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分析《 芦花荡 》典型人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换个角度分析《芦花荡》典型人物摘要:《芦花荡》是一篇带着孙犁浓浓的荷花淀特色的小说。文章通过一节课的设计理念、课堂实录、事后反思等一个完整过程的展示,阐述了从环境描写切入小说典型人物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芦花荡;典型人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9-0117-02

一、设计理念

分析环境描写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是用演绎法先介绍分析方法,自上而下指导学生还是用归纳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自己生成分析景物描写方法。前者能使教学显得更从容不迫,课堂更容易预设和掌控,后者能达到水到渠成的学习效果,但对课堂预设的要求更高。在备课时,两种方法都放入了课件中但在上课前,笔者选择了后者。

二、课堂摘录

1.课文梳理。出示带空格的幻灯片,学生分男女生抢答。学生非常顺利地解决了相关问题。其中在回答人物性格时,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依据。孩子们预习出人意料的好,他们完整地呈现了一个勇敢、机智、自尊、自信的老头子形象。在归纳学生答题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我们可以通过人物描写、情节记述归纳人物形象,提示刚才游戏的意义,并引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景物描写”来了解人物。

2.重点突破。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寻找课文中的景色描写,进行小组交流。在交流后每组报告一到两处景色描写的句子。学生预习又是非常充分,各组发言很踊跃。出乎意料的是第二位同学一下子找出了老头子复仇一部分中的景色描写,并对老头子的人物形象、心理进行了分析,这是笔者在课堂设计中下一步才进行的步骤。所以笔者打断了他,提示问题只是要求找出景色描写的句子。在他神采飞扬的脸暗淡下去的时候,笔者警觉地发现由于过于相信教学预设而放弃了一次多么好的机会。第三个同学,在他朗读完找出的第二节的景色描写后也迫不及待的分析起人物形象来。笔者在肯定这种比喻联想分析人物的方法后,又引导大家在重读的基础上关注“月明风清的夜晚”,提示学生如果是要执行这项任务会选在怎样的夜晚,一学生站起来答到“月黑风高”,下面有学生会心地笑,追问原因,学生在列举了描写敌人严密监视的第一节后悟到了老头子对自己高超驾船技术的自信。笔者又进一步让学生再读此段景色描写的句子,体会老头子的心绪。学生相继分析了第9节、38节的景色描写,学生甚至将落下的月亮与老头子任务失败后落寞的心绪联系了起来,我们也从中归纳了品词法、上下文联系法这两种分析景色描写的方法,又在品读中体会了景色描写与人物心绪之间的关系,得出景色描写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的结论。

三、课后反思

1.减少无效的关注。在试教时,导课的将军的图片是截取自《墨攻》的海报,学生出现的第一印象是刘天王,在推动孩子思考人物

与景物关系时走了弯路,他们出现的第一兴奋点与课堂主题无关,所以这节课换了一张插图中的无名将军,以减少学生的无效关注。在这节课中没有外在的干扰,学生专注于分析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回答问题较为活跃,思维处在一个被激活的状态,出现预设中的第一个小高潮。如果因追求形式的热闹而损害了内容的传达,减少甚至取消活动又有何不可呢!

2.语文课要控制学习的难度。在本节课的延伸训练阶段,由于事先没有考虑课堂容量,一篇63节的小说学习刚结束,设计了学生没法胜任的为一篇陌生的长篇幅的小说补全练习。在同行的指点下,两天后的再一次教习另一个班级时保留了首段选择练习,文章也只剪辑了与第一节景色描写相关的第二节内容。学生不仅有了多种选择,还运用刚才学到的景物分析方法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合理的依据。争执出了思维的火花,把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在这里一个感悟是:课堂容量并非越大效率越高,合适的容量,适宜的难度能让学生的智慧真正得到伸展。另一个感悟是:语文课堂没有标准答案,激活的孩子的思维能创造出学习的奇迹。

按照以前教小说梳理情节的惯性思维,在试教时笔者曾选择用复述课文的方式来梳理情节。5分钟的学习安排要求学生从概述到详细讲述小说情节,学生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在后来细化概述要求的备课过程中,把问题换成了填空,降低预设的难度,从这节课的学生反馈情况来看,这不仅节约了时间,也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学习演绎中来,减低难度并没影响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情节。

在学生分析老头子性格的时候,第一位学生找到第二节作为答题依据,一心记得教学设计步骤的笔者,直接给出了“我们可以从人物描写中分析人物”的结论,笔者注意到那位学生是一脸茫然地坐下了,显然“善意”的答案并不能把她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的高度。在与后来参与分析景色描写的学生对答中采取为学生搭设台阶的方式,即先让学生读,再让其谈粗略的感受,进而引导他从文本信息中找出感受的源头,从中引导他归纳发现问题的方法,最后让他带着对文本的认识再读文本,这样一步一步得出结论。前者似乎节约了教学时间,但这并不是我们追求的效率,与学生一起历经思维的过程才是课堂的实效。

强拉学生回到自己的课堂设计中去,必然要失去大好的教学契机。而这些非预设的变化也常常是学生认知规律的自然外显,抓住苗头探究因果,考的是教师的教育机智;顺势牵引,合理推动,获得的却是课堂效率。

3.重视教学的生成。笔者在不同的班上了三次,每次“初步运用分析景物描写的一些方法”这一预设目标所衍生达成的生成目标各有侧重。第一个班笔者先介绍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框架中印证知识,学得被动;这节课上先让学生自己从语言品读中赏析,再予以归纳,学生的思维开放度增加了;在后来再次修改方案借班上课时注意收束寻找景色的范围,同时继续鼓励学生开放思维体悟,而教师只从中点拨引导他们自己归纳,结果是学生不仅关注了景色与老头子的形象和心理的关系,还关注了环境与情节发展的关系,大大

超过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卉.给“迷路的句子”找个“家”——《芦花荡》教后感[j].语文建设,2007,(1).

[2]马朝霞.评《芦花荡》老英雄的“过于自信和自尊”[j].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2008,(10).

[3]刘晓武“美”与“爱”的双重奏——《芦花荡》教学例谈[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1,(2).

[4]何文刚“景语”与“情语”的另类——《芦花荡》开篇景物描写的匠心之笔[j].中学语文教学,201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