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全册,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和导学案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萨拉热窝事件,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加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理解;运用图示法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及战争过程和结局;运用问题讨论或辩论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结局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相互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教学重点】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大战的性质和大战结束的原因。
一、新课导入从公元前2800年到现在的4000多年间,没有战争记载的只有一年。
但1914年以前的战争都是局部的、区域性的,而1914年爆发的战争则是世界性的。
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又产生了哪些影响?二、课堂活动目标导学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1.教师讲解: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
它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瓜分世界。
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而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占有状况如何呢?呈现图表如下:项目英德法美1870年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32 13 10 23比重1913年工业产量在世界上的位次 3 2 4 11913年殖民地在世界所占位次 1 4 2 5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以及从表格中的数据所能说明的问题。
最后教师强调:帝国主义国家的权益总是和它的综合实力成正比的→新、老帝国主义之间的争端。
2.教师讲授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部编九年级下册4《海 燕》导学案附答案
4《海燕》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2.理解象征手法、对比烘托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学习重点】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学习难点】理解象征手法、对比烘托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风雨交加,雷鸣电闪,大雨滂沱,漆黑不见人影。
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会惧怕会躲藏,但海燕,它不惧怕,它要勇敢地面对暴风雨。
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能够搏击风浪,当鸟儿们都去躲避风浪时,它却高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协奏曲,去感受高尔基给我们带来的生命之最强音!(板书文题、作者)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课文中的生字词。
苍.茫(cāng) 高ào(傲) 海ōu(鸥) 呻吟.(yín)(fěi cuì) 号.叫(háo) zhèn(震)怒胆怯.(qiè) 翡翠..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呻吟:指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3.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政治活动家,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等,流浪俄国各地,尝尽了人间苦难。
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
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用“这是一只……的海燕”说话。
(可以用原文的词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 【交流点拨】这是一只高傲、勇敢、敏感、欢乐、热情、愤怒、自由自在、渴望暴风雨、迎接暴风雨、不畏暴风雨、如黑色闪电般的、乐观、自信……的海燕。
2.朗读课文,注意暴风雨来临前海面景象的变化,考虑一下,大致可分为几个画面?在不同画面中海燕的表现是否相同?【交流点拨】①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高傲飞翔,渴望暴风雨。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导学案(含答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
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
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赏?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归纳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1)政治: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对比赫鲁晓夫改革举措,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材料展示: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召开,会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国军费一年达到1500亿美元,并说这是庞大的天文数字。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第8课西欧庄园导学案含答案
第8课西欧庄园【课程标准】了解西欧庄园生活,知道庄园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基础过关】一、庄园的出现与发展1.出现:世纪2.兴盛:世纪3.地位: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4.性质:庄园是一个。
二、庄园的构成1.人员:(1)领主:封建主,拥有庄园全部土地的所有权;(2)(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他们的土地。
自由农民的土地权利受到法庭保护。
2.关系: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的关系。
3.土地(1)“”: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2)“”: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一般每周要在直领地上劳动3天,剩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
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3)“”:全体佃户共同使用。
4.管理:庄园法庭(1)时间地点:不固定(2)主持者:或他的管家(3)权利:庄园具有(4)惩罚手段:(5)审判依据:或(6)职能:①起着维护庄园的作用;②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维护利益;③佃户有时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巩固练习】1. “若干散落居住的家庭组成小群体,处于某个领主保护和控制之下,便形成了中世纪乡村的基本社会单位。
”“基本社会单位”指的是()A.基督教会 B.西欧庄园 C.自由城市 D.垄断组织2.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庄园里的佃户包括()A.农民和农奴B.农民和市民 C.外邦人和奴隶 D.市民和农奴3.在西欧庄园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的是()A.自由农民 B.农奴 C.奴隶 D.领主4.一份公元1050年的文献记载了英国赫里堡恩修道院中的一些状况:“在复活节他们还应该缴纳两只母羊、两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这则文献主要表明欧洲中世纪庄园农奴()A.每逢节日向领主缴纳地租B.被剥夺了全部人身自由C.获得份地的代价是服劳役D.受到了较重的封建压迫与剥削5.在西欧庄园经济下,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Word版含答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版含答案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2.理解本诗运用反复手法在创意境及抒情上的作用3.理解诗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良好审美情趣【学习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学习方法】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舒婷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
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初读诗歌】1. 初读诗歌,读准加点字音﹙A级﹚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āng) 隧洞(suì)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2.词语解释﹙A级﹚疲惫:非常疲乏簇新:极新(多指服装)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绯红:鲜红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一、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B级﹚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答: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答: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
《梅岭三章》精品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梅岭三章》精品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梅岭三章》精品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梅岭三章》精品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是中国当代文学大师鲁迅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个小说的主题是对当时中国的农民及其生存现实的现实主义描写。
通过一个简短而震撼人心的故事,鲁迅把当时中国的农民描述得栩栩如生,富有细节和深层次的意义,而且他的主题仍然与今天的人们息息相关。
本文将给大家介绍一份《梅岭三章》精品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1.了解《梅岭三章》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理解鲁迅的写作风格和文化导向。
3.学会阅读文学作品,了解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二、导学步骤1.课文预习首先,学生需要预习《梅岭三章》。
预习过程中,学生应当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的主题和叙述方式,对细节和修辞手法做出分析。
还应注意字词的使用和文化背景的涵义。
2.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学生掌握文章内容的关键,这也是本节课的需要重点学习的部分。
学生应根据文章结构和主题分析文章的主要论点,并且总结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人物形象的描写。
同时,学生也要注意小说中运用到的重要修辞手法,例如比喻,隐喻,象征等等。
3.文化导向由于鲁迅所处时代的弊端和社会现实的限制,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文化导向,彰显了一种强烈的反抗气质。
学生可以通过作品来体验那个时代的风尚和文化。
4.写作风格鲁迅的写作风格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
他在文章中着重描写人物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同时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性探讨。
学生应当理解现实的意义,并且探究文字背后文化的启示。
5.拓展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小说中的细节找到大量的启示,并且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关于社会和文化领域的思考可以引导学生去理解作品背后隐藏的文化信息和作者的生活背景,也可以与当代的情况进行对比,从而拓展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三、导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收益:1.理解《梅岭三章》的主要内容;2.了解鲁迅的写作风格和文化导向;3.学会阅读文学作品;4.加深对现实主义文学特点的认识;5.拓宽对现实问题的认识;6.提高对文化信息的理解能力。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学案)-2020-2021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_________◆【认定目标】:1.了解“经互会”建立和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推广,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的基本史实?2.掌握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成就与局限,分析失败原因3.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学习重点:掌握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学习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成功之路】:(拾级而上,超越自我!)◆成功第一步:巩固基础、构建知识体系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简称“”。
斯大林按照对东欧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斯大林还取消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按照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中苏缔结了,加强了的力量。
[来源:学§科§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3.1953年,斯大林逝世。
不久,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赫鲁晓夫在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4.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
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但是,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
[来源:学科网ZXXK]5.1985年,戈尔巴乔夫开始实施的方案,但直到1988年,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戈尔巴乔夫又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6.20世纪 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此后,东欧政局激烈动荡。
在短短的两三年里,东欧各国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政治上,实行;经济上,实行。
7.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
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
2022年部编版初中历史《中华民国的创建》精品导学案(word版)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一、学习目标、对外政策。
2.知道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
3.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重大意义。
二、自主预习1.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2.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
清朝的统治结束。
3. ,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三、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归纳总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四、随堂演练1.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这里的“创举”是指()A.中华民国的成立B.辛亥革命爆发C.武昌起义的胜利D.《临时约法》的颁布2.民国建立之初,某人撰写了一副对联:“民忧是也,,国忧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结合对联可知,此时()C.袁世凯已经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还没有颁布3.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且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A.成立中国同盟会并制定革命纲领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内外政策C.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4.20世纪初,有一首歌曲迅速成为时代歌声。
歌曲唱到“亚东开发中华早,集美追欧,旧帮新造,飘扬五色旗……”歌词中的“旧帮新造”是指()5.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
”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原因是()C.武昌起义的胜利D.《临时约法》的颁布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是()A.《钦定宪法大纲》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共同纲领》D.《中华民国约法》五、课后反思【答案】二、自主预习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合作探究1.2.提示:它在国家性质、人民权利和政治体制等方面做了细致规定。
部编版(人教)历史九年级下导学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了解“经互会”建立和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基本史实;了解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的改革与东欧剧变;【重点难点】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自主预习】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1)成立的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2)成立时间及成员国: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
(3)如何评价?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人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2、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取消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3、中苏互助局面的出现:(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
(2)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1)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发生在何时?1953年(2)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措施:政治上: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3)如何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改革(1)勃列日涅夫何时开始执政?1964年(2)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3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改革脱离了苏联实际;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结果都失败了.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1)戈尔巴乔夫何时喀什担任苏联领导人?1985年(2)戈尔巴乔夫进行了哪些改革?效果如何?措施:1985年到1988年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效果: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6课 《冷战》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6课《冷战》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6课《冷战》,主要讲述了冷战政策的背景、表现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本课通过介绍冷战政策的起源、美国与苏联的对抗,以及冷战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使学生了解冷战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局势,认识到冷战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冷战这一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冷战时期的具体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可能掌握得不够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冷战时期的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冷战政策的背景、表现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掌握冷战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冷战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其起源。
2.美国与苏联的对抗及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冷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冷战时期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冷战时期的历史问题。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为例,分析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课件:冷战时期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
3.导学案: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和问题引导。
4.板书设计:突出冷战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冷战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冷战时期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冷战?冷战是如何起源的?”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其起源,引导学生了解冷战时期的历史背景。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古代埃及 导学案(含答案)
第1课古代埃及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认识古埃及的地理位置,了解古代埃及的兴衰变化。
2.了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知道古埃及医学和天文学的产生。
3.通过书中金字塔的描述,认识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及修建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古埃及的金字塔等文明成就,分析自然环境与文明产生的联系;理解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一.课前预习(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2)发展:前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统一,之后经历了时代、时代和时代三个时代。
(3)强大: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4)衰落:此后,古埃及经常遭到入侵。
(5)灭亡:公元前525年,帝国吞并古埃及;来和国先后占领古埃及,其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3.古埃及文明(1)科学: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
(2)文化: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二)金字塔(1)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呈椎体状,中国人称之为“”。
最大的是金字塔。
(2)如何评价金字塔?(三)法老的统治(1)古埃及的国王称,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
(2)法老拥有哪些权力?(3)法老的统治为什么走向衰落?衰落时期的金字塔有什么变化?二.探究1、讨论古埃及文明与尼罗河有着怎样的联系?2、古埃及法老为什么要给自己修建金字塔?三.课堂要点回顾(一)古埃及-----()东北部-----()流域(二)古埃及的兴衰1.国家出现:约()年2.初步统一:()年左右3.进入鼎盛:()统治时期4.衰落被占:()被波斯帝国吞并;后来被()()先后占领。
(三)金字塔----法老的()---古埃及()的象征(四)法老的统治-----()是古埃及全国的最高统治者(五)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的逐渐衰落四.课堂作业及达标训练1.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是______河。
2.古埃及实现统一在年。
3.古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时的统治者:4.曾经吞并占领古埃及的帝国:5.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是:_________。
6.古埃及最早的文字:7.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_________ 8.古埃及的国王称“”,金字塔是国王的_________。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6课变色龙
强词夺理,显示出自己一贯的气魄,批评赫留金。
(5)“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咳”“拧”等动作,都形象地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在百姓面前装腔作势、官气十足的丑态。而当得知这是将军哥哥的狗时,立刻“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真是媚态百出。这些动作和神态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性格。
三、小组讨论,深入探究
4.从全文可以看出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见风使舵,对狗的态度随着对狗主人的猜测而变换;趋炎附势,对达官贵人极尽阿谀之能事;媚上欺下,欺压地位低于自己的人。
二、再读课文,赏析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作用
1.文章中哪些语句提示我们奥楚蔑洛夫所生活的环境?找出课文中与环境描写相关的句子,请简要分析。
(1)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
学习
难点
理解“变色龙”这一典型人物的社会意义。
学法
指导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同学们,说起眼下一些人追求的个性宠物—蜥蜴, 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的、可怕的。在蜥蜴中有一种叫变色龙的,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拥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 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古代埃及导学案含答案
第1课古代埃与导学案班级:XX:学习目标:1.认识古埃与的地理位置,了解古代埃与的兴衰变化。
2.了解古埃与象形文字,知道古埃与医学和天文学的产生。
3.通过书中金字塔的描述,认识金字塔是古埃与文明的象征与修建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古埃与的金字塔等文明成就,分析自然环境与文明产生的联系;理解古代埃与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一.课前预习2.古埃与国家的兴亡(1)产生:约从公元前年开始,在尼罗河下游出现了若干个小国家。
(2)发展:前年左右,古埃与初步实现统一,之后经历了时代、时代和时代三个时代。
(3)强大:统治时期,埃与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4)衰落:此后,古埃与经常遭到入侵。
(5)灭亡:公元前525年,帝国吞并古埃与;来和国先后占领古埃与,其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3.古埃与文明(1)科学:是古埃与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
(2)文化: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二)金字塔(1)金字塔:是古埃与国王的,呈椎体状,中国人称之为“”。
最大的是金字塔。
(2)如何评价金字塔?(三)法老的统治(1)古埃与的国王称,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
(2)法老拥有哪些权力?(3)法老的统治为什么走向衰落?衰落时期的金字塔有什么变化?二.探究1、讨论古埃与文明与尼罗河有着怎样的联系?2、古埃与法老为什么要给自己修建金字塔?三.课堂要点回顾(一)古埃与-----()东北部-----()流域(二)古埃与的兴衰1.国家出现:约()年2.初步统一:()年左右3.进入鼎盛:()统治时期4.衰落被占:()被波斯帝国吞并;后来被()()先后占领。
(三)金字塔----法老的()---古埃与()的象征(四)法老的统治-----()是古埃与全国的最高统治者(五)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的逐渐衰落四.课堂作业与达标训练1.古埃与文明的发源地是______河。
2.古埃与实现统一在年。
3.古埃与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时的统治者:4.曾经吞并占领古埃与的帝国:5.古埃与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是:_________。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学案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学历案】1课时【学习主题】本课围绕社会主义的发展、巩固和经受挫折的时间线索来展开。
【课标要求】1.了解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了解苏联的几次改革造成的影响;2.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学习目标】1.结合史实,知道冷战形势下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苏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
2.了解赫鲁晓夫在思想上的改革。
3.能结合具体材料和数据,掌握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并且能简要评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效和局限性。
4.通过阅读材料,了解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对其进行评价;通过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内外因结合的历史分析方法5.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遭遇的挫折【评价任务】1.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前《导学案》知识清单的填写。
2.通过完成课堂活动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认识社会主义都扩展到哪些国家,并得到扩展的原因。
3.通过完成课堂活动二,得到赫鲁晓夫改革的一些基本概况;知道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整体的规划和科学指导。
没能打破斯大林模式。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4. 通过完成课堂活动三、了解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背景和相关知识;理解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发展重工业。
仍然没有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改革没有成功5.通过完成课堂活动五六,探讨东欧剧变,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
让同学们知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是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以及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等结论。
6.通过完成课堂活动七,引导学生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我们国家实现“中国梦”有何启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史论结合说明观点的能力。
【资源与学法建议】1.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九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教案+导学案(含答案)
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教学难点: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实质以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法国:战争主战场在法国,伤亡人数达438万人,按人口损失来说是各国中最大的,战争期间的物资损失达2000亿法郎,一向以高利贷著称的法国负债累累,欠美国38亿美元。
英国:一战中遭严重削弱,伤亡212万人,军费超80亿英镑,债务是战前的10倍,其中欠美国就达44亿美元,走向衰弱,但仍有相当实力。
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美国在一战中损失最小、获利最多,四年中工业产值净增380亿美元(翻两番),战时战后欧美欠美国100多亿美元,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战后最大的债权国,黄金储备占世界的40%以上,渐渐取代了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1.阅读图一《巴黎和会的代表》和图二《巴黎和会三巨头》,介绍巴黎和会召开的概况。
设问:巴黎和会召开于何时?图一中“巴黎和会”的代表有哪些?图二巴黎和会“三巨头”指的是谁?这次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提示: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总结:巴黎和会性质——一次分赃会议。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漫画,了解《凡尔赛条约》的主要内容。
设问:这是刊登在1921年德国一家杂志上的漫画。
漫画中“五头怪兽”指的是谁?结合《凡尔赛条约》内容,解释漫画的含义。
提示:“五头怪兽”指的是英、法、美、意、日。
根据《凡尔赛条约》内容可知,此漫画含义是把英、法、美、意、日五个国家比作一只五头怪兽,它将德国踩在脚下,贪婪地将其内脏吞食殆尽。
讽刺了英、法、日等国瓜分了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体现了巴黎和会分赃的性质。
4.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协约国还同其他战败国签订条约,认识凡尔赛体系确立的“新秩序”。
归纳总结: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_新课标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_新课标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_新课标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_新课标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导学案)设计者:赵刘强 研究人员:罗中安 黄文华 兰竹溪 审定人:赵刘强学习目标:1、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及其作用。
2、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战争的转折、德日投降、二战的影响.学习难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及其启迪。
知识链接:二战初期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为什么会屡屡得手?自主学习:(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原因、时间、标志.2、雅尔塔会议:目的、时间、参与国家及人物、内容。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1)斯大林格勒战役:时间、双方、意义(2)诺曼底登陆:时间、双方、意义。
(3)德国投降:时间、意义。
(4)日本投降:背景、时间、意义.(5)二战的影响。
思考探究: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基础、标志各是什么?有何作用?2、怎样评价雅尔塔会议?3、德军为什么要进攻斯大林格勒? 苏联军民怎样保卫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4、有人说,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是什么意思?5、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的主要战场有哪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怎样结束? 日本在什么背景下投降?6、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战争?7、日本有人认为,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国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你怎么看?知识梳理:(自己动手,采用你最拿手的方式来整理本课的知识提纲)华盛顿会议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胜利二战胜利达标测试: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转折点开辟第二战欧洲战场结二战结束 称尔塔会A。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全册,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全册,含答案)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知识梳理】知识点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地理位置:拉丁美洲指今天________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爆发的原因(1)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殖民统治之下。
(2)受到美国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影响。
3.主力构成: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种人。
4.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两人被誉为南美的“____________”。
5.玻利瓦尔的主要事迹:1819年,玻利瓦尔率领队伍,打败__________军队。
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6.圣马丁的主要事迹:在南美洲南部地区,领导了阿根廷、智利、________的独立运动。
知识点2印度民族大起义1.背景(1)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________的殖民地。
当时,英国完成了____________,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2)英国的殖民统治激起了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人们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2.开始时间:1857年。
3.主力构成:________(首先起来反抗)、农民、手工业者以及一些被剥夺了权力的印度王公。
4.杰出女英雄——____________,她领导起义军,英勇抗击进犯章西的英国军队,最后壮烈牺牲。
5.影响: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________殖民者,反映了印度____________的觉醒。
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________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达标练习】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原因不包括()A.拉美人民不满殖民者的掠夺B.受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C.殖民者在拉美的残暴统治D.新航路的开辟2.“对我们来说,美洲是我们的祖国,西班牙是我们的敌人,我们的旗帜是独立和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全册,含答案)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知识梳理】知识点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地理位置:拉丁美洲指今天________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爆发的原因(1)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殖民统治之下。
(2)受到美国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影响。
3.主力构成: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种人。
4.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两人被誉为南美的“____________”。
5.玻利瓦尔的主要事迹:1819年,玻利瓦尔率领队伍,打败__________军队。
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6.圣马丁的主要事迹:在南美洲南部地区,领导了阿根廷、智利、________的独立运动。
知识点2印度民族大起义1.背景(1)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________的殖民地。
当时,英国完成了____________,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2)英国的殖民统治激起了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人们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2.开始时间:1857年。
3.主力构成:________(首先起来反抗)、农民、手工业者以及一些被剥夺了权力的印度王公。
4.杰出女英雄——____________,她领导起义军,英勇抗击进犯章西的英国军队,最后壮烈牺牲。
5.影响: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________殖民者,反映了印度____________的觉醒。
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________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达标练习】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原因不包括()A.拉美人民不满殖民者的掠夺B.受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C.殖民者在拉美的残暴统治D.新航路的开辟2.“对我们来说,美洲是我们的祖国,西班牙是我们的敌人,我们的旗帜是独立和自由。
”说这话的人应当是()A.华盛顿B.林肯C.玻利瓦尔D.章西女王3.玻利瓦尔、圣马丁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领袖,下列各项荣誉属于他们的是() A.“发明家”B.“解放者”C.“祖国之父”D.“火车之父”4.19世纪中期,印度爆发了波澜壮阔的民族反英大起义,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激化了民族矛盾B.英国殖民当局取消了印度王公的称号C.英国人侮辱了印度人的宗教感情D.英国殖民当局兼并土地损害了印度王公利益5.“女王,印度人民感恩戴德,绝不会把你遗忘……”这位英雄是()A.圣马丁B.章西女王C.尼赫鲁D.华盛顿6.识图题。
上面是新航路开辟示意图,第一个“发现”美洲的人是谁?拉丁美洲主要处于哪两个国家的殖民统治之下?请写出领导拉美独立运动的两位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主要事迹。
【能力提高】1.16世纪,一群西班牙人带着他们的家属移民到拉丁美洲,但有个地方他们没有权利去,这个地方是()A.哥伦比亚B.秘鲁C.阿根廷D.巴西2.历史学家罗荣渠在《美洲史论》中指出:“作为世界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他所指挥的军队解放的国土十倍于西班牙的国土,成为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的奠基者。
”这位美洲历史上的伟人是()A.玻利瓦尔B.华盛顿C.章西女王D.克伦威尔3.1857年一个英军军官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大约是夜间12点钟,起义者向我们展开了一场极其凶狠的攻击,我曾一度想到我们完蛋了。
”材料中“起义者”的领导人有可能是()A.华盛顿B.章西女王C.玻利瓦尔D.圣马丁4.如果给下列历史人物一个共同评价,你认为最合适的是()A.民主先驱B.军事专家C.民族英雄D.开国元勋5.以下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请你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A.殖民地人民的抗争B.资本主义殖民扩张C.新航路开辟D.世界市场形成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后,一些欧洲国家先后走上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道路。
面对侵略,殖民地人民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和反抗。
材料二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地宣布并昭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亦应从此完全废止。
——《独立宣言》材料三众所周知,这些日子以来,殖民者怀有罪恶的图谋:首先,破坏整个印度斯坦的宗教,强迫人民成为基督教徒。
因此,我们仅仅因为宗教的义务,同人民在一起……有必要在这个斗争中进一步团结起来……以便维持良好的秩序。
——印度《德里起义宣言》(1)材料一中提到“一些欧洲国家先后走上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道路”,“这些国家”是指哪些国家?(至少写出3个)(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提到的殖民侵略均与哪个殖民国家有关?面对这个国家的侵略,他们分别是怎样进行抗争的?结果怎样?(3)三则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在殖民统治的300年间,西班牙从拉丁美洲掠夺了约250万千克黄金和1亿千克白银……在300年间,英、法、荷等新崛起的资本主义强国,通过走私、劫掠和公开的战争,也参与了对拉丁美洲人民的掠夺,加深了拉美人民的灾难与痛苦。
(1)依据材料概括西班牙、英、法、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给拉丁美洲带来的影响。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取得胜利的原因。
【基础知识】知识点1 1.美国2.西班牙葡萄牙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4.解放者5.西班牙6.秘鲁知识点2 1.英国工业革命3.土兵4.章西女王5.英国民族意识亚洲【基础达标】1.D 2.C 3.B 4.A 5.B6.哥伦布。
西班牙和葡萄牙。
玻利瓦尔和圣马丁。
玻利瓦尔的主要事迹:在南美洲北部地区,解放黑人奴隶。
1819年,玻利瓦尔率领队伍,越过安第斯山脉,打败西班牙军队。
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当选总统后,他继续领导南美洲的独立运动。
圣马丁的主要事迹:在南美洲南部地区,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
【能力提升】1.D[解析] 从16世纪初至19世纪初,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区一直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
西班牙占领了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区,葡萄牙独占巴西。
故选D。
2.A3.B[解析] 根据题干给出的“1857年”和“英国”可知此次起义是印度民族大起义,材料中“起义者”的领导人有可能是章西女王。
A、C、D三人不属于印度,故选B。
4.C 5.A6.(1)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
(写出3个即可)(2)英国。
北美:北美殖民地人民在华盛顿领导下进行了独立战争。
独立战争取得胜利。
印度: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英大起义。
结果失败。
(3)“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民族解放斗争”“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等均可。
【学科素养提升】(1)掠夺大量黄金、白银造成拉丁美洲的贫困,走私、劫掠和公开的战争,加深了拉美人民的灾难与痛苦。
(2)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拉丁美洲人民团结一心;统一指挥及起义领袖的正确领导;西班牙和葡萄牙力量日益衰落。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2课俄国的改革【基础知识】知识点1 彼得一世改革1.背景: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________,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农业和手工业主要使用________劳动,____________的发展极其缓慢。
2.时间、改革者:18世纪初、沙皇____________。
3.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____________。
4.主要内容(1)政治上,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____________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________权力。
(2)军事上,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__________。
(3)经济上,鼓励兴办____________,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4)选才上,要求________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5)文化教育上,推行____________,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6)生活上,提倡人们学习________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5.影响(1)积极: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____________,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____________的进程。
(2)消极:使__________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知识点2 废除农奴制1.背景:__________严重制约了俄国的经济发展。
2.时间、改革者:1861年、________________。
3.主要内容:________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________,但是必须出钱________,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4.影响(1)积极: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__________。
改革废除了________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______________的道路。
(2)消极:__________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达标练习】1.“他的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但是,在他的统治下,农奴制却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他”是( ) A.章西女王B.彼得一世C.玻利瓦尔D.圣马丁2.观察下列两幅有关19世纪俄国农奴境况的图片,这些图片表明( )①农奴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②农奴的生活水平较低③农奴主对农奴进行严格的限制④俄国的生产关系发展水平落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旧制度所显示的破产导致旧制度的变革。
第一个变革是解放农奴……”与“解放农奴”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A.日本大化改新B.美国独立战争C.俄国1861年改革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4.观察下图,下列相关的评述正确的是( )A.图片反映出农奴因获得自由而非常兴奋B.图片反映出俄国社会各界都赞成废除农奴制度C.图片反映出1861年改革赢得了广泛支持D.图片反映出农奴制改革彻底改变了农奴的处境【能力提升】1.沙皇政府1649年通过的《法律大全》明确宣布地主有权以1626年编纂的土地财产登记簿或1646—1647年的人口调查表为依据,无限期地追捕逃亡者,所有逃亡农奴不论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领地里。
这一规定( )①反映了农权被奴役的程度很深②说明了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③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2.19世纪初,一位俄国贵族说:“(废除农奴制)农业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吗?一些田地难道不休耕,一些谷仓难道不会空吗?毕竟,我们市面上的面包大部分不是由自由农民生产出来的而是出自贵族……离开了主人的管束,农民只会贪杯、干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