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分析
第六章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评价与管理课件
![第六章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评价与管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906870cd15abe23492f4d5f.png)
1、评价系统
宜农宜林宜牧土地类;
宜农宜林土地类;
➢8种适宜类 宜农宜牧土地类; 宜林宜牧土地类;
宜林土地类;
宜牧土地类;
不宜农林牧土地类
第六章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评价与 管理课件
二、综合性土地适宜性评价
(一)《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适宜性 评价
1、评价系统
➢ 土地质量等:分别根据农、林、牧
第六章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评价与 管理课件
第六章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评价与 管理课件
(二)评价步骤
评价土地的范围和边界、 评价的类别、工作方式选 择、工作时段划分、任务 安排。
资料的可靠性和限 制性。
产品及产量,市场方向,资 金集约度,劳力集约度,动 力,土地状况,机械化和工 具,技术知识和态度。
第六章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评价与 管理课件
土地自然适宜性的分类方法
土地适宜性分类就是根据土地对不同的作物或土 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适宜性程度将土地进行分类,它 实际上是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目标,也是土地自 然适宜性评价结果的一种直观表示。 (1)根据用途分类:宜农、宜林、宜牧、宜渔; (2)根据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进行分 类,如适宜、较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等。
例如1:分析雨养农业对土地的需求可从以下几个方 面入手:
A. 作物需求(热量、温度、水分、土壤排水能力、 养分的有效性、发芽条件、灾害性天气、盐渍化 程度、大田病虫害等);
B. 管理需求(土壤耕作的难易程度、机械化潜力、 土地备耕和清理状况、管理单位的规模及增长状 况以及区位条件等);
C. 保护需求(侵蚀危险、土地退化等)
针对性较强,实用;多宜性评价 第六章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评价与 管理课件
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分析
![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2beed0d15abe23482f4db6.png)
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分析广东省土地潜力评价华北—辽南土地适宜性评价▪广东省位于祖国大陆南部,陆域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与广西接壤,南临南海,西南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
全境位于北纬20°09′~25°31′和东经109°45′~117°20′。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各业用地的竞争愈演愈烈。
为缓解这一矛盾,就要求把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建立在科学依据之上。
对土地资源进行潜力评价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①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单位土壤分类系统为土类-亚类-土属-土种,本次评价采用土种作为基础评价单元,因为土种是土体构型和肥力特征以及利用方式的综合反映。
②建立评价系统本系统是在参考了国外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和我国当前流行的评价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而建立的,是反映土地农业利用质量的系统。
在评价中按土地对于农林牧业生产的潜力高低情况,将土地划分成6个潜力级,分别用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Ⅵ表示,各等级含义如下。
准备材料:广东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广东省地形图、土壤系列图6个潜力级▪Ⅰ等地:农业无限制或少限制,最适宜于农业利用(质量中上的水稻土和菜地),同时又适宜于林业与牧业利用。
▪Ⅱ等地:农业利用有一定限制,一般适宜于农业利用(质量中下的水稻土和质量好的旱地),也适宜于林业和牧业利用。
▪Ⅲ等地:农业利用受到较大的限制,临界适宜或勉强适宜于农业利用(质量极差的水稻土和其余的旱地),但这类土地适宜于林业和牧业利用。
▪Ⅳ等地:农业利用已受到很大限制,但林业和牧业利用无限制或少限制,一般情况下宜于林业或牧业利用。
▪Ⅴ等地:农业和牧业利用受到很大限制,但林业利用无限制或少限制,一般情况下宜为林业用地。
▪Ⅵ等地:由于特殊的性质暂时不适宜于农、林、牧利用的土地,这里主要指盐碱土和初育土(其中的耕地除外)。
③拟定潜力评价表潜力评价表又称土地限制因素评级表,考虑到广东省耕地数量的有限性,在建立评价系统时把前边6个等级的前3个等级划分为耕地,从而拟定出潜力评价表1;再按肥力的项目和指标的不同拟定出耕地的潜力评价表2。
土地资源案例评价与分析
![土地资源案例评价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adbdfe54afe04a1b071dea5.png)
土地资源案例评价关于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情况的调查与评价人多地少,可利用土地尤其耕地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目前,我国耕地资源呈现出四个特点,即: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污染和退化严重、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地滥设开发区、商贸区盲目占用耕地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可耕地大幅度减少,也影响了农民的生计和社会的稳定。
在人地之争中,因土地资源而引发的各类矛盾越来越突出,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也呈现出日益增多和形式多样的特点。
尤其是自1990年《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1990年至今,全市法院共受理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409件,蓟县法院受理128件,占全市该类案件总数的近1/3。
蓟县是农业大县,所审理的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此,以蓟县法院10多年来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为例进行综合调查分析。
为了使调研情况更具有现实性和决策参考性,我们还向县有关方面发出了近100份问卷调查提纲。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性建议,期待着能够对进一步规范全市的土地资源行政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对1990年以来蓟县法院受理的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基本情况的分析从1990年至今,蓟县法院行政庭共受理各类土地资源案件128件。
其中,土地权属纠纷67件,占52.3%;违法占地24件,占18.8%;侵权11件,占8.6%;不服经销土地使用证14件,占10.9%;其他土地案件12件,占9.4%。
现分别就上述几类案件的特点和成因,进行概括分析。
(一)土地权属纠纷案件这类案件形成的时间较长,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且不同法律关系相互混杂交错。
以蓟县山区为例,自1951年土地改革后,很长时间一直未进行过统一确权发证工作。
1992年全县开始统一确权发证后,过去没有解决或解决不彻底的各类纠纷大量暴露出来,因而造成此类案件在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中占据很大比例。
由于历史沿革较长,期间又经多次演变,有的案件唯一历史依据就是1951年的土地证,而土地证所载面积又与实际占用面积不符。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22bc469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be.png)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壤、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结合农作物的生长特
性和人为管理因素,对土地适宜性进行科学评价,以确定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措施。
本文将以某地区农田土地适宜性评价为例,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我们对该地区的土壤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经过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发现该地区土壤属于淤泥土,质地细腻,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透水性良好。
这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我们对地形和水文条件进行了考察。
该地区地势平坦,水文条件良好,
灌溉便利。
这为农田的水利设施建设提供了便利,保障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水。
再者,我们对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
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
水充沛。
这为各类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温度条件。
最后,我们结合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和市场需求,对土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经
过综合分析,我们认为该地区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同时也适宜发展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
综上所述,通过对该地区农田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我们得出结论,该地区适宜
发展农业生产,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同时也适宜发展农业旅游和生态农业。
这将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也将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之,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将为土地
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希望通过本案例的分析,能够为其他地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利用评价与开发潜力分析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利用评价与开发潜力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757058f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2a.png)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利用评价与开发潜力分析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利用评价与开发潜力分析是土地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评价的概念和方法入手,探讨土地利用评价的意义和目的,并分析土地开发潜力的评估方法和应用。
最后,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土地利用评价与开发潜力分析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一、土地利用评价的概念和方法土地利用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确定其适宜的利用方式和强度的过程。
土地利用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定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特征、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判断土地的适宜利用方式。
定量评价则是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数学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土地的适宜利用程度进行量化评估。
二、土地利用评价的意义和目的土地利用评价的意义在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指导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三、土地开发潜力的评估方法和应用土地开发潜力评估是指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进行评估和分析。
土地开发潜力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
定性评估是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和发展需求等因素,综合判断土地的开发潜力。
定量评估则是通过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利用数学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土地的开发潜力进行量化评估。
土地开发潜力评估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土地规划、土地利用政策制定和土地资源配置等方面。
通过评估土地的开发潜力,可以确定土地的开发方向和重点,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同时,土地开发潜力评估还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四、土地利用评价与开发潜力分析的应用案例以某地区为例,通过对其土地资源进行利用评价与开发潜力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该地区的土地资源具有较好的农业开发潜力,适宜发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同时,该地区的土地资源还具备一定的旅游开发潜力,可开展农家乐和观光旅游等业态;此外,该地区的土地资源还适宜发展工业和城市建设,可以引进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和商业中心。
第4讲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第4讲土地利用潜力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6263020f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e1.png)
……
31
三、评定潜力等级
实例:美国的斯托利指数分等系统
➢ 因素X——其它条件的评分 无碱化 轻度影响 中度影响 中强度影响 严重影响
100 60~95 30~60 15~30 5~15
……
32
三、评定潜力等级
实例:美国的斯托利指数分等系统
SIR=X1·X2·……Xn/100(n-1)
土壤潜力级
分值
土地开发整理的投资预算:平均成本约 121500元/公顷(8100元/亩),其中土地 整理约157500元/公顷(10500元/亩), 土地复垦约122700元/公顷(8180元/亩), 土地开发约39750元/公顷(2650元/亩)。
52
小知识
土地整理及其潜力评价
土地 整理 的重 点区 域
土地整理 土地复垦
37
三、评定潜力等级
2.定量方法
——关联度法实例
计算评价因素与土种平均产量的关联度: r1=0.5030, r2=0.7514, r3=0.8563, r4=0.9265, r5=0.3624, r6=0.8414, r7=0.5413, r8=0.4828, r9=0.6149, r10=0.6348
60%
占潜力的
28%
土地复垦约 35万公顷
13%
23%
土地开发约 73万公顷
27%
12%
50
小知识
土地整理及其潜力评价
占土地的 占投入的
274 土地整理 60% 78% 2610亿元
万
公
顷
土地复垦 13% 13% 430亿元
土地开发 27% 9% 290亿元
投入 约 3330 亿元
51
小知识
农用地再利用适宜性评价
![农用地再利用适宜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9d3c66ed172ded630a1cb607.png)
农用地再利用适宜性评价——案例以采煤塌陷区土地城市工矿区废弃农用地再利用,是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将废弃区的土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重新利用,恢复或发挥土地的原有主要功能。
1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矿区废弃农用地受外部环境与内在质量等多种条件制约,造成在改造利用方向和方式上有很大差别。
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确定废弃农用地土地资源利用方向,既要分析研究土壤、气候、地貌、水资源等自然因素的状况,又要分析项目区区位、种植习惯、社会需求等社会经济因素的状况,同时还要考虑被破坏土地的类型和破坏程度。
一种利用方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配套设施和环境。
“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真正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
(2)可比性原则影响因素的选择,应考虑不同因素在项目区内部不同评价单元之间在的差异。
(3)以主导性原则进行适宜性评价时,对影响矿山土地复垦利用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影响待复垦土地利用方向的因素很多,包括土壤性质、气候、地貌、交通、社会需求、原来土地利用状况以及土地的破坏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复垦土地再利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对土地复垦利用的影响程度不同,在多种限制因素中选取主导因素,并按照主导因素确定其适宜的利用方向。
(4)动态性和持续发展的原则矿区废弃农用地再利用是一个动态过程,再利用土地的适宜性随破坏程度和过程而变,具有动态性,在进行土地复垦的适宜性评价时,应考虑矿区工农业发展的前景、科技进步以及生产和生活水平所带来的社会需求方面利用方向具有持续生产利用方向。
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原则,保证所选土地利用方向具有持续生产能力,防止掠夺式利用资源或造成二次污染等。
2评价依据与方法2.1评价依据(1)破坏前土地自然生产力大小及生产水平土地自然生产力大小是影响土地质量、土地利用方式和价值的主要方面,也是对破坏土地资源进行适宜性评价的重要依据;生产水平直接反映土地自然生产力的大小,生产水平因地区不同而异。
土地潜力评价实例.
![土地潜力评价实例.](https://img.taocdn.com/s3/m/fe3e584d6bd97f192279e988.png)
静思笃行 持中秉正
2 评价体系
2.1拟定潜力评价表 2.2选择评价指标 2.3采用的评价方法
秋记与你分享
静思笃行 持中秉正
2.1 潜力评价表
(采用《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 )
表1 村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级
级别
人均建设用地 (m2/人)
1级 50-60
2级 60-80
3级 80-100
土地潜力评价实例 ——宝鸡市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秋记与你分享
静思笃行 持中秉正
1
确立评价单 位
2
建立评价体 系
3
评定潜力等 级
秋记与你分享
静思笃行 持中秉正
1 评价对象(研究区概况)
宝鸡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地区“八 百里秦川”的西部,辖 3区9县总 面积1.82*104km2,人口376万。
秋记与你分享
2000 194.56 181.81 179.87 190.21 195.9 196.27 155.11 161.35 222.71 280.96 322.85 211.12 210.48
2001 195.3 181.99 180.82 190.35 196.44 197.1 155.99 162.25 224.16 280.97 324.55 209.98 211.89
2005 191.75 120.93 48.13 236.24 193.74 198.08 153.45 143.68 227.61 282.37 326.52 207.23 203.02
2006 191.49 120.5
49.2 234.48 193.88 198.51 152.76 143.33 226.26 279.24 326.01 206.73 203.81
耕地潜力分析与应用——以瓦房店市为例
![耕地潜力分析与应用——以瓦房店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85c2e3484868762caaed5e7.png)
耕地潜力分析与应用——以瓦房店市为例周鹤松【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逐渐增多,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搞好耕地资泺保护变的尤为重要.土地利用具有过渡性、多样性、动态性、集约性与非集约性的特征,当前面临耕地侵占严重、土地退化、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强度大,耕地斑块破碎.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技术手段,对瓦房店市耕地的相关属性进行统计井建立数据库,通过坡度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土壤的空间数据等,分析区域耕地潜力的特征,为区域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空间决策支持.【期刊名称】《科技创新导报》【年(卷),期】2009(000)025【总页数】2页(P124-125)【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耕地评价;潜力分析;应用【作者】周鹤松【作者单位】大连市国土资源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基础科学200aN0.25S~i nea~d TechnoI09Y Innovation Herald耕地潜力分析与应用一以瓦房店市为例周鹤松(大连市国土资源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 16001 )农业科学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逐渐增多,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籀好耕地赏泺保护变的尤为重要。
土地利用具有过渡性、多样性、动态性,集约性与非集约性的特征,当前面临耕地侵占严重,土地退化.土地利用空阃结构不合理等突出同题;城市边孽区土地利用强度大,耕地斑块破碎。
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等先进技术手段,对瓦房店市耕地的相关■性进行统计井建立数据库,通过坡度簸,土地利用数据库、土壤的空间数据等,分析区.喊耕地潜力的特征,为区域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空同决策支持。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耕地评价潜力分析应用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4-098X(2009)09(a)-0124-02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瓦房店市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0b6cc21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fa.png)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土地的适宜用途、适宜开发方式、适宜经营管理措施等方面的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下面我们以某地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为例,介绍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首先,我们对该地区的土地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但是受限于地理条件,部分土地存在坡度过大、土层较薄、土壤质量较差等问题,不适宜大规模种植作物,需要采取相应的土地治理措施。
其次,我们对土地适宜用途进行了评价。
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我们将土地划分为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区域,适宜发展果树、蔬菜等园艺作物的区域,适宜养殖畜禽的区域,适宜发展林业的区域等。
在确定土地适宜用途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评价了土地的适宜开发方式和经营管理措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最后,我们对土地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综合考虑土地的地理、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我们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建议。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
通过对该地区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我们为该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土地适宜性评价不仅可以指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还可以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报告
![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c0c33486c85ec3a87c2c586.png)
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
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 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
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
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的适宜性评价。
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
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
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是不是适宜的。
显然,第一种意义更大一些。
这两种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各有侧重。
但目前的很多论文中,经常讲这两者混淆,一般情况下,总规或一些规划的前期分析多用第一种方法,规划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多用第二种方法。
在方法上,适宜性分析采用的理论方法是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因子权重叠加,此外,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多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其核心是计算单个指标的隶属度。
在技术实现上,适宜性分析采用GIS技术。
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为具有空间属性特征的用地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5e54fb6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85.png)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指标对土地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其适宜的利用和开发方式。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个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案例:
某市位于山区,该市政府决定对其境内的一块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确定适合什么样的利用方式。
评价的主要指标包括土地质量、地形状况、水资源情况、气候条件等。
首先,调查人员利用遥感技术获取了该土地的遥感影像,根据影像的纹理和颜色信息,判断出土地的质量情况。
经过评估可得,土壤质量良好,属于适宜农业生产的土地。
接着,调查人员通过实地勘测,了解了地形状况。
该土地位于山坡上,坡度适中,不容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可以安全开展各种生产活动。
然后,调查人员对该土地的水资源情况进行了评估。
通过测量各个季节的降水量、地下水位和湿地的分布情况,发现该土地的水资源比较丰富,适宜进行农业灌溉和养殖业的发展。
最后,调查人员还对该土地的气候条件进行了评价。
他们收集了该地区多年的气象数据,分析了气温、降雨量、日照时数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通过比较各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和作物生长需求,确定了适宜的农作物类型和种植方式。
综合上述评价结果,该土地非常适合发展农业业务。
由于土地
质量良好且水资源丰富,可以种植多种农作物;地形条件适中,可以建设农田和养殖场;气候条件也适宜作物生长。
因此,该市政府决定将该土地规划为农业发展区,吸引农民和投资者来此进行种植和养殖业务,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精准土地价格评估方法与案例分析
![精准土地价格评估方法与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dc11e7b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3f.png)
精准土地价格评估方法与案例分析土地作为国家的重要资源,其价格评估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精准的土地价格评估不仅能为国家提供有力的支持,还能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以实际案例为基础,介绍一种精准土地价格评估的方法,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一、案例背景本次案例选取我国某城市一块住宅用地进行评估。
该地块位于城市中心区域,交通便利,周边配套设施齐全,地理位置优越。
地块面积为20000平方米,规划容积率为2.5,建筑密度为30%。
该地块使用权将在未来三个月内进行拍卖。
二、评估方法1.市场比较法市场比较法是通过收集近期类似地块的交易数据,对地块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确定土地价值。
我们需要收集该城市近期类似住宅用地的交易信息,包括地块面积、位置、容积率、建筑密度等因素。
然后,对这些地块的交易价格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平均价格。
根据本次评估地块与交易地块的差异,对平均价格进行调整,得到本次评估地块的价值。
2.收益还原法收益还原法是通过预测地块未来开发的收益,将其还原为当前的土地价值。
我们需要根据地块的规划条件,预测未来开发的收益。
包括住宅销售收入、租金收入等。
然后,根据预测的收益,计算净收益现值,即把未来收益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算到当前的价值。
根据净收益现值,得出土地的价值。
3.成本逼近法成本逼近法是通过计算开发地块所需的成本,从而确定土地价值。
我们需要收集地块开发所需的成本数据,包括土地取得成本、建设成本、税费等。
然后,将这些成本加总,得到总成本。
根据总成本,得出土地的价值。
三、评估结果及分析1.市场比较法评估结果根据市场比较法,我们收集到近期该城市类似住宅用地的交易价格为每平方米15000元。
考虑到本次评估地块的面积、位置、容积率、建筑密度等因素,我们对平均价格进行调整,得出本次评估地块的价值为30000万元。
2.收益还原法评估结果根据收益还原法,我们预测该地块未来开发的住宅销售收入为45000万元,租金收入为1500万元。
土地潜力评价方法
![土地潜力评价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1114aec08a1284ac85043f4.png)
(一)等级单位 1.潜力级:按土地对大田作物、牧草等利用方式的限制性种 类、强度和需要特殊改良的管理措施等情况,以及长期作为 某种利用方式而导致土地退化的危险性,对土地潜力级进行 分类,共8类,从I——VIII
V级:存在限制农作物生长的限制因素如土壤潮湿、常遭 水淹或砾石太多等,无法农作,可用做改良草地,牧场、 林地或野生动物栖居地,则没有限制。 VI级:存在严重限制性和土地退化的危险性,不宜耕作, 但经过改良后可用作牧场,在一定管理条件下,可作草场 、牧场、林地或野生动物保护区。 VII级:有严重不可克服的限制性因素,无法改良为草场 或牧场,而只能用作放牧、林地、野生生物保护区。 VIII级:主要为劣地、岩石、裸山、沙滩、河流冲积物、 尾矿地及近乎不毛之地,作为牧地、林地太差,但可作为 野生动物放养地、水源涵养地、风景游乐地、休养地等。
2以土壤分类单位作为基础评价单位 以土壤分类单位作为土地潜力评价的基础单 位 , 最早源于美国的土地潜力评价分类 . 通常将土 壤分类系统中的“土系”作为基础评价单位 .同一 种土系不仅具有相同的目质类型 ,而且土壤各种特 性基本相同 . 因此 , 以土系为基础进行诸如耕作、 污水排泄处理等与土壤密切相关的土地潜力评价 时 , 往往可以受到很好的效果 . 尤其是在那些尚未 编制土地类型图或土地类型图质量不符合土地评 价要求,但已经有质量可靠的土壤图和相关资料的 地区.
1以土地类型单位为基础评价单位 土地类型反映了土地的自然特征, 也考虑了 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 , 因此土地类型不仅能反 映出土地和土地利用差异性的自然条件 , 而且也 能体现全部自然要素及人类活动结果的相对一致 性和差异行 , 适合于作为包括土地潜力评价在内 的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单位. 在我国,以土地类型作为土地评价基础单元 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级土地类型的划分往往 不够细,许多地方的现有土地类型图不能满足土 地评价的要求.即使具备土地类型图,但对土壤的 性质方面往往考虑得较少,有待于弥补.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以三峡重庆库区为例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以三峡重庆库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86257fc7c1cfad6195fa790.png)
第2 3卷 第 3期
V0 . 3 No 3 12 .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J hnq g eh o B s es n . N t c E ) o g/ cnl ui s U i ( a Si d C nT n v
维普资讯
第 3期
刘 洋 : 地 整 理 潜 力评 价 — — 以三 峡 重 庆 库 区 为例 耕
37 1
积、 提高利用率与产出率、 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能力 。因此 , 评价指标是相应 的反映这 3 个方面 的指标 l 可利用面积增加指标 、 土地利用率和产 出率提高预期指标 、 生态环境改善指标。这种方法体现了土地整 理“ 三效益 ” 统一的原则 , 旨在调整土地利用关 系, 改善土地利用结构 , 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 出率 , 确保经济 、 社会、 环境 良性循环。 13 评 价方 案的 确定 . 在确定评价方案前, 应综合考虑耕地整理的 目的。耕地 整理的重要 目标是 : 增加农用地特别是耕地 面积 、 提高耕地质量和利用效率 、 改善 生态环境。也就是说既要切实地增加农用地 , 尤其是耕地面积 , 从 而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 保障粮食安全 、 稳定 、 可靠 , 同时也要从长远角度确 保土地 资源( 特别是耕 地) 的生产能力步人可持续发展 的良性循环轨道 。三峡重庆库 区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 , 面临大量移 民迁 建和新城建设 , 这一切都将该区推向了占用土地( 包括耕地 ) 需求量增大的现实 , 因此加大耕地整理力度 , 大力 增加 有效 耕地 面 积就 十分 现实 和 紧迫 。而 该 区地 形 复 杂 , 生态 环境 十分脆 弱和 多年 来 生 态环 境 建设 不够重视, 也使这一区域面临着再不加强环境建设将动摇农业生产根基的现实问题 。在重建生态环境方 面已经没有任何其他方案可选 , 必须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 为耕地整理 的前提条件 。由此可见 , 在这 样的生态脆弱 区单纯 以增加耕地面积作 为潜力评价的惟一指标过于简单 , 没有考虑到土地整理在土地综
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土地利用潜力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4cfddb6f1aff00bed51e5b.png)
一、土地利用潜力分析(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简述1、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方法简述我市第一轮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是针对特定用途对土地资源性状进行评估,从而分析土地对农、林、牧等的适宜性和限制性。
首先在分析我市土地资源特点和土壤类型的基础上,以土地资源状况、土壤类型、农林牧生产的地域差异性、未来发展方向为依据,在综合考虑影响土地资源质量和开发利用方向诸多因素的基础上,选定了对土地资源起限制作用的6个主导因素:坡度、土层厚度、土壤侵蚀方式和侵蚀程度、土壤质地、土壤肥力、水源及灌溉条件。
并对6个限制因素与土地资源等级关系逐个提出评价标准或定量指标,详见表4-1。
表4-1 龙岩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主要限制因素及评价指标┏━━┯━━━━━┯━━━━━━━━┯━━━━━━━━┯━━━━━━━━┯━━━━┯━━━━━━━━┓┃等级│坡度(°)│土层厚度 (厘米)│ 侵蚀方式及程度│ 土壤质地│土壤肥力│ 水源与灌溉条件┃┠──┼─────┼────────┼────────┼────────┼────┼────────┨┃ 1 │ < 6 │ > 100 │ 轻度面蚀纹沟│ 粘壤质砂壤质│ 较高│ 较充足或有保证┃┃ 2 │ 6-15 │ 80-100 │ 中度面蚀纹沟│ 偏粘偏砂│ 中等│ 一般┃┃ 3 │ 15-25 │ 40--80 │ 轻强面蚀切沟│ 重粘质或砂性大│ 较低│ 不足┃┃ 4 │ 25-35 │ 20--40 │ 强度面蚀冲沟│ 含砂 20--30%│ 低│ 缺少┃┃ 5 │ >35 │ 10--20 │极强面蚀大量冲沟│ 含砂 30--50%│ │ ┃┃ 6 │ │ < 10 │ │ 含砂 50--60%│ │ ┃┃│ │ 零星土斑│ │ 含砂 60--75%│ │ ┃┃│ │ 基本无土│ │ 基岩、砾石│ │ ┃┗━━┷━━━━━┷━━━━━━━━┷━━━━━━━━┷━━━━━━━━┷━━━━┷━━━━━━━━┛以本市土地类型单位作为土地资源评价单元,在确定每个土地评价单元6个主导因素具体数值的基础上,将其与土地利用的要求相比较,然后评定该土地单元对指定的土地用途适宜程度或适宜等级。
教育用地评估案例(2篇)
![教育用地评估案例(2篇)](https://img.taocdn.com/s3/m/26bbd8c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9f.png)
第1篇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教育用地需求日益增长。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政府部门加大了对教育用地的投入。
某市某区拟新建一所中学,占地面积约100亩,总投资约5亿元。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需要对教育用地进行评估。
本案例将详细介绍教育用地评估的过程和结果。
二、评估目的1. 了解教育用地的现状,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2. 确定教育用地的价值,为项目投资提供参考;3. 评估教育用地的开发潜力,为后续规划提供参考。
三、评估范围与方法1. 评估范围:本次评估范围为某市某区拟新建中学的100亩教育用地。
2. 评估方法:(1)实地勘查法:对教育用地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基础设施等进行实地勘查;(2)市场比较法:收集周边同类教育用地的成交案例,进行市场比较;(3)成本法:计算教育用地的开发成本,评估其价值;(4)收益法:预测教育用地的未来收益,评估其价值。
四、评估结果1. 地理位置及环境教育用地位于某市某区核心区域,交通便利,周边配套设施完善。
地块东临城市主干道,南接大型住宅区,西靠政府机关,北靠商业中心。
地块地势平坦,绿化覆盖率高,空气质量优良。
2. 基础设施教育用地周边基础设施完善,包括供水、供电、排水、通讯等。
地块内部规划有教学楼、宿舍楼、食堂、运动场等设施。
3. 市场比较法评估结果通过对周边同类教育用地的成交案例进行市场比较,得出教育用地的基准价为5000万元/亩。
4. 成本法评估结果根据成本法计算,教育用地的开发成本为4000万元/亩。
考虑到土地购置、基础设施建设、税费等因素,实际成本约为4500万元/亩。
5. 收益法评估结果根据收益法预测,教育用地未来收益为6000万元/亩。
考虑到投资回报率、风险等因素,实际收益约为5500万元/亩。
综合以上评估结果,教育用地的评估价值为:(1)市场比较法:5000万元/亩;(2)成本法:4500万元/亩;(3)收益法:5500万元/亩。
适宜性评价案例
![适宜性评价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0338bb03968011ca3009180.png)
1.评价指标的确定
考虑因素:依据生产能力和用途进行评价
A坡dd度your A地d貌d y部ou位r 土Ad地d利yo用ur 侵Ad蚀d强yo度ur
海拔高程275.0 ~425.5 m 丘陵、台地、河谷 类型比较单一,基本农田少,坡耕地多 水土流失,造成土壤养分丧失,结构破坏
2.土地评价指标分级
五级分级系统(专家打分法):满分10分 各评价指标参考值
地貌部位 河谷
台地
坡地
坡中
坡上
土地利用 耕地
果园
林地
草地 难利用地
侵蚀强度 微度
轻度
中度
强度 极强度
土地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因素权重
项目
坡度 B1 地貌部位B2
坡度 B1 1
1/2
地貌部位B2
土地利用 B3
2
3
侵蚀强度 B4 5
1
3
4
Wi 0.4609 0.3104
土地利用
1/3
1/3
土地适宜性评价实例
c评o价nt方en法t
评价指标的确定 土地评价指标分级 土地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土地等级划分
1.评价指c标o的nt确en定t 吉林省辽河2级支流黑牛河的降水 汇流区,统称为黑牛河流域,总面积15.32 km2。
地形结构复杂,地势起伏,河流、沟道纵横交错,海拔高程275.0~ 425.5 m,东高西低,山地多,平地少,高差大,从而形成了丘陵、台地、河 谷相间的低山丘陵地貌景观,具有冬季漫长严寒,夏季高温多雨,春秋雨季 短促且气温多变的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属寒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均气温5.2℃,年活动积温2700 ℃~ 2800 ℃,无霜期137 d,年总辐射量 5.02× 105 J /cm2,热量资源供作物一年一熟有余。光照充足,日照百分率为 57%,年均降水量658.1 mm,年内分配不均,6-9月份降水占全年的67.9% 。 土壤主要有白浆土、灰棕土、草甸土,类型比较单一,土壤质量较低,基本 农田少,坡耕地多。由于水土流失,造成土壤养分丧失,结构破坏,保水保 土能力低。
用地适宜性评价
![用地适宜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7958433e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7f.png)
用地适宜性评价GIS实验报告——金川县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评价Introduction一、引言项目背景1.1公里,离阿424金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西南部,东南距省会成都公里。
金川县地处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中心地带,阿坝州南部91坝州州府马尔康经过县城。
此次综合经济区重要板块,位于大渡河上游,大金川河旁,省道211 金川县城市总体规划重点是对金川县城的城市发展方向做出判断。
解决的问题定义需1.2GIS金川县城沿大金川河发展,周边山地丘陵地形复杂,城市位于槽谷地带。
随在本次实验现状用地已经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
着金川县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像金川县城这样处于的复杂山地地形和报告中,将运用GIS的科学分析方法,河流谷地的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做出较为理性的评价。
1.3确定实验的目标或者需验证的假设本次实验的目标是:整理分析各项对于建设用地选择有影响的评价因子,运改变以往规划环节综合评价城市建设用地的选择方向。
用GIS的数据管理能力,并以此为中依靠感性的设计方法,为项目提供科学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设计流程,依据,对建设用地进行反向论证,不断优化设计,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研究区域1.4本次实验的研究目的是进行建设用地选择,因此研究区域范围较小,主要包(沿大金川河,金川老城区括:大金川河两侧用地面积较大且较为平缓的地带。
南部,老城区北部、老城区东部)Methods二、方法前期资料整理2.1根据实验目的提取实验所需要的各项要素,并将提取出来的要素整理为便于祛除多余冗杂的信息,实验操作文件格式,减少无效数据的干扰,提高实验效率。
较为复杂,老城区部分由于城市建设情况,而缺乏本次实验报告的地形CAD高程赋值的等高线,故此次实验以高程点为基础,选择所有的高程点;原位粘贴.到“0金川县高程点.dwg”文件;将研究区域内的河流及泥石流槽描边并单独放入“0河流.dwg”文件;将老城区及周边建设用地现状描绘整理到“0建设用地现状.dwg”文件;将提供的地质灾害报告中的地灾评价整理到“0地灾评价.dwg”文件中;最后,将整个研究区域的边界线描出整理到“0地形边界线.dwg”文件中,方便出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分析广东省土地潜力评价华北—辽南土地适宜性评价▪广东省位于祖国大陆南部,陆域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与广西接壤,南临南海,西南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
全境位于北纬20°09′~25°31′和东经109°45′~117°20′。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各业用地的竞争愈演愈烈。
为缓解这一矛盾,就要求把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建立在科学依据之上。
对土地资源进行潜力评价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①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单位土壤分类系统为土类-亚类-土属-土种,本次评价采用土种作为基础评价单元,因为土种是土体构型和肥力特征以及利用方式的综合反映。
②建立评价系统本系统是在参考了国外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和我国当前流行的评价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而建立的,是反映土地农业利用质量的系统。
在评价中按土地对于农林牧业生产的潜力高低情况,将土地划分成6个潜力级,分别用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Ⅵ表示,各等级含义如下。
准备材料:广东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广东省地形图、土壤系列图6个潜力级▪Ⅰ等地:农业无限制或少限制,最适宜于农业利用(质量中上的水稻土和菜地),同时又适宜于林业与牧业利用。
▪Ⅱ等地:农业利用有一定限制,一般适宜于农业利用(质量中下的水稻土和质量好的旱地),也适宜于林业和牧业利用。
▪Ⅲ等地:农业利用受到较大的限制,临界适宜或勉强适宜于农业利用(质量极差的水稻土和其余的旱地),但这类土地适宜于林业和牧业利用。
▪Ⅳ等地:农业利用已受到很大限制,但林业和牧业利用无限制或少限制,一般情况下宜于林业或牧业利用。
▪Ⅴ等地:农业和牧业利用受到很大限制,但林业利用无限制或少限制,一般情况下宜为林业用地。
▪Ⅵ等地:由于特殊的性质暂时不适宜于农、林、牧利用的土地,这里主要指盐碱土和初育土(其中的耕地除外)。
③拟定潜力评价表潜力评价表又称土地限制因素评级表,考虑到广东省耕地数量的有限性,在建立评价系统时把前边6个等级的前3个等级划分为耕地,从而拟定出潜力评价表1;再按肥力的项目和指标的不同拟定出耕地的潜力评价表2。
④评定潜力级本综合评级采用定性方法,即把限制程度最高的某限制因素所对应的潜力等级作为土地总的潜力等级。
▪Ⅰ等地▪数量和分布从表3(表3为评价结果的总列表)可看出,Ⅰ等地的面积为1 210 194hm²,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21%,主要分布于宽谷盆地,河流冲积地和三角洲冲积平原。
▪主要特征这等地的光、温、水、气等条件都比较优越,耕作层和土层深厚,质地多为壤土,土壤养分含量丰富,保水、保肥、供肥性能好,土壤熟化程度高,且无障碍因素。
一年可三熟,常年水稻产量可达12 000~15 000 kg/hm²,是广东省粮食和蔬菜生产的重要基地。
▪发展潜力这等地的数量有限,应以立法的形式把其划分为基本农田保护区。
如能将部分渠改为暗渠,推广节水灌溉,有条件的可采用喷灌、滴灌、微灌技术。
逐步开展耕地适度规模经营,依靠多熟制,以求达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统一▪Ⅱ等地▪数量和分布从表3可看出,Ⅱ等地的面积为815 237 hm²,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3%,主要分布于地势平坦或地势较低的丘陵台地或滨海地区。
▪主要特征这等地只有轻度障碍因素,排灌条件尚好,土壤质地多为轻壤和轻粘,耕作层和土层较厚,土壤养分含量中上,保水、保肥、供肥性能较好。
常年水稻产量可达6 000~12 000 kg/hm²,是广东省粮食作物生产的主要基地。
▪发展潜力这等地的改造不单纯是提高当年的产量,而是以提高耕地潜力等级为主要目标,消除或基本消除制约耕地生产能力的限制因素,培肥地力,改善生产条件和农田生态环境。
应加强以农田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积极组织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
根据土壤养分肥力状况,供肥能力和农作物目标产量,实行配方施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实现耕地养分投入与产出的平衡,促进耕地地力不断提高,达到持续利用的目的。
Ⅲ等地▪数量和分布从表3可看出,这等地的面积为818 823 hm²,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5%,主要分布于地势较高的坡地和地势较低的洼地及滨海三角洲冲积地。
▪主要特征这等地的土壤多为偏砂或中粘土类,土壤养分含量较低,土壤结构不良,主要是旱、渍、毒等障碍因素。
排灌条件差,水利设施未配套,耕作层浅或过深,供肥性能差,水、肥、气、热诸因素很不协调。
▪发展潜力这类地所占的比重不少,只要消除其障碍因素,其发展潜力是非常大的。
因而,要采取综合的措施。
首先,大力加强低产田的改造。
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水利改良措施,如深挖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配合灌溉,消除积盐。
第二,农业改造措施,如平整土地,深翻改土,合理耕作,增施有机肥等。
第三,生物改良措施,如种植绿肥和耐盐作物。
第四,化学改碱措施,不但可以降低酸度和盐碱化程度,增加了土壤养分,而且土壤的物理性状也有所改良。
其次,充分利用旱地的潜力。
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措施,如等高耕作,可以使上方流下来的径流和泥沙汇集在沟里,起到减缓径流,减少冲刷,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增加产量的作用。
第二,间、混、套、复种,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植被覆盖面积和覆盖时间,避免地面裸露,减少整地过程和中耕除草环节,增强土壤抗蚀能力。
第三,在种植作物(主要种植花生、黄豆、玉米、番薯等旱作及经济作物)期间,应重施有机肥,培肥地力。
最后,对于质量极差的水稻土,可以考虑开展适当的耕地利用结构调整,如增加养殖和园田面积,发展养殖和园艺。
▪Ⅳ等地▪数量和分布从表3可看出,这等地的面积最大,为6 797 965 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6.13%,主要分布于500 m以下的低丘台地。
▪主要特征这等地的表层厚度15 cm左右,土层深厚,质地为中壤或轻粘,土壤熟化程度较高,土壤养分含量中等, pH5.0左右,水热状况中等,植被覆盖度尚好,侵蚀程度较轻.其限制因素主要是坡度、灌溉和排水。
▪发展潜力在合理开发利用中首先要采用立体农业结构,上部水土涵养为主,山腰种植经济林和杂果,山脚缓坡地种植牧草等作物,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防止水土流失。
另外,可采取坡地改梯田工程技术措施,促进林牧副全面发展创造前提条件。
再者,充分利用现有的草地资源,发展以养牛、羊、兔为主的畜牧业。
条件许可的可适当发展水库,增强灌溉能力。
最后,要改善山区公路网,促进林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Ⅴ等地▪数量和分布从表3可看出,这等地的面积仅次于Ⅳ等地,为4 096 533 hm²,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7.80%,主要分布于海拔500~800 m的中低山地,集中于粤北和肇庆西北等山区。
▪主要特征这等地的表层和土层都较薄,质地中壤或重壤,土壤熟化程度低,土壤养分含量低,多呈酸性,主要障碍因素是水土流失严重,水热状况和植被覆盖度差,表土常被冲刷,露出底土。
▪发展潜力这等地的开发利用应以造林为主,加速地面覆盖,防止水土流失。
有条件的地区可利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进行治理,以改善生态环境,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这对防止河流淤塞,保护农田,保护水源等方面将起重要的作用。
▪Ⅵ等地▪数量和分布从表3可看出,Ⅵ等地的面积为999 139 hm²,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78%,主要分布于粤北山区,低丘陵台地,雷州半岛以及沿海滩涂一带。
▪主要特征这等地酸度太高,排灌条件差,常受风、涝、咸为害。
或是土层非常薄,植被覆盖差,岩石裸露,养分含量非常低。
▪发展潜力针对以上主要问题,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开发模式和利用措施(何金海等,1995) :第一,在搞好水利建设的基础上,可适当围垦部分海涂,以提高沿海地区农业生产比重;第二,发展浅海水产养殖。
而对于红色石灰土和酸性紫色土等土壤资源、则应该植树造林,提高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从耕地的结构来看,Ⅰ等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40%,不到一半,对该等地应以保护为主,通过立法的形式把其划分为基本农田保护区,维持或继续提高其产出能力,以达到持续利用的最终目标。
Ⅱ等地和Ⅲ等地为中低产田,其数量约占全省耕地的60%,这是广东省土地资源中最具增产潜力的部分,改良利用时应视其不同的限制因素和程度,以提高耕地潜力等级为主要目标,采取相应的改造措施,提高其综合生产能力。
广东省非耕地资源所占比重很大,如何充分利用非耕地资源,是面临的重大课题,针对目前其经济效益较低的具体情况,在改良利用方面应增加物质和科技投入的力度,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十分重视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大力发展林、牧、渔业,大幅度提高该部分土地资源的产出水平,走中国式的集约持续发展之路,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研究区域华北地区,位于北32°—42°之间,东经110°----120°.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辽南旧称“管王之地”。
狭义上专指大连,广义上地域覆及整个辽东半岛区。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确立了“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5级分类系统。
▪此次的核心的内容包括“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3级分类系统。
▪所遵循的评价原则包括生态学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等。
强调土地资源的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效益相统一;土地的适宜性与土地利用方向一致,土地的限制性与土地的改造、保护措施一致,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最佳利用方向相结合;评价结果既要通过自然地理多要素特征反映土地质量,又要通过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即土地利用类型,反映土地质量。
①土地限制因子质量分级评价因子分级量化需要因地制宜。
从华北-辽南土地潜力区自然地理特征出发,确定评价因子质量分等定级的标准(表3)。
②土地限制型的判定原则每个单因子的第1质量等级理解为“非常适宜、不受限制”,而第2~5(或2~4)质量等级分布区域理解为该单要素具备限制作用;多因子重叠区域取质量等级最差的因子作为限制因子,如果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因子同时为最低质量等级,则根据“主导因素原则”,从区域实际出发,选取其一作为限制因子。
①土地质量等分析从各因子与土地质量的作用关系出发,确定各个评价因子不同质量等级对农林牧业的适宜性等级标准,如表4。
进而,在土地限制型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计算每一限制型的农、林、牧业适宜等级,初步得到土地质量等数据。
②土地适宜类分析是在土地质量等初步计算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如下原则进行归纳和判定:A.主宜性评价与多宜性评价相结合,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B.与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相结合,通过农、林、牧分类评价,由低级向高级归并C.稳定的耕地只作农业评价,不稳定的耕地和质量很差的耕地作农林牧评价D.一般的,平地、岗地的林地只作农林评价,丘陵、山地的林地只作林业评价E.一般的,平地、岗地、丘陵的草地要作农林牧评价,山地的草地只作林牧评价▪具体的分析过程中,利用地貌类型、2000年土地利用以及1990年~200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等数据信息实现判定原则的数量化表达,计算结果是在“土地质量等”数据层属性值中增加一个数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