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和肛管的结构与解剖简述

合集下载

系统解剖学—消化系统之直肠和肛管

系统解剖学—消化系统之直肠和肛管

系统解剖学—消化系统之直肠和肛管一、直肠直肠是消化管位于盆腔下部的一段,全长10~14cm。

直肠在第3骶椎前方起自乙状结肠,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膈移行于肛管。

直肠在矢状面上形成两个明显的弯曲:直肠骶曲是直肠上段沿着骶尾骨的盆面下降,形成一个凸向后方的弓形弯曲;直肠会阴曲是直肠末段绕过尾骨尖,转向后下方,形成一个凸向前方的弓形弯曲。

在冠状面上也有3个凸向侧方的弯曲,但不恒定,一般中间较大的一个凸向左侧,上、下两个凸向右侧。

当临床进行直肠镜、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应注意这些弯曲部位,以免损伤肠壁。

直肠上端与乙状结肠交接处管径较细,向下肠腔显著膨大称直肠壶腹。

直肠内面有3个由黏膜及环行肌构成直肠横襞,具有阻挡粪便下移的作用。

中间的直肠横襞大而明显,位置恒定,通常位于直肠壶腹稍上方的直肠右前壁上,距肛门7cm,可作为乙状结肠镜检查的定位标志。

二、肛管肛管长约3~4cm,上端在盆膈平面续于直肠,下端终于肛门。

肛管被肛门括约肌所包绕,平时处于收缩状态,有控制排便的作用。

肛管内面有6~10条纵行的黏膜皱襞称肛柱,各肛柱下端彼此借半月形黏膜皱襞相连,此襞称肛瓣。

每一肛瓣与其相邻的两个肛柱下端之间形成开口向上的隐窝称肛窦,窦深3~5mm,肛窦内往往积存粪屑,感染后易致肛窦炎,严重者可形成肛门周围脓肿或肛痿等。

通常将各肛柱上端的连线称肛直肠线,即直肠与肛管的分界线;将连接各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的锯齿状环形线称齿状线,或称肛皮线。

在齿状线下方有一宽约1cm的环状区域称肛梳,或称痔环,表面光滑,因其深层有静脉丛,故呈浅蓝色。

肛梳下缘有一不甚明显的环形线称白线或称Hilton 线,该线位于内、外括约肌的分界处,活体肛诊时可触知此处为一环行浅沟即括约肌间沟。

肛门是肛管的下口,为一前后纵行的裂孔,前后径约2~3cm。

肛管周围有肛门内、外括约肌和肛提肌等。

肛门内括约肌是由肠壁内环形平滑肌增厚形成,有协助排便的作用,但无括约肛门的作用。

肛管、直肠疾病详解

肛管、直肠疾病详解
– 骨盆直肠间隙 – 坐骨肛管间隙 – 肛门周围间隙 – 直肠后间隙
直肠肛管间隙
二、直肠肛管检 查方法
(一)体位
– 左侧卧位
• 多用于老年、体弱者– 膝源自卧位• 最常用–截石位
• 多用于治疗、双合诊检查
–蹲位
• 用于检查内痔、脱肛、直肠息肉
–弯腰前俯位
• 简单易行。
(二)检查步骤
• 肛门视诊 • 直肠指诊
• 中间型(直肠盲端位肛提肌中间)
– 无瘘的肛管发育不全 – 合并瘘的肛管发育不全
• 低位型(直肠盲端位肛提肌以下)
– 肛管狭窄(包括肛膜闭锁) – 合并瘘
– ⑵四型分类法
• 第一型:肛门直肠狭窄 • 第二型:肛门膜样闭锁 • 第三型:肛门闭锁。肛门、肛管、直肠下段 闭锁,多合并膀胱、直肠、尿道瘘 • 第四型:直肠闭锁。直肠下段闭锁,肛管与 肛门正常。
3.病理
–⑴大体分型 •肿块型 –预后好 •溃疡型 –多见,发生比例为50% •浸润型 –转移早、预后较差
⑵组织学类型
– 腺癌 – 粘液腺癌 – 未分化癌 – 其他,腺鳞癌
⑶扩散和转移 – 直接浸润
• 多向肠管周围及肠壁深层浸润性生长,沿纵 扩散较少。1cm肿瘤浸润1周约需1.5-2年。 穿透肠壁可侵润邻近器官。
–穿刺抽脓确诊
⑶骨盆直肠窝脓肿
–较少见 –位置较深 –全身症状更明显 –局部症状: • 直肠坠胀感、便意不尽感、排尿不适 感 –直肠指检: • 深部有压痛、局限性隆起、触痛或波 动感 –B超或穿刺抽脓确诊
5.诊断要点:
– ①直肠肛管持性搏动痛 – ②脓肿的外部表现:如可能及硬结,肿块压痛、 或仅是肿胀压痛。 – ③全身感染的表现。 – ④局穿刺抽吸出脓液,亦可在B超导向下穿刺。

结直肠肛管解剖

结直肠肛管解剖

左半结肠切除术
3. 吻合时要确保吻合口无张力及有充分的 血液供应。如吻合口有张力,应进一步游 离横结肠,使之松动;对吻合口血液供应 有怀疑时,应再切除一段肠管,然后再吻 合。
加横结肠切除时,术中剥离应注意胰腺, 十二指肠,胆道等各毗邻脏器,避免造成 损伤。
回盲部旷置术
1. 回肠管径较小,吻合后可能发生狭窄时 ,须切开系膜对侧的肠壁,以增大吻合口 径;
乳头多为1~4个,数目、形态和大小因人而异 ,存在着个体差异。
肛乳头
出现率为13%~47%,多数人没有肛乳头;
若肛管处有感染、损伤及长期慢性刺激,譬如 肛裂,肛乳头可增生变大,脱出肛门外,形成 肛乳头炎或肛乳头肥大。有的可呈乳头瘤状, 该乳头瘤为纤维性息肉。
肛垫
肛管上皮下由粘膜下肌、扩张的血管及结缔 组织共同构成的较厚的组织板,其特性与海 绵体或勃起组织相似,故有人称此部粘膜为 “直肠海绵体”或“肛门血管衬垫”(简称肛垫 );
降结肠
长约25-30cm。 为腹膜间位器官,
后面借疏松结缔组 织与腹后壁相粘。 无系膜。 比升结肠位置更深 。
升结肠、降结肠均由腹膜固定在腹 后壁上,当手术在后腹膜和肾前筋 膜之间向结肠内侧进行钝性剥离时, 应注意走行在结肠内侧的精索内动、 静脉或卵巢动、静脉,以及左或右 输尿管。
升结肠、降结肠的后面均在腹膜之 外,在腹膜后有血肿存在时,须游 离结肠,探查其腹膜外部分,以免 遗漏。
结肠的解剖结构
概述
结肠为盲肠与直 肠之间的肠段, 呈现为“M”行围 绕空回肠周围。
分为:升结肠 横结肠 降结肠 乙状结肠
升结肠
长约15cm 起始于盲肠,沿
腹腔右侧上行, 至肝右叶下方( 结肠右曲)后移 行为横结肠。

直肠肛管解剖

直肠肛管解剖

03
肛管阴部 内动脉,供应肛管下段
静脉回流
直肠肛管的静脉回流主要通过 直肠下静脉丛和肛管静脉丛
直肠下静脉丛位于直肠下段, 收集直肠下段的静脉血
肛管静脉丛位于肛管周围,收 集肛管的静脉血
直肠下静脉丛和肛管静脉丛的 血液最终回流到下腔静脉
神经支配
腹下神经:支配肛 管和肛门括约肌的
02 上皮层:由柱状上皮细胞和杯 状细胞组成,具有分泌功能
03 固有层:由疏松结缔组织和淋 巴组织组成,具有免疫功能
04 黏膜肌层:由平滑肌细胞组成, 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
黏膜下层
结构: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血管组成
功能:为黏膜层提供营养和氧气
特点:富含血管和淋巴管,有利于吸收和排泄
与其他组织的关系:与肌层紧密相连,共同维持直肠肛管的形态 和功能
运动功能
骶神经:支配直肠 和肛管的感觉和运
动功能
盆神经:支配直肠 下段和肛管的感觉
和运动功能
阴部神经:支配肛 管和肛门括约肌的
感觉和运动功能
4
直肠肛管的生理 功能
排便功能
直肠肛管是排便的
01
主要通道
直肠肛管可以调节
04
排便的速度和力度
02
直肠肛管通过收缩
和舒张来控制排便
03
直肠肛管可以感知
粪便的性质和数量
直肠肛管解剖
目录
01. 直肠肛管的结构 02. 直肠肛管的组织结构 03. 直肠肛管的血管和神经 04. 直肠肛管的生理功能
1
直肠肛管的结构
直肠和肛管的位置
2019
肛管位于直肠 末端,连接直
肠和肛门
2021
直肠和肛管的 毗邻器官和组

肛门直肠的解剖

肛门直肠的解剖

肛门直肠应用解剖结构邢台市第四医院1。

1,肛门肛门是消化道末端的开口,位于臀部正中线与两侧坐骨结节连线的交叉点上,会阴体与尾骨之间.平时紧闭呈一纵裂,排便时张开呈圆形,直径3厘米左右.肛缘皮肤松弛而有弹性,因外括约肌和肛门皱皮肌改缩,故皮纹呈放射状皱襞。

1.2,肛管肛管是消化道的末端,上接直肠,下止于肛肛缘。

其两侧为坐骨直肠窝;前方男性有尿道和前列腺,女性有阴道;后方为尾骨.1。

2。

1,解剖肛管:从肛门缘到齿线,长约2厘米至3厘米。

因管腔内覆以移行皮肤,又称皮肤肛管。

1.2.2,外科肛管:从肛门缘到肛管直肠上缘平面,长约4厘米.因管壁由内外括约肌包绕,又称括约肌性肛管.1。

2.3,肛管有"四线”、“三带”等几个重要解剖标志。

肛管的"四线"是:1.2.3。

1,肛门皮肤线:即肛门缘,是消化道最低的界线。

1。

2。

3。

2,肛门白线:位于肛缘与齿线之间,距肛缘上方1厘米左右。

其深部是内括约肌下缘与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交界处,指诊时可扪到一环状沟,故实际上就是括约肌间沟.1。

2。

3.3,齿线:又名梳状线,是由肛瓣的游离缘连合而成,距肛缘约2厘米至3厘米。

是直肠(粘膜)与肛管(皮肤)的分界线,上是直肠,发生于内胚层;下是肛管,发生于外胚层。

约80%的肛肠疾病起源于此.齿线附近的解剖结构有:1。

2.3。

3。

1,肛柱:位于齿线上方,又名直肠柱,是直肠下端垂直的粘膜皱襞,长约1厘米至2厘米。

是因为肛门括约肌的张力作用,使直肠下端粘膜收缩形成纵行皱襞。

当括约肌松驰,直肠扩张时,此柱即消失,可以认为是直肠的贮藏容积。

1。

2。

3。

3.2,肛瓣:肛柱的下端相互之间借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相连,这些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称为肛瓣.1。

2.3。

3。

3,肛窦:又称肛隐窝,是由相邻的两个肛柱与肛瓣围成的袋状小窝,口上底下,象一个漏斗,深3mm--5mm,底部有肛腺的开口。

窝内易积存粪渣和受损伤,发生感染后,炎症易向肛腺漫延,甚至引起脓肿。

直肠肛管解剖

直肠肛管解剖
乳头多为1~4个,数目、形态和大小因人而异, 存在着个体差别
出现率为13%~47%,多数人没有肛乳头 若肛管处有感染、损伤及长久慢性刺激,譬如
肛裂,肛乳头可增生变大,脱出肛门外,形成 肛乳头炎或肛乳头肥大。有旳可呈乳头瘤状, 该乳头瘤为纤维性息肉
肛垫
肛管上皮下由粘膜下肌、扩张旳血管及结缔组织共 同构成旳较厚旳组织板,其特征与海绵体或勃起组 织相同,故有人称此部粘膜为“直肠海绵体”或 “肛门血管衬垫”(简称肛垫)
态,从而关闭肛门防止粪便泄 漏 主动闭合肛门时,有补充随意 肌功能旳作用 肛裂患者大便时可致内括约肌 痉挛,产生排便困难和剧痛。 切断内括约肌可解除痉挛,切 断后不会引起排便失禁
联合性纵行肌
构成: 直肠纵肌旳延长 肛提肌悬带 外括约肌顶环旳延长
联合纵肌
向内侧穿过内括约肌层,分布在 肛管内皮形成非常薄旳纤维肌束 而固定栉膜,也称做Treiti韧带

11点
3点
7点
内痔
外痔
混合痔
外科学肛管旳4个界线
肛门缘 括约肌间沟(肛白线,Hilton line) 齿线 肛管直肠线
肛门缘(肛门口):消化道最低旳界线
括约肌间沟(肛白线,Hilton line):在肛门缘与齿线之间,距肛 缘约1cm,正对内、外括约肌连接处。如将食指伸入肛管,可摸 到肛门内、外括约肌皮下部之间有一种凹陷旳沟,即括约肌间沟
痔静脉丛不是门静脉侧支循环唯一场合,它可经十二 指肠、小肠、结肠、胃、腹壁等处静脉回流,假如门 静脉高压,能够引起上述器官旳静脉曲张,当然也可 发生直肠静脉曲张(较罕见),但不是痔。
除上述解剖学资料外,在临床上也证明门静脉高压患 者,痔旳发病率并不高。布朗得(Brondel)发觉常与 痔伴发旳疾病中,未见有血管性疾病如精索静脉曲张、 高血压或肝病等。

第一节 结、直肠与肛管解剖生理概要

第一节 结、直肠与肛管解剖生理概要

第一节结、直肠与肛管解剖生理概要结、直肠与肛管解剖(一)结肠结肠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下接直肠。

成人结肠全长平均约150 cm (120-200 cm)。

结肠各部的直径不一,自盲肠的7. 5 cm依次减为乙状结肠末端的2.5 cm。

结肠有三个解剖标志,即结肠袋、肠脂垂和结肠带。

盲肠以回盲瓣为界与末端回肠相连接。

回盲瓣具有括约功能,由于它的存在,结肠梗阻易发展为闭拌性肠梗阻。

另一方面,残留回盲瓣的短肠综合征较已切除回盲瓣的相同长度的短肠综合征的预后相对较好。

盲肠为腹膜内位器官,故有一定的活动度,其长度在成人约为6 cm,盲肠过长时,易发生扭转。

升结肠与横结肠延续段称为结肠肝曲,横结肠与降结肠延续段称为结肠脾曲,肝曲和脾曲是结肠相对固定的部位。

升结肠和降结肠为腹膜间位器官,前面及两侧有腹膜遮盖,后面以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贴,故其后壁穿孔时可引起严重的腹膜后感染。

横结肠和乙状结肠为腹膜内位器官,完全为腹膜包裹,是结肠中活动度较大的部分,乙状结肠若系膜过长则易发生扭转。

结肠的肠壁分为浆膜层、肌层、粘膜下层和粘膜层。

(二)直肠直肠位于盆腔的后部,平骸呷处上接乙状结肠,沿骸、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隔转向后下,至尾骨平面与肛管相连,形成约900的弯曲。

上部直肠与结肠粗细相同,下部扩大成直肠壶腹,是暂存粪便的部位。

直肠长度约12^15 cm,分为上段直肠和下段直肠,以腹膜返折为界。

上段直肠的前面和两侧有腹膜覆盖,前面的腹膜返折成直肠膀胧陷凹或直肠子宫陷凹。

如该陷凹有炎性液体或腹腔肿瘤盆底种植转移时,直肠指诊可以帮助诊断;如有盆腔脓肿可穿刺或切开直肠前壁进行引流。

下段直肠全部位于腹膜外。

男性直肠下段的前方借直肠膀胧隔与膀胧底、前列腺、精囊腺、输精管壶腹及输尿管盆段相邻。

女性直肠下段借直肠阴道隔与阴道后壁相邻。

直肠后方是骸、尾骨和梨状肌。

直肠的肌层与结肠相同。

直肠环肌在直肠下端增厚而成为肛管内括约肌,属不随意肌,受自主神经支配,可协助排便,无括约肛门的功能。

肛管、直肠的解剖概要

肛管、直肠的解剖概要

肛管起于齿状线,下⽌肛门缘,长2~3厘⽶,由肛门内外括约肌和肛提肌围绕。

肛管向上向后与直肠成80~90°⾓,前壁⽐后壁较长。

肛管为⽪肤所复盖,齿线下⽅有⼀光滑区,称痔环,其下界叫⽩线,位置相当于肛门内括约肌的下端,活体呈浅兰⾊,触诊有⼀浅沟,直肠上接⼄状结肠,下连肛管,长约12~15厘⽶,起⾃第三骶椎平⾯,沿骶⾻凹向下向前,到尾⾻尖⼜转向后,形成两个弯曲,这对临床做⼄状结肠镜检查时必须注意,以免损伤肠壁。

直肠上1/3前⾯和两侧有腹膜,中1/3的腹膜向前返折成直肠膀胱或直肠⼦宫陷凹、腹膜返折距会阴部⽪肤7~8厘⽶,⼥性较低。

下1/3⽆腹膜。

直肠腔上段较窄,下⾯扩⼤成直肠壶腹。

肌层是不随意肌,内环外纵,环肌层在直肠下段伸延并增厚,成为肛管内括约肌。

纵肌层下端与肛提肌和内、外括约肌相连。

在参予括约肌和排便活动中起⼀定作⽤。

粘膜较厚,粘膜下层松弛,易与肌层分离。

在壶腹部还有上、中、下三个横的半⽉形皱襞,叫直肠瓣。

直肠下部因括约肌收缩,粘膜成纵皱襞,叫直肠柱也叫肛柱,长1~2厘⽶,约10个,相邻两个直肠柱基底之间有半⽉形皱襞,叫做肛瓣,肛瓣与直肠柱之间的粘膜形成⼝向上,底在下的袋状⼩窝,叫做肛窝(隐窝),深约3~5毫⽶,底部有肛腺开⼝,此处常积存粪屑,容易感染,发⽣肛窦炎,肛管与直肠柱连接的部位,常有三⾓形*状隆起,称为肛*。

上述解剖结构,使直肠与肛管交界处形成⼀条不整齐的线,称为齿线,成为直肠与肛管的分界线。

神经 肛管属体神经系统的阴部内神经(骶2~4),分布于肛提肌、肛门外括约肌,肛管和肛周⽪肤,可控制肛门括约门肌功能。

直肠属植物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纤维来⾃胸11到腰2脊髓神经,经腹下神经丛与副交感神经(骶2、3、4)相连,分布⾄直肠⽌于齿线,交感神经有抑制直肠蠕动,并使肛门内括约肌收缩,副交感神经有增加直肠蠕动,促进分泌和内括约肌松弛,齿线以上直肠粘膜⼀般⽆痛感,肛管和肛周⽪肤则感觉敏锐,炎症或⼿术后刺激可引起剧痛,还可引起的反射性肛提肌和肛门外括约肌痉挛,发⽣排尿困难和尿潴留。

结、直肠与肛管解剖生理概要

结、直肠与肛管解剖生理概要
(齿状线上15cm、10cm、5cm) • 解剖标志:直肠瓣、肛柱、肛瓣、肛窦、肛乳头、
齿状线
(二)直肠
侧面观 直肠的位置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比邻关系 • 前有膀胱、前列腺或子宫和阴道 • 后有骶骨 • 两侧有支配性功能和排尿的神经及重要血管
直肠的位置
(二)直肠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直肠系膜 是指在中下段直肠的后方和两侧包裹着直 肠的、行成半圈1.5~2.0cm厚的结缔组织, 内含动脉、静脉、淋巴组织及大量脂肪组 织,上自第3骶椎前方,下达盆膈
Thanks
直肠系膜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二)直肠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ME) 为当前直肠癌根治术金标 准
(二)直肠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直肠切除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二)直肠
肛垫 位于直肠末端,在齿状线上1.5cm宽的环形海绵状组织带,是诱发排便的感觉中心。现 在认为,肛垫松弛下移是痔形成的基础
横结肠及其系膜将腹腔分 为结肠上和结肠下
降结肠 乙状结肠
阑尾
盲肠
腹膜间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
易扭转
长约40cm 分为固定段和活动段
易扭转
回盲瓣,调节食糜进入盲 肠速度,防止返流
(一)结肠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结肠组织学结构
(二)直肠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直肠解剖结构
• 长约12~15cm • 以腹膜反折为界分为上段直肠和下段直肠 • 外科临床工作中亦有将直肠分为上、中、下段
内痔 淋巴引流向上 至腹主动脉周围 或髂内淋巴结 植物神经支配

直肠肛管解剖汇总

直肠肛管解剖汇总

外科教研室 外科教研室
3
外科教研室
第一节
直肠肛管解剖
外科学各论
2. 形状
• 上下两端缩窄,中间膨大成直肠壶腹
• 内有三条半月形横皱襞——直肠瓣
4
外科教研室
第一节
直肠肛管解剖
外科学各论
5
外科教研室
第一节
直肠肛管解剖
外科学各论
(二) 肛管
上端与直肠相接,下端为肛门,全长约3cm。
解剖结构包括: (1) 直肠柱
(2)
(3) (4)
直肠肛管解剖
外科学各论
13
外科教研室
第一节
直肠肛管解剖
外科学各论
14
外科教研室
第一节
直肠肛管解剖
外科学各论
15
外科教研室
第一节
直肠肛管解剖
外科学各论
16
外科教研室
第一节
直肠肛管解剖
外科学各论
17
外科教研室
第一节
直肠肛管解剖
外科学各论
18
外科教研室
第一节
直肠肛管解剖
外科学各论
19
外科教研室
直肠肛管解剖
外科学各论
一、外科学范畴
连 体 婴 儿
22
外科教研室
第一节
直肠肛管解剖
外科学各论
一、外科学范畴
损 伤 感染 肿瘤 畸形
其他性质的 疾病
23
外科教研室
第一节
直肠肛管解剖
外科学各论
二、外科学的发展简史 恢复期
感染 三大障碍
疼 痛 出血
血型1901
Wells 止血钳1872 1877 Bergmen 无菌观念 1852 Lister 石炭酸, 抗菌技术

直肠肛管解剖

直肠肛管解剖
大便干结和用力排便有关。
肛裂分类
肛裂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其中慢性肛裂较为常见。
肛裂症状
肛裂的主要症状包括疼痛、便 血和便秘等,其中疼痛是最明 显的症状。
肛裂治疗
肛裂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 、坐浴、扩肛和手术等,具体 治疗方法需根据患者病情选择

肛周脓肿
肛周脓肿定义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 或其周围间隙内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 并形成脓肿的一种疾病。
排便功能的正常运作需要良好 的直肠肛管解剖结构为基础, 如括约肌、肠壁平滑肌等。
括约肌功能
括约肌是直肠肛管区域的重要结 构,包括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
内括约肌主要负责控制排便,当 粪便达到一定量时,内括约肌会
松弛,允许粪便进入直肠。
外括约肌则主要负责控制排便的 出口,防止粪便在未排便时流出

肠道感觉与分泌功能
直肠肛管解剖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
• 直肠解剖 • 肛管解剖 • 直肠肛管周围组织解剖 • 直肠肛管功能与生理 • 直肠肛管疾病与病变
01
直肠解剖
直肠位置与形态
01
直肠位于盆腔的后部,上接乙状 结肠,下连肛管,长约15-20厘 米。
02
直肠形态不规则,上段呈管状, 下段呈袋状,袋状部分称为直肠 壶腹,具有暂时贮存粪便的作用 。
直肠上动脉:供应直肠上段 的血液。
直肠下动脉:供应直肠下段 的血液。
02
01
骶正中动脉:供应直肠后壁
பைடு நூலகம்
的血液。
03
直肠交感神经来自胸腰段脊 髓,副交感神经来自骶髓。
04
05
直肠的感觉神经主要来自胸 腰段脊髓,主要负责感知粪

直肠肛管的解剖.

直肠肛管的解剖.

肛管直肠环: 组成:有肛门外括约肌深部、直肠纵肌 及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部分内括约肌 所组成。 位置:在肛管直肠的结合处。 功能:主要是括约肛管和直肠,在约束 大便中它起主要作用。所以手术时注意 不要伤及此环。 定义:外括约肌深、浅两部围绕直肠纵 肌及内括约肌并连同肛提肌的耻骨直肠 肌形成的一个肌环,称肛门直肠环。

直肠下部
粘膜皱襞为纵形的即肛柱,有6-10条,称 直肠柱。在壶腹下方近肛管处,长度有 2cm,小儿较显著。各柱粘膜下有丰富的 静脉血管和动脉血管分支,称直肠上静脉、 动脉分支,(此血管源于肠系膜下动脉, 其静脉系统经直肠上静脉回流于门静脉。) 越向下血管越显著。在左侧、右后、右前 壁易发生内痔。
二、 肛管
直肠肛门部,又称肛门直肠。长度3cm左右。 位置:在盆膈以下会阴后部肛门三角中。两侧为坐骨直肠窝, 后侧是尾骨,前侧在男性是尿道球部和尿道膜部,女性是阴 道的下1/3。 内部结构: 痔环:围绕肛管内壁表面有一环形光滑的隆起,称痔环。有 肛门内括约肌紧缩而成,表面被复层扁平上皮覆盖。深部含 有静脉丛,称痔外静脉丛。颜色是浅蓝色,而有光泽。皮肤 紧密地附着与肌层上(皮肤与肌层紧密结合)。 白线:位置在痔环的下缘,即肛管的中下1/3处,是内外括约 肌的交界处。是由于纵形的肌肉和肛提肌移形结缔组织穿插 于内外括约肌之间,附于肛管皮肤,并将其牵拉而形成的凹 陷,相当于内外括约肌之间,肛诊时能发现一条沟称痔核间 沟,即是白线。有的称此线为括约肌间线。它的上方是移形 上皮,与直肠纵肌粘合紧密,分割困难,下边为鳞状上皮。 齿状线的意义:重要的分界线,是肛管与直肠壶腹的分界线。 线以上是复层立方上皮,以下是扁平上皮,线以上是直肠上 静脉、动脉(痔上动、静脉)分布的区域。
直肠肛管的解剖

直肠和肛管PPT课件

直肠和肛管PPT课件
等。
直肠癌
直肠癌是发生在直肠内的恶性肿 瘤,是常见的消化道癌症之一。 症状包括直肠出血、排便习惯改
变、腹痛、体重减轻等。
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是指直肠壁部分或全部 向下移位,多见于老年人和儿童。 症状包括直肠脱出、便秘、排便
困难等。
肛管疾病
肛裂
肛裂是肛管皮肤全层裂开所形成 的溃疡,常发生在肛门后部和侧 部。症状包括肛门疼痛、出血、
直肠和肛管ppt课件
目录
• 直肠肛管解剖 • 直肠肛管生理 • 直肠肛管疾病 • 直肠肛管疾病诊断 • 直肠肛管疾病治疗
01 直肠肛管解剖
直肠解剖
01
直肠位于盆腔的后部, 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 管,全长12-15cm。
02
03
04
直肠周围多脂肪、无纵 带,位于膀胱和生殖器 官的背侧。
直肠粘膜呈淡红色,粘 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 构成,内含一对直肠丛。
药物治疗
01
药物治疗是直肠肛管疾病治疗中的基础手段,主要用于缓解症状、控 制病情发展。
02
常见的药物包括消炎药、止痛药、抗感染药、止血药等,需根据患者 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议使用。
03
药物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 物,以确保治疗效果。
04
药物治疗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于严重的直肠肛管疾病,药物治疗 效果有限,需结合其他治疗手段。
肛裂、肛瘘等。
指诊前需要排空大便,患者采取侧卧位 指诊对于发现早期直肠癌具有重要意义,
或膝胸位,医生戴上手套并涂抹润滑剂 因此对于有高危风险的人群,定期进行
后,将手指轻轻插入肛门进行触诊,感
指诊筛查是非常必要的。
知是否有异常的肿块、疼痛、出血等症

结直肠肛管解剖医学PPT

结直肠肛管解剖医学PPT
结直肠的位置
结直肠位于腹腔的右侧和下侧,上端连接小肠,下端连接肛 门。
结直肠的组织结构
结直肠壁由粘膜层、粘膜 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
粘膜下层含有丰富的血管、 淋巴和神经。
粘膜层分为粘膜上皮层、 粘膜固有层和粘膜肌层。
肌层分为内环肌和外纵肌 两层。
结直肠的血管与淋巴引流
结直肠的淋巴引流主要分为 向上、向下和向侧方的三个
详细描述
肛管周围有动脉和静脉,分别负责供 血和回流血液。肛管周围还有淋巴管, 负责引流淋巴液,参与免疫功能。
肛管的神经支配
总结词
肛管受自主神经和躯体神经双重支配,具有感觉和运动功能。
详细描述
自主神经主要支配肛管的血管舒缩功能,而躯体神经主要支配肛管的括约肌运动和感觉功能。当肛管受到刺激时, 会产生相应的感觉并做出反应。
结直肠肛管的解剖结构
结直肠
结直肠由盲肠、阑尾、升结肠、横结 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组成,管壁由 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 成。
肛管
肛管是消化道的最末端,连接直肠和 肛门,由齿状线分为内括约肌和外括 约肌。

结直肠肛管的临床意义
疾病诊断
预防保健
了解结直肠肛管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 能有助于对相关疾病的诊断,如炎症、 肿瘤等。
肠道旋转不良
肠道旋转不良是一种肠道发育 异常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肠梗
阻、呕吐等症状。
肛门闭锁
肛门闭锁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 发育异常,主要表现为出生后 无肛门或肛门狭小等症状。
肠道重复畸形
肠道重复畸形是一种罕见的肠 道发育异常性疾病,主要表现
为肠梗阻、呕吐等症状。
其他结直肠肛管疾病
01
02
03
肠易激综合征

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结、直肠与肛管解剖一、结肠成人结肠全长平均约150cm,分盲肠、升结肠、横解肠、降结肠、乙状结肠。

盲肠直径7.5cm(最宽);乙状结肠2.5cm(最窄)。

升结肠和降结肠为腹膜间位器官;盲肠、横解肠和乙状解肠为腹膜内位器官。

二.直肠长度约12---15cm,分为上段直肠(前和两侧有腹膜覆盖)和下段直肠(完全位于腹膜外)。

(1)直肠瓣(2)肛柱(3)肛瓣(4)肛窦(5)肛乳头(6)齿状线齿状线意义:齿状线以上——粘膜,受自主神经支配,无疼痛感;血液供应由直肠上、下动脉提供;通过直肠上静脉回流至门静脉;淋巴引流主要入腹主动脉旁或髂内淋巴结。

齿状线以下——皮肤,受阴部内神经支配,痛觉敏感;肛管动脉供血;通过肛管静脉回流至腔静脉;淋巴引流主要入腹股沟和髂外淋巴结。

(7)直肠系膜直肠中下段后方和两侧包裹着直肠的形成半圈1.5—2.0cm厚的结缔组织。

(8)肛垫直肠、肛管结合处,该区为一环状、约1.5cm宽的海绵状组织带,富含血管、结缔组织、弹性组织和纤维肌性组织(Treitz肌)。

(9)括约肌间沟位于肛门内括约肌和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交界处。

三.肛管长约1.5----2.0cm,上至齿状线,下至肛门缘。

四.直肠肛管肌肛管外括约肌组成的三肌环(1)上环,附着于耻股联合。

(2)中环,附着于尾骨。

(3)下环,肛门前皮下组织相连。

肛提肌——耻股直肠肌、耻股尾骨肌、髂骨尾骨肌。

肛管直肠环——肛管内括约肌、直肠壁纵肌的下部、肛管外括约肌深部和耻股直肠肌共同组成。

五.肛管周围间隙肛提肌以上间隙:(1)骨盆直肠间隙(2)直肠后间隙肛提肌以下间隙:(1)坐骨肛管间隙(2)肛门周围间隙六. 结肠的血管、淋巴和神经七.直肠肛管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直肠肛管解剖及检查

直肠肛管解剖及检查

内镜检查可以观察到肠道黏膜的形态 、颜色、质地等变化,有助于发现肠 道炎症、溃疡、息肉、肿瘤等疾病。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 等检查方法,可以观察直肠和肛
管的结构和形态变化。
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肠道狭窄、 肠道扩张、肠道占位性病变等情 况,对于肿瘤的诊断和治磁 场,对人体有一定的辐射影响,
增加水分摄入
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有 助于软化粪便,预防便秘 和肛裂。
规律排便
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避 免长时间憋便,有助于预 防便秘和痔疮。
早期筛查与诊断
肛门指检
这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筛 查方法,可以发现早期的 痔疮、肛瘘等疾病。
直肠镜检查
通过插入直肠的细长镜子 观察直肠和肛管内部,能 够发现早期癌变和其他病 变。
粪便潜血试验
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潜血 ,有助于发现消化道出血 和肠道肿瘤。
治疗方法选择与效果评估
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对于轻症患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硬化 治疗、冷冻治疗等非手术方法。
对于严重的痔疮、肛瘘等疾病,手术治疗 是常见的选择。手术方法包括切除、结扎 、吻合等,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术后护理
治疗效果评估
直肠指诊可以发现早期直肠癌、痔疮、肛瘘等常见疾病,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直肠指诊操作简便,无需特殊设备,但需要注意医生的卫生和技巧,以免造成感染 或损伤。
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是通过肛门插入细长的镜子 ,观察直肠和肛管内部情况的一种检 查方法。
内镜检查需要使用麻醉和镇静剂,患 者可能会有一定的不适感,但一般较 为轻微。

肛瘘
肛瘘定义
肛瘘是肛门和直肠周围 的脓肿破溃后形成的慢
性瘘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肠和肛管的结构与解剖简述
①形态和结构直肠和肛管为消化道的终末段。

直肠在第三骶椎水平续于乙状结肠,在穿盆膈处移行为肛管,肛管的下端开口于肛门。

直肠全长约11厘米,肛管长约4厘米。

直肠位于盆腔后部,肛管则位于会阴部的肛区内。

直肠和肛管的行程在矢状面上有二个弯曲:骶曲和会阴曲。

骶曲sacralflexure与骶骨盆面的曲度一致,凸弯向后;会阴曲perineal flexure 在尾骨尖处,凸弯向前。

另外在冠状面上,直肠还有三个向侧方的弯曲,但不甚恒定。

一般中间较大的一个弯曲凸向左侧,上、下两个突向右侧。

在插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时应注意这些弯曲,以免损伤肠壁。

直肠下段肠腔膨大,称为直肠壶腹,腔内常明3个由环形肌和粘膜形成的半月形皱襞,称为直肠横壁,上直肠横襞位于乙状结肠与直肠移行部的左侧壁上,距肛门约13厘米;中直肠横襞最大且较恒定,在壶腹上份的前右侧壁上,距肛门约11厘米,可做为直肠镜检的定位标志;下直肠横襞位置不恒定,多位于直肠左后壁,约距肛门8厘米。

肛管上部粘膜有8-10条纵襞称为肛柱analcolumns.相邻肛柱下腨有半月状态的皱襞相连称为肛瓣analvaves.在肛柱和肛瓣之间的间隙为肛窦anal sinuses.窦口向上。

窦底或肛瓣上有肛腺的开口。

窦内常有粪渣存积,易感染形成肛窦炎,甚至发展成脓肿,是肛瘘形成的原因之一。

所有的肛瓣互相连接形成锯齿状的环形线,称为齿状线或肛皮线。

齿状线下方约有1厘米宽、表面平滑的环状带称为肛梳(痔环)。

肛梳下方有一浅沟称为白线或Hilton 氏线,为肛门内括约肌与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的分界处,线下1厘米左右即为肛门anus.
直肠和肛管的肌层为平滑肌,其中环形肌在肛管下端增厚形成肛门内括约肌sphincterani internus.在肛门内括约肌的外下方还有横纹肌组成的肛门括约肌。

②位置和毗邻:直肠的上1/3有腹膜复盖在其前面和两侧面,属腹膜间位;中1/3仅前方有腹膜复盖故属腹膜外位;下1/3全无腹膜复盖。

男性直肠前壁下部和中部与前列腺、输尿精管壶腹和精囊腺相邻,上部隔直肠膀胱陷凹与膀胱底相邻;女性直肠前壁下部与阴道相邻,上部隔直肠子宫陷凹与阴道上段和子宫颈相邻。

直肠后方有骶前筋膜、骶静脉丛、骶骨和尾骨。

③直肠和肛管的血管、淋巴回流和神经。

直肠上部的动脉来自肠夭膜下动脉的直肠上动脉。

该动脉经乙状结肠系膜根入盆腔,到第3骶椎高度分为左、右二支,分别行于直肠两侧壁并发支供给直肠壁各层。

直肠下部接受来自髂内动脉的直肠下动脉的分支。

肛管由阴部内动脉发出的肛动脉供应。

直肠和肛管的静脉首先在粘膜下层和外膜分别形成直肠内静脉丛和直肠外静脉丛,二者之间有丰富的吻合。

齿状线以上肠管的静脉丛经直肠上静脉和直肠下静脉分别回流到肠系膜下静脉和髂内静脉。

齿状线以下肛管的静脉丛经肛静脉至阴部内静脉最后汇入髂内静脉。

直肠内静脉丛由于缺乏周围组织支持易发生静脉曲张形成痔,在齿状线以上者称为内痔,以下者称为外痔。

直肠上部的淋巴管首先注入直肠旁淋巴结,然后入肠系膜下淋巴结。

直肠下部以及齿状线以上肛管的淋巴管随直肠下动脉入髂内淋巴和骶淋巴结。

齿状线以下肛管的淋巴管注入腹股沟浅淋巴结。

齿状线以上的肠道接受来自盆丛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传入纤维属内脏传入纤维经腹下丛或盆内脏神经入中枢,对痛刺激不敏感。

齿状线以下的肛管接受阴部神经的分支肛神经支配,属躯体神经,对痛刺激敏感,定位确切。

所以内痔一般不太疼痛而外痔有明晱的疼痛。

总之,齿状线具有重要的解剖学和临床意义:①齿状线是粘膜和皮肤的移行处,所以在齿状线以上的恶性肿瘤多数为腺癌,以下为鳞状上皮癌。

②齿状线为血管、神经分布和淋巴回流的分界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