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_史料的搜集、考证与整理
历史学研究中的史料整理方法

历史学研究中的史料整理方法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和演变的学科,而史料则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
史料的整理对于历史学研究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至关重要。
在历史学研究中,史料整理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于研究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史料整理方法。
一、史料搜集史料搜集是史料整理的第一步。
研究者可以通过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途径搜集到相关的史料。
此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史料搜集提供了更多的途径,例如互联网上的电子文献、数字化档案等。
在搜集史料时,研究者应该注意选择可信度高的史料来源,并进行必要的筛选和鉴别。
二、史料分类史料分类是史料整理的重要步骤。
通过对搜集到的史料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这些史料,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便利。
常见的史料分类方法包括按照时间顺序、地理区域、主题内容等进行分类。
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选择适合的分类方法,并在分类过程中注意保持分类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三、史料整理史料整理是将搜集到的史料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整理和编辑的过程。
在整理史料时,研究者需要根据史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相应的整理方法选择。
常见的史料整理方法包括整理、校勘、校对、编纂等。
其中,整理是指对史料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校勘是指对史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核对;校对是指对史料的文字和格式进行校对;编纂是指对史料进行编辑和整理成册。
在整理史料时,研究者应该注重细节,确保整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四、史料研究史料研究是对整理好的史料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过程。
在进行史料研究时,研究者可以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工具,例如比较研究、对比分析、统计分析等。
史料研究的目的是从史料中发现历史事实、揭示历史规律和推断历史发展趋势。
在进行史料研究时,研究者应该注重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运用适当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五、史料保护史料保护是史料整理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史料作为历史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在进行史料整理时,研究者应该注重史料的保护和保存。
历史学研究的资料搜集与考证技巧

历史学研究的资料搜集与考证技巧在历史学的研究领域中,资料搜集与考证是构建坚实学术大厦的基石。
准确、全面地搜集资料,并对其进行严谨的考证,是每一位历史学者必备的技能,也是得出可靠研究成果的关键。
资料搜集是历史学研究的第一步,其范围广泛,来源多样。
首先,图书馆是不可或缺的宝库。
各大高校和公共图书馆中收藏着大量的历史书籍、期刊、档案等,从通史著作到专题研究,从古代文献到近现代的研究成果,应有尽有。
在图书馆中,我们可以通过分类目录、索引和数据库等工具,快速找到与研究主题相关的资料。
档案馆也是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
这里保存着各种官方文件、机构档案、个人手稿等原始资料,对于研究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但在查阅档案馆的资料时,往往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定和程序。
博物馆和纪念馆同样不容忽视。
它们展示的文物、图片、实物等能够为我们提供直观的历史感受,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此外,一些私人收藏家和学术团体也可能拥有珍贵的历史资料。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资源成为了资料搜集中的新领域。
但网络信息繁杂,需要我们具备筛选和辨别真伪的能力。
学术数据库、专业网站、在线图书馆等是相对可靠的网络资源。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首先,要对研究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界定,明确需要搜集哪些方面的资料。
其次,要制定详细的搜集策略,包括确定搜集的范围、重点和先后顺序。
同时,要善于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和技巧,提高搜集效率。
考证资料是确保历史研究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
考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基本的是对资料的来源进行考察。
了解资料的作者、创作背景、出版情况等,有助于判断其可信度。
对于古代文献,要考察其流传过程中是否存在篡改和讹误。
内证法也是常用的考证手段。
通过对资料本身的内容进行分析,检查其逻辑是否严密、前后是否一致、是否存在矛盾之处。
比如,在一份历史记载中,如果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信息存在冲突,就需要进一步考证。
史料课件

3、什么是史料?怎么认识史料在历史研究中 的重要性?
4、试述史料的搜集、整理、辨伪和校勘的主 要方法。
谢谢大家!
(3)使用史料的原则 博闻善择 分类辨析 二重证据 重视第一手资料 注意历史资料的二重性
中央苏区史史料的拓展
中央苏区史研究的深入和推进,需要 不断地发掘和利用新史料。党史专家张静 如说:“党史研究和其他历史研究一样, 必须在历史资料的搜集、梳理、考证和理 解方面下功夫。” 中央苏区史的研究也一 样,需要在史料发掘和利用上狠下功夫。 近年来已有不少中央苏区时期的史料出现, 如前苏联的解密档案、台湾“国史馆”和 党史会的档案、各地方志、族谱、民国报 刊、期刊、回忆录等均能找到新的史料。
4、杜经国、庞卓恒、陈高华著《历史学概论》,高等 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一、什么是史料
二、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三、史料的鉴别与考证
一、什么是史料
1、什么是史料
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 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能帮助 我们认识、、理解和重构历史过程的 痕迹。
2、史料的种类及其价值
根据史料的存在形式,一般可分为实 物史料(也称史迹遗存)和文献史料两 大类。
•
史学认识成果是否正确,有没有坚实的基 础,首先就在于没有没对史料的真伪进行 过鉴别。
2、史书的辨伪
如何辨别伪书? 明代学者胡应麟八点辨伪方法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鉴别 伪书的十二条公例
• •
•
辨别史料,去伪存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充分利用其可取的一面,如陈寅恪。
3、史料的校勘
(1)校正错、倒、衍字 如家谱、避讳等 (2)对校法 (3)本校法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同学们认识到史料的重要 性;理解什么是史料,史料的种类及不同种 类的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掌握搜集、 鉴别和整理史料的方法。
第六讲 史料的搜集、考证与整理

一、什么是史料 ?
• 理论、现实都不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只有历史事实才是 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 历史事实包含于材料之中的。提出材料即史学,强调材料 对于史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代,对于 历史研究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但是材料不等于历史事实,因此说材料是研究的出发点也 是不合适的。但材料作为记载历史事实的载体,却是我们 研究的基础。我们要进行研究,总是从收集材料、阅读材 料开始。 • 材料在历史研究中一般称为“史料”。
一、什么是史料 ?
• 2、文字史料: • 经、史、子、集:“六经皆史料” • 档案:公文案牍、文书、奏折、文件������ 私 人信札、日记、书信、家谱、契约文书、账 簿…… • 地方志乘:省志、府、州、郡、县志、乡土 志、地理志、风物志…… • 铭刻文字:甲骨文、金文、石刻文字������ 石 鼓文、碑文、岩崖文等������ 、各类印章…… • 其他文字:外文资料、著述;各民族文字
二、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1、史料搜集方法
• 2)分类搜集法。 根据研究的课题,分类搜集史料,是历史研究 中常用的搜集史料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反其道而 行之,即确定研究的方向以后,着手广泛搜集史料, 然后将史料分类排比,形成具体课题,得出结论。
梁启超颇重视分类搜集法,他说:“大抵史料之为物,往往有单举 一事,觉其无足轻重,及汇集同类若干事比而视之,则一时代的状况可 以跳活表现”(《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五章)。梁启超在考察古代中西 交通的道路和学术文化相互影响时,曾运用了这个方法。他从许多记载 传说中搜集出中国僧人西去印度的姓名可考者107人,姓名失考者8 0人。再将这187人分时代、籍贯、学业成就、经行路线作种种统计, 最后得出“六朝唐时中国人留学印度之风甚胜”的结论,弥补了常人只 知中国人西去印度的前有法显、后有玄奘的片面认识的不足。
7章史料的收集

三是民族学、语言学资料搜集。 史料学派主要是开展以搜集基础和原始资料为主 要目的的调查研究。 在民族学方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后所调查的 原始民族,包括广西摇人,湘西苗族,台湾番民,松花江 下游的哲赫族,浙江的舍族,云南的傣族等。 语言学方面,对广东、广西、河北、河南、陕西、 安徽、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福州、厦门、 苏州等14个地区的方言调查和边疆少数民族方言的 采集,积累了可供科学分析的大量语言学资料。
(3)档案类。
档案分公、私档案两种。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建立了国 家档案制度,凡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大事,便记载 下来,由专门机构加以保管。故宫博物院是目前我国收藏档 案最丰富的地方,清朝内阁大库所藏明清两朝档案有很多都 存于此。各地方所藏历史档案的数量也为数可观。 内阁大库档案由三部分组成,分为明档、盛京旧档、清档。 明档清初为修明史而征集的明代天启、崇祯年间的题行稿等 档案及旧存实录、诰、敕等;盛京旧档是清入关前后金天聪、 崇德年间的满文档案等,清初由盛京移至京师;清档包括清 入关后形成的题本等各种档案、图册、试卷等。由于年积月 累,数量甚多,库房小,条件差,损坏相当严重。光绪年间 销毁不少。
“二十四史”共3 249卷,约4 500万字,记述了 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明崇祯十七年(1644)长达 四千多年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历史最主要的文献资料。
除正史外,还有如《资治通鉴》等编年史类,《宋 史纪事本末》等纪事本末体类,《国语》、《战国策》 等杂史类,以及各种别史、起居注、实录、政书等等, 都是对正史极为有力的补充记载,有相当高的史料价 值。
但实物史料的突出优势在于比较真实可靠作为史学认识成果的检验形式和依据它的发掘和发现不仅可以补充文献史料的不足而且有助于纠正文献史料记载中的错误并增强人们对历史的真实感因此实物史料对于人们了解和研究历史特别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大三历史学专业的史料考证与研究方法

大三历史学专业的史料考证与研究方法在大三历史学专业中,史料考证和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
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掌握各种考证技巧和研究方法,提高历史研究的准确性和深度。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史料考证和研究方法。
一、史料考证1. 文献查阅与分析在进行史料考证时,首先需要进行文献查阅。
我们可以通过图书馆、电子数据库等途径获取相关文献。
查阅到的文献需要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分析,了解其中的信息和观点,并判断其价值和可靠性。
2. 史料辨伪史料辨伪是史料考证中的重要一环。
在进行史料辨伪时,我们需要对史料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对比。
比较不同史料的来源、内容、风格和立场,判断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同时,还要注意是否存在伪造、篡改等情况,尽可能找到更多的证据来进一步验证。
3. 考据方法考据方法是历史学中常用的史料考证方法之一。
通过对史料的文字、用词、结构等进行研究和比较,以确定其真实性和时代性。
考据方法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精确的判断力,对于研究古代文献和手稿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1. 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历史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现象和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其异同之处,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思考方法。
2. 统计与数据分析在历史研究中,统计与数据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对历史事件进行量化和定量分析。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历史数据,我们可以得出更准确的结论和推论。
统计与数据分析方法在研究历史趋势、经济变迁、人口统计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3. 口述历史研究口述历史研究是一种通过访谈和采集个人口述史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通过与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或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和访谈,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细节和内部信息,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口述历史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珍贵的一手资料,但也需要注意甄别和验证的问题。
总结起来,大三历史学专业的史料考证和研究方法涉及多个方面,需要我们进行系统学习和实践。
史料搜集的五种方法

史料搜集的五种方法
史料搜集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通过搜集和整理大量的史料,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特定时期、特定事件或特定人物的历史背景、动态和变迁。
史料搜集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将介绍其中五种常用的方法。
一、文献搜集法
文献是最常见的史料之一,通过搜集相关的书籍、期刊、文献、手稿等,可以获取到大量的历史信息。
在文献搜集时,可以通过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档案馆等渠道进行,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在线。
此外,还可以通过借阅、购买等方式获取特定的文献资料。
二、考古搜集法
考古学是通过发掘和研究人类遗址、古物,来揭示人类历史文化的学科。
通过考古搜集法,可以获取到大量的物质文化史料,如器物、遗迹、墓葬等。
考古学家可以进行现场勘探、发掘,也可以研究已存在的考古报告、调查数据等。
考古搜集法是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口述史料搜集法
口述史料是通过采访各种历史事件中的见证者或相关人士,记录下他们的回忆和经历,成为历史的重要见证。
通过口述史料搜集法,可以获取到丰富的生活历史、社会历史等非书面的史料。
在搜集过程中,可以通过个人访谈、群体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四、档案搜集法
档案是政府、组织、机构等单位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相关文件和资料的总称。
通过搜集档案,可以获取到大量的历史史料,如国家档案、地方
档案、机构档案等。
在搜集档案时,可以利用档案馆、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先进行初步了解目标档案的内容,然后通过申请、查阅等方式搜集所需的史料。
五、多媒体搜集法。
地方志资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

资料的运用
四、资料的运用
(一)主体资料的运用 主体资料是志书的核心资料,它反映事物发展 的全貌,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体现事物的特点。 在整部通志中,记述全疆各行各业发展的分志是全 志的主体部分;而在各分志中,本行业的各项主业 则是记述主体,各项主业的发展变化构成该行业的 发展主线。
资料的运用
资料的整理
三、资料的整理 为便于保存和利用搜集到的各种资料, 必须要及时对资料进行整理。资料整理工作 主要是把经过鉴别、考证的资料进行总体分 析和系统归纳,这是转入志书编写阶段的必 要准备。
资料的整理
(一)填写资料卡片 常用的资料卡片有四种:第一,资料摘录卡, 或称原文摘记卡;第二,资料索引卡,用于查索书 目、作者和其他人物等;第三,资料摘要卡,也称 述要卡,主要用于记载有关资料的内容大意,以便 存查、利用;第四,书目卡,用于详记有关文献的 出处情况。
资料的搜集
3.实物资料 实物资料是指对实地、实物进行考察、测绘、 拍照、录相所取得的资料和现代音像带、光盘等实 物材料。包括:文物、图片、图像、照片、拓片、 雕塑、石刻、木刻、地图、图纸、绘图、字画、印 章、器皿、遗址(古城堡、古寺庙、古建筑、古墓 等)、纪念地(革命纪念地、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 烈士陵园等)、纪念馆、纪念碑、建筑工程以及广 告、商标、奖状、讣告等。
资料的搜集
(1)档案资料 档案是历史上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和 个人在公私事务或技术、科学工作活动中自然转 化形成的真实历史凭证和原始记录,被立卷归档 集中收藏起来的文字、形声材料。 档案资料是编修新方志的最基本资料,它有 原始性、完整性、系统性等优点,其可靠程度也 超过其他任何资料。
资料的搜集
史料的鉴别与考证(课件)

史料的旁证考证
旁证考证定义
通过其他相关证据来证明或反驳 某一史料的真实性。
旁证考证方法
搜集与该史料相关的其他文献、考 古资料、口述传说等证据,进行综 合分析和比较。
旁证考证应用
在研究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方 面,通过旁证考证,可以更全面地 了解历史真相,并验证史料的可靠 性。
史料的推理考证
推理考证定义
02 考察史料来源
了解史料来源的可靠性、作者的背景和立场等, 判断其是否具有可信度。
03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如碳-14测定、字迹鉴定等,对史料的纸张、墨迹 等进行科学分析,辅助判断其真伪。
史料的年代鉴别
确定史料所处历史时期
01
通过对史料的文字、语言、制度、风俗等方面的分析,推断其
所处历史时期。
考察史料中提及的事件、人物或物品
通过逻辑推理和常识判断来鉴别 史料的真伪和价值。
推理考证方法
根据史料的内部逻辑、常识和经 验,判断其是否符合事实和常理
。
推理考证应用
在研究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 方面,通过推理考证,可以更深 入地了解历史真相,并鉴别史料
的真伪。
史料的综合考证
综合考证定义
将对比考证、旁证考证和推理考证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对史料进 行全面深入的鉴别和评价。
验证学术观点
史料也可以用来验证已有的学术观点和理论,通过对比和分析不 同史料,可以对学术观点进行评估和修正。
推动学术发展
通过对史料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推动学术的发展和进步,开 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05
史料的保存与保护
史料的保存方法
01
纸质史料的保存
保持干燥、防潮、防虫,避免阳光直射,定期翻阅检查,防止老化破损
史料收集和整理对策

.关于史料收集与整理的对策历史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是编纂好历史文献书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研究、编写各种历史书籍和开展历史宣传教育的重要基础。
资料收集整理工作能否做好,直接影响到史志研究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史志资政育人效果的大小。
现就史料收集和整理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找出相关对策,以供大家参考。
一、存在问题(一)在史料收集方面1、资料缺乏确定性。
特别是通过口述人讲述而收集到的资料,由于叙述人所处的角度不同,受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因素影响,几个叙述人对同一事物的叙述会存在矛盾之处,增加了还原历史真相的难度。
2、收集资料存在盲目性。
收集过程随机性强,特别是针对口述史料,完全按照讲述者思绪,天马行空,讲述者想到什么、说了什么,收集者就记录什么,因为没有事先草拟的提纲,致使收集资料,没有顺序,杂乱无章,给下一步的史料整理增加了难度。
3、文字资料收集阻力大。
由于一些文史资料,多存在于诸如博物馆、图书馆、档案局、乡(镇)等文化机构或政府机关,以个人或社会组织的名义去收集,常常会遭遇“闭门羹”,无法完成既定工作。
4、收集的步骤混乱。
未能根据收集史料的难易程度等情况区分主次,导致一些应早期收集的资料丧失了收集的可能性。
如未趁老年口述者头脑清醒时及时询问、记录,等到想到时,也可能老人无法表述或辞世,而无法再收集。
对于已经固有的文字资料,收集者却急着先期收集。
(二)在史料整理方面1、语句冗长晦涩难懂。
记录历史,要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述最丰富的内容,既要留存历史,又要增加可读性。
但由于整理人各自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会出现很多用较长的句子去陈述事实,导致受冗长的句子影响,反而无法更准确地表达内容。
2、评价的准确性较低。
因整理人的历史观和所处的社会地位、思想感情、利益倾向等主观因素影响,常掺杂偏见,容易凭个人好恶,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或词藻去描述人物、事件,而不能正确、客观的进行评价。
3、存在脱离主旨的内容。
史料的价值,既要客观反映历史,也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有可读性,更要服务于史料书籍的主题。
史料的整理与挖掘

史料的整理与挖掘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史料的整理和挖掘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工作。
为了更好地挖掘史料,需要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类,并通过不断的挖掘和分析来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
一、史料整理史料整理是历史研究的基础,通过整理可以将分散的或散失的史料进行系统的收集和整合,以便更好地进行历史研究。
1.收集史料收集史料是史料整理的第一步,可以通过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机构来获取相关的史料。
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散失的史料,例如私人收集、拍卖会等。
2.分类整理在收集到大量的史料后,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将同一类别的史料归为一类。
例如将同一时期的文献、图片、语料、文字等分别归类。
3.编目编目是对史料进行详细描述和归档的过程,包括标题、作者、版本、出版年份、载体等方面的信息。
编目可以帮助研究者方便检索和了解史料的具体内容。
二、史料挖掘史料整理只是收集和整合史料的工作,史料挖掘就是在史料中寻找隐藏的历史信息,从而更好地揭示历史真相。
1.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史料挖掘的重要一环,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可以获取很多历史信息。
例如,对文学作品、诗歌、小说等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等方面;对文献中的记载和注释进行追溯和研究,可以拓展历史知识面。
2.考古发掘考古发掘是一种直接挖掘历史信息的方法。
通过对古遗址、古建筑、器物等的发掘,可以获取大量历史材料。
例如,对汉墓、唐墓的挖掘,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葬礼风俗;对古建筑的发掘和研究,可以了解古代建筑技术和文化传承。
3.口述历史口述历史是一种通过口头传承来传递历史信息的方式。
通过采访长者或者对当地民间故事进行搜集,可以了解某些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例如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等。
史料整理和挖掘不仅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也是挖掘历史遗产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史料的系统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演变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时也对今天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古典文献学中的史料整理与研究方法

古典文献学中的史料整理与研究方法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化遗产中古代文献的学科,其主要目的是整理和研究这些古代文献的内容、历史背景和价值。
史料整理和研究方法是古典文献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为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史料整理和研究。
本文将对古典文献学中的史料整理和研究方法进行探讨。
一、史料整理方法1. 收集史料史料的收集是史料整理的基础工作,要从各种渠道收集到可靠的史料。
首先,要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历史档案和图书馆藏书,了解相关史料的来源和现状。
其次,要进行田野调查,寻找可能存在的私人藏书、古代文献和口述史料。
最后,要关注网络资源,注意收集和保存有关古代文献的数字化信息。
2. 整理史料史料整理的目标是将收集到的史料进行分类、排序和组织,建立清晰的史料数据库。
首先,要对史料进行鉴定和筛选,保留有价值和可信度高的史料。
其次,要进行文字校对和补充,确保史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最后,要制作史料目录和索引,方便后续研究和使用。
3. 翻译史料古典文献常常使用古代语言和文字书写,需要进行翻译才能理解其内容。
史料翻译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学知识和文献学基础。
翻译时要注重忠实于原文,保留原始意思,并逐句解读和释义。
同时,还要注意文化差异和语境,准确传达史料的意义和内涵。
二、史料研究方法1. 文献考辨法文献考辨法是古典文献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目的是通过比较、分析和鉴别史料中的文字、内容、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揭示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在进行文献考辨时,要注重对史料的时间、地点、作者和流传渠道等背景信息的研究,对史料中的错误、矛盾和假冒伪劣进行辨别和纠正。
2. 考古学方法考古学方法在古典文献学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史料中描述的历史事件、地理环境和物质文化的研究。
通过考古材料的挖掘、分析和研究,可以佐证文献中的史实和史料的可信度。
同时,考古学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信息,为古典文献的解读和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
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第一节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一、史料的搜集:史料数量宏富,种类繁多,一个人不可能也不必要读遍所有史料,因此,掌握一些基本的搜集史料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介绍几种史料搜集的基本方法。
(1)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
工具书是专供解释疑难或翻检资料的书籍,犹如过河的桥梁,是治学的得力助手。
借助工具书提供的资料线索,可以有效快捷地寻找到所需要的史料。
文史工具书种类繁多,按其功用,大致有如下几类:首先是用于解答疑难的字典、词典类,重要的工具书如《中国历史大辞典》、,《世界历史辞典》、《康熙字典》、《辞源》、《辞海》等,从中可以便利地查到专业知识或资料,其次是为搜集史料指引线索的目录、索引类。
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指篇名或书名,录是指对目的说明和编次,也称序录或书录。
把篇名(或书名)与说明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
我国从汉代起就注意对当时流行及以前保留下来的书进行整理记录,编成目录,以后历代传衍,留下了丰富的书目遗产。
有关中国古代史的书目最常见的有“二十五史”中的《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一部官修大型工具书,该书共收书3503种,存目6720种,分经、史、子、集四部,下分44类,类下再分67个子目录。
部有大序,类有小序,每书各附提要,可查阅出关于某书的内容、价值、版本及材料的真伪、作者简历等,是研究古代学术知识门径的重要工具书。
《中国丛书综录》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丛书目录,集中收录了国内41所图书馆收藏的古籍丛书2797种,书名子目录7万余条,包括古籍38891种,为查询书目藏书之所提供了方便。
索引可以提供所需要的专题研究论文题目,确定研究选题方向,确定资料来源。
重要的索引书目如《中国史学论文索引》、,《八十年史学书目》(收集了1900——1980年间的我国史学论著)、《廿五史人名索引》、《十三经索引》、《全国报刊资料索引》的,可供查阅。
年鉴类工具书如《中国历史学年鉴》,也具有很强的索引功能,可以有效的查出某一年内史学研究动态、信息和资料统计。
最新整理历史史料的收集和运用.docx

最新整理历史史料的收集和运用
历史论文史料的收集和运用
一、史料与历史研究(一)史料是历史研究最重要的基础(二)实证是历史研究最基本的特色(三)史料学是一项专门的学问
二、史料的收集(一)尽可能齐备(二)对史料分类(三)对史料作必要的考订
三、史料的研读(一)通读相关史料(二)琢磨核心史料(三)史料的梳理排比(四)史料的辨析(五)从史料得出观点 xxx
四、史料的运用(一)尊重史料原意(二)用上一切可用的史料(三)史料的筛选和综合(四)史料的解读和阐释(五)史料的引用方式(六)尽量减少不相关的史料(七)尽量减少转引的史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史料 ? • 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
•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就曾经提出过“以论带史”的 口号 。 • 上个世纪70年代,曾经有人提出过“立足现实, 追溯历史” 。 • 也有人说问题是研究的出发点。 • 有学者还提出,“材料即史学”。
一、什么是史料 ?
• 上个世纪60年代,翦伯赞教授针对当时弥漫于史学 界中的“以论带史”的观点,提出: • “研究历史要从实际出发,从具体的史实出发,不 能而且不允许从理论出发,从概念出发。一般的理 论或概念只是研究历史的指导原则,不是出发点。 理论和概念是研究具体史实得出来的结论。如果从 理论和概念出发,那岂不是先有结论,然后按照结 论去武断历史?岂不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 念,从抽象到抽象。”(翦伯赞:《关于史与论的 结合问题》,《光明日报》,1962年2月14日) • 这段话不仅反驳了“以论带史”的观点,而且指出 了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是具体的史实。
一、什么是史料 ?
• 理论、现实都不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只有历史事实才是 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 历史事实包含于材料之中的。提出材料即史学,强调材料 对于史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代,对于 历史研究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但是材料不等于历史事实,因此说材料是研究的出发点也 是不合适的。但材料作为记载历史事实的载体,却是我们 研究的基础。我们要进行研究,总是从收集材料、阅读材 料开始。 • 材料在历史研究中一般称为“史料”。
一、什么是史料 ?
③ 档案类。 档案分公、私档案两种。 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建立了国家档案制度,凡 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大事,便记载下来, 由专门机构加以保管。 故宫博物院是目前我国收藏档案最丰富的地方, 清朝内阁大库所藏明清两朝档案有很多都存于此。 各地方所藏历史档案的数量也为数极为可观。 除公家档案外,还有大量的私家档案,如私人信札、 笔记、谱牒、契约、帐簿、商号、文书等,对于研 究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宗法关系 和阶级关系颇有价值。
一、什么是史料 ?
• 按马端临的说法,文献应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 • 口传资料是指经历代口耳传承得以保存下来的以往人类的言 行。 • 梁启超曾形象地说:“十口相传为古”,说明口传资料同样 是重要的史料形式。 • 常言说的“路上行人口似碑”,“有口皆碑”,也证实说口 耳相传的作用与碑文记载具有同样的价值。 • 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是保留史料的基本形式之一。 • 利用口传资料进行历史研究,在我国也有悠久的历史。孔子 编《春秋》,曾采用不少“所闻”的口传资料。司马迁编 《史记》时,“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也大量采 用了口传资料。 • 近年来盛行的各种口述录音资料、回忆录等等,都是利用口 传资料的表现。但与口传资料相比,文字资料无疑以其更加 丰富且完备而更为重要。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前人为我们留 下的文字材料也极为丰富。 ������
一、什么是史料 ?
⑥ 外国人著述类。 外国人有关中国历史的记载中不乏颇有价 值者。如《马可波罗游记》、波斯人拉施特的 《蒙古史》,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朝 鲜的《李朝密录》对研究前清的历史很有帮助。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与国外的交往日益频繁, 外国人关于中国的论述也越来越多,成为研究 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来源。
二、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1、史料搜集方法
• 2)分类搜集法。 根据研究的课题,分类搜集史料,是历史研究 中常用的搜集史料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反其道而 行之,即确定研究的方向以后,着手广泛搜集史料, 然后将史料分类排比,形成具体课题,得出结论。
梁启超颇重视分类搜集法,他说:“大抵史料之为物,往往有单举 一事,觉其无足轻重,及汇集同类若干事比而视之,则一时代的状况可 以跳活表现”(《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五章)。梁启超在考察古代中西 交通的道路和学术文化相互影响时,曾运用了这个方法。他从许多记载 传说中搜集出中国僧人西去印度的姓名可考者107人,姓名失考者8 0人。再将这187人分时代、籍贯、学业成就、经行路线作种种统计, 最后得出“六朝唐时中国人留学印度之风甚胜”的结论,弥补了常人只 知中国人西去印度的前有法显、后有玄奘的片面认识的不足。
一、什么是史料 ?
• 1、史料的概念:指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 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信 息资料。
• 2、史料的种类及其价值 一般来说,人类的历史愈悠久,它所遗留下来 的各种痕迹就愈多,史料的范围就愈广阔,可资我 们认识和研究历史的史料也就愈丰富。 • 根据史料的存在形式,一般可分为实物史料(也称 史迹遗存)和文献史料两大类。
• ������ 2、文献史料:
• ������ 元初史学家马端临所说:“凡叙事,则 本之经史而考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 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 所谓文也;凡谓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折疏, 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 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 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二、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1、史料搜集方法
• 索引可以提供所需要的专题研究论文题目,确定研究选题方 向,确定资料来源。 • 重要的索引书目如《中国史学论文索引》、《八十年史学书 目》(收集了1900——1980年间的我国史学论著)、 《廿五史人名索引》、《十三经索引》、《全国报刊资料索 引》等,可供查阅。 • 年鉴类工具书如《中国历史学年鉴》,也具有很强的索引功 能,可以有效的查出某一年内史学研究动态、信息和资料统 计。 • 最后是类书等史料汇编。类书是通过摘录各种书上有关的材 料并依照内容分门别类的编排来以备检索的书籍。如唐代的 《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和《册府元龟》、明代 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
一、什么是史料 ?
• 2、文字史料: • 经、史、子、集:“六经皆史料” • 档案:公文案牍、文书、奏折、文件������ 私 人信札、日记、书信、家谱、契约文书、账 簿…… • 地方志乘:省志、府、州、郡、县志、乡土 志、地理志、风物志…… • 铭刻文字:甲骨文、金文、石刻文字������ 石 鼓文、碑文、岩崖文等������ 、各类印章…… • 其他文字:外文资料、著述;各民族文字
一、什么是史料 ?
⑤ 甲骨和金石铭文类。 甲骨文是商周时期人们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 字;金文以商周青铜器为主。它们都是研究商周时 代的珍贵史料。 郭沫若 的《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和《卜辞通 纂》总汇了甲骨金文资料。 石刻铭文包括石经、造像、墓志、记事碑等,以 记事碑的史料价值为最高,它往往记录了不见史传 的重要史实。如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立的《大 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了唐太宗时基督教由欧 洲传入中国,在长安建寺传教的情况。唐穆宗长庆 三年(823年)吐蕃赞普建的《唐蕃会盟碑》,用汉、 藏两种文字记载了两族人民的亲密关系。
一、什么是史料 ?
• ������ 1、实物史料 • ������ 实物史料:指人们在历史活动中使用过 、并留存下来的遗物、遗迹和有形的物品。 • ������ 实物史料的类别:遗址、遗迹;墓葬; 历史文物。 • 价值:真实、直观 、原始 、 可信度高 ; 但零散、量少、不完整。
一、什么是史料 ?
一、什么是史料 ?
④ 地方志类。 地方志是记载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社会生活、 历史变迁、地理沿革、风土人情等情况的书籍。我 国历来重视地方志的编修工作,其涉及地域之广, 内容之丰富,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地方志一般分为总志和地区志。总志是全国性的 方志,如战国时的《禹贡》、《山海经》,清朝时 的《一统志》;地区志极为丰富,省、府、州、郡、 县一般都各有其志,记载详细,内容广泛,是研究 地方史的一手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什么是史料 ?
② 经、子、集类。 “经”字本意是指纵的线,就是订书的线。演化为古籍 的统称,凡带有原理原则性的著述,都可以称作经。汉代以 后,专指儒家所传授的几种书。而经学开辟的时代,当以孔 子定六经为始。清人章学诚提出了“六经皆史”的观点。 经部诸书中,《尚书》、《左传》本身就是史书; 《周礼》、《仪礼》是研究先秦官制和社会制度的重要典籍; 《易经》包含着许多反映殷周和殷以前的历史的重要资料; 《诗经》虽是古代一部诗歌总集,但其中蕴含的史料价值也是 人们公认的。 子部类汇总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作品,是研究哲学 史、古代科学史和当时社会历史变革的重要史料。 集部书系文学性质,不专门记载史事,但里面同样不乏珍贵 的史料。如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 其著名的“三吏”、“三别”生动的反映了唐玄宗、代宗、 肃宗三朝的社会情况。集部书中有很多内容可与史书互证、 互补,甚至多有史书未曾记载的内容。
二、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 ( 1 )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
1、史料搜集方法
• 工具书是专供解释疑难或翻检资料的书籍,犹如过 河的桥梁,是治学的得力助手。借助工具书提供的 资料线索,可以有效快捷地寻找到所需要的史料。
• 文史工具书种类繁多,按其功用,大致有如下几类: 首先是用于解答疑难的字典、词典类,重要的工具 书如《中国历史大辞典》、《世界历史辞典》、 《康熙字典》、《辞源》、《辞海》等,从中可以 便利地查到专业知识或资料,其次是为搜集史料指 引线索的目录、索引类。 •
二、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1、史料搜集方法
• 史料数量宏富,种类繁多,一个人不可能也不必要 读遍所有史料,因此,掌握一些基本的搜集史料的 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下面介绍几种史料搜集的基本 方法。 1、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各类字典、辞典、百科 全书、目录、索引、年鉴、丛书、类书。 • 2、分类搜集。以史料类别分类搜集;以专题类别 分类搜集。 • 3、追踪搜寻。目录、索引、研究论著中的引注资 料、人与人、事与事的关联性。 • 4、平时阅读搜集。笔记、卡片、札记。 • 5、调查采访。实地调查、访问、观察。 • 6、利用互联网。专业网站、电子图书。
一、什么是史料 ?
① 史部类。 经、史、子、集是战国古代对学科的划分标准,史部类 即关于历史的书籍。史部书是我国历史资料储藏量最丰富、 最集中的宝藏。 《四库全书总目》把史部类分为15个子目,所收书籍连存 目共2,714部,37,000多卷。 在史部类图书中,以正史类最为重要,它是历代封建王 朝官私机构专门编写的记载各朝代历史发展概况的纪传体史 书。人们将其合称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共3,249 卷,约4,500万字,记述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明崇祯 17年(1644年)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历史最主 要的文献资料。 除正史外,还有如《资治通鉴》等编年史类,《宋史记 事本末》等记事本末体类,《国语》、《战国策》等杂史类, 以及各种别史、起居注、实录、政书等等。都是对正史较为 有利的补充记载,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