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 公开课教案复习进程
伶官传序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伶官传序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伶官传序》全文,积累文言文词汇。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3.感受作者对历史人物的独到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文章的背诵和词汇积累。
2.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中难以理解的文言词汇和句子。
2.文章论证方法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对《伶官传序》的了解和预习感受。
2.教师简要介绍《伶官传序》的背景和作者。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伶官传序》,画出重点词汇和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文言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三、课堂讲解1.教师逐句讲解《伶官传序》的文本,解释文言词汇和句子的含义。
2.分析文章的结构,指出作者的论证方法。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论证方法,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2.教师点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学生简要回顾《伶官传序》的内容和结构。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旨。
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如对比、举例等。
2.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对历史人物的独到见解。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2.教师点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课后作业1.学生自主背诵《伶官传序》全文。
2.写一篇短文,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对主题的贡献。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学生回顾《伶官传序》的背诵和文言词汇。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启示。
二、课堂讲解1.教师分析文章的启示,如忠诚、敬业等。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些品质。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启示,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2.教师点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将文章的启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课后作业2.收集有关《伶官传序》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学生回顾《伶官传序》的内容和启示。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伶官传序》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伶官李伶的赞美之情,理解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伶官传序》的内容,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2.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抒发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及其文学地位,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伶官传序》;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情感;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如语言、形象、情节等方面;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讲解课文的文学价值及作者的观点;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伶官李伶的赞美之情,感受爱国情怀;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2. 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3. 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4. 讲授与互动:结合教师讲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课程中的学习进步,了解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文本材料:《伶官传序》原文及其注释、翻译;2. 参考资料:关于欧阳修、伶官李伶的相关背景资料;3.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七、教学环境2. 设备保障:确保多媒体课件、音响等设备正常运行;3. 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五代史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了解“序言”文章体裁的基本知识;3、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语法知识;4、理解鉴古知今、借古讽今的表达写作主旨的艺术技巧;5、领会“散而不乱”的组材艺术与和谐贯通的“气脉”,从而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
二、过程与方法:1、导:包括导入课文和引导学生看课题注解,以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还包括引导学生回顾“序言”的基本知识。
2、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齐读等灵活运用。
3、查:通过布置预习提纲,学生自读课文、就近讨论后,教师组织交流、检查。
4、结:针对学习实际,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和小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欧阳修在文中所吐露的忧国思想和政治主张。
2、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理解“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兴国,逸豫亡身”、“防微杜渐”、“玩物丧志”等思想,从中吸取有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语法知识。
2、领会“散而不乱”的组材艺术与和谐贯通的“气脉”,从而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1、领会“散而不乱”的组材艺术与和谐贯通的“气脉”,从而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
2、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理解“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兴国,逸豫亡身”、“防微杜渐”、“玩物丧志”等思想,从中吸取有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设想】: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学习过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吗?其中告诉我们的人生格言有(师生背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今天,我们来接触一下北宋“散文八大家领袖”欧阳修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人生格言。
板书课题。
伶官传序复习学案
《伶官传序》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枳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理淸全文思路,分析论证结构。
3、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
【学习过程】一、(学)(-)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 ,晚年号,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与唐、、宋、、、、合称“唐宋八大家”。
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主张文章应“明适”“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需的古文学家二苏父子.曾巩和王安右•等都出于他门下。
2.读课文,正字音:伶()官盛()衰之理盛()以锦囊()及仇讎()已灭契()丹三矢() 逸豫()函()梁君臣之首系()燕父子以组困于所溺()为()天下笑3、词类活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函梁君臣之首函: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夜、东: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4、古今异义词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今:)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今:)虽曰天命,3非人事哉(古:今:)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今:)5、特殊句式A、此三者,吾遗恨也B、盛以锦卖C、系燕王父子以组D.身死国火,为天下E、智勇多困于所溺 F. 燕王,吾所立E、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介词短语后置: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二)课文内容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2、思考: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 答:3、思考: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4、思考: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了结论?5、归纳: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一一例证分析的方式进行议论,显得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6、思考: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二、练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与例句中加线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A.自然之理也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D.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2.下列句中的加线词含义相同的两项是()A.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B.举以予人C.举世无双D.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3.下列四句中的“其”与其他三项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是()A.请其矢,盛以锦囊B.与其所以失之者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4.下列四句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智勇多困于所溺索D.契丹与吾约为兄弟5.下列四句加线的词,与“函梁君臣之首”的"函”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B.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C.晋军函陵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6.翻译下列句子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抑本英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三、探1、下而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选出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负而前驱B、一夫夜呼C、仓皇东出D、函梁君臣之首得出结论”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官划,这里指一般属官。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推荐5篇)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徐爽南京市第一中学执教地点:南京市第一中学崇文楼电化教室(一)执教时间:2016年4月8日下午第三节课执教班级:高一(10)班教学指导教师:施红艳【学习目标】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实词“原”、“盛”、“纳”、“系”、“函”、“溺”的意义和虚词“以”、“而”等,掌握词类活用“约”、“函”等。
2、通过“因声求气”的诵读方法,品味本文“气脉中贯”的语言风格。
3、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守成难”的现实意义,启发学生联系现实,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习重、难点】1、反复诵读课文,因声求气,品味本文“气脉中贯”的语言风格。
2、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守成难”的现实意义。
【学习方法】诵读法、探究法【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 房玄龄曰:“草昧②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指唐太宗。
②草昧;此指开创国家。
到底是“创业难”还是“守成难”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或许能够对“创业难”还是“守成难”有更加深入的思考。
“伶官”是什么意思啊?“伶官”就是乐官。
在这篇文章里,就是后唐庄宗宠信的伶人,授以官职,败坏国政。
在《新五代史·伶官传》中有这样一段话:“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这就是欧阳修写《伶官传序》的背景。
一、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把握欧阳修叙述和议论的语气。
(同学读完以后,引入刘大櫆《论文偶记》中对于“因声求气”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注意把自己放在一定的情境中诵读文章。
进一步明确诵读的要求。
)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
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
伶官传序个人教案
伶官传序个人教案整理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伶官传序》为主要学习材料,通过分析文章内容,使学生了解古代伶官的历史地位、职责以及与皇室的关系。
通过学习《伶官传序》,使学生掌握古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古文素养。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伶官的定义、历史地位和职责;(2)掌握《伶官传序》的文言文特点和阅读方法;(3)分析《伶官传序》的结构、内容和写作手法。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伶官传序》;(2)学会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的文献综述和分析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伶官的职业魅力,了解他们为皇室娱乐事业所做的贡献;(2)学会尊重历史,珍视传统文化;(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伶官传序》的作者及成书背景2.1 作者简介介绍《伶官传序》的作者唐代文学家韩愈,包括其生平、事迹、文学成就等方面的内容。
2.2 成书背景分析《伶官传序》创作的historical background,包括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政治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第三章:《伶官传序》的主要内容3.1 内容概述概括《伶官传序》的主要内容,包括伶官的定义、职责、历史变迁以及作者对伶官的评价等。
3.2 重点难点解析分析《伶官传序》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汇,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意。
第四章:《伶官传序》的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4.1 写作手法分析《伶官传序》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并阐述其作用。
4.2 艺术特色探讨《伶官传序》的艺术特色,如语言优美、结构严谨、观点鲜明等,并分析其文学价值。
第五章:课堂练习与拓展5.1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伶官传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5.2 拓展活动推荐一些与伶官相关的文献资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
第六章:《伶官传序》的文学地位与文化价值6.1 文学地位讨论《伶官传序》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包括对唐代文学以及后世文学的影响。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9篇】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伶官传序》教学设计【9篇】《五代史伶官传序》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笔带感慨,语调顿挫多姿,感染力很强,成为历来传诵的佳作。
公开课教案——《伶官传序》
【原创】线上公开课教案——《伶官传序》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必备知识:1.强化重点字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明确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厘清史实,把握作者以史为证得出的历史教训,积累一点名言警句。
(二)关键能力:1.强化重点字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明确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三)学科品格及学科素养:1.强化重点字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明确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厘清史实,把握作者以史为证得出的历史教训,积累一点名言警句。
(四)核心价值:厘清史实,把握作者以史为证得出的历史教训,积累一点名言警句。
二、生情分析:高二学生对古代散文名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在初中阶段和高一时期就已经学习过不少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也有学过序这种文体了。
因此,本堂课就准备以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为例,让学生学会通过提要钩玄、沉思力索与反复诵读,“因声求气”结合起来,在获得对作品情意的深切了解之后,学会在写作时运用借鉴,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意。
三、过程方法:诵读、串讲四、重点难点:1.重点:把握作者以史为证得出的历史教训,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2.难点:把握文章的论证特点(结构与方法)。
五、教学用具:钉钉直播线上教学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设计思路:本课题选自选修课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本堂课就准备以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为例,让学生学会通过提要钩玄、沉思力索与反复诵读,“因声求气”结合起来,在获得对作品情意的深切了解之后,学会在写作时运用借鉴,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意。
八、教学过程:玩物丧志,正确对待兴趣爱好,不可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正确使用手机、电脑。
事在人为,付出就有回报,理想只有付诸努力才会变成可能。
以古为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伶官传序高三语文教案设计
伶官传序高三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2.领悟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古人论证的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课文内容,领悟文章论证技巧。
2.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品味语言的精妙。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回顾《六国论》的作者、内容及其论证方法。
2.提问:本文作者欧阳修与《六国论》的作者苏洵有何关系?本文的论证方法与《六国论》有何异同?二、作者简介1.介绍欧阳修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
2.讲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讲解生僻字词、重点句子,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四、课文分析1.分析文章的论点:伶官误国。
2.分析文章的论据:列举历史事实,以伶官误国的事例为证。
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归纳论证、对比论证。
五、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语言特色。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本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别是什么?二、课文深入分析1.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论证过程的严密性。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品味古人用词的精妙。
3.分析文章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伶官误国的深刻意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与现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何异同?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伶官误国的议论文,借鉴本文的论证方法。
五、课堂小结2.强调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本文论证方法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本文论证方法的优点是什么?二、拓展延伸1.讲解其他古文中运用本文论证方法的文章。
2.让学生举例说明本文论证方法在现代议论文中的应用。
三、写作指导1.讲解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2.分析本文论证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四、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本文论证方法,写一篇关于“诚信”的议论文。
高一语文《伶官传序》教学教案
高一语文《伶官传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伶官传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
3.领悟文章所传达的深刻道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分析论证方法,品味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深入领会文章所传达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伶官”吗?谁知道“伶官”是什么意思?二、作者简介1.介绍作者:欧阳修,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并称“唐宋八大家”,有“一代文宗”之称。
2.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作者生平和作品背景。
三、课文解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提问: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文章中,作者对伶官的评价是什么?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伶官传序》,大家对这篇文章有什么印象?二、课文分析1.教师提问: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三、品味语言1.教师提问:文章中有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教师提问:通过学习《伶官传序》,你有什么感悟?五、作业布置1.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伶官的短文。
2.深入研究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伶官传序》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今天我们来继续探讨这篇文章。
二、课文拓展1.教师提问:文章中的伶官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人物有相似之处?三、课堂小结1.教师提问:通过学习《伶官传序》,你有什么收获?四、课后作业1.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伶官的短文。
2.深入研究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五、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提出意见和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刻理解《伶官传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和人生观。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文章主旨:通过伶官的故事,理解作者对人生无常、命运无常的深刻感慨。
高二课文《伶官传序》教案
高二课文《伶官传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主题。
2.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及背景: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韩愈、柳宗元并称“唐宋八大家”。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伶官传》所作的序言。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伶官有什么了解?伶官在古代社会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生字词和词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结构,分析文章主题。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对比、举例等。
3.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骈散结合、对仗工整等。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让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3.让学生谈谈对文章语言特色的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伶官传序》,大家对文章的结构、主题和论证方法有了初步了解。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骈散结合、对仗工整等。
2.举例说明文章中的骈散结合和对比论证。
3.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语言特色的感受。
2.让学生尝试用文章中的语言特色进行仿写。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讲解,整理课文结构、主题和论证方法。
2.摘录文章中的优美语句,进行仿写。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语言特色的理解。
2.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语言特色。
这节课我们将进行课后作业的交流和讨论。
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后作业成果,如整理的课文结构、主题和论证方法。
2.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仿写作品,进行交流和评价。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伶官传序》的文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3)能够默写《伶官传序》中的重点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比较,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古代伶官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理解作者对伶官的评价。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伶官传序》的文意理解和文章结构的把握。
2. 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效果评价。
3. 默写《伶官传序》中的重点句子。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读,如伶官的职责、地位等。
2. 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如对偶、排比等。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伶官传序》,理解文意,标记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伶官的相关知识。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 分析比较:对比其他文章,分析《伶官传序》的特点和价值。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解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伶官传序》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标记生字词。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4. 分析比较:对比其他文章,分析《伶官传序》的特点和价值。
5.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解答。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表达能力等。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欧阳修和《新五代史》的相关知识。
2、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疏通文意。
3、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中心论点。
4、学习本文通过正反对比进行论证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文意。
(2)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和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2)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混乱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伶人却能凭借自己的技艺和智谋获得权势,然而最终也难免衰败的命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看看作者是如何看待这段历史的。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1、欧阳修(1007 年-1072 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新五代史》是欧阳修编撰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 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 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
《伶官传》是其中的一篇合传,记载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伶人的事迹。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结合注释,学生自主疏通文意,教师答疑解惑。
3、重点字词讲解(1)原:推究。
(2)其:语气副词,表示揣测、反问等。
(3)乃:竟。
(4)函:用木匣装。
(5)逸豫:安乐。
(四)整体感知,把握论点1、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论点的?文章开头以“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开篇,通过对五代后唐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进行对比,提出“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观点,引发读者的思考。
(五)研读课文,分析论证1、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1)庄宗得天下的过程作者先叙述了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恨,终于灭掉后梁,建立后唐的过程。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伶官传序》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欣赏韩愈的文学风格和修辞手法。
(3)能够概括和阐述《伶官传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伶官传序》。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和尊重我国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文学艺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伶官传序》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分析韩愈的文学风格和修辞手法。
3. 概括和阐述《伶官传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伶官传序》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韩愈文学风格和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
3. 对《伶官传序》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准确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韩愈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发学生对《伶官传序》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伶官传序》,注意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4. 课堂讲解:对《伶官传序》进行详细讲解,分析韩愈的文学风格和修辞手法。
5. 案例分析:挑选一些典型的文学实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韩愈的文学风格。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7.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伶官传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复习《伶官传序》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有关韩愈的其他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欣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练习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伶官传序》的理解、分析及表达能力。
3. 读后感写作:评估学生在读后感中的思考深度和对文本的把握能力,以及对韩愈文学风格的认识。
公开课教案——《伶官传序》
【原创】线上公开课教案——《伶官传序》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必备知识:1.强化重点字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明确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厘清史实,把握作者以史为证得出的历史教训,积累一点名言警句。
(二)关键能力:1.强化重点字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明确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三)学科品格及学科素养:1.强化重点字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明确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厘清史实,把握作者以史为证得出的历史教训,积累一点名言警句。
(四)核心价值:厘清史实,把握作者以史为证得出的历史教训,积累一点名言警句。
二、生情分析:高二学生对古代散文名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在初中阶段和高一时期就已经学习过不少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也有学过序这种文体了。
因此,本堂课就准备以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为例,让学生学会通过提要钩玄、沉思力索与反复诵读,“因声求气”结合起来,在获得对作品情意的深切了解之后,学会在写作时运用借鉴,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意。
三、过程方法:诵读、串讲四、重点难点:1.重点:把握作者以史为证得出的历史教训,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2.难点:把握文章的论证特点(结构与方法)。
五、教学用具:钉钉直播线上教学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设计思路:本课题选自选修课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本堂课就准备以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为例,让学生学会通过提要钩玄、沉思力索与反复诵读,“因声求气”结合起来,在获得对作品情意的深切了解之后,学会在写作时运用借鉴,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意。
八、教学过程:玩物丧志,正确对待兴趣爱好,不可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正确使用手机、电脑。
事在人为,付出就有回报,理想只有付诸努力才会变成可能。
以古为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伶官传序》的文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理解《伶官传序》的文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教学难点:1.理解《伶官传序》的文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包含《伶官传序》的相关内容。
2.学生预习《伶官传序》,了解文章背景和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伶官传》的故事情节,复习相关知识。
2.提问:你们对《伶官传》中的伶官有什么印象?他们有什么特点?二、自主学习(1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伶官传序》,理解文意,勾画出重点词语。
2.学生分享自己找出的重点词语,教师点评并解释含义。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教师讲解《伶官传序》的文意,重点讲解词语的含义和句子的翻译。
2.教师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理解《伶官传序》中作者对伶官的评价?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五、课堂小结(5分钟)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翻译《伶官传序》中的重点句子。
2.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伶官传序》中作者观点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对《伶官传序》的文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课堂讨论的时间,确保教学进度和效果。
伶官传序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伶官传序》的文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伶官传序》教案第二课时攸县三中谭琨教学目标1、分析课文结构,体会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贯通”的特点。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3、认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教学方法质疑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步骤一、文言知识检测二、导入还记得李清照的那首《咏项羽》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惨败的原因,同学们记得吗?(“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
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事?三、合作学习(一)第一段1、这是一篇史论文,前面我们学习过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文,它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那么这里是不是也一样呢?朗读第一段。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呢?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翻译(国家兴盛或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2、本质上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 (没有。
)古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在这里他更强调人事的作用。
3、作者依据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呢?(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翻译(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 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4、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容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呢?明确:用庄宗如何得天下及怎样失天下的事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2024年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伶官传序》教案优质
2024年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伶官传序》教案优质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难点: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教材《伶官传序》2.PPT课件3.学生笔记本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要介绍《伶官传序》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思考“伶官传序”的含义。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教师简要讲解文章结构,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三、深入解读1.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a.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b.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关键语句,进行解读。
2.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a.让学生找出文章中具有艺术特色的语句。
b.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方面进行解读。
3.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a.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文章的语言风格。
b.教师引导学生从用词、句式等方面进行解读。
四、课堂讨论a.文章的主题思想对你有何启示?b.你认为文章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c.文章的语言风格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五、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借鉴。
六、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伶官传序》。
七、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附:《伶官传序》教案优质案例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强调忠诚、敬业、勤奋等品质。
2.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难点: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伶官传序》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整体感知: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3.深入解读:a.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强调忠诚、敬业、勤奋等品质。
b.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伶官传序(教案)(教师中心稿)
伶官传序(教案)(教师中心稿)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伶官传序》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教学内容:1. 介绍李白和他的诗歌创作。
2. 简要介绍《伶官传序》的背景和内容。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李白的其他诗作,如《将进酒》、《庐山谣》等,让学生对李白的诗歌风格有所了解。
2. 提问学生对《伶官传序》的背景和内容是否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第二章:文学鉴赏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伶官传序》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伶官传序》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2. 探讨李白在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分析《伶官传序》的文学特色。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引导全班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第三章:历史文化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伶官传序》的历史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唐代官场和伶官的身份地位。
2. 分析《伶官传序》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背景。
教学活动:1. 利用多媒体展示唐代官场和伶官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对历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2. 引导学生通过《伶官传序》中所描述的情节和人物,分析其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背景。
第四章:文本解读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伶官传序》的文意和主旨。
2.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伶官传序》的文意和主旨。
2. 引导学生思考李白为何写下这首诗。
教学活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从文意和主旨方面解读《伶官传序》。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引导全班学生进行文本解读。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帮助学生通过创作和表达,深化对《伶官传序》的理解。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伶官传序》为灵感来源。
2. 让学生通过表达,展示自己对《伶官传序》的理解和感受。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伶官传序》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能够领会作者对伶官的批评和对忠诚、正直品质的赞扬。
(3)学会通过分析文本,提炼观点,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推理、对比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忠诚、正直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作者对伶官的批评和对忠诚、正直品质的赞扬。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和特殊用词。
2. 如何运用文本分析、推理、对比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伶官传》的背景和作者欧阳修,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知识,帮助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5. 实践练习: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文本分析和论证。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忠诚、正直品质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思维发展: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论证,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伶官传序》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伶官传序》教案
第二课时
攸县三中谭琨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结构,体会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贯通”的特点。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认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学方法
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文言知识检测
二、导入
还记得李清照的那首《咏项羽》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惨败的原因,同学们记得吗?
(“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
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事?
三、合作学习
(一)第一段
1、这是一篇史论文,前面我们学习过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文,它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那么这里是不是也一样呢?
朗读第一段。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呢?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翻译(国家兴盛或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2、本质上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 (没有。
)
古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在这里他更强调人事的作用。
3、作者依据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呢?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
翻译(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 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4、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容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呢?
明确:用庄宗如何得天下及怎样失天下的事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二)第二、三段
1、合作学习:默读二、三段,请结合课文内容和注释,为庄宗做个简单的履历表。
明确:年代岁数事件
908年,23岁,接受三矢,继父遗命。
912年,27岁,“系燕父子以组。
”(灭燕)
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亡梁)
926年,41岁,“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2、从表中可以看出什么?(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
翻译: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3、“兴国”时庄宗是以怎样的面貌出现的?
明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4、等到庄宗即将要灭国时,作者是如何描写那种场面的?作者描写前后两种不同的场面有何用意?
明确:“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回答:与前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引人震撼,发人深省。
5、想象场面,分组朗读,感受对比。
6、通过对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的分析,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
齐读:“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
评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就是作者给出的结论。
“忧劳”和“逸豫”都是人的一种行为,但其结果却是完全不同,庄宗已经成为历史一面永远的镜子,当他国破家亡对天长叹时,早已忘记了古人的一句名言:“成由勤俭败由奢。
”
7、论证方法归纳
例证法、对比法、引用法
(三)第四段
行文到第三段,已得出结论,似乎可以结束了,那么最后一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齐读第四段
推论:“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翻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明确:首先,因为本文是为《伶官传》所写的序, 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强调可以扣住题目。
其次,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身死国灭。
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借古讽今,现实的针对性强。
四、合作探究
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主人公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
回顾背景: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
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明确:首先,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
其次,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
五、课堂小结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六、迁移训练
文章中作者通过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说明了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这些道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何帮助?你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请同学们交流一下,然后写一篇500字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