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游褒禅山记》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10游褒禅山记教学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10游褒禅山记教学课件
导入新课
“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通常,人们的一次旅游总是会兴尽而返, 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正如刚才所提到的两篇 游记。可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一次游览却 是一次“中途而返的游览”,可出乎意料的是他 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篇“流芳千古的美文”。这到 底是怎么回事呢?
4. 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 以远”两种情形的结果如何?
夷以近——游者众 险以远——至者少
5.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需要哪些条件?
有志 有力 有物
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 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 能“无悔”、无“可讥”。
6.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第三段
第二段
夫夷以近,则游者 众;险以远,则至者 少。而世之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常在 于险远,而人之所罕 至焉。
褒禅山,旧称华山,因唐贞观年间慧褒禅师结 庐山下,卒葬于此而得名。有洞、有泉,洞穴曲 折,洞壁怪石错落,钟乳石倒垂其间。泉水清洌, 终年不竭。山上多井,有民谚云:黄山三百六十 顶,褒山三百六十井。下有慧空禅院(即华阳 寺),为明人郑和所建,气势宏伟,后屡有修建。 院内古柏参天,有大、小石塔各一,今已损坏。 四周山势突兀,风景秀丽。
慧空禅院
褒禅山华阳洞
洞内风景
作者简介
王安石像
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因封荆国公, 世称王荆公,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 文学家。他两度为相进 行变法,强调“权时之 变”,反对因循保守。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 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为宋朝一大家。其散文, 雄健峭拔,语言简练,是“唐宋八大家”之 一。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 传》等。其诗歌,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 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遒劲有力。如《明妃 曲》《北坡杏花》《泊船瓜洲》等。所作词 不多,却能“一洗五代旧俗”,不受前人绮 靡风气的影响。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

高一语文精品课件:3.10《游褒禅山记》(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精品课件:3.10《游褒禅山记》(新人教版必修2)

5.词类活用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穷”用作动词:走到头) 唐浮图慧褒始舍 于其址(名词“舍”用作动词:筑舍定 . 居) 以故其后名 之曰“褒禅”(名词“名”用作动词:命名) . 火尚足以明 也(形容词“明”用作动词:照明) . 后世之谬 其传 而莫能名 者(形容词“谬”用作动词:弄 . . . 错。“传”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用作动词:识其 本名,说明白)
•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 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 为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 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 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著有《临川集》。 • 王安石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 改革家。
3.古今异义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古义:不平凡。今义: .. 程度副词,很,十分) 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古义,是 .... 代词“所”和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今 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 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于是 余有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 .. 词,这件事。今义:合用为连词)
• 1.了解王安石及相关背景知识;理解“阳、 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归 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 项。 • 2.了解词类活用现象;进一步了解游记类 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体会其 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 3.正确处理“志、力、物”三者的关系, 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 【赏析】 这首诗写于金陵,是李白赠给 送行朋友的。首句点明季节、时间。柳絮 飘飞的暮春时节,江南的一家小酒店里, 即将离开金陵的诗人满怀别绪,独坐饮酒。 “满店香”,柳花本无香味,这个“香” 既是春的气息,又是酒店酒香。次句写酒 店女主人捧出新压榨出来的酒劝客人品尝。 三、四两句写“金陵子弟”来为诗人送行, 欲行的诗人和相送的金陵子弟都喝尽了杯 中的酒,显示出他们之间情谊的深厚。最 后“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以绵长的情谊与流之不尽的长江水相比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课件
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
古今异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不同平常
非常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意外的事故
非常好 十分
于是余有叹焉 对于这种情况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此
是 请他,于是他来了 顺承连词
至于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到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于——引出地方 到了…的结局;以致于
至于小李,你就别管了 另提一事
褒禅山(华山)
西
慧空禅院
华山洞

石碑
作者行踪
东行5里
后洞
慧空禅院
前洞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姓名。
研读课文
研读课文第一段
一、重点字词 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乃:副词,表判断,有“为、是”之意。
文章主题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 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 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寻思而慎取” 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的道理。
写作特色
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第一部分 记游
第二部分 议论
山→ 略 1.介绍褒禅山概况 碑 → 详


前洞和后洞概况Βιβλιοθήκη 前洞 → 略课堂小结
本文把___游__山_和_治__学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 系起来,借__游_山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 学都要“__尽__吾__志__”和“__寻__思__”的道理。
课堂练习
词类活用
1.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作动,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作动,命名 3.距其院东五里 名作状,往东 4.有泉侧出 名作状,从旁边 5.入之甚寒,问其深 形作名,深度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作动,识其本名,说明白 7.火尚足以明也 形作动,照明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学期必修二第三单元第十课《游褒禅山记》课件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学期必修二第三单元第十课《游褒禅山记》课件

有穴xué 窈yǎo然 怠dài而欲出
咎jiù其欲 瑰guī怪 相xiàng之
深父fǔ
胜shēng道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姓名。
词类活用
1、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作动词,命名。) 3、距其院东五里(名词作状语,向东) 4、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侧面) 5、入之甚寒,问其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词作动词,识其本
• 文体特点: 1、亭台楼阁名胜记: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2、山水游记: 《游褒禅山记》

《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3、杂物书画记:
《核舟记》
“记”: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 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 。
朗读课文
•游褒禅山记
正音
褒bāo
禅chán山 始舍shè
卒zú葬之 庐冢zhǒng 荒谬miù
写作特点
•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 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 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 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 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① ②而 来.卒 而.记葬之 之者已少连词,连表词承,接表承接 ③以连其词求,思表之递深进而.关无系不,在而也且 9.而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连词,表转折,然而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连词,表转折 ,却
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连词,表转折,却
第三部分: 补叙相关内容
• 2 语气副词 • (1)表示反问的语气“难道”“怎么” • 例:“其孰能讥之乎?” • (2)表示测度、委婉的语气“大概”“可能” • 例:“其皆出于此乎?” • (3)表示希望、商量、劝勉的语气“还是” • 例:“吾其还也”

人教版精编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精编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而在己为有悔。

其进愈难(2)则游者众D.有怠而欲出.(出去)者答案:D解析:A项,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B项,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地方”;C 项,应作“思考”。

3.选出加点字“然”用法不同的一项( )A.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C.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D.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答案:B解析:然则,这样……那么;其余表转折。

4.下列句子中“其”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B.盖其又深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答案:AB解析:A项的“其”作第三人称代词“它”讲,代石碑;B项“其”仍作“它”讲,只是指代后洞罢了。

所以A和B两项的“其”字用法是一样的。

C项的“其”译为第一人称代词“我”。

D项虽是译为第三人称代词,但它指代古人,应译为复数的“他们”才对。

5.选出加点“之”用法不同的一项(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B.华山之.阳C.后世之.谬其传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答案:B解析:表偏正关系,助词“的”;其他取消句子独立性。

6.下列地名中的“阳”、“阴”与“华山之阳”、“汉之阴”中的“阳”、“阴”含义相同的是( )A.洛阳、华阴B.富阳、山阴C.汉阳、江阴 D.衡阳、淮阴答案:D解析:在古代,“阳”表方位是“水之北,山之南”的意思,“阴”则是“水之南,山之北”。

所以“华山之阳”和“汉之阴”的“阳”、“阴”分别指“山之南”、“水之南”。

分钟满分:(3×11=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于是..余有叹焉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古义:十分之一。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导读: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读一声)”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人教高中语文 必修二 3.10《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有翻译)

人教高中语文 必修二 3.10《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有翻译)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一、实词1、道①有碑仆道:【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道:道路,名词】②何可胜道也哉?:【哪能说得完呢!】【道:说,动词】2、名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名: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名: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二、虚词1、其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②距其院东五里:【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只有从它(仆碑)上面残存的字还能辨认出,叫做“花山”】【它,代词,代仆碑】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问它的深度,连那些爱好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大概洞内越深的地方,来到的游客就越少了。

】【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它,代词,指华山洞】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个主张退出的人】【前一个“其”,助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⑧而余亦悔其随之:【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自己,代词,指作者】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入而广泛】【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谁还能嘲笑他吗?】【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2、以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因为,介词】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我与四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我的体力还足够(用来)前进,火把还足够(用来)继续照明。

《游褒禅山记》课件59张+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游褒禅山记》课件59张+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记游者甚众
后洞
窈、寒、深 记游者少
→悔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 平旷 ——后洞的 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 甚众 ——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 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 浅 —— “好游者”所至之 深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 欣喜 ——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 懊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 用是什么?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合作探究:
请你结合课文与自己的实际感受, 说说完成一件事需要那些条件,对于 成功的重要性.你认为哪个条件最为重 要?
“志” “力” “物”
词类活用
课堂练习
1、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作动,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作动,命名
3、距其院东五里
名作状,往东
4、有泉侧出
名作状,从旁边
5、入之甚寒,问其深
形作名,深度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作动,说明白
7、火尚足以明也 形作动,照明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动用法,弄错,使…… 错。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
古今异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不同寻常
非常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意外的事故
三年佐荒州 市有弃饿婴 崎岖山谷间 百室无一盈
由群牧判官后来知常州提点江东刑狱 进京担任度支判官。 这一过程初步完成了他的能力强化。
➢ “三不足”: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可法,

人言不足恤。
➢ 天象的变化不足为惧,祖宗的
规矩不一定效仿,人们的议论
也不需要担心。
王安石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固执,又 有一种超乎时代的思维方式,是一个非常 复杂而又具有某种人格魅力的人。他总是 给人一种积极的印象“虽千万人吾往矣”。

《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

《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

《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1、《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王安石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课件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课件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学习本文步骤: 1 阅读课文。 2 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
线索。
3 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 用法。
4 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 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 背诵。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 人,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 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 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 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 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 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 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 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 抱负。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 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 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 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 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华山洞


慧空禅院
石碑

思考题:
1 为什么文章从洞 的名称和仆碑写起?
便于下文写游 洞、游洞的感想以 及对仆碑的感想, 它是文章记叙和议 论的基础。
2 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
汉字最初无“花”字,“华”小 篆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 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 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 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 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 不应该读成“huá”。
至和元年:宋仁宗登基第一年。古代我国 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 叫年号纪年法。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

高中语文-312《游褒禅山记》-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312《游褒禅山记》-新人教版必修2

常在于险.远.(艰险遥远的地方) ②形容词作动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4)副词作动词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情享受)
可编辑ppt
17
5.古今异义 1.于.是.余有叹焉(古义:对此,对这件事;今义:连 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 起的)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常,非同 寻常;今义:副词,十分、极)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了……(的 地步)。今义:①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介词,表 示另提一事)
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
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
“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
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
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
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的结果。
可编辑ppt
语文:3.12 游褒禅山记 课件(人教新课标版必修2)
可编辑ppt
1
• 走进精彩课堂
•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然山水以其 永久的魅力、闪闪的灵光招引世人。古往 今来,无数墨客骚人访奇山,探异水,留 下千古流传的精美篇章。《游褒禅山记》 就是宋代大文豪王安石的山水游记作品, 本文在写作上别具一格,在记游中融入自 己的情思,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让读者在 享受感官之美的同时,获得更高层次的共 鸣。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篇传世华章。
可编辑ppt
2
• 1.体会理解本文以议论为主,记游为次,通过 记游进行说理的特点;体会本文先叙后议、严 谨自然的结构特色。
• 2.学习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理解 文中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的含义。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课件

第一段:重点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动,筑舍定居。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动,命名,起名。 距其院东五里 名→动,往东行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表判断,为,是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判 断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句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石当年游览路线,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课 件
慧空禅院
华阳洞
舒同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和第一届主席,后任第2届、第3届名誉主席、 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毛泽东主席赞扬他是“红军书法家、党内一 枝笔”,是当代自成一体的书法大师。
华阳洞
华阳洞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课件
则或咎其欲出者 有人 / 责怪,埋怨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课 件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叙
记游洞经过
前洞 后洞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 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 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 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
近,则游者众;险 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
以远,则至者少。 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
而世之奇伟、瑰怪、 非常之观,常在於
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 特、非同寻常的景观, 常常在那险阻、僻远,
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 也。有志矣,不随 以止也,然力不足 者亦不能至也。有 志与力,而又不随 以怠,至於幽暗昏 惑而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游褒禅山记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游褒禅山记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游褒禅山记高中语文
必修:游褒禅山记,希望同学们牢牢掌握,不断取得进步!
其之下山峦起伏,存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存
有穴窈然,进之甚寒反问其浅,则其好游者无法愁也,——曰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故曰,
进之愈浅,其进愈容易,而其见到愈俯海怠而欲出来者,曰:“不出来,火且尽”遂与之
俱出来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无法十一,然视其左右,去而记之者已少砌其又浅,则其至
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不足以进,火尚不足以清也既其出来,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
亦悔其随之而严禁极乎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
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
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
得也
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游等褒禅山录就至这里,同学们一定必须深
入细致写作,期望对大家的自学和生活有所协助。

《游褒禅山记》课件21张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游褒禅山记》课件21张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 文体知识 • 1、记亭台楼阁: •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 2、记游: • 《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 3、记(事)物: • 《核舟记》
写作背景:
王安石34岁时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 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本 文。
预习检测:翻译下列句子
1、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 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2、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 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 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整体感知:
1、研读第一自然段,分析本段依次记述了什么?
名 寺 洞

2、作者看到“仆碑”想到了什么呢?
当理想照进现实,我们必须要抓住这道曙光,争当志气盎然、胸有成 竹的当代青年。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自我的提升,应当是我们这代 青年人致死不渝的奋斗目标。无志便寻志,无力便努力,无物便借物,而 最终,集志、力、物三者之势的我们,终将达到梦想的彼岸
立志、奋力、借物,以达险远之处
“有志者,事竟成。”我们从小便被灌输着这样的概念, 有志,所以心里 有火,眼底有光,知道为何而生,如何做正确有意义的事。怀着“生来绝非 溪流,要立于高山之巅。”让女孩们去往外面世界的“志”,“华坪女高” 校长张桂梅在与病魔抗争的痛苦中坚持自己的事业,在获得大量关注度后却 不止“志”,这才是时代楷模。反观有些人,在浮华俗世中忘记了、放下了 “志”,沉沦于虚幻的世界,最后大梦初醒,留下的尽是泡影。
他21岁考中进士步入官场,拥有主政地方近30年,曾两 次担任宰相,又两次被罢免的传奇人生。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游褒禅山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特别深远的现实意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11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大意,提升品味游记类古文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3.学习作者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难点:学习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作者的生平导入:同学们,说起王安石,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北宋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曾官至宰相并主持了北宋的“王安石变法”,他的一生也与变法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王安石在上书变法前游览褒禅山时的所记所想,或许在蛛丝马迹中我们能探求到伟人心里的远大抱负。

(板书题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分别讲了什么?”明确:①(1~2):记叙一行人游褒禅山的经过。

②(3~4):议论自己游山的心得。

③(5):补叙、简介其他人。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看文章中游山经过这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①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汉字较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②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对这个习惯,你有什么看法?各抒己见2.作者分别游览了哪些地方?各个地方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作者游览了前洞和后洞;前洞:平旷,游者多;后洞:窈然、寒、深,游者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 游褒禅山记 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 游褒禅山记 PPT课件

动词,得到 名词,心得,收获 动词,能够 形容词,正确
名词,车盖 日初出大如车盖 连词,表原因,因为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盖 英才盖世,众士仰慕 动词,超过,胜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慧褒始舍于其址
3.有泉侧出 4.入之甚寒,问其深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名→动,筑舍定居
首页
下页
知识卡片
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 直称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 (3)称官名、爵名(4)称籍贯。有时 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 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宋仁宗登基第一年为至和元年。古代 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 表示,叫年号纪年法。
首页 下页
课堂小结
第四段: 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因为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 主谓之间 使动:弄错 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名动:识其本名 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 ……的原因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断句
首页
下页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 fǔ 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 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 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这篇游记写的是作者一次没有尽兴的游历。 作者曾为自己轻易地放弃而懊悔不已。启示 是深刻的:其一,见世上之神奇雄伟、美丽 奇特景观,常在险远,故行事当 “尽志”无 悔;其二,感仆碑之“华山”音误,后世谬 传“何可胜道”,故治学当“深思慎取”。 作者借游褒禅山,说明无论是建功立业、治 学或是办其它事情,都要矢志不渝,人尽其 力,物尽其用,讲究方法,深思慎取以达致 成功。
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秀美。主要景点 是“一寺二洞”。前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 洞又称“碑洞”。
首页
下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课件

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议
仆 其文漫灭 碑
音谬
古书之不存 谬其传
何可 胜道 也哉
逻辑 周密
观点:学者不可以不寻思而慎取之也
18:20
游褒禅山记
14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 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 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梳理内容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 1、2自然段 ): 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 第二部分( 3、4自然段 ): 借游赏经历抒发有关治学的议论。 第三部分( 5自然段 ): 补叙同游者的情况。
第二自然段
记游华山 洞的经过
略述前洞 后洞概况
详记游后 洞的经过
平旷 前洞
记游者甚众 对比
窈、寒、深 后洞
记游者少
深 →难 → 奇
补叙出洞 后的心情
→悔
18:20
游褒禅山记
10
阅读思考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照的作 用是什么?
为后文的说理议论作铺垫。
第三段阅读思考
1、作者认为“求思”需要哪些条件?起 决定作用的是哪一条件?



阅读思考
2、作者强调如何“求思”方能无悔?
“有志”“尽吾志”
18:20
游褒禅山记
15
山、碑 前洞:平旷,有泉
记叙 洞 后洞:窈然,甚寒
入之愈深 → 进愈难 → 见愈奇
游 褒
游洞
随怠者出,所以
至少 记少 乐少
悔:不得 极游之乐
禅 山Biblioteka 古人求思之深 有志记 议论 奇迹常在险远 有力 尽吾志,无悔矣

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共59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共59张ppt)

12
王安石的名言: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可法, 人言不足恤。”
华阳洞
22:53
游褒禅山记
13
22:53
游褒禅山记
14
背景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 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 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 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 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 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 记形式写下此文,当时他34岁。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 之深,而无 心得,收获 因为 他们 的
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 且
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 的 奇异雄伟 不同寻常的景象险阻僻远的地方
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2:53
游褒禅山记
26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 而
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古今异义 形容词作名词
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帮助
足够用来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
志向,这里引申为主观努力
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难道
22:53
游褒得禅山记到的东西,心得
27
思考题:
1 、第三段从哪三方面进行论述 的呢?
游 褒 禅 山 王

石记
列宁称其为 “中国十一 世纪的改革
22:53
王安石其人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
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
“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
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

[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一次未能尽兴的游山经历,说明了要实现远 大理想,成绩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还 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寻思 而慎取”。
[脉络梳理]
一、阅读第 1 自然段,回答问题。
1.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代“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
① ②而 来.卒 而.记葬之 之者已少连词,连表词承,接表承接 ③以连其词求,思表之递深进而.关无系不,在而也且 9.而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连词,表转折,然而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连词,表转折 ,却
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连词,表转折,却
①副以词其,乃.表华示山判之断阳,名之可也译为“是”“就是” 10.乃②副良词乃.,入于,是具告沛公《鸿门宴》
(3)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省略“之”,应为“不随〈之〉 以止也”)
(4)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了主语与介词“之”,应为 “〈余〉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4.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其……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何可……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寻思而慎取之也(所以……也: 这就是……的缘故)
2.道②①何有可碑胜仆道道..也哉名词动,词路,,说道,路讲 ③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名词,方法
3.文① ②独 属名其 予词为 作,文 文碑. .犹 以上可 记残识 之存, 的《曰文岳“字阳花楼山记”》 ③文.过饰非 动词,掩盖
名词,文章
4.盖① ②盖 日.副其 初词又 出深 大,, 如有则 车“其 盖大.至 概《又”两加的小少意儿矣思辩日》
二、古今异义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人之所罕至焉
然力足以至焉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发语词,引起议论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指示代词, •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这,那
中心句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
悔矣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 取之
作者为什么不写褒禅山的美丽风光和 怡人的感受? 实现理想要有坚定的 志向和顽强的毅力
借 见闻 感受
治学不可以不深思慎取
记游为辅
议论为主
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 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 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 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的道理。
于是:古今异义。古:对于这种情况。
古今异义。古:不同寻常。 非常:今:程度副词,很,十分。
险远:形容词作名词,艰险的地方;
僻远的地方。
至于:古今异义。古:到达。今:表示
另提一事的连词。
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
叫人迷乱的地方。
• 思考题: 1 、第三段从哪三方面进行论述 的呢?
“志”、“力”、“物” 2 在志、力、物几方面,什么最重要 ? 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 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 讥”。
学者: 古今异义。古: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有专门 学问的人。
思考:
1、“古书之不存”跟第一段哪句 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第一 段的哪句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盖音谬也”。
3、作者 针对“花山”被误传为“华山” 这件事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代游 洞者
动作名
懈怠
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将,快要 完 于是
一起
盖余所 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
大 概 所到的 (地方) 不及, 不到
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
代游踪
那些到 的人

正在
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
体 力
有 人 埋 怨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学上也是个 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 极参加者,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 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 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诵 读 字 词 注 音 释 义
(bāo chán,也就是华山) 1、褒禅山 (zú ,死后) 2、而卒葬之 (zhǒng,坟墓) 3、庐冢 (pū,倒) 4、有碑仆道 5 、今言“华”如“华 (huā/huá /huá ) 实”之“华”者 (yǎo,深远幽暗) 6、有穴窈然 (jiù,责怪) 7、则或咎 (xiàng,帮助) 8、无物以相之 (shēng ,完全,尽) 9、何可胜道也哉 (guī,人名) 10、箫君圭君玉 11、余弟安国平父 (fǔ,对男子的美称)
个)缘故 命名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也。 因为 是,表 山南 判断 水北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 动 文 辨 倒 碑文
词 字

“花山”。今言华如华 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错 大概 说 因为 误
第一自然段的行文顺序和结构
本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山名由来
简 介 褒 禅 山 院名由来
写作特点
•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 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 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 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 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古文例释
1、慧褒始舍于其址 3、距其院东五里
词类活用
名作动,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作动,命名 名作状,往东
对于这 种情况 去 观 独 察
心得, 收获 因 为 他 们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 之深,而无
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 且 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
奇异 雄伟 不同寻常 的景象 险阻僻远 的地方
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
例:“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
“我们”、“自己”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助词,表示反问的语气 例:“其孰能讥之乎?”

• • • • • • • • • • • • • • 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来而记之者已少 有怠而欲出者 表承接,于是,就,因而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而卒葬之 而人之所罕至焉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表转折,却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表并列,而且,并且 此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名作状,从旁边 形作名,深度
4、有泉侧出
5、入之甚寒,问其深 7、火尚足以明也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作动,识其本名,说明白 形作动,照明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动用法,弄错, 使……错。传,动作名,流 传的文字
以的用法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火尚足以明也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无物以相之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第二部分: 志、力、物三者的关系
写游山心得: 矢志不渝的决心 力量充足 外物相助 治学之理:指出学问要“深思 慎取”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
籍贯 姓 名 字
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 记。
第三部分: 补叙相关内容
山名(本名、别名) 仆碑、音谬 记游 议论 音谬 学者不可以不 深思而慎取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 流传的 对于 因 感叹 去独
文字
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 说清
谨慎地 选择
尽 道
……的 缘故
做学问 的人
思而慎取之也。
重点字词
谬: 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传: 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 说清楚,名词作动词。 所以: 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
别名由来及证明
华山洞名来由 从仆碑看出本名
洞名由来
仆碑考究
指出音谬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名作状 空 多 从旁边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
深远幽暗的 样子
形作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
那些
形作动, 走到尽头 而, 连词
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
洞名(前洞、后洞) 游后洞
怠而出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 者,可以无悔矣
讨论:
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 第二段 “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 第三段“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前 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 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 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 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用 来
自 己
动词, 照明
已经
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

尽情享受 副词用作动词
乐也。
重点字词
• 侧: 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 穷: 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 见: 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物。
• 至: 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
• 明: 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 极: 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照应前文,阐明游洞的感慨
第三段:
于是余有叹焉
第二段
“于是”承上,“叹”启下, 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 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 其见愈奇。…...盖其又深, 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则其至又加少矣。 而人之所罕至焉。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 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 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 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 孰能讥之乎?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二自然段结构
平旷
前洞
略述前洞 后洞概况 记游华山 洞的经过 详记游后 洞的经过 记游者甚众 对 比 窈、寒、深 记游者少 后洞
→难 →奇 怠→ 悔

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议论作铺垫。
第一部分: 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 一、介绍褒禅山概况 二、记游华山洞经过 前洞记叙简略 对比 后洞记叙详细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 • • • • • • • • 而卒葬之 代词,它 来而记之者已少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此予之所得也 助词,的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而人之所罕至焉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的独立性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于是余有叹焉 语气词 做兼词,于是,于之
因为 因为 而 连词,无义,或“而” 介词,用来 表并列,而
连词,用来 因为
于的用法
始舍于其址 于人为可讥 于是余有叹焉 余于仆碑 师不必贤于弟子 求救于孙将军 君幸于赵王 在 在 对于 对于 比 向 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