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通道换热器的特性分析及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尚美,张亚男,成方园(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山东250002)
摘要:本文分析了微通道内流体的流动及换热特性,通过换热器火用效率的分析,发现微通道具有高传热系数,高表面积—体积比,低传热温差,低流动阻力等特点.微通道换热器火用效率高,性能优于常规换热器.本文还讨论了工质的选择,微通道结构的优化及加工方法,分析了微通道换热器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微通道;流动及换热;火用效率;结构
引言2O 世纪5O 年代末,著名的物理学家Richard Feynman 曾预言微型化是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换热器作为化工过程机械的典型产品,是工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单元设备,广泛地应用于石油,化工,动力, 核能,冶金,船舶,交通,制冷,食品及制药等工业部门及国防工程中.其材料及动力消耗占整个工艺设备的30%左右,在化工机械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换热器的紧凑度,以达到在单位体积上传递更多的热量,一直是换热器研究和发展应用的目标.器件装置微型化(Miniaturization)的强大发展趋势推动了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和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推动了更加高效,更加小型化的微通道换热器(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的诞生.
1 微通道发展简史
所谓微通道换热器是一种借助特殊微加工技术以固体基质制造的可用于进行热传递的三维结构单元.当前关于微通道换热器的确切定义,比较通行,直观的分类是由Mehendale.s.s 提出的按其水力当量直径的尺寸来划分.通常含有将水力当量直径小于1mm 换热器称为微通道换热器.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美国学者Tuckerman 和Pease 报道了一种如图 1 所示的微通道(Micro-channel) 换热结构.该结构有高导热系数的材料(如硅)构成,其换热过程为在底面加上的热量经过通道壁传至通道内,其换热性能得到超过传统换热手段所能达到的水平,成功地解决了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化所带来的"热障"问题. .随后Wu 和Little,Pfahler 等,Choi 等都对通道中的单相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用于两种流体热交换的微通道换热器于1985 年由Swift 研制出来,研究表明,其微通道换热器的单位体积换热量可高达几十. 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研究所(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于9O 年代后期研制成功燃烧/气化一体化的微型装置以及微型热泵等.卡尔斯鲁研究中心( Forschungszentrum Karlsruhe GrabH) 也在利用经过成型工具超精细车削加工的器件,将其彼此连接形成错流和逆流的微换热器.
图一微通道的基本结构
2 微通道中流体的流动特性
由于微通道换热器特征尺度在微米到亚毫米尺度范围内,使它不仅涉及空间尺度的微小化,还涉及更为复杂的尺度效应.
2.1 微尺度效应
对于气体单相流动,当通道直径当小于200 时,即努森数≥0.001 时(其中为分子的平均自由程, 为水力当量直径) ,流动和传热将受到气体的稀薄效应的影响.
对于液体单相流动,当微通道直径为381 时,宏观理论公式已不适用于微通道摩阻及努塞尔数已经不能按传统宏观理论公式来计算.以矩形截面通道为例,微通道换热器的最高达到了9.20,而传统宏观矩形通道的努塞尔数最高为8.23, 说明微通道换热已具有微尺度效应(表面效应) .
对于两相流,微尺度通道内界面现象表面张力的影响显著,导致流型分布及转换准则发生变化.由于表面张力的影响,流动中不存在非球形泡沫.表面张力对微流动的影响一般表现在两相微流动的初始阶段,随着混合程度的增加以及同壁面的接触角的增加,其影响程度在逐步减
小.
2.2 入口段效应
微电子器件尺寸一般都很小,集成在这些元件上的微通道长度也就很小.这样一来,在当量直径不太小的情况下, 无量纲长度( ) 的取值就很小(0.089≤ ≤0.399).当=0.05 时,流动趋于充分发展状态,可以计算得到流动入口段长度占总通道长度的百分比为12.5.入口段效应对工质流动的影响十分显著.
3 微通道中流体的换热特性
微通道对流换热不同于宏观(指尺寸>1mm)通道换热的机理.受通道形状,壁面粗糙度,流体品质,表面过热量,分子平均自由程与通道尺寸之比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微通道换热呈现出一些特殊的特点.
3.1 换热效率随热导率的变化趋势
根据径向热阻和器壁轴向热传导的影响,换热器效率随热导率的变化可分为 3 个区域:低热导率时,随热导率的增加,径向热阻的影响逐渐减弱,换热器效率增大,该区域可称为热阻控制区;热导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换热器效率随热导率增加的趋势逐渐减弱,增至最大值后开始逐渐减小,称为高效换热区;热导率进一步增加时, 器壁轴向导热对换热过程的影响逐渐增强,换热器效率随之减小,并逐渐趋近于器壁完全等温时的换热效率50%,称为热传导控制区.
3.2 流量对于换热效率的影响
在低介质流量时,金属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随介质流量的变化存在一个最大值,亦即对于确定结构的换热器而言,存在一个最佳的操作流量值.并且,在相同的流量偏差下,系统效率在亚负荷操作时,效率降低幅度要比在超负荷操作时大得,因此,在一定范围内,金属微通道换热器可超负荷运行,不宜在亚负荷状态下操作,这点与常规尺度换热器系统有明显的区别. 在高介质流量时,器壁轴向导热对换热效率的影响逐渐减弱. 随介质流量的增加,换热效率逐渐减小.
3.3 微通道加工材质的选择
在低介质流量时,热阻控制区为低热导率区.因此低热导率材料换热器(如玻璃)的换热效率要明显高于诸如金属等具高热导率的换热器.
在高介质流量时,对于结构参数一定的换热器,随操作流量的增加,导热热阻对换热效率的影响逐渐增强, 高效换热区也向高热导率方向移动,换热器材料可用热导率相对较低的金属材料(如不锈钢). Bier 等对错流式微通道换热器内气-气换热特性进行了数值分析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锈钢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高于铜微换热器..
3.4 临界热流密度
对于有相变的换热,微通道中的临界热流密度现象不同于常规通道.微通道中临界热流密度的产生是由于微通道的蒸汽阻塞.在达到临界热流密度之前,微通道的流动和传热主要是周期性的过冷流动沸腾,从微通道逸出的汽泡和进入微通道的液体反复交替冲刷微通道.一旦达到临界热流密度,微通道中的流动和传热主要是一个蒸汽周期性逸出的过程.一直持续到过热蒸汽的出现,直到最后整个微通道被过热蒸汽阻塞.
3.5 入口段效应
Nusselt 数随无量纲加热长度的增加而减小.而对于常规尺度下圆管内层流换热,当=0.05 时,换热趋于充分发展状态,Nusselt 数趋于定值 4.51.根据的取值范围0.013≤ ≤0.093,可以计算得到换热入口段长度占总通道长度的百分比为53.8%.入口段效应对工质换热的影响十分显著.
4 微通道换热器换热性能
此处以换热器的火用效率作为衡量换热器热性能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