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生命,让道德教育的芬芳弥漫于生活的原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爱生命,让道德教育的芬芳弥漫于生活的原野【摘要】教育源于生命的需要,而长期以来教育却遮蔽了这种本源性需求,而把教育的目的异化为知识、技能,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教育传授知识,但知识只具有工具价值,教育的目的在于用知识启迪智慧,将智慧融入生命,最终提升生命的意义。“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那或可动人的智慧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
【关键词】道德教育关爱生命高尚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2-023-01
生命是灵性的,只有在体验和感悟中才有活力和意义。俗话说“孩子生病一次,就长大许多”。因为他通过体验生命、表达感情、理解生活、认识世界,而加速了生命的进程和流动。从心理学上讲,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从而自己的命运和遭遇,从内心的情感出发去体验和揭示生命的意蕴,而体验的最后归结点也是情感,我们期盼学生们更深刻地把握生命活动的情感产生。
道德教育应当以敬畏生命为首要原则,这意味着生命是崇高的,教育应当对其保持一种感激、敬畏和善意的态度,精心地保护生命,避免不必要的伤害。生命化的道德教育是具体的、鲜活的、现实的。一个个独特的个体生命,他们在各自的生活中实践着、体悟着、领悟道德智慧,生活是他们道德表现得根源。道德教育必须从虚空的
道德规范学习中回溯到它的本源,回溯到道德生活中。
我们通过写信、采访、写实的道德叙事方法,让学生讲述自己生命中所发生的道德故事,不只是述说事实,而是讲述生活的经历以感受、体验、理解生命,在感受和体验中,形成内心的伦理体验和情感。一种生命感觉就是一种伦理。脱离了情境,脱离了生活,就不会有道德的体验和感受,就不会形成生命化的道德。
生命化的道德教育是情感的道德教育,它坚持道德教育以激发情感教育为关键。生命不同于呆板的、外在化的知识,生命是灵性的,只有在体验中才有活力,才有意义。所以,它必须真正地触动心灵,震撼人心,摆脱苍白无力的说教。体验是主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和感悟,它是一种活动,更是一个过程,是生理和心理、感性和理性、情感和思想、社会和历史等方面复合交织的矛盾运动。因为体验具有鲜明的主观性、独特的个性、丰富的情感性和深刻的价值型,使体验到的东西更容易深入到生命的深处,真正地成为道德生命的组成部分。生命越丰富,体验越深刻。生命个体的体验要有经历,经历来源于生活。生命个体的体验经过教师的价值引导,就越容易引发道德情感,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生命化道德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在生活中经历道德体验,而且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生命体验的情境,模拟生命的体验。
一位家长说:孩子认真地洗了一个星期碗,悟出了为人父母的艰辛。体会出平凡中的伟大,了解了最无私的爱是母爱。过去认为只有做了母亲后,才能有切身的感受,俗话说“养儿方知报娘恩”,
而今天我的孩子就有这样的体味,我非常欣慰。
生命化的道德教育是生活德育,它必须融入生活。因此生活化是其重要的原则。生活化的原则,一方面使道德教育生活化,进行生活道德教育;另一面赋予日常生活以道德性,使学生过着有道德的日常生活。生活与道德融为一体,道德具有生活性,同时,生活也具有道德性。
道德教育的生活化,是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造。道德的观念来自于个人的实践和切身体验,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态度。虽然道德认知是必要的,但道德教育不能仅从知识开始,追求道德知识的获得;德育不能仅从知识出发,从概念出发,而要从生活出发,让儿童在生活中认识到道德法则对生活的重要性,认识到道德就在自己身边,是为了保障自己生活服务的。道德教育不是靠灌输和说教,而是靠实践和体验。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去发现生、感悟生活、体验生活的道德性,经历生活的道德要求和冲突,建构生活主体的德性。
生活的道德化,是对日常生活的改造。日常生活对学生道德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道德教育向生活回归,并不是让生活冲淡德育,让德育被动适应生活、迎合生活,而是要发挥道德作为一种向善的活动对生活的引导作用。道德教育基于现实生活,但不停留于现实生活,而是要引导学生追求美好的生活。
一位家长说:通过“母子书”活动,我读到了孩子的一颗赤诚的心。孩子学会了思考,懂得了感恩。孩子已经成熟了,这是作为
家长的最大的欣慰。感谢学校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感受生命,一同成长。
个人不可能离开他人而存在,需要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就有道德出现的必要。所以,生命的道德,一方面追求自我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又追求与他人生命的和谐共存。道德既要善待自己,也要善待他人;既要成全自己的生命,也要成全他人的生命;既要自爱,也要爱人。在这个意义上,道德是生命个体之间的一种公正、平等的关系,是生命主体与生命主体之间达成的共识。没有主体间的共识,就没有道德的存在。
生命是道德的基点,是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就是要尊敬生命的本性,感激生命,激励生命,敬畏生命,保护生命,为生命的成长提供合适的空间,是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职责所在!
[ 参考文献 ]
[1] 黄克剑.《回归生命化的教育》,2001年第2期.
[2] 姚全兴.《生命美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3]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4] 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教育科学出
版社,2003年.
[5] 刘永和.《试论“主体德育”》.中国教育出版社,2010年.
[6] 鲁杰.《教育的返璞归真》.载《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