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古代教育的特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
如《论语》载·樊迟问孔子“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子忿然曰:“吾不如老圃”,迟走后,子对其他学 生说:“小人哉,樊须也。”并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 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 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孟子曰:“劳心者治人,劳力 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于人,治于人者食人。”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 教育(13、14世 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 现开始)
01
04
科学民主的呼 声不断高涨。
03
文化特别是自然科 学得到很大发展。
02
生产力发展迅速,大机器 生产促进生产率迅速提高。
资本主义社会 的几个特点:
(二)学校教育的特点
01 学 校 教 育 逐 渐 普 及 。
03
普及教育主张最早出现于孔子的
“有教无类”。提出交少许学费就
可入学。他说:“自行束修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最早创办私
学)。古雅典梭伦提出:“父亲有
送子女入学的义务”。
02
14—16世纪,地中海沿岸的意
大利和大西洋沿岸的英、法等地,
欧洲中部的德国等地工场手工业和
商业迅速发展,城市也发达起来,
剌激航海业——国际贸易和掠夺殖
民地的发展。
1
神话起源:教育由人格化的神创造,教育要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 于天。
2
教育学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1.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区分)2.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3.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完成的,还是从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的角度,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
)(对比掌握)4.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教育媒介指构建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构成了教育中三对最为基本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教育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才是教育中的最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教育的构成要素与课堂的教学系统要素(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是两个不同的知识点。
二、教育的起源5.关于教育的起源,有神话起源说(主要观点: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社会学家;英·沛西·能教育学家主要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教育学家主要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劳动起源说(苏联教育学家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其中,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劳动起源说被认为是科学的起源说,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很多主要集中在苏联和中国。
教育学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 • • • • •
二、教育的定义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荀子· 修身》:“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 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 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 (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雅典儿童在学校
古代雅典体育
古代雅典的教育
斯巴达的教育
• 欧洲中世纪学校教育: • 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 •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 棋,吟诗
• 中世纪大学的出现 • 最早的大学产生于意大利。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是萨莱诺大 学、博洛尼亚大学(11世纪)和巴黎大学(12世纪末) 。继意 大利和法国之后,英国创办了牛津大学(1168)和剑桥大学(1209) • 剑桥大学 • 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成立于1209年。 • 剑桥大学所处的剑桥(Cambridge)是一个拥有10万居民的英格兰 小镇,距英国首都伦敦不到100千米,这个小镇有一条河流穿过, 被命名为“剑河”(River Cam,也译作“康河”),早在公元 前43年,古罗马士兵就驻扎在剑河边,后来还在剑河上建起了一 座大桥,这样,河名和桥加住一起,就构成了剑桥这一地名。绝 大多数的学院、研究所、图书馆和实验室都在这个镇上,此外还 有20多所教堂。
• (三)劳动起源论 •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从不同角度揭示 了教育的起源,但他们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 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地 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 的教育混为一谈,因而都是不正确的。
描述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轨迹与里程碑
一、教育学产生的背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早在古代,教育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当时的教育还不具备系统性和理论性,更多是基于经验和传统。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开始逐渐转变为一门科学,教育学也随之产生。
二、教育学产生的里程碑事件1. 教育学之父赫胥黎的贡献赫胥黎(John Locke,1632-1704)是近代教育学之父,他的教育思想对于教育学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首次提出了儿童是“白板”(tabula rasa)的观点,认为儿童的天赋和能力都是后天培养的。
这一观点对后世的教育学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2. 德儒之争带来的理论碰撞19世纪中叶,我国古代教育体系遭遇到了欧洲儒学的挑战,这场德儒之争成为了我国教育学产生的一次重要事件。
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与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的碰撞和融合,为我国教育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3. 教育学的独立建制20世纪初,教育学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得到更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一批学者开始将教育活动与教育规律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建制正式确立。
4. 教育学的实践中不断完善教育学从产生到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教育实践的不断探索,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比如20世纪后期出现的教育技术学、比较教育学等新兴的分支学科,丰富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使其更加全面和深入。
三、教育学的发展轨迹1. 产生初期的探索与实践教育学产生初期,学者们对于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育观念和理论。
然而,这一时期的教育学还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2. 独立建制后的理论深化随着教育学独立建制后,学者们开始进行更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社会文化理论等,使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
3. 新兴分支学科的涌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教育实践的不断探索,教育学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原始社会中,人类以狩猎采集为生,生活简单粗糙,没有明确的专门的教育机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开始耕作和畜牧,社会结构逐渐复杂,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创造了各种形式的教育制度和机构,以培养下一代的能力和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农业的兴起导致人口迅速增加,社会分工加剧,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更系统的教育机构来培养下一代。
古代的农耕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都建立了特殊的教育机构,培养农耕技术和知识,同时也出现了印刻文书、制定法律等需要受过教育的人才。
古代的希腊和罗马文明对西方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希腊有名的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创建了一系列的教育学说,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在希腊城邦和罗马帝国中,公共教育机构开始兴起,为贵族子弟提供教育,同时也出现了私塾和家庭教育,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中世纪的教育主要由教会掌控,教会成为了唯一的教育机构。
教会对于知识和文化的垄断导致了教育的僵化和保守,追求宗教信仰和道德教化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
然而,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带来了对人文主义的重新追求,人们渴望自由思想和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开始向世俗化转变。
近现代的教育发展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
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劳动力市场对教育需求的增加,为了适应新的职业需求,教育开始注重技术和实用知识的培养。
同时,普及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各国纷纷推动普通教育制度的建立,确保每个人都能够接受基础教育。
现代教育的发展,除了基本教育外,还出现了各种专门的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如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变革,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新型教育方式的出现,使得教育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总的来说,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反映。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学科。
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教育学的起源、教育学的发展过程、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和教育学的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历程中,教育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早期的教育形式可能是由父母或长辈亲自教导后代,传授生存技能和价值观。
教育学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并没有在此时出现。
直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提出了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和理论,才为教育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进步,教育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了相应的发展。
欧洲的教育学发展较早,早在16世纪的德国就有了第一所教育学院。
18世纪的法国先后出现了教育学院和教育学研究所。
到了19世纪,教育学开始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
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学派。
其中,罗素、杜威、佩斯卡尔等人的教育哲学为教育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现代的教育学则更关注于教育实践的研究,包括教学方法、教育评估、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在教育学的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理论深刻影响了教育实践。
例如,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的改变,通过正反馈和惩罚来增强或抑制某种行为。
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和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社会认知理论则认为学习是社会交往中的共同建构而产生的。
教育学的应用价值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还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教育学的研究为教师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同时,教育学研究还可以帮助制定教育政策,改进教育制度和教育课程。
在家庭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领域,教育学的应用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密不可分。
从古代的教育哲学到现代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教育学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学派。
教育学的应用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还涵盖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教育。
教育学知识
教育学部分重点知识罗列第一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教育概述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系统。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教育的发展历程:早在夏代,我国就有了教育的形态。
六艺由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组成。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如下:第一,教育的终生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记起产生与发展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发展状况: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收入《礼记》)《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第三部称为助产术,亦称助产婆,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1632年。
夸美纽斯发表的《大学教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在此书中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费斯泰洛奇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
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中,一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标志着还犯教育学的建立。
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杜威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师即经验。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
教育公共基础考点归纳一
• • • • • • • •
• •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功能: 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方向——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呈现形式——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 学校教育始于奴隶社会,在我国出现在夏代。我国奴隶社 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大小奴隶主,教育内容是六艺——礼、 乐、射、御、书、数。 我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大体分为官学和私学、书院三种。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儒、墨两家私学成 为当时的显学。 我国封建社会官学具有明显的等级性,教育内容独尊儒学。 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教育与生产劳动 相脱离。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 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 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
•
•
•
• • • •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阶段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 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来阐述教育问题的作者是杨贤 江——《新教育大纲》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学》 重视智育。提出了课的 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班级授课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 整的体系。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阶段 提出结构教育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布鲁纳——《教育过 程》 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 原则,并提出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原则; 还提出了“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 瓦· 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谐教育思想”, 提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需要有 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 进心”等思想。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2)
第八讲—第十二讲、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产生(起源)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而人类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恩格斯:人类出现于200万年以前,也就意味着教育有200万年历史。
对于教育的产生,学术界有四种观点:A、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法】):教育起源于动物界植物界普遍存在的本能活动、遗传特性。
观点:教育是某种现象的复制(遗传)。
例子:小鸭子从会凫水。
缺点:否认教育的社会性。
B、心理起源论(孟禄【美】):生物界不存在教育,但存在于动物界。
观点:动物有心理模仿功能。
例子:大猩猩经过练习后会做算术题。
缺点:不承认教育的社会性,否认教育的目的性。
C、劳动起源论(米定斯基【苏】):恩格斯:劳动创造人本身。
当人把石头做成第一把刀子。
观点:劳动当中,人积累起经验并传播推广。
例子:人类学会使用工具,知识并加以传播。
缺点:中国学术界认同这种看法。
D、交往起源论(叶澜【中】):人类的教育现象并不直接产生于劳动当中,而产生于在劳动当中人们以语言为媒介,交往活动当中产生。
观点:教育产生于交往当中。
例子: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交往。
缺点:很多人赞同,但是劳动起源论被承认的范围更广。
二、教育的发展三大发展阶段:A、原始教育形态:1、原始社会中的教育,都属于原始教育形态。
2、在原始社会学校出现以前的教育(教育泛华、没有专门化。
)特点:1、人们受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
(原始公平)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教育内容方法极为简单粗糙原始。
(口耳相传)B、古代学校教育形态:(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2、西方古代学校教育)恩格斯:文明的出现就是古代的开端。
(文字出现公元前3-4000年)出现专门的学校(教育专门化)。
产生于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和埃及。
中国:孟子:学校,夏曰庠,商曰序,周曰校。
学三代共有之。
埃及:宫廷学校:为贵族子女培养建立(培养统治阶层)、寺庙学校:为宗教培养接班人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从古代一直到二十世纪初)①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发觉 式学
习
(二) 教育系统旳构造
1.教育系统从整体上区别为学校教育与非学 校教育 学校教育旳目旳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 一定社会服务旳人。非学校教育主要指家 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2.教育系统从性质上区别为制度化教育和 非制度化教育
(1)制度化教育:主要是受学校教育制度规 范旳教育。
(2)非制度化教育:指学校教育之外旳广义 上旳教育。 学校教育也称正规教,非制度化教育也 称非正规教育。
一、原始教育旳特征
二、古代教育旳特征
三、当代教育旳特征
一、原始教育旳特征
原始社会旳教育具有下列几种鲜明旳特点: • 1.原始社会旳教育没有阶级性 • 2.原始社会旳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 • 3.原始社会旳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
活中进行旳 • 4.原始社会旳教育手段是极端原始旳
二、古代教育旳特征
3.教育系统从构成上分为教育形态、教 育阶段、教育形式和教育类别
(1)教育形态 从教育旳存在形态上看不外是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三种基本形态。 (2)教育阶段
教育系统按纵向能够提成学前教育阶段 、初等教育阶段、中档教育阶段和高等教 育阶段。
(3)教育形式 教育形式构成涉及全日制学校、半日制
学校和业余制学校。
(4) 教育类别 1、基础教育体系 2、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3、高等教育体系 4、继续教育体系
5、教师教育体系 6、特殊教育体系 7、民族教育体系 8、党政干部教育体
系
二、教育旳功能
教育旳功能从构造上分本体功能和社会 功能、正功能和负功能、显性功能和隐性功 能。
(一) 教育旳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这一观点旳代表人物是法国旳勒图尔诺 (Charls Letourneau,1831--1902)和英 国旳沛西· 能(Thomas Percy Nunn, 1870--1944)。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学的产生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规律、方法和原则的学科,它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早在古代,各个文明古国就开始了对教育问题的探讨。
例如,中国古代就有《论语》、《大学》等经典著作,希腊古代也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对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
然而,正式的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直到19世纪才开始形成。
二、教育学的发展1. 古代教育思想在古代,各个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制度。
例如,在中国,孔子提出“仁爱”、“诚信”等思想,并建立了儒家经典;在希腊,柏拉图强调“理性”、“真理”,亚里士多德则注重实践和经验。
2. 中世纪教育思想中世纪时期,欧洲的天主教会对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他们认为知识是神的恩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在这个时期,学校和大学开始兴起,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
3.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思想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新关注人本主义思想。
他们认为人类应该追求自由、独立和创新,而不是受制于传统和宗教束缚。
这种思想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科学和艺术的发展。
4. 近代教育思想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发生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人们开始质疑传统观念,并提出了自由、平等、民主等理念。
这种思潮对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推动了普及教育和现代化教育制度的建立。
5. 现代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式的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在这个时期,德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教育中心之一,许多著名的教育学家如赫尔巴特、冯特、杜威等在这里工作和研究。
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对现代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6. 当代教育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当代教育学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
例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育科技化,个性化教育成为一种新趋势。
此外,跨文化教育、环境教育、性别平等教育等也成为当代教育研究的热点。
三、结语总之,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精选文档】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定义(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2)广义: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狭义:指学校教育。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
学校教育的直接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
2.教育属性(1)本质属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质的规定性.(2)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3.教育形态:学校、家庭和社会4.教育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
教育者起主导作用5.教育功能(1)按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2)按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与负向功能(3)作用呈现形式分为显性与隐性功能.显性是与教育目的相吻合的功能,隐性是伴随显性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6.教育起源(1)神话起源:所有的宗教(2)生物起源:教育是一种本能,是一种生物现象。
代表有英国沛西能,法国利托尔诺。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3)心理起源: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有孟禄。
否认了社会性(4)劳动起源: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代表有苏联学者7.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8.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和无阶级性;内容简单,方法单一,具有原始性(2)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
奴隶社会出现了学校;具有阶级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
古中国:夏代出现学校,学习内容有四书,五经,六艺。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②古印度:婆罗门教有和佛教教育;③古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④古希腊:雅典和斯巴达教育。
雅典最早形成和谐发展的教育,斯巴达培养军人武士。
⑤中世纪西欧: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育与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概述.pptx
2.现代教育的特征
现代教育指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来的教育, 也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一是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西方19世纪后半 期相继实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现今,多数国 家都已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有些国家普及了高 等教育。
二是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多数国家都建立 起了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在内 的各级教育体系和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 专门教育在内的各类教育体系。
知新、立志乐道、自省自克、以友辅仁等教育思想。
2.《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被认为是我国及世界上最早一篇集中论述
教育问题的专门论著。
教育功能观:“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 教学为先”。
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 预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
3.智者派的教育思想 智者派世界上最早的职业教师。“人是万物的尺度。
原始社会教育的一般性质
教育无阶级性 教育的非独立性
(二)萌芽形态的学校形式
1.学校教育的出现
西方:原始社会末期学校教育的萌芽形式——青年 之家
中国:国学 大学和小学
乡学 塾 庠 序 校
2.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 制国家的形成工具,农业和畜牧业代替采集和渔猎 而成为主要的生产事业,从而使物质产品丰富,出 现剩余产品和私有财产,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 基础。
2.心理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P.Monroe)从心理学的 角度探讨了教育的起源,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 源说。
他认为,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忽视了人的心理 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他断定原始社会的教 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模仿既是最初的教育形式和手段,也是教育 的本质。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对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争论 ,进一步引发
了学术界对“劳动创造了人类”这一命题的争论: 既然劳动是人类区别与猿的特征,那么,只有人 才会劳动(有了人,才会有劳动),猿是不可能从事 劳动的。 这样来分析的话, “劳动创造了人类”这一 命题就存在着逻辑上的悖论 : 究竟是谁在人类出现之前就进行劳动,并因此 而创造了人类 ? 是猿还是人? 若是猿,它是不能 劳动的; 若是人,这样的人从何而来 ? 又是怎样 产生的?
■教育的“交往起源说”
◆ 劳动是在人与自然界之间进行的一种活动,是人与“物” 的相互作用; 而教育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种活动,是 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因此,劳动不可能成为以人对人身心 的影响为直接目标的教育的形态起源(原型)。 ◆交往活动蕴含和具备了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主体双方、 内容、媒介等) 。当交往的双方相对特殊化,并形成以传 递经验、影响人的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活动时,交往活动就 转化为教育活动。 交往活动是教育活动的原型,教育是人类交往的一种特 殊形式。
◆在专门机构内进行的制度化的学校教育 ◆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非制度化教育
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 ■鲜明的阶级性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相对立 ■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出现了分科教学 ■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鲜明的阶级性
◆教育对象: 局限于贵族阶级子弟 ◆教育目的: 培养统治人才,造就国家 机器的操纵者和维护者 ◆教育内容: 核心内容是“统治术”, 即治人之术
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在多种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的理论观点 中,“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教育的“劳 动起源说”)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学界,是一种 有着广泛影响的观点。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最早由前苏联教育家 米丁斯基提出,它是从“劳动创造了人类” 这一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出发,进行演绎推理得出的 结论。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中国解释“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西方解释法国教育家埃米尔·涂尔干认为:“教育是年长者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者所施加的影响。
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水平都得到发展,以符合整个社会从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符合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二)教育的定义从内容上看,人们是从社会的角度、个体的角度、兼顾社会和个体角度下的定义。
1.社会角度来定义(1)广义的教育:是指能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系统的。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教育三合力)(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专门组织的不断趋向规范化、制度化和体系化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它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特点:有目的、有计划的。
注意: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的区别在于有无计划性。
(3)更狭义的教育:是指德育(因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育)。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3.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生物起源说提出人:立托尔洛、沛.西能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缺点:把动物的学习等同于教育,完全否认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否认教育的社会性,是不科学的观点二、心理起源说提出人:孟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缺点:把无意识模仿等同于教育,无视教育的有目的、有意识,否认教育社会性三、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简答)1、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2、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为了使年轻一代更好发展,必须有教育的传递生活经验3、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由于劳动才产生了手、脑。
语言和教育内容4、教育只能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四、教育的发展概述1、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范畴2、教育的历史划分尺度:生产力尺度、生产关系尺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尺度3、采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尺度把教育划分为:原始教育形态、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五、原始教育形态(1.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2.教育无阶级性、平等性3.教育内容简单4.教育手段方法单一六、古代学校教育1.奴隶社会教育(1)奴隶社会就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2)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教育内容是“六艺”(3)欧洲奴隶社会教育: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1> 斯巴达教育:教育内容几乎都是军事体育训练<2> 雅典教育:教育内容有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4)奴隶社会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脱离生产劳动2、封建社会教育(1) 我国封建社会教育<1> 不仅有阶级性,还有等级性,例如唐朝“六学二馆”(等级性) <2> 教育内容是儒学、教育方法是死记硬背、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育<3> 教育脱离生产劳动(2)欧洲封建社会教育<1> 教会教育:培养教士僧侣,教学内容是“七艺”——“三科”“四学”<2> 骑士教育: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3、古代学校教育特征(简答) (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具有非生产性(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政治发展,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还有等级性(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发展,有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没有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七、现代学校教育(简答)1、资本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1)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有根本区别(2)作为现代教育,两者也有共同点2、工业社会的教育与知识社会的教育(1)工业社会教育特征:工业化、民主化、制度化、专门化(2)知识这会教育特征:信息化、国际化、网络化1、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简答) (1)教育的生产性(2)教育的科学性(3)教育的世俗性(4)教育的国际性(5)教育的终身性(6)教育的革命性八、当代中国教育的历史定位(选择) 1、当代中国教育,是指新中国建立后至今的教育,属于现代教育的范畴2、1903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中国便开始了现代教育九、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现状(选择、填空)1、2009年全国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我国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两种办学形式十、当代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简答)1、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根据《教育规划纲要》,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为(简答):(1)优化发展(2)育人为本(3)改革创新(4)促进公平(5)提高质量3、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简答) (1)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2)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4、《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的8项发展任务(简答):(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2)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4)把职业教育放在更突出的位置(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6)发展继续教育(7)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8)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5、《教育规划纲要》明确6项改革任务(简答) (1)改革人才培养体制(2) 改革考试招生制度(3)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4) 改革办学体制(5) 改革管理体制(6) 扩大教育开放6、《教育规划纲要》明确6项保障任务(简答)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 保障经费投入(2)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3) 推进依法治教(4) 加强和改善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5) 着眼于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练习1、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 劳动2、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立托尔洛倡导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 生物起源论3、美国孟禄所倡导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 心理起源论4、古希腊雅典教育比较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 多方面发展教育5、古希腊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 军事体育教育6、古代社会教育是指()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7、学校最早出现于() 中国8、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的社会是() 奴隶社会9、教育历史划分的三种尺度是()()() 生产力尺度;生产关系尺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尺度10、按照生产力标准可以把教育历史划分为()(),而按照生产关系尺度可以把教育历史划分为()()()()() 古代教育;现代教育;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11、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 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2、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13、现代学校教育包括两种国家形态()(),以及两种历史形态()()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工业社会;知识社会14、当代我国教育是从()开始,其历史定位是() 新中国建立;现代教育15、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基本(),进入() 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人力资源强国行列16、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简答) 第一,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第二,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老一代向新一代传递生活经验第三,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劳动产生了手、脑、知识第四,教育只能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17、原始形态教育的基本特征(简答) 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第二,教育无阶级性、平等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第四,教育手段方法单一18、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简答) 第一,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第二,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第三,古代学校教育有阶级性、等级性第四,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发展,有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第五,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没有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19、今后我国教育发展的任务是什么(简答)第一,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第二,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第三,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第四,把职业教育放在更突出的位置第五,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第六,发展继续教育第七,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第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20、现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有哪些(论述)现代学校教育从社会性质上分为资本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从社会生产力发展上分为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有根本区别,但是作为现代教育,两者也有共同点工业社会的教育具有工业化、民主化、制度化、专门化的特征知识社会教育具有信息化、国际化、网络化的特征所以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生产性——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结合、科学性——教育发展要依靠科学指导、世俗性——国家加强干预、国际性——教育无国界、终身性——教育贯穿人类一生、革命性——教育要不断变革21、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如何实现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论述)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定义的类型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其著作《教育的语言》一书中分析了教育研究中常用的三种陈述形式的逻辑力量,分别为“教育的定义(教育术语)”、“教育的口号”和“教育的比喻(教育的隐喻)”。
其中,“教育的定义”探讨了定义的三种方式,即“描述性定义”“规定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
1.描述性定义:适当地描述被界说的对象或使用该术语的方法。
功能:解释说明。
(教育是...)2.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所下的定义,要求这个被界说的术语在后面的讨论中始终表现这种规定的意义。
功能:交际;3.纲领性定义:明确地或隐含地告诉人们事物应该怎样,往往包含“是”和“应当”两种成分,是“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的混合。
功能:陈述一种道德规范。
(二)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①广义的教育指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
②狭义的教育指专门组织的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
2.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规范程度)①正规教育是指在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进行的,由专业人员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培养活动,一般指学校教育。
②非正规教育是指在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培训活动。
非正规教育是没有形成相对独立形式的教育,学校产生以前的教育就属于这种非正规教育(又称非制度教育)。
3.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活动范围)①家庭教育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
②学校教育是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指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培养人是教育的主体活动
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 教育的起源
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发展
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词源
(一) 中文的“教育”词源与词义 中国商代甲骨文中就有“教”和“育”
两个字,而且是独立运用的两个词。 • “教”的词义有以下七个:教育;教导、
1.教育者及其施教活动五大特点
• (1) 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 播者
• (2) 教育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 授者
• (3)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 者和实施者
• (4) 教育者是受教育者学习与发展的指 导者
• (5) 教育者也是一个具有自我教育能力 的学习者
2.受教育者及其学习活动五大特点
• (4)教育程度、教育水平;
• (5) 正规学校教育;
• (6)受到的教育;
• (7) 通过教育所获得的知识、• (8)教育学、教授法; 学识、学问、才能、才智等。
• (9)通过学校、学院或大学 • (10)连接工作或研究与教 等教育机构的学习而使人的智 学的一般领域; 力得以发展的过程;
• (11)抚养、养育。
学校和业余制学校。
(4) 教育类别 1、基础教育体系 2、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3、高等教育体系 4、继续教育体系
5、教师教育体系 6、特殊教育体系 7、民族教育体系 8、党政干部教育体
系
二、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功能从结构上分本体功能和社会 功能、正功能和负功能、显性功能和隐性功 能。
(一) 教育的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教育的本质
一、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及其 主要观点
(一) 教育是上层建筑 (二) 教育是生产力 (三) 双重属性说 (四) 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五) 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六)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
(一) 培养人划分了教育活动和其他社会活 动的区别
1、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本体功能即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
职能。教育的本体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三 方面: (1)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的进 程——人的培养; (2)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社会遗 传; (3)经验和人才的选择——科学筛选。
2、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即教育通过自身职能的 正常履行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功效。
其重要人物有:柏拉图、捷克教育家夸 美纽斯、赫尔巴特、德国哲学家康德、约 翰·杜威、德国教育学者沃尔夫冈·布列钦 卡等。
代表人物柏拉图
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一、教育的结构
(一) 教育活动的结构
宏观
微观
教育主体
教育目标 教育内容
教育手段 教育手段
3.教育系统从构成上分为教育形态、教 育阶段、教育形式和教育类别
(1)教育形态 从教育的存在形态上看不外是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三种基本形态。 (2)教育阶段
教育系统按纵向可以分成学前教育阶段、 初等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 阶段。
(3)教育形式 教育形式构成包括全日制学校、半日制
先履行职能,进而才能产生促进社会发 展的作用。
具体地说,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有:经 济功能、政治功能、人口功能、科技功能、 文化功能等。
(二) 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从教育的作用方向上所进行的功能区分。 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人
的身心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 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与教育目标、教育
主体愿望相反的客观效果,是教育对社会 发展和个体发展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或消极 影响。
(三)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从教育功能的呈现形式上分类,教育功 能可以区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教育的显性功能是指依照教育目的,教 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 果。
教育的隐性功能是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 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二、教育的定义
(一) 我国的教育定义 • 古代把教育定义为“修道”。基本都聚焦
在道、德、善,都指向人之德性及其向善 的方向的引导和教化。 • 近年来对于教育的定义,则倾向于注重从 个体的个性发展角度界定教育概念。
(二) 外国的教育定义
外国的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西 方近代教育思想经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 义的洗礼,与古希腊时期教育思想同源并 形成巨大潮流。
(2) 最佳的教育内容是目的性与对象性的 统一;
(3) 教育内容包含教育目标。
4.教育手段 (1) 物质手段:
可分为教育的活动 场所和设施、教育 媒体以及教育辅助 手段三大类。
精神 手段
教育 教育 方法 途径
(2) 精神手段
教育 者的
教法
受教 育者 的学
法
语言 的方
法
直观 的方
法
实践 的方
法
接受 式学
习
发现 式学
习
(二) 教育系统的结构
1.教育系统从整体上区分为学校教育与非学 校教育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 一定社会服务的人。非学校教育主要指家 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2.教育系统从性质上区分为制度化教育和 非制度化教育
(1)制度化教育:主要是受学校教育制度规 范的教育。
(2)非制度化教育:指学校教育之外的广义 上的教育。 学校教育也称正规教,非制度化教育也 称非正规教育。
指导;告诉;训练;政教、教化;效仿; 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人。 • “育”的词义有以下四个:生育;抚养; 培养、养育;生长、成长。
(二) 外文的“教育”词源与词义
据现代外文的“教育”一词的用法,大致可以归纳出以 下11个含义:
• (1) 教育、教学工作;
• (2)培养、教养;
• (3) 训练、教导;
• (1) 在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首先是一 个求知者
• (2) 受教育者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 • (3) 受教育者是一个缺乏技能的个体 • (4) 受教育者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个体 • (5) 受教育者具有能动性、独立性、选
择性和创造性
3.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以下意义:
(1) 教育内容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 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