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管理学复习题
区域经济管理学复习题
一、概念1.区位论:P6页答:区位,一般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地理位置。
企业是经济区位的布局主体、区位因素如交通条件、市场供求、资源分布等是企业进行寻求合理空间活动而创建的理论,如果用地图来表示的话,它不仅需要在地图上描绘出各种经济活动主体(农场、工厂、交通线、旅游点、商业中心等)与其他客体(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的位置,而且必须进行充分地解释与说明,探讨形成条件与技术合理性。
区位论主要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勒施的市场区位论。
2.区域经济:P4页答: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在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上,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区域经济是由各种地域构成要素和经济发展要素有机结合、多种经济活动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
3.区域分工:P170页答:区域分工是指一国范围内的劳动地域分工。
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区域,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外部环境,在发挥优势的前提下进行产业和产品生产方面的分工和协作,是社会经济活动在地域空间上的有机组合。
因此,区域分工是社会劳动分工的地域空间形式。
4.非平衡增长理论:P55页答:经济运行不可能是完全均衡的。
不同部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增长率,存在着水平和发展速度上的差距。
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主张应有选择地在某些部门进行投资,而不是在经济的所有部门同时进行投资。
为了使不发达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应当首先选定少数部门或产业进行投资,使其快速发展,并带动其他部门的快速发展。
在经济自发平衡力的作用下,经济从非均衡发展的轨道逐渐转向均衡发展的轨道,在新经济水平上获得平衡。
5.区域发展战略:P217页答:区域发展战略是对一国之内特定区域经济发展长远的、重大的、全局性的谋划。
基本内容由六大要素构成,即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布局、战略步骤、战略对策。
区域经济复习题汇编20140912
[说明:本答案汇编是诸位同学共同完成,只代表个人观点,非标准答案,仅供广大同学复习参考,同时感谢参编同学的辛勤劳动和奉献!:刘跃鲲郭玉成刘元洪甘艳李响史振军王子强]现代区域经济学课后思考题答案汇编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区域?均质区、结节区和规划区三种类型区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答:所谓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围的空间,是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整体。
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涵义:首先,区域既是一个实体概念,又是一个抽象的空间概念,它具有典型的二重性。
其次,区域的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和边界是构成一个区域的五个基本要素。
其中内聚力是区域形成和演变的基础,它决定了区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决定了区域的规模和边界。
第三,区域具有客观性和动态性两个最根本的特征。
第四,区域具有一定的等级体系,不同等级区域的规模可能相差甚大。
根据内聚力的不同,一般可把区域划分为自然区域、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域等类型。
自然区域是按照自然条件的一致性而划分的,行政区域是按照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分的,而经济区域则是按照经济条件的一致性或联系的紧密程度而划分的。
在区域经济学中,一般按照区域各组成部分在特性上存在的相关性,把区域划分为均质区、结节区和规划区三类。
均质区是以某一或某些重要因素为标准,按照其特征的相似性而界定的一群地区。
这些特征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消费类型和劳动力的就业分布等经济特点的相似性;自然资源分布、土壤类型、地形与气候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以及一些非经济因素的相似性,如一致的社会态度、相似的政治观点等。
因此,内部一致性或相似性是均质区划界的主要依据。
在均质区内,各组成部分的相似程度一般要高于它们与区外其他地区的相似程度。
结节区又叫极化区,是指一群虽然异质,但在功能上的关系却极为密切的地区。
它是由一些不同规模的异质节点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区域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区域: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
的地域单元。
4、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等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它主要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涉及许多相关学科知识,对现实区域上出现的经济增长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应用性学科。
二、简答题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具有哪些特征?整体性、关联性、相对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
3、简述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第二部分:区域空间结构、第三部分:区际关系、第四部分:区域经济政策。
策。
4、简述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一、历程:现代区域经济学是在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讲是在区位论和经济地理学的基础上逐渐演化发展而来;因此,探讨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史,首先应该从区位理论开始。
二、趋势: 5、简述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一、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一)、发展理论:1.区域经济增长理论;2.区域产业结构3.区域产业布局;4.区域空间结构;5.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6.区域开发. (二)、关系理论:1. 区域生产要素流动;2. 区域分工;3. 区域贸易;4. 区域竞争与合作;5.区域经济差距;6.区域经济传播. (三)、政策理论:1.区域经济制度;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3.区域投资环境;4.区域地方政府;5.区域经济政策体系; 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1、哲学层面(科学哲学(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邓小平理论)2、基础理论层面(系统科学理论、行为决策理论、管理科学理论、经济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现代区位理论、生产力布局理论、经济地域分工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3、基本理论层面(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运行机制、区域应用工具)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一)新经济地理学派(主要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二)新制度学派(新制度学派的中心是研究区域政策问题)(三)区域管理学派(将管理学融入区域经济学的结果)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2、人力资源: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课后习题总结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答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
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
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答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伴随着进入2l 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
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
中国已经多次错过参与世界发展的机会并因此受到太重的历史惩罚。
管理学复习资料(选择、判断题)
一、单项选择题1. 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 A )A.理念层B.制度与行为层C.象征层D.产出层2. 企业中虽然设置有意见箱,但领导从未打开过信箱,这属于( D )A.发送者方面的障碍B.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障碍C.接收者方面的障碍D.反馈过程中的障碍3. 宜于集权的情况不包括 ( D )A.分散程度较低B.决策数目少C.组织规模小D.决策数目多4. 顾客部门化(区分顾客群)的优点是( A )A.强调满足顾客的独特需求B.部门职能重复配置C.易产生部门倾向D.需要顾客群体有一定的数量规模5.组织变革中难度最大,时间最长的变革是( D )A.人员变革B.结构变革C.技术变革D.组织文化变革答案解析:从某种意义上说,组织文化变革是组织变革中难度最大、时间最长的变革。
6.甲玩具公司通过市场调查和分析,发现某种儿童玩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公司又有能力研发和生产该产品,决定进军该市场。
这体现了计划工作程序中的 ( A )A.评估机会B.确定目标C.选择方案D.确定前提条件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计划制定的程序。
任何计划工作的程序都是相近的,依次包括以下内容:评估机会、确定目标、确定前提条件、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评价各种备选方案、选择方案、拟定辅助计划,以及编制预算等。
题干所述的情形为评估机会。
7.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永恒主题是( C )A.发展与稳定B.改革与进步C.竞争与合作D.进步与安全答案解析:企业的社会责任在竞争对手的方面体现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竞争与合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永恒主题。
就像有些企业家已经认识到的那样,竞争的终极不在于获得一整块蛋糕,而应在于如何做出更大的蛋糕共同分享。
8.SWOT分析法中“O”代表的含义是( C )A.优势B.劣势C.机会D.威胁答案解析:SWOT这几个字母分别代表的含义是: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O”代表的含义是机会。
9.霍桑试验的结论之一是将工人定义为 ( C )A.经济人B.基本需求人C.社会人D.简单人答案解析:本题在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霍桑试验的结论。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新结构区域经济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1【判断题】(10分)新结构区域经济学由南昌大学经管学院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合作形成。
A.错B.对第一章测试1【判断题】(2分)区域的类型有三种:匀质区、结节区、规划区A.对B.错2【多选题】(2分)空间地理学的三大性质A.关联性B.异质性C.替代性D.相同性3【单选题】(2分)在新结构经济学中,什么是分析经济发展的起点A.禀赋特征B.比较优势C.产业结构D.技术进步4【判断题】(2分)新结构经济学主张以发达国家为标杆,发展中国家缺什么补什么A.错B.对5【判断题】(2分)极化区,一般由运动、网络、节点、等级体系和表面五个基本要素组成A.对B.错6【多选题】(2分)区域经济具有哪些性质A.空间差异性B.相对独立性C.整体性D.关联性第二章测试1【单选题】(2分)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区域科学的三个领域A.空间经济学B.区域管理学C.产业经济学D.区域经济学2【判断题】(2分)空间经济学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静态均衡分析A.错B.对3【单选题】(2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结合点是一个经济体在每个时点的什么禀赋及其结构A.技术B.资本C.要素D.自然4【判断题】(2分)新结构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范式结合的产物A.对B.错5【单选题】(2分)区域经济学起源于哪个国家A.中国B.德国C.美国D.日本6【多选题】(2分)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什么?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B.空间溢出机制C.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D.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第三章测试1【单选题】(2分)区位理论的鼻祖是谁A.廖什B.韦伯C.克里斯泰勒D.杜能2【判断题】(2分)杜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A.对B.错3【判断题】(2分)次优决策指成本最低、受益最多、市场份额最大化的决策A.错B.对4【判断题】(2分)廖什认为最佳区位在费用最小点,或者收入最大点A.对B.错5【多选题】(2分)新经济地理学的三大理论假说A.运输成本B.不完全竞争C.收益递增6【多选题】(2分)中心外围模型的基本特征A.差异性B.整体性C.不平等性第四章测试1【判断题】(2分)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A.错B.对2【多选题】(2分)在索洛模型中,对经济总体的增长贡献被设定为由哪三者组成A.劳动B.资本C.自然资源D.技术进步3【判断题】(2分)鲍莫尔法则驱动的产业结构变迁关键的假设是每个生产部门的技术进步速度是有差异的A.对B.错4【判断题】(2分)阿罗模型(干中学)用技术的外部性解释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学考试试题
区域经济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 区域经济发展B 区域经济关系C 区际经济差异D 企业内部管理2、以下哪项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A 自然资源B 地理位置C 人口数量D 企业品牌形象3、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A 技术进步B 资本积累C 劳动力增加D 以上都是4、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不包括()A 经济效益原则B 生态效益原则C 社会效益原则D 随机布局原则5、区域开发的主要模式不包括()A 增长极模式B 点轴开发模式C 网络开发模式D 均衡发展模式6、区域分工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 自然条件B 市场需求C 技术水平D 以上都是7、以下哪项不是区域贸易产生的原因()A 区域差异B 比较优势C 规模经济D 政策限制8、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不包括()A 行业合作B 区域合作组织C 企业间合作D 家庭间合作9、经济区的类型不包括()A 综合经济区B 部门经济区C 特殊经济区D 个人经济区10、区域规划的核心内容是()A 产业规划B 城镇规划C 基础设施规划D 土地利用规划11、区域政策的目标不包括()A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B 缩小区域差距C 保护环境D 增加企业利润12、以下哪项不是区域发展战略的特点()A 全局性B 长远性C 稳定性D 短期性13、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观点是()A 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相互作用影响产业集聚B 自然资源决定产业布局C 政府政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D 技术创新推动区域发展14、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不包括()A 企业B 政府C 科研机构D 竞争对手15、以下哪项不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A 公平性原则B 共同性原则C 差异性原则D 持续性原则二、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关系的学科。
()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经济增长速度越快。
()3、产业集聚一定能够带来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区域经济学》作业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作业及答案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 B )。
A.20世纪2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90年代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 C )。
A.农业区位论B.工业区位论C.市场区位论D.运输区位论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B )首先提出来的。
A.库茨涅兹B.科林·克拉克C.配第D.熊彼特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 D )区域。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 A )A建筑业 B农业 C采掘业 D商业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A C D )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 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 C全国国土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2.古典区位理论包括( B C D)。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
区域经济学课后练习单项选择题1一、单项选择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区域B.区域规划C.区域开发D.区域发展2.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的学科A.经济增长B.区际关系C.区域资源D.政府管理3.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A.特殊规律B.模式C.一般规律D.历史4.区域经济学是()相结合的产物A.哲学与经济学B.地理学与经济学C.政治学与经济学D.管理学与经济学5.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很强的边缘学科A.基础性B.独立性C.复杂性D.应用性6.经济区域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 同质区域和()A.极化区域B.扩散区域C.行政区域D.自然区域7.区域规划的主体是A.企业B.政府C.企业与政府D.社会组织8.区域经济是特定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的总和A.社会活动B.政治活动C.文化活动D.经济关系9.()在构筑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过程中, 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
. A.杜. B.胡. C.韦. D.赫特纳10.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一般包括()A.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关系理论和区域经济应用工具B.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政策C.区域经济发展、区经济政策及区域经济关系D.区域经济政策与区域经济关系11.()出版了《区域科学导论》一书, 标志着区域经济学的正式形成。
A.艾萨德B.杜能C.韦伯D.胡佛12.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 按照赫特纳的观点, 无非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加上()的因素A.经济B.人类C.政治D.人类与经济13.农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A.韦伯B.胡佛C.克里斯塔勒D.杜能14.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A.杜能B.胡佛C.克里斯塔勒D.韦伯15.运输区位论的提出者是()A.杜能B.胡佛C.克里斯塔勒D.韦伯16.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工业区位论的假设条件()A.工业原料、燃料产地分布在特定的地点, 并假设该地点为已知B.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C.研究对象是一个均质的国家或特定地区D.劳动力供给已知且不能流动, 在工资率固定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供给是充裕的17.中心地理论的提出者是()A.杜能B.谢费尔C.克里斯塔勒D.韦伯18.在农业区位论中, 农业圈的第一个圈层主要()A.生产薪材、木料B.生产鲜奶、蔬菜C.生产谷物、马铃薯、苜蓿D.放牧牛羊19.在农业区位论中, 农业圈的最外面的圈层主要()A.生产薪材、木料B.生产鲜奶、蔬菜C.生产谷物、马铃薯、苜蓿D.放牧牛羊20.杜能的农业圈层理论分为几个圈层()A.4B.5C.6D.721.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认为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A.运费与劳动费B.运费、集聚与分散带来的利益C.劳动费、集聚与分散带来的利益D.运费、劳动费、集聚与分散效益22.胡佛在运输区位论中提出的运输成本由()构成A.线路运营费用与劳动费用B.站场费用与劳动费用C.线路运营费用与站场费用D.运输费用与损失23.根据中心地理论, 当k=3时为()原则A.市场最优原则B.交通最优原则C.行政最优原则D.区位最优原则24.根据中心地理论, 当k=4时为()原则A.市场最优原则B.交通最优原则C.行政最优原则D.区位最优原则25.根据中心地理论, 当k=7时为()原则A.市场最优原则B.交通最优原则C.行政最优原则D.区位最优原则26.埃德加·胡佛在构筑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时, 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基石是()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B.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D.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27.如果仅用原料指数来判断工厂区位的选择, 当原料指数=1时, 工厂区位布局在()A.消费地B.自由区位C.原料地D.燃料地28.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不同规模市场领地之间的数量关系由高级到低级为()A.1, 2, 6, 18, 54, …。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区域经济增长2、地区生产产业专业化3、核心区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5、投资环境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第三产业 3、商品交换 4、创新 5、S形 6、关联性 7、能源生产弹性系数 8、区域性原则、效益原则 9、资本流量和流向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2、市场因素是对--------影响最大的因素;3、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的--------活动的总称;4、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5、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体现在---------;7、一般来说,----------是用来反映能源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状况的指标;8、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9、投资三要素是指投资主体、资本流向和流量、获利程度,其中,-----------是核心要素;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ABCD2、BC3、 A4、 A5、 D6、ABCD1、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是-----------------A 规范政府职能B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C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D 实现经济协调增长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A目标驱动机制 B 利益驱动机制 C 市场调控机制 D 宏观调控机制3、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合作的是-----A棉花生产企业与纺织厂的合作 B 为汽车总装厂生产零部件的加工企业C 南南合作D 东西合作4、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是---------A科技进步 B 人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C 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D 政策的改善与优化5、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A最大的城市 B 大城市 C 中等城市 D 小城市6、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条件是--------------A 应当有很高的区位商B 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C 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 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7、 A 8、 AB 9、ABCD 10、 A 11、ABC 12、ABCD7、对地区的国有企业进行--------,是国有企业改革中改变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是区域经济学应用的具体行动;A 信息化改造B 产权改革C 资产重组D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8、下面关于区域开发与区域发展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 区域开发始终有明确的主体存在,不管该主体是否为发始者B 区域发展是在区域开发的基础上进行的经济活动的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C 区域开发与区域发展的目标是相同的D 区域开发可随时进行,不受时效性、区域性的限制9、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目前研究的重点是---------------------A 区域发展差距问题B 区域分工协作问题C 区域冲突的协调问题D 区域贸易问题E 区域政治协调问题10、那克斯认为:经济增长中恶性循环的根源在于----------------A 资本的不足B 有效需求不足C 投资不足D 部门的非均衡发展11、在下列情形中,属于地区差异引起的贸易是-------------------A海南的椰子与湖南的橘子之间的贸易B山西的煤与河北的粮食之间的贸易C美国的计算机软件与日本的家电之间的贸易D中国的钢铁与韩国的钢铁之间的贸易12、下面关于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贸易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贸易内涵的不同B区域经济合作是一种比区域贸易更为长期、更为复杂的区域经济行为C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贸易是行为方式和效果完全不同的两种经济行为D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一般是政府,而区域贸易的主体一般是企业13、ABCD 14、 ABC 15、 A13、与农业社会相比,城市社会新秩序的基本特征表现在-------------------A 社会化B 商品化C 规范化D 法制化14、下面对于城市化五阶段论中描述正确的是----------------------A 城市化过程最直接表现为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化人口增长的对比关系是城市化过程中最基本的比例关系B 城镇人口增长规模超过乡村人口的增长规模是城镇化发展的第一个转折点C 城镇人口总规模超过农村人口是城市化发展的第二转折点D 城镇人口比重≥50%,社会进入成熟的城市社会15、-----------直接决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是反映区域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指标A 区域基础设施绝对量B 区域基础设施相对量C 区域基础设施结构D 区域基础设施质量四、问答题每题5分,共25分1、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有哪些2、简述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基本内容;3、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4、简述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5、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五、论述题共10分简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特征;区域经济学试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1分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2分2、地区生产产业专业化:是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的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3分3、核心区:是指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3分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在区域开放的前提下,各地区实现相互促进、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状态和过程;3分5、投资环境:是指存在于受资区域内,能够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一切企业外部因素的总称;3分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第三产业3、商品交换4、创新5、S形6、关联性7、能源生产弹性系数8、区域性原则、效益原则9、资本流量和流向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四、问答题每题5分,共25分1、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有哪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1分二是起源配置趋向合理,地区优势得以发挥;1分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着,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1分四是对外开放深入发展,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新的热点,区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活力;1分五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趋紧密;1分2、简述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基本内容;城市化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理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的作用力;2分1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1分2规模化和机具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支柱,在城市化过程中,表现为企业对规模化和机具的追求而集中在城市发展;1分3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居民的拉力;城市文明对乡村人口的拉动要以城市能够提供就业机会,从而使得他们在城市能够赢得基本的生活空间为前提;1分3、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2分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平等性;2分不平等的区域经济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1分4、简述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从区域经济合作的经济内容看,主要包括工业贸易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及科学技术合作等四大方面;1工业贸易合作;工业贸易合作又叫工贸合作,包括合作双方在制造业领域的生产合作和加工贸易合作两种形式;2资金合作;资金合作是指合作双方以资金的筹措与投放为核心内容进行的经济合作活动;资金在区际之间的流动主要包括直接投资合作股权合资企业和契约合资企业和间接投资合作信贷和证券投资;3劳务合作;劳务合作是通过劳动力的区际流动进行的区域经济合作;从目前国内地区间劳务合作的内容看,主要有纯粹的劳务贸易、信息咨询及旅游三大类;4科学技术合作;区域之间的科技合作是科学技术在不同的地区之间转移和再配置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和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三大类;5、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每个国家或地区生产要素禀赋各不相同,与其它地区相比,那些具有禀赋优势的生产要素的价格较低,利用这些要素来进行生产的商品成本也相对较低,利润较高;相反,禀赋较差的生产要素由于稀缺,具有较高的价格,利用这些要素进行生产的商品成本也相对较高;那么在区域贸易体系中,每个区域都应该专门化与本区域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性商品,并用于出口,同时进口那些本区域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性商品;5分五、论述题共10分简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对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设想、思路和谋划;它根据不同的区生产要素条件的分布情况和盖度区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地区未来发展的目标、方向和总体思路进行谋划,以达到指导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经济腾飞的作用;2分其特征表现在:1区域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在宏观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谋划区域发展的总体构想,因此,它不同于国家的发展战略,而必须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制定,带有强烈的区域性特征;2分2预见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预见性包括狭义的预见性和广义的预见性,狭义的预见性是指制定远景目标时对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等指标的预测;广义的预见性是指对未来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趋势及区域政策变动方向的预见;2分3综合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涉及区域内的城镇、乡村、产业、部门、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政府行为等,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2分4可操作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目标的可实现和采取策略的可应用性;2分。
2024年《产业经济学》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2024年《产业经济学》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一、单选题1.中心地理论中,当中心地空间组织全体系的特征量为多少时,符合市场最优原则()A、1B、2C、3D、4参考答案:C2.边际产业转移理论是由()提出的。
A、赤松要B、小岛清C、弗农D、大山道广参考答案:B3.产业布局政策的目标不包括:()A、经济增长B、结构合理C、社会稳定D、生态平衡参考答案:B4.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的计划机制的特点为()。
A、比较稳妥B、比较灵活C、比较准确D、调节成本较小参考答案:D5.我国出台了许多循环经济发展政策,其中《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于()A、2008年B、2009年C、2010年D、2011年参考答案:B6.产业技术安全状况主要是指本国产业是否具有自主研发和创新的能力,能否为关系到本国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如果_____主要依赖进口,则产业安全的程度就较低。
()A、关键技术B、商品C、资金D、以上均不对参考答案:A7.以下哪一项可以用来产业集中度()A、该产业总量/规模最大的前几家企业产量B、该产业的市场销售总量/该产业总量C、该产业总量/该产业的市场销售总量D、规模最大的前几家企业产量/该产业总量参考答案:D8.A、B、C、D等一系列部门间,先行产业部门为后续产业部门提供产品供以直接消耗,同时后续部门的产品也返回相关的先行产业部门的生产过程叫做()。
A、双向联系B、环向联系C、多向联系D、单向联系参考答案:B9.指标的建立要符合产业安全的内涵,各个指标能够准确反映产业安全的某一个方面,并且具有代表性。
属于产业安全评价的_____原则?()A、系统性B、科学性C、实用性D、可控性参考答案:B10.下列关于产业布局影响因素,正确的是()A、包括地理位置因素、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等B、各因素一般单独起作用C、应对各个影响因素单独分析D、科学技术状况不是影响因素之一参考答案:A11.企业大规模定制的生产运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A、规模经济和消费者偏好B、聚集经济和消费者偏好C、竞争优势理论与需求个性化D、比较优势理论与需求个性化参考答案:A12.衰退产业调整政策的不包括:()A、减缓设备折旧B、促进转产和转移C、采取各种援助措施D、消除就业者退出障碍参考答案:A13.产业组织理论主要运用()研究方法A、S—C—P分析B、计量经济分析C、博弈论D、案例分析参考答案:A14.两个都生产化妆品的企业之间的兼并属于()A、横向兼并B、纵向兼并C、垂直兼并D、混合兼并参考答案:A15.下列关于产品差别化的叙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A、产品差别化程度越大,垄断因素越小B、产品差别化程度越小,竞争因素越大C、在物理性上的差异是产品差别化形成的最主要原因D、广告密度越小,产品差别化越大参考答案:B16.产业信息化围绕()对资源进行优化重组A、“四流三周期”B、“五流三周期”C、“三流四周期”D、“三流五周期”参考答案:A17.消费者即使在消费后也难以确定其质量的商品,如医疗护理等被称为()A、信任品B、后验品C、经验品D、搜寻品参考答案:A18.产业组织政策的内容不包括:()A、产业组织合理化政策B、反垄断政策C、禁止不正当竞争政策D、产业组织高度化政策参考答案:D19.某一产业所面临的市场规模和市场需求与产业内企业发展空间____。
经济管理基础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管理学原理习题1.[单选题]下列学者中谁的学说体现了人的社会性( )梅奥2.[单选题]( )的研究结论认为企业存在非正式组织。
梅奥3.[单选题]下列属于X理论的观点是( )人生而不求上进4.[单选题]梅奥通过霍桑试验创立了( )人际关系学说5.[单选题]( )被称为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
法约尔6.[单选题]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类最低层次的需要是( )生理需要7.[单选题]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管理学家是( )泰罗8.[单选题]下列组织结构形式中,最简单的是( )直线制9.[单选题]下列组织结构类型中,最能体现统一指挥原则的是( )直线职能制10.[单选题]下列因素中,属于双因素分析理论中的保健因素的是( )工资11.[多选题]双因素分析理论包括( )两个因素。
激励因素保健因素12.[多选题]领导影响力的来源有( )惩罚力奖赏力法定力专长力感召力13.[多选题]管理的职能包括(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14.[多选题]梅奥的霍桑实验包括( )车间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室实验大规模访谈实验15.[判断题]差别计件工资是法约尔提出的管理思想。
错16.[判断题]马克斯韦伯被称为组织管理之父。
对17.[判断题]协调、激励和指挥是管理五大职能中控制的主要工作。
18.[判断题]麦格雷戈的Y理论的理论出发点是人性本恶。
错19.[判断题]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产生的重要背景是工厂制度的诞生。
对20.[判断题]法约尔通过动作研究,制定工作标准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人类管理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错21.[简答题]泰罗、法约尔、韦伯管理思想的共同点有哪些强调集中权利明确劳动分工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垂直领导研究领域限于正式组织和管理过程共同构成“古典管理理论”22.[简答题]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形式的含义和优缺点。
含义:直线指挥的统一化思想和职能分工的专业化思想的结合。
优点:组织的统一指挥专业的强化管理缺点:下级缺乏必要的自主权职能部门之间联系不紧直线人员和专业人员不好协调23.[名词解释]管理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达到组织目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活动来集合和协调组织内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等资源的过程。
区域经济学考试试题
区域经济学考试试题区域经济学考试试题一、简答题1. 请解释什么是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的学科,它关注地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等问题。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地区内的经济联系以及地区发展的驱动因素等。
2. 请列举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包括:空间分析、计量经济学、地理信息系统(GIS)、经济模型、实证研究等。
这些方法和工具能够帮助研究者分析和解释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地区内的经济联系以及地区发展的动力机制。
3. 请解释什么是地区差异?地区差异是指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由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环境、历史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
地区差异的存在对于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4. 请解释什么是地区经济增长极?地区经济增长极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经济增长最为迅速、发展最为集中的地区。
这些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活动密度、较强的创新能力、优质的基础设施等特征,吸引了大量资源和人才流入,形成了良性的经济循环。
二、论述题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学科,它对于理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格局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地区差异、地区发展和区域政策三个方面对区域经济学进行探讨。
首先,地区差异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可以通过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环境等因素来解释。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势和开放政策的支持,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和较高的收入水平。
而内陆地区由于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地区差异的存在对于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资源配置、改善基础设施等手段来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其次,地区发展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地区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问题,还涉及到产业结构、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等方面。
中国区域经济管理概论真题及答案
中国区域经济管理概论真题及答案《中国区域经济管理概论》一、单项选择题:1.区域经济是(C):A.宏观经济B.微观经济C.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中间层次经济D.产业经济2.区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为(A):A.自然禀赋的差异性B.自然禀赋的无差异性C.地理环境的等同性D.地理条件的特殊性3.对国民经济发展最具有协助和补充作用的是(B):A.宏观经济管理B.区域经济管理C.工业管理D.农业管理4.区域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是(A):A.分工与协作理论B.经济体制改革理论C.生产力理论D.核心与边缘区理论5.区域经济管理的二重性为(D):A.管理的均衡性和系统性B.管理的独立性和综合性C.管理的交叉性和相对性D.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6.决定区域经济管理目的的是(B):A.区域经济管理的手段B.区域经济管理的性质C.区域经济管理的机制D.区域经济管理的职能7.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C):A.区域经济管理职能部分的请求 B.区域经济管理市场机制的请求 C.区域经济管理的目的 D.区域经济管理的理念8.正确解决地方利益与国度利益的协调题目,必须处理好(D):A.区域经济系统与微观经济单元之间的关系 B.区际之间的关系 C.区域经济系统内部职能部分之间的关系 D.区域经济系统与宏观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9.区域生产力的特点之一是(A):A.差异性B.均衡性C.无差异性D.快速增长性10.区域出产力发展的基点之一是(B):A.保持宏观的总供应和总需求平衡 B.促使区域财产结构公道化 C.促使企业运转机制公道D.确保地区国民出产总值超过其他地区11.区域出产力布局应遵守的原则是(C):A.保持地区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B.控制物价总水平的提高C.因地制宜地确定区域经济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的方式 D.注重发展轻工业和第三财产12.区域经济实体具有的两重性质是(C):A.技术性质和自然性质B.技术性质和资源性质C.技术性质和经济性质D.社会性质和自然性质13.区域经济活动的载体是(D):A.经济体制 B.经济机制C.物质资料生产D.区域经济实体14.全国性的经济区划是(B):A.进行企业改革的重要依据 B.国度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 C.实现总供应与总需求基本平衡的重要依据 D.进行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15.划分经济区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是(A):A.自然因素B.一部分人是否富了起来C.有无矿产资源D.有无山川、河流16.经济区的两种类型是(C):A.部门经济区和协作区B.部门经济区和特区 C.部门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 D.综合经济区和特区17.划分部门经济区的主要目的是(D):A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依据 B.为增加财政收入服务 C.为优化产品结构奠定基础D.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合理布局提供依据18.经济区划的原则之一为(A):A.地区经济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 B.实现农业的规模经济 C.实现劳动力充分流动和保证就业D.积极推进地区的城市化19.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之一是(A):A.从属性B.整体性C.全面性D.宏观性20.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遵循的原则之一是(B):A.坚持区域经济超高速增长 B.坚持区域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相结合 C.优化区域轻纺工业结构D.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大量流出21.我国此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应坚持(D):A.均衡发展战略B.向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战略C.城市向农村推移战略D.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22.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了(A):A.西部大开发战略B.沿边开发战略C.中部隆起带战略D.沿长江、黄河开发战略23.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路之一为(C):A.瞄准东部的消费市场 B.发展烟草、酒类为主导产业 C.选准产业发展的重点D.发展盈利高的绿色产品24.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的客观必然性之一是(A):A.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B.地方政府之间管理的要求 C.地区群众生活的要求D.企业生产的要求25.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要遵循(B):A.誉原则B.自主原则C.谦让原则D.依附原则26.我国区域经济结合与协作有(D):A.停止发展趋向B.维持近况趋向C.减速发展趋向D.加快发展趋向27.发展区域经济结合与协作意义在于(C):A.推动矿产资源早日开辟 B.可以加快发展钢铁与机器工业 C.能够推动各地区科技进步D.减少国有资产流失28.加强区域联合与协作过程中的管理是(B):A.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B.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C.区域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D.网络产品走向世界市场的要求29.区域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是(C):A.改善区域融资能力B.改革经济体制 C.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初始推动力量 D.保持进出口平衡30.区域投资的原则之一为(A):A.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生态效益 B.多注重经济效益少注重生态效益 C.多注重资金的平衡少注重物资平衡D.向第二产业倾斜31.我国区域投资资金出现(B):A.单一趋势B.多元化趋势C.主要靠国外投资D.主要靠融资32.合理确定区域投资规模(B):A.只考虑在建项目规模大小 B.要正确处理在建项目总规模与年度投资规模的关系 C.只考虑年度投资规模大小不必考虑在建项目规模 D.按照需要来确定基建规模33.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意义在于(D):A.提高区域服务业的比重 B.改善同毗邻地区的协作关系 C.保护人文景观D.提高区域经济效益34.限定区域财产结构演变的身分之一为(A):A.出产力发展水平B.农业的财产化C.商业收集化水平D.天文区位35.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点是(C):A.企业需要 B.投资规模需要C.市场需要D.政府采购需要36.区域财产结构公道化的关键是(B):A.增加企业的数量B.正确选定主导财产C.加强地区农业基础地位D.扩大乡镇企业在地区的掩盖面37.选定主导财产必须(A):A.尽可能使区域的限定身分得到最有效利用 B.扬弃考虑区域的限定身分 C.充分满足地区利益 D.在地区利益与全局利益发生冲突时可选择有利于实现地区发展目标的部分38.实现区域财产结构公道化的管理的重要对策为(D):A.确定发展的理念B.以工钱本C.构建企业文化D.制订公道的财产政策39.判断一个区域劳动力人口与总人口数量是否适度的根本尺度是(C):A.城市化水平B.男女两性的比例C.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是否相适应D.粮食的消费量40.判断一个区域劳动力数量是否适度的最直接标准是(A):A.能否充分就业和合理的生活水平 B.总人口数量 C.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之间的比例D.失业率41.决意区域劳动力质量的一个重要身分为(B):A劳动者的地区间转移状态B.劳动者的劳动立场C.城镇发展规模D.老龄化程度42.知识、科技型人才区域经济高级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群体特征是(D):A.老龄化趋势 B.中年化趋势 C.年龄段均衡化趋势D.年轻化趋势43.新世纪我国人口转移主要靠(B):A.政府的行政措施组织B.经济杠杆、经济利益来吸引C.自发性的转移D.中介组织的力量44.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是(D):A.向城市转移B.向西部地区转移C.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D.多种转移方式并存、就地转移为主45.城市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在于(A):A.具有吸引和辐射的功能B.人口优势C.第三产业发达D.自然条件优越46.城市地址的选择要考虑(A):A.区域要地大小 B.是否有山、川C.华裔人数D.重工业占的比重47.增长点是(C):A.文化中央B.商业中央C.主导部分、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在空间上的集聚D.外贸进出口港岸48.我国区域城镇体系的建设与布局要(D):A.更多地发展大城市B.发展数量可观的特大城市C.发展中等城市为主D.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49.我国经济特区是(B):A.“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B.社会主义的特别行政区C.不依托于内地的特别行政区D.资本主义性质的特别行政区50.我国经济特区是(A):A.综合型的B.专业化型的C.来料加工型的 D.外贸型的51.经济特区在体制上(B):A.无示范功能B.有示范功能C.与内地改革基本同步D.首先从金融体制进行改革52.经济特区的功能之一是(C):A.积累资金 B.集中物力C.集聚辐射D.结构超前53.区域经济效益是指(A):A.区域经济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对比关系B.区域经济中的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关系 C.区域经济活动中的投资收益率 D.区域经济活动中的货币投放与回流的关系54.区域经济效益具有的两重属性为(D):A.技术属性和自然属性B.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C.人文属性和技术属性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55.区域经济效益的特点之一为(C):A.依附性B.部门性C.独立性D.专业性56.讲求区域经济效益应当遵循(C):A.价格波动原则B.只争产出、不计投入原则C.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D.注意本地区效益而不必顾及社会效益57.正确处理区域经济效益与宏观、微观效益之间的关系该当(B):A.要出格注重微观经济效益B.统筹兼顾C.区域经济效益优先,微观经济效益其次 D.区域经济效益始终摆在首位58.在区域经济管理中提高区域经济效益的途径之一是(C):A.扩大建设规模B.增加就业人口数量C.合理布局区域生产力D.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中心59.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管理是指(D):A.国度利用计划机制对区域的货币投放进行调控 B.国度利用市场代价对区域的产品代价动摇进行调控 C.国度利用金融工具对区域的投融资进行调控 D.国度利用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总体活动进行调控60.区域经济宏观管理要解决的区域经济运转中的冲突之一是(B):A.个人所有制之间的冲突B.出产社会化、一体化同经济主体多元化的冲突 C.区域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优化资源配置同第二财产要加快发展的冲突 D.实现区域的配合利益、社会公平同按劳分配的冲突61.区域经济宏观管理的重点是(A):A.协调区域总供求的矛盾B.扩大第三产业经营规模C.增加对外贸易量D.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62.财政政策是区域宏观管理的(C):A.行政手段 B.综合手段C.经济手段D.法律手段63.区域宏观管理的行政手段具有(B):A.机动性B.强制性C.协商性D.中介性64.区域经济运行(A):A.需要法制来构筑维系B.不需要法制作保证C.只要遵循等价交换就可以维系D.靠社会道德来维系65.在区域经济管理中,最主要提高的法律认识是(A):A.提高法律权至上认识B.提高守法认识C.提高民法认识D.提高立法认识66.我国在加快经济立法过程中要抓紧制定和完善(C):A.价格法B.财产法C.保障市场秩序的法律D.婚姻法67.在立法中要正确处理(D):A.企业法规之间的关系B.行业法规之间的关系 C.地方性法规之间的关系 D.国度立法和地方性法规的关系68.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保护区域经济秩序需要(A):A.健全司法制度B.完善情形法C.健全市场机制D.建立当代企业制度二、多项选择题:1.区域经济的主要特点有(ABCD):A.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一个中间层次经济B.具有综合性C.具有阶段性D.具有人地互动性2.区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为(BCD):A.山川、河流的复杂性B.自然禀赋的差异性C.经济活动中人的主导性D.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3.区域经济管理的主要特征有(ABD):A.管理方式的独立性B.管理手段的综合性C.管理方法的单一性D.管理过程的系统性4.区域经济管理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有(ABD):A.创新和打破作用B.稳定和协调作用C.集中和扩散作用D.辅佐和补充作用5.区域经济管理起源于人们从事的生产劳动出现了(AB):A.劳动分工B.区域协作C.生产力的系统性D.生产力的综合性6.区域经济管理的二重性为(CD):A.管理的系统性B.管理的均衡性C.管理的自然属性D.管理的社会属性7.区域经济管理目的的要求有(ABC):A.要反映提高管理效率的要求B.要符合管理效益的请求 C.要效率出产关系性质的请求 D.要反映管理自主性的请求8.区域经济管理要正确处理的关系有(ABD):A.正确处理区域经济系统与宏观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 B.正确处理区域经济系统与微观经济单元之间的关系C.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D.正确处理区际之间的关系9.区域生产力的特点有(ABD):A.中间性B.相对性C.统一性D..差异性10.发展区域出产力必须遵守的基点有(ABCD):A.促使全国经济尽快增长及效益提高B.促使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C.区域经济联系要密切D.区域经济法差距要适度11.区域经济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原则有(ABD):A.允许一部分区域先富起来B.因地制宜地确定区域经济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的模式 C.加快发展轻纺与食品工业D.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12.区域经济实体具有的两重性质为(BC):A.自然性质B.技术性质C.经济性质D.资源性质13.区域经济实体的形式有(ABCD):A.城市经济实体B.企业经济实体C.农村经济实体D.特区和开辟区经济实体14.在区域经济管理中,划分经济区域主要考虑的身分有(BC):A.城市数量B.自然因素C.资产因素D.外贸出口值15.经济区的类型有(AB):A.部分经济区B.综合经济区C.出产资料经济区D.消费资料经济区16.部门经济区的形成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有(BCD):A.处在沿海、沿边地带B.产品的生产成本低 C.生产达到一定规模 D.产品的运销范围合理17.综合经济区应具备的基本内容有(ACD):A.是一个社会化大生产的综合体B.有密集的公路、铁路、航空网 C.有一定数量的专门化职能的生产部门和产品D.以专门化部门为中心而综合发展经济18.划分经济区域应遵守的原则有(ABCD):A.国民经济总体发展与地区条件相结合B.经济中心与吸引范围相结合 C.国内区域分工与国际分工相结合D.经济原则与民族原则、国防原则相结合19.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有(ACD):A.从属性B.整体性C.局限性D.相对的灵活性20.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遵循的原则有(ABC):A.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B.坚持国民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统一C.坚持科学技术进步D.优化区域第二产业系统2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包括(ABCD):A.战略方针B.战略目标C.战略重点D.战略对策22.我国今后实行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为(ACD):A.一种区域之间协调与互补的战略B.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倾斜的战略C.一种开放型的经济发展战略D.一种符合社会综合效益原则的经济发展战略23.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路为(ABCD):A要实行东、西部联动B.要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C.要选准财产发展的重点 D.要百折不挠地调整经济结构24.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的客观必然性表现在(BCD):A.企业规模愈来愈大的要求B.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C.提高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D.实现区域管理体制合理化的客观请求25.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的原则有(ABCD):A.自主原则B.扬长避短、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原则C.整体性原则D.层次性原则26.区域经济结合与协作的特性有(ABD):A.具有加快发展的趋向B.内容遍及C.农业联合占主要地位D.离不开政府的协调和指导27.区域经济结合与协作加强管理的一定性为(ABD):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B.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C.政府宏观调控的要求D.加强管理才能促进经济体制改革28.区域经济结合与协作对管理带来的新变化(ABCD):A.是对过去纵向管理的一个变更 B.必须依靠经济组织、运用经济手段 C.管理的多层次、多形式D.物质利益结构发生变化29.区域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为(ABCD):A.区域经济增长的初始推动力量B.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保证C.提高区域经济技术水平、实现区域财产结构公道化的重要手段 D.为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创造物质条件30.区域投资需遵循的原则有(ABCD):A.服从国家政策要求B.与行业投资相协调C.变革条块分割的模式D.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外资非农化趋向33.合理确定区域投资规模,要处理好以下关系(ABCD):A.处理好需要和可能的关系B.处理好出产和建设、建设和生活的关系C.处理好年度投资规模与在建项目总规模的关系D.处理好国家投资和其他资金投资的关系34.在区域经济管理中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性在于(BCD):A.是扩大投资规模、发展竞争性行业的一个关键环节 B.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条件C.是全面完成“三步走”的经济战略目标的一个根本措施D是我国重新跻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重要选择35.区域财产结构演变的限定身分有(ABD):A.自然资源条件B.出产力发展水平C.第二产业的量D.区域社会需求的变化36.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点是市场需要,它包括(CD):A.基建投资的需要B.在建规模的需要C.当前市场需要D.未来市场需要37.区域财产结构公道化的标准是(ABC):A.看其能否发挥区域优势B.看其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C.看其结构的先进性 D.看其加工产业的比重大小38.选定区域主导财产依据的原则为(ABC):A.能对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作出最大的贡献 B.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C.尽可能使区域的限制因素得到最有效利用D.要使企业的产权清晰39.地区间消费者需求差别的形成因素主要有(ABC):A.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B.产业结构C.就业率D.市场数量40.判断区域劳动力数量是否适度的最直接标准有(AC):A.能否保证充分就业B.能否保持人口增长 C.能否保证合理的生活水平 D.能否保证劳动力合理迁移41.决定区域劳动力质量的因素有(ABC):A.劳动者的身体素质B.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技术素养C.劳动者的劳动立场D.劳动者的年龄42.知识、科技型人才在区域经济高级化过程中的群体特征有(ABCD):A.年轻化趋势B.高学历化趋向C.市场开辟型人才比重增长趋向D.群体精神与群体效应成为成功的主导因素43.新世纪我国区域人口流动应是(ABCD):A.靠经济杠杆、经济利益来吸引B.特殊情况下的有组织移民 C.使移民工作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针对性D.加强领导,健全移民机构44.城市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在于(BC):A.是当代市场经济的载体B.具有吸引功能C.具有辐射功能D.是区域的政治中心45.城市位置选择的条件有(AB):A.优越的地理位置B.区域腹地大小C.河泊的多少D.人口多少46.规划好区域内城市发展战略应做到(ABC):A.规划城市化的进程B.规划好城市布局C.以城市为中心形成经济区域D.以城市为中心形成纺织、服装城47.在区域经济管理中选择增长点应遵循的原则有(ABC):A.有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 B.能提供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 C.能提供一个与其他区域甚至同世界接触的窗口D.有中心城市48.区域中央城市的经济特性有(BCD):A.第三财产发达B.经济的相对自力性C.财产结构的区位化D.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49.我国的经济特区在管理上的特点有(ABC):A.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特区B.具有多种功能的综合型的经济特区 C.既依托于内地又服务于内地D.是“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50.经济特区特殊管理措施有(BCD):A.建设资金以内资为主B.建设资金以利用外资为主 C.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D.特区政府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51.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的总体布局中需要发挥的功能有(ABCD):A.集聚辐射功能B.结构转换功能C.增长“引擎’功能D.体制示范功能52.特区经济与内地经济的融合表现为(BCD):A.特区为内地经济专业化发展提供知识专利 B.内地是特区经济成长发展的重要依托 C.特区为内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桥梁 D.特区经济与内地经济的融合向深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53.区域经济效益性质有(AB):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人文属性D.技术属性54.区域经济效益的特性有(ABD):A.综合性B.是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相统一的效益C.是近期效益D.具有一定的独立性55.讲求区域经济效益的意义有(BCD):A.可以更大地扩大生产规模,为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提供条件 B.是加速区域经济发展进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C.是节约资源、增加财富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D.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56.讲求区域经济效益该当遵守的原则有(ABCD):A.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纪律的要求 B.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 C.注意本地区经济效益又要顾及社会效益D.正确处理近期经济效益与长远经济效益的关系57.区域经济效益(ABC):A.是区域经济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对比关系B.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C.属于综合性的D.是近期性的58.提高区域经济效益的途径主要有(ABC):A.建立和完善区域市场经济体制B.要十分重视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C.集中力量建立大型企业集团D.尽量扩大区域建设规模59.区域经济宏观管理的必要性在于解决区域经济运转中的冲突,其冲突有(BCD):A.多种所有制之间的冲突B.出产社会化、一体化同经济主体多元化的冲突C.区域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和优化资源配置同经济主体决议和经济活动自觉性的冲突D.实现区域的共同利益和社会公平同经济主体利益狭隘性的矛盾60.区域经济宏观管理的基本特征为(ABC):A.从管理的内容看,重点是协调区域总供求矛盾 B.从管理手段看,主要运用经济手段 C.从管理的结构看,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D.从管理结果看,最终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61.区域经济宏观管理的任务有(ABCD):A.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防止区域生产结构比例失调 B.区域出产能力与消费能力相适应,避免过度消费和出产相对过剩 C.兼顾区域经济稳定增长和均衡发展,避免经济发展中的大幅度动摇D.协调区域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防止社会两极分化和分配不公62.区域经济宏观管理的经济手段包括(BCD):A.运行机制B.产业政策C.财政政策D.货币政策63.区域经济宏观管理的行政手段明明地带有(BCD):A.协商性B.强制性C.短促性D.速效性64.法制建设是区域经济有效管理的内在请求,其原因在于(ABCD):A.区域市场主体的经济行动需要法制来规范 B.区域经济运转需要法制来构筑维系C.区域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法制来保障 D.区域广大劳动者积极性的调动需要法制来保证65.区域经济管理需要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包括(ABC):A.法律知识B.法制观念C.法律观点D.上层建筑中的各种意识形态。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孙久文
第一章:导论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
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
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伴随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
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
区域经济学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复习范围第一章导论1.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狭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
联系上: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和地理学知识。
1.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六个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海陆统筹。
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可持续、创新。
一、区域经济学的作用:1.综合开发利用区域条件2.确保生态环境良性循环3.建立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4.开展地域空间结构研究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第一,研究的核心问题: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驭经济活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
1.农业—集体—承包2.城市—公有—多种所有制第二,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1.港口发展问题2.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第三,研究的历史使命:我国的政府需要一门系统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理论,该理论应能够回答处于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问题以及政府可能采取的对策。
1.3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经济地理对区域的认识:1.对区域认识的延伸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加入人类和经济的因素。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类和自然都应属于区域的特征。
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是经济地理学对区域进行研究的主要特点。
2.区域的分类——区划自从人们认识了区域,区划就成为人们对区域内部的组成及其区域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一种必然手段。
首先把地表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对地表进行逐层分解,形成一个区域系统。
3.类型区(产业相同的一个地区)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的关系,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划分的。
区域管理学填空题
第一章绪论三、填空题(10分,每空0.5分)1、地理专业人员从事区域管理工作和区域管理学研究的优势是:区域观念强、片面性少、善于综合分析和重视环境的作用。
2、区域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资料收集与分析法、地图法、实地考察法和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3、区域管理学的相关学科有:地理学、管理学、地图学、高等数学、地理信息系统等。
4、区域管理学的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有:数学方法、老三论及新三论、系统工程、遥感遥测方法和计算机及地理信息系统。
5、市场济济体制下,经济联系主要发生在横向系统之间。
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联系主要发生在垂直系统之间。
市场经济体制更需要区域管理学。
第二章区域管理学的基本理论1、目前,区域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人地关系理论、全息地域分工理论和区域系统理论。
2、全息地域分工理论主要包括全息地域分工发展论、全息地域分工效益论、全息地域分工层次论、全息地域分工协调论、全息地域分工合作论原理。
3、按照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作用大小,人地关系理论分为决定论、非决定论和相关论。
4、地理环境论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是世界上各种人文现象的决定因素,一切社会现象都受自然规律的制约,都是自然环境的必然结果。
5、或然论认为:自然对人类没有必然,只是提供各种可能性,人类则是选择或支配这种机遇的主宰。
6、环境问题真正在全球范围引起重视的是20世纪70年代。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
也是在同一年,引起巨大震动的罗马俱乐部报告《增长的极限》公开发表。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委派前挪威首相布伦特夫人所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调查报告,提出了目前人们认可程度最大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第三章区域分析1、区域分析应该从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和区域空间结构分析三个方面进行。
2、按照产业在区域中的地位,可划分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关联性产业和基础性产业。
区域经济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目标是什么?A. 提高区域内部的贸易壁垒B. 促进区域内部的贸易自由化C. 减少区域内部的投资D. 增加区域内部的移民限制答案:B2. 以下哪项不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A. 自由贸易区B. 经济联盟C. 货币联盟D. 贸易保护主义答案:D3.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A. 促进经济增长B. 导致经济衰退C. 没有影响D. 导致经济停滞答案:A4.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哪个因素是推动区域内部贸易自由化的关键?A. 政治因素B. 文化因素C. 经济因素D. 军事因素答案:C5.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A. 建立自由贸易区B. 建立经济联盟C. 建立货币联盟D. 建立政治联盟答案:D...(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三个主要阶段。
答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包括自由贸易区(FTA),经济联盟(EU),以及货币联盟(EMU)。
自由贸易区是成员国之间取消贸易壁垒的初级阶段;经济联盟是成员国之间不仅取消贸易壁垒,还协调经济政策的中级阶段;货币联盟则是成员国之间使用统一货币的高级阶段。
2. 阐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答案: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降低贸易成本,增加贸易量。
同时,它还可能对非成员国形成贸易壁垒,导致贸易转移效应,影响全球贸易格局。
3. 描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答案: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促进成员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通过贸易自由化,成员国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实现产业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一体化还促进了技术交流和创新,有助于成员国产业结构的现代化。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答案: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宏观经济政策有深远影响。
国开广东[课程号]50610《区域经济学》第一次形成性考核任务辅导答案
学校:国家开放大学广东[课程号]50610-区域经济学-一次形成性考核任务试卷满分:100分得分:1001.埃德加。
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提出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和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a. 劳动的不完全可分性b. 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性c. 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d.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垄断性[试题解析:仔细阅读以上题目,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参考解析答案: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关系理论和()。
a. 区域政策理论b. 区域定位理论c. 区域传播理论d. 区域递进理论[试题解析:仔细阅读以上题目,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参考解析答案:区域政策理论3.新经济地理学派的理论基石建立在以下基石上收益递增、运输成本和()。
a. 经济均衡b. 不完全竞争c. 物流成本d. 成本递增[试题解析:仔细阅读以上题目,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参考解析答案:不完全竞争4.区域管理学派提出,区域管理的内容包括:()和人口及环境管理。
a. 人口迁移b. 制度管理c. 区域经济发展管理d. 企业管理[试题解析:仔细阅读以上题目,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参考解析答案:区域经济发展管理5.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其他创始人是经济学家艾萨德,其代表作是()a. 《市场区位论》b. 《区位经济学》c. 《区域经济学导论》d. 《区位和空间经济学》[试题解析:仔细阅读以上题目,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参考解析答案:《区位和空间经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念1.区位论:P6页答:区位,一般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地理位置。
企业是经济区位的布局主体、区位因素如交通条件、市场供求、资源分布等是企业进行寻求合理空间活动而创建的理论,如果用地图来表示的话,它不仅需要在地图上描绘出各种经济活动主体(农场、工厂、交通线、旅游点、商业中心等)与其他客体(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的位置,而且必须进行充分地解释与说明,探讨形成条件与技术合理性。
区位论主要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勒施的市场区位论。
2.区域经济:P4页答: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在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上,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区域经济是由各种地域构成要素和经济发展要素有机结合、多种经济活动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
3.区域分工:P170页答:区域分工是指一国范围内的劳动地域分工。
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区域,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外部环境,在发挥优势的前提下进行产业和产品生产方面的分工和协作,是社会经济活动在地域空间上的有机组合。
因此,区域分工是社会劳动分工的地域空间形式。
4.非平衡增长理论:P55页答:经济运行不可能是完全均衡的。
不同部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增长率,存在着水平和发展速度上的差距。
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主张应有选择地在某些部门进行投资,而不是在经济的所有部门同时进行投资。
为了使不发达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应当首先选定少数部门或产业进行投资,使其快速发展,并带动其他部门的快速发展。
在经济自发平衡力的作用下,经济从非均衡发展的轨道逐渐转向均衡发展的轨道,在新经济水平上获得平衡。
5.区域发展战略:P217页答:区域发展战略是对一国之内特定区域经济发展长远的、重大的、全局性的谋划。
基本内容由六大要素构成,即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布局、战略步骤、战略对策。
具有战略的全局性、长远性、稳定性、综合性、开放性、地域性、中介性、协调性、特色性、差异性等特点。
第二部分、简答题一、区域的特征。
P1页答:区域,是一个为各门学科广泛使用的空间范畴。
作为地域空间,区域既是一个有确切方位和明确边界的实体,又是一个人们在观念上按某些要素集合而成、往往没有严格边界的空间概念。
在经济学中,人们通常把区域看做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
首先,经济区域是一个空间范畴,泛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载体。
其次,经济区域应具有必要的地域构成要素,是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经济上较为完整的地区。
第三,经济区域是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赋予了相当权益的经济共同体。
第四,经济区域可分为不同类型,通常按同质性方法和集聚性方法把区域分为同质区和极化区以及基于二者的规划区。
综上所述,经济区域是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担负一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二、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P6页答:从古典区位论到现代区域经济学,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世纪2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古典区位论问世和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区位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管理理论又在新条件下得到了发展。
(一)古典区位论包括:1、农业区位论:代表人物:杜能。
代表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2、工业区位论:代表人物:韦伯。
代表作《工业区位论—论工业区位》《工业区位论—区位的一般及资本主义的理论》。
3、中心地理论:代表人物:克里斯塔勒。
代表作《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原理》。
4、市场区位论:代表人物:勒施。
代表作《经济空间秩序:经济财货与地理间的关系》,被认为是区位论集大成的著作。
(二)区域经济学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时期。
代表:凯恩斯、缪尔达尔、赫希曼、艾萨德。
代表作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57年缪尔达尔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论”; 1958年赫希曼提出“核心—边缘理论”;1960年艾萨德发表了《区域分析方法》、《区域科学导论》;还有理查森1969年出版的《区域经济学概论》、胡佛1970年出版的《区域经济学导论》等。
(三)区域经济理论的新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区位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管理理论又在新条件下得到了发展。
包括:1、新经济地理学:代表:克鲁格曼,1991年发表的《递增利益与经济地理》、1995年发表的《全球和国家的不平衡发展》、1998年发表的《空间:新的边界》等2、新区域主义。
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
三、克拉克定律。
答:该定律是克林、克拉克在威廉、佩蒂关于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流动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理论基础: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呈现增加的趋势。
原因:各产业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四.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选择。
P238答:区域经济政策目标是区域经济政策的总纲,是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又是选择区域经济政策工具的依据之一。
从总体上来说,其目标就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
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效率目标和公平目标。
前者要求用可能获得的各种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即追求整个国民经济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良好的宏观经济效益;后者要求用可能获得的各种资源取得最大的社会公平效果,即不断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差距。
一般而言,效率和公平是相互消长的,更高的效率是以牺牲更多的平等为代价,更多的平等所增加的好处是以牺牲更高的效率为代价的。
那么区域经济政策如何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应当依据以下几个条件来判断:一是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程度与经济发展阶段之间存在一个倒“U”型相关规律。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到经济发展中期阶段,差距趋于稳定;到经济发展的后期阶段,差距则趋于缩小。
因此,在经济不发达阶段,区域经济政策应该选择经济效率为主要目标、在经济发达阶段,应选择社会公平为主要目标。
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
倘若一个国家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太大,已构成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甚至有触发经济、社会、政治危机的可能,区域经济政策就应选择社会公平为主要目标;反之则应把效率目标发在重要地位。
三是社会资金积累能力和政府可用于开发的财力。
因为公平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可运用的财力、物力。
区域经济政策目标选择效率导向型还是公平导向型,必须依具体情况而定。
五、区域分工客观基础。
P171答:区域分工是指一国范围内的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劳动分工的地域空间形式。
区域分工客观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生产要素禀赋的地域空间差异是指生产要素在地域空间的分布和区域经济系统演变中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绝对的、普遍的、长期的,它会导致经济活动方式和经济内容的不同,并且促进区域之间的商品交换和生产要素流动,使不同区域之间形成一种互补或者是竞争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性越大,区域分工越明显,越容易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部门。
而差异性较小的区域,往往通过竞争机制,形成以不同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分工。
(二)经济利益差异商品经济发展和区际利益的要求,是劳动地域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充分条件。
与区域优势相关的“绝对利益”和“相对利益”的存在,是形成区域分工的最基本条件。
经济利益差异是区域分工发展的动力。
区域分工可以带来如下几种收益:一是可以使各区域发挥各自在生产要素方面的比较优势,将某种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相对集中,既可以合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又可以提高某些产品的生产熟练程度,这是形成规模经济的基本条件。
二是可以共享社会生产条件,减少对社会基础设施的要求,从而节约某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
三是区域分工的发展,可以形成高效率的区域劳动力市场,也有利于集中培训专业技术人员。
四是可以共享辅助行业提供的专门服务。
五是有利于专业技术的传播和扩散。
所有这一切都会带来劳动效率的提高和交易费用的节约。
第三部分:论述题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成因及对策。
P29页答:(一)发展不平衡的成因:区域经济系统是由各区域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作为有机整体,区域系统既要有量的扩张,即各区域子系统的快速发展;又要有质的改善,即各区域子系统的协调发展。
一方面,从区域系统的扩张方面看,区域间自然条件、资源禀赋、投资环境等发展要素各不相同,客观存在区域差异,造成了区域子系统间的非均质性及其发展的非均衡性。
各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和力度的差异形成厚密疏薄不等的经济空间,各区域在经济规模、交易能力和经营性质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又导致区域创新能力各异。
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因其经济活动规模和强度大、区域创新能力强,形成“优区位”。
这类区域较之其他区域而言,对劳动力、资本诸发展要素的吸引力更巨大,必然发生要素空间聚集,产生极化效应,其强度远远超过扩散效应,具有更强的经济活动与创新能力。
区域系统的经济扩张首先在这类区域产生,并通过区际产业关联效应(前向、后向、旁侧关联效应)而扩展到其他区域。
另一方面,从区域系统质的改善方面看,区域经济系统有机整体内各区域、产业子系统间都存在一定的关联和依存,促成了区域子系统间的结构关联性及其发展的协调性。
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区域有机整体活力的发挥,取决于系统结构的协调。
虽然区域发展最终能通过扩散效应达到区域均衡发展目的,但这是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的非均衡往往导致地区发展差距悬殊、经济震荡、社会不安、区际摩擦加剧等经济社会问题。
因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必然存在着非均衡发展与协调发展两种客观趋势和优势区位的重点发展与各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两种客观要求,呈现出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规律性。
发展不平衡的对策:历史和事实表明,区域经济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在经济资源有限而分布又不均匀的条件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往往遵循重点论,采取集中有限经济资源重点开发布局模式,如我国在东部沿海地区布局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以及进行浦东开发,在西部大开发中规划西陇海兰新线、长江上游经济带、南贵昆等重点开发区域,都是讲求效率基础上的区域非均衡发展实践。
与此同时,为防止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并促成国民经济整体效益提高,运用财政转移支付、技术与经济支持等手段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体现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P132-141页答: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和自然和谐协调发展,要求人类在活动中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与此相联系,人类的增长方式、社会生活方式也要相应地进行调整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