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可能的关系

合集下载

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变量

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变量

第二节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变量一、变量的概念变量(变项)(variable)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例如:光的强度可以由弱变强,呈现的时间可以由短变长,智力的IQ可以由小变大,这些都属于量的变量。

又如,人的性别有男女,人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等,这些是质的变量。

质的的变量有时可以用数字代替类别,以便于统计分析。

二、变量的种类(一)自变量在心理实验中,自变量是由实验者操纵、掌握的变量。

自变量一词来自数学。

在数学中,y=f(x)。

在这一方程中自变量是x,因变量是y。

将这个方程运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自变量是指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因此自变量被看作是因变量的原因。

1、自变量的特点(1)它的变化会导致研究对象发生反应;(2)它的变化能够被研究者所操纵控制;(3)它的变化是受计划安排,系统性变化的。

2、自变量的种类:(1)刺激特点自变量: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由刺激的不同特性,如灯光的强度、声音的大小等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时间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无时不在的自变量,特别是在记忆的实验中,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示语造成的。

(5)任务自变量:在实验中,被试接受的实验任务也可以作为自变量。

(6)指导语自变量:当被试来到实验室时,他们在各方面都是大致相同的,但是,当主试对被试进行分组后,每一组被试接受的指导语是不同的,这时一组被试与另一组被试的差别就产生了。

实验心理学期末复习-信度和效度

实验心理学期末复习-信度和效度

信效度(1)效度:实验是否有效、明确,确定实验的有效性,就是效度。

实验研究效度是一项实验所能揭示的事物本质规律的有效程度。

反应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

主要包括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提高实验内部效度的措施可能会降低其外部效度,而提高实验外部效度的措施又可能会降低其内部效度。

这两种效度的相对重要性,主要取决于实验目的和实验的要求。

一般而言,在实验中控制额外变量的程度越大,则对因果关系的测量就越有效。

因此,可以在保证实验内部效度的前提下,采取适当措施以提高外部效度。

(2)内在效度:实验的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由于研究中有系统误差的存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固定的明确关系程度变得不明确了,也就是降低了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

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可能有:生长和成熟、历史(经历)、前测的影响、被试的选择偏性、被试者的缺失、实验程序的不一致(例如台湾繁体字和大陆简体字)、统计回归的影响(向总体的平均水平靠拢的趋势)(3)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混淆自变量效果,从而降低了内部效度(4)统计回归的影响:在取样时,选取某些特质位于两极端的被试,而这些被试在前后两次测试时出现最高分和最低分的被试其得分向中间回归,即高分组降低分数,低分组被试提高了分数这一自然回归现象。

(5)外部效度: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任何造成研究条件更具有特异性的因素都会带来对研究外部效度的损害,这些因素的特异性越强,越有可能导致研究情景与人们日常生活情景的差异性,也就制约了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

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可能有:实验环境的人为性(模拟研究和现场试验研究)、被试者样本缺乏代表性、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6)模拟研究:监狱实验(7)现场试验研究:旁观者效应(8)信度:是指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

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变量

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变量

第二节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变量一、变量的概念变量(变项)(variable)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例如:光的强度可以由弱变强,呈现的时间可以由短变长,智力的IQ可以由小变大,这些都属于量的变量。

又如,人的性别有男女,人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等,这些是质的变量。

质的的变量有时可以用数字代替类别,以便于统计分析。

二、变量的种类(一)自变量在心理实验中,自变量是由实验者操纵、掌握的变量。

自变量一词来自数学。

在数学中,y=f(x)。

在这一方程中自变量是x,因变量是y。

将这个方程运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自变量是指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因此自变量被看作是因变量的原因。

1、自变量的特点(1)它的变化会导致研究对象发生反应;(2)它的变化能够被研究者所操纵控制;(3)它的变化是受计划安排,系统性变化的。

2、自变量的种类:(1)刺激特点自变量: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由刺激的不同特性,如灯光的强度、声音的大小等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时间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无时不在的自变量,特别是在记忆的实验中,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示语造成的。

(5)任务自变量:在实验中,被试接受的实验任务也可以作为自变量。

(6)指导语自变量:当被试来到实验室时,他们在各方面都是大致相同的,但是,当主试对被试进行分组后,每一组被试接受的指导语是不同的,这时一组被试与另一组被试的差别就产生了。

实验心理学 第2章 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考研笔记-精品

实验心理学  第2章 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考研笔记-精品

第二章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自变量是被操纵的变量,而因变量是被测定或被记录的变量。

在心理学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有以下几种可能性:①当自变量增加时,因变量直线增加。

直线的斜度可能不同,但关系总是线性的;(A)②自变量与因变量两者没有关系。

它说明行为不受自变量的影响。

(如B)③当自变量增加时,因变量却相应减少。

(如C)④自变量与因变量形成非线性的关系。

其中有的是一致关系(如D、E),有的是倒转关系(如F)。

在后一种情况下,因变量先随自变的上升而上升,以后,自变量继续上升,而因变量持续下降。

第二节自变量及控制、自变量的含义简述自变量的含义。

自变量的含义:自变量是研究者所操纵且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自变量的不同取值称为水平X自变量的变化水平完全取决于研究者的操纵。

又称为独立变量。

如反应时实验中的不同照明条件,记忆实验中的不同识记条件等。

理解:①在心理学实验中,自变量的代名词是"处理"或"处理变量〃。

任何一个心理学实验的目的都是发现自变量在心理或行为中的效应, 因此选择自变量是研究者需要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

②在实验设计中,自变量也叫因素或因子。

通常讲的单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是指自变量的个数。

③水平是同一个自变量采取的维度,即自变量的不同取值,也叫实验处理。

每种自变量水平也叫一种实验处理。

AxB实验设计指自变量A水平的个数和自变量B水平的个数。

、自变量的种类举例说明自变量的种类。

实验的本质,无外乎是在有限个控制情境下的观察、比较,而这控制的关键就在于自变量。

划分根据自变量种类自变量定义举例(1)根据自变量的操作水平划分的种类①操作性自变量是指研究者可以直接操纵的变量,即自变量可很好地被量化并且是可以控制的。

①在记忆实验中,学习的次数是研究者可很好地操纵的自变量。

②在汉字加工的研究中,研究者常选择汉字的频率作为自变量。

让被试对高频汉字和低频汉字进行命名反应。

实验心理学笔记

实验心理学笔记
顺序量表: 变量的值只能反映某种顺序或大小关系,没有相等的单位,不能进行算术运算。
等距量表: 变量的值可以反映某种顺序或大小关系,而且具有相等的单位。能够进行加减运算,但因为没有绝对零点,所以不能进行乘除运算。
比例量表: 变量的值具有相等的单位,而且有绝对零点,因此可以进行加减和乘除算术运算。
反应时:从给予刺激开始到做出反应的这段时间称为反应时。
简单反应时:一个反应对应于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它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时称为简单反应时。(书上定义: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多为视觉和听觉简单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多个反应,各自对应事先所规定的那个刺激进行反应。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间+辨别刺激的时间+选择的时间。(书上定义: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内隐记忆:又称为程序记忆,一种长时记忆的形式,指关于技术、过程或“如何做”的记忆。当人学习过某些知识,却无法回忆或再认时,这些知识的记忆依旧存在,只是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表现出来。被试者并非有意识的指导自己有用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
感觉阈限: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为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二为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别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所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等,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第二章_实验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_实验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调查法的缺点:①通过调查法得到的结果同样是描述性的, 不能完全解释事物间的因果关系。②用调查法的结果来预 测行为的效度不高。
二、相关法
相关法是一种探求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
(一)相关法的指标 (二)相关法的改进——交叉滞后法
三、实验法
实验法在控制额外变量的情况下,操纵自变量,考察因 变量变化,以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间因果关系。
(2)统计回归
统计回归:实验中第一次测量平均值偏高者,第二次测量平 均值有趋低的倾向;第一次测量平均值偏低者,第二次测量 平均值有趋高的倾向。因此第二次测量虽在实验处理之后, 其升高或者降低只是受统计回归的影响,可能并非是自变量 所产生的效果。
(3)其他影响因素
①对于时间跨度较长的实验,必须考虑到个体本身的生长 和成熟因素也能影响效度。
(3)概念验证
概念验证是指这样一种信度验证类型:进行概念验证时, 研究者试图验证一个现象,但在某种程度上又与原先的实 验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这些实验也得到了与原实验一致的 结论,那么这些实验可被看作概念验证。
三、实验心理学的科学难题——伦理道德
研究者在实验中注意以下问题: (1)保护易感人群 (2)知情同意与欺瞒 (3)实验后的反馈 (4)实验结果的保密
②在对被试进行分组时,如果没有使用随机取样和随机分 配的方法,即存在被试的选择偏性的话,那么实验结果就 会发生混淆,从而降低效度。
③在一些长期实验中,要保持原实验被试的人数不变是相 当困难的。即使开始参加实验的被试样本是经过随机取样 和随机分配的,但由于被试的中途流失,常常使缺失后的 被试样本难以代表原来的样本,这也导致效度降低。
3.要确定好各检查点之间的间距。间距大小与自变量的范 围和检查点数目有关,但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实验研究中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

实验研究中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

实验研究中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在科学实验中,为了深入探究某个现象或问题,研究者需要许多不同的变量。

其中,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是两种关键的变量类型,对于理解实验结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阐述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验研究中的作用。

调节变量是指那些能够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因素。

在实验中,如果研究者想要探究某个自变量(独立变量)对因变量(依赖变量)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那么这些其他因素就可能成为调节变量。

例如,在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时,温度是自变量,物质溶解度是因变量,但溶解度还可能受到压力、湿度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就可能成为调节变量。

中介变量则是位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变量。

在实验中,如果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要经过一个或多个其他变量的中介作用,那么这些中介变量就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例如,在探究教育程度对收入的影响时,教育程度是自变量,收入是因变量,但教育程度对收入的影响可能要经过工作技能、工作经验等中介变量的作用。

在实验设计与实施中,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的识别和控制至关重要。

对于调节变量,研究者需要在实验设计中考虑到这些因素,并尽可能消除或控制它们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对于中介变量,研究者需要通过适当的测量和统计分析来识别它们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结果和讨论部分,研究者需要报告各个实验组的结果,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在讨论中,研究者需要探讨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及其原因。

例如,在上述探究教育程度对收入的影响的实验中,如果工作经验这个中介变量的影响显著,那么研究者就需要进一步探讨工作经验是如何影响教育程度对收入的影响的。

在总结部分,研究者需要概括实验研究的结果,并说明这些结果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例如,如果研究发现工作经验这个中介变量对教育程度对收入的影响具有显著影响,那么这就意味着在实际工作中,教育程度相同的人,拥有更多工作经验的人可能获得更高的收入。

实验心理学第二章 变量及控制

实验心理学第二章 变量及控制

他们的体重,发现两个被试的体重正好都是300磅。然后,这两
个被试开始减肥计划,一个通过跑步减肥,另一个游泳。几个月 后,两人又一次用同一台秤称体重,结果发现两个人的体重都是
250磅。研究者认为两个人都减重50磅。因此断定跑步和游泳的
减肥效果一样好。请问该研究可能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假如你叫一个动作不太协调的朋友打保龄球。你认为奖赏可以 提高作业水平,因此每当他打一个全中你就为他买一杯啤酒。
量的被试心理或行为的变化。包括: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内部效度:是指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由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程 度。凡是因变量的变化不能明确确定是由自变量引起的,都说明 此实验的内部效度有问题。 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的代表性、普遍性或可推广性。
例:研究作业难度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再如,有人用磅秤测量人的身高,虽然有信度,但却没有效度。
引起实验的复杂化,最终也很难探讨清楚变量的本质特性。 主要针对定量变量而言的。设臵原则:至少确定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检查点。
如,动机强度对作业成绩的影响
图1 检查点的数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2、间距的设臵要适宜
设臵原则:检查点间距至少要大于差别阈限。主要针对定量变量 而言。以上面的例子为例,距离太小、适中。
结果:证实了假设,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好
2、机体变量
可能对被试的心理或行为发生影响的被试自身的特征或身心特
征。如被试的性别、年龄、身心健康水平、认知方式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心理学实验中,可操纵的变量和机体变量 都可以作为自变量,但实验中至少有一个可操纵变量,才可以揭 示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实验 的自变量全部为被试变量,则该实验很难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
公园有四排石狮子,每排是十四只大石狮 子,每只大石狮子背上是一只小石狮子, 每只大石狮子脚边是四只小石狮子,史老 师领四十四个学生去数石狮子,你说共数 出多少只大石狮子和多少只小石狮子?

实验心理学 (2)

实验心理学 (2)

什么是实验设计:广义的实验设计指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的知识,它包括从问题的提出,假说的形成,变量的选择等一直到结果的分析,论文的写作一系列内容。

狭义的实验设计指实施实验处理的一个计划方案及与计划方案有关的统计分析。

包括:1、建立与研究假设有关的统计假说2、确定实验中使用的实验处理和必须控制的多余条件3、确定实验中需要的被试的数量及被试抽样的总体4、确定将实验条件分配给被试的方法5、确定因变量和使用的统计分析因素:指研究者在实验中感兴趣的一个变量,研究者通过操纵改变它来评估它对因变量的影响,这个变量也叫自变量。

因素水平:指实验中所操纵的变量的每个特定的值,因素水平有的是自然的,有的是人为控制的。

处理与处理水平的结合:都是指实验中一个特定独特的实验条件,对于单因素,一个实验条件为一个实验处理,对于多因素,一个实验条件作为一个实验处理水平的结合。

主效应:指实验中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变异,叫因素的主效应。

交互效应:在一个多因素实验中,当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变化趋势不一致时,称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

自变量的控制:1、通过操作定义2、通过规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3、校准测量自变量的仪器因变量的控制:1、通过操作定义固定因变量2、良好因变量的标准:a因变量要有客观性b反应指标要准确c因变量数量化d因变量要有有效性无关变量的控制:1、随机化:随机选择被试,随机安排实验处理2、匹配3、消除:使无关变量在实验中消失4、附加自变量5、统计分析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1、问题的提出与假设的建立2、实验中变量的选择和控制3、被试的确定,包括选择与安排4、实验操作5、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内部效度:指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明确程度,还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指系统误差的大小。

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1、历史:指在实验过程中,与实验变量同时发生,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事件。

2、成熟或自然发展的影响,指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续,被试身心发生变化,如变得较为成熟,变得疲倦,对实验失去兴趣或饥渴等。

实验心理学详细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详细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详细知识点笔记(杨治良)第一章:绪论1.变量: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改变的事物的属性。

2.自变量/自变项:在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3.因变量/依变项/反应变量/反应测量: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某种特定反应,是主试所要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变量。

4.相关变量/有关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5.无关变量: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6.控制变量/额外变量:在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用于研究的变量是自变量,而不用于研究的那些相关变量即为控制变量,在实验中是要加以控制的。

7.控制:指出于实验的需要,对有关实验条件的控制,从而使实验更好达到实验的目的。

8.口语记录:也可作为一个重要的反应变量,指的是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进程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对主试所提问题的回答。

9.指示语:主试为交代任务向被试所说的话。

10.实验者效应:指心理实验中,除了主试给出指示语及被试按指示语完成任务的相互作用外,他们之间还可能会存在某种干扰作用,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

e.g.主试在实验中可以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主试的期望,从而造成实验偏差。

此即为实验者效应。

11.霍桑效应:指新异的工作条件对工作的促进作用。

12.安慰剂效应:指实验中一种看起来象药物或其他速效物质,实际上是一种无效或非活动性的物质,在这个实验中被试的态度成了自变量。

13.实验效度:即实验方法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

分为实验内部效度、实验外部效度。

14.操作定义:在心理学上,对一个心理现象的定义是根据测定它们的程序下的定义,此即为操作定义。

15.交互作用:指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一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时,就存在了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16.双盲实验:被试和观察者都不了解各个实验组所接受的实验条件。

单盲实验:17.完整的实验报告包括:摘要abstract、题目title、引言foreword、方法method、结果results、讨论discussion、结论summary、参考文献references、附录apendix18.实验心理学简史(两个阶段)实验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

实验心理学总结—理论部分

实验心理学总结—理论部分

实验心理学总结第一章.绪论一.实验心理学的由来1.诞生标志: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三个代表人物:(1)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了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以及具体操作的量化方法。

①贡献:a.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

b.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三种方法)。

②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a.他关于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心理测量学)。

b.从费希纳阈限思想的不足和缺陷出发,后人发展出新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信号检测论)。

(2)冯特:首先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

①著作:a.《对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第一次讲到“实验心理学”,与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一起常被看做新心理学著作诞生的标志。

b.《生理心理学原理》,科学心理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

②贡献:a.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b.研究方法(试验方法)。

c.培养人才。

③影响:宣告诞生。

(3)艾宾浩斯:用实证方法研究记等高级心理过程。

①著作:a.《记忆》。

b.《心理学概述》(心理学仅有短期的历史,却有着长期的过去)。

②贡献:a.证明了实验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

b.从根本上变革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人工实验情境)。

c.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高级心理过程量化)。

d.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③影响:对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

二.科学属性1.非科学的方法:注意凝聚、先验、权威。

2.科学方法的特点: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寻求现象解释的可重复性,并进行自我校正。

3.认识误区:①实验心理学万能论:a.科学方法本身都是有限的,因此实验心理学不可能是万能的。

b.心理学的学科特殊性更强调了实验心理学不可能是万能的。

②实验心理学背离真实生活:a.实验室环境可以与真实生活不尽相同(相同的内在过程)。

b.实验室研究更有其优势(更可控、更具说服力)。

c.并不会将实验室结论无限推广到真是生活中去。

实验心理学课件-2心理实验中的变量

实验心理学课件-2心理实验中的变量

实验变量
13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 操作性定义( Operational Definition )
– a definition of a concept in terms of the operations that must be performed to demonstrate the concept.
– 量的变化
• 检查点的数目
– 直线关系:至少3个检查点 – 函数关系:至少5个检查点
• 检查点的范围
– 如暗适应,0-40min;飞机驾驶舱的照明
• 检查点之间的距离
实验心理学
实验变量
6
因变量
•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 定义: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 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 因变量的选择及测量 • 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信度 • 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 • 因变量的敏感性
实验心理学实验变量源自12多因素实验• 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 优点:
– 做一项多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多个实验效率高; – 做一项实验研究比分别做多项实验研究易于保持控制
变量恒定; – 也是最重要的,在几个变量同时并存的情况下所概括
的实验结果比从几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 更接近实际生活。
实验心理学
10
额外变量(控制变量)
• 额外变量的控制 – 随机取样 • 随机取样和随机分配 • 随机化原则也可应用于刺激或处理 – 匹配的方法 • 成对匹配 • 平均匹配 • 共轭控制法 – 冲突的情景与猴子患胃溃疡的关系
实验心理学
实验变量
11
额外变量(控制变量)
• 额外变量的控制 – 抵消的方法 • 组内设计:顺序效应及痕迹效应 – 主试效应和被试倾向性的控制 • 罗森塔尔效应(R. Rosenthal) • 需要特征 – M. T. Orne的实验:让被试把一对一对的数字加 起来,每张纸上有224对数字,共2000张纸,每 做完一张就撕掉。 • 霍桑效应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实验⼼理学知识点总结实验⼼理学笔记整理⼀、绪论(考1道单选,1道多选,2题共3分)1.什么是实验⼼理学⼴义(实验的⼼理学):应⽤实验法研究⼼理现象和⾏为规律的⼀门科学⼼理学(即科学⼼理学的代名词)。

狭义(⼼理实验学):研究如何进⾏⼼理实验的⼀门⼼理学学科,包括实验的基本理论、技能以及⼼理学各分⽀领域的实验研究成果。

2.实验⼼理学的主要⽬的⽤以说明和解释⼈在完成某项任务时的⼼理活动是如何进⾏的(即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来推断⼼理活动的⽅式),进⽽达到“控制”⾏为。

3.实验法的优点(与其他研究⽅法的区别)(容易出多选)1、可以创造实验条件使事件产⽣。

2、可以重复实验并对其结果进⾏验证。

3、可以系统变化实验条件来考察事件的变化。

4、可以得出因果关系。

强调对各种变量的严格控制4.实验法的局限性1、有些复杂⼼理活动还难以使⽤实验法2、有些特定⼼理现象(如违背伦理道德)不能使⽤实验法。

3、实验条件的⼈为性等因素导致实验结果缺乏实⽤性。

5.⼼理实验研究的程序发现问题、查阅⽂献、理论思考、提出假设、实验设计、进⾏实验、数据分析与结果统计、根据前⼈的研究和理论进⾏讨论、撰写实验报告、发现新问题6.⼏个重要的⼈以及其贡献费希纳对科学⼼理学的贡献1、⽤量化思想联系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表明可以⽤实验法研究⼼理学。

2、⼼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法(三种传统⼼理物理法)。

3、对现代实验⼼理学具有深远影响。

奠定了⼼理测量学的基础。

后⼈为弥补传统⼼理物理法的缺陷⽽发展出信号检测论。

冯特对科学⼼理学的贡献1、倡导以⼼理现象(意识)作为⼼理学的研究内容,⽽⾮“灵魂”。

2、提出必须⽤实验法研究⼼理学,并建⽴第⼀个⼼理实验室。

3、培养了⼀⼤批学⽣,促进科学⼼理学在国际内传播。

艾宾浩斯对科学⼼理学的贡献1、证明实验法可以⽤来研究⾼级⼼理(记忆),预⽰所有⼼理现象都可以⽤实验法来研究。

2、从根本上变⾰了实验⼼理学的研究范式(发明⽆意义⾳节)。

心理学实验中的自变量

心理学实验中的自变量

心理学实验中的自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要研究的相关变量,它可以是作业,任务,作业和任务的环境,也可以是被试者特征;自变量最大的特征是要操纵,改变,要有变化;没有变化的量不能作为自变量;例如,新生儿的视觉发展研究中,选择的新生儿只有一个年龄,那么,年龄变量就不能作为自变量,因为年龄没有改变、操纵;如果视觉刺激和新生儿的距离没有变化,距离也不能作为自变量。

要研究灯光强度对工作业绩的影响,灯光强度始终保持不变是无法进行研究的。

只有对灯光强度不断进行改变,灯光强度才可以作为自变量,这样的研究才能称为实验。

需要指出的事,某些特别引起的被试的状态也可以作为自变量,比如,被试的疲劳状态,情绪状态也可以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

朱滢(2000)将自变量分为4种:1.刺激特点自变量,例如,反应时研究中,听觉刺激、视觉刺激引起的反应时不同,强度不同的声音,灯光引起的反应时不同;记忆实验研究时,刺激材料的类型,比如,文字资料,图画资料,被试对刺激材料的熟悉度,刺激材料的意义性;这些都是刺激物本身固有的特点,感知觉研究中广泛采用此类变量作为自变量。

2.环境特点自变量;比如,运动员参加比赛时,由于环境改变可能影响其水平的发挥;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实验的时刻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比如,测量个体的身高早上刚醒来、下午两个不同时间内就有差别,记忆实验中时间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自变量,例如,艾炳浩斯的遗忘曲线。

3.被试特点自变量,在某些心理学实验中,我们特别关注被试的固有属性对被试的反应所产生的影响,比如,个体对“甜”的体验中,性别因素就是一个研究者关心的变量,优势手对语言的影响,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年龄对心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这些都是被试固有的属性,研究者无法改变、操纵,只能选择;4.暂时造成的被试状态;比如,研究特定情绪状态对认知作业的影响,研究者首先采用某种药物引起被试的特定生理状态,在注意警觉研究中,人为造成被试的疲劳,研究疲劳状态对注意警觉任务作业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第一章1心理学实验框架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实验设计,即怎样操纵自变量去影响因变量;二是数据分析,即对虚无假设进行显著性检验的问题。

2主试: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

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资料。

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做出反应。

自变量定义: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因变量定义: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3交互作用当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变化趋势不一致时,我们称这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4高限效应低限效应=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效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出现了低限效应。

第二章1.心理实验的类型因素型实验(即“定性实验”或“探索性实验”)为了探明某种心理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而进行的实验。

(探明行为的规定要因,what型实验)函数型实验(即“定量实验”或“假说验证实验”)研究各种因素怎样影响心理现象的实验,即研究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实验。

(探明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how型实验)因素型实验(定性实验,探明行为的原因)函数型实验(定量实验,探明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两种类型实验的关系:因素型实验是函数型实验的前一阶段,具有函数型实验的预备实验的性质。

2试验误差的分类⑴系统误差⑵随机误差⑶粗大误差.实验误差有3个主要来源首先是有一个内在的变异存在于要施加处理的实验被试中;其次是由于在实验的环境条件和操作过程中因缺乏一致性的结果而产生的变异;最后是重复实验的变异。

3自变量的种类:刺激特点自变量、环境特点自变量、被试特点自变量、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自变量的特点4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消除法、保持恒定法、效果平衡法、抵消法(ABBA法)、统计控制法(主要有协方差分析和偏相关统计)第三章1心理物理学的先驱是G. T. Fechner2感觉阈限测量的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第一章实验方法1. 主试: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发了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2. 被试: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3. 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4. 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5. 信度:即因变量的可靠性,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结果6. 效度:即因变量的有效性,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因素造成7.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没有什么差别时,而实验出现高限效应8. 自变量的混淆: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控制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9. 组间设计: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即把被试分组,各组间结果对比10. 组内设计: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自变量上,即被试不变,先后做不同几组测试,然后对比前后的结果,上组对下组有影响11. 匹配被试: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是说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12. 完全平衡法: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13. 拉丁方方法:保证每个自变量都同等地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一个位置14. 实验者效应:在实验过程中,若主试对被试的正确反应流露出赞许的神情或是对错误的反应表示不快,这些主试的态度,是对实验的负面影响,要防止实验者效应15. 因素设计: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的一种实验设计,将实验中每一变量的各个水平都结合起来进行实验16. 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影中对行为所作的仔细观察,观察者必须为局外人不得干预实验17. 调查法:为确定人们对甘一特殊问题的感受,作用是澄清事实,招除充行的不实传闻18. 相关方法:可能为正可能为负,相关并不必然是原因19. 个案法:又称个案历史技术,对某一特殊人物的深入研究,强调个别差别20. 档案法:使用现有的资料去验证新的假设第二章心理物理学方法21. 心理物理学:一门研究心身之间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物学,中心问题是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22. 感觉阈限:有感觉与无感觉的分界线上的刺激强度,即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的刺激值23. 差别阈限: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差别的最小刺激增量,也叫最小可觉差24. 韦伯定律:最小可觉差依赖原来不同的重量刺激值而不是,但总是原先重量或称标准重量的2%25. 最小变化法:刺激由递减和递增两个毓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

实验心理学心理学考研名词解释(3)

实验心理学心理学考研名词解释(3)

准实验设计(quasi-experiment design):与“真实验设计”相对。

实验设计的一种类型。

实验控制无法严格进行的实验设计。

坎贝尔和斯坦尼1966年提出。

以人或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实验(特别是教育研究实验),影响实验的变量复杂,由于条件的制约,不可能或无需对所有变量进行严格控制,只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把实验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应用到具体研究中。

组内设计(within-group design):亦称“被试内设计”、“重复测量设计”。

与“组间设计”相对。

实验设计的一种类型。

实验中,使用相同个体组成实验组,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

组内设计的优点是可以控制由于被试的个体差异带来的无关变异。

缺点是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将会影响另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也就是造成实验顺序的麻烦。

组内设计包括实验前后设计、时间序列设计和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三种。

组间设计(between-group design):亦称“被试间设计”、“独立组设计”。

与“组内设计”相对。

实验设计的一种类型。

实验中,用随机的或事前匹配好的方式将被试分配到不同的处理水平上,形成不同的实验组。

组间设计的优点是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水平,因此自变量之间不会产生相互影响,同时也避免了可能的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缺点则是因变量的变化可能来自每组的被试间差异,导致实验效度的下降,且与组内设计相比,所需的被试量较大。

组间设计通常有随机组设计和匹配组设计两种。

混合设计(mixed design):实验设计的一种类型。

结合组间设计和组内设计两种实验设计,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其中一部分自变量采用组间设计,另一部分自变量采用组内设计。

如,在一个有AB两个自变量的实验中,一个被试接受A变量的一种情况,但接受B变量的每一种情况,这时的A变量是被试间自变量,B变量则是被试内自变量。

单因素设计(single factor design):与“多因素设计”相对。

实验设计的一种类型。

第一节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

第一节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
第三组在连续20天中每天做一次,因此试验间的间隔是24小时。 实例学习:关于学习的练习效应研究 心理量:情绪 动机的强度 疲劳的程度
额外变量的控制 如果变量的取值是因为种类或类别的不同,那么这种变量称之为性质变量(qualitative variable),有时也称为无序变量。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研究者在实验中要操纵和改变,假定会影响被试心理或行为的因素。 实例学习:首因效应研究
第一节 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 汽车制造者想知道刹车灯多亮可最大程度减少后面司机意识到前方正在停车的时间。
行为变量:是指由刺激条件所引起的有机体的行为反应特征。 结果:24小时间隔的平均成绩最好,无间隔的组最差:在这类作业中,分散练习的成绩好于集中练习。 实例学习:首因效应研究
第二节 自变量的操纵、因变量的观察和 单一水平下记录相应行为,不能称之为实验
在这个实验里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 是什么?
实例学习
社会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为了发现当六个 人挤在一个 亭里时是男人还是女人感到更不 舒服。说出三种变量
对研究不同颜色下的反应快慢情况感兴趣:快速 呈现相同强度、不同颜色(红、黄、蓝),统计 被试的平均反应时间,红色为秒,黄色秒,蓝色 秒。
实验的基本特征:变量
实验法是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纵环境, 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 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实验法如何作出因果关系判断的呢?
主动操纵一种现象A让它发生变化,在控制 其它所有的现象都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另一 种现象B也发生变化,那么A就是B变化的原 因。
一、变量的涵义
变量(Variable):性质或数量上可以 变化或选择的事物的特征。
物理量:视觉刺激、听觉刺激的强度、 人 接受刺激的类别(视觉还是听觉或其它)

实验一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实验一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绪论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一、实验背景心理实验和其他学科的实验一样,都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某种现象产生和变化的规律。

心理实验所要观察的是心理活动的规律,由于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不可能被他人直接观察到,只有从他的行为表现和言语反应间接地了解,因此,心理实验往往是通过改变外界条件、记录被试的反应来探讨心理活动的规律。

做心理实验之前,必须明确这个实验的目的,也就是要明确它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例如,对时间的估计是否受时间长短的影响,或者说时间知觉与被估计时距的关系。

根据这个问题就可以确定这个实验的各种变量。

自变量,又叫刺激变量,它是由实验者在实验中按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意加以操纵和改变的变量,一般自变量的变化应为连续或非连续的变化,且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实验处理,所谓实验处理即主试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可能有一定影响刺激条件的变化。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

它是主试要观察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应或表现,它是随着自变量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实验中通常假设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小),可用一定的数量指标来表示,如反应时、皮肤电位等。

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它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总之,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既要有定义良好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时也对额外变量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排除额外变量对研究变量产生消极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解释率。

二、实验目的1.通过测定有无反馈对画线准确性的影响,确定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2.学习和掌握如何对自变量、因变量下操作定义,并进行严格和有效地控制。

3.如何有效控制额外变量,避免额外变量对实验结果造成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以大学生为被试4人一组,其中2个被试知道每次练习画线结果(有反馈),2个被试不知道每次练习画线结果(无反馈)。

(二)实验材料1.一张10cm³10cm的白卡片,上面画有一条2cm长的直线,将画有直线的白色卡片放入镜框内,直线与水平面平行、居于镜框中间,作为实验的标准刺激。

实验心理学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可能的关系

实验心理学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可能的关系
非线性关系当自变量增加时因变量呈非线性关系表示因变量开始随自变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到一定限度后自变量与因变量呈倒转的关系即自变量增加因变量反而下降
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可能的关系

当自变量增加时,因变量直线增加,即刺激与反应呈线性关系; 表示因变量不受自变量的影响,即自变量对于所研究的问题是没 有关系的; 当自变量增加时,因变量直线减少; 非线性关系,当自变量增加时,因变量呈加速增加; 非线性关系,当自变量增加时,因变量呈 非线性关系,表示因变量开始随自变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到一定 限度后,自变量与因变量呈倒转的关系,即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