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渊之盟;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
知道北宋建立的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设计辽和西夏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辽和西夏这两个少数民族与宋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重点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契丹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重点难点】正确认识辽和西夏、北宋的关系;如何评价檀渊之盟,宋、西夏和战?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表格、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展示《北宋建立形势图》)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当时与之并立的政权还有北方的辽、西北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
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二、讲授新课(一)崛起与并立1.契丹的兴起与政权建立(1)、多媒体出示诗歌“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1)请问这首诗歌描写的是哪一少数民族?(2)诗中描写的是怎样的生活情景?(预计效果,学生回答:契丹;游牧、狩猎)(2)、展示图片和文字材料,介绍契丹族的活动区域与契丹族起源的神话传说故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哪些;
技能目标:知道这些政权兴起的历史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辩证的看待北宋对待辽与西夏的政策;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与北宋同时代的政权有哪些吗?它们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辽的建立:
师:课件出示辽国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辽为什么能兴起并建立政权?它与北宋的关系如何?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西夏的建立:
师:课件出示西夏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西夏是谁建立的?它与北宋的关系如何?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进行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
2/3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 7 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
有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和辽谈妥不久,原来屈服于北宋 的党项族有出现了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 三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谁能介绍西夏与北宋之间战与和的情况?双方的议和有何影 响?
作业:1、阅读教材归纳辽、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政权?
课堂小结:
辽宋、宋夏之间Leabharlann 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 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就其正义性而然,辽 西夏是非正义的而北宋抗辽和西夏是正义的。
新课讲授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提出问题:
1、回忆北宋建立政权的情况、归纳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 况。
2、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怎样?下面我就来学习北宋与辽, 北宋与西夏之间的战与和。 二 、辽与北宋的和战
1/3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 7 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
提出问题:辽与北宋之间的战与和体现在哪儿? 那么我们就把宋真宗时期辽国打到澶州的这次战争称澶州之战。 那么谁能介绍一下北宋与辽之间和的情况?
教学重点 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教法学法 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那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 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 后来乔峰、段誉、虚竹兄弟三人是到了哪里去娶公主?(西夏)当时 汉族建立的北宋、由契丹人建立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构成了 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北宋与辽、西夏之间地理政治背景2、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关系和互动3、懂得不同朝代的对内政治稳定与发展状况4、熟悉辽、西夏与北宋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教学内容】一、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二、唐朝的西北地区三、北宋的全面发展四、北方草原的另一种文明——辽朝五、西夏的辉煌与挣扎六、宋辽战争与辽宋和议七、北宋的经济繁荣【教学重点】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与互动2、宋辽战争与辽宋和议3、北宋的经济繁荣【教学难点】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2、辽宋和议以及其对各自朝代的影响3、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教学方法】1、问题导入在课堂上放映几个片段,考察学生们对唐朝时期、宋朝时期和辽、西夏的认识。
2、讲授与互动通过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们深入了解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互动的各个方面,了解其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方面的重要性。
3、合作学习根据学科属性的不同,分组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相关的作业和阅读课外书籍了解更多相关历史。
【教学过程】第一步热身启动1、学科问答环节- 询问学生对唐朝时期、宋朝时期和辽、西夏的认识,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提问环节- 问题一:北宋与辽、西夏有哪些互动和交流?- 问题二:辽宋战争给两国带来哪些影响?- 问题三:北宋经济为何能够繁荣发展?第二步知识梳理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交流北宋与辽、西夏为邻,与其之间交往频繁。
例如,北宋曾向辽朝贡纳玉和丝绸,辽朝则向北宋贡献马匹、皮货等物。
西夏与北宋的交往集中在其早期,其中主要经济交流往来是盐和铁器。
2、宋辽战争与辽宋和议北宋与辽朝之间的战争发生早期,主要包括边界的小规模冲突,以及钦差大使的错误使得双方之间的战争加剧。
后期,战争转入规模较大的阶段,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会同年宝刀事件”。
最终,辽宋和议的签订结束了局势的恶化。
3、北宋经济的繁荣北宋王朝经济繁荣,区别于唐朝较为集中经济政策模式,采取更为开放的沿海经济社会结构。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的建立与兴衰、西夏的建立与衰落以及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掌握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议,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视频等,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讲授法: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基本面貌,认识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一定认识。
但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并立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清国家关系,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认识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基本面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2.难点: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基本史实。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国家关系,探讨历史事件。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的图片、地图等。
3.学生活动材料: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运用多媒体展示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国家并立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人教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下册历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教学目标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与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民族关系的特征。
2.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
3.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4.通过少数民族政权契丹、西夏与宋的和战,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难点: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未离海底千山黑,月到中天万国明。
”问:北宋的建立者是谁?(赵匡胤)教师:他曾经写诗道“未离海底千山黑,月到中天万国明。
”表达了他开创基业的雄心抱负。
但北宋并没有完全实现国家的统一,北宋时期与它并立的政权有哪些呢?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7课,出示题目。
(二)讲授新课:出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找出辽、西夏、北宋的地理位置。
(回顾北宋建立的知识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学习。
探究一:崭露头角齐登场(政权并立)探究二:化干戈为玉帛(民族交往)探究一:政权并立<知识点梳理>阅读33-34页课文内容,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出示: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tián)猎是生涯。
——(宋)苏颂《契丹帐》问:1、以上材料描述的是哪一个民族?2、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个民族过着怎样的生活?过渡:契丹族和党项族都是我国古老的游牧民族,他们是如何发展壮大起来的呢?在他们的发展壮大中有哪些相同的因素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以下问题<合作探究>结合33-34页课文内容及插图,小组合作,概括归纳下面问题。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让学生了解我国辽宋夏金时期的历史特点和民族关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西夏的建立,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和和平相处,以及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民族关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认识尚浅,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知识面。
此外,学生对于民族关系和国家命运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还需教师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掌握相关历史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关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分析民族关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音频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教材和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课件。
2.图片、地图:收集与辽、西夏、北宋相关的图片和地图。
3.音频、视频资料:准备与本课相关的历史事件音频、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介绍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 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学生课前活动】搜集北宋、辽、西夏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介绍《天龙八部》,相关人物的不同身世,引出北宋、辽、西夏、吐蕃、大理政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全班齐读(三)自主预习与讲解:一、契丹族与党项族阅读教材(P33、34),思考下面问题,在教材中找出1.契丹(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治国措施2.西夏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治国措施学生基本都可以找到答案,注意古今地名。
然后分别简单讲述契丹族和西夏族的兴起。
明确地理位置和兴起时间。
然后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辽、北宋、西夏分别的民族、政权、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限时记忆,找学生来黑板完成表格。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完成表格(不同时期辽与北宋的和战)2.澶渊之盟的内容、影响学生基本可以找到正确答案。
注意宋真宗时期是先战后和。
然后分别讲述每一阶段宋辽之间的关系。
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需要重点分析。
补充澶渊之盟的内容,以及对澶渊之盟的不同看法,注意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三、西夏与北宋的和战阅读课文36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3.订立宋夏和约内容是什么?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找到答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授课课题】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授课老师】李慕华【授课班级】七(5)班【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契丹族和党项族建立政权的名称,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掌握辽宋战争,澶渊之盟和宋夏战争的有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2)通过列表归纳方法,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对我国西北部和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的重大贡献。
(2)认识到这一时期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频繁,但是民族有好多、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流。
(3)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不要“唯汉”独好。
【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契丹的兴起和北宋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辽宋“澶渊之盟”及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法教师: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学生: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
教师:宋太祖及他的继承人宋太宗先后消灭了南北方各个割据政权,但北宋的统一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对全国的统一。
教师出示《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形势图》地图教师:指出当时由汉族建立的北宋,由契丹建立的辽,由党项建立的西夏。
在这一时期,辽、西夏政权是怎样建立的?这些政权与北宋的关系如何?今天就让我们翻开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一起去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讲授新课一、契丹族与党项族教师:契丹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重要的民族,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浪漫的传说:一个骑白马的英俊少年和一个牵青牛的美丽少女不妻而遇,相互产生爱慕之情,之后结为夫,繁衍后代。
这就是契丹族的祖先。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有关契丹族兴起的历史。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3-34页相关内容,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辽的建立和发展、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北宋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三者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兴衰、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辽、西夏和北宋这三个国家的具体历史背景和关系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基础知识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掌握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
2.难点:分析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
3.资料:教师收集关于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资料,如文献、图片和视频等。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七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了解相对较少,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还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教材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2.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地图、文献资料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历史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简要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通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情况。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
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
其中,第一子目介绍了并立政权的出现,第二、三子目反映了北宋与辽、夏政权之间的和与战。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这是现藏于内蒙古赤峰市的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的宝山壁画,墓主下葬的时间为923年(展示唐至宋更替图那个时期,为什么距离长安、洛阳等中展示《契丹鸡冠壶》《契丹货币》《契丹文字》,提出问题:从上述图片看,阿保机建国后,契丹族又有哪些发展?(2)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买牛契约西夏货币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但是在1044年与西夏签订了宋夏和约。
提出问题:西夏节节胜利,[板书设计]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国)2.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元昊建立西夏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冲突加剧2.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关系3.宋太宗时:从进攻到防御4.宋真宗时: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西夏攻宋2.宋夏和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 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现进程中的民族政权关系问题,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民族政权、民族关系上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
2. 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通过如何探究北宋与辽的关系,尤其是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创设条件,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在合作与探究中提升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几个政权并存的一段历史。
第一子目辽和西夏的建立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二三子目反映了北宋、辽、西夏之间彼此既有有战争,更有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
学生情况:学生对宋朝历史了解不多,尤其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历史更是陌生,对与北宋对立的契丹族和党项族建立的民族政权还有偏见。
在教学中,教师加强这一方面基础知识的指导与教学,通过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分析,增加少数民族政权的感性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民族价值观,。
教学方式:1.问题引领式教学,设计多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在引趣激疑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地图演示法教学,展示“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对学生进行比较直观的教学;3.合作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多角度阐述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灵活多样展示相关历史资料、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和教学问题,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技术准备:多媒体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相关图片和材料学生能够具有从文学作品和文物图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北宋、辽、西夏的关系,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民族关系的能力;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学生能够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2、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3、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2、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2、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北宋与辽、西夏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史料回顾:北周国势在五代中最强。
周世宗注重发展生产,又整顿军队、南征北伐,希图统一全国,惜未能完成而病逝于军中。
其子恭帝即位,年方七岁,由太后临朝。
这种孤儿寡妇的局面自能维持多久……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见第2张PPT。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辽宋“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的关系第一篇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师: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周禁军最高将领,当时后周皇帝七岁,赵策划兵变。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人物、事件、地点较多,需要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和记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的细节内容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历史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
2.学生对于古代历史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
2.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关系。
3.讲授法: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并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教材通过介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西夏的建立者元昊称帝,以及北宋的建立者赵匡胤,使学生了解这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
同时,教材还阐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与和平,以及民族关系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并立关系及相互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此外,学生可能对战争、民族关系等内容感兴趣,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全面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民族关系和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2.难点: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民族关系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对比分析法:对比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图文并茂。
3.资料:收集与辽、西夏与北宋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4.视频: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渊之盟;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
知道北宋建立的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设计辽和西夏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辽和西夏这两个少数民族与宋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重点重点】
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契丹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重点难点】
正确认识辽和西夏、北宋的关系;如何评价檀渊之盟,宋、西夏和战?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表格、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展示《北宋建立形势图》)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当时与之并立的政权还有北方的辽、西北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
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
二、讲授新课
(一)崛起与并立
1.契丹的兴起与政权建立
(1)、多媒体出示诗歌“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
畋猎是生涯”。
(1)请问这首诗歌描写的是哪一少数民族?(2)诗中描写的是怎样的生活情景?(预计效果,学生回答:契丹;游牧、狩猎)
(2)、展示图片和文字材料,介绍契丹族的活动区域与契丹族起源的神话传说故事。
(3)、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33——34页内容,掌握契丹族的兴起和发展的情况,其中重点掌握契丹政权的建立,教师提问学生建立政权的名称、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党项族:
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34页内容,掌握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的情况,其中重点掌握党项政权的建立,教师提问学生建立政权的名称、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教师介绍:我们从辽和西夏建立后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两个政权都学习了中原文化,仿效汉字,创制自己的文字,注意发展生产,所以实力不断增强。
教师继续介绍:辽和西夏政权建立后,与北宋形成并立之势。
多媒体展示《辽、西夏和北宋并立形势图》,请学生一、了解三个政权的地理方位;二、掌握三个政权建立的相关史实,如所属民族、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过渡:那么,这三个民族政权之间是和平相处,还是兵戎相见?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板块。
(二)战争与和平
1、辽与北宋的战和
(1)教师指出:说起辽与北宋的战争,我们就不得不提澶渊之战。
(展示图片)那么你知道辽、北宋澶渊之战的历史渊源是什么?(预计效果,学生回答:幽云十六州)多媒体展示:幽云十六州地图,了解“幽云往事”的前因后果。
【小小军事家】提问学生,幽云十六州有多重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介绍:十六州不仅是当时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农业区;而且所辖土地囊括了当时中国东北与北部地区最重要的险关要塞与天然屏障。
这一地区的丧失,使长城及其要塞完全失去作用,致使华北大平原全部裸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
)
教师继续介绍:正因为如此,北宋为夺回被辽占领的地区,宋太祖时几次北伐,都遭到失败。
失败的代价非常大,除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多的是当时的统治者担心长此下去的战争会危及到自己的统治,所以将最初的“积极对外进攻夺回土地”转而“积极防守中原内部消极对外”的政策,即“守内虚外”的消极防御政策。
在消极防御政策之下,辽军数次进攻都对中原地区展开破坏性活动,而北宋统治者并未做任何积极的防御措施。
辽军便得寸进尺,发展了澶渊之战。
(2)播放视频《澶渊之战》,掌握澶渊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关键人物、地点、结果。
(3)展示文献资料,掌握澶渊之盟的内容。
(4)展示材料,组织学生讨论“澶渊之盟”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材料一:规定宋要给辽岁币,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
这些都要由宋朝的百姓负担。
当时宋年收入1亿以上,而宋当时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事所耗费的军费就高达3000万以上。
材料二:议和后,辽实行休养生息,“户口丰殖”“年谷屡稔(成熟)。
”
———《辽史》
材料三: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总结、归纳:
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和约。
虽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但使北宋获得了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
对辽来说,既可以体面的撤退,又达到了掠夺中原财富的目的,增强了辽国的经济实力.
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看,澶渊之盟后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双方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
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过渡:有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刚和辽谈妥不久,原来臣服于北宋的党项族又出现了状况。
2、西夏与北宋的战和
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36页,并结合教材,概括宋夏关系?
材料一:元昊称帝后,先后与北宋进行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战。
——《宋史新论》材料二:...达成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宋每年予西夏‘岁赐’...(庆历和议)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预计效果,学生回答:1、先战后和;2、北宋给西夏岁币。
【合作探究】 1、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
预计效果,学生回答:双方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严重影响人民日常生活;人民反对战争。
【合作探究】2、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
❖北宋与辽、西夏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就其正义性而言,当时的辽、西夏政权是以劫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战争,是非正义的;北宋军民的抗辽、西夏斗争维护了中原和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和
生产发展,是正义的。
教师继续介绍:兄弟民族在相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冲突,战争是解决矛盾的方式之一,但不是最佳方式,和睦相处才是交往的主流。
各民族在碰撞中不断发展。
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三板块。
三交融与发展
教师介绍:契丹族、党项族和汉族的密切交往为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边疆地区的开发、社会的进步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各民族在碰撞中交融,在交融中发展。
下面让我们一起观察下列文字材料和图片,说说契丹族、党项族和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并试着简要说明。
学生观看文字和图片资料,并试着回答:
政治: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
经济:学会农耕,发展农业;
钱币:均为圆形方孔钱;
文字:仿效汉字,创制文字;
服饰生活:少数民族向中原学习,中原文化生活也融入了少数民族特色;
其他:……
课堂小结
回顾我们今天所学的历史,这是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更是一个交融发展的时代。
回眸历史,有刀光剑影,更有和睦交融。
今天我们更应珍视民族团结、民族融合,让我们的祖国更加辉煌灿烂,更加强大繁荣。
课后作业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不足之处。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课堂不够活跃,气氛比较沉闷。
原因第一在于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关注不够。
提出的问题有的难度较高,不能做到紧贴学情。
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锻炼了哪些能力,才是磨课的重点。
这一点上,我觉得自己还要继续学习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