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原因分析_吕作奎
城市地理学 第3章 城市规模分布
PiRi =K=P1 a K-a㏒Ri ㏒Pi=㏒ P1是首位城市的规模,a是位序变量 的指数
450 400
规 模 乘 以 等 级 指 数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5
27
29
31
等级
辽宁省城市的等级—规模关系图
第二节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第3章 城市规模分布
L/O/G/O
1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及其解释 2 3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
城市密度与城市规模
第一级:区域中心城市
第二级:大型城市 第三级:中型城市 第四级:小型城市
图4-4:一定区域中的城市规模分布
城市规模是与城市密度密切联系的,在一定的区域内,城市密度高 的地区城市规模会小些,城市密度低的地区城市规模会大些。不同的 分布状况会影响区域的经济效率。
19 2.87
6 0.91
2 0.3
663 100
频 率 ( 30 ) 25 20
图4-7:中国2000年城市规模等级的对数正态分布
%
15 10
5
0
1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1024
规模等级(万人)
第三节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
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重点应该放在什么规模的 城市?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 城市有没有最佳规模或合理规模? 人口迁入对城市有益还是对城市有害?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
年度 城市规模分布模型
Pi 781.80Ri Pi 910.87Ri Pi 544.84Ri Pi 713.56Ri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ppt课件
(二)城市金字塔的K值
K=下一规模等级的城市数/上一等级规模的城市数 对K值的认识:
①中心地学说认为,K值是常数 ②也有人认为,K值是变化的,规模级越高,K值越 大;规模级越低,K值越小。 〖城市规模等级划分的间距不同,K值也不同。〗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同一城市体系不同等级划分的规模分布举例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中国1980和1990年的城市金字塔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2. 四城市指数
S4=P1/(P2+P3+P4)
3.十一城市指数
S11=2P1/(P2+P3+…+P11) 按照位序—规模的原理,正常的四城市指数和十 一城市指数都应该是1,而两城市指数应该是2。 【显然,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比二城市指数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原因分析
所有城市具有相 同的人 口规模 。但 是如果 0 比较大 ,城市体系中的 【 值 所有城市的差距就会 比较小 会造 成城市体 系部分功能的缺失。若 0 【 值小于 1 城市规模分布较为分散
际 贸 易在 经 济 中的 比重 越 小 ,经 济
数量 , A和 0都是大于0的常数。其 【
中,0就是城市规模分布的帕累托 【
指数 。 0表示该城市体系中城市规 【
模 分 布的 均衡 程 度 。若 c值接 近 1 【 ,
度对中国城市规模分布进行了研究。
代合治 ( 0 ) 2 1 分析 了中国城市规模 0 分布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_ 。 5 ]
成 著 名 的城 市 Zp规 则 。 i 14 ) i f Zp 9 f(9
认为城市的大小不仅符合帕累托分 布,而且帕累托指数等于 1 ,相应的 A是城市体系中规模最大城市的人
l Ei
。
在城市中的分布特征[ 2 】 。不同规模 的
城市在区域上的分布存在一定规律 。 位序 一规模 法是在城市规模 分 布研 究中应 用比较多的一种理论方 法 ,它是从城市规模和城 市规模位 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 系内的
资料 ,对 中国的城 市规模分布进行 里
究
81
维普资讯
(9 9 18 )用位序 一规模分布和帕累托 分布检验过我国历年的城市规模分
布状况 。 勇等 (9 3 从 分形 的 角 陈 19 )
得 到的帕累托指数进行 研究发现 它 与人均 GN 、人 口密度和面积正相 P 关, 与政府在G P D 中的份额 以及制造 业在G P D 中的增加负相关。 由于城市 规模分布是一种地理特征 ,政 治经 济 因素 的影响反映 了人地关系的一 个侧面。[jae a.(9 9 ui t 1 19 )认为 , t 规模经济 比重越大 ,交通费用越低 , 制造 业在经济 中占的比重越 小 ,国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实证研究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9)05-0014-05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实证研究闫永涛 冯长春 〔摘 要〕 选择1994-2004年中国城市规模位于前200位的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分别采用人口和建成区面积来表征城市规模,借助于分形理论进行研究发现,无论是从人口规模还是从用地规模来看,中国城市规模的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外来人口的增加和2000年之后城市规模的加速增长使城市发展表现出向高位次城市集聚的倾向;但由于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比较成熟,其基本特征并没有因时间、外来人口和城市规模的变化而改变;高位次城市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认为如何更好地识别城市的实际规模,促进城市的理性增长和城市规模结构的健康优化,是中国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位序—规模”法则;分形;城市体系〔中图分类号〕 F299121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闫永涛(1981—),男,汉族,河南漯河人,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中心规划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冯长春(1957—),男,汉族,山西安泽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经济地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土地利用。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535026)———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资源环境基础研究。
〔收稿日期〕 2008-06-25〔修回日期〕 2008-09-29 一 引言 自1913年奥尔巴赫提出“位序—规模”法则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城市规模分布规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许多经验性研究表明,“位序—规模”法则可以较好地刻画国家和区域城市规模分布的规律,这一法则对于判断城市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2],对于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政策的制定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位序—规模”法则已成为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重要理论模式之一。
在“位序—规模”法则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中国城市规模分布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有创造性的观点。
第六章城市规模分布ppt课件
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贝里(B。J.L。Berry)1960年曾经选择38个国家的城市资料作过分析: 13个国家属于对数正态(位序-规模)分布; 有15个国家属于首位分布; 其余10个国家属于过渡类型,其中有的偏于接近对数正态分布,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有的偏于接近首位分布,如马来西亚、巴基斯坦
中国1980和1990年的城市金字塔
规模(万人)
城市数量(个)
人口所占比重(%)
>100
31
41.7
50~100
28
12.6
20~50
119
24.6
<20
289
21.1
1990年
三、位序-规模律
1. 含义 反映一个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之规律。 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2. 模式:RiPi= K Pi – 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 位城市的人口 Ri – 第i位城市的位序 K – 常数 50*1=50,25*2=5,……10*5=50
0.990
-.188
广东
17
145.11
0.954
0.947
50
150.29
0.627
0.961
-.327
省区
1985
1994
q变化值
城市数
K值
q值
负相关系数
城市数
K值
q值
负相关系数
广西
11
103.86
1.356
0.925
12
101.45
0.929
0.985
-.427
7.城市规模分布
式中: fi——i极的城市数; fi+n——比i级低n级的那一规模级的城市数。
五、位序-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
奥尔巴赫(F. Auerbach)在1913年提出位序-规模法则,即一个城市的 规模和该城市在全国所有城市按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 规律关系。他在研究中发现五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城市人口资料符合关系式:
城市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重来衡
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简单指标就是城市首位度。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
分布,称为首位分布。
S = P1/ P2
二、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
四城市指数:
S=P1/(P2+P3+P4)
十一城市指数:
S = 2P1 / (P2+P3+P4……+P11)
近期--到了80年代,小城市数量大量增加的同时,尤其是特
大城市有开始迅速增长。
作业 :
谢 谢!
二、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特点
位序-规模分布--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属于相对均衡的位序- 变化明显--建国后由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中国城市位序-规模 高位次城市发展--待加快高位次城市的实际规模要比理论规 预测难--城市规模分布的未来预测难于现状分析。
规模分布类型,这与中国大区级-省区级-地方级的城市体系密不可分;
第三节
第四节
城市规模分布类型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位序-规模分布
首位分布
过渡型
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随机模式
城市增长模式
迁移模式
城市等级体系模式
机制分析模式--考虑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诸因素
第14讲 区域发展差异
上海高中地理等级考人文地理复习 第14讲 区域发展差异
地理小号 吕老师工作室 专业专注 微信公众号:地理小号
第14讲 区域发展差异一
地理小号 吕老师工作室 专业专注 微信公众号:地理小号
2014年中国城市人均GDP排行榜
城市
人均GDP(元) 城市
地理小号 吕老师工作室 专业专注 微信公众号:地理小号
下表为我国四大地区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重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土地面积/万㎞²
9.5
10.7
71.6
8.2
人口/万人
38.2
26.7
27.0
8.1
从数据可以看 出东、西部地 区各自的优势 是什么?
土地 资源
人力 资源
地理小号 吕老师工作室 专业专注 微信公众号:地理小号
地理小号 吕老师工作室 专业专注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微信公众号:地理小号
项目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范围
主要地 形区
地势 特征
大兴安岭以东,内 蒙古高原以南,青 藏高原东部边缘以 东的地区
黄土高原、四川盆 地、云贵高原、横 断山区、沿海三大 平原和丘陵地区 海拔较低,属地 势第二、三阶梯, 平原广阔
黑土、黄土、红 为主,有机质较少,肥
壤、水稻土、紫 力低,盐分多,生物种
色土。
类较少。
青藏高寒区
多为荒漠、草原与高 山草甸灌丛,森林很 少;动物稀少;土壤 发育差,土层浅薄, 冻土广布。
水文 特征
人类 活动
多为外流河 (湖),降水补 给为主, 向东向 南流入太平洋和 印度洋
我国城市规模结构统计分析
我国城市规模结构统计分析城市规模,可以用城区户籍人口(或常住人口)的数量,或城市建成区的面积来衡量。
城市规模结构,通常是指不同规模的城市数量及相互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发展特征的重要指标之一。
为全面认识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特征,本文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55个城市的城市规模数据,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一、我国及其四大经济区域不同规模城市数量统计分析1.全国不同规模的城市数量总体统计按照2014年11月21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规定,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据此,对全国2003-2012年不同规模城市的数量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为更直观地展示2003-2012年全国不同规模城市的数量变化情况,将表1的数据反映在图1中。
结合表1和图1可知:2003-2012年,(1)我国城市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城市总数处于653-657个的区间范围;(2)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I的数量也基本保持稳定、波动较小,区间范围分别是1-3个、4-5个和5-9个;(3)大城市II和中等城市的数量分别以2008年和2007年为界,呈现出先逐年减少再逐年增加的态势,其中大城市II 数量先从55个(2003年)减少到44个(2008年)后又增加到50个(2012年),中等城市数量先从95个(2003年)减少到84个(2007年)后又增加到91个(2012年);(4)只有小城市I的数量保持逐年增加,从196个(2003年)增加到251个(2012年);(5)小城市II的数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从292个(2003年)减少到247个(2012年)。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N orthwest population2011年第4期第32卷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曹跃群,刘培森(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400044)摘要:文章应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与分形理论,测算了1999—2008年间分别以城市人口、建成区面积和经济规模表征的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分维值,对分维值进行了纵向对比分析,并实证分析了影响城市规模的主要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具有显著的分形特征,符合城市位序—规模法则;1999—2008年间三种表征的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分维值均呈现下降趋势;中国城市规模具有明显区域性差异,资本投入、科技水平、产业结构和外资是推动城市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
最后,文章据此提出了发展和完善中国城市规模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规模分布;位序—规模法则;分维值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672(2011)04-0047-06收稿日期:2011-03-16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批准号:CDJSK100040)。
作者简介:曹跃群,男,江苏徐州人,重庆大学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分析与产业组织分析。
刘培森,男,山东菏泽人,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城市规模分布,是指区域内城市规模的层次分布。
从城市化进程来看,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变化规律既遵循城市规模分布普遍规律,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实证动态研究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但为深入研究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变化规律提供新的实证,而且对中国城市规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具有积极而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鉴于合理的城市规模分布对实现城市规模效益最大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使得与城市规模分布相关的研究显得广泛而深刻(班茂盛,2006;王国新,2009等)。
国外学者利用城市分形理论,研究主要以城市个体为对象,研究城市的形态、结构、成长、交通和演化机制等问题[1]。
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课程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学科专业课授课对象:城市管理学专业开课学期:第六学期学分:2主讲教师:郐艳丽指定教材: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考核方式:考试(闭卷)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从地理学视角研究城市区域空间分布及内部空间分布理论,掌握城市地理学发展历程,城乡划分及城乡融合的路径,了解城市化原理、历史进程以及传统的城市体系内容,建立城市研究的外部与内部空间分析的框架体系,掌握研究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方法。
课程简介:本课程首先介绍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回顾学科的发展史以及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的概念,以城市化为中心,阐述了城市化原理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等内容;以城镇体系为中心,阐述城市职能分类、城市规模分布和城市空间结构;以城市内部结构为核心,讲述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等内容。
第一章绪论内容: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2.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3.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4.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必读文献: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第1章选读文献:姜美球,城市学,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许学强、周素红,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经济地理,2003(7)宁越敏,建设中国特色的城市地理学——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进展评述,人文地理,2008(4)闫小培、林彰平,近代西方地理学研究动向分析,地理学报,2004(12)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内容:1.城市概念及标准2.城乡界限的划分和大都市带3.中国市、镇建设标准和统计口径必读文献: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第2章选读文献: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第10章黄中、钱亚畅,城乡划分标准的变迁,中国统计,2004(2)周一星、史育龙,城乡划分与“中国城镇人口之谜”——中外对比研究,中国国情国力,1992(5)郭爱请、王月霞,城乡结合部特征及划分方法,经济论坛,2004(1)第三章城市化原理与历史进程内容:1.城市化定义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3.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4.城市化的近域推进5.当代世界的城市化6.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7.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8.中国城市化模式必读文献: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第5章选读文献: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第5章文剑钢,中国城市化的基本问题研究,2006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2006庞海峰、顾朝林,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城市化过程研究,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6第四章城市职能分类内容:1.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2.城市职能分类方法3.中国城市职能分类必读文献: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第6章选读文献: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第8章周一星、孙则昕,再论中国城市的职能分类,地理研究,1997(1)韩延星等,城市职能研究评述,规划师,2005(8)徐红宇等,中国城市职能分类研究综述,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2)第五章城市规模分布内容:1.城市规模分布理论2.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3.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4.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必读文献: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第7章选读文献: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第7章朱英明,中国城市规模演化及其关键问题研究,城市,2008(10)吕作奎、王铮,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原因分析,现代城市研究,2008(6)代合治,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人文地理学,2001(5)孙明杰,世纪之交的中国城市等级规模体系,城市规划汇刊,2000(1)第六章城市空间分布内容:1.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2.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3.廖士景观4.对中心地学说的发展、验证及评价5.核心与边缘理论6.中国城市空间分布必读文献: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第8章选读文献: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第6章陈彦光、余斌,中国城市空间分布的双侧对称性,地球科学进展,2006(7)周一星、张莉,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区,地理学报,2003(2)叶大年等,中国城市的对称分布,中国科学D辑,2001(7)管驰明、崔功豪,100多年来中国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5)第七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内容:1.城镇体系规划的提出2.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3.城镇体系规划的流程与方法4.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必读文献: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第9章选读文献:董斌,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体系的结构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06(4)郭贯成,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第八章中国建制镇的发展内容:1.中国建制镇发展过程2.中国建制镇等级规模结构3.中国建制镇职能类型4.中国建制镇空间分布5.中国建制镇综合发展水平6.中国建制镇空间演化特征必读文献: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第9章选读文献:浦善新,中国建制镇的形成发展与展望,小城镇建设,1997(3)、1998(1)、1998(1)袁中金、刘君德、侯爱敏,中国中心镇镇区人口规模研究,城市规划,2004(6)李培,中国建制镇规模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2006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2006 第九章中国大都市密集区内容:1.大都市密集区概念2.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密集区密集区的划分3.中国主要大都市密集区概况必读文献: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第13章选读文献:谢守红,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的形成演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顾朝林、张敏,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性状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01(3)王国霞、蔡建明,都市区空间范围的划分方法,经济地理,2008(2)陈丙欣、叶裕民,京津冀都市区空间演化轨迹及影响因素分析,城市发展研究,2008(1)唐路等,1990年代以来国内大都市区研究回顾与展望,城市规划,2006(1)第十章中国国际化城市内容:1.世界城市与国际化都市定义2.世界城市与国际化都市发展背景3.中国国际化都市建设的条件4.中国国际化都市分布及特征5.建设中的中国国际化都市必读文献: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第14章选读文献:刘志峰主编,城市对话——国际性大都市建设与住房探究,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第一部分(一)余丹林、魏也华,国际城市、国际城市区域以及国际化城市研究,国外城市规划,2003(1)邵波等,我国城市国际化水平比较研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2)肖耀球,国际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管理世界,2002(4)蔡崴,上海的国际化城市竞争力的比较分析,社会科学家,2007(2)第十一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内容:1.中国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结构2.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3.中国城市三维空间结构特征4.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必读文献: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第15章选读文献:胡俊,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第4章刘敏,近年来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评述,城市问题,2008(11)冯健、周一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地理科学进展,2003(3)冯健,西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及启示,城市规划,2005(8)第十二章中国城市经济结构内容:1.中国城市经济结构演化过程2.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现状特征3.中国城市企业组织形式必读文献: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第16章选读文献:卢业授、郭敏,国外主要矿业国家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经验,科学决策,2007(2)项光勤,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结构性失业,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5)杜晓君,城市经济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税务与经济,2001(4)第十三章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内容:1.中国城市的社会组织形式2.中国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活动空间3.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4.北京社会极化的动力机制5.北京社会空间分异及变化趋势必读文献: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第17、18章选读文献:王开泳等,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热带地理,2005(1)王兴中,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马仁锋等,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型研究的评述,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2)唐子来,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城市规划汇刊,1997(6)易峥等,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城市规划汇刊,2003(1)第十四章中国城市边缘区内容:1.中国城市边缘区组成要素2.中国城市边缘区划分3.中国城市边缘区特性必读文献: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第19章选读文献:罗彦、周春山,中国城乡边缘区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城市发展研究,2005(1)杨山,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演变及机制研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3)陈佑启、周建明,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演变过程与空间布局模式,国外城市规划,1998(1)第十五章中国城市问题内容:1.城市环境问题2.城市交通问题3.城市住宅问题4.城市社会问题必读文献: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第12章选读文献:李纯斌、吴静,“空间失配”假设及对中国城市问题研究的启示,城市问题,2006(2)王纪武,从表象到实质——当代中国城市问题的文化透视,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蓝老师科学研究需要事实说话,找出因果关系,包括论文,有的是探索性的,完善,比较清楚的解释,抽象不同的研究方式——工具——一定从图书馆开始,看引用的是什么,经典性需要引用,最重要的还是思维方法,演绎法和归纳法实证研究用演绎法,非常有效,普适性的定律——只要承认,就很难推翻凭兴趣做研究,根据需要,最有出息的学生,B+的学生自己想清楚,为什么做索引很重要因果关系——寻找相关性,描述是为构建理论服务的,知识的价值——神学,形而上学,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历史只有一个——流畅、文采、方法、数据。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研究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研究作者:李艺东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01期一、中国城市发展概述如果说一个国家是人的身体,那么城市就是身体的细胞,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由于人口流动受限以及经济发展缓慢,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直停滞不前,直到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人口流动加快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规模不断提高,中国的城市数量在近30年间有了极大的数量提升,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仅仅有193个城市,而到了1988年,中国的城市数量已经上升到434个,在2005年,中国的城市数量已经到达657个,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人口比例也在不断提高,在1978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数量仅占全国总人口17.91%,而在2005年,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43.99%,在改革开放之后到21世纪初的30年间,中国城市总人口增长的平均水平每年超过了4%,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城市化速度也是非常惊人的。
但是,基于政府所制定的城市发展规划,至少在上世纪60年代之后,中国的城市发展是受到严格控制的,尤其是对于大型城市的发展更是严格限制,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可以说是国家城市政策的直接产物,城市人口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新城市的建立与中小型城市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政府逐渐放宽其人口迁移政策,大量寻求工作机会的农村人口开始了向城市的迁移,与此同时,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引入,城市逐渐摆脱了之前的许多行政约束,在自身的建设上具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在这一时期,城市的发展被认为是更多的收到市场的影响而不再是行政规划,毫无疑问,这一变化加快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但是,人们对于这一时期的城市化模式却知之甚少,比如,不同规模的城市在这一时期内的增长率是相同的吗?又或是在这段时期到底是哪种城市的增长率是最高的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二、回归分析在上世纪的90年代的中国城市发展中,城市规模是趋向于平均分布的,表现在帕累托指数在十年之间的不断上升,与此同时,转移矩阵则说明了城市规模有向大型城市发展的趋势,也就是说大型城市在总体中的占比越来越大,那么,小型城市与大型城市在这一阶段的发展有什么区别?二者的发展速度相比较究竟如何?如果有差异,那么产生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为了研究这些问题,可以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具体方程就是如下方程式Y=Ax+B其中,Y就是城市在十年之间的发展速度,X是城市的初始规模,即1991年的城市规模,a与A都是常数,a就是解释大小城市发展速度不同的关键。
城市规模分布
2. 模式:RiPi= K
Pi – 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 位城市的人口 Ri – 第i位城市的位序 K – 常数
50*1=50,25*2=5,……10*5=50
2. 捷夫模式
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里, 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 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 表达: Pr = P1/r
Pr – 第 r 位城市的人口 P1– 最大城市的人口 r -- Pr 城市的位序
图7—5 贝里的城 市人口规 模分布的 几种类型
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随机模式是解释城市位序 —规模分布最有影响的理论。贝 里和加里森首先把这一原理用来解释城市规模分布。 位序规模律是随机力量形成的稳定态结果。
政治力量:国家结构的差异(国家的集中化程度,政府类型,国 家权利) 经济力量:工业经济发达或面积大的国家 其他力量:历史、民族精神
英国:100-14-13 丹麦:100-11-9 奥地利:100-8-6 墨西哥:100-18-13
2. 首位城市(Primate city):
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 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而且在国家的政治、经 济、社会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多数情况下是首都。
三、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
1. 首位分布的好处 ①首位分布允许资金和人才的更大积累,有利于知识的 更加专门化和思想的广泛交流; ②大城市内的各种运输成本一般比城市间的运输成本低, 因此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是最高的; ③首位城市常常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的地方,是 革新的源地,比乡村地区更能吸引投资,等等。
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规模分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城市人 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我国城市规模结构统计分析
我国城市规模结构统计分析城市规模,可以用城区户籍人口(或常住人口)的数量,或城市建成区的面积来衡量。
城市规模结构,通常是指不同规模的城市数量及相互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发展特征的重要指标之一。
为全面认识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特征,本文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55个城市的城市规模数据,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一、我国及其四大经济区域不同规模城市数量统计分析1.全国不同规模的城市数量总体统计按照2014年11月21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规定,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据此,对全国2003-2012年不同规模城市的数量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为更直观地展示2003-2012年全国不同规模城市的数量变化情况,将表1的数据反映在图1中。
结合表1和图1可知:2003-2012年,(1)我国城市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城市总数处于653-657个的区间范围;(2)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I的数量也基本保持稳定、波动较小,区间范围分别是1-3个、4-5个和5-9个;(3)大城市II和中等城市的数量分别以2008年和2007年为界,呈现出先逐年减少再逐年增加的态势,其中大城市II 数量先从55个(2003年)减少到44个(2008年)后又增加到50个(2012年),中等城市数量先从95个(2003年)减少到84个(2007年)后又增加到91个(2012年);(4)只有小城市I的数量保持逐年增加,从196个(2003年)增加到251个(2012年);(5)小城市II的数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从292个(2003年)减少到247个(2012年)。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教学课件
如果分布极不平衡,集中在一个规模等级,则S=1。所以0<S<1
考虑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联系的完整性,在1980年,将北京、天津归入河北省,将上海归 入江苏省,未包括台湾省,全国分为26个省级地域单元。
各省区城镇规模等级体系的3项指标(1980)
我国省区城市规模分布分成的6个类型
类别 第Ⅰ类 第Ⅱ类 第Ⅲ类 第Ⅳ类 第Ⅴ类 第Ⅵ类
高度相关 高度相关
1% (0.496) 高度相关 高度相关
显著
显著
显著
显著
显著
显著
显著 显著 显著
显著
显著
显著
-
-
一
与市镇有关的人口数量因素关系 最密切,职工和城镇人口多的省
区,城镇规模分布的类型较高级
二 与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密切
的关系,但主要取决于工商业发 展水平。(与贝里观点不同)
三 与省区交通网密度有明显关系,
偏僻、闭塞、交通网稀疏的省区, 一般处于较低级的城镇体系类型。
四 人口密度是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
开发程度的集中反映,人口密度 较大的省区,城镇规模分布一般 处于较高级类型。
五 与城市化水平没有直接联系。
(与贝里观点一致)
演变理论:
区域中高位次城市的发展和其带动区域中低位次城市发展 的作用,可能同时存在,交替发生作用,城市规模分布可能从 低级首位型-低级均衡型-中级首位型-中级平衡型-高级首 位型-高级平衡型如此往复,每一次循环或周期都不是过去的 简单重复,而是从形式到内容都进入了新的层次。
目的: 我国城市规模等级体系总体上是属均衡的位序—规模分布的,但各省
区内部差异较大。寻找导致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和演变的规律性,有助于 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区域政策。
第三章第一节 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二倍数规律
如要预测任何两级的城市数,有下列等式: fi = fi+n ·1/2n
fi:I级的城市数;fi+n :比I级低n级的那一规 模的城市数
4、位序规模律(Rank-Size Rule)
(1)含义 指一个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国家所有城市按 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的关系存在的规律。 (2)提出及发展 1913年,奥尔巴赫在研究5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 城市人口资料时发现如下关系: PiRi=K
“首位城市”是指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 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而且在国这家的政 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领导城市。 或者说它是一国或一区域内“压倒所有其它城市的一个城 市”。其规模一般为下一级城市的两倍,再下一级城市的 三倍,余此类推。首位城市在区域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总结:
The primate city is the largest most dominant city in a region. The degree of primacy refers to the dominance of the largest city over the rest of the country. Most LDCs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a high degree of primacy while most MDCs (More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a low degree of primacy. Factors that affect high primacy include
2)11城市首位度(称11城市指数)
城市规模结构分析
城市规模结构分析习题⼆⼗六表1是1999 年中国省、⾃治区的城市规模结构特征的⼀些数据,试通过聚类分析将这些省、⾃治区进⾏分类。
聚类分析——我国各省、⾃治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分析1.案例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益增强,城市建设也逐渐加快,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在地理、⼈⽂等⽅⾯存在诸多差异,因⽽各省市的经济发展⽔平不均衡,最终导致各省及⾃治区的城市规模具有⼀定差异,且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特点。
对我国各省、⾃治区的城市规模结构进⾏聚类分析,明确各省、⾃治区的城市规模结构的差异与特点,有利于管理和决策部门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城市建设的整体发展现状,分类制定相关政策,更好的指导和规划我国城市建设事业的整体健康发展。
2.案例研究过程(1)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城市规模结构主要由城市规模、城市⾸位度、基尼系数等构成,故分析便从这⼏个⽅⾯⼊⼿。
(2)数据资料数据(如下表)由题⽬给出。
表1 城市规模结构特征数据省、⾃治区城市规模(万⼈)城市⾸位度城市指数基尼系数城市规模中位值(万⼈)京津冀699.7 1.4371 0.9364 0.7804 10.88 ⼭西179.46 1.8982 1.0006 0.587 11.78 内蒙古111.13 1.418 0.6772 0.5158 17.775辽宁389.6 1.9182 0.8541 0.5762 26.32 吉林211.34 1.788 1.0798 0.4569 19.705 ⿊龙江259 2.3059 0.3417 0.5076 23.48 苏沪923.19 3.735 2.0572 0.6208 22.16 浙江139.29 1.8712 0.8858 0.4536 12.67 安徽102.78 1.2333 0.5326 0.3798 27.375 福建108.5 1.7291 0.9325 0.4687 11.12 江西129.2 3.2454 1.1935 0.4519 17.08 ⼭东173.35 1.0018 0.4296 0.4503 21.215 河南151.54 1.4927 0.6775 0.4738 13.94 湖北434.46 7.1328 2.4413 0.5282 19.19 湖南139.29 2.3501 0.836 0.489 14.25 ⼴东336.54 3.5407 1.3863 0.402 22.195 ⼴西96.12 1.2288 0.6382 0.5 14.34海南 45.43 2.1915 0.8648 0.4136 8.73 川渝 365.01 1.6801 1.1486 0.572 18.615 云南 146 6.6333 2.3785 0.5359 12.25 贵州136.22 2.8279 1.2918 0.5984 10.47 西藏 11.79 4.1514 1.1798 0.6118 7.315 陕西 244.04 5.1194 1.9682 0.6287 17.8 ⽢肃145.49 4.7515 1.9366 0.5806 11.65 青海 61.36 8.2695 0.8598 0.8098 7.42 宁夏 47.6 1.5078 0.9587 0.4843 9.73 新疆 128.67 3.8535 1.6216 0.4901 14.47 京津冀699.71.43710.93640.780410.88符号说明:1. 1x 城市规模(万⼈)2. 2x 城市⾸位度3. 3x 城市指数4. 4x基尼指数5. 5x城市规模中位(万⼈)3.R 型聚类分析定性考察反映城市规模结构的五⼤特征指标数据,可以看出,某些指标之间可能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中国地级市城市规模分布演进特征分析
《经济问题探索》2014年第11期中国地级市城市规模分布演进特征分析苗洪亮(中央财经大学,北京100081)摘要:文章基于1990年至2011年中国地级市市辖区人口的数据,通过城市规模分布的概率密度曲线、城市规模恩格尔曲线、城市规模基尼系数等方法分析总结了近20年来中国地级市城市规模演进的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地级市城市规模分布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此外,文章还对中国地级市城市规模分布进行了帕累托定律和Zipf定律的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地级市城市规模分布符合帕累托定律,但不符合Zipf定律。
关键词:城市规模;帕累托定律;Zipf定律一、文献回顾OLS和Hill估计法对73个国家的城市规模分布进行 (一)国外研究综述了实证研究,求得城市的幂律指数为1.105,城市群一个国家的城市体系中包含着数量众多、规模各的幂律指数为0.854。
总的来说,幂次定律很好地拟异的城市,城市规模分布的特征如何描述,探讨其成合了实际城市分布规律,求得的幂律指数一般都接近因及演进趋势,一直是国外学者关注的问题。
Auer- 于1。
bach(1913)最早提出城市规模分布可能非常接近帕此外,S6bastien(2009)用115个国家样本做实累托分布,在此基础上Zipf(1949)提出了著名的齐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国家(62个国家,占普夫定律。
自城市规模分布的齐普夫定律提出后,许53%)的城市规模分布服从齐普夫定律;Giesen and 多学者利用不同国家的数据对这一规律进行了实证检S uedekum(2011)证明了城市规模分布的齐普夫定验。
律在德国的国家和地区层面都成立。
国外学者基于许多国家的城市规模分布的数据,尽管齐普夫定律能够很好地拟合各国的城市规模进行单个国家的研究及国际比较研究,多数研究者的分布,实证研究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如Dobkins 结论都为齐普夫定律的成立提供了现实依据。
做为经and Ioannides(2000)的非参数研究及Black and Hen.济学中的一个十分精确的规律,城市规模分布的齐普derson(2003)的研究发现“位序一规模”的对数回夫定律似乎适用于所有国家城市规模分布的数据,甚归中二次项在统计上显著,使人们开始对用齐普夫定至符合美国1790年和印度1911年的数据(George 律来描述整个美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有效性产生了怀Zipf,1949;Kenneth Rosen and Mitchell Resnick,疑。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原因分析_吕作奎
812008(6)现代城市研究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原因分析A Revisit of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Cities: The Case of China吕作奎 王铮LV Zuo-kui WANG Zheng文章编号:1009-6000(2008)06-0081-07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吕作奎(1983-),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模拟与DSS;王铮(195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经济计算、地理计算、区域科学与管理。
引言城市体系是由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关联的、起不同职能作用的、不同等级的城市所组成,因而具有一定的规模结构[1]。
在一个区域或国家,由于各城市的条件各不相同,城市之间会形成不同的职能分工,同时也形成不同大小的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分布是指某区域(国家、地区等) 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目的是探讨区域内城市从大到小的序列与其人口规模的关系,揭示区域人口在城市中的分布特征[2]。
不同规模的城市在区域上的分布存在一定规律。
位序-规模法是在城市规模分布研究中应用比较多的一种理论方法,它是从城市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内的城市规模分布。
最早是1913 年奥尔巴克(F.Auerbach)发现五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城市人口资料符合下面公式所示的关系: (1)式中:是一个国家的城市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城市的人口数;是第i位的城市的位序;K是常数[3]。
随后许多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修订和发展。
Zipf(1949)对发达国家的城市规模分布进行研究,他认为城市的位序和规模之间呈现出理想的直角双曲线关系,后来发展成著名的城市Zipf规则。
Zipf (1949)认为城市的大小不仅符合帕累托分布,而且帕累托指数等于1,相应的A是城市体系中规模最大城市的人口[4]。
城市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一、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 地理因素: 地形、气候、 河流 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
宗教、科技、旅游
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一)地形与城市区位
平原: 世界上的大城市多分布在沿海、沿河的平原 高原(:热带地区)城市一般分布在高原上 (高原上凉爽) 山区: 城市一般分布在河谷比较开阔的低地
(二)气候与城市区位
1.降水 ——我国城市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降水适中)
2.气温 ——世界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 中的中低纬度地带
因而气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 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人口很少。
四太
(三)河流与城市区位
河流的作用: 1、供水和运输 容易形成城市的河段 :
①河流与河流的交汇处(如宜宾、重庆、武汉) ②河流的入海口(如上海、广州) ③河流的起运点(如赣州、杭州)
②河流与河流的交汇处
重庆 宜宾
武汉 九江
岳阳
赣州
上海 杭州
③河流的入海口
①河运的起点或终点
珠江水系图
北
东
江
西江
江
2、军事防御 作用
如瑞士的伯尔尼建在阿勒 河上的一个曲流处
美国的波士顿最早建立在半岛上。
法国的巴黎原是在塞纳河中 的一个小岛上发展起来的
北京故宫的护城河
1、从地形因素考虑,具 有区位优势的城市是:_
__B、__D _;
2、从气候因素考虑,具 有区位优势的城市是:
_B_、_C、_D__;
3、受河流影响最小的城
市是:___B___;
4、假如你是一位房地产 开发商,从自然地理因 素考虑你会选择那座城 市投资?谈一谈你的看 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2008(6)现代城市研究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原因分析A Revisit of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Cities: The Case of China吕作奎 王铮LV Zuo-kui WANG Zheng文章编号:1009-6000(2008)06-0081-07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吕作奎(1983-),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模拟与DSS;王铮(195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经济计算、地理计算、区域科学与管理。
引言城市体系是由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关联的、起不同职能作用的、不同等级的城市所组成,因而具有一定的规模结构[1]。
在一个区域或国家,由于各城市的条件各不相同,城市之间会形成不同的职能分工,同时也形成不同大小的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分布是指某区域(国家、地区等) 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目的是探讨区域内城市从大到小的序列与其人口规模的关系,揭示区域人口在城市中的分布特征[2]。
不同规模的城市在区域上的分布存在一定规律。
位序-规模法是在城市规模分布研究中应用比较多的一种理论方法,它是从城市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内的城市规模分布。
最早是1913 年奥尔巴克(F.Auerbach)发现五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城市人口资料符合下面公式所示的关系: (1)式中:是一个国家的城市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城市的人口数;是第i位的城市的位序;K是常数[3]。
随后许多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修订和发展。
Zipf(1949)对发达国家的城市规模分布进行研究,他认为城市的位序和规模之间呈现出理想的直角双曲线关系,后来发展成著名的城市Zipf规则。
Zipf (1949)认为城市的大小不仅符合帕累托分布,而且帕累托指数等于1,相应的A是城市体系中规模最大城市的人口[4]。
Zipf认为的这种城市规模分布是位序-规模规则中的一个特例。
中国也有很多学者对位序-规模规则进行运用和完善。
严重敏、宁越敏(1980)用全国城市的详细人口资料,对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进行了位序-规模规则的检验。
王法辉2008(6)现代城市研究(1989)用位序-规模分布和帕累托分布检验过我国历年的城市规模分布状况。
陈勇等(1993)从分形的角度对中国城市规模分布进行了研究。
代合治(2001)分析了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5~8]。
21世纪以来,人们对帕累托指数的研究已经转向“什么因素影响了帕累托指数”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当认识到帕累托指数与城市经济水平的关系后,这种对帕累托指数影响因子的分析就成为了一种寻找影响城市发展因素的方法。
Soo(2004)使用73个国家的城市人口数据,分别运用OLS估计和HILL估计两种方法验证了城市Zipf规则是否正确,他发现在多数的情况下,城市规模分布的帕累托指数并不等于1,也就是多数情况下城市Zipf规则并不成立。
他还使用计算得出的帕累托指数与可能影响城市规模分布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表明,政治和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规模分布的主要因素[9]。
实际上,帕累托指数是城市规模分布的一种表示,对于其变化已经有多种解释。
Rosen和Resnick (1980)研究发现帕累托指数与人均GDP、总人口、铁路密度正相关,与国土面积负相关。
Mills和Becker (1986)在他们对印度城市体系的研究中发现帕累托指数与总人口和制造业工人的百分比正相关。
Alperovich (1993)使用Rosen 和 Resnick (1980)计算得到的帕累托指数进行研究发现它与人均GNP、人口密度和面积正相关,与政府在GDP中的份额以及制造业在GDP中的增加负相关。
由于城市规模分布是一种地理特征,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反映了人地关系的一个侧面。
Fujita et al. (1999) 认为,规模经济比重越大,交通费用越低,制造业在经济中占的比重越小,国际贸易在经济中的比重越小,经济活动分布越不平衡,相应的帕累托指数也越小[10~13]。
但Fujita et al.仅仅从经济方面进行了解释,并没有考虑自然因素。
我们产生的问题是,Soo(2004)发现的现象在中国是否成立?特别是我国各个地区目前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什么?本文将中国的各省区作为研究对象,计算中国的各省区城市规模分布的帕累托指数,并对我国可能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1 模型与计算1.1 模型如果我们将区域内城市大小按人口进行排序,城市规模分布的Zipf规则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2)其对数形式为: (3)其中,X表示城市体系中某一个城市的以人口来衡量的城市规模,Y表示城市人口规模比X大的城市的数量,A和α都是大于0的常数。
其中,α就是城市规模分布的帕累托指数。
α表示该城市体系中城市规模分布的均衡程度。
若α值接近1,说明城市规模分布接近Zipf规则所认为的城市规模分布。
各个规模等级城市数量比例合理,不同等级城市发挥各自的职能,所有城市共同发展。
若α值大于1,说明城市体系中城市规模分布比较平均,该城市体系中的城市之间差距较小。
α值越大,城市体系中的城市规模分布越平均。
当α无穷大时,城市体系中所有城市具有相同的人口规模。
但是如果α值比较大,城市体系中的所有城市的差距就会比较小,会造成城市体系部分功能的缺失。
若α值小于1,城市规模分布较为分散,α值越小,城市体系中人口分布越不均衡,人口分布集中于部分城市中。
当α=0时,城市体系中只有一个城市。
同样的,如果α值过小,城市体系中的所有城市的差距就会比较大,也会造成城市体系部分功能的缺失。
在世界范围内观察(Ettlinger,Archer,1987), 值在逐步降低。
20世纪经济增长较快的1900年代和1980年代值分别为0.683、0.634,二战时期为0.715[14]。
因此我们以0.60~0.7为理想值来认识问题。
1.2 数据来源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中国县(市)社832008(6)现代城市研究会经济统计年鉴(2004)及中国统计年鉴(2005)。
将全国分为27个省区(将天津市并入河北省,将重庆市并入四川省,将上海市并入江苏省,不包括作为首都的北京市,以及存在人口流动障碍的台湾、香港和澳门)。
对于每个省级行政区的城市选取市辖区人口表示其城市规模,县则选取城镇人口来表示其规模。
1.3 帕累托指数的空间分布对各省区的县市按城市人口规模进行排序,然后根据(3)式进行回归计算,得到各省级行政区的帕累托指数。
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全国的平均值为0.9337,中位数为0.8687论,若以0.6~0.7为理想值,说明我国城市规模分布尚比较分散,我国还有进一步城市化的必要①。
目前,帕累托指数显著大于1的省区有6个,约占样本总数的22.4%;帕累托指数在0.8到1之间的共有14个省区,约占样本数的51.8%;帕累托指数小于0.8大于0.71的省区共有5个,约占样本总数的17.6%。
帕累托指数小于0.7大于0.61的城市化合适地区仅有广东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2 分布特征分析帕累托指数大于1.050的省市自治区共5个,其中帕累托指数最大的是西藏自治区(1.4569),其后依次是海南省、吉林省、青海省和河南省。
这五个省区的城市规模分布是比较均匀的。
西藏自治区是中国自然条件最差的地区,城市规模最大的市是拉萨,也仅有14万城市人口,其他县市的城市人口均少于5万人,所以相互之间的规模差距较小,帕累托指数较大。
在海南省,人口规模在10万人到50万人之间的县市约占其县市总数的47.3%。
而在青海省的城市体系中,除了西宁市和格尔木市的城市规模在10万人以上,其他县市的规模均少于10万人。
在这一类省区中,其省内城市之间的规模差距较小,所以具有较大的帕累托指数。
帕累托指数在0.960到1.050之间的省区是我国城市化明显不足地区。
这类省区的城市规模分布基本符合Zipf法则。
在这些省区中,各个规模等级城市发育完善,各个不同等级城市发挥各自的职能,有多个都未计入。
2008(6)现代城市研究大中型规模的中心城市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小城镇也很发达。
这种被认为符合传统产业的结构省市自治区为:江西省、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
从现代经济看,他们的城市规模结构是保守的。
帕累托指数在0.860到0.960之间的省区有8个,是我国城市化不足地区。
它们分别是江苏、河北、新疆、黑龙江、山西、湖北、山东和贵州。
在这些省区中,部分等级城市发育良好,但是某些等级的城市发育异常,使得城市规模分布偏离了Zipf规则所认为的城市规模分布。
例如,黑龙江省的中小城市数量较少(人口在20万人到50万人之间的县市只有3个),其他等级的城市发育比较完善。
再例如在湖北省,武汉市的人口规模远大于其他城市。
帕累托指数在0.760到0.860之间的有8个省区,是我国稍欠城市化地区。
它们包括福建、陕西、浙江、四川、湖南、安徽和甘肃。
这些省区的城市一般有长期的发展史,因此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帕累托指数最接近理想状态的省市自治区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辽宁、广东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帕累托指数最小的是宁夏(0.6327),紧接着是广东省、辽宁省和广西。
宁夏的城市体系中城市规模在10万人到30万人的县市数为0,城市规模在30万人以上的县市占县市总数的20%,城市之间的规模差距较大。
2005年底银川市人口为140.6万人,在区域内部特别突出;广东省城市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的县市有10个,约占其总县市数的10%。
但是,其城市规模在50万人到100万人的城市占其总县市数的5%,明显偏小;辽宁省城市规模在20万人到50万人的城市大约只占其县市总数的10%。
广西、辽宁、广东和宁夏这四个省区大城市较为突出,缺乏中等或小城市,其城市体系中的城市规模差距较大。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宁夏的城市结构水平实际上是种假象。
内蒙古西部更多地与银川发生经济联系。
这种情况还发生在东北地区,呼伦贝尔盟、兴安盟与黑龙江发生的经济联系,赤峰市与吉林的经济联系,通辽市与辽宁的经济联系都往往表现得强烈。
图1揭示了这种联系。
当然,由于祁连山的阻隔和河西走廊的便利性,甘肃、青海明显偏离均质平原,所以西宁与兰州的腹地划分不是这样简单的。
河北省由于北京、天津的独立存在使得其城市结构复杂化。
3 影响帕累托指数分布的变量分析进一步地我们来分析帕累托指数与区域地理条件的关系。
为此本文选取了可能与城市规模分布相关的8个地理学因素,它们分别是各省区的面积、人口、人均GDP、非农经济比重、农业潜力、水资源适宜度、图1 以省会为中心的克里斯泰勒结构852008(6)现代城市研究表2 全国逐步回归结果影响因素人口对数非农经济比重人均GDP对数系数-0.111-1.6750.181城镇人口比重和人均道路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