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绿记》教学设计

【摘要】新课改不应脱离语文最基本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的略读课文《囚绿记》,老师在课堂上将“听”的感知、“说”的研读、“读”的探究和“写”的拓展这四步作为授课主线,让学生由作者对绿喜爱的体会,逐步上升到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的理解,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关键词】教学设计;囚绿记;陆蠡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抒发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文章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将它放在高一必修ⅱ的第一单元第3课,是“阅读鉴赏”单元的略读课文。

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略读课文,我在课文处理时,将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分析和学生写作练习两个方面。新课改不应脱离语文最基本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我在课堂上将这四步作为授课主线。通过“听”的感知,“说”的研读,“读”的探究和“写”的拓展,让学生由作者对绿喜爱的体会,逐步上升到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的理解,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同时,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对教材的处理做了大胆的突破,不是面面俱到,在“听”、“说”和“读”的环节,把要点放在标题和重点段落。

针对学生情况,高一的同学已接触了不少美文,对散文有一定的了解。在“听”的环节,让学生感知文字之美;在“说”的环节,让学生找寻论据;在“读”的环节,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最后,在“写”的环节,让学生感知主题并学以致用。为配合新课改对探究学习的要求,在“说”和”读”两环节,我结合学生特点和语文基础水平,将学生分小组,每组安排一名组长,由组长搜集大家观点并指派发言人,学生乐于在课堂上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提问时我对每个小组进行分工,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这样也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针对教学方法,本课试图用多媒体手段增加课程容量和课堂美感,在指导诵读时加以音乐的伴奏,加强对文本的感知。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使学生既有学习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讲述法和讨论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针对学法,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讨论——总结——写作。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引导学生探究

问题,学生课堂互动交流。

针对教学过程,授课以一根藤蔓为主线,从“听”“说”“读”“写”四个环节入手,各个环节生出枝叶,让这根枝条丰富多姿,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

针对教学设计,强调“听”(整体感知)、“说”(研读文本)、“读”(探究学习)、“写”(拓展延伸)四部分,其中“研读文本”和“探究学习”的设计思路:

1、由标题入手,设置问题,分小组探讨,进而对文章结构和主题有所了解。

2、提供素材,让学生体会托物言志的特点,并练习写作。

《囚绿记》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通过“听”、“说”、“读”、“写”四环节的学习,能指出文章的重要信息,说出文章旨趣,分析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过程和方法:尝试“生命课堂”,运用启发式教学,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文章。通过阅读提问,感受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听”、“说”环节,从朗诵当中体验审美享受,形成抓取重点信息的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把握散文主旨,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

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2.难点: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探究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自然”入手,播放音乐,表述画面,引出作者珍惜“绿”的情感和文章创作背景。

2.出幻灯片“藤蔓”。介绍藤蔓是授课主线,同时介绍本课将从“听”“说”“读”“写”四个环节入手,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确定学生分组,分组原则:结合学生特点和语文基础水平,将学生分小组,每组安排一名组长,由组长搜集大家观点并指派发言人。

二、“听”(整体感知)、“说”(研读文本):

1.出幻灯片“聆听文字”。围绕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2.展示问题:

思考一:标题中的“绿”指常春藤,我对这“绿”有怎样的情感?作者笔下的绿,仅是一株草吗?(明确:指常春藤。它让“我”喜悦;它宝贵,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的心等焦了;视同至宝;留恋于这片绿色)

思考二:标题中的“囚”是指囚困,作者为什么这样做?他囚住的仅仅是“绿”吗?(明确:将常春藤牵进屋子里来。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装饰房间,装饰心情;借绿来比喻爱、幸福和年华;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思考三:标题中的“记”属一事一议,本文只为“囚绿”而记吗?(明确:结合写作背景,暗示艰难的国运,自己复杂的心情)

3.总结学生发言,强调“恋绿”和“囚绿”部分。

三、“读”(探究学习):

1.出幻灯片”读”,引出文章主题。由标题的“记”,引出本文属咏物抒情散文,结合作者“囚绿”的行为,提出问题:作者笔下的常春藤就仅仅只是一株草吗?(明确:主题是抒发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2.展示材料,总结托物言志的特点。(明确: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强调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志向意愿有某种相似点)

(1)艾青的《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明确:那在风浪狂涛中巍然屹立的礁石,让你想到的会是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