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害虫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侵入率也较高。
幼虫化蛹 三化螟:幼虫龄数因地区不同, 4~6龄,长江流域以4龄为主;老熟 幼虫在稻茎内基部10cm以下作薄茧化 蛹; 二化螟:除越冬代外,各代老熟 幼虫在稻茎内或叶鞘内化蛹。
1.4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4.1 发生与气候的关系 1.4.2 栽培制度 1.4.3 天敌 1.5 螟虫的虫情调查与预报 两查两定 1.5.1 防枯心苗的两查两定 ① 查苗情虫情,定防治对象田:长势旺, 叶色嫩绿稻田,100-200块卵/亩。定位防 治对象田。
1.6.4 药剂防治:达到防治标准的田块,用 药防治枯心苗:采用喷雾,撒毒土,稻田保 持7cm水层。防止白穗:喷雾,或泼浇。 ● 5%锐劲特悬浮剂,450-600ml/hm2。 (按每亩15kg半干半湿细土) ● 5%杀虫双颗粒剂:15-18.75kg/hm2, 拌润土撒施。 ●50%杀螟松乳油:1:1000X喷雾。 ● 12%敌杀星乳油:750ml//hm2,兑水 900kg//hm2喷雾。
b.6~8代区:南岭以南的两广南部、福建
南部,以少数幼虫、蛹越冬;
c.5~6代区:南岭以北到北纬310地
区,少数蛹越冬;
d.4~5代区:长江以北到陕西秦岭
一线以南地区,不能越冬;
e.1~3代区:秦沂山区到秦岭以北 地区,包括华北、华东,不能越冬;
3.3.2 成虫习性
a.远距离迁飞习性; b.喜群集在嫩绿、阴湿的稻田; c.有一定趋光性,对金属卤素灯趋性 较强; d.需补充营养; e.喜在嫩绿、宽叶、矮杆水稻品种上 产卵,卵产在中、上部叶片上;
② 查孵化进度,定防治日期:孵化
盛期用药;对二化螟可查枯鞘率定防治
对象田。
单季稻:第一代早稻 7-8%
常规中稻:5-6%
杂交稻:3-5%
第二代各类水稻为0.6-1%
1.5.2 防止白穗的两查两定 ① 查孕穗情况,定防治对象田:孵化 盛期内大肚株超过10%,抽穗不足80%的 田块要防治。 ② 查破口露穗情况,定防治日期:凡 破口己超过50%,而抽穗不足80%,及盛 孵末期破口不足50%而大肚己超过10%田 块,应立即施药。
二化螟 ●蚁螟孵化后从叶鞘蛀入,先群集 于叶鞘内为害; ●幼虫侵入后先形成枯鞘,后形成 枯心苗; ●幼虫有转株为害习性,一头幼虫 一般转株2~5次。
蚁螟侵入与水稻生育期
三化螟:能侵入为害不同生育期水
稻,但分蘖期、孕穗期和破口期最有利
于蚁螟侵入;
二化螟:侵蛀水稻能力比三化螟强,
分蘖期、孕穗期有利于蚁螟侵入,圆杆
低龄高峰期是防治适期。压前控后,
掌握上一代若虫盛期。
防治指标
双季早稻10~15头/丛,晚稻15~20 头/丛,单季中稻孕穗期10~15头/丛, 乳熟期15~20头/丛,黄熟期25~30头/ 丛,杂交稻15~20头/丛;
白背飞虱:常规稻10头/丛,杂交稻 15 ~ 20头/丛;
混合种群防治主害代的前一代:常 规稻0.3~1头/丛,杂交稻 1~2头/丛
3.2 寄主和为害
3.2.1 寄主:主要寄主是水稻,其 次还为害玉米、高粱、小麦、狗尾草 等 3.2.2 以幼虫为害叶片,大发生时 稻叶一片枯白,一般减产2~3成,重 的甚至颗粒无收。
3.3 生活史与习性
3.3.1 世代与越冬 a.9~11代区:台湾南部、海南岛、云南
元江、西双版纳,周年繁殖,无越冬;
4 水稻害虫综合防治
4.1 明确当地水稻的主要靶标害虫 4.2 主要防治措施 4.2.1 农业防治 a.消灭越冬虫源; b.合理的栽培制度和合理的水稻布局; c.培育选用抗虫品种; d.加强田间管理及设臵诱杀田; 4.2.2 生物防治 a.保护天敌; b.利用微生物农药;
4.2.3 药剂防治。
选用窄谱农药和合理用药
2.2 发生趋势
2.3 危害
① 成、若虫刺吸汁液,破坏水稻正 常代谢,导致减产。 危害轻重决定于三个因素: 水稻生育期,虫口密度,危害时间和 长短。 在不同水稻生育期造成的危害不同: 孕穗期>分孽期>乳熟期
② 口针刺吸留下的伤痕,破坏植株
组织,加速稻株枯萎和倒伏。 ③ 传播病毒病,如:草丛矮缩病等。
不同品种受害程度:粳稻〉籼稻;矮杆
品种〉高杆品种;阔叶品种〉窄叶品种;杂
交稻〉常规稻 不同生育期受害减产的程度依次为:抽 穗期〉分蘖期〉乳熟期 施氮肥过多的受害重 密植比稀植受害重
3.4.4 天敌
捕食性天敌:稻田蜘蛛占80%以上 寄生性天敌:稻螟赤眼蜂、卷叶 螟绒茧蜂、无脊大腿蜂、 螟蛉瘤姬蜂 等,对发生量常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1.6.2 物理防治:黑光灯诱蛾,1盏/50亩。 1.6.3 生物防治 ●保护天敌:合理用药,与采摘卵块相结 合,将卵块放在寄生蜂保护器内。 ●微生物农药防治:杀螟杆菌(每500克菌 粉含2600亿孢子)防治三化螟,每公顷用工业 产品4.2-7.5kg。 ●性诱剂防治:将初羽化雌蛾5头左右,放 在网笼内,网笼放在水盆架上。
成虫习性
1.3 幼虫习性
三化螟: ●幼虫卵孵化后,分散蛀入稻茎内,一头 蚁螟侵入一稻株,从孵化出到侵入平均需 40 ~50min,是触杀剂杀螟的好时机; ●幼虫蛀入后先形成假枯心,然后再形成 枯心苗; ●幼虫在植株茎内可穿节为害,大量取食 前,先在叶和茎节部位作环壮切断,称断环; ●有转株为害习性,每次侵入一新稻株, 必定造成断环,一生转株1~3次。
2.7.4 药剂防治
a.10%吡虫啉每公顷20g喷雾; b.25%灭幼酮可湿性粉剂每公顷 300 ~450g喷雾; c.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400倍每公 顷30g喷雾; d.5%锐劲特浓悬浮剂1600倍喷雾;
3. 稻 纵 卷 叶 螟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3.1 种类和分布 ●稻纵卷叶螟全国均有分布,以南方 稻区发生重; ●稻显纹纵卷叶螟发生于两广和四川;
2.5.3 农药: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是褐飞 虱猖獗的主要原因之一。 2.5.4 天敌 a.捕食性天敌:蜘蛛、步甲、瓢虫、 小黄家蚁; b.寄生性天敌:稻虱缨小蜂等; c.病原微生物:稻虱线虫、白僵菌;
2.6 虫情调查
开展两查两定,查虫口密度定防治
对象,查虫龄定防治时间。当1、2龄若
虫时,每隔2 ~ 3天,查25 ~ 50丛,
3.3.3 幼虫习性
a.第1龄幼虫很少结苞,取食叶肉形
成针尖大小的白色透明小点;第2龄幼
虫在叶尖或稻叶上、中部结小虫苞,称
卷尖期,幼虫取食叶肉,受害处出现透
明白条状斑;第3龄以后吐丝将叶片单
叶纵卷;
b.第3—5龄幼虫有转苞为害习性。
c.4龄后食量大增,以最后一龄食叶
量最大。
d.幼虫老熟后一般在受害株或附近的
2. 稻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2.1 种类及分布 ● 不同地区飞虱的主要种类不同
长江中下游及华南稻区:以褐飞虱为主, 的背飞虱,灰飞虱次之。
北方稻区:以灰飞虱,白背飞虱为主,褐 飞虱很少
● 不同稻作上飞虱的主要种类不同
早稻以灰、白背飞虱为主;
一季晚及中稻以白背及褐飞虱重;
双晚稻以褐飞虱最严重。
稻株离地面7—10cm 处的叶鞘内、稻丛 基部或老虫苞中化蛹。
3.4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4.1 迁入期早,迁入量大,峰期
长是当年大发生的重要原因; 3.4.2 生长发育期的适宜温、湿度 为22~ 28 ℃,相对湿度为90%以上。 一般温暖、高湿、多雨有利于发生;
3.4.3 品种、生育期和施肥水平等
a.使用选择性或内吸性药剂,减少对天 敌的伤害; b.尽可能不用喷雾、喷粉和泼浇法,而 采用颗粒剂或土壤施药; c.避免在天敌繁殖、活动期间用药; d.轮换用药,选用复配剂; e.选择施药时期,1次防治兼治其它害 虫等措施,防止抗药性;
2.4.3 成、若虫习性
a.成、若虫喜阴湿,怕阳光直射,故群 集在稻丛中下部叶鞘上取食 b.成虫有长、短两种翅型,若虫共5龄, 3龄为分化关键期,翅型分化决定于幼虫期的 营养条件和栖息密度,营养好,密度低,产 生短翅型多 c.长翅型成虫具远距离迁飞习性,趋光 性和趋嫩绿性;短翅型成虫为居留型 d.成虫将卵产于叶鞘内,并留下产卵痕。 产卵痕初为黄白色,后变成褐色条斑 2.4.4 我国褐飞虱主要属于生物Ⅰ型和Ⅱ 型
1.2 成虫与越冬习性
有关习性 发生世代 越冬虫态 及场所 三化螟 2~7代 老熟幼虫,稻桩 内 立春16 ℃ 以上 陆续化蛹、羽化 越冬幼虫 趋光性强;趋嫩 绿产卵习性;卵 块主产在叶片上 二化螟 1~5代 4~6龄幼虫,稻桩、 稻草等 11 ℃ 开始化蛹,15~ 16 ℃开始羽化,由于越 冬场所不同, 羽化不 齐,长达2个月 趋光性强,趋嫩绿及粗 壮高大植株产卵习性; 卵块主产在叶片上
2.4 生活史与习性
2.4.1 世代 2.4.2 越冬
a.安全越冬地带:北纬21 度以南,褐飞 虱终年繁殖,无越冬现象,初次虫源为本地虫 源; b.少量间歇越冬带:暖冬年份北纬25度 左右,寒冬年份北纬20度左右,以少量各虫态 越冬,但不能成为次年主要虫源; c.不能越冬地区:北纬25度以北地区,不 能越冬,次年初次虫源皆非本地虫源;
2.5 发生与环境关系
2.5.1 气候条件:喜中温高湿。生 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 ~30 ℃, 相对湿度在80%以上。在长江中下游, 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 会大发生。
2.5.2 栽培制度 a.矮杆、耐肥、杂交品种有利于褐 飞虱发生和危害; b.水稻品种对褐飞虱抗性存在明显 差异:野生稻〉常规稻〉杂交稻;粳稻 对褐飞虱敏感; c.水稻不同生育期:以孕穗至开花 期的水稻对褐飞虱生育期和繁殖最有利
1.6
防治措施
1.6.1 农业措施 ●水稻收割后及时翻耕灌水淹没稻桩, 杀死稻桩内的幼虫 ●结合冬春积肥清除稻田内的稻桩,铲 除田边杂草
●次春及早翻耕灌水灭蛹
● 选择无螟害或较轻的晚稻田作冬作田 和绿肥留种田;
●改单、双混栽为大面积双季稻或一季 稻,减少桥粱田; ● 设臵诱杀田:以5-10%的田提前栽播, 偏施N肥,集中清灭; ● 转BT水稻;
3.5 防治措施
3.5.1 农业防治 a.选用抗虫品种; b.合理施肥,防止贪青; c.设臵诱杀田。偏施氮肥,诱集产卵,集 中歼灭; 3.5.2 生物防治 a.保护天敌,释放寄生蜂; b.微生物农药:杀螟杆菌、青虫菌、苏云 金杆菌;
3.5.3 药剂防治
a.防治对象田:生长嫩绿的稻田,分蘖期 北方稻区50~100头/百丛,南方稻区100~ 200头/百丛;穗期30~50头/百丛 b.防治适期:2龄幼虫高峰期 c.药剂种类与方法 48%乐斯本乳油:每公顷600~750ml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50~ 300g 50%杀螟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
二.重要水稻害虫
1.水稻螟虫
俗称水稻钻心虫,我国有
水稻二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
水稻三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1.1 生活史与习性 三化螟 二化螟 食性 单食性,只为害 寡食性,寄主有 水稻 水稻、玉米、高 粱、小麦等 为害 幼虫为害后可形 枯鞘、枯心苗、 状 成枯心苗、枯孕 枯孕穗、白穗、 穗、白穗、虫伤 虫伤株等 株等
第
五
章
水
稻
害
虫
一.概述
1.防治水稻害虫的重要性 2.种类和分类
2.1 按为害特点分
●吸食叶片、茎杆汁液的:如稻飞虱类、
叶蝉类、蓟马类;
●咬食叶片成缺刻的:如稻蝗、稻纵 卷叶螟、稻苞虫等; ●潜叶为害的:稻潜叶蝇;
●为害稻根的:稻根叶甲、稻象甲; ●钻入茎叶为害的:水稻二化螟、三 化螟; ●为害谷粒的:稻蝽等。
2.7
防治措施
2.7.1 农业防治 a.结合冬季积肥,清除杂草,消
灭灰飞虱越冬虫源。结合秧田和大田
除草,消灭部分虫卵
b.选育和推广抗虫品种
c.栽培控虫
2.7.2 生物防治 a.保护天敌; b.南方稻区可在稻田放养小鸭; c.利用微生物农药:白僵菌; 2.7.3 油砂防治:每公顷用柴油7500g, 掺细砂撒入土中,用竹竿拍苗,田中保 持36cm浅水3天;
2.2 按虫源性质划分 ●本地虫源 ●异地虫源
3.种类演替情况 4.发生趋势
4.1 迁飞性害虫,尤其是稻飞虱仍是为 害最严的害虫,而本地虫源害虫相对处 于次要地位;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4.2 在飞虱中,白背飞虱自80年代后期在 全国范围内虫量显著上升,长江中、下游 早、中稻常常成灾; 4.3 原来为害不严重的或已被控制的害虫 如稻蝗、稻象甲、稻黑蝽等有抬头的趋势; 4.4 某些为害严重的检疫性害虫如稻水象 甲已传入我国。
幼虫化蛹 三化螟:幼虫龄数因地区不同, 4~6龄,长江流域以4龄为主;老熟 幼虫在稻茎内基部10cm以下作薄茧化 蛹; 二化螟:除越冬代外,各代老熟 幼虫在稻茎内或叶鞘内化蛹。
1.4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4.1 发生与气候的关系 1.4.2 栽培制度 1.4.3 天敌 1.5 螟虫的虫情调查与预报 两查两定 1.5.1 防枯心苗的两查两定 ① 查苗情虫情,定防治对象田:长势旺, 叶色嫩绿稻田,100-200块卵/亩。定位防 治对象田。
1.6.4 药剂防治:达到防治标准的田块,用 药防治枯心苗:采用喷雾,撒毒土,稻田保 持7cm水层。防止白穗:喷雾,或泼浇。 ● 5%锐劲特悬浮剂,450-600ml/hm2。 (按每亩15kg半干半湿细土) ● 5%杀虫双颗粒剂:15-18.75kg/hm2, 拌润土撒施。 ●50%杀螟松乳油:1:1000X喷雾。 ● 12%敌杀星乳油:750ml//hm2,兑水 900kg//hm2喷雾。
b.6~8代区:南岭以南的两广南部、福建
南部,以少数幼虫、蛹越冬;
c.5~6代区:南岭以北到北纬310地
区,少数蛹越冬;
d.4~5代区:长江以北到陕西秦岭
一线以南地区,不能越冬;
e.1~3代区:秦沂山区到秦岭以北 地区,包括华北、华东,不能越冬;
3.3.2 成虫习性
a.远距离迁飞习性; b.喜群集在嫩绿、阴湿的稻田; c.有一定趋光性,对金属卤素灯趋性 较强; d.需补充营养; e.喜在嫩绿、宽叶、矮杆水稻品种上 产卵,卵产在中、上部叶片上;
② 查孵化进度,定防治日期:孵化
盛期用药;对二化螟可查枯鞘率定防治
对象田。
单季稻:第一代早稻 7-8%
常规中稻:5-6%
杂交稻:3-5%
第二代各类水稻为0.6-1%
1.5.2 防止白穗的两查两定 ① 查孕穗情况,定防治对象田:孵化 盛期内大肚株超过10%,抽穗不足80%的 田块要防治。 ② 查破口露穗情况,定防治日期:凡 破口己超过50%,而抽穗不足80%,及盛 孵末期破口不足50%而大肚己超过10%田 块,应立即施药。
二化螟 ●蚁螟孵化后从叶鞘蛀入,先群集 于叶鞘内为害; ●幼虫侵入后先形成枯鞘,后形成 枯心苗; ●幼虫有转株为害习性,一头幼虫 一般转株2~5次。
蚁螟侵入与水稻生育期
三化螟:能侵入为害不同生育期水
稻,但分蘖期、孕穗期和破口期最有利
于蚁螟侵入;
二化螟:侵蛀水稻能力比三化螟强,
分蘖期、孕穗期有利于蚁螟侵入,圆杆
低龄高峰期是防治适期。压前控后,
掌握上一代若虫盛期。
防治指标
双季早稻10~15头/丛,晚稻15~20 头/丛,单季中稻孕穗期10~15头/丛, 乳熟期15~20头/丛,黄熟期25~30头/ 丛,杂交稻15~20头/丛;
白背飞虱:常规稻10头/丛,杂交稻 15 ~ 20头/丛;
混合种群防治主害代的前一代:常 规稻0.3~1头/丛,杂交稻 1~2头/丛
3.2 寄主和为害
3.2.1 寄主:主要寄主是水稻,其 次还为害玉米、高粱、小麦、狗尾草 等 3.2.2 以幼虫为害叶片,大发生时 稻叶一片枯白,一般减产2~3成,重 的甚至颗粒无收。
3.3 生活史与习性
3.3.1 世代与越冬 a.9~11代区:台湾南部、海南岛、云南
元江、西双版纳,周年繁殖,无越冬;
4 水稻害虫综合防治
4.1 明确当地水稻的主要靶标害虫 4.2 主要防治措施 4.2.1 农业防治 a.消灭越冬虫源; b.合理的栽培制度和合理的水稻布局; c.培育选用抗虫品种; d.加强田间管理及设臵诱杀田; 4.2.2 生物防治 a.保护天敌; b.利用微生物农药;
4.2.3 药剂防治。
选用窄谱农药和合理用药
2.2 发生趋势
2.3 危害
① 成、若虫刺吸汁液,破坏水稻正 常代谢,导致减产。 危害轻重决定于三个因素: 水稻生育期,虫口密度,危害时间和 长短。 在不同水稻生育期造成的危害不同: 孕穗期>分孽期>乳熟期
② 口针刺吸留下的伤痕,破坏植株
组织,加速稻株枯萎和倒伏。 ③ 传播病毒病,如:草丛矮缩病等。
不同品种受害程度:粳稻〉籼稻;矮杆
品种〉高杆品种;阔叶品种〉窄叶品种;杂
交稻〉常规稻 不同生育期受害减产的程度依次为:抽 穗期〉分蘖期〉乳熟期 施氮肥过多的受害重 密植比稀植受害重
3.4.4 天敌
捕食性天敌:稻田蜘蛛占80%以上 寄生性天敌:稻螟赤眼蜂、卷叶 螟绒茧蜂、无脊大腿蜂、 螟蛉瘤姬蜂 等,对发生量常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1.6.2 物理防治:黑光灯诱蛾,1盏/50亩。 1.6.3 生物防治 ●保护天敌:合理用药,与采摘卵块相结 合,将卵块放在寄生蜂保护器内。 ●微生物农药防治:杀螟杆菌(每500克菌 粉含2600亿孢子)防治三化螟,每公顷用工业 产品4.2-7.5kg。 ●性诱剂防治:将初羽化雌蛾5头左右,放 在网笼内,网笼放在水盆架上。
成虫习性
1.3 幼虫习性
三化螟: ●幼虫卵孵化后,分散蛀入稻茎内,一头 蚁螟侵入一稻株,从孵化出到侵入平均需 40 ~50min,是触杀剂杀螟的好时机; ●幼虫蛀入后先形成假枯心,然后再形成 枯心苗; ●幼虫在植株茎内可穿节为害,大量取食 前,先在叶和茎节部位作环壮切断,称断环; ●有转株为害习性,每次侵入一新稻株, 必定造成断环,一生转株1~3次。
2.7.4 药剂防治
a.10%吡虫啉每公顷20g喷雾; b.25%灭幼酮可湿性粉剂每公顷 300 ~450g喷雾; c.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400倍每公 顷30g喷雾; d.5%锐劲特浓悬浮剂1600倍喷雾;
3. 稻 纵 卷 叶 螟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3.1 种类和分布 ●稻纵卷叶螟全国均有分布,以南方 稻区发生重; ●稻显纹纵卷叶螟发生于两广和四川;
2.5.3 农药: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是褐飞 虱猖獗的主要原因之一。 2.5.4 天敌 a.捕食性天敌:蜘蛛、步甲、瓢虫、 小黄家蚁; b.寄生性天敌:稻虱缨小蜂等; c.病原微生物:稻虱线虫、白僵菌;
2.6 虫情调查
开展两查两定,查虫口密度定防治
对象,查虫龄定防治时间。当1、2龄若
虫时,每隔2 ~ 3天,查25 ~ 50丛,
3.3.3 幼虫习性
a.第1龄幼虫很少结苞,取食叶肉形
成针尖大小的白色透明小点;第2龄幼
虫在叶尖或稻叶上、中部结小虫苞,称
卷尖期,幼虫取食叶肉,受害处出现透
明白条状斑;第3龄以后吐丝将叶片单
叶纵卷;
b.第3—5龄幼虫有转苞为害习性。
c.4龄后食量大增,以最后一龄食叶
量最大。
d.幼虫老熟后一般在受害株或附近的
2. 稻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2.1 种类及分布 ● 不同地区飞虱的主要种类不同
长江中下游及华南稻区:以褐飞虱为主, 的背飞虱,灰飞虱次之。
北方稻区:以灰飞虱,白背飞虱为主,褐 飞虱很少
● 不同稻作上飞虱的主要种类不同
早稻以灰、白背飞虱为主;
一季晚及中稻以白背及褐飞虱重;
双晚稻以褐飞虱最严重。
稻株离地面7—10cm 处的叶鞘内、稻丛 基部或老虫苞中化蛹。
3.4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4.1 迁入期早,迁入量大,峰期
长是当年大发生的重要原因; 3.4.2 生长发育期的适宜温、湿度 为22~ 28 ℃,相对湿度为90%以上。 一般温暖、高湿、多雨有利于发生;
3.4.3 品种、生育期和施肥水平等
a.使用选择性或内吸性药剂,减少对天 敌的伤害; b.尽可能不用喷雾、喷粉和泼浇法,而 采用颗粒剂或土壤施药; c.避免在天敌繁殖、活动期间用药; d.轮换用药,选用复配剂; e.选择施药时期,1次防治兼治其它害 虫等措施,防止抗药性;
2.4.3 成、若虫习性
a.成、若虫喜阴湿,怕阳光直射,故群 集在稻丛中下部叶鞘上取食 b.成虫有长、短两种翅型,若虫共5龄, 3龄为分化关键期,翅型分化决定于幼虫期的 营养条件和栖息密度,营养好,密度低,产 生短翅型多 c.长翅型成虫具远距离迁飞习性,趋光 性和趋嫩绿性;短翅型成虫为居留型 d.成虫将卵产于叶鞘内,并留下产卵痕。 产卵痕初为黄白色,后变成褐色条斑 2.4.4 我国褐飞虱主要属于生物Ⅰ型和Ⅱ 型
1.2 成虫与越冬习性
有关习性 发生世代 越冬虫态 及场所 三化螟 2~7代 老熟幼虫,稻桩 内 立春16 ℃ 以上 陆续化蛹、羽化 越冬幼虫 趋光性强;趋嫩 绿产卵习性;卵 块主产在叶片上 二化螟 1~5代 4~6龄幼虫,稻桩、 稻草等 11 ℃ 开始化蛹,15~ 16 ℃开始羽化,由于越 冬场所不同, 羽化不 齐,长达2个月 趋光性强,趋嫩绿及粗 壮高大植株产卵习性; 卵块主产在叶片上
2.4 生活史与习性
2.4.1 世代 2.4.2 越冬
a.安全越冬地带:北纬21 度以南,褐飞 虱终年繁殖,无越冬现象,初次虫源为本地虫 源; b.少量间歇越冬带:暖冬年份北纬25度 左右,寒冬年份北纬20度左右,以少量各虫态 越冬,但不能成为次年主要虫源; c.不能越冬地区:北纬25度以北地区,不 能越冬,次年初次虫源皆非本地虫源;
2.5 发生与环境关系
2.5.1 气候条件:喜中温高湿。生 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 ~30 ℃, 相对湿度在80%以上。在长江中下游, 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 会大发生。
2.5.2 栽培制度 a.矮杆、耐肥、杂交品种有利于褐 飞虱发生和危害; b.水稻品种对褐飞虱抗性存在明显 差异:野生稻〉常规稻〉杂交稻;粳稻 对褐飞虱敏感; c.水稻不同生育期:以孕穗至开花 期的水稻对褐飞虱生育期和繁殖最有利
1.6
防治措施
1.6.1 农业措施 ●水稻收割后及时翻耕灌水淹没稻桩, 杀死稻桩内的幼虫 ●结合冬春积肥清除稻田内的稻桩,铲 除田边杂草
●次春及早翻耕灌水灭蛹
● 选择无螟害或较轻的晚稻田作冬作田 和绿肥留种田;
●改单、双混栽为大面积双季稻或一季 稻,减少桥粱田; ● 设臵诱杀田:以5-10%的田提前栽播, 偏施N肥,集中清灭; ● 转BT水稻;
3.5 防治措施
3.5.1 农业防治 a.选用抗虫品种; b.合理施肥,防止贪青; c.设臵诱杀田。偏施氮肥,诱集产卵,集 中歼灭; 3.5.2 生物防治 a.保护天敌,释放寄生蜂; b.微生物农药:杀螟杆菌、青虫菌、苏云 金杆菌;
3.5.3 药剂防治
a.防治对象田:生长嫩绿的稻田,分蘖期 北方稻区50~100头/百丛,南方稻区100~ 200头/百丛;穗期30~50头/百丛 b.防治适期:2龄幼虫高峰期 c.药剂种类与方法 48%乐斯本乳油:每公顷600~750ml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50~ 300g 50%杀螟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
二.重要水稻害虫
1.水稻螟虫
俗称水稻钻心虫,我国有
水稻二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
水稻三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1.1 生活史与习性 三化螟 二化螟 食性 单食性,只为害 寡食性,寄主有 水稻 水稻、玉米、高 粱、小麦等 为害 幼虫为害后可形 枯鞘、枯心苗、 状 成枯心苗、枯孕 枯孕穗、白穗、 穗、白穗、虫伤 虫伤株等 株等
第
五
章
水
稻
害
虫
一.概述
1.防治水稻害虫的重要性 2.种类和分类
2.1 按为害特点分
●吸食叶片、茎杆汁液的:如稻飞虱类、
叶蝉类、蓟马类;
●咬食叶片成缺刻的:如稻蝗、稻纵 卷叶螟、稻苞虫等; ●潜叶为害的:稻潜叶蝇;
●为害稻根的:稻根叶甲、稻象甲; ●钻入茎叶为害的:水稻二化螟、三 化螟; ●为害谷粒的:稻蝽等。
2.7
防治措施
2.7.1 农业防治 a.结合冬季积肥,清除杂草,消
灭灰飞虱越冬虫源。结合秧田和大田
除草,消灭部分虫卵
b.选育和推广抗虫品种
c.栽培控虫
2.7.2 生物防治 a.保护天敌; b.南方稻区可在稻田放养小鸭; c.利用微生物农药:白僵菌; 2.7.3 油砂防治:每公顷用柴油7500g, 掺细砂撒入土中,用竹竿拍苗,田中保 持36cm浅水3天;
2.2 按虫源性质划分 ●本地虫源 ●异地虫源
3.种类演替情况 4.发生趋势
4.1 迁飞性害虫,尤其是稻飞虱仍是为 害最严的害虫,而本地虫源害虫相对处 于次要地位;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4.2 在飞虱中,白背飞虱自80年代后期在 全国范围内虫量显著上升,长江中、下游 早、中稻常常成灾; 4.3 原来为害不严重的或已被控制的害虫 如稻蝗、稻象甲、稻黑蝽等有抬头的趋势; 4.4 某些为害严重的检疫性害虫如稻水象 甲已传入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