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京总统府历史变迁看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合集下载

近代史报告总统府

近代史报告总统府

一、实践课题由南京总统府历史变迁感悟近代历史演变二、实践地点南京总统府三、实践目的●探究家乡历史遗迹的变迁;●丰富课余生活,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学习新的知识,增长见识:四、实践内容1. 总统府简介南京总统府,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292号,是中国近代建筑遗存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也是南京民国建筑的主要代表,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遗址,现已辟为中国近代史博物馆。

南京总统府建筑群占地面积约为5万余平方米,既有中国古代传统的江南园林,也有近代西风东渐时期的建筑遗存。

其历史可追溯到明初的归德侯府和汉王府,清代被辟为江宁织造署、两江总督署等,清康熙乾隆南巡均以此为行宫。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在此基础上扩建为天王府,屡废屡建,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辟为大总统府,后来又为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2. 参观过程来到位于长江路292号的总统府,入口楼顶的五星红旗在骄阳蓝天下徐徐飘扬,门楼上“总统府”三个大字格外凝重耀眼。

总统府的变迁,涵盖了中华民族百年的历史沧桑。

这里,见证了明清封建王朝的兴亡;见证了农民起义的跌宕;见证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沉浮;见证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彻底胜利!博物馆共分为三个参观区域。

中区主要是国民政府、总统府及所属机构;西区是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办公室、秘书处和西花园等;东区主要是行政院旧址、马厩和东花园等。

首先走进中区,入眼的是左右两排红色立柱。

在最北端的建筑,叫做子超楼,是林森任主席时建的,因其字子超,此楼便被成为子超楼。

这里作为了总统及政府要员的办公楼,当时的蒋介石办公室就在2楼朝南的一间房间里,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是当年的原样原物,完好无损,可见后世对老物件的保存完好。

中区东侧有两江总督府的办公处,建筑庄严古扑;还有太平天国天王的宝座,横匾“人间天国”四字,天字上面一横长,国字中间没有点,这两字正是出自洪秀全之手。

西区有煦园和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928—1948) 训政
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 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届时要实行约法,由政 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 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1948年国民政 府改组为总统府
宪政
“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
以后)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 ,载《毛泽东选集》第4卷
评价: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概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确立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的政党政治

黄兴在挽联中写道: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 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赵秉钧,我说却是袁世凯。
共 (2)转折:“宋教仁案”
①国民党成立;
和 选举获胜,宋负 责组织责任内阁
②宋教仁 遇刺
③二次 革命
④袁就任 正式大总统 解散国民党
1912年
(2)措施: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 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三三制”
晋察冀边区 唐县选举 第一任 女县长 陈舜玉
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 即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分子 各占1/3.
P9“学思之窗”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
评价: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课件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课件
中国第一个资产 阶级共和政府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国旗:五色旗 纪元:中华民国纪年
孙中山就职合影
中华民国国旗 五色旗
大总统誓词
1.民初政争——南京临时政府 (2)制度选择:
材料1:内阁制乃平时不使 用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 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 非常时代所宜……余亦不 肯徇诸人之意见,自居于 神圣赘疣,以误革命之大 计。 ——孙中山(1911年12月)
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颁布《修正 大总统选举 法》,总统 任期为十年, 可连选连任。
2.民初政争——北洋军阀统治(2)政党政治失败
▶ 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辛亥革 命后,政权虽然易手,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性质,中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天下而非政党的天下。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行政 立法
内阁
参议院
政治
体制
司法 最高法院
总统 总理
国家元首 总统命令
政府首脑 总理附属
1.民初政争——南京临时政府
(4)制度反思:责任内阁制有何不足
今天改选总统,把革命大业,让渡于一个老奸巨滑的官僚……临 时约法这时还在讨论中,我们要防总统的独裁,必须赶紧将约法完成, 并且按照法国宪章,规定责任内阁制,要他于就职之时,立誓遵守约法。
总统制
材料2:内阁若有不善之行为, 人民可以推倒之,另行组织 内阁。总统制度为总统担负 责任,不但有皇帝性质,其 权力在英、德诸立宪国皇帝 之上……现就中国情形论之, 以内阁制为最佳。
——孙中山(1913年春)
责任内阁制
1.民初政争——南京临时政府
(3)制度确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为原则,确立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制内阁, 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总统命令需要国务员副署才可生效。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精美课件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精美课件
——《中国近代史》
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 在十多个省。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
从空间分布来看,革命根据 地有何特点?
①两省交际处的山区 ②长江以南的地方 ③分散,没连成片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时间: 1931年 地点: 江西瑞金 名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标志: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文件: 宪法大纲 意义: 中共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马工程教材《中国近代史》
训政时期的到来——颁布《训政纲领》
主要内容: ①在训政时期,由国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
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会;
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 府总揽执行;
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 重大国务。
“宋案”后,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被镇压
国会议员受袁世凯胁迫,选举其为正式大 总统后,其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
民国时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袁世凯复辟始末
盖中国如欲保存独立,不得不用立宪政治,而从其国之历史习惯、社会
经济之状况,与夫列强之关系观之,则中国之立宪,以君主制行之为易,以
共和制行之则较难也。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初期有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 晋绥等边区,抗战胜利时发展为19个根据地。
1、找陕甘宁、晋察冀二块根据地位置。
2、抗日根据地在空间分布上有何特点?
①在敌后 ②大多在长江以北 ③很多连成一片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以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需要。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 去参议会选举产生。

关于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8的现代化研究综述

关于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8的现代化研究综述

关于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8的现代化研究综述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8)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政权,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这一时期的南京国民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和探索,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现代化探索进行综述,分别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政治现代化在政治现代化方面,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宪政制度建设和国家法制建设等方面。

南京国民政府在政治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实行行政分权制度、设立中央与地方两级政府、建立行政管理体制等。

这些改革举措,一方面使政府的管理更加精细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地方政府的自治和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还大力推动了宪政制度的建设,积极倡导宪政精神,加强宪政教育,规范政府行为,保障公民权利,推动政府决策的合法合理化。

南京国民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国家法制体系,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在政治现代化方面,南京国民政府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二、经济现代化在经济方面,南京国民政府也进行了大量的现代化改革和探索。

南京国民政府加大了对工业化进程的投入,大力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大力发展国防工业,以实现国家独立和自主。

南京国民政府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实行国家经济计划、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强金融监管、推进对外贸易等。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国民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化。

三、文化现代化在文化方面,南京国民政府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和探索。

南京国民政府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推动教育现代化。

政府投入大量资源用于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水平,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进行的现代化探索,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解放区 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
奠定了坚定基础
03
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一)政治制度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与政治协商制度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
第3课
中中国国近近代代至至当当代代政政治治制制度度的的演变演变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① 南京临时政府(1912) ② 北洋政府(1912-1928) ③ 南京国民政府(1928-1949)

① 革命根据地(1927-1937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 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② 抗日根据地(1937-1945) ③ 解放区(1945-1946)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 为防止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政体
(2)内容:① 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的政治制度; ② 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 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政治制度
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01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民国时期历届政府的演变
北洋军阀政府 1912.3-1928
南京国民政府 1927-1949
1912
南京临时政府 1912.1-1912.3
3.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 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 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习目标
2.概括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表现。
中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现场及会址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 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 召开。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 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大会 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中 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
措施:《论人民民主专政》
意义:这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政治制度
学习目标
1.结合教材,说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 原则: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
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 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12)——政党政治
概 念解析
北洋政府: 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28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 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3-1916.6)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袁世凯为清 政府编练新式陆军。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军事集团。由于袁世 凯长期担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这个军事集团通常被称为北洋军阀。北洋 军阀政府,实际上是指北京政权在不同时期由北洋军阀中的不同派系的实力 较强的军阀所控制,北京政府对各地的军阀势力的实际控制比较薄弱,形成 了北洋军阀割据的局面。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各国政 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和转型。

此次我们将从清朝末年开始,逐步追溯至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并探讨其中的关键事件及其影响。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清朝末年开始面临内外压力的集中爆发。

外国列强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署削弱了清朝的统治地位,内忧外患的局势逼迫中国探索政治制度的改革。

1905年,清领导颁布了《振兴中华议和共和领导纲领》,提出“君主立宪”的构想,试图在保留君主制的同时进行政治改革。

然而,在气氛激烈的辛亥革命爆发后,1911年清朝被推翻,孙中山在南京宣布成立了中华民国。

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民主时代,并正式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初期的中华民国政权面临着各种困境和挑战,如北洋领导的和地方割据的问题。

1912年,孙中山辞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手动权恢复了袁世凯的”皇帝“改革。

但是这一尝试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和抵制,迫使袁世凯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宣布放弃了皇帝地位。

1916年至1928年,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时期。

北洋领导无力维持全国统一,各个地方军阀纷纷争夺权力。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期,在中国各地民主的探索中,一些政治团体和人物开始提出了民主革命的思想,并试图寻求国家重新统一和政治制度的改革。

1921年,中国成立,它成为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

1927年至1949年,中国经历了长达22年的国共内战。

在这期间,中国和国民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决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走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开启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时代。

1949年至现在,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在时代,中国推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计划经济,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这些引发了混乱和破坏,限制了个人自由和民主权利。

1978年,中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从此以后,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和政治改革措施,向市场经济倾斜,并逐步实现政治制度的改革。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思考:从大会内容来看,苏维埃政权的性质是?
2.全面抗日战争时期(1937- 1945)——建设抗日民主政权(边区政府)背景:①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 扩大。②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措施:( 1 ) 设 立边区政府 ,作为民国地方政府。(2)设置各级参议会 ,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选举政府委员(3)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材料: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 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 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思考:抗日根据地为何采取“三三制”的政权模式?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村政
阳益整
四成 都法
吨古
P海
●乌鲁木务
0轿
青西空。
通声 言之手
T5
西 地


西
20
20


西

m




I
3.解放战争时期(1946- 1949)——建立解放区人民政权材料: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设立(大行政区)这样一级的有力 量的地方机构,才能把事情办好。应该统一的,必须统一,决不 许可各自为政;但是统一和因地制宜必须互相结合。在人民的政 权下,产生像过去那样的封建割据的历史条件已经消灭,中央和 地方的适当分工将有利而无害。
一了中国 桂林12月20日 一东北易帜”, 国司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广 州澳 请
五原张作霖决定退回东北,途中修遭自本炸死。同年底,费 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X 主线场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 1949)

试谈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变迁的主要路径和特点

试谈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变迁的主要路径和特点

试谈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变迁的主要路径和特点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这一年处于满清王朝后期,这一年发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敲开了古老封闭满清王朝的大门。

这一年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之年。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在这两个阶段中,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变化的,同时有着其各自的特点。

首先,作为作为近代史的开端之年,在满清王朝的统治下,当时的政治制度依旧是延续各个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然而,在内弱外强的局面下,当时的制度又有新的特点。

当1842年,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之后又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

其中《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各帝国主义国家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得了《马关条约》中除割地赔款以外中国给予日本的所有权利。

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甘当“洋人的朝廷”,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表示着当时的政治制度已经变为殖民地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随后,在清王朝的腐朽和对人民群众剥削的日益加重下,中国的资产阶级在1911年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同年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个行省中业已独立的17个省,派出代表,推选刚刚返国的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仿照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设计了责任内阁制。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4页)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4页)

新课讲授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总目标?
通过了《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内容?(总结、阐释、作出、作出、突出强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特点?(3个“坚持”)评价?(既……又……集中体现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新课讲授
(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过程:
改革开放后
被写入宪法,走上制度化轨道
1956年
1949年
政协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确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
基本内容?(3点)
(2)地位:
1954年以前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以后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新课讲授
(三)国民党统治时期——“假共和、真专制”
联系新坐标P18“比较辨析”
孙中山的理想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 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 权。……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 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 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国民党的现实
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 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 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 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 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独揽执 行。
政权性质
人民革命政权
以“三三制”原则组 建的抗日民主政权
新兴的人民政权
意义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族统一战线,加强了
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 了理论基础

课件2: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2: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遭到破坏:“二次革命” ⑴背景:①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 争 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②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 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 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这 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③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 火车站被刺杀。袁世凯又非法签订善 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 ⑵性质:辛亥革命的继续 ⑶结果:由于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
(三)政党政治的尝试
1.开始尝试: ⑴背景: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 社 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为谋求议会 席位,各党派 展开激烈竞争。 ⑵概况: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 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计讨他处、中国 社会党等。这些党派大体为 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其同盟会、共 和党和统一共和党为三大党,共和党拥戴袁世凯,统一共和党则 接近同盟会
1913年10月6日,国会召开总统选举会,王家襄为主席。袁世凯命令京师警察厅 和拱卫军联合派出军警“保卫”国会。此外,便衣军警千余人,自称“公民团”, 将国会团团围住,所有入场的人准进不准出。 根据《总统选举法》规定:候选人必须获得四分之三的绝对多数票才能当眩第一 轮投票,袁世凯得471票,尚缺 99票,又进行第二轮投票,结果袁世凯得497票, 离当选仍差63票。时已过午,议员要求回家吃饭,“公民团”把住前后门,并大 声叫喊:“今天不选出我们中意的大总统,就休想出院!”议员见公民团虽外穿 便衣,但军裤、皮靴和短枪赫然可见,知形势严重,遂在第三轮就袁世凯和黎元 洪二人决选时,袁以507票当眩“公民团”完成任务,“始高呼大总统万岁,振 旅而返”。这时已是晚上9时。议员们饥肠辘辘,仓皇归去。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3、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建立行政区。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1982年宪法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 发展的独特性。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 (共和制度) ●2、北洋政府(政党政治尝试) ●3、南京国民政府(“训政”与“宪政”体制)一党专制
政权 与制 度建 设
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与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政党政治发展
从“训政”到“宪 政”,实行一党专政。
宪法 性文 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中华民国约法》
《训政纲领》和 《中华民国宪法》
⑴各类政党、社团纷纷
政治 特征
孙中山缔造了民主共 和制(三权分立和内 阁制)
建立;⑵各党派展开激 烈竞争,开始政党政治 的尝试;⑶袁世凯与北 洋军阀破坏民主共和,
(3)过程:初步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 正式建立:1954年宪法; 遭到破坏:1957年以后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思想影响,
“文革”十年; 恢复完善:改革开放新时期,1982年宪法
1982年宪法
意义:1、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使我 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3、为全面开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4、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的表现: 1、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 2、实行差额选举; 3、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五年; 4、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
理:5min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确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
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4)
1.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 总统,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资 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中华民国国旗 为五色旗,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准备: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共同纲领》 2.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保证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 3.受挫:1957年至1976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错 误指导思想影响 4.完善: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民主 进入新阶段,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
1.国民党军政时期 1924-1928 2.国民党训政时期 1928-1948 (1)内容: ① 国民党代行政权; ② 五院制; ③ 国民党监督国务。 (2)实质:国民党一党专政
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训政纲领》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3.国民党宪政时期(1948-1949) (1)内容 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 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2)评价 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 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 命运。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南京总统府历史变迁看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深究的时期,一个天朝大国,一个世界强国,最终却成为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先进攻的“香馍馍”。

这是一个屈辱的、动荡的、顽强的、拼搏的、探索的时期,是一个不断的失败走向成功的时期。

深究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了解这个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

而南京的那座位于南京长江路292号的总统府,见证着中国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见证着中国清末农民起义的政治,见证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下的兴与衰,它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史。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演变总统府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1368年,明太祖推翻元朝以后,在南京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政权。

为了笼络人心,巩固政权,在此建造了这座规模宏大的汉王府,用来安置汉王陈友谅之子陈理。

明朝迁都北京后,成祖朱棣封其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在此设汉王府。

(一)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由于宰相胡惟庸谋反,于是为防止宰相权利过大威胁皇权,明太祖废除了秦、汉以来实行一千六百馀年的丞相制度,由吏、户、礼、工、刑、兵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达到相权与皇权的融合,使皇帝独揽大权,皇权得到强化和加强。

在强调集权的同时,为防止属下权利过大,也注重分权和监察,国家的军权、行政权、监察权三权分立,分属不同的部门,相互牵制制衡。

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于皇帝本身,这也是导致繁杂的国事集于皇帝一人的原因。

(二)明成祖朱棣时期明成祖朱棣夺权之后,将都城迁往北京,使行政中心北移。

朱棣为加强自身统治,对于建文时期的的忠臣进行残酷的诛连和屠杀,之后选取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行政机构的空缺。

同时,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

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二、清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盛世时期的清朝政治制度明朝被清朝所灭之后,清王朝把汉王府改建成两江总督衙署,管理江南军政事务。

康熙时,又把原来的汉王府东侧部分改为江宁织造署。

到乾隆时,把织造署扩建为行宫,以西花园为基础建成了一个富丽宏伟的宫殿。

两江总督衙署是清政府在道光年间所设,主管五口通商之外交事宜,首任总督及其倡导设立者为恭亲王奕忻,之后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刘坤一、沈葆桢、左宗棠、张之洞、端方等均在此担任过两江总督。

总督与巡抚,设置于明代,清代发展为以省为固定辖区的省级最高长官。

清朝建立两江总督衙署,从中反应出清朝行政政治制度的一种变革。

从努尔哈赤建立政权起,到皇太极天聪五年七月设立六部,为满族政权的领主贵族政治体制时期,政权完全以八旗领主分封形成统治体制,是中央集权控制下的领主贵族政治体制。

清入关后的顺治元年至康熙前期,在地方上恢复明王朝地方统治的建置形式,实行省、府、州县几级统辖。

之后地方官制稍有变化,其中总督、巡抚开始向固定省区长官的方向发展,而省与府之间的道,也开始向固定性实体职官演变。

这一时期,内地各省府州县的地方官,绝大部分是以汉军旗人及汉人充任。

体现了“以汉治汉”的统治政策。

康熙中期以后至乾隆末,是地方各省行政制度完善、统治深入。

这一阶段,总督、巡抚的设置经过多次调整,最终在乾隆中期成为以省为固定辖区的省级最高长官,并确定哪些省分的总督、巡抚之设置。

道员也渐失作为省级布、按二司之副官派往地方行政的差任色彩,而成为道的正式官员。

而县以下,则大力推行保甲、乡约制,实行深化性统治。

(二)清末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的政治制度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定都天京,洪秀全在原两江总督署的原址上扩建他的天王府。

•清军攻破南京后,焚毁宫殿建筑,曾国藩于同治九年(1870)重建了两江总督署。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他是一场单纯的农民革命战争,它的斗争锋芒直指国内封建统治者,同时也打击列强的侵掠,揭开了旧民主主义的序幕,达到了旧式农民起义的高峰。

天王是太平天国元首和最高领导,下设王、侯爵位,设军师、丞相、检点、指挥等职官。

天京事变前中央机关主要有天王府、东王府、北王府、翼王府等。

天京事变和石达开出走后太平天国滥封王侯,设置六爵,职官、机关都有很大的变化。

采取省、郡、县三级制地方行政制度,按军制建立“乡官制”基层政权和“寓兵于农”的乡兵制度。

太平天国运动最主要的目的体现在其政治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中,即土地问题,要求废除土地私有制,达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但是这并不符合当时的国情,只是农民阶级的一种空想。

之后,干王洪仁玕在后期提出《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套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意愿的政治纲领,由于客观上周边环境的恶劣与主观上农民阶级的漠视,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

在太平军自和外部势力的围剿下,1864年太平天国最终以失败告终。

三、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一)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月1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的国家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资产阶级政府。

孙中山在总督署的大堂暖阁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在今天的总统府中依然留有孙中山办公的场所。

由于孙中山最终将革命领导权被迫让与袁世凯,实际上只在总统府91天左右。

之后国民政府被袁世凯迁往北京。

1.孙中山统治时期孙中山旗帜鲜明地提出以革命的方式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实行民主共和制。

出台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巩固大革命成果。

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

采取“五权分立”的政体,即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的分离。

2.袁世凯统治时期从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迁都北京,到1928年张作霖出逃北京,中国进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袁世凯统治时的中央政治制度先期是内阁制,后期是总统制,最后是帝制。

袁世凯上台后,对临时政府进行改组,资产阶级民主形式得以保留,国会中同盟会员居多数,南方多数省政权也掌握在同盟会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还有与北洋派一争高下的实力。

袁世凯统治期间,镇压了革命派的活动,北洋派也保持着大体上的一致,因而政局相对稳定,北洋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各种体制的基础多在这一时期奠定,公布的一些法规、条例对工商业发展也起了一定作用。

袁世凯在1915年要求恢复帝制遭到讨伐而失败。

3.各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袁世凯去世之后,中国开始陷入以直系、皖系、奉系等三大派系为首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结束了北洋集团的大体统一局面,开始了群雄纷起、兵连祸结的军阀割据年代。

袁死后中心既失,兵为将有,政治权力分散在各路军阀手中,不仅中央不能控制各省,甚至省不能控制下属各县。

督军团横行无忌,立法、行政、司法机构大多徒具形式,中央政府只能在对外关系上勉强代表着国家。

(二)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27年3月23日,北伐军攻克南京。

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在此成立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1928年4月国民政府在此成立,并对建筑群作了一系列改建,重新修建了门楼(即今天的「总统府」大门),又在大院正中北端增建了一幢五层「子超楼」,作为国民政府的办公楼。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这里成为国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办公的场所,抗战爆发前,先后有三人担任国民政府主席,分别是:谭延闿、蒋介石、林森。

在现在的总统府子超楼依然保留林森的设计和蒋介石的办公室。

1.训政时期南京政府的中央政治制度国民政府时期,民主、宪政与集权、专制、独裁的斗争、缓和相交织,构成了整个国家政治。

集权、专制、独裁占据国家政治主导地位,民主、宪政处于企盼、被压制但不断抗争的状态。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国家实现了形式上的基本统一,进入了“以党治国”的训政时期,国民党中央对国民政府的直接领导和严密控制,即在中央实行以党统政甚至以党代政,而在地方则实行党政平行,党部无权直接制约地方政府。

在训政时期,国民党中央党政关系的要点有三:一是国民党掌握国家全权,人民无权;二是国民党独占政权,是唯一合法政党;三是国民党对政府行使最高指导监督责任,党内设中政会,凌驾于政府之上,掌握国家最高机关全权。

2.国民政府的特务政治民国特务政治及其组织始于民国北京政府袁世凯统治时期,而真正开创了中国国民党特工组织和特务工作历史的,是1927年在南京成立的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党中央及其政权,蒋介石因此而奠定了他作为国民党特务工作的开创者与主导人的地位。

在他统治国民党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中国国民党的特务工作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且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中国历史上,蒋介石政府是实行特务政治最厉害的一个统治集团,特别是在对内行施镇压功能方面。

特务政治是蒋介石加强和巩固其政权的重要手段。

四、共产党时期的政治制度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解放军战士攀上这座门楼的顶部,降下了中华民国国旗,标志着国民党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终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开始进入人民民主专政时期,由共产党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实行多党合作制度。

之后,通过不断的探索和苏联社会主义胜利的指导借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

总的来说,总统府的历史变迁不仅仅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在今天,总统府不仅仅是反映南京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革,更是整个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体现。

它的作用也不仅仅在于渊源的文化底蕴,还在于深厚的政治背景。

它值得我们每一个国人去研读,去领会,去感悟,去思考,去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