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1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故乡》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生百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故乡》的主题思想。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2.教学难点:理解鲁迅笔下的“故乡”与现实的联系。

掌握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家乡的美好记忆,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故乡?故乡在心中的地位如何?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乡》,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关键信息。

3.合作探讨《故乡》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文本中有哪些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鲁迅笔下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有何联系?4.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故乡》的主题思想。

2.深入解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学生举例说明鲁迅笔下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的联系。

3.情感体验让学生用文字或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情感。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交流感受。

4.批判性思维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故乡》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了解更多关于鲁迅的作品和思想。

四、作业布置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故乡》的读后感。

2.深入了解鲁迅的作品,选取一篇进行阅读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感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故乡》,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故乡》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故乡》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9 故乡教学目标1.积累语言,了解小说的特点,理解文章主题。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3.学习鲁迅先生同情劳动人民的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1.了解小说的特点,理解文章主题。

2.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教学设想1.指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了解小说的背景。

2.抓住小说的三要素进行阅读理解。

3.通过讨论、结合现实理解人物和主旨。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语言,了解小说的特点。

2.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为探索救国之路,鲁迅曾学习洋务实业,后又留日学医,最终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

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二心集》等。

鲁迅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

1919年12月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来北京居住。

回故乡已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已推翻封建王朝,赶跑了一个皇帝,理应比先前更好,但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感觉比二十年前的故乡更差,于是触发了他对创造新生活的深入思考,于是以回乡经历为线索,加之在这个风雨如磐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这篇小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是故乡明。

”“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

”关于故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鲁迅先生回到离开了二十年的故乡有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本次教案设计的内容是对于人教版九年级必修的一篇课文《故乡》的教学。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由鲁迅先生所著,描述了作者的故乡,通过文字展示了故乡的美好和可爱之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思考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I. 教学内容1. 知识点:本次教学主要围绕以下几点:(1)理解课文的主题,分析文中的文学特色。

(2)理解课文所描述对象的形象特点与文中所描绘的精神特征。

(3)分析词句的修辞手法与语言特色。

(4)掌握课文中的重要性和深层次意义。

2. 教学目标(1)理解《故乡》这篇散文的主题,阐述鲁迅的文学特色。

(2)了解鲁迅在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并掌握相关的表达方法。

(3)能够分析,掌握课文所揭示的深层的思想及其反映的社会现象。

II. 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首先教师应当精读课文,并准备课堂所需的音视频资料及图片。

其次将设计好的教案打印出来,并准备好必要的教学用具。

2. 导入通过欣赏本节课的视频资料《故乡》,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氛围中。

然后与学生分享一下个人故乡的经历和感受,进而激发学生对于家乡和家乡文化的情感认同。

3. 阅读理解(1)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分析课文的字、词、句和语篇,分析文学特色。

(3)整理资料,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作品特色并制作展板。

4. 练习与讲解(1)请学生回顾自己故乡的情况,并写下或讲述故事,互相分享。

(2)请学生找出文中所描绘的形象人物,掌握其形象特点,了解相关表达方式。

(3)采用问题传递方式,问答有关课文的问题和有关鲁迅思想的问题。

(4)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讲解文中的重要性和深层次意义。

5. 自主探究请学生自行查阅与本文有关的批评之类的文献,进一步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意义的掌握。

III. 教学效果经过本次教学,学生掌握了原著中的文学特色,并能够分析其中隐藏的社会问题与价值观念;同时还能够了解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并逐渐掌握相关表达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

教案设计:《故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掌握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文本细读等方法,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社会变迁、人际关系变化的深入思考,理解并珍惜亲情、友情和家乡情怀,培养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责任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故乡》原文、关键段落分析、人物关系图、鲁迅生平及创作背景。

•阅读材料:鲁迅其他短篇小说节选,如《孔乙己》、《药》等,用于拓展阅读。

•分组讨论题卡:针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设计的问题。

•角色扮演剧本:选取《故乡》中的关键场景,编写剧本供学生表演。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关于家乡变迁的纪录片片段,配以温馨而略带忧伤的背景音乐,激发学生对于家乡的情感共鸣。

•教师引言:“家乡,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它承载着我们的记忆、梦想和成长。

今天,我们将跟随鲁迅先生的笔触,走进他的短篇小说《故乡》,去探索那片被岁月雕刻的土地,感受那些被时间改变的人和事。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约10分钟)•多媒体展示: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创作《故乡》时的社会背景。

•教师讲解:强调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与批判精神,为理解《故乡》的主题思想奠定基础。

三、初步感知(约15分钟)•快速阅读:学生快速浏览《故乡》,把握故事大意。

•情节梳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时间线或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故事情节,识别主要事件和转折点。

•关键词汇:学生标记并解释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如“隔膜”、“闰土”等。

四、深入解读(约30分钟)•人物形象分析:o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主要人物(如“我”、“闰土”、“杨二嫂”等)的性格特点、命运变迁及其象征意义。

o角色扮演:选取关键场景,学生根据剧本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肢体语言和台词表达人物情感,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

《故乡》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2.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情。

故乡总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依靠。

最甜美你的回忆。

故乡的变化总牵动着我们的情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故乡》。

(二)合作探究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那就是:变故乡变了闰土变了杨二嫂变了“我”变了1:自读课文,从文中勾画出描写故乡景色的句子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现在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呢?神异的图画萧索的荒村儿时的故乡神奇、美丽、五彩缤纷、辽阔鲜活现在的故乡萧索、沉寂、没有一些活气2: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人的变化)看闰土3:速读课文,勾画出描写闰土的语句。

紫色的圆脸小毡帽手红活圆实颈套银项圈很深的皱纹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手像松树皮无银项圈乡间趣事滔滔不绝热情活泼无聊的客套生活的痛苦吞吞吐吐欲言又止脱口而出(三)重点赏析1: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表面原因:(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社会落后愚昧。

深层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3)、小结: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的挣扎着的中国光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作者对其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塑造其目的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四)布置作业除了故乡变了,闰土变了,还有杨二嫂变了,“我”变了,他们有哪些变化呢?。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故乡的历史和文化,并能够描述和分析其中的文化因素。

2.能够掌握描述和比较事物的用语和表达方式,提高口语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所在的城市的发展和变化。

教学过程:步骤一:热身出示一张描绘故乡的照片,通过让学生观察照片,发表自己的观点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步骤二:文化分析1.教师为学生介绍故乡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建立对故乡的大致认识。

2.教师为学生出示一篇有关故乡文化的文章,然后根据文章,让学生小组合作来回答问题,了解文章中宣传的文化方面的信息和文化在该地区的重要性。

3.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讲解的方式来分享他们在了解故乡文化方面的感受和对故乡文化的关注点。

步骤三:语言提升1.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方面,比如故乡的历史,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材料进行阅读研究,并编写一份关于该方面内容的简洁介绍。

2.教师给出一幅画,要求学生基于该画,写下一个故事,并表演出来,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改善口语技巧。

步骤四:实地调查为了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周末或课外时间进行故乡的实地考察,在探究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了解自己所处城市的变化和发展。

步骤五:结论总结让学生总结自己探究故乡的经验,总结每个小组成员的感受和心得,并分享在研究中获得的启示。

教学评价:在本次课程结束时,从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了解故乡文化的程度,口语表达,写作能力,研究探讨能力,以及实地调查发现等方面进行评估。

同时评估他们在总结分享环节中展示的能力和热情通过本次的教学设计,学生们通过多种方式了解了自己的故乡文化,提升了口语和写作能力,培养了研究和探究能力。

实地调查更加直观地展示学生们对于故乡的认知和感受,总结分享环节让学生们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也加深了对于故乡文化的关注度。

有关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有关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有关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播放朗读课件)同学们,阅读一篇小说,就如同认识一个人一样,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才能与他相知交流。

从这篇小说中,你读到了什么?学生发言总结:1、感知人物人物: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我”问题设计:在众多人物中,谁是小说主人公?(众说纷纭,预计会落在“我”和“闰土”上,让学生展开辩论)教师总结:判断小说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说中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主题思想”。

这篇小说中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而“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闰土是旧中国尚未觉醒的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作者满怀深情地刻画他,写他的种种不幸,正是在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当时的社会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的路。

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提出要改变农民命运,必须改变整个腐朽的社会制度。

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的作用,一是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

二是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

杨二嫂是个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通过这一形象,人们可以看到随着农村经济的破产,小市民阶层也日益贫困化的现实。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这篇小说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故乡教学目标:1.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2. 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 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教材分析:1. 重点:(1)通过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2)把握对比手法的作用2. 难点: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教学设想:这篇小说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都比较典型,所以在教学中,对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分析要侧重于前后的对比,我采用以表格的形式来板书,把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

第一课时我结合环境来分析人物,把故乡分为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两相对比;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把握“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心情感受,正确恰当地理解文章里议论性的语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课型:合作探究—---结合具体的环境描写,分析人物。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和线索,在具体的环境中分析人物,把握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流程:一. 导入新课以关于“故乡”的诗词名句或者歌曲导入: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1. 关于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的了解情况新课2. 关于小说常识的知识了解3. 关于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三.结合问题,了解性阅读全文。

1.结合课文,明确三个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人物:母亲——我——宏儿闰土——水生杨二嫂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组织安排材料。

环境:自然环境: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环境社会环境:农民生活痛苦,城市平民破产的现实2.理清各人物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我”-------线索人物,勾连情节闰土、杨二嫂-------主要人物,凸显主旨母亲、宏儿、水生------次要人物,寄寓希望3.比较本文与其他小说的异同。

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故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故乡》教案

•••••••••••••••••九年级《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故乡》教案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故乡》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级《故乡》教案篇1教学目标:1、情节的把握;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3、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解文章主题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既有重逢的喜悦,更有别离的伤感;“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既有对故乡人的亲切和依恋,也有对家乡景的留恋和向往。

然而《故乡》的作者在文中却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作者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现在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探个究竟。

二、了解作者、作品: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故事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可分为三个部分:(1)、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老屋的寂寥;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杨二嫂”的变化;闰土的变化。

(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2、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3、使“我”悲哀的故乡的景:(1)记忆中的故乡景:令人神往--深兰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英雄的少年。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 故乡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 故乡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9 故乡第1课时但“我”并不绝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

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某某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但它也有局限性,即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X围,所以不便于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

‖教师提示‖目标导学三:写作运用,描写人物提问15:想一想本文在刻画人物时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明确:(1)采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

(2)从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各方面写人物(3)能够抓住人物的个性来写……2.借鉴本文的写法,用片段作文的形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引导学生区别“小说中的我”、作者、“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等几个概念的区别,以免学生混淆第2课时逻辑的表达效果。

(3)思想、精神对比①对我的态度由“情真意切,亲密无间”到“被封建礼教所牢牢束缚”②对生活的态度由“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希望”到“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绝望,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4)闰土父亲、闰土、水生三代人的对比三十年以前,在生活重压下的闰土的父新,将希望寄托在后代身上;为了怕儿子死了,给他起名为闰土,便“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三十年以后,在生活更沉重的压迫下的闰土,生活比父亲更惨苦了,已无力给儿子套上明晃晃的银项圈;香炉、烛台代替了银项圈,将希望寄托于神灵,连希望也比父亲更渺茫了。

三十年以前,闰土是一个聪明勇敢,天真烂漫的少年;三十年以后,闰土的儿子水生又长成了当年闰土的模样,所不同的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

这组形象对照揭示的是:故乡没有变,闰土们一代接一代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挣扎,当牛做马,一代接一代地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重复着同样悲惨的命运;故乡又是变了,剥削变得更重了,压迫变得更深了,摧残变得更烈了,因而劳苦人民的命运,也一代比一代更悲惨了。

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设计(精选6篇)

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设计(精选6篇)

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设计(精选6篇)语文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展开想象,花儿还会放飞什么?教学重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理想的翅膀》这一课,孩子们放飞了风筝,也放飞了自己的理想。

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多次提到放风筝的乐趣。

(朗读学生写的作文片段。

)师:放风筝的确是春天里的赏心乐事,你相信吗,花儿也会放风筝呢。

(板书课题)齐读,质疑。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同学自读课文,要求:把诗歌读流利,读准确。

2、抽生分小节读。

3、生评读。

三、细读体悟,感受情感。

1、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自由读,边读边体悟。

2、学生汇报,交流。

学习第一节(1)、抽读,边读边感受诗句带给你的感觉。

(2)、齐读,体悟。

(3)、师问:这里已经有了一个“蹦蹦跳跳”,为什么还要写一个“跳跳蹦蹦”?(4)、抽生回答,表演读,评读。

(5)、牵着一条渴求的线,放飞了长尾巴和不长尾巴——风筝。

”质疑:你有什么问题吗?归纳:为什么说是牵着一条渴求的线?提问:“渴求”是什么意思?那么我们是渴求什么呢?(6)、学生带着感情齐读。

学习第二节(1)、抽生读第二小节,边读边感受诗句带给你的感觉。

(2)、点评赏析:儿是在远处对我们说话。

我们对着远处的人说话会是怎样的?(老师边说边做了一个朝远方喊话的动作。

)学生再次品读感受。

(3)、如果花儿离我们很近,那又该怎么读?(4)、西红柿练习,抽读。

师总结:我们朗读的。

时候一定要注意联系前后文,才能读得更准确。

学习第三节(1)、指名读。

发散思维:有的在花枝上飞高飞低,有的在上空盘旋滑行,还有的会在干什么呢?(2)、生齐读这一节。

提问:花儿能让蝴蝶、蜻蜓、蜜蜂等等围绕着它们飞高飞低,一定是有一根无形的线在牵引着它们,这根无形的线是什么呢?生回答学习第四节(1)、指名朗读。

《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本教学设计适用于人教版九年级必修课《故乡》教学,主要涵盖文本分析、语言点剖析、理解课文、朗读课文、写作训练等方面。

本教学设计是一个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能够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且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文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课文,掌握主旨大意,把握文本细节;2. 加强对语言点的学习,包括语言的运用和句子结构等;3. 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能力目标:1. 训练学生的读、写、说、听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 通过朗读、模仿、写作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目标:1. 让学生感悟家乡之美,形成珍惜家乡的情感;2. 通过扩展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步骤第一环节:引入1. 播放家乡地理位置的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

2. 教师通过图片等形式展示学生们的家乡,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家乡的美景美食、特点等。

第二环节:文本分析1. 以全文导读的方式,解读《故乡》的主旨大意和文本结构。

2. 对文本关键词汇、短语、句子的语言表达进行剖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语言运用技巧。

第三环节:理解课文1. 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并进行讲解和互动。

2. 通过讲解词汇、解释句子构造,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本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第四环节:朗读课文1. 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朗读,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2. 分组对课文进行录音,并进行对比、评价,提升朗读技能。

第五环节:写作训练1. 给学生提供文本选取写作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和想法进行写作。

2. 让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评估和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第六环节:总结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通过问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2. 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学习体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

四、教学建议1. 采用多种形式和方式进行教学,如情景演示、朗读、写作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深入理解课内知识。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重点) 2、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难点) 3、认识旧社会农民痛苦的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1.激情导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交流感知 2. 回顾作家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呐喊》(小说集)。

3. 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阴晦( ) 瓦楞( ) 胯( )下獾( )猪秕( )谷鹁鸪( ) 髀( ) 嗤( )笑絮( ) 瑟( )索蜷( )缩寒噤( ) 折( )本惘( )然恣睢( ) 潺潺() 黛( )色愕( )然五行( ) 颧( )骨伶( )仃研读共品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熟悉课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萧索、无端、如许、鄙索、瑟索、惘然、恣睢”等词语。

2.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3.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1.理解小说运用重复、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写法。

2.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德育目标1.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2.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思考社会人生。

教学难点对小说主题思想和篇末议论语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1.诵读法《故乡》是一篇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小说,它以叙事主人公“我”回乡迁居的活动为线索,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状况,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仔细深入地诵读,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精彩语段如篇末的议论,应熟读成诵。

2.研讨探究法因为时代原因和鲁迅特有的风格,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应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和合作交流,在研讨过程中情感体验、展示创新。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把握叙述基调。

深入研读,进入情境,分析人物形象并由此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人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

“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层,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喜怒情感。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投影:1.《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故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主题。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这篇课文进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掌握故事的重点和细节,能够理解、分析、并运用文中相关词语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使他们能够对所读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批判和创新。

二、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环节1.先让学生阅读故乡的标题,猜想文章的主题。

2.问学生故乡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什么?你们眼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故乡对你们有什么意义?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并与同桌进行交流。

第二节:阅读环节1.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乡,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回答下面的问题:(1)如何理解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思念?(2)故乡的哪些方面使作者难以忘怀?(3)作者提到的碗筷和夜里的呼吸是什么意思?有何象征意义?(4)故乡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价值和意义?2.让学生将答案分享给同桌,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讨论。

第三节:语言运用环节1.学生分组模仿故乡中出现的词组和句子,进行造句和表演。

(1)如日中天(2)落花流水(3)晶莹剔透(4)别具一格(5)亲情深厚(6)意气风发(7)喜闻乐见(8)细嚼慢咽(9)开怀大笑2.让学生将自己造句的成果朗读给全班,分享并鼓励彼此。

第四节:拓展阅读环节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阅读与故乡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可以自己选择内容。

2.让学生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并提出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第五节:综合评价1.让学生针对本堂课进行自评和互评。

自评:你对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和感悟?互评:你认为你的同桌在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表现如何?给出合理意见和建议。

2.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互相交流,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小结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故乡》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故乡》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故乡》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课堂形式本节课采用讲解、朗读、诵读、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达到听、说、读、写的全面提高。

二、课前预习1、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阅读课文《故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课文中的乡愁情感。

2、导入教学:呈现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风情,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课堂教学1、教师讲解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故乡》这首诗的背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篇诗歌的内容;然后,教师分段讲解具体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表述和寓意;最后,教师通过展示与这首诗歌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增加学生对这首诗歌的感觉和理解。

2、学生诵读在教师讲解后,鼓励学生诵读诗歌。

课堂分别分组进行,各小组分别诵读一部分,完成全课的朗诵。

在诵读中,学生将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含义,并体会到诗歌的美。

4、学生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

教师可以按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① 诗人为什么有“回乡”之情?②诗中的“乡愁”情感是如何表现的?③ 你的家乡有哪些感人的故事?通过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并和同学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1、背诵《故乡》诗歌。

2、写一篇关于家乡的文章,结合学习《故乡》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悟。

六、教学效果评估1、评价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情况。

2、考察学生对于《故乡》一课程的理解情况以及个人感悟。

希望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学生成为一种更深刻的体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且能够开拓学生的思想和感悟本篇教案以《故乡》诗歌为例,以诵读和讨论为主,通过教师讲解背景和表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情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同时分享个人的故事和感受;通过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各项能力的提高情况;最后,评估教学效果。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1.了解小说的特点2.理解文章主题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重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过程:1.知识链接: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课外阅读的小说作品就更多了,阅读这些小说作品,为我们积累了许多阅读小说的感性经验。

本册教材的“附录”中,编排了《谈谈小说》这篇知识短文,阅读这篇短文,我们会明确阅读小说的一些常识,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知道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在这三个要素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2.布置快速阅读课文,查阅工具书,完成基础知识积累。

3.与文本对话。

就下列问题组织讨论和交流:①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列一个人物表。

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着墨较多?分别为他们写一个小传。

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

4.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

反馈讨论效果,就学生写的小传进行交流。

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着墨较多,刻画得比较详细,人物形象丰满。

为他们写小传,要从全文着眼,筛选与之有关的材料与信息,然后将其连缀在一起。

如杨二嫂的小传(参考示例):20年前,杨二嫂开了一个豆腐店,为了能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终日在店里坐着,凭自己的年轻美貌招徕顾客,生意非常好。

20多年过去了,她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更重要的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衰败,她的家境已难以维持原来的殷实,在种种艰辛的磨砺中,为了生存,她变得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当她见到在外20多年现在回到故乡的迅哥儿时,就虚假吹捧,尖刻嘲讽;趁迅哥儿一家搬家的混乱之际,中伤闰土,还顺手拿走了一些家中的东西。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教学设计(精选1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故乡》是9年级一篇小说。

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各篇小说都能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人物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

人物形象不但个性鲜明,而且都会给今天的中学生,特别给初三的学生以某种人生的启迪。

同时这四篇文章也是小说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作品。

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上乘之作。

而鲁迅的《故乡》更具有代表性。

在初一、二我们就已经学过小说这一种文体了,学生们对于小说的相关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和积累了。

如小说的三要素中对人物、情节,环境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不仅是对这些知识的回顾,同时也是一次对所学知识的提高!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学习运用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②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③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 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收集文章的背景材料;②通过学生质疑提问、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③通过比较性阅读,深入领会小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本文主题思想的探讨,让学生体验旧社会中国广大人民的痛苦生活,认识其社会根源,②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新课程改革中反复强调,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书本中心,改变学生接受学习的被动局面,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本文的特点,我将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掌握对比的写作方法,领会文章的主题,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故乡》教案1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故乡》教案1 新人教版

故乡
课题故乡第___课时总第____课时
教学目标1.明确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2.通过《故乡》的学习,把握文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3.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
1.情节的把握;
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施教日期_______年___月___日星期_____
学情分析(结合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层次差异、教材重难点等展开)
教学设计:
一、导入
简介作者、背景
二、引导学生对课文作了解性阅读,结合快速阅读法,整体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要求:①能复述主要故事情节
②能理清情节结构
③能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弄清小说中的“我”与鲁迅的关系
三、复述主要故事情节
教师指导复述课文的方法。

学生分小组复述,相互复述,相互评价,最后推举
代表在全班复述。

四、分析、讨论小说的结构,
重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并完成板书
①依据故事的发展和人物活动,小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提示:划分因标准而异)
②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③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设计意图及评价
五、分析、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关系
①小说中写了几个人物?
②主要人物是谁?
③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④小说中的“我”是不是鲁迅?迅哥儿
六、归纳小结
七、质疑并布置作业:
1.继续精读课文
2.自主作业A
板书设计
回故乡
“我”回故乡的活动在故乡闰土、杨二嫂和“我”
离故乡
(“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
教学反思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文章中重点的生字、词语
能力目标:
1、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理解运用对比突出文章主题的写法。

3、理解小说记叙中议论的作用。

感情目标:
理解文章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对比手法突出文章主题的写法
2、文章中人物描写方法的运用
3、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一、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扫清语言文字障碍,整体感知并思考
1、“我”回故乡见到了哪些人?
2、课文突出刻画了哪个人物?
3、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会复述主要故事情节)
4、叙事线索是什么?
5、其情节是如何安排的?划分情节结构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
1、母亲、宏儿、杨二嫂、闰土、水生;
2、闰土;
3、两处插叙(“我”回忆与闰土幼时的交往、杨二嫂说闰土偷埋碗碟一事)不需复述;
4、“我”回故乡的活动(见闻感受)为线索;
5、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划分情节结构的依据是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

探究活动二、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文章,阅读思考后解决:
(一)第1~5段回故乡;写“我”渐近故乡时的悲凉心境和眼前故乡破败萧条的景象,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和原因。

(二)第6~77段在故乡;叙述“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通过“我”接触的两个人物的巨大变化,反映农村的凋敝和农民的极度贫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隔膜。

这部分按时间顺序又可分为4层:第6~8段写“我”到家的情景;第9~33段写“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谊;第34~52段写乡镇小市民杨二嫂;第53~77段着重刻画了与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形,表现闰土20年来的巨大变化。

(三)第78~88段离故乡;写“我”离故乡时的心情、感触,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追求。

探究活动三、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
小说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画面、表现主题。

作品主要运用对比手法,着力刻画人物的变化,目的是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作者的强烈愿望。

1、分析小说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对比手法
⑴萧索的荒村与神异的画面之间的对比,揭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经济破产的悲惨现实。

⑵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之间的肖像、语言、神态的对比,反映了中国农民所遭受的惨重的灾难和日益悲惨的生活。

⑶闰土和“我”之间关系的对比,突出了封建精神枷锁(等级制度、尊卑观念)对劳动人民思想的禁锢。

⑷杨二嫂前后生活的对比,反映了在军阀势力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故乡正日趋破产,连城镇市民也日趋贫困。

⑸20年前“我”家境的红火,与现在的卖屋迁居形成对比,反映出中产阶级经济状况的衰败。

⑹杨二嫂与闰土的对比,反映了农村经济破产涉及面之广,又起着衬托闰土的性格的作用
⑺“我”和闰土与宏儿和水生这两代友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旧生活的悲哀和对新生活的希望。

2、通过肖像、语言、神情、动作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

⑴闰土形象:
闰土“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很深的皱纹”、“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红活圆实的手”变成了松树皮,闰土肖像的这些变化说明了他家境的变化。

20年前闰土家的生活虽不算好,但还过得去;而此时已是饥寒交迫、不能维持生计了。

闰土家境的变化反映了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

闰土见到我,同样是高兴的,但是二十几年的世态炎凉以及现实的处境,使他痛苦、难堪、满腹凄凉,于是“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在儿时的好友面前深感自卑自贱,于是对“我”恭敬起来,并叫“我”老爷,说明他不止被生活的重压折磨得形容枯槁,而且也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变得精神麻木。

闰土的语言描写只有7句话,前6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话诉说自己的苦况,表现闰土反应迟钝呆滞,生活中、精神上的痛苦似乎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和少年闰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闰土的神态:他一再摇头,反映了对现实的不满;“仿佛石像一般”,反映了他由于饱受磨难,已经变得衰老、麻木、了无生气;“默默地吸烟”反映他内心不平,却又无力反抗,更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

⑵杨二嫂形象:
作者描写杨二嫂和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①都通过肖像、语言、神情、动作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
②都写出了人物的前后变化;
③写闰土是先回忆,再眼见,因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在“我”头脑中印象深刻。

写杨二嫂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这符合杨二嫂尖利泼辣的性格。

⑶“我”的形象:
“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对于“我”的描写着重于心理描写。

“我”不仅是小说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还是串联全文的一个重要角色。

3、通过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为表达中心服务。

探究活动四、简要分析议论性的结尾
文学作品中,除通过描写,使所记的人、事更生动外,还往往用形象化的议论来揭示事理、点明中心。

最后三小节文字表现“我”对未来的希望的心理轨迹,揭示出,要实现自己的愿望,要创建希望中的新生活,就要努力奋斗、勇敢实践。

这个结尾深化了主题,给人以信心和鼓舞。

探究活动五、水到渠成,揭示文章的主题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见闻感受)为线索,写“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经过,通过描写闰土、杨二嫂这两个人物的变化,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了农村破产和农民痛苦生活的社会根源,反映了在封建观念的束缚下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渴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六、布置作业
学习运用这篇小说的多种写作手法进行练笔作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