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温病学 PPT课件
台秘要》记载了一些防治温病的方剂:如黑膏方、萎蕤汤、 大青汤及犀角地黄汤等。
(6)预防: 《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避其毒气”。 《千金要方》: “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
防 备之”。
2、认为温病隶属于伤寒
晋唐以前的医学文献中主要是把温病隶属于伤寒之 中。
《素问·热论篇》:“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甚大,被称为“温热大师”,是建立温病其主要贡献有: 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
发展丰富了温病的诊断方法 --舌诊、验齿、辨斑疹白pei
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大法(和各种温病的治法) 此外,还撰有“三时伏气外感篇”,论述了主要四时温病的
由此可看出,温病学到这个阶段在理法方药方面形成了完整的 体系,因而可以说温病学至此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3、伤寒与温病学派论争简介
(1)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主要观点 温病属于伤寒范围,不应另列门户
伤寒学派 《伤寒论》六经辨证即为适用于温病 提出“阳明病即是温病”,白虎、承气就是治疗温 病的方剂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风寒温热均在论中(伤寒论)。”认为温病学家 是“标新立异,数典忘祖。”甚至提出“废伤寒则六经不传,废六经则百病失传。”
王孟英、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四人号称温病“四大家”。
从上可见,明清时代的温病学家及著作大量出现, 对各种温热病都已有专著问世。如裘吉生对此概括说: “ 叶天士之温热,张凤逵之伤暑,喻嘉言之伤燥,吴又 可之温疫,陈耕道之疫痧,余师愚之疫疹,陈平伯之风 温,薛生白之湿热。”
此外,还有章虚谷的《医门棒喝》,雷少逸的《时 病论》,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戴北山的《广温疫 论》,杨栗山的《寒温条辨》等。
(6)预防: 《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避其毒气”。 《千金要方》: “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
防 备之”。
2、认为温病隶属于伤寒
晋唐以前的医学文献中主要是把温病隶属于伤寒之 中。
《素问·热论篇》:“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甚大,被称为“温热大师”,是建立温病其主要贡献有: 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
发展丰富了温病的诊断方法 --舌诊、验齿、辨斑疹白pei
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大法(和各种温病的治法) 此外,还撰有“三时伏气外感篇”,论述了主要四时温病的
由此可看出,温病学到这个阶段在理法方药方面形成了完整的 体系,因而可以说温病学至此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3、伤寒与温病学派论争简介
(1)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主要观点 温病属于伤寒范围,不应另列门户
伤寒学派 《伤寒论》六经辨证即为适用于温病 提出“阳明病即是温病”,白虎、承气就是治疗温 病的方剂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风寒温热均在论中(伤寒论)。”认为温病学家 是“标新立异,数典忘祖。”甚至提出“废伤寒则六经不传,废六经则百病失传。”
王孟英、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四人号称温病“四大家”。
从上可见,明清时代的温病学家及著作大量出现, 对各种温热病都已有专著问世。如裘吉生对此概括说: “ 叶天士之温热,张凤逵之伤暑,喻嘉言之伤燥,吴又 可之温疫,陈耕道之疫痧,余师愚之疫疹,陈平伯之风 温,薛生白之湿热。”
此外,还有章虚谷的《医门棒喝》,雷少逸的《时 病论》,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戴北山的《广温疫 论》,杨栗山的《寒温条辨》等。
《温病学病例分析》课件
温病病机
02 温病症状分析
发热症状
总结词
温病发热症状通常表现为高热、持续时间长,可能伴随寒战、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详细描述
温病发热是由于感染温病病毒或细菌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而出现的高热症状。其特点 是体温升高明显,常常超过38.5℃,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持续数天甚至数周。患者可 能出现寒战、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昏迷、惊厥等严重并发症
是否为温病。
流行病学史
了解患者是否接触过温 病患者或是否在温病高
发地区居住或旅行。
体征观察
观察患者的舌象、脉象 等体征,辅助诊断。
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等 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
断。
鉴别诊断
01
02
03
04
感冒
温病与感冒在初期症状相似, 但感冒通常病程较短,而温病
病程较长,且病情较重。
伤寒
伤寒与温病在临床表现上有相 似之处,但伤寒病程较长,且
总结词
温病呕吐症状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可能伴随腹痛、腹泻等症状。
详细描述
温病呕吐是由于感染温病病毒或细菌后,胃肠道功能紊乱而出现的症状。其特点 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可能感到腹部不适、腹痛、腹泻等症状, 严重时可能出现脱水、酸中毒等症状。
腹泻症状
总结词
温病腹泻症状通常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溏或水样便 ,可能伴随腹痛、乏力等症状。
推拿
通过手法推拿肌肉、关节等部位,达 到舒缓肌肉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的 目的。
按摩
刮痧
用器具刮拭皮肤表面,出痧后可促进 血液循环、舒缓肌肉酸痛。
通过手法按摩全身或局部,缓解肌肉 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02 温病症状分析
发热症状
总结词
温病发热症状通常表现为高热、持续时间长,可能伴随寒战、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详细描述
温病发热是由于感染温病病毒或细菌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而出现的高热症状。其特点 是体温升高明显,常常超过38.5℃,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持续数天甚至数周。患者可 能出现寒战、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昏迷、惊厥等严重并发症
是否为温病。
流行病学史
了解患者是否接触过温 病患者或是否在温病高
发地区居住或旅行。
体征观察
观察患者的舌象、脉象 等体征,辅助诊断。
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等 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
断。
鉴别诊断
01
02
03
04
感冒
温病与感冒在初期症状相似, 但感冒通常病程较短,而温病
病程较长,且病情较重。
伤寒
伤寒与温病在临床表现上有相 似之处,但伤寒病程较长,且
总结词
温病呕吐症状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可能伴随腹痛、腹泻等症状。
详细描述
温病呕吐是由于感染温病病毒或细菌后,胃肠道功能紊乱而出现的症状。其特点 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可能感到腹部不适、腹痛、腹泻等症状, 严重时可能出现脱水、酸中毒等症状。
腹泻症状
总结词
温病腹泻症状通常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溏或水样便 ,可能伴随腹痛、乏力等症状。
推拿
通过手法推拿肌肉、关节等部位,达 到舒缓肌肉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的 目的。
按摩
刮痧
用器具刮拭皮肤表面,出痧后可促进 血液循环、舒缓肌肉酸痛。
通过手法按摩全身或局部,缓解肌肉 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第二章---温病的概念PPT课件
甚动血等热毒内陷营血分的里热证候;后期—— 气
阴两伤,甚至肝肾真阴亏损证。
4、治疗特点:清热救阴为大法,宜用辛凉、辛
寒、苦寒、甘寒、咸寒等方药
(三)湿热类温病的特点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8
1、病势特点:起病缓慢,传变较慢,病程较 长,缠绵难解。
2、脉症特点:身热不甚,热势不扬,胸闷脘 痞,腹胀呕恶,身重肢倦,纳呆神呆,口粘不渴 或 渴不欲饮,苔粘腻滑润,脉濡等湿遏清阳,郁阻 气 机的特点。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4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3
(二)分类
1、确立温病病名的依据
(1)根据发病季节而命名:如春温、冬 温等。
(2)以时令主气而命名:如风温、暑温、 湿温、秋燥等。
(3)根据临床病候特点而命名:如伏暑、 大头瘟、烂喉痧等。
2、温病的分类
(1)根据病证性质分类: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6
卫气营血辨证分析
卫→气→营→血
卫→营
三焦辨证分析
上焦(肺卫)→中焦(脾胃)→下焦(肝肾)
↓逆传
上焦(心包)
(3)从病机转归来看,既可燥化伤阴,亦可湿 化伤阳。
(4)症状特点——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பைடு நூலகம்
(5)治则特点——以祛邪为主,兼顾救阴、护 阳。
10/30/2024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1
(五)温病与温疫 (自学) 1、了解温病与温疫的关系有几种看法 2、明确哪种看法是正确的 (一)温(瘟)疫的概念 1、“疫”的含义 2、“ 温”与“瘟”的含义 (二)温病与温疫的关系 1、认为二者毫无区别:吴又可为代表 2、认为二者截然不同:陆玖芝为代表 3、认为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三)辨别温病与温疫异同的临床意义 ——指导温病防治
温病学 PPT
暑热病邪—致病特点:
1)发病可径犯阳明: 叶天士:“夏暑发自阳明 ”— 白虎汤证
2)易于伤津耗气: 津气耗伤、津气两脱
3)易致闭窍动风:直中心包,闭塞机窍 4)易夹湿邪为患:
易困阻脾胃,弥漫三焦,伤络动血,耗损元气
BACK
·温病的病因·
(3)湿热病邪
定义:多发于长夏季节,兼具湿与热 两重特性的一种外感病邪。 (阴阳合邪)
总论重点
第三章 病因 第四章 辨证 第六章 治疗
辨证求因 审因论治
一、温病的病因
1.明确温邪的概念
·温病的病因·
指外界致病邪气中具有 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2.温邪包括:
六淫化热 七
种
温
六淫邪气
邪
蕴结不解
别种异气
·温病的病因·
1.风热病邪 2.暑热病邪 3.湿热病邪 4.燥热病邪 5.温热病邪 6.温毒病邪
形成条件:四时均可,尤多见于长夏 所致温病:湿温(消化系统)
致病特点
·温病的病因·
·温病的病因·
湿热病邪—致病特点:
1)病位以脾胃为主: 脾失升运,胃失和降
2)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 湿遏卫气—身热不扬、恶寒、胸闷脘痞等 湿盛阳微—畏寒、肢冷、便溏、舌淡苔白等
3)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BACK
·温病的病因·
1)病初即导致里热证: 病初即具里热证 或发于气分,或发于营分
2)病情较重而易闭窍、动风、动血: 病情复杂多变 郁热内炽,易伤血络,迫血妄行,或阻闭心窍
3)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BACK
(6)疫疠病邪
·温病的病因·
定义: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种 致病因素。
形成条件:王叔和—非其时有其气 吴又可—杂气中为病最严重者
1)发病可径犯阳明: 叶天士:“夏暑发自阳明 ”— 白虎汤证
2)易于伤津耗气: 津气耗伤、津气两脱
3)易致闭窍动风:直中心包,闭塞机窍 4)易夹湿邪为患:
易困阻脾胃,弥漫三焦,伤络动血,耗损元气
BACK
·温病的病因·
(3)湿热病邪
定义:多发于长夏季节,兼具湿与热 两重特性的一种外感病邪。 (阴阳合邪)
总论重点
第三章 病因 第四章 辨证 第六章 治疗
辨证求因 审因论治
一、温病的病因
1.明确温邪的概念
·温病的病因·
指外界致病邪气中具有 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2.温邪包括:
六淫化热 七
种
温
六淫邪气
邪
蕴结不解
别种异气
·温病的病因·
1.风热病邪 2.暑热病邪 3.湿热病邪 4.燥热病邪 5.温热病邪 6.温毒病邪
形成条件:四时均可,尤多见于长夏 所致温病:湿温(消化系统)
致病特点
·温病的病因·
·温病的病因·
湿热病邪—致病特点:
1)病位以脾胃为主: 脾失升运,胃失和降
2)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 湿遏卫气—身热不扬、恶寒、胸闷脘痞等 湿盛阳微—畏寒、肢冷、便溏、舌淡苔白等
3)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BACK
·温病的病因·
1)病初即导致里热证: 病初即具里热证 或发于气分,或发于营分
2)病情较重而易闭窍、动风、动血: 病情复杂多变 郁热内炽,易伤血络,迫血妄行,或阻闭心窍
3)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BACK
(6)疫疠病邪
·温病的病因·
定义: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种 致病因素。
形成条件:王叔和—非其时有其气 吴又可—杂气中为病最严重者
温病学讲义PPT课件
第19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 【诊断依据】 • 1、多发于春节或冬春之交。 • 2、本病初起即见里热炽盛证,如突然高热、头痛、呕吐、项强或神志改变等,其体征可见:皮肤黏膜瘀点、
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 • 克氏征阳性等 • 3、本病极易出现斑疹、痉厥、神昏等危重证候。
第20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第30页/共43页
第十一章 伏暑
• 【诊断依据】 • 1、本病多发于深秋或冬季。 • 2、本病起病急骤,初起即见暑湿或暑热内伏的证候。发于气分者,
即见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发于营分者,即见高热、心烦、 舌绛少苔,甚则皮肤、粘膜出血而发斑等。两者均兼有恶寒等卫表 证。 • 3、病程中若见但寒不热,入夜尤甚,天明得汗稍减而胸腹灼热不除, 兼大便不爽,色黄如酱,此多为湿热郁结胃肠,也是本病特征之一。
• 3、热燔气营(血) • (1)气营(血)两燔:P129 • (2)热盛动血:P130 • (3)热与血结:P130 • 4、热盛动风:P131 • 5、邪陷正衰:P132 • (1)热闭心包:P132 • (2)内闭外脱:P132 • (3)阳气暴脱:P133
第22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 6、热灼真阴 • (1)真阴亏损: P133 • (2)阴虚风动: P134 • (3)阴虚火炽: P135 • 7、邪留阴分: P136
绪论
• 明清时代-温病学的形成阶段 • 一、温病学术上的成就 P5 • 二、温病学家的贡献: • 1、吴又可:《瘟疫论》-第一部瘟疫病专著,疠气 • 2、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理论,为温病学的奠基作。 • 3、薛生白:《湿热论篇》-湿热病证 • 4、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理论 • 5、王孟英:《温热经纬》
第八章 春温
• 【诊断依据】 • 1、多发于春节或冬春之交。 • 2、本病初起即见里热炽盛证,如突然高热、头痛、呕吐、项强或神志改变等,其体征可见:皮肤黏膜瘀点、
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 • 克氏征阳性等 • 3、本病极易出现斑疹、痉厥、神昏等危重证候。
第20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第30页/共43页
第十一章 伏暑
• 【诊断依据】 • 1、本病多发于深秋或冬季。 • 2、本病起病急骤,初起即见暑湿或暑热内伏的证候。发于气分者,
即见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发于营分者,即见高热、心烦、 舌绛少苔,甚则皮肤、粘膜出血而发斑等。两者均兼有恶寒等卫表 证。 • 3、病程中若见但寒不热,入夜尤甚,天明得汗稍减而胸腹灼热不除, 兼大便不爽,色黄如酱,此多为湿热郁结胃肠,也是本病特征之一。
• 3、热燔气营(血) • (1)气营(血)两燔:P129 • (2)热盛动血:P130 • (3)热与血结:P130 • 4、热盛动风:P131 • 5、邪陷正衰:P132 • (1)热闭心包:P132 • (2)内闭外脱:P132 • (3)阳气暴脱:P133
第22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 6、热灼真阴 • (1)真阴亏损: P133 • (2)阴虚风动: P134 • (3)阴虚火炽: P135 • 7、邪留阴分: P136
绪论
• 明清时代-温病学的形成阶段 • 一、温病学术上的成就 P5 • 二、温病学家的贡献: • 1、吴又可:《瘟疫论》-第一部瘟疫病专著,疠气 • 2、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理论,为温病学的奠基作。 • 3、薛生白:《湿热论篇》-湿热病证 • 4、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理论 • 5、王孟英:《温热经纬》
温病学ppt教学课件
(2)致病特点:
①致病力强:
常常无分老幼,众人触之即病。
②多从口、鼻而入,有 特异的病变定位:
疫疠病邪的感染途径以口鼻(空 气或饮食物)为主,不同性质的疫疠 病邪,对脏腑经络有不同的定位倾向。 吴又可:“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 某经络,专发为某病”。如湿热性质 的疫病,邪气多客于膜原,分表里九 传;燥热性质的疫病,邪气多客于胃, 传布于十二经。
(2)致病特点:
①多从口鼻而入,首犯 肺卫:风热病邪在侵袭人体 时,多先犯于上焦肺卫。出 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 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 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肺 卫表证。
②易损伤肺胃阴津:风与热都 属阳邪,风热相搏,最易耗损阴津, 即叶天士所说的“两阳相劫”。在 风温病变过程中,由于其病变重心 在肺,因此,风热致病初起即可见 肺津受伤,而见鼻咽干燥、口渴等 症;若邪传于胃,则多见肺胃阴液 受损,而见口渴、舌燥、便秘等症; 后期则以肺胃之阴液损伤为主。
③蕴结壅滞: 温毒病邪客于脉络,可致局部血
脉阻滞,毒瘀互结,而形成肿毒特 征,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甚则破溃 糜烂等,病变多见于咽喉部位。温 毒结于阴器,可致睾丸肿胀疼痛等。 温毒引起的肌肤斑疹或皮下结节也 与其蕴结壅滞的致病特点有关。
疫疠病邪与温毒病邪实际 上都不是一种单一的病邪,而 各包括了多种病邪。
(1)形成条件:
温毒病邪的形成与时令气 候反常有关,乃邪气蕴结而成, 并多能引起流行。感受风热时 毒引起的温病是大头瘟,感受 温热时毒引起的温病是烂喉痧。
(2)致病特点:
①具火热之性:
毒是一类致病力很强的病
因,具有火热之性,它能导致 人体高热、伤津耗阴、脏腑功 能严重失调和实质损害、气滞 血瘀等多种病理变化的产生。 因此,临床上应特别重视清热 解毒法的应用。
《温病学病例分析》课件
温病病因
01
外感因素
温邪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导致温病的发生。
02
内伤因素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等导致人体正气 虚弱,易感温邪。
温病病机
温邪性质
温邪具有化热化燥、伤阴耗气的特点,易导致人 体气阴两虚。
温病传变
温病的发展变化过程包括卫气营血传变和三焦传 变两种方式,其中卫气营血传变是温病最基本的 传变规律。
04
总结词:风热感冒
风温肺热病例
01
总结词:邪袭肺卫
02
详细描述:患者因感受风温 邪气而出现发热、微恶风寒 、咳嗽等症状,舌质红,苔 薄黄,脉浮数。治疗宜辛凉 解表,方用银翘散加减。
03
总结词:邪热壅肺
04
详细描述:患者因感受风温 邪气而出现高热、咳嗽、气 喘等症状,舌质红绛,苔黄 燥,脉滑数。治疗宜清热解 毒,宣肺止咳,方用麻杏石
保健方法
合理饮食
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 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避免过度摄入高热量、 高脂肪食物。
适量运动
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 合适的运动方式,坚持适 量运动,增强身体素质。
心理调适
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 节情绪,减轻压力,避免 过度疲劳和紧张。
睡眠充足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养 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助 于身体恢复和心理健康。
《温病学病例分析》 ppt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目录• 温病学概述 • 温病症状分析 • 温病诊断与鉴别 • 温病治疗方法 • 病例分析 • 预防与保健
01
温病学概述
温病定义
温病
指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并伴有热象偏重、易 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学课件PPT风温
温病学教研室
兼胸膈痞满、痞闷、呕吐,为风温夹湿,加藿香、 郁金。
发热较甚而小便短少,用甘苦合化阴气法,银翘散 加黄芩、知母、玄参、麦冬 祛热痰,加瓜壳、贝母
讨论:白痰是寒痰,黄痰是热痰,对吗?
温病学教研室
何西池(何梦瑶)云:
辨痰之法,古人以黄稠者为热,稀白者为寒,此 特言其大概,而不可泥也。以外感言之,伤风咳嗽, 痰随嗽出,频数而多,色皆稀白,误作寒治,多致困 顿。盖火盛壅逼,频咳频出,停留不久,故未至于黄 稠耳?迨火衰气平,咳嗽渐息,痰之出者,半日一口, 反黄而稠。缘火不上壅,痰得久留,受其煎炼使然耳。 故黄稠之痰,火气尚缓而微;稀白之痰,火气反急而 盛也。此皆当用辛凉解散,而不宜于温热者,推之内 伤亦然。孰谓稀白之痰,必属于寒哉?总须临证细审, 更参以脉,自可见也。
一、概述 (一)风温的涵义 病因——风热病邪 内涵 初起证候——肺卫表热证 季节——多冬春 外延:急性外感热病
(新感温病)
卫受邪郁:发热, 微恶寒,口微渴 肺气失宣:咳嗽 温病学教研室
(二)临床特点
1、初起以肺卫为病变中心。 2、可有逆传心包。
3、后期以肺胃阴伤为主。
4、多发生于冬春季节。
温病学教研室
(三)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与春温: 2、与感冒:
3、与肺痈:
温病学教研室
1、与春温鉴别
共同点:二者均发生在春季。 风温 春温
温热病邪 热自里发
病因 发病
风热病邪 邪犯肺卫
初起证候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身灼热、烦渴、苔黄,甚 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 则神昏、痉厥、斑疹等里 热证 白欠润、脉浮数等肺卫表 病情重,变化快 热证
桑菊饮方解
《温病学》总论 PPT课件
医学课件 28
病变部位—认为其内不在脏腑,外不在体表经络, 即半表半里,膜原是也,伏于膜原之邪或外出于 表,或入于里,有九传之说 病邪性质—具有强烈传染性,种属、脏腑选择性 “是氣也,其來無時,其著無方,眾人觸之 者,各隨其氣而為諸病焉。” “某氣專入某臟腑經絡,專發為某病,故眾 人之病相同,非關臟腑經絡或為之證也。 “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 獸不病,究其所傷不同,因其氣各異也”
医学课件 16
(二)宋—元代(公元960—1368年)成长阶段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郭雍《伤寒补亡论》 朱肱《类证活人书》 刘完素 王安道《医经溯洄集》
医学课件
17
《伤寒论》对温病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 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 辨证有很大的启发 • 《伤寒论》中许多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 攻下(承气汤)、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等法 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学课件 12
《伤寒论》提到了温病这一名称,但与现在温病涵 义不同,为伤寒误汗后的坏证。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 辨证和三焦辨证有很大的启发 《伤寒论》中未提出温病的具体治法方药,但许多 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攻下(承气汤)、 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 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学课件 22
王安道《医经溯洄集》 “傷寒即發於天令寒涼之時,而寒邪在表,閉 其腠理”;“溫病、熱病後發於天令暄熱之 時……無寒在表”。因此强调“溫病不得混稱 傷寒”。 ——真正把狭义伤寒和温病分开,并从病 因学角度把温病与伤寒予以区别。认为伤寒与 温病的发病机理迥然不同,温病属里热外发, 即使有表证亦多为里热郁表所致。 ——吴瑭称其“始能脫卻傷寒,辯證溫病”
病变部位—认为其内不在脏腑,外不在体表经络, 即半表半里,膜原是也,伏于膜原之邪或外出于 表,或入于里,有九传之说 病邪性质—具有强烈传染性,种属、脏腑选择性 “是氣也,其來無時,其著無方,眾人觸之 者,各隨其氣而為諸病焉。” “某氣專入某臟腑經絡,專發為某病,故眾 人之病相同,非關臟腑經絡或為之證也。 “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 獸不病,究其所傷不同,因其氣各異也”
医学课件 16
(二)宋—元代(公元960—1368年)成长阶段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郭雍《伤寒补亡论》 朱肱《类证活人书》 刘完素 王安道《医经溯洄集》
医学课件
17
《伤寒论》对温病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 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 辨证有很大的启发 • 《伤寒论》中许多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 攻下(承气汤)、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等法 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学课件 12
《伤寒论》提到了温病这一名称,但与现在温病涵 义不同,为伤寒误汗后的坏证。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 辨证和三焦辨证有很大的启发 《伤寒论》中未提出温病的具体治法方药,但许多 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攻下(承气汤)、 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 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学课件 22
王安道《医经溯洄集》 “傷寒即發於天令寒涼之時,而寒邪在表,閉 其腠理”;“溫病、熱病後發於天令暄熱之 時……無寒在表”。因此强调“溫病不得混稱 傷寒”。 ——真正把狭义伤寒和温病分开,并从病 因学角度把温病与伤寒予以区别。认为伤寒与 温病的发病机理迥然不同,温病属里热外发, 即使有表证亦多为里热郁表所致。 ——吴瑭称其“始能脫卻傷寒,辯證溫病”
《温病的学派与学说》课件
温病的针灸治疗
针刺法
通过针刺相关穴位,刺 激经络,调和气血,以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艾灸法
利用艾条或艾炷在相关 穴位上进行熏灸,以温
通经络,散寒止痛。
拔罐法
通过拔罐的方式吸附于 相关穴位,以排除体内
湿气、寒气等病邪。
耳穴疗法
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穴位 ,调节脏腑功能,治疗
相关疾病。
温病的推拿治疗
手法按摩
02
温病的主要学派
叶天士学派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 ,其学派在温病学中具有重要
地位。
该学派主张以卫气营血为辨证 纲领,将温病分为卫分、气分 、营分和血分四个阶段,并根 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治疗。
叶天士学派强调透邪解毒、养 阴生津的治疗原则,尤其擅长 使用清营、养阴、通下等治法 。
该学派在温病治疗中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对现代中医临床 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06
总结与展望
温病学的总结
温病学派别
温病学派别众多,包括经方派、时方派、寒凉派、温补派 等,各派别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其独特之处。
温病病因
温病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六淫、疫疠之气、内伤七情等,这 些病因对温病的发病和病情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温病症状
温病症状复杂多样,包括发热、口渴、心烦、尿黄等,这 些症状的出现和轻重程度与病情的轻重和预后密切相关。
预防温病的发生对于保障人们 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需 要加强温病预防的宣传和教育 ,提高人们的预防意识和能力 。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温病学作 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正逐渐走向世界。未来需 要加强温病学的国际交流与合 作,推动温病学在全球范围内 的传播和应用。
THANKS
感谢观看
温病学病因和发病PPT课件
• 对于人体,既易伤津,又易耗气,症见身 热,汗出,口渴,齿燥,神倦,脉虚等。 津气耗伤过甚,可致津气两脱。
温病学教研室 21
• 暑热致津伤的机理: ①直接原因——暑热直接消耗津液,致津伤; ②间接原因——暑热逼津外泄,汗出而致津伤。 • 暑热致气伤的机理: ①直接原因——暑热,“壮火食气”,“炅则气
常见的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温病学教研室 4
1、风热病邪
Q:什么是风热病邪? A:风热病邪是发生于冬、春季节的一种致病
温邪。
温病学教研室 5
• 由春季风热病邪引起的温病——风温。 • 《三时伏气外感篇》:“风温者,春月受
风,其气已温。” • 《温病条辨》:“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升,
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温病学教研室 38
(2)易燥伤津液
• 《素问》:“燥胜则干”。 燥热病邪燥伤津液有一定规律: • 初起以燥伤肺津为主,症见口鼻咽喉干燥,呛咳
无痰等。 • 继则燥伤肺、胃、肠道的阴津,症见鼻、唇、咽、
喉、皮肤干燥,口渴,大便干燥,咳嗽无痰或少 痰、口干,舌干红少苔等。 • 少数病邪深入下焦,燥伤肝肾阴精,出现真阴耗 伤证。
• 王孟英指出:“不可误以湿热二气并作一气始为 暑也”,即暑邪可以兼挾湿邪,也可以不兼挾湿 邪。
• 若夏季降雨多,暑就容易夹湿; • 若夏季干旱无雨,暑就不可能夹湿。 • 不兼挾湿邪的暑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如暑温; • 暑热挾湿的暑湿病邪引起的温病有暑湿和伏暑。
温病学教研室 25
练习题:
• 暑热病邪致病初起病变中心是 A.肺卫 B.脾胃 C.阳明 D.肺
温病学教研室 31
(2)邪从外受,脾胃为中心
• 阳明胃为水谷之海,太阴脾为湿土之脏,脾胃同 属中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而湿为土之气, 湿土之气同气相从,故始虽外受,终趋脾胃,使 脾失升运,胃失和降。
温病学教研室 21
• 暑热致津伤的机理: ①直接原因——暑热直接消耗津液,致津伤; ②间接原因——暑热逼津外泄,汗出而致津伤。 • 暑热致气伤的机理: ①直接原因——暑热,“壮火食气”,“炅则气
常见的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温病学教研室 4
1、风热病邪
Q:什么是风热病邪? A:风热病邪是发生于冬、春季节的一种致病
温邪。
温病学教研室 5
• 由春季风热病邪引起的温病——风温。 • 《三时伏气外感篇》:“风温者,春月受
风,其气已温。” • 《温病条辨》:“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升,
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温病学教研室 38
(2)易燥伤津液
• 《素问》:“燥胜则干”。 燥热病邪燥伤津液有一定规律: • 初起以燥伤肺津为主,症见口鼻咽喉干燥,呛咳
无痰等。 • 继则燥伤肺、胃、肠道的阴津,症见鼻、唇、咽、
喉、皮肤干燥,口渴,大便干燥,咳嗽无痰或少 痰、口干,舌干红少苔等。 • 少数病邪深入下焦,燥伤肝肾阴精,出现真阴耗 伤证。
• 王孟英指出:“不可误以湿热二气并作一气始为 暑也”,即暑邪可以兼挾湿邪,也可以不兼挾湿 邪。
• 若夏季降雨多,暑就容易夹湿; • 若夏季干旱无雨,暑就不可能夹湿。 • 不兼挾湿邪的暑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如暑温; • 暑热挾湿的暑湿病邪引起的温病有暑湿和伏暑。
温病学教研室 25
练习题:
• 暑热病邪致病初起病变中心是 A.肺卫 B.脾胃 C.阳明 D.肺
温病学教研室 31
(2)邪从外受,脾胃为中心
• 阳明胃为水谷之海,太阴脾为湿土之脏,脾胃同 属中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而湿为土之气, 湿土之气同气相从,故始虽外受,终趋脾胃,使 脾失升运,胃失和降。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气营血辨证
为清代—叶天士所创立, 是以卫气营血的理论来分析
温病的发生、发展、病理变化,
分类归纳证候, 为治疗提供依据的一种辨证方法。
第一节
卫气营血辨证
为清代叶天士所创立, 是以卫气营血的理论来分析
温病的发生、发展、病理变化,
分类归纳证候, 为治疗提供依据的一种辨证方法。
第一节
卫气营血辨证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2、气分证转归: ⑴ 邪退病 ⑵ 邪入营血3、营分证
营分证的形成:气分传入 伏邪自营分化热 肺卫逆传营分 温邪直犯
病理特点:营热阴伤,扰神窜络
3、营分证—常见证候
身热夜甚,脉细数—温邪深入营分,营阴耗伤 口干反不甚渴饮—营热蒸腾 心烦不寐,时有谵语—心主血属营,营阴受热, 扰及心神(轻—重) 斑疹隐隐—营分受热,热窜血络 舌红绛—提示热入营分
脉洪大—气分热盛
2、气分证
病理特点:里热蒸迫,热盛津伤 辨证要点: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四大症 不同病因:湿热类和温热类
所犯脏腑:肺、胃、脾、肝、胆、肠、 膀胱、膜原等
湿热病邪气分病变共性临床表现——
发热,汗出而热不解,脘腹痞满,苔腻。
辨证要点:身热汗出,脘腹痞满,苔腻。
苔腻:是判断气分有无湿邪内阻的标志。
病例讨论
病例一
发热(39℃)伴微恶寒,汗多, 头身疼痛,心烦,口渴喜饮, 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卫气同病
病例二
发热,伴微恶风寒,咳嗽,胸闷, 心烦不寐,身发红疹,舌质红绛, 苔薄白,脉数。
邪犯肺卫,波及营分
病例三
发热(40℃),面赤,烦躁不安,时有谵 语,抽搐,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洪数。
气营同病
病例四
壮热,烦渴,谵妄,吐衄,肌肤发斑, 舌深绛,苔黄燥,脉数。
气血同病
病例五
发热(每于下午6时,体温38.5℃), 昏愦不语,肌肤斑疹,尿血便血, 舌体红绛,脉细数。
热入血分
病例六
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身体灼热, 四肢逆冷,舌蹇,舌色鲜泽,脉细数。 热入心包
温病学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第一节
3、营分证
病理特点:营热阴伤,扰神窜络 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 转归: ⑴ 邪退转出气分 营→气 ⑵ 邪从营入血 营→血
4、血分证
血分证的形成:营分传入血分 卫分或气分传入血分
血分伏热自发
病理特点: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4、血分证——常见证候
身热—邪热入血分 躁扰,或神昏谵妄—脉络瘀热内阻,逼扰心神 — 心及血脉与神志活动变化密切相关 出血 — 血热炽盛,灼伤血络,迫血妄行
一、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理
1、卫分证 病理特点:温邪犯表,肺卫失宣
常见证候:发热 — 卫气受遏,与邪抗争
微恶风寒 — 卫阳被郁,温阳失职
头痛 — 邪热上扰清窍 无汗或少汗 — 卫气郁遏,腠理开合失司 咳嗽 — 卫阳受郁,肺气失宣 口微渴 — 热邪伤津
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1、卫分证
病理特点:温邪犯表,肺卫失宣
温病学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绪论 温病的概念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温病学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目的要求】
1.了解温病辨证的内容和临床意义。
2.掌握“卫气营血”和“三焦”各阶段的病 理 和主要证候。 3.掌握卫气营血辨证的临床运用。
何为辨证 ?
根据中医诊法所得到的资料 进行综合分析 辨别疾病的发生原因、病变部位 病变性质、邪正关系 归纳出证候类型
辨证的目的:指导治疗
温病的主要辨证体系
1、卫气营血辨证
2、三焦辨证
第一节
卫气营血辨证
为清代—叶天士所创立, 是以卫气营血的理论来分析
温病的发生、发展、病理变化,
分类归纳证候, 为治疗提供依据的一种辨证方法。
第一节
卫气营血辨证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 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转归: ⑴ 邪从表解 ⑵ 邪从卫入气
⑶ 邪从肺卫逆传心包
2、气分证
气分证的形成: 温邪自卫到气——卫→气 温邪直犯气分 气分伏邪外发 营分转出气分——营→气
2、气分证——常见证候
壮热—邪入阳明,正气奋起抗邪,邪正剧争,里热蒸迫 不恶寒反恶热—温邪在里不在表 多汗—里热炽盛,迫津外泄 口渴喜饮,尿赤,舌质红,苔黄—热炽津伤
第一节
卫气营血辨证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卫气营血分布与生化
卫、气
脉外 气: 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 较深
卫: 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
最浅
水谷 精微
脉中
营: 和调五脏,洒陈六腑
更深
营、血
血: 营气者,泌其津液, 注之于脉,化以为赤, 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最深
卫气营血的生理功能
卫-人体防御功能
气-人体脏腑的功能及整体防御机能
营-维持机体功能的精微,有营养机体作用 血-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有营养和滋润作用
病例分析
2月18日:某男,因发热恶寒而用汗法治疗后, 出现谵语神昏,右脉空大,舌苔干燥,不渴。 予紫雪丹合玉女煎加丹皮。 19日:谵语癫狂,紫斑夹疹续出若许,脉洪大 有力。予紫雪丹合化斑汤。 20日:斑疹已出,谵语已减,脉洪大。 疾病传变规律?各阶段辨证?
卫分证 温邪犯表,肺卫失宣 气分证 里热蒸迫,热盛津伤
营分证 营热阴伤,扰神窜络 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
身灼热,神昏谵语,斑疹,急 性出血, 舌深绛
血分证 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二)卫气营血证候的相互传变
1、何谓传变?温邪在体内的传播、发展变化。 2、传变的方式:顺传、逆传、迅速、缓慢 顺传:卫 气 营 血 次序传变 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新感温病的逆传是指温邪自肺卫内陷心营的过程。 3、影响传变因素: 1)病邪性质 2)体质 3)感邪的轻重 4)治疗
— 形成多脏腑、多部位、多窍道出血
斑疹密布,舌深绛—血热炽盛,血为热搏,瘀热互结
炼血耗血,于脉络内形成广泛瘀血
温病学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第一节
1、卫分证 2、气分证 3、营分证 4、血分证
卫气营血辨证
病理特点 辨证要点
第一节
病理特点
卫气营血辨证
辨证要点 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 嗽,舌边尖红,脉浮数。 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