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服务模式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图书馆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服务模式的探索
随着读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互联网+”的发展为传统图书馆变革提供了新的契机,传统图书馆逐渐向智慧图书馆转变,济南市图书馆在做好文化前沿阵地的基础上,坚持用理念创新促进功能提升,借助活动优化馆藏结构,为图书馆新型模式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标签:互联网+ 智慧图书馆创新活动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RFID、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逐步融入人们生活,与各个领域专业技术结合,发展迅猛。在技术革新大浪潮中,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文化服务的前沿阵地,面对读者越来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充分有效利用这些技术,可以为图书馆在可持续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和完善管理体系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提供新思路。济南市图书馆为更好地为市民提供优质服务,推动全民阅读发展,积极更新服务理念,学习引入前沿技术,本文通过“你借书,我买单”、“送书到家”两个案例,探索公共图书馆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型服务模式。
一、“互联网+”是什么
作为智慧图书馆研究的核心对象,“互联网+ ”概念的界定无疑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众多的学者,在不同的时间、空间、语境与使用环境下,对“互联网+”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与定义[1]。
1.狭义层面与广义层面的“互联网+”
狭义上的“互联网+ ”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简单结合,它的主体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作用方式是将互联网作为工具,作用于传统行业。再通过技术运用,以技术优势来优化生产要素、业务流程与商业模式,最终达到降低生产与运营成本、增加传统行业财富的目的。很明显,狭义层面的定义是对“互联网+”作简单、机械地字面解释。所以,它不仅造成人们对“互联网+”认识的误解。同时,也使得其实践陷入唯技术论、唯意识论的怪圈与迷途[2]。
互联网因其具有兼容性,所以可以将传统对象与之嵌入式对接,广义层面上的“互联网+”思维是从整体角度来认知的,不能进行割裂。这种深度融合对传统行业的生产方式提出了新的变革思路:首先,大数据、云服务、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发展,使传统行业有了及时获取信息的能力,可以有效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高效存储和提取数据;其次,因互联网“开放”、“互动”的特性,可以与传统行业内容互为补充,转化为优势产能,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引擎;再次,通过创新改造,为用户提供更具针对性和精细化的服务,逐步形成线上线下紧密合作,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型经济业态[3]。这就是广义上的“互联网+”。
2.“互联网+”思维的构成
“互联网+”思维是以用户思维为中心,以数据思维为依托,以跨界思维作为创新向导,最终在社会化思维引导下化为优势产能。作为“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其他思维都是用户思维在价值观层面的延伸。用数据驱动决策,是“互联网+”时代的显著特征[4]。万物互联的本质是万物数据化。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融合,最后都变成了数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众多传统产业边界逐渐模糊,跨平台合作为传统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途径。
3.“互联网+”、物联网与智慧图书馆
图书馆拥有大量馆藏资源,之前囿于技术发展,“孤岛现象”严重。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图书馆的需求更加多元。图书馆的基本功能主要是引导、查询、借还图书等服务,并没有上升到使用图书馆的层面。以移动APP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冲击着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渠道,为图书馆利用新型信息技术去创新服务提供了契机。在“互联网+”时代中,人们通过各种数字化的设备,对其进行多元化处理,再反馈给用户,使用户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从时间上看,用户不必在图书馆的开馆时间才能享受借阅等服务,而是可以根据自身时间的需求,随时进行借阅、阅览和其他活动;从空间上看,用户不必亲临图书馆某一指定书架才能找到所需图书,而是可以根据互联网中相应的数字化服务而进行精准定位。图书馆管理人员也将从面对面的服务转化成线上服务,提高了服务工作的效能。
二、“互联网+”背景下不断创新的读者服务
图书馆的每次变革都伴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与发展,可以预见,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智慧图书馆将会成为继数字图书馆之后,图书馆的新形态。
1.创新的原动力
面对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济南市图书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立馆、科技强馆”的服务理念。凭借RFID智能管理手段,实现全面自助服务,开放借阅文献将达150余万册,升级读者外借权最高至10册,成为国内面向读者开放度最高的图书馆之一。2016年引进了“智慧图书馆大数据处理解决方案——大数据分析系统及智慧墙平台”,“智慧墙”通过挖掘、分析图书馆用户产生的文献流通、电子资源访问、阅读需求变化等“行为内容”,整合图书馆服务应用数据,实现了与图书馆客流管理系统、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系统、资源访问平台等数据的无缝对接与实时展示。建成多终端开放性服务模式的图书馆——“書香泉城”数字阅读平台App,使读者可以在任何地区上网免费阅读电子文献。随着微信日益普及,创建了“济南市图书馆”微信服务号,除了定期推送活动信息,还实现了基本的文献查询、图书续借等服务,在微信平台的依托下,实现了“借书就像点外卖”的新型服务模式。
2.“你借书,我买单”
2016年“世界读书日”期间,济南市图书馆联合新华书店推出“你看书,我买
单”享阅服务活动。此活动将新书的采购权交到读者手中,只要持有济南市图书馆借书证的读者,即可参与。读者选购的图书须符合馆藏文献要求,通过关注“济南市图书馆”微信订阅号,进入“享阅查书”选项,扫描ISBN码,就可以确定选购图书是否符合活动条件,借阅时间为30天,不可续借,到期还至济南市图书馆借书室人工服务台。这样通过吸收读者意见来更新和完善藏书体系,实现采购图书和读者需求的匹配,盘活流通借阅资源,开启了“公共图书馆+书店”的新型阅读模式,为图书馆、书店、读者三方搭建互通、互惠、共赢的平台,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3.“借书就像点外卖”
2017年济南市图书馆将“享阅”服务升级,利用“互联网+”理念和物联网技术打造了“享阅·到家”私人订制送书服务。读者借书只需要使用微信关注“济南市图书馆微服务”,绑定借书证后,就可在里面的“O2O网借平台”下单,免收快递费,图书由专用书箱打包,一次可借阅3本,期限六十天,到期可通过微信服务号或者电话进行续借。阅览完毕可以归还到济南市图书馆,随着总分馆制度的推进,读者亦可就近还至临近的区县馆。借阅的图书也可以通过快递寄回图书馆,快递费用按照本地标准由读者自行承担,到付会暂时注销读者证,待补齐快递费后可正常借阅。借助“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效能,推进总分馆制,实现区域内图书通借通还,则进一步促进了文献资源共享,有助于突破“信息孤岛”的桎梏。
三、良好社会效益下的冷思考
随着活动普及度关注度越来越高,为达到将活动常态化的目的,需要注重三个平衡。
1.物理馆藏和优化结构的平衡
随着新馆的落成开放,济南市图书馆在硬件设施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更好地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推动全民阅读发展,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出了享阅服务,随着活动不断开展,在有限的物理空间限制下,根据发展需要,不断优化馆藏结构就成为最根本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读者需求与保障机制的平衡
伴随活动普及度越来越高,在良好的社会反响助推下,保持常态化服务任重而道远。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定位是提供有益于人民的“公共服务”,通过国家预算平衡公共产品供给和生产[5]。由于缺乏成熟经验,“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验,成为政府设立专项保障资金的观望点;其次,图书馆主体缺乏长期有效的保障机制,人力和资金不到位,会使活动在创新之路上停滞不前;再次,读者抱着尝鲜的心态参与活动,又缺少大数据支持,未来活动发展态势难以预期。“享阅”活动最终会是一阵风的舆论噱头,还是能长期坚持的惠民之举,就成为读者、图书馆、政府的忧思。读者需求和有效的制度保障相平衡,才能使活动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