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萎病
棉花枯_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ZH I BAO J I S HU
棉花姑、黄 萎 病 是 世 界 性 的 危 险 性 病 害 ,为 国 际 植 物 检 疫 对
七八月份正是酷
象,全国各棉区有轻、重不 等 的 发 生 ,且 日 趋 严 重 ,成 为 影 响 棉 花 暑高温 季 节 ,也 是 秋 作 生长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充分掌握发病规律,选用对路药剂,实 物害虫 猖 獗 为 害 时 期 ,
季温度较高时,发展缓慢。秋季多雨,温度下降时,出现第 2 次发 性粉剂,或 5%铁沙掌可湿性粉剂 10 ̄15 克喷
防 治
病高峰。黄萎病发病的最适温度为 25 ̄28 ",低于 25 "或高于 施。以上药剂 48 小时防效均达 95%以上,药 30 "发病缓慢,超过 35 "时,症状隐蔽。北方棉区 7、8 月份,棉花 效期 10 ̄15 天。
病 的
变坏,并且由于棉株较大,防治较难,在 7 月中下旬应
发生与防治
30 毫升,或每克含菌量 1 亿个 以 上 的 Bt 乳 剂 200 毫 升 喷 施。以上药剂 24 小时防效均达 95 %以上。
二、施药方法 用弥雾机喷雾时,每 亩 加 水 量 5 ̄7.5 公 斤。施药时手把开关关闭 30 度(可使药液流量减少 1/3 ),喷 头高出作物 0.4 ̄0.5 米,使药雾均匀飘落在作物上。施药时
!20 % ,节 省 农 药 成 本 20 %!30 % ,既 可 大 大 降低劳动强度,又避免了中毒事故发生 ,并 且 有 利 于 发 展 无 公 害 生 产 。根 据 我 们 多 年 实 践 ,现 将 秋 作 物 常 发 性 害 虫 无 公 害 低 容 量 施
施 药
生大量小孢子,小孢子随植物营养输送到植株的各个部位。由于 药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棉花枯萎病的早发及防治

降雨
过多的降雨可能导致土壤 湿度过高,有利于病菌的 传播。
土壤因素
土壤类型
沙质土壤或黏重土壤可能增加枯萎病 的发病率。
土壤酸碱度
过酸或过碱的土壤环境可能有利于病 菌的生长。
土壤肥力
贫瘠或过肥的土壤都可能降低棉花的 抵抗力。
种植因素
种植密度
过密的种植可能导致通风 不良,增加枯萎病的发病 率。
耕作方式
病原菌鉴定
通过对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和鉴定, 确定病原菌的种类和分类地位,为防 治提供科学依据。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研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传播等生 物学特性,有助于了解其侵染规律和 防治策略。
棉花抗枯萎病育种研究进展
抗病品种选育
通过抗病性鉴定、遗传分析等技术手段,选育出具有较强抗枯萎病的棉花品种 。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对枯萎病有较强抗性的品 种,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
合理轮作
避免连作,实施轮作制度,降 低枯萎病菌在土壤中的积累。
精耕细作
保持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增 强土壤通透性,有利于棉花根 系发育,提高抗病力。
施肥管理
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 肥,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
药剂拌种
使用杀菌剂对棉花种子进行拌种处理,有效 预防枯萎病的发生。
具有毁灭性、广泛传播性、难以 根除等特点,对棉花生产造成严 重威胁。
棉花枯萎病的危害
产量损失
造成棉花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 。
品质下降
影响棉纤维的品质和长度,降低棉 花的使用价值。
增加生产成本
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 行防治。
棉花枯萎病的传播途径
01
02
03
棉花枯、黄萎病的症状及防治

棉花枯、黄萎病的症状及防治一、棉花枯萎病症状棉花枯萎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它有多种表现,有黄化型、黄色网纹型、青枯型、皱缩型、紫红型等。
苗期有皱缩型、半边黄化型、枯斑型、顶枯型、光秆型等。
棉株遭受病菌侵染后突然失水,叶片变软下垂萎蔫,接着棉株青枯死亡,此为青枯型。
黄化型大多从叶片边缘发病,局部或整叶变黄,最后叶片枯死或脱落,叶柄和茎部的导管部分变褐。
黄色网纹型子叶或真叶叶脉褪绿变黄,叶肉仍保持绿色,病部出现网状斑纹,渐扩展成斑块,最后整叶萎蔫或脱落,该型是该病早期常见典型症状之一。
皱缩型表现为叶片皱缩、增厚,叶色深绿,节间缩短,植株矮化,有时与其它症状同时出现。
紫红型苗期遇低温,病叶局部或全部出现紫红色病斑,病部叶脉也呈现红褐色,叶片随之枯萎脱落,棉株死亡。
半边黄化型棉株感病后只半边表现病态黄化枯萎,另半边生长正常。
该病有时与黄萎病混合发生,症状更为复杂,表现为矮生枯萎或凋萎等,纵剖病茎可见木质部有深褐色条纹。
二、棉花黄萎病症状棉花黄萎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
自然条件下苗期很少出现症状。
一般在4—6片真叶期开始显症,生长中后期棉花现蕾后大量发病,初在植株下部叶片上的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斑块,后逐渐扩展,叶色失绿变浅,主脉及其四周仍保持绿色,病叶出现掌状斑驳,叶缘向下卷曲,叶片由下而上逐渐脱落,仅剩顶部少数小叶,蕾铃稀少,棉铃提前开裂,后期病株基部生出细小枝。
纵剖病茎,木质部上产生浅褐色变色条纹。
夏季暴雨后出现急性型萎蔫症状,棉株突然萎垂,叶片大量脱落。
由于病菌致病力强弱不同,症状表现亦不同。
划分为落叶型、枯斑型和黄斑型等。
落叶型病株叶片叶脉间或叶缘处突然出现褪绿萎蔫状,病叶由浅黄色迅速变为黄褐色,病株主茎顶梢、侧枝顶端变褐枯死,病铃、苞叶变褐干枯,蕾、花、铃大量脱落。
枯斑型的叶片症状为局部枯斑或掌状枯斑,枯死后脱落。
黄斑型叶片出现黄色斑块,后扩展为掌状黄条斑,叶片不脱落。
注意查治棉花早期枯萎病

注意查治棉花早期枯萎病汇报人:日期:CATALOGUE目录•棉花早期枯萎病概述•棉花早期枯萎病的识别与诊断•棉花早期枯萎病的防治策略•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棉花早期枯萎病概述010102该病通常在棉花生长的早期阶段开始显现症状。
棉花早期枯萎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棉花疾病。
棉花早期枯萎病会导致棉株生长受阻,株高降低,叶片黄化、枯萎。
生长受阻产量减少品质下降受病害影响的棉株,其棉桃数量和质量均会显著降低,进而导致棉花产量减少。
受病害影响的棉花,纤维长度、强度和色泽等品质指标均会下降,影响棉花的利用价值。
030201由于棉花的广泛种植和贸易活动,该病害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存在传播风险。
因此,全球范围内的棉花产区都应加强对棉花早期枯萎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棉花早期枯萎病在世界各地的棉花产区均有发生。
在气候温暖、湿度较高的地区,该病的发生和传播更为严重。
分布范围棉花早期枯萎病的识别与诊断02受病植株的叶片会出现黄化现象,初期黄化部位多发生在叶片的叶脉间或叶缘,后期整个叶片都会黄化。
叶片黄化病株生长明显受阻,株高、叶面积和根系发育都受到严重影响,植株整体呈萎缩状态。
植株萎缩剖开病株的茎部,可以看到维管束变成褐色,这是棉花早期枯萎病的典型特征。
茎部变色识别特征诊断方法•田间观察:在棉花生长期间,定期对田间进行巡查,观察植株的生长状况,发现具有上述症状的可疑病株。
断棉花早期枯萎病的重要依据。
•病原检测:采集病株样本,送专业实验室进行病原检测,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病原菌的存在,以确诊棉花早期枯萎病。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一般性介绍,棉花早期枯萎病的具体识别和诊断方法可能因地区、品种等因素有所不同。
在实际操作中,建议咨询当地农业技术部门或专业植保机构的意见,以确保准确识别和诊断病情,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棉花早期枯萎病的防治策略03选择对枯萎病有较强抗性的棉花品种,是预防枯萎病的有效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减少初侵染源。
棉花枯黄萎病

2.传播途径和方式
病菌主要从棉株根表皮细胞或伤口侵入,病菌侵入 后经过皮层进入导管,并在导管内繁殖扩展,分布 至全株,同时,病菌还可通过棉铃铃瓣及种皮内较 小的维管束,使种子带菌。 带菌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近距离传播主 要与农时操作等有关,如耕地、灌水、大风及施用 未腐熟透的带菌棉籽饼等。
五、发病条件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病规律基本相 同。两种病害的发生流行与病菌的致病力、 两种病害的发生流行与病菌的致病力、 菌源数量、棉种和品种的抗病性、 菌源数量、棉种和品种的抗病性、气候条 耕作栽培措施、 件、耕作栽培措施、以及土壤中线虫的危 害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 害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
五、发病条件
一、发病规律
枯、黄萎病在连作、地势低洼、排水不良 或偏施氮肥的地块发病率都高。沙质酸性 土壤和缺钾棉田枯萎病发生较重。大水漫 灌或伏期不热、阴雨天多,是黄萎病大发 生的有利条件。
二、症状识别
棉花枯萎病为全株性系统侵染病害,常表现为萎蔫、 畸形、叶片呈黄色网纹状或变紫变黄,有时表现为急 性青枯或节间缩短,植株矮小,严重时整株枯萎死亡 。不同环境下表现症状不同,有时一块田同时出现几 种症状,但成株期都表现为植株矮化,根茎部导管呈 深褐色, 剖削根茎可见明显深褐色条纹自根部到顶 端形成一条线。
三、病原物
枯萎:为尖镰孢菌萎蔫专化型[ 枯萎:为尖镰孢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 f.sp],为害棉花、甘薯和秋葵。 oxysporum f.sp],为害棉花、甘薯和秋葵。带菌寄 主植物有大麦、大豆、黄瓜、辣椒、番茄、烟草等, 主植物有大麦、大豆、黄瓜、辣椒、番茄、烟草等, 其中以大麦带菌率最高。 其中以大麦带菌率最高。 黄萎:由大丽轮枝孢菌( 黄萎:由大丽轮枝孢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其寄主范围很宽,已报道660 .)引起 660种 Kleb.)引起,其寄主范围很宽,已报道660种,其 中农作物有184种 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茄子、 中农作物有184种。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茄子、辣 184 番茄、瓜类、豆类、烟草和芝麻等。 椒、番茄、瓜类、豆类、烟草和芝麻等。
棉花枯萎病PPT课件

微菌核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能耐80℃高温和-30℃ 低温。微菌核萌发适温为25~30℃,在察氏培养基上培养18h 后,微菌核的萌发率接近90%。土壤含水量为20%,有利微 菌核形成;40%以上则不利其形成。
我国于1935年在由美国引进斯字棉时传入,截止20世纪80 年代末,棉花黄萎病已遍及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478个 县(市)。
90年代以后,黄萎病扩展速度更快,尤其1993、1995和 1996年连续3年在全国范围内连续大发生,损失相当严重。据 估计,我国棉花黄萎病的发生面积每年大约为266.7万hm2, 占全国植棉面积的一半,重病田133.3万hm2,每年损失皮棉约 为200万担。
棉花枯黄萎病症状的不同点
比较指标
棉花枯萎病
棉花黄萎病
植株高度
病株出现矮化多
不表现矮化
发病期
苗期开始发病,现 蕾期到达发病高峰
现蕾期开始发病,
维管束变色
维管束变色深
维管束变色前ຫໍສະໝຸດ 病株的发展方向 有无病征由下向上或由上向 下发展,形成顶枯
病茎表面常有粉红 色霉层
由下向上发展,不 形成顶枯。
个别情况下看到白 色霉层
棉花病害
棉花苗期病害:立枯病、疫病和炭疽病。 成株期病害:黄萎病、枯萎病、细菌性角斑病。 棉铃病害:疫病、红粉病、红腐病和炭疽病。
棉花枯萎病Cotton Fusarium Wilt
症状: 黄色网纹型:叶片呈黄色网纹状 黄化型: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局部或全部褪绿变黄。 紫红型:叶片变紫红色或呈紫红色斑块。 凋萎型:叶片突然失水褪色,植株叶片全部或先从一边自
棉花枯萎病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通过土壤传播。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棉花枯萎病防治方法:
1.灭菌处理:使用有效的土壤消毒剂,如甲基溴、丙烯酰胺等
进行土壤灭菌处理,杀死土壤中的真菌。
2.合理轮作:在连作棉花土地上适时进行合理轮作,种植其他
不易感染该病害的作物,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3.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棉花枯萎病的品种进行种植,增强棉
花的抗病能力。
4.管理土壤环境:保持土壤排水良好,避免土壤过湿,防止病
原菌的繁殖。
5.早发现、早防治:经常巡视田地,及时发现病害发生的迹象,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喷洒农药。
6.中间作物防治:选择对棉花枯萎病具有一定控制作用的中间
作物,如菊花、洋甘菊等,在棉花间开展中间作物栽培,减少病原菌的扩散。
7.病田荒地整理:发生棉花枯萎病的田地,应进行彻底的清理,清除病残体,彻底焚烧或深埋。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防治方法,具体措施
还需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和病害的严重程度来确定。
同时,在使用农药时应根据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并注意环境和人体的安全。
棉花枯萎病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防治方法一、引言棉花枯萎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棉花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防治棉花枯萎病,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棉花枯萎病防治方法。
二、病害防治措施1. 预防措施(1)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较强的棉花品种,可以有效减少棉花枯萎病的发生。
种植抗病品种是预防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2)合理种植密度:适当调整棉花的种植密度,保持植株之间的通风和光照,减少病害的发生。
过密的种植会增加病害传播的机会。
(3)轮作休闲:采用合理的轮作休闲制度,可以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滋生和积累,降低棉花枯萎病的发生。
2. 病害监测与防控(1)病害监测:定期巡视棉田,观察植株的生长情况和病害发生情况。
对于发现病害初期的植株,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防止病害扩散。
(2)病害消毒:采用化学消毒剂对土壤进行处理,可以有效杀灭病菌,减少病害的发生。
消毒剂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3)病害防控:对于病害发生较严重的棉田,可以采用局部喷洒药剂进行防治。
选择具有杀菌作用的药剂,并按照药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正确使用。
3. 农艺措施(1)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棉花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要根据土壤的养分状况进行合理施肥,避免施肥过量或不足。
(2)适时灌溉:合理控制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导致棉花生长不良和病害的发生。
要注意排水,保持土壤适度湿润。
(3)及时清除病残体:定期清除田间的病残体,避免病菌在残体上滋生和传播。
清除病残体后要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菌扩散。
4. 生物防治(1)利用拮抗微生物:应用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如枯草芽孢杆菌等,进行土壤处理和种子处理,可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2)引入天敌昆虫:引入一些天敌昆虫,如寄生蜂等,可以帮助控制棉花枯萎病的发生。
这些天敌昆虫可以食用病菌和寄生于病菌上,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5. 化学防治(1)药剂选择:选择具有高效杀菌作用的药剂进行防治,如多菌灵、异菌脲等。
棉花枯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河南农业2017年第2期(上)NONG YAO YU ZHI BAO农药与植保(一)侵染病源病菌主要在种子、病残体或土壤及粪肥中越冬。
1.带菌种子的调运成为新病区的主要初侵染源。
2.土壤带菌是病区最重要的初侵染源。
春季播种后病菌开始萌发,产生菌丝,从棉株根部伤口或直接从根毛及根表皮侵入,在寄主维管束内繁殖扩展,进入枝叶、铃柄、种子等部位。
3.病菌可通过中耕、浇水、农事操作等近距离传播,病残体遇高湿的条件也可长出孢子借气流或风雨传播,从而进行侵染。
底肥和磷钾肥;喷施生长调节剂,提高棉株抗病性;种植抗病品种。
(二)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1.种子处理。
可选用下列药剂:40%敌磺钠可湿性粉剂400~ 500 g/100 kg 种子;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300 g/100 kg 种子;2%戊唑醇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1:250~ 500(药:种)拌种,防效较好。
棉种经硫酸脱绒后用种子质量的0.2%的80%乙蒜素乳油对适量水药液,加温至55~60 ℃温汤浸种30 min,或用0.3%的50%多菌灵胶悬剂在常温下浸种4 h,晾干后播种。
也可以选用下列药剂进行种子包衣:l 000~2 000 g/100 kg 种克百威)悬浮种衣剂 种子进行种子50%福美双可湿性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67 m 2用70%五氯硝5~7 kg 加50%多菌2~3 kg;也可以将病99.5%氯化2均匀施入土壤内,助渗,然后用干细土2 000~2 500倍液,或4 000~8 000乙蒜素·三40~50 mL/667 m 2;25%800~1 500倍液;50%600~800倍液;2;85%三氯异氰10~42 g/667 m 2;55~78 mL/667 m 2;醋酯盐水剂416~694 对水80~l00 kg;80%恶霉·福美双可湿性粉剂400~8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1 500倍液;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86.2%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1 000~1 500倍液;41%氯霉·乙蒜(氯霉素·乙蒜素)乳油34~68 mL/667 m 2,对水80~100 kg;12.5%多菌灵·水杨酸悬浮剂250倍液灌根,每株 100 mL,20天后再灌1次,有较好的效果。
棉花病害一棉花枯萎病

棉花病害一棉花枯萎病
第9页
4.寄主范围
* 棉花枯萎病菌寄主范围较广,除能危害棉花、 秋葵和决明外,人工接种时尚能感染玉米、高 梁、大麦、元麦、小麦、番茄、辣椒、牛角椒、 茄子、黄瓜、笋瓜、向日葵、甘薯、花生、豇 豆、赤豆、扁豆、豌豆、大豆,烟草、红麻、 怪麻、芝麻和蕻菜等40余种植物及香附、野茄、 刺蓟和苍曝等棉田杂草,现症或无症带菌。
棉花病害一棉花枯萎病
第19页
棉花病害一棉花枯萎病
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第20页
2.生理分化
* 棉花黄萎病菌存在生理分化现象,不一样地域菌 种致病力差异显著。美国曾报道有2个生理小种: T—9菌系(致病力强、落叶型)和ss—4菌系(致病力 弱、非落叶型)。前苏联报道有3个生理小种,我国 分为3个生理型;
棉花病害一棉花枯萎病
第6页
1. 大型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 小型分生孢子 3. 大型分生孢子梗 4. 大型分生孢子 5. 厚垣孢子
棉花病害一棉花枯萎病
第7页
2.生理
* 病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或马铃薯蔗糖琼脂培 养基上生长时,菌丝呈绒毛状,菌落平贴伸展或 成束状。在不一样基质上培养性状及色泽对镰孢 菌判别有主要意义。该菌在上述两种培养基及大 米培养基上分别呈玫瑰色、淡紫色、白或紫或红 色。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l0~33℃,最适温度为 27~30℃。该菌在pH2.5~9.0下均可生长,但以 pH3.5~5.3为最适。
棉花病害一棉花枯萎病
第16页
棉花黄萎病
病株
棉花病害一棉花枯萎病
病叶早期症状
病叶中后期症状
第17页
棉枯、黄萎病症状比较
棉花病害一棉花枯萎病
第18页
二、病原
* 病 原 物 为 大 丽 轮 枝 孢 (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和黑白轮枝孢(V.albo-atrum Reinke et.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防治怎么防控 防治策略是什么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防治怎么防控防治策略是什么近几年,随着棉花种植日趋广泛,棉花种植产区深受枯萎病、黄萎病的侵害,给棉农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那么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怎么防治呢?下面跟随火爆农资招商网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棉花枯萎病(一)棉花枯萎病田间症状识别症状棉花感染枯萎病后,由于生育期及气候条件的不同,常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类型。
(1)黄色网纹型:病苗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叶脉褪绿变成黄白色,而叶肉仍保持绿色,呈现黄白色网纹状斑块,可扩大到整个叶片,最后干枯脱落,棉苗死亡。
(2)紫红型:病苗子叶或真叶部分或全部变成紫红型,叶脉多呈现紫红色,随着病情发展,叶片枯萎脱落,棉苗死亡。
(3)黄化型:病苗子叶或真叶边缘开始部分或全部变黄,最后叶片萎蔫,干枯脱落。
(4)叶片突然失水,变软下垂,叶色稍显深绿,最后病株青枯干死,但叶片不脱落。
(5)矮缩型:棉株现蕾前后,顶部叶片可能发生皱缩、畸形,叶片暗绿变厚,棉株节间缩短,病株比健株明显变矮,但不枯死。
(6)萎蔫型:株型无明显变化,但叶片迅速失水,萎蔫下垂,有的叶片逐渐脱落,形成光杆。
不论是哪种症状状类型的病株,剖开其根、茎、叶柄后,木质部导管变深褐色是其共同特征。
(二)防治措施1、保护无病区(1)植物检疫: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
病区棉种严禁外调,禁止由病区调入带菌棉种、棉籽饼和棉籽壳,坚决保护无病区。
(2)建立无病留种田和保种基地,生产无病棉种。
(3)种子消毒处理:外调棉种应用硫酸脱绒和药剂消毒处理。
(4)402药液温汤浸种:缸内装65℃左右热水100公斤,再加入50亳80%的402抗菌剂,搅匀,倒入硫酸脱绒棉种40公斤,药液温度在55--60℃之间,浸闷0.5小时后捞出,可直接播种或晾干后备用。
2、消灭零星病区:零星病区田间病株少,发病率在千分之一以下,应及时消灭零星病区。
(1)拔除病株,消灭病源,将病株带出棉田烧毁。
(2)病土处理:拔除病株后,对病土进行药剂处理,铲除病点。
棉花枯萎病

该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密切相关地温20℃左右开始
出现症状地温上升到2528℃出现发病高峰地温高于33℃时病菌的生长发育受抑或出现暂时隐症进入秋季地温降至25℃左右时又会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夏季大
病。
4、土壤线虫棉田土壤中线虫的活动与消长与枯萎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五、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在面籽、棉籽壳、棉饼、病残体或病田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棉花播种后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病
菌开始萌发从棉株根部伤口或直接从根的
表皮及根毛侵入在寄主维管束组织内繁殖
植株矮化有时与其它症
状同时出现。6、红叶型苗期遇低温病叶局
部或全部现出紫红色病斑
病部叶脉也呈红褐色叶
片随之枯萎脱落棉株死亡。7、半边黄化型
棉株感病后只半边表现病态黄化
枯萎另半边生长正常。该病有时与黄萎病混合发生症状更为复杂表现为矮生枯萎或凋萎等。纵剖病
茎可见木质部有深褐色条纹。湿度大时病部出现粉红色霉状物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
扩展直至进入枝叶、铃柄和种子等部位棉花收获后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种子等场所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六、防治方法和种植管理1、保护无病区田
植物检疫不从病区调种自选、
自育无病良种种子消毒处理。用无病
土育苗移栽。选用抗、耐病品种。枯萎病、黄萎病混合发生的地区提倡选用兼抗枯萎病、黄萎病或耐病品种。2、消灭零星病区田拔除和销毁零星病株
雨或暴雨后地温下降易发病。地势低洼、土壤粘重、偏
碱、排水不良或偏施、过施氮肥或施用了未充分腐熟带菌的有机肥或根结线虫多的棉田发病重。另外土壤湿度大也有利于病害发生。2、耕作栽培连作棉田年限越长土壤中病菌积累越
区别点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

分布广泛,主要在温暖潮湿的地区发生,危害棉花的生长,导致减产或绝收。
棉花黄萎病
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主要在温带地区发生,危害棉花的叶片,影响光合作 用和产量。
02
症状识别
棉花枯萎病的症状
01
02
03
叶片萎蔫
棉花枯萎病会导致叶片出 现萎蔫现象,尤其是在高 温干旱的条件下,症状更 加明显。
叶片变色
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颜 色逐渐变黄,最终呈现褐 色或红褐色。
根系腐烂
棉花枯萎病会导致根系腐 烂,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 收,进而影响植株的生长。
棉花黄萎病的症状
叶片黄化
棉花黄萎病会导致叶片出现黄化现象,尤其是在多雨 年份或季节,症状更加明显。
叶片皱缩
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逐渐皱缩,质地变脆,容易脱 落。
区别点:棉花枯萎病与棉 花黄萎病
• 概述 • 症状识别 • 病原与病因 • 防治方法 • 区别点总结
01
概述
定义
棉花枯萎病
由半知菌亚门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 主要侵害棉花的维管束,引起植株枯 萎死亡。
棉花黄萎病
由大丽轮枝菌属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 ,主要侵害棉花的叶片,引起叶片黄 化、萎蔫。
分布与危害
病原
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轮枝菌属的黄萎轮枝菌引起的真菌病害。
病因
黄萎病菌主要通过带菌土壤、病残体、种子等途径传播,病菌在土壤中越冬,通 过根部侵染,引起棉花黄萎。
04
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 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
在发病初期,使用相应的杀菌剂进行灌根或喷雾, 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棉花枯萎病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防治方法棉花枯萎病是棉花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防治棉花枯萎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方法。
本文将从病害的症状、病原菌、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害症状:棉花枯萎病的病害症状主要表现为棉花植株的叶片逐渐枯黄,植株整体生长受到抑制。
同时,植株的根系受到侵害,根部表现为褐色、软化,并逐渐腐烂。
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整株棉花植株会逐渐枯死。
二、病原菌:棉花枯萎病的病原菌主要是一种土壤传播的真菌,属于线虫螺旋杆菌属。
这种真菌在土壤中具有一定的存活能力,能长时间在土壤中繁殖和传播。
三、传播途径:棉花枯萎病的传播主要通过土壤传播。
病原菌通过感染棉花的根系,进入植物体内,引起植物根部的腐烂,从而导致植株出现枯萎症状。
此外,病原菌还可以通过种子传播,感染新的植物。
四、防治措施:1. 土壤消毒:在种植前,可以采用石灰烧熟、甲醛熏蒸等方法对土壤进行消毒,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
这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2. 增施有机肥料:合理增施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结构,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有机肥料中含有丰富的养分和有益菌群,可以提高植物的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3.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棉花品种进行种植,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目前市场上已经推出了一些抗棉花枯萎病的新品种,具有较高的抗病性能。
4. 轮作休耕:采用轮作休耕的方法,可以减少棉花枯萎病的发生。
通过休耕,可以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减少感染的机会。
5.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
适当增施磷、钾等养分,可以增强棉花的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6. 病害监测和防治:定期对棉花田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情况。
一旦发现病害,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喷洒杀菌剂等。
以上是针对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方法,通过合理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实际种植中,农民应加强对棉花病害的认识,科学种植,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为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什么是棉花枯萎病

什么是棉花枯萎病在种植棉花的时候就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疾病,具体的疾病都有哪些呢?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棉花枯萎病,希望对你有帮助。
棉花枯萎病种类⑴黄色网纹型。
叶片叶脉先褪绿变黄,叶肉仍为绿色,形成黄网状。
⑵黄化型。
叶片叶脉保持绿色,叶肉变黄,或叶脉、叶肉都变黄。
褪绿叶片从叶子边缘向里发展,严重时叶缘枯焦。
⑶紫红型。
叶片上出现紫红斑,有时整个果枝或整株叶片全变紫红。
发生在子叶上时常出现半边紫红型。
⑷半边黄。
病株叶片半边保持绿色,半边为黄化或黄网型,严重时枯焦脱落。
⑸皱缩型。
叶片变成深绿色,稍增厚,叶缘下卷,叶面为凹凸状。
⑹矮化型。
病株节间缩短,节与节之间形成角度,整株矮化,主茎成“ξ”多折线。
⑺青枯型。
叶片萎蔫下垂,叶色不变,有时全株萎蔫,有时局部萎蔫,有时半边青枯。
多出现在雨后突晴的天气,因而又称急性萎蔫型。
内部解剖症状:病株主茎、枝条或叶柄剖开后可见黑色或黑褐色条纹,这是维管束变色所致。
棉花为什么烂桃一是及时治虫棉花烂桃,多因病菌由棉桃上的虫孔侵入引起。
因此,要及时防治虫害,降低棉铃虫等蛀食性害虫的危害率。
二是晾墒降湿 8、9月份,雨量较大,此期棉田湿度越大,烂桃现象越严重。
因此,大雨后要注意排除棉田积水,晾墒降湿。
三是搞好通透加强中后期棉田管理,搞好田内通风透光。
特别是密度较大和生长旺盛的棉田,盛大花期后,要及时剪去空果枝,抹去强芽,分期分批打去中下部旁顶和主茎老叶。
四是喷施药剂 8、9月份,在高湿气候条件下,在棉株中下部棉桃上喷洒40%乙磷铝可湿性粉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粉1000倍液1—2次,防治烂桃效果良好。
五是摘除老桃当棉田开始出现烂桃现象时,应及时摘拾棉株中、下部老桃、病桃,剥壳晒花,防止烂桃,还可以收到一定量的籽棉,减少损失。
棉花虫害防治方法种子严格消毒大力提倡购买选用泡沫酸脱绒、精选、使用高效杀菌剂和杀虫剂包衣,质量好的包衣种子;凡是没有使用包衣种子的棉田,所用棉种也必须使用高效杀菌剂进行拌种闷种或浸种。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常见的病害,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严重影响。
以下是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1. 合理选择品种: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能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 土壤消毒:使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对土壤进行消毒,减少土壤中病菌的种子及病菌的数量。
常用的方法有熏蒸、高温烘烤等。
3. 轮作休闲:合理安排棉花的轮作休闲制度,减少病害在土壤中的传播和积累,降低发病风险。
4. 土壤改良: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或有机质改良剂,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结构,增强土壤养分供应能力,提高棉花抗病能力。
5. 密植增密:适度密植棉花,增加棉田内棉花的遮阴效果,降低病原菌的传播速度,减少病害发生的风险。
6.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检测结果进行施肥,合理掌握氮、磷、钾等养分的供应量,维持棉花生长发育的平衡,并增强棉花的抵抗力。
7. 及时发现病害: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病害发生的迹象,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比如使用药剂进行农药喷施,控制病害
的蔓延。
8. 病部清除:发现病害植株及时将其拔除,避免病原菌通过继续感染其他植株。
请注意,具体的防治方法应根据病害的不同、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农业专家的建议来采取。
同时,合理施用农药应遵循农药使用安全规范,避免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不良影响。
棉花枯萎病

棉花枯萎病简介棉花枯萎病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病害,在湖北棉区发生较普遍。
发病严重的田块,可以造成毁灭性的损失。
病原为真菌半知菌类镰刀菌属。
症状识别发病期较早,幼苗期可发病造成死苗。
真叶出现后,病苗顶部叶片乌绿皱缩,变得又硬又厚,很像发生蚜虫为害的卷叶;成株受害,节间变短,植株矮小;有的病株叶片发黄或呈现紫外线斑,叶脉也变成紫红色;有的病株叶脉变黄成为网状;病株在雨后初晴时出现急性病症,全株萎蔫下垂枯死,或整株半边叶子变黄,并逐渐枯萎脱落成光秆而死。
无论哪种症状类型,剖开棉株茎秆,输导组织都变为深褐色。
发生规律带病种子和存在土壤中的病菌,是本病初次侵染的基本菌源。
次年病菌从棉花根部侵入,也可随种子、肥料、流水及田间操作携带传播。
一般在子叶期表现症状,现蕾期前后盛发,常导致大量死苗。
这与土壤温度变化有关。
棉花苗期当土温上升到20℃时开始发病。
随着土温的上升,发病率也显著增高,6月底至7月中旬后发病减少,当土温超过35℃时,枯萎病停止发展,症状隐蔽。
秋天土温下降,若雨水较多时,病害又可继续发展。
发病轻重还与地势、土壤、栽培方式有关。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质黏重,有机质多,以及连作田发病重。
防治措施(1)加强栽培管理,精耕细作,培育壮苗;开好“三沟”降低田间温度。
(2)将棉种用硫酸脱绒后,用“402”热浸,或用50%多菌灵冷浸。
(3)消灭零星病株:若田间出现少量病株,应抓紧在病害初发阶段铲除。
铲除的办法有:挖除病株,搬除病土(病苗小,只挖2尺见方,深1.5尺,把病土挑出田外,换上无病土),并用氨水10倍液消毒。
如果不便铲除病株,可重施草木灰,或每亩施氯化钾5~8千克,有一定抑制作用。
(4)用“5406”抗生菌防治:原料:“5406”抗生菌原液、水。
配法:将“5406”抗生菌原液和水,按1:10比例配入溶器,搅拌后澄清去渣,用滤液喷雾。
(5)重病田与水稻轮作三年以上,并增施钾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棉花枯萎病Cotton Fusarium Wilt棉花枯萎病是棉花上的重要病害,过去曾作为国内重要植物检疫对象,至今在有些省区仍作为植物检疫对象。
此病最早于1892年在美国发现,以后随棉种调运而迅速扩散蔓延,目前在世界各主要产棉国均有发生。
我国于1934年在江苏南通和上海川沙等县最早发现此病,20世纪70~80年代初期,遍布全国各主要产棉区,并形成严重危害,估计每年因此病损失皮棉200万担。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大量抗病品种的推广,枯萎病在我国南北棉区基本得到控制,但局部棉区发生仍然较重,其中特别是新疆棉区常造成大片死亡,目前仍是棉花生产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症状整个生长期均可危害。
出苗后即可被侵染发病,严重时造成大片死苗,到现蕾期达到发病高峰。
因生育阶段和气候条件不同,田间常表现如下几种不同的症状类型。
黄色网纹型:病苗子叶或真叶的叶脉局部或全部褪绿变黄,叶肉仍保持一定的绿色,使叶片呈黄色网纹状,最后干枯脱落。
成株期也偶尔出现。
黄化型:病株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局部或全部褪绿变黄,随后逐渐变褐枯死或脱落。
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出现。
紫红型:叶片变紫红色或呈紫红色斑块,以后逐渐萎蔫、枯死、脱落,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出现。
凋萎型:叶片突然失水褪色,植株叶片全部或先从一边自下而上萎蔫下垂,不久全株凋萎死亡。
一般在气候急剧变化,阴雨或灌水之后出现较多,是生长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有些高感品种感病后,在生长中后期有时会自植株顶端出现枯死,发生所谓“顶枯型”症状。
矮缩型:早期发生的病株若病程进展比较缓慢,则表现节间缩短,植株矮化,顶叶常发生皱缩、畸形、一般并不枯死。
矮缩型病株也是成株期常见的症状之一。
同一病株可表现一种症状类型,有时也可出现几种症状类型,苗期黄色网纹型、黄化型及紫红型的病株若不死亡都有可能成为皱缩型病株。
无论那种症状类型,其病株根、茎维管束均变为黑褐色。
病株不同症状类型的出现,与环境条件有一定关系。
一般在适宜发病条件下,特别是在温室内做接种试验,黄色网纹型的症状较多;在田间,气温较低时易出现紫红型;而在气温急剧变化,如阴雨后迅速转晴变暖或灌水后则容易出现黄化型和凋萎型的症状。
田间枯萎病通常表现点片死苗和大量枯死,成株期以凋萎和矮缩型最常见。
病原学名: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iumSchl. f.sp. vasinfectum (Atk) Snyder & Hanson ,属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
病原形态:病菌在人工培养基和自然条件下都可产生3种类型的孢子,即小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
小型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卵圆形、肾脏形等,假头状着生,产孢细胞短,单瓶梗,大小为5~12μm ×2~3.5μm 。
大型分生孢子无色、多胞,镰刀形,略弯曲,两端细胞稍尖,足胞明显或不明显,多数有3个隔膜,3隔膜的大小为19.6~39.4μm ×3.5~5.0μm ,一般在气生菌丝上形成,很少在分生孢子座上形成。
厚垣孢子淡黄色,近球形,表面光滑,壁厚,间生或顶生,单生或串生(图6-1),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很强。
其孢子大小常因不同温湿度、营养、pH 变异较大。
大型分生孢子是鉴定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有些菌株有时不易产生大型分生孢子,一般以氧化丙烯熏蒸棉杆琼脂培养基诱发产生。
病菌在PSA 培养基上生长时,菌丝体呈绒毛状或棉絮状,菌落初为白色,后变淡紫色至紫色;在米饭培养基上呈白色、紫色或红色。
病原生物学: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适温25~30℃;大部分菌株在25℃左右生长最快,35℃以上生长受抑制。
但也有少数菌株较耐高温,能在37℃高温下正常生长,新疆吐鲁番个别菌株甚至在40℃仍能缓慢生长,这可能与其适应性有关。
pH 范围为2.5~9.0。
最适pH 为3.5~5.3,也有人认为pH4~7.5最适。
病菌寄主范围较宽。
过去认为只为害棉花、甘薯、蕹菜和决明。
近年发现,还能侵染小麦、大麦、玉米、高梁、甜菜、大豆、赤豆、碗豆、烟草、西瓜、甜瓜、黄瓜、笋瓜、红花、茄子、辣椒、葵花、芝麻、红麻、番茄、扁豆等作物,但不显症。
国外报道,病菌在这类隐症寄主上只能侵入皮层或表皮下层。
野苋、苍耳、野茄等是杂草寄主。
病菌生理分化:病菌具有较强的寄生专化性,尽管形态相似,但对棉花不同种和品种的致病力差异较大。
国外根据棉花枯萎病菌对海岛棉、陆地棉、亚洲棉及大豆、烟草等的致病力差异将其划分为1~6号生理小种。
国内1972~1973年全国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研究协作组对来自全国的76个棉花枯萎镰刀菌菌株用海岛棉、陆地棉和亚洲棉3个棉种的9个品种进行鉴定,根据其致病力差异将其划分为3个生理型:Ⅰ型侵染海岛棉、陆地棉和亚洲棉;Ⅱ型侵染海岛棉、陆地棉,但不侵染亚洲棉;Ⅲ型只侵染海岛棉,不侵染陆地棉和亚洲棉。
田逢秀等人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查明生理Ⅲ型菌系的异核体致病力增强,可变异为生理Ⅱ型。
1985年陈其瑛等人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一套鉴别寄主,将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9个图6-1 棉花枯萎病菌 1.小型分生孢子梗;2.大型分生孢子梗;3.大型孢子; 4小型孢子代表性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查明我国存在3、7、8号3个生理小种,3号小种主要分布在新疆吐鲁番和麦盖提地区,8号小种主要分布在湖北新洲(刘集)、麻城和江苏南京等地;7号小种在全国各棉区均有分布。
其中3号和8号小种致病力较弱,而7号小种致病力强,且分布最广,是我国棉花枯萎病菌的优势生理小种。
即目前世界上共发现有8个生理小种(表6-1)。
了解棉花枯萎病菌的生理分化及生理小种的分布和变异,对指导棉花抗病育种和品种的合理布局有重要意义。
但是应该指出,生理小种是呈动态变化的,即使在同一生理小种内,其致病性也并非完全相同,如在7号小种内又可分为致病性强、中、弱3种不同的致病类型,说明菌株间的遗传变异日趋频繁,小种的划分非常复杂。
同时随栽培制度的变革、棉花种和品种的更换,生理小种的类型也可能发生变化,如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新疆吐鲁番棉区以种植长绒棉为主,主要是3号小种,但90年代后,随大量改种陆地棉,3号小种已较难发现,7号小种目前已成为该地区的优势小种。
表6-1 棉花枯萎病镰刀菌生理小种鉴定及分布情况鉴别寄主1 2 3 4 5 6 7 8海岛棉AshmouniCoastlandSakel WWSWWSRSSRSRS—S—W—SSSW(R)W(R)W(R)陆地棉AcalaRowdenStoneville SSSSSSRRRRRRR———SSSSSW(R)W(R)W(R)亚洲棉Rozi R R S R S R S W(R)秋葵Clemson spineless S S R R —S R(W) W(R)紫苜蓿Grimm S S R R —R R(—) S烟草Burley21Gold Dollar SRSSR R——RRR(—)R(—)SW(R)大豆Yelredo W S R R —R R(—) W(R)注:S:严重感染 W:轻度感染 R:不感染—:未做1、2号小种分布在美国和坦桑尼亚;3号小种分布在埃及、苏丹、以色列和中国;4号小种分布在印度;5号小种分布在苏丹;6号小种分布在巴西和巴拉圭;7、8号小种分布在中国。
病菌致病性:棉花枯萎病镰刀菌对棉花的致病性,国内外有二种解释:一是认为该菌可产生致病毒素镰刀菌酸(Fusaric acid, FA),又称萎蔫酸,化学名称为5-丁基吡啶-2羧酸(5-N-butylpiocolinic acid),它是一种非特异性毒素。
由于毒素的毒害作用,使寄主的防卫系统受到破坏,改变了细胞原生原膜的透性,增加了寄主细胞电解质的渗漏,使植物主动吸水发生困难,蒸腾作用失去的水分无法补充,从而出现萎蔫;同时镰刀菌酸又能与寄主体内的铜、铁、镁等螯合,而这些元素又是合成叶绿素的重要物质,从而造成病叶失绿、枯死等症状。
用不同浓度的镰刀菌酸处理不同抗性的棉花品种,发现感病品种对镰刀菌酸很敏感,而抗病品种对镰刀菌酸的敏感性差,说明品种对镰刀菌酸的抗性与它在田间抗病性的表现是一致的。
二是导管堵塞,由于病菌菌丝体和小型分生孢子在导管内大量生长和繁殖,特别是病菌分泌的果胶酶和甲基脂酶降解了导管内壁的中胶层和原果胶物质,使高分子多聚糖醛酸和其他化合物的降解物堵塞了导管,从而阻滞了水分的输送。
果胶物质的破坏,能使酚类化合物分离出来,为多元酚氧化酶所氧化,从而使导管变褐。
病害循环初侵染: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棉籽的短绒、种壳和种子内部,或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及厚垣孢子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来源。
另外,带菌的棉子饼、棉子壳及未腐熟的土杂肥和无症状寄主,也可成为初侵染来源。
病菌在土表及土壤表层内的病秆中可存活18个月,20cm深处病杆内的病菌经19个月其存活率才略有下降,这些病残体即使组织腐烂分解,病菌在土壤中也能腐生存活5~6年,故短时间轮作防病效果不太明显,特别在新疆实行秸秆还田的棉田,即使停种棉花5~7年,有时发病仍相当严重,主要是棉田土壤内病菌积累过多所致。
采用热榨处理(72~80℃,经4~5h)的棉籽饼不带菌,而冷榨处理的带菌。
棉花枯萎病菌通过猪、牛的消化道后并不丧失其致病力,故用带菌的棉花病叶、病秆作为饲料或用其作成未经高温发酵的土杂肥,仍可成为初侵染来源。
传播: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新疆棉区枯萎病区迅速扩大主要与从病区大量引种、调种有关。
近距离传播主要与农事操作有关,如耕地、灌水、大风及施用未经腐熟的土杂肥或未经热榨处理的带菌棉籽饼等,都可造成病害近距离传播。
新疆棉田秸秆还田解决了土壤有机质大量下降的问题,但病田秸秆经机械粉碎后撒到田间,加快了病害的扩散和传播。
侵入与发病:病菌最易从棉株根部伤口侵入,也可由根梢直接侵入。
在自然情况下根部所受的各种虫伤及机械伤均有利于病菌侵入,特别是土壤线虫较多的棉田,它所造成的伤口为病菌侵入创造了条件。
病菌侵入后其菌丝先在表皮细胞和皮层中扩展,4~5天后便会穿过内皮层,进入导管。
其菌丝沿导管壁生长发育,菌丝细胞壁与导管壁紧密接触,产生吸胞伸入导管壁内,并在菌丝上产生小型分生孢子。
病菌不仅能通过根、茎木质部较大的导管向上方扩散,分布到整个棉株,同时还可通过棉铃铃瓣及种皮内较小的维管束,使种子带菌。
病菌虽在棉株整个生长期都能侵染,但以现蕾前侵入为主。
自然情况下从侵入到显症一般需要一个月左右,在人工接种情况下一般15~20天即可发病。
再侵染:枯萎病虽有再侵染,但以初侵染为主。
北方及长江流域棉区,逢秋季多雨,重病株枯死后,在病秆及节部都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但对其作用研究较少。
当年受再侵染的病株,外部没有症状,仅导管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