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涵式发展一定要以特色为先导
内涵式发展教育
内涵式发展教育一、什么是内涵式发展教育(一)学校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应该走内涵和外延式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一是外延式发展。
这是以规模扩张为基础的人、财、物的增长,是学校发展的数量特征,是硬件条件的改善。
二是内涵式发展。
这是以师生身心发展为基础的教育质量、效益的全面进步,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
在各种办学力量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学校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就必须重视实现内涵式发展。
(二)学校内涵式发展,是指学校在自身现有条件下,利用学校内部的资源,通过各种途径,深入挖掘和形成学校内部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机制,使学校内部迸发出勃勃生机,形成学校特色,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学校的内涵发展,也可理解为现代学校应在软硬件建设、师资、管理、教科研、教育理念等诸多方面要办的有风格、有个性、有特色、有品位。
(三)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动力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
外在因素有:(1)政府和社会对学校的人、财、物的直接投入,但随着学校自主发展阶段的变化,其支持的方向将转为间接的政策控制;(2)社会的参与和影响。
内在因素有:(1)学校有效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保障;(2)有效的领导;(3)教师群体的智慧和组织文化。
二、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一)内涵式发展包括教师内涵式发展、学生内涵式发展。
1.构建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环境一是为教师发展创造优质的物质环境。
二是营造民主宽松的管理环境。
2.建立教师专业化成长机制一是鼓励教师在本职岗位上创造人生价值。
二是通过教学活动发展自己。
三是在教学科研中提高自己。
3.切实抓好思想组织建设4.构建和谐的内部关系5.学生内涵式发展包括教育教学成绩和学生心理、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校长与管理内涵式发展(三)构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心。
(四)建设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保障(五)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六)教育思想上主张“严管”和人性化管理(七)实现教师队伍、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优化鼓励学生树立“勤学”的学习观念。
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容
高校内涵式发展一、概述内涵式发展是指高校在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内涵式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提高高校整体实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内涵式发展要求高校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2.1 教学质量与效果高校内涵式发展首先要求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实现教学过程全程质量监控,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和改进。
2.1.1 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其在专业领域的竞争力。
•加强学科前沿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2.1.2 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引入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推行小班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和个性化教学。
2.1.3 教学评估的科学性•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包括课堂教学评估、作业评估和综合测评等。
•针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
2.2 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内涵式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2.2.1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强化人文教育,提高学生对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
2.2.2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2.2.3 倡导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引导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发展能力。
•提供职业规划和创业指导,帮助学生实现职业发展。
2.3 教学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内涵式发展要求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2.3.1 推动问题导向的教学改革•引入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内涵发展解释
学校内涵发展解释学校内涵发展是指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一种发展模式。
它强调学校教育的内在品质和内在力量的提升,而不仅仅关注学校的规模和硬件设施。
一、内涵发展的意义内涵发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方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内涵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品德、情感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2. 提高教育质量:内涵发展强调学校内在品质的提升,通过改善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3. 增强学校竞争力:内涵发展是学校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内涵发展,学校能够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和声誉,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和学生,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二、内涵发展的核心要素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理念:学校内涵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
2. 教育目标:学校内涵发展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3. 教育内容:学校内涵发展需要注重教育内容的更新和优化,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特点,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内容。
4. 教育方法:学校内涵发展需要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5. 师资队伍:学校内涵发展需要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使其能够适应内涵发展的要求。
三、学校内涵发展的实施路径学校内涵发展的实施路径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制定内涵发展规划:学校需要制定内涵发展规划,明确内涵发展的目标和路径,确定发展的重点和措施。
2. 建立内涵发展评价体系:学校需要建立科学的内涵发展评价体系,通过多维度的评价指标,全面评估学校内涵发展的水平和效果。
什么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什么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引言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和进步的关键领域。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方式与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在这个新时代,高等教育不仅要关注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成为了高等教育的新方向和目标。
本文将介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特点和对高校教育的影响。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指高等教育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质量和内在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过程管理和内在规律性的发展。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以质量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特点1.多样化的课程设置: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仅重视学生的学术成绩,还注重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多个维度,综合评价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3.强化师生互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倡导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4.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倡导利用各种资源和技术手段,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高校教育的影响1.提升教学质量: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强调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有长期的发展空间。
2.促进学术研究: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并提供相关支持和资源,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3.培养创新人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结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的新方向和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和创新能力。
什么是高校内涵
什么是高校内涵?高校怎样做才是内涵发展?对这些问题感到困惑并不奇怪,因为相关的政策文件大多只是提出了内涵发展的要求,但没有阐明什么是内涵,也没有指出内涵发展应当做什么。
在相关的理论研究中,研究者大多只是总结了自“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在规模扩张、学科专业数量增长、校园扩大、基本建设扩建、师资队伍数量增加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高校应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发展之路,但如何才能实现内涵发展却语焉不详。
内涵发展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需要理论研究做出明确的回答,更需要改革实践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高校发展内涵与内涵发展内涵是逻辑学的一个概念,主要用于解释概念。
概念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个维度进行理解和阐释,内涵是内在的,外延是外在的,它们共同构成事物的性征和形态。
就内涵而言,主要包括两层含意:第一,指事物的本质;第二,指事物的内容。
就事物的概念而言,内涵既涉及事物的本质,又包含事物的内容。
人们在概念解释的时候,有时分别从两方面去解释内涵,有时又将两方面结合起来解释事物内涵。
具体选取什么方式,可根据要解释的概念及相关条件进行取舍。
高校发展有外延和内涵之别。
实际上,在讨论高校发展时,除了外延发展、内涵发展两个概念外,经常使用的还有特色发展、高水平发展、转型发展等。
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纵横交织,弄清楚这些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高校发展内涵与内涵发展的含义。
(一)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高校内涵发展在我国的提出有一定的背景。
它是从高校办学实践提出来的,从与内涵相关的外延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是一种新的发展要求,主要针对高校发展的数量与质量要求的差异而言。
简单地讲,外延发展主要指高校在数量上的增长,表现在招生规模、学科专业数量、校园面积、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教职工人数等的增长上。
数量的增长会不会带来内涵发展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应该说,在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内涵发展,因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非常短缺,规模越扩大,不管是学校数量增加还是办学规模扩大,都会稀释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高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内涵辨析
高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内涵辨析郭建耀【期刊名称】《大学(学术版)》【年(卷),期】2018(000)005【总页数】5页(P29-33)【作者】郭建耀【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应用型院校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是近年来高教界讨论最多的话题,但在研究中,对于什么是高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及彼此相互关系还存在模糊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有必要理清高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以便于我们更好地开展高校研究工作,推动高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
一、高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涵义发展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这是由事物的运动性特性决定的。
因此,无论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目的都是发展,即促进事物不断前进的过程,但彼此涵义却有不同。
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式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是发展的一种方式,但它不是持续的、连续的线性变化过程,而是较为剧烈的、明显的、非线性的变化过程。
即由一种结构、模式或观念转向另一种结构、模式或观念。
高校转型是指高校通过改变办学理念、重设办学目标、调整办学思路、优化教学资源,达到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等目的的过程。
[1]高校转型的主体并不是全部高校,而主要针对那些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方面等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高校。
高校的转型发展是指高校主动地对自身内部结构要素以及要素间关系进行调整与变革,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进而实现学校内部稳定性与外部动态性相互平衡的转化过程,即高校通过改变自身办学理念,调整办学思路,优化教育教学资源,以实现高校在人才培养规格、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保持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一致的过程。
转型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内涵式发展创新研究
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内涵式发展创新研究作者:王绪风孔朝霞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09期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对于高校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当前‘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直面新时代背景下课程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创新破解困境的出路,实现内涵式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形势与政策” 课程改革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9-0057-0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提出新的要求。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之一,在校学生必须接受贯穿大学四年始终的连贯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高校必须将“形势与政策”课落实落小落细,加强改革创新,实现内涵式发展。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粗放式发展现状分析长期以来,“形势与政策”课被边缘化、淡漠化、形式化、虚无化的倾向严重,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师资、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粗放式发展困境,成为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的难题。
(1)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快、难度大。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形势观和政策观,其典型特征是政治性、时代性、思想性、实践性,因此,该课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
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必须随着国内外最新形势和重大事件的变化发展而迅速更新。
教育部每学期出台的课程教学要点要逐级下发传达,教师短时间内难以消化所有教学要点要求,从而影响学生全面理解课程内容。
同时,在互联网时代,学生掌握最新前沿资讯的速度往往超过纸媒,固定时间印发的“形势与政策”课教材在内容上有时会出现滞后或过时的弊端,导致教学要点与教学过程不同步,缺乏信服力。
党委书记在学院教学工作会上的讲话
巩固成果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实现学院教学工作跨跃式发展——在全院教学工作暨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创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的教学工作暨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创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是经较长时间酝酿准备,学院党委认真研究决定召开的。
这是在我们开启学院“十二五”各项工作的重要时期,取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创建工作重大成果并转入建设阶段的关键时期,主动适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
这次会议规模较大,全体教师都参加了。
刚才同志做了教学工作暨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创建工作总结,部署了今后两年教学工作和示范建设任务,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
同志宣读了学院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创建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名单,2个集体、44名同志受到了表彰和奖励。
我代表学院党委,向为学院教学和创建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特别是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衷心的祝贺和感谢!希望你们继续保持昂扬的斗志和旺盛的干劲,继续为学院改革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长期以来,学院牢牢把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这一主线,全面加强教学建设,大力深化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推动了学院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全面总结、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加正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努力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革除弊端,改正不足。
今天的大会既是总结表彰大会,更是学院新一轮更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再动员、再部署。
所以,充分认识新的形势要求,深刻理解大会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明确今后工作目标,落实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具有更加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借此机会,我重点强调三个问题:一、牢牢把握学院根本任务,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高等职业院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基本职能,其中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务是人才培养,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办学水平和科学发展能力的根本体现,是学院工作的生命线。
一、关于“三大发展战略”和“三三三发展思路”的形成过程(可编辑)
一、关于“三大发展战略”和“三三三发展思路”的形成过程深入实施三大战略,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在全校中层干部培训班的专题辅导报告关志强(2010-11-16)老师们,同志们:下午好! 按照学校党委的安排,我在中层干部培训班上作一个专题发言,发言的题目是“深入实施三大战略,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共分四个部分。
首先介绍学校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发展思路的形成过程,然后从实施发展战略的思路出发,围绕关系学校科学发展的三个重大问题展开,结合学校顶层设计、“十一五”时期的主要工作和今后的工作思考,谈一谈个人的意见。
一、“三大发展战略”的提出和“三三三发展思路”的形成学校“三大发展战略”是:协调发展战略、内涵发展战略和特色发展战略。
学校“三三三发展思路”概括为:以“三个统筹”推动协调发展、以“三个为主”推动内涵发展、以“三个培育”推动特色发展。
“三个统筹”是:统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民主法治、校园文化、和谐校园、党的建设全面发展;统筹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统筹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个为主”是: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相统一,以提高质量为主;坚持综合发展与强化特色相统一,以强化特色为主;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管理相统一,以创新管理为主。
“三个培育”是:培育石油化工学科特色;培育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特色;培育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特色。
“三大发展战略”和“三三三发展思路”是实现学校顶层设计的战略选择和实施路径,是一脉相承的具有逻辑关系的理论概括,是学校“十一五”期间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实践总结。
1、“三大发展战略”的提出2006年12月,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进行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在迎接评估的准备过程中,学校组织全校教职工对学校办学的顶层设计进行了讨论,明确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
办学指导思想明确了学校办学方向、办学思想和发展目标,办学定位规定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办学思路则提出了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
学校内涵式发展 文化建设结题报告
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思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把握概念是前提,文化建设是根本,发展教师是关键,精细化管理是策略,领导班子建设和制度建设是两项基础工程。
一、把握一个概念:内涵式发展(一)内涵式发展的含义内涵式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
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
相对于内涵式发展的外延式发展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主要是适应外部的需求表现出的外形扩张。
内涵式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
与外延式发展过多关注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同,内涵式发展是一种追求质量的发展。
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的途径、方法,不断提升教师的水平,提高教育质量。
二是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
发展有粗放和精细之分。
粗放型的发展主要把关注点汇集在标志性成果上,汇集在外在物体形态的改变上,汇集在最终目标的达成上;精细型发展把教·师素质提升作为改革与发展的关注点,在事关教师发展的工作上都力求做精做细。
三是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
内涵式发展是一种特色发展。
将办学特色放在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培育中使整体工作上升到一个新水平。
四是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
内涵式发展不是靠外力推动的,而是源于内部变革力量推动的一种发展,因而也就有了更多的创新的动力。
注重质量、精细化管理、打造品牌(特色)、不断创新,是内涵式发展的显著特征(二)内涵式发展的一般模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主要通过内部的深入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
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第一要务是发展教师,根本措施是提高科研实力,根本内容是学校文化建设,根本途径是提高管理水平,硬件支持不可或缺。
二、抓住一个根本:学校文化建设(一)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口号盛行,缺乏操作性。
“内涵发展”不是口号
“内涵发展”不是口号,必须身体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部:王银庭根据学院网页上的通知,学院每一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假期中必须写一篇关于学院内涵发展的研究性文章,为此,本人也做了一些功课,觉得如果是应付式地交差,这篇文章可以说很好做。
但是,如果按照学院通知要求的那样则需要认真思索一些问题。
这里需要对“内涵发展”的几个层次做以说明:第一层次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是一种相对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发展更多的是出自内在的需求。
第二层次强调的是发展道路主要是指通过内部的深入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层次是指高校的内涵发展要注重学校理念、学校文化、教育科研、教师素质、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和水平等方面建设的工作思路。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
高校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它的发展水平是通过一定的指标来体现的,这些指标就是:数量增长、规模扩张、结构转换、速度加快、条件改善、质量提高、效益增高、民主、开放、稳定、公平程度提高等等。
那么,在这些指标中哪些才可以称之为“内涵式发展”呢?或者说在构成学校教育进步的指标中,哪些属于“内涵式发展”的内容呢?尽管构成学校教育发展的元素很复杂,但通过对学校教育实践过程的考察,我们认为质量和效益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也就是说质量和效益是反映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内容或主要指标。
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是人们界定学校教育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维度。
数量与质量反映了事物发展的不同层面,以人的发展为例,数量的增长主要指人的年龄、身高、体重等总量的变化;而质量则是指人的身心、品格、能力等机能的变化。
就学校教育而言,数量是指学校可计量的教育资源,质量是指教育工作有效的程度。
从整个学校教育活动的过程看,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多少表现为数量,而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制度、决策、管理、校园文化,以及目标达成度和工作满意度等则表现为质量。
【发展】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对比
【关键字】发展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对比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是高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两种不同的发展取向和发展目标。
外延式发展是以办学规模的拓展和办学结构层次的延伸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而内涵式发展是以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并非是相悖或者是相互独立的发展方式,高校的发展需要外延式发展提供和奠定根底,同时又需要内涵式发展作为其发展的目标,两者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
针对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对比研究在国内并不多见,对于两者的区别研究比较系统的有靳启颖(2011)的《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比较研究》,从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特点入手,主要从发展方式、实施时间、构成要素和发展的侧重点四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做了相对比较全面的比较。
刘占文(2005)《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内涵与外延协调发展的思考》则是从两者内部联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协调发展道路,提出了两者的协调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等观点。
此外,邬大光(2003)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应走外延式发展道路”;卢连大、瞿振元等人(2013)则坚持高校的内涵式发展选择,并提出了内涵式发展的途径。
总之,目前针对内涵式发展或外延式发展的研究成果并不少,但对两者的对比研究还比较缺乏,并且不够系统和全面,但为我们以后的研究奠定了一定根底。
本文以现有研究成果为根底,通过文献阅读与对比研究,对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对比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一、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区别:1,内涵不同内涵式发展:所谓内涵式发展,是指通过挖掘原有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潜力来扩大高等教育的容量,是办学水平等软实力的提升,属于体制内扩张。
外延式发展:是指在原有高等教育系统外部,建立新的高等教育体系和结构,这种新的高等教育系统在价值取向、功能、定位等方面均区别于精英教育系统。
是办学硬件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张,属于体制外的扩张。
《2024年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范文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篇一一、引言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内涵式发展逐渐成为各高校关注的焦点。
其核心思想是追求教育的本质与质量,提升人才培育、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这其中,“立德树人”被视为教育之根本。
本文将围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究。
二、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指的是通过内部质量建设、特色打造等方式来推动高校整体发展的方式。
其中,“立德树人”是其重要的思想导向和实践指南。
立德,即强调培养人才的核心品质和道德素养;树人,则是指培养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这两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内容。
三、“立德树人”的内涵及重要性“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立德,即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使其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人,则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培训和实践,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四、“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在高等教育中,“立德树人”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二是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三是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这些实践措施的实施,有助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五、案例分析以某高校为例,该高校在实施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立德树人”的实践。
首先,学校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其次,学校优化了课程设置,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同时,学校还强化了实践教学,通过校企合作、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金承哲【摘要】Connotative development is the only wa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education concept of"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 as the core",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as the penetrating point to expand categories and connot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and then find the way to the reform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and the countermeasures.%内涵式发展是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章根据体育教育的特性和体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探索高校体育以"育人"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切入点,积极拓展体育教育范畴和教育内涵,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高校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改革思路和对策.【期刊名称】《吉林化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2)003【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作者】金承哲【作者单位】吉林化工学院体育教学部,吉林吉林,132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7.4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变革转型和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校内涵式发展战略刍议.doc
高校内涵式发展战略刍议作者:刘新华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2期[摘要]内涵式发展战略是高校可持续发展之必由之路。
文章从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出发,提出高校内涵式发展必须抓住四个关键环节,完成三个转变。
[关键词]高校内涵式发展[作者简介]刘新华(1952- ),男,河北涿鹿人,张家口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高级政工师。
(河北张家口075000)[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033-02高校全面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历史性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原计划于2005年达到16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15%的目标,已于2002年成为现实,标志着我国已开始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
这种以扩大规模为主旨的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同时,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露出来,引起了国务院和教育部的高度重视。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不同会议上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将从规模扩张转移到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上来。
笔者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下如何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抓住内涵式发展的四个重要环节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是各类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日益激烈的高校竞争的必选之策,是保证学校稳定、发展和改革大局的必需之举。
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必须有抓手、切入口或着力点。
笔者认为应紧紧抓住以下四个重要环节,扎实推进内涵式发展。
一是以观念更新为先导,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不能忽视学校精神文化内涵的发展。
没有现代大学精神,是不可能办出现代大学教育的。
因此,在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进程中,一定要更新观念,以开放、宽容、理性、创新的胸襟和精神,秉承学术自由、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我国大学的基本制度是党委领导、校长管理、教授治学、民主治校。
其中党委领导、校长管理,有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保障,实行的情况相对比较好,而如何做到教授治学、民主治校,对许多高校来说则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高校内涵式发展一定要以特色为先导
学术论坛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41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确立了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
今后一段时期将是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攻坚期。
国内高校也普遍将“内涵式发展”、“内涵建设”作为今后的发展主题,这个定位适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也是高校建设发展的现实需要。
高校在推进内涵式发展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战略和策略上的选择。
高校内涵式发展一定要以特色为先导,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进一步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办出品牌。
1 特色趋同是我国高校目前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特色是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的色彩、风格。
特色是一所高校的个性标志和身份象征,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焦点。
然而,随着一段时期以来高校的规模化发展,多科性大学通过合并向综合型大学发展,普通学院通过升格向大学进而向多科性大学发展,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严重趋于一致,特色趋同成为我国高校目前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中国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郭传杰曾指出,“没有特色几乎成了我国高校共同的特色”。
[1]一项针对国内25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连最能表明大学特质的校训已经严重“一律化”。
一些学校的校训一模一样——有8所高校的校训同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有27所高校的校训同为“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校训中带有“勤奋”字样的有68所,“求实”的为65所,“创新”的为59所。
[2]反观之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原西南联合大学等著名高校,无一不是具有独特的办学传统、办学特色、办学理念,以及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
总之,无论是从国际经验来看,还是从我国国家战略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来看,高校都必须将特色化发展作为战略重点,进而不断强化自身办学特色。
[3]2 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也是提升办学特色的统一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特别是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学校内涵发展解释
学校内涵发展解释引言概述:学校内涵发展是指学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内在品质和实力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学校内涵发展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学校内涵发展的概念、重要性、特点、路径和关键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一、学校内涵发展的概念1.1 学校内涵:指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内在品质和实力。
1.2 学校内涵发展:指学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内在品质和实力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二、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性2.1 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内涵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可以提升学校的声誉和竞争力。
2.2 培养优秀人材:学校内涵发展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材。
2.3 推动教育改革:学校内涵发展可以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推动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完善。
三、学校内涵发展的特点3.1 多元化:学校内涵发展是多元化的,包括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
3.2 长期性:学校内涵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投入。
3.3 基础性:学校内涵发展是学校办学的基础,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四、学校内涵发展的路径4.1 建立特色办学: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特色办学,打造学校品牌,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4.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可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4.3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可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五、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因素5.1 领导支持:学校内涵发展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领导的决策和部署对学校内涵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5.2 师生参预:学校内涵发展需要全体师生的积极参预和共同努力,师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
5.3 外部环境:学校内涵发展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政策法规、社会需求、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
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汇报人:2024-01-04•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与意义•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目录•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策略与路径•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保障措施•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案例分析目录01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与意义是指通过挖掘和利用学校内部资源,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实现学校内部的结构优化和整体效益的提升。
注重内部挖潜、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形成特色;强调自主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内涵式发展的概念与特点特点内涵式发展1 2 3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地方高校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教育质量,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地方高校需要加强内涵建设,形成办学特色,提高自身竞争力。
提升地方高校竞争力的需要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智力库和人才库,需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适应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内涵式发展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内涵式发展鼓励学校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和特色。
通过内涵式发展,地方高校可以优化内部管理,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内涵式发展要求地方高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适应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有利于形成办学特色有利于提升学校综合实力有利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意义02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地方高校数量不断增长,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更多的人才支撑。
地方高校数量增多地方高校学科门类逐渐齐全,涵盖了理、工、农、医、文、法、经、管、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满足地方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内涵式发展一定要以特色为先导
摘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今后发展的主题。
高等学校一定要适应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要求,将特色确立为内涵式发展的先导和重点,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办出特色,办出品牌,提高办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内涵特色质量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确立了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
今后一段时期将是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攻坚期。
国内高校也普遍将“内涵式发展”、“内涵建设”作为今后的发展主题,这个定位适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也是高校建设发展的现实需要。
高校在推进内涵式发展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战略和策略上的选择。
高校内涵式发展一定要以特色为先导,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进一步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办出品牌。
1 特色趋同是我国高校目前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特色是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的色彩、风格。
特色是一所高校的个性标志和身份象征,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焦点。
然而,随着一段时期以来高校的规模化发展,多科性大学通过合并向综合型大学发展,普通学院通过升格向大学进而向多科性大学发展,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严重趋于一致,特色趋同成为我国高校目前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
题。
中国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郭传杰曾指出,“没有特色几乎成了我国高校共同的特色”。
[1]一项针对国内25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连最能表明大学特质的校训已经严重“一律化”。
一些学校的校训一模一样——有8所高校的校训同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有27所高校的校训同为“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校训中带有“勤奋”字样的有68所,“求实”的为65所,“创新”的为59所。
[2]反观之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原西南联合大学等著名高校,无一不是具有独特的办学传统、办学特色、办学理念,以及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
总之,无论是从国际经验来看,还是从我国国家战略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来看,高校都必须将特色化发展作为战略重点,进而不断强化自身办学特色。
[3]
2 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也是提升办学特色的统一过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特别是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因此,办学特色是高等学校的生存发展之重点所在。
不仅是行业型高校要强化自身的特色,综合型大学也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突出的学科特色向建设世界一流的目标进军。
高校办学特色的基本要素,包括办学理念、学科实力、师资力量、
科学研究、学生培养、管理运行、文化精神等具体方面。
这些要素,也是内涵建设的着力点。
因此,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与提升办学特色方向一致,目标趋同,二者是互相包容、互相促进的。
高等学校建设与发展,面临着资源配置的要求,也面临着在国内外竞争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挑战。
质量特色是竞争取胜的发展主线。
内涵式发展以特色为先,就是将特色视为内涵式发展的策略选择,选择属于高校自身的优势领域和独特领域进行投入建设,以增强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发挥有限办学资源最大效用。
3 通过内涵式发展提升办学特色
3.1 准确定位,提升理念特色
高校发展的动力,来源于自身不同的定位。
准确定位是高校实现特色发展的关键。
高等学校要从自身在国家高等教育整体层次结构、区域结构和科类结构中,确立学校的定位,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选择,突出自身特色,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
3.2 创新机制,提升管理特色
提高高校管理水平,重点在于提高战略管理、质量管理和科学管理的水平。
战略管理,要求加强项层设计,明确战略目标,完善战略规划,其重点是抓好学校章程和学校规划的落实。
质量管理,就是要真正着眼于学术发展的本质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内涵建设自我控制
机制。
科学管理,就是要加强制度创新,推进运行管理模式改革,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
3.3 强化核心,提升学术特色
学科专业建设是内涵建设的根本要素,是提升办学特色的核心内容。
国内外高水平著名大学,无一不是靠自身一流的学科专业支撑的。
一所一流大学不可能在所有学科都是一流的,但必定在若干学科是一流的,这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规律。
[4]高校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推动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
教师的素质是衡量一所大学是否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最重要标准之一,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要立足学校优势和基础,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要在保持到位科研经费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突出原创性研究,提升科学研究的内涵和质量。
3.4 推进改革,提升育人特色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
国内各重点综合性大学围绕“通识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等人才培养主要议题开展了深入探索。
如浙江大学的“书院式”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四川大学的“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实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这些做法和尝试都启发着其它高校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建立具有特色的育人机制。
3.5 和而不同,提升文化特色
文化是一个社会组织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的身份特征。
高校要真正推进内涵式发展,提升办学特色,就必须确立独特的文化精神。
由于高等教育机制调整,我国大部分高校都经历了合并的过程,各合并院校、各不同门类的学科之间必然存在着文化的差异甚至于文化的冲突。
因此,高校合并后必须以学术至上的文化精神为核心,建构“和而不同”的组织文化,既能有效地包涵各不同门类学科的文化传统,兼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贯通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职能,将大学中的不同亚文化类型有效地整合融铸为一体,创造具有鲜明标志的大学文化。
参考文献
[1] 原春琳.没有特色几乎成了我国高校共同的“特色”[N].中国青年报,2009-09-01.
[2] 刘阳.大学校训为何似曾相识?[N].人民日报,2007-07-25.
[3] 李旭炎.强化高校办学特色的若干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6).
[4] 王战军.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