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 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选题1.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B.相互依存的关系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答案:A解析: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有: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2 .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归纳.综合D. 识记.联想.假说答案:B解析: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3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答案:D解析: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没有真理的绝对性,就无所谓真理的相对性,反之亦然。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的,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4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实事求是C.理论联系实际D.在实际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答案:B解析: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5.辩证唯物之一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被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D.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答案:B解析:唯物辩证主义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说明()A.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知识B.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来自于直接经验C.间接经验获得的知识要用实践去检验和发展D.学习间接经验是得不到可靠知识的答案:C解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获取知识的方式。
马克思原理 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过程考核)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1、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不包括()。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C、渗透性因素D、完成性因素【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的综合因素、渗透性因素、准备性因素。
参见教材P129。
2、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C、渗透性因素D、准备性因素【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参见教材P129。
3、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渗透性因素,主要指()。
A、教育B、决策C、自然科学D、劳动资料【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参见教材P129。
4、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下列不属于这三个层次的是()。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上层建筑D、精神世界【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参见教材P133。
5、下列不属于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划分出的社会形态的是()。
A、人的依赖性社会B、物的依赖性社会C、人的独立性社会D、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三种社会形态: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参见教材P136。
6、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根源于()。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C、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上层建筑与阶级构成之间的矛盾【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参见教材P140。
7、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社会基本矛盾B、阶级斗争C、技术革命D、社会改革【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参见教材P140。
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随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过程考核)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过程考核)阶段测验记录> 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随机】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随机】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求、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参见教材P103。
2、下列选项中,反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是()。
A、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D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反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参见教材P103。
3、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的错误。
A、经验论或唯理论B、实践论C、唯书论D、可知论【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参见教材P111。
4、“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统一的是()。
A、具体的、历史的B、抽象的、历史的C、具体的、阶段性的D、抽象的、阶段性的【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参见教材P114。
5、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这种观点属于()。
A、相对主义B、绝对主义C、唯心主义D、唯物主义【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马克思原理-阶段测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段测评2(2015年版)单选题1.1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B 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 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该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B1.2 下列各项中,不能够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A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B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C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D 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该题考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
D 1.3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A 真理本身具有不确定性B 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的世界观的差异性C 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实践目的D 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该题考查对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不确定性的理解。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第一,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因而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
第二,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
D1.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A 劳动是人的本质B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C 人之初,性本善D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该题考查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人的本质不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作了界定。
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助学阶段测验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
A.社会基本矛盾
B.阶级斗争
C.技术革命
D.社会改革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参见教材P140。
2、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的形成,使社会过渡到( )。
【您的答案】:B【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参见教材P148。
11、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即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根本分歧。
A.朴素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独立自主
D.求真务实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解放思想就是要从那种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参见教材P96。
19、实事求是是( )的目的。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独立自主
D.求真务实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答案正确】
A.《国家与革命》、《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C.《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论我国革命》
D.《论我国革命》、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答案选B。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著作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参见教材P45。
马原 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
马原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最后得分:100 分做题时长:39分57秒测验时间: 2018-09-09 09:58:42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叫做()。
A、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C、地理环境D、人口因素【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参见教材P124。
2、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C、渗透性因素D、准备性因素【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这是以物质实体形式相对独立存在的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参见教材P128。
3、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C、渗透性因素D、准备性因素【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参见教材P129。
4、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渗透性因素,主要指()。
A、教育B、决策C、自然科学D、劳动资料【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参见教材P129。
5、下列不属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划分出的社会形态的是()。
A、原始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D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人类历史上有五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依次占统治地位,因而人类历史就相应地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
参见教材P135。
6、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社会基本矛盾B、阶级斗争C、技术革命D、社会改革【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智慧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山西师范大学)》章节测试及期末考试答案
智慧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山西师范大学)》章节测试及期末考试答案绪论单元测试1【判断题】(1分)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A.错B.对2【判断题】(1分)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A.错B.对3【判断题】(1分)近几年的西方“马克思热”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已经过时了。
A.错B.对4【单选题】(2分)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是()。
A.欧文的共产主义试验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C.莫尔《乌托邦》的发表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5【单选题】(2分)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
A.大同社会B.社会主义社会C.自由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6【单选题】(2分)下列哪个选项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A.科学性B.人民性C.自由性D.实践性7【多选题】(2分)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的选项是()。
A.实事求是的方法B.群众路线的方法C.历史分析的方法D.辩证分析的方法8【多选题】(2分)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吸收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继承了()。
A.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美国实用主义D.德国古典哲学9【多选题】(2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科学社会主义B.马克思主义哲学C.马克思主义社会学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0【多选题】(2分)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是()的三大起义。
A.美国B.法国C.英国D.德国第一章测试1【单选题】(2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D.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2【单选题】(2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如何回答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的问题B.如何回答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C.如何回答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如何回答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问题3【单选题】(2分)“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马克思一二三四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1.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教材P26-27、P29)2. 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答见下题4、答: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存在着两对社会矛盾,一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马原,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4.实践的中介是(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 )A.形而上学的观点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相对主义的观点10.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2阶段测试题答案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测试卷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至第六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 B )A、生产资料B、货币C、日用生活品D、生产工具2、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 B )。
A、超过劳动力价值补偿的一定点而缩短了的价值形成过程B、超过劳动力价值补偿的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C、超过劳动价值补偿的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D、超过劳动价值补偿的一定点而缩短了的价值形成过程3、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这是属于( D )。
A、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B、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C、自由竞争资本主义D、垄断资本主义4、资本积累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提供了( C )。
A、精神条件B、政治条件C、物质条件D、文化条件5、资本原始积累实际是( D )。
A、货币资本迅速分散于多数人手中B、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公共资产C、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D、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6、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是( A )的特征。
A、自然经济B、商品经济C、市场经济D、产品经济7、商品是( C )的矛盾统一体。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C、使用价值和价值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8、资本是可以带来( A )的价值。
A、剩余价值B、使用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9、( D )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A、生产绝对过剩B、生产绝对不足C、生产相对不足D、生产相对过剩10、( A )是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
A、法人资本所有制B、垄断资本所有制C、私人资本所有制D、自由竞争资本所有制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考试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考试习题及答案提示:按快捷键ctrl+F,输入题目可快速查找题目一. 单选题(共40题,共40分)1.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 ) (1分)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标准答案:B2.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 (1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标准答案:A3. 垄断资产阶级推行改良政策( ) (1分)A.减轻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受剥削的程度B.从根本上触及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C.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受剥削的雇佣劳动者地位D.改变了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利益对立★标准答案:C4.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 (1分)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C.它具有计量单位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标准答案:B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 (1分)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标准答案:B6.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1分)A.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B.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D.剩余产品的出现★标准答案:C7. 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 ) (1分)A.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B.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C.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D.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标准答案:C8. 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 (1分)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D.牛顿★标准答案:A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1分)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标准答案:B10. 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 (1分)A.马克思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D.威廉-配第★标准答案:B11.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1分)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标准答案:A12. 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 (1分)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3.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1分)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标准答案:C14. 少数资本家大企业联合起来,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行为是( ) (1分)A.联合B.兼并C.收购D.垄断★标准答案:D15.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1分)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标准答案:C16.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克思试卷及答案第三章
第三章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c.阶级之间的关系 D.人们在生产和交换中的相互关系2.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同B.社会发展不受人的思想的影响C.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发的过程D.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3. 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A.地理环境 B.风俗习惯C.伦理道德 D.物质生产4.“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5.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6.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A.宗教 B.艺术C.哲学 D.逻辑学7.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8.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
这两个部分是【】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9.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政治标准 B.经济标准C.道德标准 D.社会标准10.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C.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1.科学的发展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A.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B.哲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或错误C.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D.意识形态的先进或落后12.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A.社会秩序的稳定 B.民主程度的提高C.自然环境的改善 D.生产力的发展13.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选题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A.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B.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C.对个体胜利结构的影响实现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答案:B解析: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
这种依赖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地理环境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第二,地理环境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因此,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物质生产来实现。
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A.经济关系B.政治关系C.思想关系D.血缘关系答案:A解析: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3.在上层建筑的各种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A.艺术B.宗教C.政治D.哲学答案:C解析: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政治。
4.唯物历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A. 人的价值追求B.人的政治立场C.人的情感态度D.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答案:D解析: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生产工具B.管理手段C.劳动对象D.科学技术答案:A解析: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的提出者是()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答案:B解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邓小平提出。
7.”谋事在天,成事在人“这种观点属于()A.历史唯心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 .机械决定论D.唯意志论答案:A解析:历史唯心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非科学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原理 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过程考核)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1、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不包括()。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C、渗透性因素D、完成性因素【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的综合因素、渗透性因素、准备性因素。
参见教材P129。
2、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C、渗透性因素D、准备性因素【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参见教材P129。
3、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渗透性因素,主要指()。
A、教育B、决策C、自然科学D、劳动资料【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参见教材P129。
4、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下列不属于这三个层次的是()。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上层建筑D、精神世界【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参见教材P133。
5、下列不属于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划分出的社会形态的是()。
A、人的依赖性社会B、物的依赖性社会C、人的独立性社会D、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三种社会形态: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参见教材P136。
6、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根源于()。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C、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上层建筑与阶级构成之间的矛盾【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参见教材P140。
7、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社会基本矛盾B、阶级斗争C、技术革命D、社会改革【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参见教材P14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页眉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A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D)观点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 B )A主体创造 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C)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 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B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D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B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D)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B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B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B)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D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C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D)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 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B )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C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D)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 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C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C)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D)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C)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D)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马克思阶段测验2-3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1.不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有()A.政治思想B.法律思想C.艺术D.语言学【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D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
参见教材P1352.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统一的,具体表现不包括()A.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B.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主观符合客观的原则D.“实事求是”这四个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25—1273.理性认识的形式不包括()。
A.知觉B.判断C.概念D.推理【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参见教材P1064.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不包括()A.生产力B.生产关系C.上层建筑D.社会形态【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C【答案解析】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参见教材P1435.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A.物质生产B.生活习惯C.地理环境D.社会环境【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物质生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
参见教材P1336.阶级首先是一个()A.政治范畴B.经济范畴C.思想范畴D.社会范畴【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
参见教材P157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真正科学的认识论,()是这种认识论的最显著的特点。
A.实践性B.科学性C.阶级性D.革命性【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真正科学的认识论,实践性是这种认识论的最显著的特点。
参见教材P938.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包括答案.doc
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 理论的 ) 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过程考核)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1、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不包括()。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C、渗透性因素D、完成性因素【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的综合因素、渗透性因素、准备性因素。
参见教材P129。
2、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C、渗透性因素D、准备性因素【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参见教材P129。
3、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渗透性因素,主要指()。
A、教育B、决策C、自然科学D、劳动资料【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参见教材P129。
4、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下列不属于这三个层次的是()。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上层建筑D、精神世界【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参见教材P133。
5、下列不属于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划分出的社会形态的是()。
A、人的依赖性社会B、物的依赖性社会C、人的独立性社会D、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三种社会形态: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参见教材P136。
6、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根源于()。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C、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上层建筑与阶级构成之间的矛盾【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参见教材P140。
7、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社会基本矛盾B、阶级斗争C、技术革命D、社会改革【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参见教材P140。
8、第一次揭示了阶级的本质的是()。
A、马克思主义B、德国古典哲学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揭示了阶级的本质。
参见教材P141。
9、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不包括()。
A、改革B、发展C、稳定D、科学【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参见教材P147。
10、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中,()是动力。
A、改革B、发展C、稳定D、科学【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改革是动力,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社会稳定才能获得可靠的保障。
参见教材P147。
11、古希腊的思想家中,()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意识到人在世界中的重要地位。
A、普罗泰戈拉B、德谟克利特C、亚里士多德D、柏拉图【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意识到人在世界中的重要地位。
参见教材P148。
12、我国古代,()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A、孟子B、荀子C、杨雄D、董仲舒【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参见教材P148。
13、下列不属于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的是()。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D、人民群众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ABC是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
参见教材P151、152。
14、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是()。
A、群众观点B、英雄观点C、名人观点D、伟人观点【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
参见教材P153。
15、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求、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参见教材P99。
16、如下对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描述错误的是()。
A、认识主体具有社会性B、认识主体具有超越性C、认识主体具有历史性D、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
首先,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其次,认识主体具有社会性。
再次,认识主体具有历史性。
最后,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参见教材P101。
17、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反映。
A、间接的B、全体的C、概括的D、表面的【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参见教材P107。
18、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上。
A、适用性B、有限性C、内容D、功能【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
参见教材P117。
19、真理()的功能是真理最突出的价值,因为它是最能获得成功的,这种成功能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
A、指导实践B、再认识C、教育D、激励【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真理指导实践的功能是真理最突出的价值,因为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是最能获得成功的,这种成功能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
参见教材P117。
20、下面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凝练的是()。
A、富强B、民主C、文明D、法治【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参见教材P117。
2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矛盾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参见教材P124。
22、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叫做()。
A、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C、地理环境D、人口因素【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参见教材P124。
23、下列不属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划分出的社会形态的是()。
A、原始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人类历史上有五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依次占统治地位,因而人类历史就相应地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
参见教材P135。
24、革命和改革的最深刻的根源是()。
A、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B、阶级斗争的尖锐化C、技术革命的巨大推进D、社会政治制度的完善【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是革命和改革的最深刻的根源。
参见教材P140。
25、从历史上看,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是()。
A、和平演变B、会议选举C、暴力革命D、和平交接【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
参见教材P144。
26、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中,()是前提。
A、改革B、发展C、稳定D、科学【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稳定是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
参见教材P147。
27、我国古代,()主张性善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A、孟子B、荀子C、老子D、董仲舒【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孟子主张性善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参见教材P148。
28、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即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根本分歧。
A、朴素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形而上学和历史唯心主义【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即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根本分歧。
参见教材P151。
2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
A、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B、一切有生命的人C、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参见教材P101。
30、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就会导致()的错误。
A、经验论或唯理论B、实践论C、唯书论D、可知论【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参见教材P107。
31、从主体方面来看,认识具有反复性的原因有()。
A、事物本身的复杂性B、人的认识受到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C、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D、事物的本质要经历一个过程才逐渐暴露出来【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B项是从主体方面来看的,所以选B。
参见教材P109。
32、人的认识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但永远不能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已经完毕,除了望着已获得的正确认识出神外,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这段话强调的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A、具有曲折性B、具有反复性C、具有无限性D、具有有限性【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每个时代的人的每一次具体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都是有限的;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则具有无限性。
因此,上面这段话强调的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具有无限性。
参见教材P109。
33、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也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
A、唯心论B、辩证法C、唯物论D、实用主义【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也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
参见教材P115。
34、将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是从()角度来划分的。
A、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B、对经济基础的关系C、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D、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