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文章中重点的生字、词语

能力目标:

1、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理解运用对比突出文章主题的写法。

3、理解小说记叙中议论的作用。

感情目标:

理解文章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对比手法突出文章主题的写法

2、文章中人物描写方法的运用

3、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一、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扫清语言文字障碍,整体感知并思考

1、“我”回故乡见到了哪些人?

2、课文突出刻画了哪个人物?

3、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会复述主要故事情节)

4、叙事线索是什么?

5、其情节是如何安排的?划分情节结构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

1、母亲、宏儿、杨二嫂、闰土、水生;

2、闰土;

3、两处插叙(“我”回忆与闰土幼时的交往、杨二嫂说闰土偷埋碗碟一事)不需复述;

4、“我”回故乡的活动(见闻感受)为线索;

5、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划分情节结构的依据是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

探究活动二、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文章,阅读思考后解决:

(一)第1~5段回故乡;写“我”渐近故乡时的悲凉心境和眼前故乡破败萧条的景象,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和原因。

(二)第6~77段在故乡;叙述“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通过“我”接触的两个人物的巨大变化,反映农村的凋敝和农民的极度贫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隔膜。

这部分按时间顺序又可分为4层:第6~8段写“我”到家的情景;第9~33段写“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谊;第34~52段写乡镇小市民杨二嫂;第53~77段着重刻画了与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形,表现闰土20年来的巨大变化。

(三)第78~88段离故乡;写“我”离故乡时的心情、感触,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追求。

探究活动三、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

小说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画面、表现主题。作品主要运用对比手法,着力刻画人物的变化,目的是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作者的强烈愿望。

1、分析小说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对比手法

⑴萧索的荒村与神异的画面之间的对比,揭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经济破产的悲惨现实。

⑵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之间的肖像、语言、神态的对比,反映了中国农民所遭受的惨重的灾难和日益悲惨的生活。

⑶闰土和“我”之间关系的对比,突出了封建精神枷锁(等级制度、尊卑观念)对劳动人民思想的禁锢。

⑷杨二嫂前后生活的对比,反映了在军阀势力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故乡正日趋破产,连城镇市民也日趋贫困。

⑸20年前“我”家境的红火,与现在的卖屋迁居形成对比,反映出中产阶级经济状况的衰败。

⑹杨二嫂与闰土的对比,反映了农村经济破产涉及面之广,又起着衬托闰土的性格的作用

⑺“我”和闰土与宏儿和水生这两代友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旧生活的悲哀和对新生活的希望。

2、通过肖像、语言、神情、动作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

⑴闰土形象:

闰土“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很深的皱纹”、“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红活圆实的手”变成了松树皮,闰土肖像的这些变化说明了他家境的变化。20年前闰土家的生活虽不算好,但还过得去;而此时已是饥寒交迫、不能维持生计了。闰土家境的变化反映了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

闰土见到我,同样是高兴的,但是二十几年的世态炎凉以及现实的处境,使他痛苦、难堪、满腹凄凉,于是“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在儿时的好友面前深感自卑自贱,于是对“我”恭敬起来,并叫“我”老爷,说明他不止被生活的重压折磨得形容枯槁,而且也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变得精神麻木。

闰土的语言描写只有7句话,前6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话诉说自己的苦况,表现闰土反应迟钝呆滞,生活中、精神上的痛苦似乎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和少年闰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闰土的神态:他一再摇头,反映了对现实的不满;“仿佛石像一般”,反映了他由于饱受磨难,已经变得衰老、麻木、了无生气;“默默地吸烟”反映他内心不平,却又无力反抗,更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

⑵杨二嫂形象:

作者描写杨二嫂和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①都通过肖像、语言、神情、动作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

②都写出了人物的前后变化;

③写闰土是先回忆,再眼见,因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在“我”头脑中印象深刻。写杨二嫂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这符合杨二嫂尖利泼辣的性格。

⑶“我”的形象:

“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对于“我”的描写着重于心理描写。“我”不仅是小说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还是串联全文的一个重要角色。

3、通过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为表达中心服务。

探究活动四、简要分析议论性的结尾

文学作品中,除通过描写,使所记的人、事更生动外,还往往用形象化的议论来揭示事理、点明中心。最后三小节文字表现“我”对未来的希望的心理轨迹,揭示出,要实现自己的愿望,要创建希望中的新生活,就要努力奋斗、勇敢实践。这个结尾深化了主题,给人以信心和鼓舞。

探究活动五、水到渠成,揭示文章的主题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见闻感受)为线索,写“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经过,通过描写闰土、杨二嫂这两个人物的变化,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了农村破产和农民痛苦生活的社会根源,反映了在封建观念的束缚下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渴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六、布置作业

学习运用这篇小说的多种写作手法进行练笔作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