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课程内容

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学会利用相关史料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形成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中的第一课,本课在教材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一单元“辛亥革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下一课“五四运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本课包括两个子目: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教材以“背景——内容——历史意义”为线索,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条理清晰,内容精炼。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而《新文化运动》一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相对比较抽象,对儒家的“纲常伦理”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选取通俗

易懂的材料增强学生历史理解能力,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情境导入

青年如初春,

如朝日,

如百卉之萌动,

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

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同学们,这段话是百年前的一位知识分子对时代的呼唤、对青年的呐喊、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祖国的深情。他是谁?何以发出如此振聋发聩的声音?

有人说,思想源于时代,思想又引领时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拜访那群激情昂扬的人物,去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讲授新课

一、桎梏:枷锁重重乱象生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20世纪初的中国,将会看到以下现象:

社会现象一:北大师生问好(图片、文字)

师:同学们通过这种师生问好场景,看出了哪些社会现象?

生: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教员们不从事研究,只为养家糊口,学生们多为京官子弟,不用心学习,只为升官发财。北京大学不是一所学术中心,而是一座官僚养成所。

社会现象二:阿毛(文字)

师:你认为阿毛用14岁的鲜活生命换一块冰冷的牌坊值得吗?为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总结):这种现象不是偶然,不是个别,旧时代的女性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从一而终,夫亡不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终年过着冷月寒窗、灯摇残照的日子,在高墙深院中与世隔绝,一生孤苦伶仃,直到坟墓。每一个牌坊的背后都有一个孤独的灵魂和一颗颤抖的心。

社会现象三:瑞钰难产而死(文字)

师:造成瑞钰惨死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生:封建迷信、封建家长制的迫害致死

政治现象:袁世凯尊孔复古(文字、图片)

袁世凯大肆举行祭天祭孔仪式,就是为了圆自己的封建帝王梦。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补充)这种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重要的信息,辛亥革命尽管推翻了封建帝制,却没有根除封建思想;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民主思

想却没有被人们接受;剪掉了人们脑门后的辫子,却没能剪断人们心底的精神辫子。

(过渡)如果你们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青年,将会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吹遍中国大江南北,一个个思想的先驱将犀利的笔化作一把把锋利的匕首,刺向封建专制、封建礼教。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洗礼和灵魂的震撼。

二、呐喊:除旧布新铸国魂

第一个勇敢站出来的是刚从日本留学回来的陈独秀。1915年的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而且生活拮据,但是,他更关心的是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中国,该何去何从?反观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君主立宪的维新运动和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他猛然醒悟:

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

——陈独秀

经过几个月的忙碌,《青年杂志》在上海诞生,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首先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青年杂志》的封面,有两个地方值得关注,1.法语,青年;2.刊物的封面人物是卡内基先生,他白手起家,后成为美国钢铁大王,是富有进取心的励志青年。其次,让我们来看看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敬告青年》

师:请思考,这样的封面设计和内容安排,表明陈独秀将满腔的希望寄托在谁的身上?

显然,陈独秀把新中国的未来寄托在用新思想武装起来的新青年身上。

那么,他希望新青年拥有怎样的新思想呢?请大家看这两段材料:

材料一: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二: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对青年有怎样的期许?

生:民主、科学

师:从这个层面上看,新文化运动首先是一场思想革命。

何谓民主?

材料一率天下知男女,为臣、位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男女青年奋斗以脱离此附属品之地位,以恢复独立之人格!

——陈独秀《一九一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