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误分析与对比分析(全)

合集下载

第二语言习得: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课件

第二语言习得: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课件

(3) 类型混淆型偏误 既不能归在第一类又不能归在第二类的偏误
(4) 特殊类型偏误 没有反映学习者第一语言的结构,同时也没有 在目的语第一语言习得语料中出现
根据Dulay &Burt, 第一类由母语干扰造成的偏误仅占3%
四种偏误原因(Brooks)
➢ 学习者不了解结构类型,因此出现随机性偏误 ➢ 正确的模式没有得到足够的联系 ➢ 由第一语言引起的误解 ➢ 学生遵循一般规则,但这一规则不适用某一特殊情况
3
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目的 语汇总没有对应的形式
4
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在第二语言 中的等值项有不同的形式和分布
5
目的语中的某个项目在第一语言中 没有对应的形式
6
第一语言中一个语言项在目的语中 分成两个以上的语言项目
举例
如法语的缩略形式j’ai和英语的缩略形 式I’ve对应
如德语中的kennen和Wissen对应或并 入英语的know
对比分析的局限
(三)“差异”等同于“难度”的理论不符合逻辑和实际。 如日本学习者学习汉字“气”难度大于汉字“我”。
(四)对比分析理论认为语言偏误的主要产生原因是“母语 负迁移”,不符合实际。研究(Brook, Dulay&Burt, Ellis) 表明母语干扰并非唯一,也不是主要原因。
母语干扰不是造成语言偏误主要原因?
(两种语言语法相同)
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
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的 两种观点
(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会把语言特 质和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 统中(Lado, 1957)
(二)目的语与母语相似产生正迁移, 反之则产生负迁移
(三)差异=困难,差异与困难成正比

第二章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第二章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第一节 对比分析 第二节 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兴盛于60年代。 1945年,Charles Fries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 提出对比分析的思想。
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文化 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产生正迁 移,反之,负迁移; 差异(difference)=困难(difficulty)


对比(Contrast)
音位(phoneme)、语法(grammar)、 书写(writing)、文化(culture)
2. 鉴别偏误

偏误的标准 偏误和失误的辨别 隐性偏误和显性偏误的鉴别


3. 描写偏误

表层特征分类(surface feature of errors) 表层策略分类(surface feature of strategy) Corder(1974):前系统偏误(presystematic errors),系统偏误(systematic errors),和 后系统偏误(postsystematic errors)。
区分了: “失误”(mistakes):无规律、无系统、 偶然性 “偏误”(errors):有规律、成系统、必 然性 Corder关于学习者语言偏误的认识改变 了人们以往排斥语言偏误的看法,学习者 的语言偏误进入SLA研究的视域。
1. 收集资料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结构主义语言学(Structural Linguistics) 结构主义语言学注重结构和分布,强调对 语言特征进行客观、静态的科学描写。
语言学习理论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Chomsky语言学理论的建 立,对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带来很大的影响,使语 言习得研究完全抛开行为主义理论的限制,为以 后的儿童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论框架。乔姆斯 基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语言习得的解 释,即语言天赋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天生就具 有一种语言能力,儿童掌握语言并不是一种“学 习 ( learning ) ” 的 过 程 , 而 是 一 种 “ 习 得 (acquisition)”过程,儿童最终学会的语言 要比儿童接受的语言训练复杂、细致得多。
语言迁移在两种相近的语言中更容易发生
第一语言是学习策略的一部分
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比分析不断受到挑 战,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作为一种 新的分析方法应运而生。偏误分析产生于 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70年代后期,偏 误分析因为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上的问 题开始衰落。有的学者认为,80年代末90 年代初,偏误分析开始复苏。
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也对对比分析提出了挑战。
对比分析仍是一种分析手段,是语言系统 的一个良好起点。(Selinker, 1992)
母语迁移的假设:
语言迁移并非或有或无(all-or-nothing) 语言迁移不是简单的行为过程,是人主动参与的心
理过程
学习者的偏误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干扰是其 中之一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文化 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产生正迁 移,反之,负迁移;

对比分析VS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VS偏误分析
2、 心理学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迁移理论。(言语) 行为产生是刺激-反应-强化过程。形成习惯,遇到某一语言场 景自动作出正确语言反应。习得第二语言意味着克服旧的习 惯并形成一套新习惯,而在形成过程中,原有的习惯就会产 生迁移作用。负迁移(“我有你无+你有我无”)
1、语言学理论基础: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的研究领域。
b.定义
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讲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第二语言教学中表现为:学习者母语VS目的语。
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 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 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c.理论基础
1、语言学理论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 对语言的结构进行客观的、静态的描写;对语言的研究只集 中于语言形式方面而不注重意义方面。正因为有了这种对语 言结构细致的描述, 不同语言间的共时对比才有了物质基础。
4、口语偏误和书面语偏误
5、显性偏误和隐性偏误(科德)前者指那些明显带有结构形 式错误的句子,后者指语法虽然正确,但在一定的语境、交
际情境中显得不恰当的句子。(注重语言形式和交际使用)。
6、 根据中介语发展过程:前系统偏误、系统偏误和后系统偏 误(科德)
f.优点(意义)
1、对比分析有一套严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语言之间比较, 使人们对语言现象的描写和研究、对语言特征的了解更为深 入,从而丰富了普通语言学、具体语言学和翻译学的理论。
3、比较在两种语言中选择好的语言项目或结构进行对比, 找出两种语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预测:在对比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学习中在学习中可能出 现的困难和发生的错误进行预测。
五个步骤:

第二章 2 偏误分析

第二章 2 偏误分析
背景、习得的环境
• (3)语料收集的方式: • 诱导(面谈、作文;实验)、横向与纵向;
6
2. 鉴别偏误
• 问题之一:偏误的标准问题 • 问题之二: “偏误”和“失误”的鉴别问

• 问题之三:如何区分学习者的“显性偏误” 和“隐性偏误” 。
• * I want to know the English. • 问题之四:“得体性”的问题。
22
• *我们每天两小时学习。 • *我决定下周回去美国。 • *他做练习做得很马马虎虎。 • *他正在看看电视呢。 • *这个天大家都休息。
23
• (3) 文化因素负迁移。 • 有的偏误不完全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
文化差异造成语言形式上的偏误,或是语言使 用上的偏误。究其原因,不外是受本国文化的 影响,或是由于未能正确理解目的语文化所造 成的。
• (1)大量的偏误是语内偏误,而非语际偏误。 • (2)初级学习者的语际偏误多于中高级学习者。 • (3)语内偏误和语际偏误的多少和任务有关。(翻译、
写作)
• (4)语际偏误在语音和词汇中的出现比例多于语法。在 语法教学中,也有一些项目更容易发生语际偏误。
• (5)成人比儿童更容易发生语际偏误。 • (6)偏误不只一个来源,一个偏误可能是语内偏误和语
25
• 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迁移、过度泛 • 化和简化。
迁移主要指学习者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求 助于已知的第一语言知识去理解并运用目 的语,有可能由此而产生偏误;
• 过度泛化主要指学习者采用推理的方法, 把新获得的目的语知识不适当地扩大使用
• 而造成偏误。 这两类偏误实际上就是前边已经提到的母 语负迁移和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际偏误同时造成的。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析法对第二语言习得不论是在实际预测中,还是在 理论上,都过于简单化,人们开始探索新的理论。
研究者们开始意识到,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不能只注重第一 语言与第二语言之间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异同)。他们认为在 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学生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独立 的语言体系。这套体系既不是学生母语的语言体系,也不是第 二语言的体系,而是学生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研究者将学习 者的这一套语言叫作“中介语” (interlanguage),开始将 “中介语”作为研究重点,而不是像对比分析法那样只注重第 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比较。
(2)系统偏误(systematic error):(知而不改)。 (3)系统后偏误(post-systematic error):学习者知道正
确的目标语规则,但不能总是正确使用,可能产生差错或者 失误。(知而且能改)。
Dulay、Burt和Krashen(1982)从评价的角度, 根据偏误对交际产生的影响把偏误划分为全局性偏 误(global error)和局部性偏误(local error)。全局 性偏误指影响整句结构从而导致理解困难的偏误。 局部性偏误指影响句中某一个成分而不影响整句理 解的偏误。前者影响交际,后者不影响交际。
对比分析的方法主要从“教”的角度对比目 的语和学习者的母语,预测可能出现的错误, 从而有意识地减少错误的发生。
对比分析法的不足
对比分析法的严重缺陷是它不是以学生为出发点, 通过分析学生对第二语言的实际使用来预测第二语 言学习中的难易,而是抛开学生,单纯从对两种语 言本身的比较来预测学习中的难易。
(陈述句中应该用“或者”表示选择,却用了“还是” 来误代,这是词语的误代)
﹡太晚来。
(应用“太晚”作补语,而误用它作了状语,这是句 法成分的误代)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ppt课件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ppt课件

最新编辑ppt
11
对比分析的系统表述
Robert Lado (1957)“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指出:
We can predict and describe the patterns
that will cause difficulty in learning,
and those that will not cause difficulty,
向对比分析理论提出了挑战,提 出了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具有普遍 意义的习得顺序问题;
最新编辑ppt
6
(5)学习者语言变异研究:
在阐述中介语系统性的同时,解释 了学习者语言系统的可变性。
最新编辑ppt
7
早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最有影 响的理论假设:
(1)对比分析假设; (2)中介语假设; (3)“创造性建构假设” Sharwood Smith(1994)将上述假 设称作“三大假设”。
最新编辑ppt
23
1.7.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
四个步骤:描写、选择、比较、 预测
描写(description):对学习者的 母语和目的语两个语言系统进行细 致描写
选择(selection):结合偏误找出 造成学习困难的语言项目
最新编辑ppt
24
比较(comparison):对选择好的语 言项目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对比,找 出同异
Robert Lado认为,通过学习者母语、 文化与其目的语、文化系统对比,可 以预测造成学习者困难的语言模式。
最新编辑ppt
17强Leabharlann 说的其他观点Banathy, Trager, Waddle (1966) 认为: 学习者的难点可以等同于学习者的母语、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讲课稿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讲课稿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第一节对比分析假设“对比分析”产生并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

60年代是对比分析的兴盛时期。

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建立了语言对比研究中心。

60年代后期,由于认知心理学和转换生成语法的出现,其理论基础受到挑战,对比分析开始衰落。

F r i e s(1945)率先提出了最有效的教材应该建立在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的描写和仔细的对比的基础上。

体现在他的著作:“T e a c h i n g a n d L e a r n i n g E n g l i s h a s a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L a d o(1957)提出对比分析理论系统。

标志著作“l i n g u i s i t i c s a c r o s s c u l t u r e”。

L a d o(1957):“W e c a n p r e d i c t a n d d e s c r i b e t h e p a t t e r n s t h a t w i l l c a u s e d i f f i c u l t yi n l e a r n i n g,a n d t h o s e t h a t w i l l n o t c a u s e d i f f i c u l t y,b y c o m p a r i n g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t h e l a n g u a g e a n d t h e c u l t u r e t o b e l e a r n e d w i t h t h e n a t i v el a n g u a g e a n d c u l t u r e o f t h e s t u d e n t.”L a d o认为,通过学习者母语、文化与其目的语、文化系统对比,可以预测造成学习者困难的语言模式。

汉外对比中汉语与外语的对比分析、中介语和偏误分析

汉外对比中汉语与外语的对比分析、中介语和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中的困难层次模式
4、三级——再解释
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第二语言中虽然有相应的项目,
但在项目的分布方面,学习者必须将其作为新项目重新习得。 被动式 ①一件衣服被他撕了。
NP1
被NP2+VP
这/那件衣服被他撕了。 确指
②一个洞墙上被挖了。
③灰尘被风起来了。 ④衣服被撕。
对比分析中的困难层次模式
错误。 失误是学习者因没有形成自动机制而偶然出现的错误。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系统偏误分析
偏误分类
3、显性偏误和隐性偏误
在单句里不符合语法规则的是显性偏误。
这双鞋子一点儿大。 这双鞋子有点儿大。我想,你穿一定合适。 一个单句语法没有问题,但在语境中却显现出问题的,是隐性
偏误。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系统偏误分析
②一个洞墙上被挖了。
③灰尘被风起来了。 ④衣服被撕。
复杂形式 VP 衣服被撕了。
光杆动词
对比分析中的困难层次模式
4、三级——再解释
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第二语言中虽然有相应的项目,
但在项目的分布方面,学习者必须将其作为新项目重新习得。 被动式 受到影响有所改变
生日那天,他被(朋友)送很多礼物。 生日那天,朋友送他很多 đươc 他被病了。
interlanguage theory
5、这东西不是很好吃吗?你为什么不给猫子吃?
他这位人性子直,不爱说软话。
——B1到Bx推导式
对比分析和中介语理论
(二)中介语理论
发展和完善
学习者思维方式或策略 6、他学习在一个英国南边的大学。 ——下意识地迁移式
interlanguage theory
互为补充

汉泰比较句的对比及偏误分析

汉泰比较句的对比及偏误分析

2018届硕士学位论文汉泰比较句的对比及偏误分析作者姓名李萍指导教师白静茹讲师学科专业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培养单位文学院学习年限 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二〇一八年六月山西大学2018届硕士学位论文汉泰比较句的对比及偏误分析作者姓名李萍指导教师白静茹讲师学科专业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培养单位文学院学习年限 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二〇一八年六月Thesis for Master’ s degree, Shanxi University, 2018Comparative Study and Error Analysis for ComparativeSentence of Chinese and ThaiStudent Name Ping LiSupervisor Lecturer Jing–ru BaiMajor 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Specialty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LanguageDepartment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Research Duration 2015.09-2018.06June, 2018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I I 第一章绪论.. (1)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2研究现状和成果 (1)1.2.1比较句的本体研究 (2)1.2.2比较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4)1.3研究思路和方法 (6)第二章汉泰“比较句”的对比分析 (7)2.1汉泰语言概况 (7)2.2汉泰差比句对比分析 (9)2.2.1“比”字句 (9)2.2.2“不如”、“没有”句 (13)2.2.3“不比”句 (14)2.3汉泰等比句对比研究 (15)2.3.1“跟......一样”句.. (15)2.3.2“A有B那么(这么)......”句 (16)第三章泰国学习者习得汉语比较句的偏误分析 (17)3.1偏误分析 (17)3.2偏误类型 (17)3.2.1比较值 (18)3.2.2比较项不对称 (20)3.2.3程度副词误用 (21)3.2.4否定词位置错误 (21)3.2.5比较标记误用 (22)3.3偏误成因 (23)第四章汉语比较句的教学启示 (25)4.1汉语教材中比较句的分析 (25)4.1.1《汉语教程》 (25)4.1.2《会通汉语》 (27)4.1.3《汉语教程》和《会通汉语》的比较 (29)4.2对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的建议 (30)4.2.1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30)4.2.2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31)4.3“比”字句的教学设计 (32)结语 (37)参考文献 (39)附录 (41)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9)致谢 (51)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3)承诺书 (55)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57)ContentsChinese abstract (I)ABSTRACT (II)Chapter 1 Intruduction (1)1.1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1)1.2 Research status and achievements (1)1.2.1 The study of the noumenon of comparative sentences (2)1.2.2 The study of teaching Chinese in comparative sentences (4)1.3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6)Chapter 2 Comparative analysis for Chinese and Thai (7)2.1 Overview of Chinese and Thai (7)2.2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mparative sentences (9)2.2.1“比”sentences (9)2.2.2“不如”、“没有”sentences (13)2.2.3“不比”sentences (14)2.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quivalent sentences (15)2.3.1“跟...一样”sentences. (15)2.3.2“A有B那么(这么)...”sentences (16)Chapter 3 The error analysis (17)3.1 Error analysis (17)3.2 Types of errors (17)3.2.1 Comparative value (18)3.2.2 Comparison item asymmetry (20)3.2.3 Misuse of degree adverbs (21)3.2.4 Position error negative word (21)3.2.5 Misuse of comparison marks (22)3.3 Causes of errors (23)Chapter 4 Teaching enlightenment (25)4.1 Comparative sentences in Chinese textbooks (25)4.1.1 HANYUJIAOCHENG (25)4.1.2 Mastering Chinese (27)4.1.3 The comparison of HANYUJIAOCHENG and Mastering Chinese (29)4.2 Suggestions (30)4.2.1 Suggestions for the teaching materials (30)4.2.2 Suggestions for classroom teaching (31)4.3 Teaching design of “比” sentences (32)Conclusion (37)References (39)Appendix (41)Research achievements (49)Acknowledgement (51)Personal profiles (53)Letter of commitment (55)Authorization statement (57)中文摘要汉语比较句是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之一,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泰国学习者应该掌握的语法点之一。

对比分析VS偏误分析-(最新版)

对比分析VS偏误分析-(最新版)

对比分析VS偏误分析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 By:周琴 0430参考书目:[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2]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9假说因素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a.产生背景早在1945年,Charles Fries在Teaching and learning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一书中提到了对比分析的思想。

他认为,最有效的教材应该建立在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描写和仔细对比的基础上。

1957年,RobertLado(拉多)在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中,系统地阐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对比分析的假设及其分析方法不断受到挑战和批判。

(忽视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偏误分析”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取代了对比分析方法。

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理论,提出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进行描写和分析的系统方法。

其产生于20世纪601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他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把母语特征迁移到目的语中(母语负迁移),因此,对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进行系统的对比,可以预测和描写可能引起和不会引起困难的地方。

(此假说最初的表述)年代,兴盛于70年代。

从60年代中后期开始,Corder科德发表了一系列偏误分析文章,偏误分析成为研究学习者习得过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成为观察学习者习得过程的窗口。

70年代后期,偏误分析因为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上的问题开始衰落。

但是,有学者认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偏误分析开始复苏。

国内偏误分析研究始于1984年鲁健骥发表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被视为哈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端。

引发了之后一系列便无研究,是偏误分析始终成为汉语第二与语言习得研究中最密集的研究领域。

偏误分析与对比分析(全)

偏误分析与对比分析(全)
09对外汉语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6
• 这个假设中最重要的概念是—— – “母语负迁移”,即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问题,也即 二语习得中的对比分析认为母语对二语习得有极大影响: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干扰(interference),表现: – 二语学习者将某些母语特征迁移到二语表达过程中。如: • 母语“口音”(accent)。 • 中国学生学英语时有用小句作主语的现象: – *A man choose a wife is a man’s business.(小句作主语) »*In my country man and woman chooses husband or wife is very simple.(有主题,没有主语) »*Choose a good husband or wife, this is very important problem for every body.(主题、主语并行) »* …choosing a husband and a wife is one of the essentials of life.(主题和主语融合——小句作主语)
09对外汉语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10
二、基本内容
• 1、基本假设
30
– (1)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并将母
语的文化带入二语
– (2)二语与母语结构要相似——正迁移, 二语与母语结构差异大——负迁移 – ( 3 )差异 = 困难,即差异同困难的关系成正比, 差异越大,困难越大,反之亦然; • 2、分析方法——见“三、对比分析的方法”
• 3、强势说与弱势说
– (1)对比的两种目的——
• ①预测和描写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可能引起或不会
引起困难的地方。 • ②对学习者的偏误进行解释。 – (2)由于目的的不同,就有了强势说和弱势说: • ①强势说,认为学习者的难点是可以预测的 • ②弱势说,认为学习者的偏误是可以解释的

第2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第2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二)偏误识别
四个问题: 1.偏误的标准


2.偏误和失误的区别 根据Corder(1967,1971),偏误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偏误(errors)是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语言形式,反映学习 者的语言知识和能力问题; 第二类错误(mistakes)是指不符合语境的语言形式,反映学习 者的语言运用问题; 第三类差误(slips或lapses)是指口误或笔误,反映学习者的身 体、精神以及情感等方面的状态问题。 偏误分析一般研究的是前两类,即errors和mistakes。
第二节 偏误分析

由于人们感觉到对比分析并不能预测学习者 的全部错误,所以,有必要对学习者错误进 行些错误提供依据。这就 产生了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 代。

偏误分析,研究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差 错,其目的是要发现学习者所采用的策略以及 产生差错的原因,从而为教学和教材编写提 供有益的帮助。



A:昨天你去公园了没有? B:*我还没去呢。 A:上星期你参加学校的足球比赛了没有? B:*我还没参加呢。

4.心理认知因素: 学习者的智力水平、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记忆力 的好坏、学习勤奋与否、身体、情绪以及精神状态 等。

偏误产生的原因还有交际策略。由于学习者 在语言运用时一时想不起某一形式或规则,只 好使用释义、回避、语言转换等交际策略来 有意出错。


第四,偏误分析部分地揭示了二语习得的一般性规 律从而丰富和充实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偏误分析 可以揭示二语习得过程和学习者所采用的策略和程 序。 第五,偏误分析具有指导教学工作的实际意义。 (1)有利于开展有的放矢的补救性教学。 (2)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计划 。

汉德语言对比及偏误分析

汉德语言对比及偏误分析

汉德语言对比及偏误分析摘要:本文将汉语与德语进行对比,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入手,并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偏误进行分析,找出其偏误的原因和规律,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有所帮助。

关键字:汉语德语语言对比偏误分析第一,汉德语音对比和偏误分析。

汉语、德语中都存在元音音位和辅音音位,这是两种语言中最基本的音位"它们组成语言中的基础音位,通过音质的不同起到区别意义的作用,所以辅音音位和元音音位统称为音质音位.如ӧ和eu 是德语中特有的元音音位,汉语中没有.汉语中的i在z,c,s,j,q,x,zh,ch,sh,r 之后组成的语素中构成i独特的音位.在辅音音位方面,汉德两种语言相同的辅音音位少,不同的较多。

语言中最基本的语音结构单位是音节,一个音节可能只有一个音位构成,但更多的音节是由两个以上的音位构成的"汉语中在有辅音音位的音节里,辅音音位多半都出现在开头,收尾的辅音音位只限于鼻辅音音位/n/和/ƞ/,而且不可能出现两个辅音音位连续排列的现象.在德语的音节中几乎找不到三个元音连续排列在一起的现象,最多只有两个元音排列在一起,这就是复合元音,辅音音位多半出现在开头,但收尾的辅音音位也很多,而且不限于鼻辅音音位。

在德语音节中两个辅音音位连续排列的现象可谓俯拾皆是,没有连续排列三个元音音位的音节,但有三个辅音音位连续排列的现象。

汉语中的非音质音位最突出的表现是四声,几乎每一个元音音位都可能有“四声”,从而区别意义。

德语中没有四声,但是构成音节的元音却有长短音之分,长音和短音也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在两个音节以上的德语词语中必有一个音节的元音音位是重读的,这就是词重音。

两个音节相同的词因为词重音的不同构成了词义的差别。

1、汉语有,而德语没有的辅音。

汉语辅音中的送气音p〔p'〕、t[t']、k【k'〕,在德语中没有,这是德国学生学习汉语辅音的难点之一。

德国学生面对送气音p[P']、t[t']、k〔r」的时候,常常会犯错,把送气音发成不送气音;在面对不送气音b[P]、d[t]、g[k」时,会按照德语发音的习惯,发成浊音[b][d][g]。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收集数据
确定研究问题:明确对比分析的目标和研究重点 选择语料: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语料作为对比分析的样本 语料标注:对语料进行必要的标注和分类,以便于后续处理和分析 数据清洗:对语料进行预处理,去除无关信息,确保数据质量
数据整理和清洗
清洗异常值和缺失值,保证 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 除量纲和单位的影响
对数据进行分类和编码,确 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对数据进行分组和聚合,以 便进行后续的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方法和结果解释
对比分析方法:确定对比对 象,收集数据,数据清洗和 预处理,对比分析过程,得 出结论。
结果解释:对对比分析的结 果进行解释和解读,明确差 异和优劣,提出改进和优化 建议。
确定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目的,确 定研究范围和主题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对比分析的定义
对比分析是一种语言学研究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语用等方面来研究语言的共性和差异
目的在于揭示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演变过程
对比分析的目的
对比分析旨在识别 和比较不同语言或 文化之间的差异和 相似之处
竞品分析:对比分析 竞争对手的产品、服 务、营销策略等,制 定更好的竞争策略
消费者行为研究:通 过对比分析消费者的 购买决策过程,了解 消费者需求和偏好
偏误分析的应用场景和实例
语言教学:识别和纠正学生的 语言错误,提高语言水平
机器翻译:改进翻译算法,提 高翻译准确度
语音识别:识别语音中的错误, 提高语音转文字的准确率
识别偏误:通过对比分析,找出文 本中的语言使用不当之处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优秀课件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优秀课件
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 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文化 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产生正迁 移,反之,负迁移;
差异(difference)=困难(difficulty)
其次,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 解决问题的出路。
第三,对比分析将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等 同于语言习得的“难度”是不符合逻辑的。 “差异”是语言学范畴,“难度”是心理学范 畴。
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也对对比分析提出了挑战。
五、对对比分析的重新评价
对比分析仍是一种分析手段,是语言系统 的一个良好起点。(Selinker, 1992)
无标并存
5 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母语中没 汉语有声调,英语没
有对应的形式

6 母语中的一个语言形式在目的语中分 动词visit在汉语的对
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
应义
四、对比分析的局限
首先,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 学,核心思想是“刺激——反应”理论。人是 有语言能力的,语言的产出是有创造性的。
对比分析的分析方法
对比(Contrast)
音位(phoneme)、语法(grammar)、 书写(writing)、文化(culture)
分析(Analysis)
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强势说(strong form) 弱势说(weak form)
三、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
描写(description) 选择(selection) 比较(comparison) 预测(prediction)
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就是“母语的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ence of Mother Language)。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第三节 偏误分析假设及其历史局限
一. “偏误分析”产生的原因 偏误分析” 二. “偏误分析”的程序与步骤 偏误分析” 三. 关于“偏误分析”的评价 关于“偏误分析”
一. “偏误分析”产生的原因 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产生于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 偏误分析产生于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 由于对比分析受到挑战和批评,偏误分析取代了 对比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仅仅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系统进行 对比,忽视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 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理论, 提出了调查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 学者们认为,偏误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个 恰当的起点。
Ellis(1994:68)认为,偏误分析是第一个 Ellis(1994:68)认为,偏误分析是第一个 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 偏误分析重要的贡献是,它为70年代心灵 偏误分析重要的贡献是,它为70年代心灵 学派与行为主义理论的论战提供了有力的 证据。证明学习者偏误并不是完全是由于 母语干扰造成的。 70年代的偏误分析不仅对教学而且对观察 70年代的偏误分析不仅对教学而且对观察 学习者怎样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具有重要 的意义。
二. “偏误分析”的程序与步骤 偏误分析”
Corder(1974)提出了偏误分析步骤和方 Corder(1974)提出了偏误分析步骤和方 法及其评价方法,大大地促进了偏误分 析的发展。偏误分析包括五个步骤: 1. 学习者语言样本的收集; 2. 学习者偏误的鉴别; 3. 学习者偏误的描写; 4. 学习者偏误的解释; 5. 学习者偏误的评价。
一. “偏误分析”产生的原因 偏误分析”
早在50年代,学习者的偏误分析就是作 早在50年代,学习者的偏误分析就是作 为语言教学研究的一部分。 但是,传统的偏误分析缺少严格的分析 方法,而且缺少分析学习者语言偏误的 理论框架。 直到70年代,Corder发表了一系列偏误 直到70年代,Corder发表了一系列偏误 分析的文章后,偏误分析才成为应用语 言学研究领域公认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对外汉语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10
09对外汉语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8
• 应用: – 把教师放在主导地位,强调知识的传授,要求教师掌握塑 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造一种环境,尽可能 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成为听说法和视听法等重要的第二语言 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语言行为也是在外界语言输入的刺激——反应——强化过 程中形成的“习惯”,并最终达到遇到某一语言情景便会 自动做出正确的语言反应。“习惯形成”理论不仅适用于 一语习得而且适用于二语习得。 • 优点:对第二语言教学的深远影响。 • 不足: – 只强调学习者通过刺激反应被动地养成一定的语言习惯, – 否认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忽视人的能共性和创造 力。
09对外汉语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6
• 这个假设中最重要的概念是—— – “母语负迁移”,即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问题,也即 二语习得中的对比分析认为母语对二语习得有极大影响: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干扰(interference),表现: – 二语学习者将某些母语特征迁移到二语表达过程中。如: • 母语“口音”(accent)。 • 中国学生学英语时有用小句作主语的现象: – *A man choose a wife is a man’s business.(小句作主语) »*In my country man and woman chooses husband or wife is very simple.(有主题,没有主语) »*Choose a good husband or wife, this is very important problem for every body.(主题、主语并行) »* …choosing a husband and a wife is one of the essentials of life.(主题和主语融合——小句作主语)
第二章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赵小军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文学与新闻系 09对外汉语 2011-2012-2
本章学习要求
•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是学生掌握偏误分 析和对比分析的具体方法,学会进行偏误分析 与对比分析。 • 教学任务:对比分析的具体步骤及其如何对比, 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研究。 • 重 点:掌握偏误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 • 难 点:失误、偏误、失误与偏误的区别、 对比分析方法与对比语言学的区别
– 对比语言学——早在 1941 年, Whorf 沃尔夫在《语言和逻 辑Language and Logic》一文中就提出了对比语言学同比 较语言学的区别: • “旨在研究不同语言在语法、逻辑和对经验的一般分析 上的重大区别”。 – 但更早的是 1820年,Humboldt洪堡特在《语言比较研究与 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关系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Language Development》提出了什么是对比: • “只有当人们看到语言这一观念有这么多种体现,并能 对不同民族的语言特点从个别和一般两方面进行比较和 对比(compare和contrast)之后,才能更清楚地理解一 个民族的语言及其语言特点。” • 因为对比语言学在1820年久已经萌芽了,当然这只能是一个 开端。
09对外汉语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2
第一节
一、背景
二、基本内容 四、局限 六、总结 33 36 30新评价
一、背景
• 1、产生——20世纪50年代 – 兴盛——20世纪60年代 – 初衷——为二语教学预测学习者的难点 ——预防学习者的语言偏误 ——提高二语教学的效率 • 2 、 1945 年—— Charles Fries ——《作为外语教学的英语教 学与学习》( 29 页)提出——对比分析的思想——这个提法 不够确切。 – 不确切——对比语言学早在1820年洪堡特那里就萌芽了,但 是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对比分析方法却是到 Lado(1957) 才开始的。 – 因此对于对比语言学和对比分析方法是有所不同的。
09对外汉语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7
3、对比分析的基础有两个:
• (1)行为主义心理学,(2)结构主义语言学。
• (1)行为主义心理学 – 1913——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创立。是当今学习 理论 的主要流派之一。以经验主义或还原主义为思想基 础,目标是促进对行为的科学研究。 – 影响: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各种 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行为学派盛行在美国, 并扩及全世界。 – 理论特征:强调心理学史一门科学;解释构成行为的基础 是个体表现于外的反应平;重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在教育上主张奖励与惩罚兼施,不重视内发性的动机(人 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外在的控制的训练价值。
09对外汉语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9
– (2)结构主义语言学
• 是对比的基础。
– ①对两种语言进行科学描写
– ②结构语言学提供了描写的基础
– ③二者结成了伙伴——指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对比语言 学 • 描写的要求——客观、静态、科学 • 对比分析的方法——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 • 范畴对比——忽略了不同范畴如何比的问题。
• 对比语言学实际是普通语言学的一个部分,为普通语言学提 供经过加工的材料。 – ★作为二语习得的一部分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从1945年 Fries 的《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开始算起。( 29 页) – ★1957,Lado的《跨文化语言学》(29页) – 二者的表达只能是在二语教学中的最初的“对比分析假 设”,而不能同对比语言学提到的概念相等同。 • Fries的观点集中在对目的语和母语之间的科学描写和仔 细对比上, Lado的观点集中在对两种语言及其文化的系统对比上。 • 这是关于“对比分析假设”在二语教学中的最初表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