”。
1.一般用于连接并列句。
“而”可用于连接并列句,可以将两个表达不同意思的句子分开,从而表达转折或者对比的意思,如:(1) 他聪明,而她不聪明。
(2) 我工作勤劳,而他则游手好闲。
2. 用于引出原因或举例。
“而”可用于连接原因句或者例子句,如:(1) 他经常考试失败,而原因是他没有认真复习。
(2) 少数人不是太聪明而是懒惰,而举例来说,他是一个典型的懒惰者。
3. 用于引出结论。
“而”可用于引出结论,如:(1)他的理论有着很高的效率,而结论是他的研究是对的。
(2) 书中把信息划分为三个部分,而总结就是要把信息掌握好。
4. 用于强调分论点时。
“而”可以强调分论点,用于强调某一观点,如:(1) 那次考试,小明考得出色,而他的同桌则考得很差。
(2) 这本书价格不贵,而且质量也不错。
而的文言虚词用法
而的文言虚词用法
1. “而”可以表并列呀,就像“敏而好学”,这里的“而”就是把“敏”和“好学”这两个同等重要的特点并列起来啦。
你想想看,这不就像是你的两只手,都很有用,不分先后嘛!
2. “而”能表承接呢,比如“温故而知新”,“温故”在前,接着“知新”,它们之间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承接关系呀。
这就好像你先迈左脚,然后再迈右脚,很顺的呀!
3. “而”有时候表转折哦,像“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他,可他却不生气,这里的“而”就把情况转向相反啦。
这跟你本来想吃苹果,结果得到一个橙子,感觉不一样了吧!
4. “而”还能表修饰呢,“吾尝跂而望矣”,“跂”是用来修饰“望”的呀,就好比你化妆的时候,先涂粉底再化眼影,粉底是修饰化眼影这个动作的哟!
5. 嘿,“而”能表示递进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学而时习之”比单纯的“学”更进一步呢。
就像你跑步,刚开始慢跑,然后提速,这就是一种递进呀!
6. 瞧,“而”也可以表因果呢,“玉在山而草木润”,因为有玉在山,所以草木滋润呀。
这不就跟你努力学习,所以取得好成绩一样嘛!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而”这个文言虚词真是太有意思啦,用法丰富多彩,在文言文中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呢!。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而”字的用法!
文言虚词“而”字的含义与用法一、表承接答案与详解一、根据所学,分析并指出下面各句中的“而”字的用法。
1.冰,水为之而(表转折)寒于水。
(《劝学》)译句: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君子博学而(表递进)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表递进)行无过矣。
(《劝学》)译句: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3.人非生而(表承接)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句: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表转折)耻学于师。
(《师说》)译句: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5.爱其子,择师而(相当于“以”,表目的)教之。
(《师说》)译句: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6.小学而(表转折)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译句: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7.群聚而(表修饰)笑之。
(《师说》)译句: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
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表转折)不知其所止。
(《赤壁赋》)译句: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
9.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表承接)登仙。
(《赤壁赋》)译句: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10.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表修饰)歌之。
(《赤壁赋》)译句: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
11.下江陵,顺流而(表修饰)东也。
(《赤壁赋》)译句:夺得江陵,沿长江向东进军。
12.盈虚者如彼,而(表转折)卒莫消长也。
(《赤壁赋》)译句: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
13.耳得之而(表承接)成色,目遇之而(表承接)成色。
(《赤壁赋》)译句: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
1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表并列)吾与子之所共食。
(《赤壁赋》)译句: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15.觉而(表承接)起,起而(表承接)归。
古汉语中而的用法及例句
古汉语中而的用法及例句一、古汉语中"而"的基本用法古汉语中,"而"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在文言文和古体诗词中经常出现。
它具有丰富多样的用法,包括连词、并列助词、副词等。
下面将就其中几种常见的用法进行详细阐述。
1. "而"作为连词在文言文中,"而"通常起到连接两个并列成分的作用,并表示转折、补充或递进的关系。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薄于冰;以躯素丧之薄如冰者万夫不忧,以生欢之厚如毛者百年易已也。
"(《墨子·非攻篇》)这里的"而"连接了两组并列成分,并表达了一种递进关系。
2. "而"作为并列助词古代汉语中,特别是古体书籍和经典中,经常使用"而"来构成复合谓语或复合宾语结构,强调动作或状态同时发生。
例如:"青春有美丽飞翔于天际之鹰雁羽翼轻灵自由之翔而,有紧握钢枪铮铮沉痛之箍固而罗列于山川江海之岸;有丰盈长裙曼妙可爱之轩然形态,有潇洒长发飘动逍遥自在之摇曳。
"这句话中的两个并列动作分别由"翔而"和"固而罗列"来表示,并强调它们是同时进行的。
3. "而"作为副词古汉语中的"而"还可以用作副词,表示转折、承接或程度上的修饰。
例如:"以德报怨,则悌也;以直报怨,则怨难胜也;以德比德,则反乎身而无怨。
人能够如此豁达顶天立地若无其事高风亮节之光辉耀目者,真乃令人敬佩愿望!"(《荀子·劝学篇》)这里的"而"用来表示前后两种方式的对比,并加强了原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色彩。
二、一些关于古汉语中"而"用法的例句1. "君子坦荡荡而告诸往(《论语·颜渊》)"在这个例句中,"而"表示并列关系,并用来引出另一个动作或状态,以突出前者的特征。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1. 而: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动作或状态,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吾
闻而异之。
”意为“我听到了,但是有不同的看法。
”
2. 而: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名词或代词,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君
子而不仁,则失其天下。
”意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就会失去天下。
”
3. 而: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形容词或副词,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虽贫而乐,虽富而怒。
”意为“虽然贫穷却很快乐,虽然富有却很
愤怒。
”
4. 而: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句子,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意为“学习并且时常练习,难道不是非常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访问,难道不是非常高兴吗?”
5. 而:用于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昔者庖丁氏之所以能畜牛者五十
犇者,其善选也;所以能畜羊者一百羊者,其善腐也。
”意为“古时候庖丁氏之所以能够养牛五十头,是因为他善于选择;之所以能够养羊一
百只,是因为他善于饲养。
”
6. 而:用于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意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由于环境和习惯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
异逐渐增大。
(完整版)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完整版)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一、而
1、“而”的基本含义
“而”是一个虚词,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即前后两个事物、情况或观点之间有所改变,有所对比、转折、并列、转换或补充等。
2、作比较转折时的用法
当“而”用来表示比较和转折时,多与表示比较的虚词“却”、“反而”或表示转
折的虚词“但”、“然而”等一起使用,表示两者之间有比较和转折的意思,例如:
他沉静而谨慎,而他的弟弟却反而急躁奔放。
4、作转换的用法
当“而”用来表示转换或补充时,多与表示结果的“从而”等一起使用,表示从一种
情况到另一种情况的转换,例如:
他对学习很热心,从而荣获了很多荣誉。
5、视情况的用法
一般而言,“而”的使用特别多,是文章的逻辑思维无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有
时也可以省略,但是也要视情景来决定其使用。
例如在考试中可以不用“而”,但是在正
式文章中却必须使用“而”,这样才能更清晰地表达逻辑思维。
因此,当我们使用“而”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文章情景,正确地理解它的用法,有
助于提高文章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古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古文言文中而的用法一、古文言文中“而”的基本用法及意义古代汉语中有一个常见的虚词——“而”,它在句子中的使用非常频繁。
根据上下文的不同,它可以表示递进、转折、因果、并列等关系,具有丰富多样的用法和含义。
在古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表示转折关系“而”经常用来连接两个相对或矛盾的内容,表示转折关系。
比如,《庄子·大宗师》中就有这样一句话:“欲聪者聆之,不欲聪者断之;闻道者迷之,见德者弃之。
”这里的“而”连接了前后两个反义词(聆与断、迷与弃),表达了明显的转折关系。
2. 表示递进关系当“而”连用于两个动作或情况时,可表示递进关系,说明后面的动作或情况是在前面基础上逐渐增加或发展起来。
例如,《韩非子·原道》中记载了孔子对舜圣行隅角藏穴之事进行点评时说:“故曰:‘舜足追焉,马足追焉。
’”这里的“而”连接了对舜圣行的点评和引用,表达了递进发展的关系。
3. 表示因果关系有时,“而”也可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表示后一件事是由于前一件事所导致的结果。
例如,《孟子·梁惠王上》中有这样一句话:“民存乎其生,死亡存乎其葬。
”这里的“而”连接了人民存活与死亡及其葬礼,并表示了因果关系。
二、古文言文文章中常见句式和例句在古文言文中,“而”的用法除了上述基本意义外,还常常用于构成各种复杂的句式,起到丰富语言表达的作用。
1. “以……而……”这种结构用来表达手段或方式,并且可以充当连词起到并列或转折的作用。
例如,《荀子·劝学》中有这样一句:“假说者以勃为万物母。
”这里,“以勃为万物母”表示手段或方式,“而”则起到了并列和转折相结合的作用。
2. “虽……而……”这种结构使用“虽”与“而”的组合来表示递进转折关系,即前面的条件或情况是一种限制,但后面的结果或动作不受此限制。
例如,《墨子·经上》中写道:“虽车无轴,而加役两骖。
”这里,“虽车无轴”表示限制条件,“而加役两骖”则表示结果或动作。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秦师轻而无礼。
⑤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翻译: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jiàng皜hào驳b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翻译: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翻译: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hú)之禄(《陈情表》)②翻译: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的俸禄。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翻译: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⑤翻译: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会没有疑问呢(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翻译: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而:却。
为……所:表被动。
积威:积久的威势。
指秦国长期以来对六国的威胁。
劫:胁迫,挟制。
②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翻译:如果是真的,我哥哥这样有盛美德行的人竟然这样早早地便失去了他的后嗣吗(五)表示假设关系。
文言文虚词而字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而字的用法在文言文中,而字常常被用作虚词,它有着丰富的用法和含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文言文虚词而字的使用方法和语境。
一、表示转折关系而字在文言文中通常用来表示转折的关系,表达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对比或矛盾。
例如:1. 人皆可为尧舜,我独不可耳。
这句话中的而字表明了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对比,强调了说话者与普通人存在着不同。
2. 虽有困难,而仍然努力前行。
这个句子中的而字则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存在着转折关系,即尽管面临困难,但仍要坚持努力。
二、表示顺承关系在某些情况下,而字也可以表示顺承关系,在上下文中起到连接作用。
例如:1. 已经读完了一本好书,并开始阅读下一本。
这里的而字表明了读完一本书之后接着读下一本书的顺序。
2. 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能带领全民奋进。
这个句子中的而字传达了君子修身、齐家、治国三者之间的顺承关系。
三、表示因果关系除了表示转折和顺承关系外,而字还经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表达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原因和结果。
例如:1.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里的而字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分久必合”是“合久必分”的原因。
2. 为君者至也,民无信不立。
这个例子中的而字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形成结果的因果关系,“为君者至也”导致“民无信不立”。
四、表示条件或假设而字在文言文中还可以用来表示条件或假设。
例如:1. 条件:学富五车而无所用,则蝼蚁为贤于人。
这里的而字表明了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条件关系,指出只有学识渊博且有所运用才能被认为是贤于人。
2. 假设: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个例子中的而字则表示了一个假设情况,即如果能够每天都有所进步那么就可以不断刷新自己。
综上所述,而字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常见且多功能的虚词。
它可以表示转折关系、顺承关系、因果关系和条件或假设等。
熟练掌握而字的用法,对于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有着重要的作用。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而字的使用方法,并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而”虚词的用法
一、知识梳理
“而”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用作虚词,那是属于假借。
“而”字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并且、又。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3)表递进,译为:况且、而且。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8)表示目的关系。
相当于“以”
(9)表方位,今译为:以。
(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三)通“如”:好像,如同。
(四)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后来,一会儿。
二、基础自测
1.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答案:用法: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答案:用法: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三、合作探究
1.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答案:用法: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⑥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答案:用法: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2.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答案:用法: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③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④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用法: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3.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答案:用法:表示因果关系,
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答案:用法:表示目的关系。
⑤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⑥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⑦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答案:⑤⑥代词,你的;⑦通“如”:好像,如同。
4.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答案:【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5.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
②三月而后成。
(《孙子兵法》)
③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④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养生主》)
⑤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⑥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⑦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⑧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答案:【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后来,一会儿。
④(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
6、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答案:
1、连词,并列关系。
2、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3、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
4、连词,递进关系。
5、连词,修饰关系。
6、连词,承接关系。
7、代词,同“尔”,可译为你。
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四、总结整理
请对“而”字的用法进行归纳总结。
答案:1、用作连词
①表示并列关系【前后动作、状态同时发生或存在,能换位,可译为“又、还、并且”】
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③表示承接关系【前后动作、状态是先后关系,不能换位,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⑤表示假设关系【主谓语之间,前为假设条件,后为结果,可译为“如果、假如”】
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前为方式,后为目的,相伴随,有主次,可不译】
⑦表示因果关系【前为条件因果,后为结果,可译为“就、便、因此”】
⑧表示目的关系【一般可理解为“来”或不译】
2、用作代词,痛“尔”,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3、用作助词。
“而已”(罢了)、“已而”(不多久)、“俄而”(不多久、一会儿)
课后巩固促提升
一、课中训练与检测
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答案:【C(①⑥转折连词②④修饰连词③⑦顺承连词⑤⑧递进连词)】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答案:【1—5连词,表承接“来”“就”】
6、温故而知新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答案:【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答案:【10—12连词,表转折“却”】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答案:【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答案:【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
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答案:【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答案:【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答案:【23代词,通“尔”,“你”“你的”】
24、既而儿醒,大啼
答案:【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